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

第1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勤工助学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1-0024-02

1 概述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图书馆读者到馆率快速增长,各部门工作量剧增,使得图书馆本身具有增加工作人员的迫切需要。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及受学校规模、编制等因素限制,图书馆工作人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而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实践正好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有活力,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接受能力强,熟悉业务快。因此,很多图书馆愿意请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来协助完成一些工作。

2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对图书馆来说:1)充当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体,而作为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管理员来说他们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能了解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一些意见要求,并能及时向图书馆反馈,使图书馆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图书馆的各种信息下传给读者,取得读者的理解、配合。通过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资源配置等情况,同时图书馆也能及时了解读者的想法,加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真正提供“以读者为本”、以馆藏资源为纽带的全方位服务;2)缓解管理员的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扩招的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接待读者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为此,我馆通过不断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扩大阅览面积、增加阅览桌椅、延长开放时间来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迫切愿望。然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却相对增长缓慢。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强度增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图书馆的一些具体困难,使图书馆在不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开展某些工作,而且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3)监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时刻呈现在读者的监督下。一方面,作为老师,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1)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学生们天天与图书、期刊打交道,对其进行清扫、整理、上架,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爱惜图书馆的资源,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2)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工作能力。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服务的需要。来馆参加管理与服务的学生可以把这些岗位看成是增长才干、培养能力、自我提高的“练兵场”,通过图书馆这个窗口,获得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机会,达到学会管理,学会服务的目的;3)减轻经济负担,有助完成学业。相关报道指出,高校贫困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4。不能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剥夺他们这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阵地。让贫困大学生帮助图书馆完成卫生清洁、图书上架、电子阅览室管理等工作获得薪酬,贴补生活,让他们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

3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3.1勤工助学

鼓励贫困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加图书馆的有偿劳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多给他们接触电脑和操作的机会,激励他们学生和生活的上自信心。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家庭,他们朴实、能干、肯吃苦。2005年,我校西区图书馆新落成,搬馆工作复杂而艰苦。勤工助学的学生是搬馆队伍中不可忽视在生力军。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书刊的整理,打包等工作,为西区图书馆的顺利开馆做出了重要贡献。

3.2进行读者调查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深入到读者中间,直接获取读者的需求信息和读者的反馈意见,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图书馆,为图书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3.3进行馆藏宣传

利用学生管理者贴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馆藏资源的宣传。学生自己宣传图书馆,更具说服力。通过宣传,感受图书馆氛围,扩大了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影响,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心中温暖的家。

4 如何实现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4.1规范选人制度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大学生必须是关心图书馆工作的热心读者。要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选拔出思想品德好、具有较强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参与管理。勤工助学的岗位应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

4.2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应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的训练。参与工作的学生应牢固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质素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了解书刊分类和简单的书刊制作流程。在电子阅览室工作的学生还要学习计算机、电子数据库等知识。只要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今后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4.3加强学生管理

对于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必须加强管理。我馆制定了相应的劳动纪律,建立了岗位签到、岗位考核制度。对于工作不努力、劳动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图书馆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者,坚决辞退。对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图书馆应该给予学生管理员相应的管理权利,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对参与管理的大学生,图书馆也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如让他们享受教工的借阅数量。

5 结论

实践证明:让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既是新时期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又能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既对大学生日后就业搭建的理想的平台,又是加强和促进图书馆建设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蔡焰辉.谈新时期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2005(5).

第2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公司法》 取消最低注册资本制度

一、理论概述

现行的《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使新公司法改革由此成为了现实,注册门槛降低,几近为零。注册资本是公司设立时由公司章程记载并在公司登记机构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其目的是为了政府部门登记注册,也让公众了解公司的目前状况和今后发展后可能达到的规模。

二、取消最低注册资本制的意义

1.降低了投资创业的门槛

由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理论上说可以新公司法改革。

2.大幅降低了公司设立成本

在公司登记注册环节,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不需提交验资报告。

3.减轻投资者负担,激励社会投资热情。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理论上来说可以零首付。另外,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出资期限,不再限制2年内出资到位,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大学生创业的情况

新《公司法》取消最低注册资本制后,实行认缴制,新公司法改革由此成为现实,这次改革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在新公司法改革具体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有哪些制约因素呢?有没有实现创业的可能性呢?

(一)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因素

在大学里,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多创业知识和技能少,大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创业和考察市场,在创业实践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而且目前大多数创业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缺乏市场意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另外,资金缺乏是阻碍众多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极为普遍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首先,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思维最有创新激情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维开阔,同时大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不断的学习,积极表现自我,具有创新激情。其次,各地各高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再者,大学生创业还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针对新公司法改革成现实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弊端,提出应对措施。

(一)新公司法改革成现实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弊端

1.新公司法改革经营运作仍需要增资

小额注册资本公司的承担能力容易受到合作方的质疑,当合作方看到公司章程里注册资本一栏写着一元钱,他肯定会思考,这样的小额注册资本公司可信吗?如果小额注册资本公司破产,是不是只承担一元钱的债务?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选择个可靠的公司注册资金少势必会导致商誉度低,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行为能力受限如果该公司要实现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增资是必然选择。

2.小额注册资本公司竞争力弱

小额注册资本公司商业信誉低的原因,竞争力自然不如其他企业另外,小额注册资本公司是不能开增值税发票的,如果合作方因急需开具增值税发票而放弃与其合作,那么,小额注册资本公司也许就会错失这单买卖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小额注册资本公司竞争力弱。

3.市场风险问题

市场风险对于小额注册资本公司来说是必然的,但是最主要的是,新《公司法》取消注册资本限制,这对大学生的小额注册资本公司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准入门槛降低了,皮包公司会不会卷土重来?

4.法律风险问题

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不仅有组织内部治理问题,而且还会牵涉到合同税收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纠纷劳资纠纷商标和专利侵权问题等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二)针对弊端的应对措施

在公司林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大学生创业者该怎么样提高竞争力呢?

1.规划好认缴资金的额度和出资期限

新公司法改革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在设立公司时对国家的政策行业状况和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制定好公司的战略定位和资源投入计划,规划好认缴资金的额度和出资期限,而不是盲目去设立公司。

2.创新以增强企业实力

新公司法改革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以增强竞争力这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就大学生而言,创业精神通常为这几个方面: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奋斗拼搏、锲而不舍。创新也是创业者不断前进的关键环节。只有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才能使公司的实力不断增强。

3.学习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创业应该先在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总结企业运行过程中值得学习的方面,学会改进其不足之处,才能在实际创立中规避风险,加强防范。另外,还应循序渐进,依法发展。

4.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针对法律风险,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1)关于组织内部治理问题,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熟悉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在商业往来中,口头合同往往会因举证不能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因此建议大学生创业者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并尽可能地把合同条款约定明确,以避免产生歧义。

(3)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习和了解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做到既不去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学会依法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4)大学生创业者开业初期,要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之后就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等。

(5)大学生创业者还需要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

五、总结

尽管新公司法改革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对激励大学生创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们衷心的希望大学生能够切实抓住机遇,享受此次改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能享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健,王建文.《公司法》(第三版2014年修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第3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41-01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1、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现状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己经日趋发展成熟,但在我国还处发展初期,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该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包括它的现状、观点及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高校未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薄弱、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专业化程度低、侧重于统一内容、个性辅导的阶段化和全程性水平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2、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进展

从实施开展的角度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需求调查。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不够专业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从大学生的角度研究此问题,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重视此门课程,但在具体实施阶段例如环境认知和自我规划及实施等却存在诸多问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自我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刻等[1]。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供大于求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并存,这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先目标。大学生就业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就业之路,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2、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国与国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发展,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尽管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局限在大学的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贯穿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将对实现学生自觉成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中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包括个人的性格、爱好、特点及特长,对社会环境及从事的职业对其需求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更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在对社会环境的调查分析及对职业信息的收集、职业环境的探索及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准确认知。

2、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对自身进行规划,为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设定长期和阶段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相关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能力。

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未来在职场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它也包含实践部分,既包含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实践,同时也包含了为获得准确认知的社会性实践,这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通过认知、规划、实施后选择的职业对大学生自身更具合理性,更有利于大学生走上职场后充分发挥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双向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模式概述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以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分析为依据,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实施必要的行动来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2]。

2、双向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简述

作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因素是重视程度不够、自我评价不准确、目标规划与实际行动脱节、学生缺少对社会、市场及从事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针对以往模式中的缺陷,从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考核档案入手,以自评准确度、短期目标达成率及实践成绩为依据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来督促、实现目标规划的实施与完成,以专业的社会实践调研为手段促进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市场及想要从事的职业,从而更准确的定位、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最终实现全程性、针对性、双向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在此模式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程不单单是理论课还包含实践课程,授课和考核过程是由该门课的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专业导师共同完成的。

3、双向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1)新模式的特点: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时期,而不是在某个固定的阶段;强调时时性和互动性,规划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对学生的指导也应随着学生的需求在适时的时间给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这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外部的职业环境,做出更准确、更适合自身的规划;强调全程性的考核机制,这对学生完成之前的个人规划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2)新模式的优势:改变了完全的理论教学,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提升认知水平,做出合理规划;由原来的单一力量变成由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专业导师共同指导,既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普及又实现了对不同专业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全程的考核机制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此门课的重视,也保障了该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4、新模式有待研究的问题

新模式有待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实现该门课程全程化和系统化、如何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专业导师三方指导形成合力、社会实践与该门课程的有效结合等。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一“、1349”育人模式概述

“1349”育人模式是指:坚持1个理念,即“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围绕3个维度,即“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积极搭建4个平台,即“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三创育人”;让学生参加9个活动,即参加一周公益劳动、完成一次素质拓展、加入一个社团、走进一次街道社区、加盟一个创业团队、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挑战一次自我极限。“1349”育人模式不仅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1349”育人模式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乏整体性,未形成统一体系。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平台的组织形式创新。“1349”育人模式正是我校提出的特色平台和统一体系,该模式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实践,提出了更为具体、朴素的素质教育践行方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想趋向多元化,偏重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1349”育人模式从社会实践出发,让学生走进社团,走进社区,了解我国的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社团活动的开展中体会团队交流沟通与协作的内涵,从而思考如何塑造自己才能符合社会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

实践证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复旦高材生毒害室友的事件,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对大学生灵魂的陶冶,使其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儒雅的风度气质。“1349”育人模式提倡搭建“文化育人”平台,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从劳动中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从街道社区生活中体验社会对个人道德伦理的要求,从主题班会的交流讨论中认识社会主流的情感道德观念。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纪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正解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当下,许多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纪律意识的破坏不容小觑。请客送礼获己所需、老实人吃亏等各种不良意识渗透到了很多大学生的潜在思维中,对其职业生涯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与自我关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1349”育人模式提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团队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规的习惯,遵守交往合作秩序。在创业团队中,掌握利益蛋糕的分配原则,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社区街道中,感受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锻炼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拥有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标准,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教育体制与此要求存在较大冲突。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分标准主要是“分数”与“是否听话”,这样的价值导向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学生及家长甚至一些学校普遍抱着“松口气”的心态放任对学生的约束管理,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素质提升的主动性,致使走出校门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教育不能区别对待,对问题的学生个性特点处理

价值观、人生观是指导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理念,当下很多大学生对“集体利益为重”“奉献敬业”等起码的道德理念持怀疑态度,工作与生活消极,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水准要求。但大学教育却将这种思维归于个人的性格差异,未给予有效矫正。

(三)重说教、轻实践

传统的“课堂说教”缺乏参与性与互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提升,知识得不到巩固,这与素质教育中实用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

四、正确实施“1349”育人模式的建议

(一)优化机制和路径,做好“1349”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任何好的制度,出台是前提,落实是关键。在“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由学校党政联合牵头,制定并分解目标,按照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另一方面,要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党团、教学、学工、社团4条路径为主要渠道。党团侧重增加学生的党团知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学侧重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工侧重学生日常德育和事务管理,通过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创业服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积淀,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社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锻炼交往能力。

(二)教师要加强指导

“1349”育人模式使学生极大限度地与社会对接。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1349”育人模式虽然要求比较具体,操作性强,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保障工作。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层面,教师的工作更加繁重,需制定培养目标,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变化,研究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点,评估实施效果,改善实施计划,拓展活动形式。

(三)优化社团管理,提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社团不仅起到了活动的组织作用,还能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载体。因此,学校应加强社团管理,为“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环境。应建立多元化的社团发展格局,推动各类社团均衡发展。学校应积极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场地、设施、经费、指导教师等。对社团成立进行严格把关,引导并帮助社团做好自身建设,利用社团活动以及社团成员交流沟通机制,更好地实施各项教学要求。

(四)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实施形式

“1349”育人模式坚持“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这一理念,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迎合学生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教师作为“1349”育人模式实施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应针对每次教育活动的目的,积极搜集学生对活动的建议及要求,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激发学生思考,寓教于乐。

第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文章首先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阐述,从宣传体系、教育潜力、育人平台、育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路径,为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实施路径

一、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专业课专业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路径

(一)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

面对部分学生认识模糊、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没有意识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面的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宣传主阵地,引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首先,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舆论媒体要坚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其次,以电脑、手机、数码产品为主的网络传媒要优化网络环境,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再次,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宣传媒介,开辟舆论宣传新阵地。最后,在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场合都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挖掘专业课教育潜力

1.挖掘理论教育潜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应尽职责,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并在教学目标、过程组织和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1)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涉及的伦理学知识等多角度对所授课程进行讲解,“通过介绍专业领域中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专业的社会价值准则,以生动的事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勤奋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和团结友善的性格。(2)融入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播放典型视频短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挖掘实践教学潜力

高校可以将社区服务、参观工厂、志愿活动等形式的专业实践作为一项制度,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专业课的教育优势,立足所授专业,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在课外实践教学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元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第一,课堂教学是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渠道。第三,校园文化是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四)完善“三轴联动”育人机制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轴联动”的育人合力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学校本身拥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教学场地,制定非常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既具有目的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孩子传播知识、培养其品德、指导其行为的责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应营造健康和谐、宽容善良、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应为人正派、相互尊重、言行文明、爱憎分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更大的灵活性,时时刻刻都可以接受教育。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社区街道、公共场合、交通工具、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积极营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复杂的周围环境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磨砺自己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总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轴联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三、结语

专业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教育,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研究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1(04)

第6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无形财产权,是主体对智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本文所讨论的知识产权是与科技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是专利权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的知识产权,其出现是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对专利人合法权利的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也是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正当分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们对于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所获取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保障了这一智力成果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地为其创作人所获得。对于自主创新的发明人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他们切实利益的保护,也推动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开始较早、保护力度较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经过较长时间的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公众普遍形成了对知识产权进行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首先,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和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存续及不断丰富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是将智力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贯穿其中,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是智力成果的创造活动,也是知识产权的创造活动。其次,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了知识产权的内容。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保护,必然也会不断丰富、完善,不断拓宽其保护范围。再次,科技创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无国界限制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也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贸易突破了国界限制,出现了许多地区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产权条约,知识产权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环境

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在法律领域的集中体现。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避免在专利领域对相关创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袭,可以使专利人因为技术上的垄断而获得丰厚的报酬,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权利利益的实现以其使用为前提,这就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造福公众。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形成对智力成果的全面保护,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通过对各种侵权行为的制裁,为创新者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基础,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规制和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了对高校技术创新的保护,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及司法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具有滞后性,为了全面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该完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仅要考虑现实情况,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活动,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对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登记并公布,对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打击。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门机构来进行,从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到登记注册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校与专利成果管理部门的衔接,同时要妥善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和争议,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权益的维护。该机构还应实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知识产权指导,自觉维护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合法权益。高校还应广泛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网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内的知识产权库;通过与社会上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获得来自社会上的专业帮助。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迫在眉睫。与西方发达国家贯穿教育过程的知识产权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十分匮乏。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将知识产权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才能避免权益遭受侵害,使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丰富理科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主题讲座,通过法学专家、知识产权专家专业知识的传达,使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意识;再次,可以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使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结语

第7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政策;就业渠道

大学生创业是个热门话题,创业话题时刻都在演绎着一些具有悲喜剧色彩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既有个人能力的彰显与错位,又有创业政策的激励与缺失。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不论是在校时创业还是毕业后创业,政策是影响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目前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对创业政策的现状概述

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辽宁、吉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类似的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综观这些政策,我们把优惠概括为如下方面:

1.注册登记优惠。一是程序简化。凡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优先等级注册。申请人只需提交登记申请书、验资报告等主要登记材料,可先予颁发营业执照,并在一定期限内按规定补齐相关资料;二是费用减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工商部门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收其个体工商登记费、管理费和各种证书费。对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如资金确有困难,注册资本达不到最低限额的,允许分期到位。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等活动的,一定期限内免予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免收各项工商管理费用,

2.金融贷款优惠。一是优先贷款支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题,担保方可由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二是简化贷款手续;三是利率优惠。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上浮或下浮。

3.税费减免优惠。对新办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到“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可以免征或减征一定年限、比例的所得税。

4.员工待遇优惠。一是员工聘请和培训享受减免费优惠。在一定时间内,可在有关网站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广告等,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创办企业的毕业生、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测评服务;二是人事档案管理免一定年限费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其保管人事档案两年;三是社会保险参保有单独渠道。高校毕业生人事自主创业的,可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个人缴费窗口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以上就是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各省市自治区的政策虽然有些差异,但主体部分相差不是很大。

二、对创业政策的理性思考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体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也是大学生创业有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这对推动大学生创业、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近几年实践的检验,大学生创业政策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政策操作的难度较大。实践表明,任何政策难就难在操作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政策更是如此。国家工商总局虽然出台了有关政策,但一般都只是确定原则方向,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政策出台的本身,就意味着操作难的问题。特别是各个省市自治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出现怎么理解、怎么执行、怎么平衡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出台的政策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只是对一些条款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细化,没有制定相应配套的实施办法。这样,看起来内容细了,操作性似乎强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知怎么办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部门的积极性如何也影响政策的执行和实施。

其次,政策优惠的含金量较小。大学生创业政策看起来非常诱人,非常优惠,见面收费的项目少则几项,多则几十项。但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项目大多是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优惠的费用加起来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只有几百元。这些费用与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费用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至于所得税减免方面的优惠,虽然意义很大,但对刚刚起步创业的大学生来讲作用不是很大,还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优惠。

再次,政策设限的条件比较多。这些优惠政策同时还设置了不少限制性条件,首先是规定支柱创业者只能从事个体经营,而不能开办公司,并对从事个体经营又进行了从事行业的限制,如不能从事建筑、广告、网吧等。再如贷款,也有很多限制性条件,条条都很苛刻;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时,规定需带齐身份证、毕业证、就业报到证等原件,问题是没有就业单位如何开出就业报到证?这些政策由于设置过多过高的条件,使优惠大打折扣。

最后,政策导向的层次较低。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群体的,也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身上潜藏着很大的创造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是社会未来的创业者和管理者,这应该成为创业政策的导向。目前创业政策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这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大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所有的优惠都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事服务性、简单化的个体经营项目,有的省甚至规定国家贴息贷款的对象只能是从事修理修配、洗染缝补、复印打字、理发、小饭桌、小卖部、搬家、终点服务、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婴幼儿看护和教育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幼儿和学生接送服务等一些微利个体经营项目。笔者认为,大学生并不是不能从事这些经营项目,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政策忽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们的价值趋向,就很难实现制定者的初衷,导致政策起不到激励创业的作用,反而削弱政策的时效。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

[关键词]人际沟通 实效性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18-01

一、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1、正确理解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人际沟通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进人际沟通能力而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所谓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以及知识获取等信息传递的能力。

2、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现状及其实效性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高校增加了和改进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a)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一方面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新进的教师学历层次有明显升高,同时人际沟通课教师待遇在改善、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在增多。

c)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丰富。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在各高校普及,一方面教师避免了大量板书的繁重劳动,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讲解和沟通上,另一方面,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赋予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力。

B影响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要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先弄清影响教学实效l生的因素有哪些。

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的主体、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

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既是人际沟通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沟通课教学法的研究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手段,也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人际沟通课教学的目标要靠教学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科学的人际沟通课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人际沟通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人际沟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际沟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人际沟通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自居,往往摆出一副尊贵者、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的架势,对于自身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服务者的角色认识不够。部分人际沟通课教师把人际沟通课教学当成操作性任务去完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师资普遍缺乏,教师负荷普遍较重,因此也有很多高校在新引进人际沟通课教师时的步骤一般是初审笔试试讲和面试体检及政审录用上岗,采取“先上岗,再培训”忽略岗前培训环节,这样很容易造成新进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出现权责不明,对岗位认识不清等问题。而上岗后人际沟通课教师获得培训和外出考察或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有限,特别是实践锻炼机会极少。

三、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际沟通课教学主体

(1)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个子类,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建设理应选择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义务、权利。(2)健全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断提升的一种职业性的情感,它为人际沟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知识、相关知识、人际沟通教育知识、实践l生知识。(4)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教学评估等方面技能。

(二)加强人际沟通课教师与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协作互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人际沟通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着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思路走。人际沟通课教师对教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四、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存在对人际关系交往的紧张、恐惧、自卑、冷漠以及自我定位偏差等心理障碍因素。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和培训,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沟通是高校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随着信息最的扩大不断增长。通过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人学生之间进行相瓦传递、交流相天信息,使自己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