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

第1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修养,不但要靠自律,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还要靠他律,靠学校、社会组织来帮助来提升。其中,学校和企业是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点,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关键作用。

受各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培养在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分属两种系统,两种体系,两种方式,致使校企双方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各自为政,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协调。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提高需经“学、知、行”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高校或企业一方都无法独立完成好。

培养并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校企双方都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整合两种教育资源,主动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采取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实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锤炼的紧密衔接。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基地

职业道德是自成一体的学科理论,需要通过系统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掌握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条件,应重点承担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任务。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员工的摇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企业对其的要求相衔接,充分考虑到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施教的内容和方法。首先,将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纳入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而这一产品主要是为企业定制的,是否“好用”、“实用”,最终还是由产品的使用方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与企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符合企业的企业和标准,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要引入企业教育资源,充实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企业是职业活动的践行场所,拥有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这是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共同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把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兵、优秀校友作为一种新资源让他们参与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他们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企业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实践的实习实训基地

第2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32-02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项研究表明,一个劳动者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专业技能仅占15%的比例,而非专业素养占到85%的比例。所谓非专业素养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3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明确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了以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能够取得97%以上就业率。然而,这种以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造成部分高职院校更多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与养成培养,过多关注就业率,忽略就业优良率,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缺失。

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做的一项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不考虑到艰苦行业工作,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不愿奉献、只愿获取,缺乏责任感,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用人单位招聘时,部分学生虽然能通过专业测试,但终因不善交流、不重细节、不懂礼仪、不讲诚信等职业基本素养的欠缺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在高职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个体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亟待重视和提高。

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性

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显著标志要看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同时职业基本素养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职业基本素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养成并逐渐完善的。而职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与训练,在实践中较易获得。虽然职业技能对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然而企业更看重职业基本素养,从企业发展来看,具备良好职业基本素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源泉与动力。我们所调查的一些企业的用人理念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他们认为,企业用工首先考查员工的职业基本素养,因为职业基本素养才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现代企业认为,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是关键。一线作业人员的素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品质、企业的生命。因此,他们认为,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必不可少的素养。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策略

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逐步养成的过程,应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环节中不断内化,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养成,不断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意识,从中感悟、体验并逐步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养成。

1.在课堂教学中认知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实现途径等,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起着导向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该课程是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学院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工程的理论提升环节,是高职学生职前素养养成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任务(活动)为导向的,探索“学、思、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学、思、行”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新的实践的过程。“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学、思、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构建为核心目标,创立相应若干个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成素养养成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首先,突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主导地位。课程围绕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环节与进度,促使理论教学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服务。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内化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原则。此教学模式能够增强与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在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中训练素养

实习、实训主要指在校内的实训室及校内各个部门的实习、劳动等活动。学生在校内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了解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在完成规定的相关实习、劳动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从教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方面进行观察与认知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在具体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如院系各级领导、班主任、系部辅导员等敬业精神;教师治学态度的严谨、同事和谐相处,优秀的教学能力;后勤保障部门、图书馆等工作人员的周密服务和热情的态度;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与办事效率。对于学生校内职场人都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状况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对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品质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场角色的转换方面得到认知体验。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根据顶岗实习直接由企业管理的特点,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商,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明确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有两位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状态评价与管理。学生集中的单位,至少每十人配备一名企业指导师。企业指导教师依据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计划步骤与具体要求,按照不同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的劳动与安全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强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基本素养品质,协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并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期满后,还要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考核评价。

3.在日常行为活动中内化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要通过日常行为来实现,比如注重文明行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同学之间团结互助,诚信交往;端正学习态度,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注意个人细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勤俭节约;树立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德等。还要积极开展规范日常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课堂学习、实习实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校内外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帮助学生认知、体验、感悟、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共同打造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3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 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英群(1972-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谢永广(1978-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5-02

大学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基地。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知识素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能工巧匠”,更应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彰显高职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出色的技能,还应该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落实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个性内容,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任。为了体现和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课内容既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和职业生涯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传授学生符合专业培养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特殊体育知识。“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以职业性体育意识驱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的职业素养步入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素养的内涵。“素养”即“平日的修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包含资质、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主体,而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是素质培养的核心,这些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内涵。

2.职业素养的特征。(1)习得性。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类似于“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关系。(2)重要性。实践证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即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这些素质对从业者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3)成长性。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的不断变化,使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不断更新。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从业者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职业素养具有成长性。

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1.根据高职的发展形势,更新体育教育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改变,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能力”提高为目标,在“够用为度”的课时计划安排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将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体现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之外,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岗位特殊身体素质,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将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第4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生涯 ;素养培训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资产。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关系到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时常接触或看到、听到的社会上各类人员在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存在着职业倦怠感和追求功利的现象,导致生活、工作不稳定性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缺少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由此,产生了怎样引导人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养实现稳定就业的思考。

一、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提升的基石,是迈向成功的有效助力。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状况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一些。

二、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的自我认知、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形象。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个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唤起他人对其职业的尊敬,才能使其从事的行业焕发光彩。

2.诚实守信

艾琳・卡瑟说:“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以诚取信,以信取胜。《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一切职业首先的立足点。

3.客观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

4.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

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找到属于自己理想的职业方向,需要同时考虑到几个相关的因素:你具备怎样的实力、你有怎样的素质、你自身的潜力在哪里;需要同时具备几个相关的因素:心理因素、信息因素、判断因素、潜力因素、学习因素。

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达成目标计划项目及行动步骤,这些具体且可行较强的行动方案会成为成功的基础。有效的生涯规划还要不断的反醒修正生涯目标,反醒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变化,同时也可作为下一轮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5.良好的职业形象

外表能“说话”,人们可以从你的装束上,读出你的内心世界,鉴别你的品味。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从着装、妆扮、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而这些细节都是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人的要求是打扮得体,说话斯文,举手投足适度,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表里如一”。

三、推进职业素养培训的建议

职业素养培训作为一种快迅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目前备受推崇,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用人单位都意识到员工职业素养培训的重要性,将职业素养培训置于基础地位,但目前的职业素养培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体制不完善,方式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针对以上内容,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职业素养培训,使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提供更大的助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它根据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的需要,对处于不同岗位和环节的人,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灵活应用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一般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研讨发言、角色扮演、视听技术、内部网络、自觉方式、互动小组等。可根据培训目标、学员构成和竞争程度灵活的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应用培训方式,使培训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3.明确目的、提升效果

第5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术素养;高职教育;人才质量

作者简介:吴倩(1975-),女,江苏苏州人,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课程;程宜康(1956-),男,江苏宜兴人,苏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课程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SJG095),主持人:程宜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10-05

令全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界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将人才为本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提出,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提出要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技术人才质量已成为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基本前提,也成为了我国所有高职教育院校今后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如何真正摆脱高职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浮躁、浮华、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客观冷静地认识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原因,并寻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目标。本文试图从一个很少被重视的视阈――技术素养,讨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一、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教育认识

(一)质量――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问题

产品质量是我国制造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产品质量不高始终是我们不能成为制造强国的老大难问题,老百姓不相信国货原因之一也是质量问题,产品质量不好引起的商业纠纷造成的国家、企业、个人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既然质量问题如此严重,除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恐怕人是最为核心的因素。正如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对中国制造企业考察后所说,他并不恐惧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为中国企业的员工的技术素质目前还未能超过日本企业的员工。德国人也认为“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中航工业成飞董事长总经理王广亚曾对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作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一些企业员工有着许多“不良习惯”――陋习,如在技术管理方面,技术工作不实事求是地做记录,“校对”不经审核就签字,检验不按程序和质量要求检查随便盖章,管理按“领导指示”而不按规章程序办事。企业技术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极其淡漠,不追求完美,不用数据说话,不精益求精,比如经常挂在口头的“差不多”、“大概”、“估计”、“可能”,等等,一些技术人员工作只凭自己想象自由发挥,所谓的“有才”只是凭经验操作,这些都是造成产品质量不高的来自从事管理和生产的技术人员主观因素。

产品质量有广义质量和狭义质量之分,狭义质量是指产品(工程)的质量,广义质量除了实体质量以外,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过程)。德国企业始终认为“产品制造本身的质量才是产品质量的根本要素”,因此实体质量又在根本上取决于工作质量,即取决于决定工作过程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或者说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个体的技术素养,而个体的技术素养又是被我们的质量文化内涵所确定和内化。从我国许多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的现象看质量深层次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我们的质量文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仍然处于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质量文化。

现代企业质量文化是由现代工业文明所决定的,现代企业的特征包括:机器与机器系统及其自动化;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生产过程高度的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连续性;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等等。从总体上看,农业社会的劳动基本上是自由、散漫和随性的,因此“差不多”、“大概”、“估计”、“可能”就作为了产品生产质量的“可测量”性。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企业质量文化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都显示出其不同于农业(手工业)文明的质量文化,现代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它的质量文化特点。按照质量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四个层级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在物质层面,工业社会的企业机器和设备的技术与工艺的复杂程度高,产品生产和质量保障所依赖的技术更多、更复杂,各种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在制度层面,由于现代工业生产高度秩序化(程序化)、标准化,因此不同岗位工作的服从与协作成为企业员工基本的制度性要求;三是在行为层面,工业化生产的自动化一方面减轻了员工的肢体性劳动,但是并未减轻其思维性工作,反而是要求观察、判断和动作更为细致、精准。四是在精神层面,这是质量文化的核心,优秀的质量文化是人本位的,一切技术都是人创造的,但更是为人所服务的,因此技术除了满足人功能性需求,并使人真正安全、方便地使用技术和享受技术,还要让人感受到艺术的愉悦,所以好的技术工作者一定是追求极致、完美,一定需要艺术的理解和创造。

(二)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再认识

如果我们说产品的高质量取决于企业的质量文化,那么一个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的素质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德国企业的质量文化源于德国民族的哲学传统――“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他们的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传统所决定的工作特征,这样的哲学传统同样也在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得以体现。我们虽然看到了德国职业教育对高水平德国制造的贡献,或者说看到了他们职业教育的形式,但是否真正深入地认识到他们在教学实施(行为)层面的“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即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技术哲学、技术文化和技术传统等更多视角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更加“逻辑”地认识技术教育的目标、过程,通过更加追求教学目标的“完美”和过程的“彻底性”,以此真正地认识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描述――技术学习者的技术素养。

二是质量内涵的工作过程形而下的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框架是能力、知识、态度,但是,高职技术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智力技能和文化能力,所以高职技术人才的能力描述需要强调其智力技能和文化能力。因此,我们在技术素养内涵描述时,将能力分解为技术思维力、技术行为力和技术文化能力,其中技术思维力和技术文化能力才是高职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更是技术素养的核心要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思维力和技术文化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于形而下,并不能够简单地从技术工作的显性的行动体系中给予描述。从软劳动理论看,技术素养的技术思维力训练是提升劳动者“劳动软率”的必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工具的“软化”,以纯意识要素的智力、思维活动为特征的“软劳动”,相对以物质(硬)要素的机械、动作活动为特征的硬劳动,其“劳动软率”要求更高。另外,在对技术素养内涵进行描述时,考虑到概念范畴的一致性,以及结构模型的可识别性,技术文化能力不是作为独立的技术素养维度,而是将其作为技术文化维度的内涵来认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技术素养内涵来认识高职技术人才质量的本质特征。

三是质量价值的认识。从技术哲学思考出发,笔者认为技术价值观教育在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是被忽视的,技术的价值观是技术文化的核心,技术价值观也必然成为技术文化的核心。在今天,技术的价值(特别是关于人文的)在技术哲学中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哲学话题,也是美国提出技术素养的主要背景,因此,技术素养本身无法缺省技术价值观。另外,技术价值观也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涵,用质量文化的思维看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不能没有人本位和艺术的审美和追求。相应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理解无法离开技术价值的土壤――技术文化,也就是说技术人才的质量需要放入技术文化的广阔视阈,才能真正显示出质量价值的全部意义。尽管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范畴,将技术文化作为一个技术素养的维度来认识技术素养,并作为高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价值意义建构的载体,笔者认为是有意义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基于技术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

隐形工作过程是相对于显性工作过程而言的,显性工作过程就是“在产品过程中为完成某具体产品目标,按照规定的显性程序进行的工作过程”。其工作的过程是被程序化的(可显性描述的),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工作意义,此外,工作的产物是物化的,即可以被具化地描述。与此相应的隐形工作过程我们定义为“在具体职业技术工作情境中,为完成工作目标而进行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工作过程”的思维性学习意义,其中的关键词是“工作”、“思维”、“应用”,其中“工作”表征了真实情境的学习意义,“思维”表征了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意义,“应用”表征了工作的智力“产物”意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的课程学习系统中,个体的“隐性工作过程”是没有被“程序化”规定的,即不可被工作“序化”。

引入隐性工作过程概念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对技术素养的技术思维力训练确定一个策略依据,在技术工作的实际情形中,技术思维是一种隐性的工作状态,如何将这样的一种技术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除了要依赖显性工作过程的程序性学习,更是需要一定的学习策略来获得技术思维训练,使得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养成,为此笔者曾从工程技术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过“过程”、“整合”、“记忆”、“联系”、“转换”、“情境”等六种学习策略,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中不再详细论述[2]。

(二)基于技术认知与技术美学的技术文化课程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通过行指委或由院校自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其基本框架主要是基于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素养),以课程为单位展开描述。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等于只是关于职业工作的教育,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传统不重视技术教育课程,国民普遍轻技重“文”,全民技术素养不高,学生的技术认知与技术美学能力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学习质量不高――技术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接受技术教育的学生,也是重技术的“工作”,轻技术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在“突破”了传统三段式后,又被形而上的“工作过程”遮蔽了技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是缺少了关于技术认知和技术美学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训练。如何通过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中增加关于技术认知和技术美学等的考量,对学生技术素养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对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问卷调查中,有83%的人选择“对于技术的兴趣是出于技术的实用”,只有48%的人同时选择了“技术的精致与完美需要人文和艺术的理解”,这一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们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文化(技术认知、技术美学)认识的现状。其实人类技术发展史表明,技术和艺术从来就是孪生的,杰姆斯・伽略特就认为“对于一个设计,功能完备是基本的,但‘漂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能否吸引人们的目光,是否令人乐于体验,均决定了它的美学要求”[3]。显然在我们的高等技术教育对技术美学这一教学目标是不够重视的,同样的技术人文的关注更是缺少。

上海电机学院曾就是否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有关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内容,在学生中进行调研,“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认为这类课程是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与精力放在考证上”。因此提出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技术素养养成的“隐性课程”,例如在实验实训场所营造技术文化环境(企业质量管理环境),以及开设技术通识类课程,要“避免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过意追求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外在体现,将职业证书的考取与内在技术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4]。荆筱槐也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理念应立足于技术技能的掌握、技术人文性的认知和技术文化的传承”,提出高职院校需要开设如技术史课程等技术文化类课程[5]。

(三)基于企业质量文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课时必须超过50%已成为评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但是遗憾的是很难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教学的质量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内涵,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应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养成性的训练,并根据实践教学的技术素养目标给予必要的评价。如何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设计中体现技术素养的养成性训练,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校需要通过认识、理解现代企业质量文化,并将质量文化中精神、行为与制度层面的要素融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与评价之中。学校不仅要将细致、精准、极致、完美、秩序、标准、服从、协作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求,更要在教、学、做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的可描述(量化)、可追溯、可评价。另外,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是决定学生技术素养养成的关键,由于学校教师大都不是来自于企业,对技术素养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甚至自身的技术素养都很低,因此,对教师下企业实践,必须提出技术素养的要求,在企业中感受质量文化,自觉实践质量文化,并将企业质量文化的好理念、好做法运用到学校实践教学的环境创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质量评价之中。

今天的高职教育需要畅想未来,需要教育创新,但更需要关注当下,思考不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不一定能够用“特色”来实证,也不是靠质量“工程”的运动式建设“打造”出来的,特别是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除了需要用“工作过程”来描述,是否更需要通过技术素养养成来证实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关于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严谨的学术研究,以及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透过技术工作的表象,探索更深层次的技术素养要求,把建立技术素养教育目标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更多、更好的有助于技术素养养成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Technological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R].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中译本.

[2]程宜康.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技术素养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58-160.

[3]杰姆斯・伽略特.设计与技术[M].常初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

第6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 新常态 提升职业素养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今天,随着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纯学历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了,如何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1.1 国家层面的现实要求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教育部提出了要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大势,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企业把职业素养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因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和精神境界,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短时间培训,其专业技能是很容易提高的,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培训就可以提升的。因此在选择人才时,首先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是有德而能力欠缺的人,至于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他们是不会选择的。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人才。②

另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也还有差距,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因此,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连续几年的调查中都发现,大学生求职者对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质相对比较重视,如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等,而对于组织能力、道德修养、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热情等社会与具体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类型(更多的是软能力),却被大学生求职者所忽视。事实上,这些被忽视的软能力,不仅应该是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更是求职者个人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深层能力。③

3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3.1 依托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校企合作交流,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竞争能力的平台。④当前,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伟大部署,这个响亮的号召,让职业教育推开了春天的窗户。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相应的举办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大赛,以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发展。辽宁轻工职业学院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理念,有目的地将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竞赛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竞赛训练与课程实训融合、竞赛考核与课程考核融合,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体现,而且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都得以彰显。

我院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品牌设计)课程采用“双导师制项目化课赛结合”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融合,将大赛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项目化主题设计完成作品,“双导师”训练,将课堂打造成小型职业技能竞赛赛场,优秀作品作为参赛作品直接报送。纺织服装系联合大都会时尚购物中心举办首届“大都会杯”视觉营销大赛,18名选手在卖场选择店铺进行视觉营销比拼。选手们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走访调研,利用课余时间采购材料,装饰店面。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累了较多的实战经验,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收获了友谊。计算机系学生通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

3.2 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企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能吃苦、敬业奉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建立了192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全方位、全过程合作,细化学习情境,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通过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融入相关知识点和职业素质要求,使学生从项目、任务的训练中锻炼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素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数控技术专业与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设计学习情境,将企业的实际产品引入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供学生选择,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先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再到实训室完成项目实践,主副讲教师共同进行指导,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和师资,按项目小组形式,以全流程跟进、完整项目实施的方式完成了模拟对日软件开发的流程和管理模式。

营销与策划(服装)专业服装陈列展示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信息化、企业项目入课堂;实训操作模拟化、岗位实操进商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企业项目开展教学,在商场真实环境进行检验。服装专业教学、训练、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

3.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党的十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去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理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⑤

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从思想实际和关注问题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道理与党情、国情、民情结合起来,与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情趣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习惯结合起来,以活生生的实例和具体详实的数据来分析、阐述、讲解。同时,针对我院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兴趣,调动各有关学生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主旋律、宣传中国梦、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形成爱党爱国、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人生品德和高尚志趣。

学院积极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志愿者服务为平台,开展人文关爱、心灵关爱、贫困关爱、环境保护等活动。如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慰问贫困家庭及孤寡老人,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与贫困学生搭成帮扶对子,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争强社会责任感。以校园技能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校企合作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举办文艺演出、讲座报告、展览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注释

①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职业教育新常态.2014.11.

② 杨群.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1.3.

③ 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2014.5.

第7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质;树立;培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其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职业素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包含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实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企业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奉献的、乐于助人的等等,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人事制度一方面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的双向选择也加剧了择业者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企业必需的,企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从业中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成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生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生对职业意识的淡薄和职业素质培养难这一问题十分普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中大多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操作学习任务。少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来学校“被学习”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课堂纪律差,不服从管理,抽烟喝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该做什么,对学习的目的、将来人生道路如何走,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问题造成了中职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的状况,不仅使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许多难题,也影响到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措施

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起点。

(一)从行为规范入手,加强德育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我校的做法是:

1.首先对每届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习校规校纪、到部队参加军训以加强学生纪律观念;近两年学校还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借鉴军队的优良的传统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管理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促进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2.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制观念。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旧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理论知识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理论学习与表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那种“黑板上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这些差异决定了职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适应社会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按企业要求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坚持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原教学内容中难、繁、深、旧的部分少讲和不讲,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现实中正在使用的技术等内容,

2.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的教学要做到“宽基础、活知识、强实践、高素质”的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上课“一言堂”和“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动手操作。少讲多练,边讲边练。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与技能该学,该怎么学,切实达到“能做”、“会做”的能力要求。通过“做中学”来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做中学”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来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进行能力培养时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重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具备优秀职业素质的内在要素,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传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的情况。学生一旦踏入职场,显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难以适应企业的文化,难以适应具体的岗位,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刚性的规章制度,加上工作艰苦、工作受挫折、工作单调等原因,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这样给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这一角色的转型带来严重障碍。职业学校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在校时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在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指导学生构思自己在毕业后的成长设想。学生就业观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后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调研来看,职校生到企业后存在好高骛远、期望值高、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1.开设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初步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会开展讨论、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其他同学也参与评价,不断修正职业的方向,从宏观上制定今后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2.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引导学生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企业实习宗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4.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多层面了解各行业、了解社会,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对学校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5.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使他们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来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祖国建设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J].2010,2

[2]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职业.[J].2010,14

[3]闽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论坛.[J].2011,6

第8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

第9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1 提高师德是以丰富知识为载体,以创新精神为支撑教师职业道德有赖于在不断学习中提高。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劳动力和资本,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成了核心,成了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基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具备新时代的师德素养。如果只满足于原有现状,没有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但不能担当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且会使师德滑坡。有位学者说过:“在未来,你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就是有能力比你对手学习得更快。”可见,学习,特别是学会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有赖于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教师的劳动过程是教师自身不断增值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学习的升华,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高级教师,要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方能领取21世纪的“通行证”一一个性和创新。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时代的进步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之向上发展是不可能的。”推而广之,要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老师,要提高素质,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古话所说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一条不可颠覆的真理。为人师,做人梯,首先先受教育,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在学海中汲取丰富营养,开拓进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者。如果没有渊博知识作为基础,要谈提高师德素养与缘木求鱼便没什么两样。学习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基础,质疑是一个人发展的催化剂,是创新的起点。有的教师苦于无处可学,无人可鉴。认为只有熟悉手中的几本教材便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孔子曾教育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可向同事学,向家长学,向朋友学,向学生学;在书本杂志报纸学,在看电视电影网上信息学;在上厕所时想,在睡前之时思,在走路时候回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学无所不思无所不想无所不疑。只有我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皆学问、时时事事可创新。在学习创新中培养高尚的品德。因此,可以这样说,提高师德素养关键在于不断的学习。

2 提高师德是以能力为活能量,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知识是静止的,能力是鲜活的。

实践是第一教师,也是一种能力,而提高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师德的过程。顾炎武所主张的学以致用,实质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解决问题,那就没有价值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提高师德注入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