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效,办学规模、教学层次都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客观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为例,虽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相脱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和拓展,尤其是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需。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应用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力应用型人才,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能力。这一导向,必然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实践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指导。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课程类型,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同时也是他们更深入地感受、理解与实践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石。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作曲理论基础课程,包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二是音乐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赏析等。

从以上不难看出,现今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大多都在套用本科院校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科院校痕迹”。以钢琴表演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钢琴艺术史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和本科院校相同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或《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教学目的与内容也大致与本科院校一样,侧重于钢琴艺术发展轨迹探究与经典作曲家、钢琴作品分析。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定位与现状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

“应用型”“技能型”与“职业性”等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要与学生的就业导向密切联系。例如,高职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是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钢琴艺术史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应着重对演奏技巧历史演变与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非对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入探究。这恰恰就是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中设置、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特性

与本科层次的艺术教育相比,由于在教学层次、教学目标及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开展必然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要求。

(一)“高等性、艺术性、职业性”的教学特性,使得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成为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特征的综合型高等教育

“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与积累。由此可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熟练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还要使其建立牢固而有效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演奏技能的熟练与提高固然需要大量的艰苦训练,但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认知与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精髓,则是高等艺术教育更高的目标。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待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深入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中专、职高、技校等,往往在文化知识、理论基础方面比较薄弱。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虽然以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仅依赖技巧、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远不足以建立起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欠缺,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都可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技术运用、作品理解和音乐表现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深化的必要性亦在于此。

(三)“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用型、技能型”的特质,要求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必须紧密联系且服务于其他实践技能课程,并最终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及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以钢琴艺术史课程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外乎从事钢琴基础教学及培训工作,从事钢琴职业演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可见,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应重点加深对钢琴演奏技巧历史演变及钢琴教学理论历史传承等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与普通音乐院校相比本课程在高职钢琴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特殊之处。

三、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措施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兼有高等艺术教育的诸多特点。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对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关键。反映在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以“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将作曲理论课程与音乐史学课程作为两大教学体系,相互渗透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理论知识,防止“纸上谈兵”或“曲高和寡”现象。例如,将民族音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或者曲式分析与外国音乐史课程合而为一,既能够避免雷同内容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变单调乏味的死记硬背为综合横向的整体思维,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大力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针对性教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大多与本科院校无异,例如钢琴艺术史课程,教材基本以《西方钢琴艺术史》或《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为主。这类教材偏重学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教学内容,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已越来越阻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因此,编撰具有高职特色,以高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发展为本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拓宽课程知识涵盖面

当今社会对于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此作为高职音乐人才的就业导向,就应突破以往局限于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范围的惯性思维,进而放眼于艺术管理、文化传播及群众文娱等领域。这就要求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打破单一理论课程固有的知识面,加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从而拓宽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具实用性的音乐知识。

结语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高职音乐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实践性”之特点以及高等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性”之特点,建设一个既具有高职音乐教育特色又符合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现今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为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钢琴艺术史为例”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庞桂南.论高职音乐理论课程教育现状及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毛肄.高职院校《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4).

第2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3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非专业 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多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涵盖普通的滴定化学分析和高级的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相辅相成,成为分析化学课程的必要补充,但是也具有相对的对立性。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基本操作,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实践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现代分析化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单纯地传授基础理论分析化学知识,而是更加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即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及其实际应用能力等,由简单的应试教育向适应教学、社会及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特别是由于在现代分析化学及其现代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开展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涵盖较多的综合性实际试验,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基础的理论知识体系模块下能够灵活地实际应用,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非专业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是依据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开展对基础理论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目前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没有特殊的要求,只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一种实践,实验课程考核没有操作考试,只做平时测评和实验报告,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比如说实验内容和原理包括实验目的等在实验报告撰写时只是对课本的抄写,没有独立去思考和领会,体现不出对本次实验的认识;教师授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实际实验过程中问题百出,且存在安全隐患;实验报告主要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而忽略了对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的分析,以及为什么会得到这些结果而做的必要分析,等等。笔者依据目前所担任的非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对其教学和学生的培养环节进行简单的讨论和思考。

一、如何教非专业学生做实验

开展实验课程教学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教会学生去做实验,这就对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非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一部分实验技能及领会实验现象与分析基础理论的实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把实验课程学好、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领会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前要求写好预习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通过领会实验内容,列好相应的表格,查好有关数据,以便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处理数据。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另一方面,对于老师来说在讲授时,要抓住学生缺乏自控性的特点,对他们严格要求,每一次讲课都要提出严格的要求和纪律,使学生在每一次的试验中都有所提高,逐步使实验操作规范化,过程合理化,并强调注意事项。讲授式要简单易懂,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要善于和基础理论知识点结合,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研究实验中的问题。

二、怎样增强非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采用示范直观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引导学生正确地操作,一边进行示范性讲解,特别要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这也是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学生通过预习实验,对本次实验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学生往往容易忽略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变化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解决枯燥、乏味的口述讲解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这样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特别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对增强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耐心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的时候往往存在胆怯的心理或者急躁的行为,这些都会为实验整个过程的操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应该注意在适当的时候来引导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其按部就班,按实验的操作开展实验,避免意外发生。这里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细致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和规律,掌握实验的正确操作。

三、对非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非专业的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从实验的听课到做实验再到实验结束,要保持试验台和实验室的整洁,以及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及其规范性等都需要一一叮嘱,通过多次的强化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非专业学生中学阶段对化学相关安全知识的欠缺,因此更应该把实验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时刻把安全注意事项和每一个实验环节都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中安全的重要性。多次强调、强化识记,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验过程的认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学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应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晓霞.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7):92-93.

[2]高俊,徐建强,郭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探索.广东化工,2012(9):199-200.

[3]姚卫峰,邓海山,池玉梅,张丽,丁安伟.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教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6):75-76.

[4]郝玉翠,艾智,孟丽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化学,2012(4):20-22.

[5]李松栋,周激,吴跃焕,张翠红,张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90-92.

第4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第5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目前课程考试还是以笔试为主,虽然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整个学校过程和全方位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与当前对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已不相符合。

2课程改革的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真正适应市场、适应工程、适应项目、适应实践,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以项目为中心,课堂不再单纯传输知识,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和巩固知识。(3)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成就感,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3课程改革的方法

3.1改善实践环境

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时候,开发一些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项目,此开始计划到最后的项目完成,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完成,老师只起指导的作用。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来增长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培养出复合社会和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学校在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时,就必须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案例,然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去。然而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

3.3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光靠单一笔试已经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和目的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项目化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考核时先给出项目题目,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考核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完成项目的手段的准确性、先进性和项目完成的效果。

3.4重视基础知识及讲授技巧

基础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但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觉得基础知识抽象不好理解,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于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安排作为自学阅读材料,当学生在完成项目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学习和补充基础知识已达到完成项目之所需。另外,还可以将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分解为引导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4结语

第6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84-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广,高等教育的人才模式呈现多种多样,如何定位自己的办学宗旨是所有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它们能够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道。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总称,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事物内部规律;应用型人才指从事非学术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着重强调动手能力。两者之间的分工截然不同,一个偏重于学术理论的研究,一个偏重于知识的应用,但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类型,具有显著的特点:1.知识面广。一般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熟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时,不仅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可能涉及一定的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所以,只有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2.实际操作能力强。应用型人才更偏重动手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基础知识,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行为方面的能力;3.具有较高的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宽、更远。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因而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很多的专业方向。对于土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就是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工作;拓宽专业就是要淡化土木工程界限,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可以涉及管理、财务等相关方面,这就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征。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削弱基础理论的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工程检测等相关工作,我们要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制订相应培养计划,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将学生培养成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拉近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所运用知识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形成一个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对于土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得课程体系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知识是能否熟练掌握这门专业的根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2.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土木专业学生要重视学习期间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各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服务社会,企业内涵盖所学专业知识的最新内容,反映了时代对该门专业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与社会、企业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以书本形式呈现出来,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东西,无法形成感性认识,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有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第一线,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工程实地的观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去学习。

2.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来说,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尤其在专业课讲解时,板书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我们土木专业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工程实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一种感性认识,这样更便于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程设置时,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以工程应用型能力为主线,以“强实践、重能力”为原则,建立全方位能力结构训练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式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内容,选择实验项目,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可依据学生完成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等相关内容进行打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程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为了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3.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该部分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在工程实地或者设计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的特点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价值。毕业设计是本科学校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能使学生得到最好的训练。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以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思想,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瑾,艾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2):23-25.

[2] 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6-18.

[3] 董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18-21.

[4] 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7-40.

第7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单元教学;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日益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化”、“科学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工商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达到社会适应性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致命的弱点是过分受到一般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尽管近些年有些变化,但是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社会、与人、与工商业的密切关系,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上更没有摆脱这种教学的观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教育学院改制而成,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过去办学的痕迹和教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也基本如此,生搬硬套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课基本按照绘画专业的体系,素描,色彩,加上三大构成和各专业的设计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无论是什么专业,学制的长与短。简单地把绘画教学的体系应用到不同专业的设计教学系统里。教学过程也是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一样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章节来完成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设计教学是以市场为背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企图的。“设计”(英文Design)就字面上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意思。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和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便是人类依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地、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艺术表达的手段,更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不能只强调技术上的指导,而忽视意识和观念的引导。随着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被数码科技所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以及所有的表现技巧已经变得非常轻松,表现力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着这样一种变化,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确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我想如果只是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过多地课时花在软件的学习上,这样必然会吞噬学生的思想,使之堕于思考。技术上再精湛,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设计师的高等院校不能等同于社会上的电脑培训学校,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更重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学习的能力,比教技法更重要。决不能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我们的设计思维,如果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软件技术的学习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是远没有必要的;而把全因素的素描、色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与迅速发展的设计教育事业大步相称。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提高艺术设计教学水平,造就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就难以成为现实。

二、由单元教学走向课题教学

我们现行的教学形式,一般都是采取单元授课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里,显然存在很多不足。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也是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等的交融,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同时又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由理论到实训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仅有一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多个知识体系要素、视觉审美要素和技术表达要素做背后的支撑,否则是无法实现理想的设计的,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专业理论能够综合运用。

艺术设计课程有着其自身鲜明的教学特点:目的性明确、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市场联系紧密。每一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会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和设计要素、形式法则等。传统的单元制教学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造成综合运用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时代在变化设计观也在变化,作为艺术设计教学观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单元教学的形式,每单元过于独立显然是不科学的,运用课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灌输,与市场接轨我认为对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失为一很好的选择。

三、课题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围绕该学科理论体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课题的分析、研究、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该课题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艺术设计学科和其他的美术学相关学科不同,它是一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文化知识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又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阐述或盲目的加强理论深度,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遗忘也会提前。因此,在实践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课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教学的体会,学生围绕课题探讨、研究,通过自学或讨论、调查、分析的方式解决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法,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同时透过具体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

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实施课题教学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知识、课题素材、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进行课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题素材、实践操作、评价体系等要素。

1、专业理论基础要素

所谓专业理论基础要素是指在该课题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该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表达方法、实用价值等方面。基础理论要素是课题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课题教学和实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可能对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而要碰到类似的内容却又束手无策,不能举一反三,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很难触类旁通。艺术设计学科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理论的把握要做到系统性、科学性,要做到与市场接轨。

2、课题素材要素

课题素材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理论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提供具体的能够借以进一步从应用角度阐明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题素材设计的好坏。课题素材对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课题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在一个课题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甚至科学、人文、政治、历史、经济等学科知识,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课题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下,有目的地完成学习,课题要素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证。

3、实践实训要素

艺术设计课程课题教学的客观要素的再一层次内容是实践实训要素。艺术设计课程实践实训要素,旨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课题完成学科实践实训。设计学科实践实训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闭门造车,也就是把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己经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实践实训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做到实践实训难易适度、科学合理,让学生的作业实践变得有趣,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完成实践实训工作,教学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第8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一、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应具有专业技术性和综合能力性。因此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上第一线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些人要完成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中的工艺流程的实际操作工作;把决策者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要求有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某种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鉴于以上诸目标,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一个适应这类教学特点的模式。

(一)基础理论课教学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既理论基础要讲够,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二)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手段。专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需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服务的直接本领。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专业的知识领域。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技能开发素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适应专业服务需要;二要培养专业管理素质———专业管理行为,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需要;三要培养专业创新素质———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课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专业课教学要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教学,要本着多实践的原则,既把课堂设在试验地,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2.专业课考试要分A卷和B卷。A卷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闭卷考试,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B卷以应用知识为主,开卷考试,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动手操作的积极性。3.在实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要传授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指的是人文知识,既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这一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在传授理论课和专业课时,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既写得一手好字,写得文字水平较高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术论文等材料。“说“的能力,既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完整、简练、准确和逻辑性强,善于他人沟通。“做”的能力,既会操作本专业技能,又要会作管理工作。通过多方面培养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管理上学生实行“双证制”毕业制度

在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的技术工作技能考试。使学生在毕业前能拿到相应等级的技术证书,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就业资本。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从而也开发了生源,使学校办学更有竞争力。

二、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者,是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培养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应有较强的技能传授能力。教授技能课时应是示范动作准确、规范、工艺水平高。鉴于这特点建立一支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关键。

(二)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专科院校转职而来。或者是刚从普通高校毕业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这些人在科研型模式培养下基础理论够用,而实践经验不足,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师队伍的组成上走以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道路。可以从某些相关的单位聘请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熟悉所讲的专业课生产过程,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和任教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兼职教师。改善专职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队伍达到整体上的优化组合。也打破了高等职业院校小而全的封闭办学体系。适应专业多变的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三)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培养工作纳入到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以及经历制定出具体的教师培训计划,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培训中让专职教师到生产、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使专职教师了解自己所讲的专业目前生产、科研、应用技术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把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融人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9篇: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常识性的。

即必修课程主要解决某个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能力形成的问题。在小教专业的音乐类课程中,作为必修课程的音乐(1)、音乐(2)、音乐(3)、音乐(4)就是完成打基础的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基础音乐素养几乎为零的现实面前,必修的音乐课程应完成的是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音乐表现领域的技能和表现手段。

此阶段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门选修课的拓展深度和广度,但从学习后的直接表现效果看,更多的还是隐性的知识和修养,从必修课表现手段和水平上看,还不能有较为显著的收效。因此,师生在面对此类必修课程时的心态准备上,要有为将来在选修课程中拓展能力、展示水平而甘当“铺路石”的胸怀;以扎实的基本理论及技能的学习和领悟为目标,为以后各个音乐实践领域的切实发展,提供知识迁移所需的必要基础。

选修课程则主要指向小学教学中广泛需要的运用领域。《儿童舞蹈基础与创编》和《儿童歌曲弹唱》这两门课,集中反映了在歌唱、舞蹈、键盘等三个主要领域的教学需求。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熟练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能力,更需要熟练地将基本的表现手段、表现元素进行重组、创编。并且,对歌曲的即兴演唱、即兴伴奏,在某个旋律背景下,用舞蹈语汇进行即兴表演,都是该类课程应达到的最高要求。没有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样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在选修课程中的着力拓展,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无处表现。这一关系,无论师生都必须清楚,并在教学实践中竭力体现,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自觉实施是其中的关键。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看,要顺利履行音乐类课程的职责,实现教学目标,在组织实施课程过程中,还必须把握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由于我国学校课程组织的传统,师生均习惯性地按照学科课程授课、学生作业、考试的组织方式进行课程的组织,这样极容易使音乐类课程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因此,在课程实施之初的设计部分,就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属性和组织实施要求。一般来说,选修课部分都应按活动课程的要求实施,以体现其应用性的课程目标要求;在必修课部分,学科课程的要求也只能体现出一部分,大部分的课时和教学目标仍应归属于活动课程的要求之内。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程和教学时间内,要形成学生较为成熟的音乐素养,仅靠明确安排的显性课程还是不够的。过去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常提起的“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歌善舞会画画”的要求,生动地说明了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的重要性。因此,动员校园内一切因素,积极营造生动、浓郁的音乐氛围,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教学组织过程中的特殊性分析

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小教专业(非音乐教育方向)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要求,既非十分强调其专业属性,也非处于“聊胜于无”的边缘状态。很显然,强调技能,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课时、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开设特点,又决定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组织要求:

1.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精选相关基础理论及读谱试唱知识和技能知识,形成精炼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以确保学生掌握在感知、参与音乐活动中必须的对旋律、节奏、曲调、风格等基本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据此将基础理论知识迁移至视唱练耳、歌唱基础、键盘基础、舞蹈基础等领域,为学生音乐运用基本技能的形成打下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该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包括:

(1)基础乐理部分:音高、音质;记谱法;节奏、节拍;记谱中的各种记号;音程、和弦;调式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2)视唱练耳部分:主要是完成儿童歌曲及中国优秀民歌的简谱、线谱的试唱及代词试唱练习;儿童歌曲及中国优秀民歌经典旋律、节奏的听辨、模唱。

(3)歌唱基础部分: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吸气、吐气、气息支持点)。儿童歌曲演唱及训练的方法;嗓音的保养等知识。

(4)键盘弹奏基础部分:钢琴的基本常识、钢琴弹奏的基本要点、常用指法、练琴方法;电子琴简史及各部分名称,电子琴自动和弦伴奏及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编配方法等。

(5)唱游律动部分:唱游、律动的表现形式和分类;唱游、律动素材的选择及创编方法。

(6)音乐活动综合实践部分: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价值及理念;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其分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及设计、实施(原则、过程、方法及评价)等。

2.对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过程的组织策略

(1)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结合,发挥好课外技能训练的补充和统和作用。很显然,要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技能,整体提升音乐素养,仅靠课堂教学赋予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还是在各个运用领域的表现能力、表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对小教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强化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进行。

(2)重视培养学生骨干,发挥学生骨干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示范、管理、激励等辅助作用。学生众多、起点水平低,这是该专业学生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音乐类课程时面临的显著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骨干,就成为绝对不能忽略的必要任务。一方面,学生骨干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对众多学生形成极大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克服多数学生内心的畏难情绪,进而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在因师资不足、教师指导很难及时顾及每个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助手的作用。而且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被培养的骨干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指导学生”的特殊体验,在日常训练中就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教学体验”。这对于快速形成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创设平台,鼓励学生尽量参加各类才艺展示活动,在表演、展示中形成自信,进而增强学生进行音乐素养训练的动力。音乐素养具有极强的展示性、表演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未注重这一特点,而是把它等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课、作业、考试中完成课程,这几乎就注定了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收获与成就感。那么,在各类演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技能竞赛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应展示,是学生学好、用好音乐知识技能,形成音乐表现能力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的必要保障。

(4)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音乐整体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特殊要求。音乐素养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以音乐为表达载体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还应关注音乐内涵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为此,应深入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做法,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音乐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相关元素融入其中。毕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围绕这一目标,无论是哪类课程,无论是从何种课程角度出发,只要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培养目标,都是可取的。

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以其强烈的情绪感染性和直观的情境性,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助推作用”。反过来,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真、善、美”等方面形成的情操,又可以成为提升音乐创编灵感的不竭动力。所以,该音乐类课程的组织实施,也不能孤立地为了音乐而音乐;助力于各科课程和各类活动,表现于各科课程和各类活动,应该是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指导思想。

考核标准和手段方面的特殊要求分析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特点,在课程完成后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手段上,自然也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进行相应设计,才能体现小教专业音乐类课程的特殊要求。

1.小学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考核标准方面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不能简单地把音乐教育看成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单一地把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音乐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样片面、单一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与素质教育下强调音乐课程应突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的要求相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着眼于教育、激励与改善的理念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阶段性、基础性目标的考核标准应该在教师之间、班级、学生之间形成统一,不可率性而为。只有在达到该专业音乐课程普及性教学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发展;在具有一定理论与技能的保障下,方能实现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