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目标和原则 研究 策略 教育的可用资源教师培训 计算机 互联网。
1、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变化。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且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研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校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就很有意义。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2、 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级。在这个环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改善。从而让传统教育向信息化的教育一点点的靠拢。逐步寻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在信息化社会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加以研究,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的经验世界,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教育信息开放:教育空间和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互补、互联网局域网沟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网络;评价标准开放:多角度评价,多标准判断,允许幼稚,宽容错误,鼓励标新立异。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在适宜的时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3、 研究的策略:
3.1 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智能性资源(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知识性资源(教科书、图书馆与影视库、各类知识数据库)、技术性资源(仪器、设备与教学工具、传播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数据处理及其它工具软件包.....)、环境性资源(政策性、人际性资源、校舍与设施周边环境和社会状况、地域文化和观念......)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学校建了两间共1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为初一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进行了全员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学校开发研制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课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识素材。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逐渐强化。学校增建了计算机教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在“主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制作了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复合型的课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但是,就这时学校的技术环境来说,还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快速增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也难以实现的较高教学期望值。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更新的、更能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于是,建设与lnternet相连的校园网成为深化研究的突破口。
2003年8月,我校的校园网初步建成。校园网
的/manages/" target="_blank" title="">管理软件,覆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图书管理……
3.2 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主题网页群)和应用知识库(主题网页群)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1) 确定学习主题。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有时是学科教材上的某个单元,有时是某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有时是某学科几册教材中的关联部分……。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拘一格。
(2) 组建主题知识库。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在制作主题网页时,既注意知识内在
结构的关联性,又注意知识内容的广博和精深;既收集与本校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又重视最新科学发现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方面的信息。同时制作时还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追求网页设计的高品位,制作技术的高质量,表现手法的艺术性等,尽可能地使主题知识网页的每一个接口都很美,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3) 建设班级、个人网页。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3.3 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唯有智能性资源---人,是唯一必要资源。
(1) 教师培训—- 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① 教师要率先成为会最学习的人。人,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因为我们在昨日受教育,却在今日教育明日社会的主人。之中观念滞后的必然,应该唤起教师更加执着地学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首先应包括学习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将校长、教师、学生在知识面前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必然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会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② 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 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这个层次培训要求更高:了解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前1—2步掌握目前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对校园网进行常规的管理、维护,还能设计开发部分操作平台,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台。一句话,计算机学科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常规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维护工作,还要承担师资的校本培训任务,定期培养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教师,保证骨干教师队伍象滚雪球一样逐年扩大。
③ 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单元)教学的评价,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而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还应该在意让教师自己评价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领导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因为教师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在其自主行为的过程与后来的体味中逐步实现的,是在自己越来越重视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的过程中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学生。
④ 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多条信息沟通渠道,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学生、家长、教师的网上求助、
青年教师对老教师的期望、教职工对学校的建议、各类人员的留言,有鼓励赞赏,有批评责问……,网络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还拉近了家长和家校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都多了一份监督,工作多了一份压力,人际间多了一份沟通,同时也多了一份温馨。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环境,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都在学习,都在适应,都在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是没有“栅栏”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学校管理,开放的信息信道,教师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少了些盲从,多了些思考;少了些琐碎,多了些大气,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
(2) 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①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作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的水平显现就在于科学地确定学习主题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研究过程。
② 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学习。计算机和汉字的录入速度,网上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储存及表达信息的能力,都是教学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学生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首先掌握上述技能。而学生,也只有在轻松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技术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走进计算机,走进网络文化圈,从而真正感知计算机的神奇和奥妙,感知网络文化新颖和灵动。过去,教师习惯把语文、数学称为工具学科,在研究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计算机学科是“工具的工具”学科。为了适应非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改革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首先教给学生在网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严格的结构顺序,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现行的信
息技术学科教材很难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教学。取多种教材的适用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后用于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工,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③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3.4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来传递教学信息,变单一的刺激为多种感官的多方位刺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静止的教材,单一的色彩,而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的是视听上的强烈冲击,这对于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让学生对化学认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进而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主动,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进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能突出学科特征,学生学习效益更高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教学限定在教材内,忽视实验教学,学科特征不突出,学生学习效益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让学生的学习效益更高。
1.实施化学生活化教学。
化学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化学教学要面向生活,走进社会。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开放化教学,要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要将化学的学习置于宽广的生产生活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办到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库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信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打破教材的限定,将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大化学教学观。
2.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
因本校实验室配置、安全因素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忽略实验,只能让学生与发现真理失之交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来实现实验的数字化、电子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许多实验中所无法进行的实验,如微观粒子的运动、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等;可以将整个实验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并由此上升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
二、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足
(一)不能代替师生的参与
许多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忽视师生的主体参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师成为机械的操作者,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这与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不会改变。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程,但它并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参与。要清楚地认识到它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服务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与运用,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的主体参与、互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亲历探究过程,真正地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改所倡导与追求的有效教学。
(二)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所难以完成的实验甚至可以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精神。这确实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重要优势,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我们要在二者之间找准平衡,现实条件下可以完成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加大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比重。教师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与知识运用的平台,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情感基调延伸课外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长期以来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生动优美的文章枯燥而机械地上成知识点的条缕分析课,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并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就在于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更具生命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和谐的全面发展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以及传统的课件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互动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量。关于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与重视。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就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具体内容的探究上来。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特点,不再是以往枯燥而单调的黑板白字,也不再是机械而枯燥的语言讲解,而以生动优美的图片、逼真绚丽的色彩、动听悦耳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画面来传递多样的信息,使得教学更加活跃欢快,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更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来展现教学内容。
1.音乐渲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是跃动的艺术,以不同的旋律与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与意境,更具感染力与艺术力,更能打动与感染欣赏者。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枯燥的文字、单调的语言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对于正处于青春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与感受,符合他们好动、喜爱音乐的天性,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画面烘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但仍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更能从中获取第一手感性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再是单纯地就文字来讲解,而是可以以图片、照片、视频等来呈现信息,更具形象性,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现行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最佳材料。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而情感并不是附属于文字表面,也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达的,而是需要读者深入文本,展开深入的思考才能透过文字深刻体验与感受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阅读,这样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与升华,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才能实现对写作技巧等的内化。而情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他人可以直接传递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感受而产生的,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瓶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诸多限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将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情感与意境等寓于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境之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畅游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与意境之中,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一致的情感,进而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阅读,为更深刻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粗犷而豪放的安塞腰鼓演出画面,将学生带入演出盛况之中,让学生亲眼见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体会到安塞腰鼓火爆而热烈的风格。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倾听到那“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自然就不会流于形式,局限于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带着特定的情感来阅读,这样更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更能让学生理解用词的巧妙、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从而达到对文本全方位而立体的解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课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这一狭小的教学天地,而是要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延伸,将学生带入一个宽广而开放的学习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库为后盾,为实现开放教学提供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而互联网可以跨越古今中外,将众多的信息汇集起来,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语文教学要延伸课外,实现开放化教学,就要打破教材与教室的局限,要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有了互联网,教师就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来收集相关的信息。由一个点延伸出去,向四面辐射,进而收集到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为实现开放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图文信息处理功能,为实现开放教学创造平台。
当教师选好相关的信息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直观而立体地呈现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再现、整合后再播放等来多角度地展现更多不同类型的信息,扩大信息的输出量,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信息,这正是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谭天丽.初中语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体会.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
[2]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1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多媒体、互联网络、个人(PC)电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学习、生活、思维和工作方式。[1]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生物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生物学是一门抽象、微观、不断发展、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如果能将其与信息技术合理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作为当今的教师必须充分的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的种种转变,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
2 现代信息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物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教学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师生交流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具体的变革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传统生物教学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权威,通过自己的内化把前人总结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不加思索的将其囫囵吞枣般的咽下,对于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灵活的运用,这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都变成了教师的附属品,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班级学生的发展。相反,在现代信息技术大的背景下,生物教学脱胎换骨,转变成了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了动摇,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了严格的界限,都变成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者,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学习、探索、交流、最终获得新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零散,枯燥的书本知识和前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和直接经验。可见现在信息技术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有很多好的影响。
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探索,勇于发问,勇于质疑,能够主动学习的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背知识,只会考试的“人才”。所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结合将推动生物教学的改革,真正的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
3 现代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初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研究,我发现大多数学校把生物当做副科,没能给予高度的重视,课时少、知识量大。教师由于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常常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体会是:要记得知识多,内容枯燥无味,与日常生活没有联系,长久下来,学生慢慢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兴趣,阻碍了生物教学的发展。正当我们为生物教学发愁时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现状,使得生物教学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的大好前景。为生物教学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得当今生物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从原来的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向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能够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捕捞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并将其进行处理、加工、应用,已成为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3]所以基础教育应培养学生这种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探究、发现知识。
4 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结合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大的背景下,学生时刻处于积极的状态,其自主性、合作性、创作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1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搜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前充分的准备,为学生呈现丰富、高质、生动的教学素材。合理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2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能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书本是学生课后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然而信息技术下的生物教学,教师转变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计划着、引导着,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发现者,建构者。另外教学内容也不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并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如: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教学主题,并在大的主题下设计多个子课题,有注重基础趣味性的课题、有重课程目标的课题、有重知识拓展的课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已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指导。
4.3 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激发;启发;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很难适应课堂需求。为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创新课堂教学,方能跟上现代教学的需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例如,关于语文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们可先播放一段通宵达旦为祖国呕心沥血的视频,让同学们通过画面,身临其境感受总理的伟大,然后再学习课文。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的山与水的风景图画。学生们在观看中,自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许多的疑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水真的迷人吗?……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桂林山水》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桂林的山与水的特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魔鬼被渔夫从胆瓶里放出、魔鬼被渔夫收回胆瓶的过程。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切实理解渔夫的聪明、魔鬼的狡猾与愚蠢,从而上升到理解邪不压正的道理。这样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揭示了现象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
五、学法指导提效 课后拓展适量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学有法而无定法”,既要教给学生传统的、大众化的一般学习方法,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摸索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积累运用发展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课后适当拓展,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设计四十分钟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几点体会
肖云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341400) 一、课堂设计
1、整个教学设计为赏析合作型。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重视学生从中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师生互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辅的课堂教学优化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理念,在师、生互动上实现突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达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4、在课堂训练内容上充分考虑和高考内容的衔接,如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诗歌主题、比较鉴赏、诗歌评析、诗歌鉴赏方法等,尤其是根据目前学生在主观表达上的欠缺,提供文字示例,方便学生进行规范答题。同时又超越考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填词练习,寓教于乐。
二、课堂教学流程及重难点突破方式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作用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搞好。然而,作文教学难以搞好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作文课,老师打怵,学生厌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作文水平很难提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文教学焕发了生机。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心理因素,要求把写作初始阶段的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用多媒体信息表现作文教材的内容,更易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较好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引起学生注意,丰富学生想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观察作文《春》时,当学生看到那“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泉水叮咚”的美丽胜景时,不禁发出阵阵赞叹声;当看到自己的身影也出现在画面上时,更是无比兴奋。学生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到作文课堂中,口、眼、耳、心、手等不由自主地全方位运作起来。由于声、光、景充分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形成了强大的内驱力,使作文课由“死”变“活”,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自然就实现了从“要我上”到“我要上”的可喜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面对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面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鲜活的生活素材,很多学生却熟视无睹。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因为缺乏真正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文课堂上的运用,对于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如作文《人生百态》的写作要求是:通过观察几类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而阐发人生哲理。第一次写作时,学生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效果不佳。第二次我下载了一些图片,把不同年龄、职业,不同精神状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一一展示,让学生自己选择可感的形象反复观察。在屏幕上,学生如同在百宝箱中探宝一样,找到了大量有利于写作的素材,进而有感而发,再也不愁无法下笔了,作文水平出现了“跨越式”进步。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一习作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成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人人自主而又密切合作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如果说过去很难实现的话,而当今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好帮手,就比较容易实现了。网络是一个多维空间,大家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相互沟通、交流和探讨,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易于动笔,更乐于表达。在网络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而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处理习作材料的平台。在上作文课《游大雁岛》时,考虑到虽然大雁岛是我们这里的风景名胜,但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游览过,我就先让学生欣赏大雁岛风光片,边看边议论,学生产生了真实感情。由于利用网络资源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丰富了情感,充实了思想,因此在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习作,而且效果甚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它的活力与生机正在日益凸显。人机互动、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营造出“愉快学作文”的轻松氛围。同时,过去作文写了改,改了誊,繁复的过程令学生心烦,老师头疼。而现在在计算机上写作方便、快捷,还可以随时删减、添加,直至满意为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评改效果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缺点是“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上,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使体育舞蹈教学更具时代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在教学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促进教学与科技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二、体育舞蹈研究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高校的体育舞蹈科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体育舞蹈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和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首先通过相关的体育舞蹈的资料和书籍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不同高校进行实际的体育舞蹈教学的调查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体育舞蹈学科科学有效的研究报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体育舞蹈项目更好的发展。
三、体育舞蹈发展制约因素
1.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不同,在一些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此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而在体育教学的教材中,由于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由于缺乏教学的系统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在难易、繁简等纵向的渐进性没有明确的分界,横向的教学扩展也缺乏相应的合理科学的计划,致使体育舞蹈教学工作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质量和水平也没有显著的提升。
2.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技能低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能力。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较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技能较低,所以教师对多媒体及计算机的应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影响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使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和配置,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重量。
3.缺乏研究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来才运用到教学中的科技手段。所以如何将两项新型的项目有效的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我国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资金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同,所以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的研究,出现不同的发展现状,但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缺少对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所以导致我国体育舞蹈现代化的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应用
1.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体育舞蹈认知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和重视。在教育领域,科技在教学中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利用,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导致高校缺乏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所以要提高高校对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的认识。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宣传,组织高校的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较好的院校进行实地的考察,例如,作为我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模范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结合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国际中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的参考,提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和技能。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加强本校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实际结合。
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知识与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所以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教育而又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舞蹈动作的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收集体育舞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最新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舞修养。但是由于目前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操作水平。每一阶段的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以此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对体育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体育舞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本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不同的高校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应用,有不同的使用重点和教学特色。但是都应该积极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将舞蹈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搭配,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体育舞蹈基础水平不同,体育舞蹈专业知识的贮备不同,所以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出现学生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增加了体育舞蹈教学的难度。为了减小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需要对体育舞蹈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级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制作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基础的体育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多选择一些专业的比赛片段和难度更高的舞蹈动作,从横向发展方向拓宽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统一授课模式,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所提高。减少了教师授课中的难度,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合理配置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4.加强教学研究
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的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对于新兴的体育学科很多高校对体育舞蹈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而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是完善体育舞蹈学科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所以高校要重视对这一项目的研究,通过增加研究资金和研究的成本,不断促进体育舞蹈的研究。鼓励体育舞蹈相关的学校教师和专家,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应用中的研究”,结合制定的相关奖励标准和奖励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研究的参与性,对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对研究中取得的有效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体育舞蹈的高效结合,提高体育舞蹈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世界不同地区的体育舞蹈发展,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会计;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46-01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学科整合的相关策略,适量运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其辅助优势,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一、巧借多媒体讲解与演示,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具有逼真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音效,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与演示,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在直观形象中变得生动明了,以较大的信息量缩短相应的教学时间,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同时,学生在化繁为简中能够主动观察、分析和理解,促使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例如,“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财务会计中的重点内容,涉及的会计项目共有90个,项目繁多,且与账户之间有着各种关联。在传统教学中,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很费劲,且资产负债表所涉及的账户也不可能在黑板上一一列出,很难让学生全部弄清其来龙去脉。为此,教师可以借助Author Ware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运用超文本等功能,为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放置一个按钮,即可实现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打开该项目对应的窗口。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每个项目所对应的计算公式、涉及的所有账户以及相关的举例说明等都做到一一对应,从而使学生在用鼠标点击按钮时学习该项目对应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账户期末余额什么时候相加或相减。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突破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轻松地理解知识。
二、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增加思维的自由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实现由“知识型”向“素质能力型”的转变。
例如,在“财务管理”中讲授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知识时,考虑到这一知识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学起来较为枯燥,生硬的法律条文多而烦琐,容易让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兴趣。为此,教师借助网络,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创设了理想空间,即利用网络搜索,向学生展示他们较为熟悉的企业,如国美电器、蒙牛乳业等。这些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虽然学生耳熟能详,但他们对其具体情况却并不熟悉,当教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介绍时,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当介绍蒙牛乳业赞助了中职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超级女生”这一节目时,彻底激起了学生想要探究股份有限公司的欲望。有了兴趣的前提,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电教媒体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理解和熟悉原本生硬、枯燥的法律条文。
三、模拟练习会计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技能、获得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中职教师应重视对会计实务的模拟练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会计实习室”,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悉自己将来踏上社会后承担的岗位业务,提高他们对会计实务的实际分析和处理能力,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
例如,在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教师可以多结合案例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演示相应的软件操作。如在学习初始化设置、建立账套,以及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系统管理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实践操作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实体验自己动手输入模拟数据的过程。尤其是在讲解凭证类型与非法对应科目的设置、往来账与现金流量的管理、自动分录与报表公式的定义等内容时,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作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主管、填制凭证、审核、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采购等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练习会计实务,完成从建账到编制报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因此,教师只有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真正让中职会计教学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1从教学过程来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兴趣
内在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和配合,这一点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没有学习兴趣,再优秀的教师,再优质的教材,再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也不会有学习热情,教师也就无法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博采众多教学手段的优点,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传输出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影视资料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案例,从而把学生从被动的“听”、“记”、“背”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的“看”、“思”、“做”,课程教学过程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课堂教学气氛也变得活跃和热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Roblyer指出的那样,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首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如获取注意通过成果吸引学生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从教学结果来看,能较好提高学科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环境,与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相联系,是一个融通互联网内和网外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能较好提高学科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探究式”、“研究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大放异彩,“知情交融式”、“情知互促式”等教学方式也有用武之地。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构建“学生中心、教师主导”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着去探索未知科学世界,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教师的联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根据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加拿大政府推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效。该报告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诸多目标:一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现实困境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2.1从理论研究上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成果不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兴起,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课程论专家、教学论专家以及与之相关学科专家和理论研究者对此的兴趣也日益增长。教育技术专家与课程教学论专家也对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对策和建议。尽管如此,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问题,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者只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或者学科课程教学,把二者分割开来。有的研究者要么只是单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要么仅把现代信息技术当作学科课程教学的辅工具来看待。有的研究者单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问题,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进来。只有将奠基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工具主义思维方式清除,才能对该主题研究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也才能真正置身该项研究主题之中。
2.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水平较弱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实质,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此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二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信息”或“技术”,而是教师的信息加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研究工具。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能力。然而,大部分教师没有掌握上述现代信息技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能力,因而也就不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水平。
2.3从支撑环境看,支持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环境
需要改善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信息资源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处理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环境。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优质中小学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等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然而,大部分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并没有这样的设备条件。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这些学校根本不具备上述条件,有些学校连电脑也没有一台,教室也是破烂不堪,信息化设施更是无从谈起。没有上述信息技术支撑设施,现代信息技术想要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学科课程多媒体材料库、学习单元库和习题库,也给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增添了困难。
3实施策略
3.1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理论研究
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论探讨,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学模式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科学建构的必然要求。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有三种研究范式:一是立足于教育技术专家角度的“现代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研究范式,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课程教学中;二是立足于教学论专家角度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研究范式,它主要关心如何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科课程教学能够涣发出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三是立足于教育技术专家与教学论专家合作的角度,既关心现代信息技术也关注学科课程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联合研究范式。我们要加强第三种研究范式的研究,从更宽广的视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3.2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上文已述,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望信息技术兴叹”。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一是采用专家报告、教材介绍、案例分析、教师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广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理论匮乏问题。二是在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策略时,要强调教师团队的合作。这样的话,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和学科教师可以“互通有无”,在互助合作中增长教学设计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三是通过培训逐步提高教师对学科课程进行再建构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
3.3营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