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型企业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05-0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集成趋向日益明显。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加趋向成熟,智能化技术的嵌入也取得明显成效。特别在发达国家,企业基于集团化、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和协同运转成为主流趋向,集成制造达到成熟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在信息集成及智能化嵌入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我国完成了信息化理念的宣贯和体系模式的普及,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集成应用、数字化精益制造、柔性制造成为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尤其在制造业,多数企业都开展了ERP、PDM、OA等系统建设,促进了信息系统集成和协同模式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在集成制造、产品智能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信息化建设的集成化、智能化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向。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等于简单的资金投入、软件应用,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管理基础量力而行,软件只是管理工具,信息化建设更强调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理顺业务流程,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最终为企业带来实效。企业应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应用系统的适用性,切合实际,功能全面,注重实用和成效。实用并产生效益是判断系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系统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真正被使用人员接受。通常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分为基础管理、集成提升、商务智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用要点和难点各不相同。
一、 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规范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通常有了最初级的软件应用,如:OFFICE办公软件、OA办公自动化软件、PDM/CAPP产品数据管理及辅助设计管理软件、进销存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但这些都还是孤岛式应用,各系统应用停留在局部,相互独立,信息并不互通共享。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已有软件,加强业务执行的规范性,尤其要做到系统和实际数据的一致、统一性,加强人员操作及业务培训,宣贯信息化管理理念,使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对软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要利用该阶段,对企业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基础数据,如:物料代码、往来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等做系统梳理,达成统一,保证代码的唯一、准确性,同时梳理规范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信息管理制度及运行规范,为后续各系统的集成、整合做准备。
二、 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应用提升阶段
通过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在企业深入人心,基本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必须按照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思路规划和开发系统。应用软件、组织结构、权限、项目管理等软件功能与人的有效集成。做到原始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充分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不一致。具体集成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
ERP系统实施攻克的主要难点有:统一企业编码体系,规范并完善各环节基础数据,为信息体系的集成深化奠定良好基础;寻求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快速响应差异化需求的柔性制造解决方案;ERP、CRM体系向外部营销网络的覆盖,提升外部网络管控能力,实现规范、可控、高效的市场响应机制;攻克ERP与PDM/CAPP、OA、远程监控等核心系统的集成难关,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流程的全面贯通;促进ERP核心体系与实际业务环节的紧密融合,持续提升系统运行质量,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实现ERP与各应用系统的有效贯通,首先是ERP与PDM/CAPP系统的集成,确保ERP与产品研发源头的集成关联,PDM成为ERP系统的BOM数据源,设计及工艺数据进入ERP生产经营各关联业务环节流转、验证;实现ERP与OA系统的集成,供应商通过OA远程接收ERP订单,及时备货。随着系统实施不断深化,持续扩展ERP与CRM、远程智能服务系统等集成应用,使系统集成应用更趋成熟。
此外,信息化应用越深入、广泛,系统及数据安全性不容忽视。将数据加密系统嵌入ERP等集成系统,提升数据安全。加密系统的安全网关与ERP、PDM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在不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有效的避免核心数据泄密的风险。部署安全网关后,ERP、PDM等应用系统服务端开启防火墙只允许安全网关对其的访问,使应用系统的用户对服务端的访问强制中转至安全网关;安全网关对用户上传至服务端的数据自动解密,对下载至客户端的数据自动加密,达到上传解密、下载加密的效果;安全网关的准入机制只允许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的访问,杜绝非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服务端的明文获取。外部安装有加密客户端的计算机终端,通过VPN访问ERP、OA、PDM系统,与公司内部访问效果相同,即实现上传加密文件至应用系统附件解密,下载文件自动加密。此外还要构建网络存储系统,建立数据中心,完善网络异地数据存储及灾备应急体系。
三、两化融合、商务智能阶段
建立覆盖企业各关键环节的信息集成平台,促进核心流程的整合优化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效促进过程化管理,提升管理精度,有力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发展。
两化融合促进传统管理及作业模式的变革,建立集成互联、充分共享的网络协同新模式,有效贯通上下游流程,提高过程管控,建立责任追踪、绩效评价及考核依据,促进企业形成规范、高效的流程响应机制,提升企业综合作业效率和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与企业运行发展的紧密融合,促进企业响应市场能力、获利能力、研发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随着信息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扩展,信息集成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通过充分的挖掘和提炼,以更为直观、便捷的模式呈现给决策者。同时,通过商务智能系统的挖掘、钻取和呈现,系统前端数据和流程进一步得到验证,促进前端体系数据质量提升和精细化管控。积极构建商务智能平台,进一步发掘信息化成效、辅助管理决策。
企业常见的绩效指标(KPI)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78-379.
[关键词] ERP 企业信息化 信息系统 信息化软件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就是在需要数据和信息的时候,能很容易地从信息系统中准确地抽取。当前,ER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得到广泛的认可,不过就中小企业来说怎样实现信息化,是否必须实施ERP仍存在很多争论。
就ERP本身而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至今仍在发展之中,从最初MRP的出现,到现在ERPⅡ/e-ERP等新一代ERP概念的提出,可以用MRP-MRPⅡ-ERP-ERPⅡ的扩展路径来表示。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ERP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和全面,同时其价格也会越来越高。ERP将在大型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受大型企业的欢迎。而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资金的限制,很难享受到大型ERP系统强大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素质和不规范的管理结构的限制,大型ERP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很难行得通。
一、ERP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通过实施ERP搭建企业信息化平台,改造企业运作流程,成功实施ERP后一般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促进公司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以及提高公司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等。然而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不能完全依赖ERP,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RP并非就是企业信息化。首先,企业信息化包涵的内容很广泛。总体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有以下内容:ERP、CRM、SCM、DSS、OA、CAD、CAPP、CAE、CAM、PDM、PLM、DCS、MES、PDM、CPC、PLM、BPM、KM、EAM、PM等。
企业信息化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工程技术领域。一个现代企业在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工艺设计方面,为了缩短研发周期,保证设计一次成功,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方式,如CAX、虚拟制造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工程等。
(2)生产运作领域。一个现代企业要求它的生产运作系统,对于多变的市场需求具有快捷的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制造企业须广泛采用数控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建立FMC、FMS、物流储运系统和CIMS系统等。
(3)企业管理领域。一个现代企业在各种管理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这就必须做到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的目的。其重要标志是其管理系统采用了MRPⅡ/ERP系统、OA系统、JIT系统、CRM系统、电子商务系统(e-Business)等。
现今的ERP仅涉及企业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它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定作用,但是工程技术领域和生产运作领域的影响力有限。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研发管理、企业营销客户管理、企业资产管理、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已经不是传统ERP的范畴了,这是ERP的重大缺陷和不足。
2.中小企业的特征决定了ERP的成效有限。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少、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体系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决定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有更多的难点和障碍。一方面,资金成为实施ERP的瓶颈。一套性能完整的ERP软件系统及服务的价格一般都很高,这对于普遍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者对ERP的认识普遍不足,部分人甚至认为ERP是能挽救企业的“万能良药”,而ERP究其本质是一种承载管理思想的管理软件,对一个企业来说“一个系统再烂,用得好,也是好系统; 一个系统再好,用得烂,也是烂系统”。最后,ERP系统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求较高,员工素质不够、管理体系不规范导致ERP在很多中小企业的应用中中途流产。
3.非ERP的信息化软件选择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目前,我国企业中完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比例很低,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某项或者某几项业务流程中实现了比较成功的信息化。如中小企业财务电算化水平很高,很多制造型企业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尽管这种计算机控制只是单纯的计算机数据采集,与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控制生产和管理流程还有所差别,但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另外,很多中小企业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并且已经开始了电子商务的尝试。有些中小企业也分步的引入了SCM、CRM,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企业通过逐步的引入各种信息化软件系统,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最终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对中小企业实施非ERP信息化的建议
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选择ERP以外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对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分析企业需求,来选择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中的不足,确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如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
2.企业信息化从点到面,逐步推展开。从一个个看似“边缘”的系统慢慢地打通信息壁垒,最终在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中逐步构建信息化,从而将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阻力降到最低。
3.各信息化软件系统必须充分融合,打通信息、数据传送通道。各种信息化软件系统之间由于系统编码体系、数据库等不一致,会严重阻碍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所以各种信息系统运行通过后,必须统一口径,将各种系统充分地揉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属性层次分析法;信息化;指标体系
1引言
为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宏观上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测,企业自行制定发展信息化对策.这样造成的盲目性,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不能使信息化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本文借助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利用属性层次法的球赛模型对企业重要的信息化指标进行比较,提出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2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设计
2.1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改变传统老工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特征,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尤其是挖掘相对竞争对手而言企业独特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仍具有其一定程度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优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能力较差,产品增值服务较弱,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能力.振兴东北迫切需要尽快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的推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客户拉动式产品生产方式.
针对东北制造业企业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现况,企业应以综合信息化为发展目标,其特征是以核心业务信息化为目标,把焦点集中在核心价值上,向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延伸和扩展,强调信息化与业务类型匹配,与自身业务发展阶段匹配,与企业的管理基础、企业资源匹配.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实现整体最优.
2.2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造东北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从微观推进综合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具体做法就是以整体的价值链信息化为发展路线,以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做为重点,然后向上游集成研发过程信息化,向下游延伸到市场,在集成和优化的思想指导下,去实现基础信息化.在实现基础信息化的同时,部分地选择有用的集成和优化的应用,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老工业基地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选取的指标如下: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2)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
3)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指标适用离散加工制造型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的评价.
4)网络化程度及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指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5)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据龚炳峥方案改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用户集成.
6)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面及质量水平.
7)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反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状况,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整合水平.
8)产品和服务信息附加值指标指是否系统地确定了顾客需要或将从中获益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灵捷审计).
9)ERP应用覆盖率指ERP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总业务量的百分比,ERP覆盖率是指企业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总量的百分比.
10)新技术信息吸收能力(董景荣方案).
3运用属性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排序
3.1方法的选择
1997年,程乾生教授创立了属性数学,在属性测度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判断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的方法——属性层次模型AHM.与Saaty在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相比,AHM既不需要计算特征向量,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算量小,科学性强,是简便有效的决策方法,两种决策方法皆分3个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方案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以进行决策.用比赛模型刻画这2种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当于举重模型,而属性层次模型方法相当于球赛模型,2种方法皆是合理的.用例子说明属性层次模型相比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更简单有效.
3.2建立属性层次模型
1)建立现阶段东北企业信息化层次结构(只考虑第一层),如图1所示.
2)以下的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相对属性权
由标度定义AHM的判断矩阵元素应满足以下条件:
由以上的排序得出:W6>W8>W5>W10>W4>W9>W7>W3>W2>W1.其中:W6代表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8代表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权重;W5代表集成化程度的权重;W10代表新技术吸收能力的权重;W4代表网络化程度的权重;W9代表ERP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7代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3代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的权重;W2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1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这些权重说明,老工业基地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提高自己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着重提品服务信息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体现了企业要以市场为重心,注重顾客的需求,使企业的特征由原来的生产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适应市场变化.
4结语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信息化工作初见规模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信息化重点放在适度提高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上,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企业的改造和虚拟企业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核心业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注重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市场反映速度;
3)企业信息化要均衡发展,信息化发展应由过去只注重点效率向注重线效率发展,以线带面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
2009年,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城市,南京确立了强化规划引领、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示范、创新模式探索实现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通过三年努力,南京已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446个,推动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至88%以上,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ERP)普及率达55%。从宏观层面看,全市初步完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试点任务,基本实现了把南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件名城”、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2011年12月,南京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工信部验收,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南京市出色地完成了目标任务,所取得的各项试验经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童隆俊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工业化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在信息化推进和发展阶段,两化融合对于拥有众多工业化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湖南来说,能够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带动效果。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但单纯地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湖南省开展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区项目的目的。“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应作为主体,政府则作为推手,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以应用为基础、以考核为手段、以提升为目的,通过落实信息化推进工作责任制、典型示范,组织对口帮扶等方式,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电信运营商及相关软件提供商的积极性,继续稳步推进“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确保至2013年全面完成10000家“数字企业”创建目标,实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李球
我认为两化融合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角度来看,就是要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正在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两化融合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采购、节能减排等领域延伸,从信息化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转变,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延伸,快速走向深度融合阶段。
未来,两化融合的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突出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运营层面的推广和普及,衍生出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私有云等新兴商业模式。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 张启亮
物联网从概念阶段的萌生到如今的深入应用,均带有两化融合的典型特征。首先,从物联网的起源来看,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产业,而是从传统产业的土壤里萌生出来,而所谓的“传统产业”既涉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又涉及信息化领域。其次,就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工程实施来看,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作为“两化”深度融合最好的示范,因为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是重点,通讯、软件、集成等信息化领域技术是重要支撑,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同“骨骼”与“肌肉组织”的关系。
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一直制约着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振兴东北”的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举全省之力,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信息化,不但将“老国企”们带上了信息的高速路,还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并且成为了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尤其在电站成套设备、重型设备、大型矿山设备、石化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07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化总产值为914.7亿元。其中,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50%以上。企业的数字化设计、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覆盖面高于60%。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利润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等因素仍困扰着黑龙江的装备制造业。如何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遇,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黑龙江省当前两化融合的重要任务。
打开新市场
以前,一提到“老国企”,人们总会想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昏暗的厂房、低下的工作效率、陈旧的机器轰隆隆运转、满面灰尘的工人机械地将零件从一个机器搬运到另一个机器……
在齐重数控,完全改变了记者对“老国企”的印象。整洁的厂区,宽敞明亮的车间,随处可见盆栽植物,车间的水槽中鱼儿在游动。
齐重数控位于我国北方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在这里诞生了中国重型机床行业惟一的名牌产品――“齐一牌”数控车床。作为我国重大装备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齐重数控被黑龙江省列为63家“制造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之一,拥有以立式、卧式重型车床为主的6大类、26个系列、500个品种的机床产品,为国防、军工、能源、交通、冶金等行业提供重大关键设备。
“信息化给齐重数控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但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阻力。”齐重数控副总经理石志民介绍,“实施信息化之前,齐重数控的市场反应机制很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
由于科技投入不足,齐重数控曾经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不能适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软、硬件的不足和落后,直接导致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企业信息采集重复、效率低、准确性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齐重数控的企业发展步伐。
2000年,齐重数控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信息化建设之初,齐重数控的老设计人员很难习惯用电脑绘图,财务人员又怀疑电脑的准确性,采购人员则消极抵制采购过程在网上公开。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全厂上下展开了一次彻底的“甩图板”、“甩钢笔”、“甩账本”工程,对信息化推行得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奖金总额接近100万元。“我们通过培训,让年轻人先用上电脑,对甩掉图板的人奖励200元。”石志民说。
奖励的金额虽不多,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齐重数控的网络慢慢延伸到了所有的部门,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
经过两年的努力,当齐重数控的ERP项目正式竣工验收时,共完成了销售管理系统、设备工具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产品文件管理系统等模块建设,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销售、设计、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重要环节。
目前,齐重数控主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位居我国重型机床行业首位,重型机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已经步入世界第一方阵,国内机床占有率达到50%,“中国齐一”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高端产品全面打入欧美、韩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核心竞争力
走在哈尔滨著名的“三大动力路”,北国的秋天让道路两旁的白桦和杨树更加挺立,与特色的欧式建筑遥相呼应,显得肃穆而清冷。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旗下的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都落户在“三大动力路”。
哈尔滨汽轮机厂(以下简称“哈汽”)是以设计、制造大型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工业用汽轮机组、船用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为主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哈汽与其他老国企一样,只能算一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
“对于哈汽这种传统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哈汽副总经理姚宏伟告诉记者,“信息化实施之后,哈汽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0%以上,管理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哈汽的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产品质报单”,每年大约上千份。这些质报单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手工管理。“过去,一到月底,每个部门出三四个人都处理不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之后,一个人就能从容应对了。”姚宏伟说。
哈汽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实力在国内汽轮机制造行业中名列前位,CAD、PDM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不相上下,在研发设计平台、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上已经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姚宏伟认为,这得益于哈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即需求驱动、目标引领,以管理为中心,以效率为先导,注重集成,突出实效。
据了解,哈汽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98年到2000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向技术部门和一部分生产部门,以“甩图板工程”为核心,推广CAD的应用。在信息化规划中,对PDM、CAPP都有所考虑。当时,哈汽不仅新产品开发速度很慢、周期长,生产管理方式也比较原始,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2000年,哈汽实施了CAD\CAE\CAM\CAPP\PDM一体化工程,将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都用信息化武装了起来。
2002年至2005年是哈汽信息化的第二阶段,重点是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包括质量管理、仓储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到了第三阶段,即2004年至2006年,进入车间管理的阶段,信息化覆盖了生产计划下达、工时、图纸、统计等生产全过程,完全通过网络和计算机下达生产计划,真正做到了无纸化。
“如今,信息化已经是哈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车间的管理系统瘫痪了,生产必然无法进行。”姚宏伟说。
制造跨向“智造”
信息化让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哈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让“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齐二机床集团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武装了自己。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齐二机床在国内形成了重型数控铣镗床、重型机械压力机、大型自动锻压机、铣床系列产品,主要服务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造船、汽车、能源等国家重点行业。主导产品数控落地铣镗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去年企业生产的铣镗床及龙门镗铣床产量约占世界同类产品的50%。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技术的总体水平落后了5至10年,国内重型高性能数控机床及超精密数控机床的产量不足千台,在加工精度、刚度、速度等技术指标方面的差距则更加明显。”每当提起这些,齐二机床集团总经理张权都十分感慨。
据了解,目前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仅占国产数控机床总产量及价值量的1.5%~2.5%,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的现状难以满足国家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国内重型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仍主要依靠进口,国内产品市场仅占30%左右。不仅如此,我国机床企业的装备也普遍陈旧落后,行业装备数控化率仅为2%~3%,用生产普通机床的装备很难生产数控机床。
因此,在张权看来,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振兴机床工业。作为中国重型机床龙头企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保障基地,齐二机床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完善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世界制造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张权表示。
齐二机床最初从1997年开始实施“甩图板”工程,2001年已全面应用计算机CAD软件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并被科技部列为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
然而,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间,也是齐二机床最困难的时候,员工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元,连厂长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上班。2001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齐二机床的发展逐渐出现转机。2002年,齐二机床产值超过1亿元,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23.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每年以80%以上的速度增长。
张权认为,齐二机床信息化最大的特色在于设计领域上齐了CAD/CAM/CAPP。近年来,齐二机床加大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三维软件进行数字建模,并加大对大型关键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2002年开始,齐二机床的工艺部门开始应用实施CAPP系统,工艺过程设计全面电子化,不仅大大降低了工艺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CAPP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为下游生产制造部提供制造车间分工的电子数据,以便于生产指标快速、科学地下达。
通过CAD和CAPP的实施应用,齐二机床缩短了整个产品的技术准备时间,使工艺和设计人员在网上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共享。“这可以减少约25%的设计、工艺工作量,使设计和工艺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思考和决策上,既提高了设计质量,又降低了设计、工艺成本。”张权说,“铣镗床产品技术准备也由原来的10~12个月缩短至1~3个月。”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重”)曾经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被总理誉为“国宝”。信息化见证了一重近些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早在1984年,一重当时的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非常重视。”总经理吴生富回忆道。20多年来,一重利用国家支持的改造资金和自筹资金,引进和自主研发了部分计算机设备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开始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一重成立了计算机站,主要从事MIS系统、CAD的研究和应用,产品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产品的设计计算,以及CAPP/CAM/CAE的研究和模拟实验等。在当时的全国重型机械行业,处于排头兵的位置。
1988年,受生产经营形势和全国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一重投资了500多万元进行MIS系统、CAD方面、CAPP方面的研究。“不仅对现在一重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有机械专业知识的人员。”吴生富说。
从企业自身来看,两化融合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近几年来,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力机械)通过总结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逐渐探索出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有效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从而加速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十年信息化之路
作为一家制造型企业,诺力机械很早就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2003年的时候,诺力机械为了保障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处理的便捷性,购买了金蝶KIS财务软件。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后,诺力机械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不仅引入了全套金蝶K/3 ERP管理平台,还于次年成立信息部,专门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规范。目前,在运行中的金蝶K/3 ERP系统已涵盖了企业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等几大业务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诺力机械先人一步,在2005年就引进CAXA系统,依托工业云服务平台着手进行设计信息化工作,之后经过对系统不断地升级和完善,已经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全面实现信息化。近年来,诺力机械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进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数控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另外,在市场营销环节,诺力机械通过建设企业网站、3D产品展厅等方式在互联网上向客户展示企业形象,还在2013年开通了官方网上商城,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在线销售产品,与传统线下销售齐头并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诺力机械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主导,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引入多套业务系统之后形成了各为一体的情况,“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这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难题。此外,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环节的增多,业务量的增加,当初那种走一圈就可以掌握情况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靠被动汇报和报表信息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更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和正确决策。以上种种,让诺力机械下决心走出一条两化融合的管理路子来。
探索两化融合管理路
借助实施企业信息化,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改善管理手段,建立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秩序,能够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从而充分激活企业资源,达到数据高度准确及具备权威性,实现计划、控制、执行等环节的柔性化运作,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谋取大规模定制市场的产销量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此外,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能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通过对质量、环境、信息、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过程的实施,加快企业的反应,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和生产运作成本,同时进一步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需要对其工作及时进行协调。为此,诺力机械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通过初步探索,诺力机械制定了“三步走”的建设方案:第一步,策划组织宣传阶段,领导小组与具体实施的工作小组应制定工作计划,并在企业内进行培训与宣传,让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初步概念;第二步,方案制定阶段,工作小组与第三方咨询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三步,方案实施阶段,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第三方咨询机构三方合力,根据所制定的方案进行管理体系建设,并最终通过内、外部验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简要阐述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模式和途径,并提出了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 :现代制造服务业 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一、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014年0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现代制造服务业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围绕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所开展的各类专业的服务活动,属于生产业范畴。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战略需求,是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程度尚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机制创新滞后,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手段
《意见》指出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公共服务平台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一类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设计、加工、检测、中试、信息共享、技术基础设施等以及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可显著地强化企业的服务供给、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优化企业资源、促进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
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探讨
为了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新材)建设的“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为案例进行分析。
1.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介绍
时代新材主要从事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特种涂料及新型绝缘材料三大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目前我国交通机械装备行业整体科技实力最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技术专业研究、开发基地。2013年公司依托强大的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核心技术建立了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平台由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机械设计仿真的功能平台组成,承担各高速铁路产业相关单位新产品研发、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中的机械设计计算与仿真分析任务,整合机械结构仿真分析方向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为基础性研究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2.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经过探索和实践,时代新材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的服务模式,即在企业本身开展研发的同时,为其它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并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等。通过一体化技术服务和市场化推广策略的结合,初步实现了平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运营目标。技术服务平台由依托层、核心层以及应用层组成。
(1)服务依托层。服务依托层围绕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由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组成。研发与技术数据库是对湖南省内乃至全国近三年来高速铁路机械设计领域内新登记的科技成果、专利及论文,进行收集与进度跟踪,整理形成最新的研发技术与数据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库共建工程;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库共建工程是通过收集高速铁路机械仿真技术领域一批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有精湛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及时推荐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其次是做好人才储备服务,通过与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对接机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2)服务核心层。此层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构成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服务核心力量,由仿真计算平台、仿真管理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三部分组成。
(3)服务应用层。服务平台以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研发与技术数据库、专家人才库为依托,以时代新材料公司的仿真管理平台、仿真技术平台、仿真验证平台为核心,通过多种措施与途径向高速铁路产业领域机械仿真设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高速铁路机械系统仿真技术服务平台效益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整合、发扬湖南省高速铁路这一优势产业,优化集群内产业结构,提升关键材料与制品研发、试验、生产及配套能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促进高速铁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效的提升了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率、缩短了开发周期;提升了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四、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建议
时代新材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立足于区域产业特色,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制造业的转变。
1.核心技术服务化,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化
现代制造服务业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制造企业应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发展制造服务业,逐渐将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提供技术服务、流程控制、产品研发等生产。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研发、设计、采购、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从产品的发展特征来看,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服务化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必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效益、高可靠性、提高企业制造服务能力。
3.转化观念,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企业要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制定服务业务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服务业务,培育企业品牌竞争优势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企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浩,顾新建,祁国宁,纪杨建,陈笈熙.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中国的发展策略[J].中国工程机械,2012(7)
[ 2 ] 薛金山.中国制造业转型路径与阶段性探讨[ J ] .中国机电工业,2010(10)
关键词 OA办公;效率;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152-01
OA办公自动化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将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大化,并使工作质量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OA办公系统中的主角便是各种设备与人机信息系统,不同种类的设备以及人机信息系统合理的利用,协助人们完成各种办公业务活动,可以这样说,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1 OA办公系统的概念
OA是英文Office Automation的简写,简单的说就是办公自动化。OA办公系统可以让公司的工作完全像流水线一样,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完成公司工作,同时也可以规范公司的管理。
我们把OA办公系统确切的描述为用网络和OA软件构建的一个单位内部的办公通信平台,用于辅助办公。它可以辅助完成单位内部的电子邮件、管理文档、信息、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工作。为了使企业内部信息方便企业员工快捷地共享,以最高效率相互协同完成工作,OA办公系统基于工作流的概念,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现在快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来替代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快速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 OA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应用
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的发展壮大,企业也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前进,企业管理层办公中的许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企业由于员工缺乏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已有知识经验的共享而不能迅速提升;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降低了沟通速度与效率;不明确的任务分配,致使员工之间缺少协作,员工与领导之间缺少反馈。
为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共享;使工作流程的审批简化,企业通过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在线联系的手段在内部建立一个知识共享与办公协作平台,这就是OA系统的原型。OA软件的应用规范化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提高了企业运转的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可控性,OA软件跨越了生产、销售、管理等具体的业务范畴。
1)OA办公系统在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应用。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传统沟通方式是通过人为沟通,并没有一种统一的形式来规范这种沟通,由于这种沟通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会出现理解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市场的需求是销售人员对产品理解的主要来源,而产品的性能是生产人员对产品的理解主要来源,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和销售部门理想中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当企业订单比较多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OA办公系统用发送电子邮件,网络上信息等不同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沟通问题。OA办公系统在企业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应用如图1所示。
2)OA办公系统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我们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各个领导层管理,作为高层领导,不可能熟知每个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等个人情况,通过会议的方式可以从某些方面了解员工的小部分情况,但这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出入。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各个员工的管理与了解。因为企业的部分命运是掌握在员工手中的,例如一个销售人员可能要掌握企业中很多客户的详细资料,失去员工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大部分的客户资源。另外,对于一些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讲,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因此,领导要合理利用OA办公系统做好员工管理工作,例如通过公司网络个人工作业绩,使领导对员工能力有更好的了解,创建一个员工与领导沟通与交流的网络平台等等。
3 OA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Windows的流行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一时间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潮流,OA也如蓝天白云出现在各个政府机关以及各色各样的企业里。但是真正用好的却为数不多,造成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对OA的认识浅显;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持续发展建设的思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呢?最重要一点是要与实际管理相结合,建立实用OA,做好个人工作管理;实现组织工作管理;完成项目工作管理。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朝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将OA办公自动化变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它将融入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为企业管理带来方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并理解OA系统,合理利用OA系统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相信在今后的几年中,它的应用将会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田芳,王东亮.OA系统模块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吴涛,毛佳霖.办公自动化系统(OA)开发和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2.
[3]丁绍阳,丁晓超,王飒.工作流管理在OA系统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4]裴树军,孙名松.基于NOTES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J].信息技术,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