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路基加宽;病害;质量控制;补强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建设规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修建的公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生活生产的需求,大批公路存在着需要改进的问题。公路改建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全面把握好改建重点,将改建公路的路基工程质量严格控制,进而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出优质的公路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参与的生产建设。
1路基加宽常见病害原因分析
路基的稳定性不足是新老路基结合处强度没有满足要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新老路基结合处的压实度达不到标准,开挖时台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致使既有路堤边坡处理不到位;土工合成材料在新老路基结合处没有设置或者设置不好,也可能由于土工合成材料与填土之间摩擦力较小,导致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路基加宽过程中,由于路基填料的质量较差,抗冲刷能力得不到保证,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往往为了节省成本,采取就近取材的方法,这很容易导致施工材料的性质和特点不容易控制,如果填料中所含有的腐蚀性物质较多,难免会对路基造成隐患;排水设施在路基工程中非常重要,它是保证路基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工程中,由于设计缺陷,使排水系统设置不合理或者不完善,导致下渗水在路基内部形成滞水,路基在受到长时间的浸泡之后,强度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公路的整体失稳问题。
2路基加宽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早期修建的公路,经过多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公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在施工之前,首先应该对产生病害的规模以及原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针对性的作出相关的施工方案进行处理。然后,在施工之前,通过试验确定当下路基的塑性指数、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施工的时候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早期修建的公路的排水沟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其稳定性能已经达不到要求,对于这些情况,在施工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改建公路的路基底层压实标准往往会比国家规范要求的数值高出1-2个百分点,以此来缩小沉降量。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在路基施工之前做好试验段,通过试验段进行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碾压的速度以及碾压的变数等数据,为路基正式填筑施工做好准备。
2.2地基的处理措施
地基沉降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软弱土地段,这种沉降问题更加明显。在公路的路基加宽过程中,需要对原地基进行全面的清除,要对地表的杂草、树枝等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应该将地表的松散层进行换置。可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点对地基表层1~3m的厚度进行换置,换置的材料可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进行选择。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软土地基,应该根据其土质特点和地质资料,进行分析设计,科学地对地基的沉降量进行控制。
2.3开挖台阶的质量控制
在路基加宽施工时,首先,将原路基的边坡进行台阶化处理。使用机械把边坡开挖成每个台阶平面不少于两米的台阶,如果施工环境限制,最少也不能低于一米,同时,开挖的台阶为向内侧倾斜的2%-4%的坡度。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在路基加宽进行施工时,可以让新旧路基更好的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改建工程路基更加稳定。因此,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这一环节必须严格落实,细致处理。
2.4路基材料的有效控制
路基填料对路基的沉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公路经过多年的通车,以及自身的自然沉降,原路面的路基部分压实程度较好,然而新的路基加宽部分的压实效果却不能保证,虽然经过施工时的大吨位压实机具的碾压处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路基填料选择方面必须引起重视。在新加宽路基部分所使用填料问题上,综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建设费用,尽量采用和原公路所使用相同的填料,或者采用透水性能好的材料进行路基填筑,以保证路基质量。在路基进行填筑时,还应将填筑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防止以后剪切变形。
2.5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压实度的控制:在压实度的控制上,可以在新老路基结合处加强压实度的控制,这是提高加宽路基稳定性的保证。可对老路的边坡处采取多层台阶的开挖方法进行衔接,并在结合部位进行充分碾压到位。如果采用大型机械无法保证压实到位的话,可以采用小型碾压机械进行压实,以保证压实到位,没有死角,使加宽路基的各个部位均符合设计需要。
(2)施工速度的控制:路基填料的固结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路基进行填料施工的速度控制也非常重要,对施工速度的合理控制也就是对路基沉降量的控制,进而也预防了路面的开裂病害的产生。对加宽的路基可以采取超载预压的方法。预压的时间可以根据路基的具体沉降量来分析和确定。有必要时,可以在路基加宽施工完成后设置临时简易路面对交通进行开放,以增加路基的工后沉降时间,并运用交通车辆来加快路基的沉降速度。
2.6加强路基的排水防护
路面排水对整个路基的防护非常重要。质量再好的路基,如果没有可靠的排水设施最为保障,其使用寿命也是非常短暂的。排水设施就是将路面范围内的雨水,快速的排除出路面范围,缩短其在路面停留的时间,降低其对公路的损害。在施工时,可以使用水泥混凝土在硬路肩的外侧设置拦水带,拦水带和露肩之间形成流水槽,然后在20或50米设置一个泄水孔,泄水孔与边坡急流槽相通,最终引导雨水流向排水沟中。
3路基加宽补强措施
为了能够使新旧路基更好的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施工时往往采用一些补强措施进行处理,以提高整个公路工程的质量。
3.1铺设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的作用是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提高了路基的稳定性。土工格栅不易变形,抗拉强度较高,土工格栅和粗粒填料配合使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路基的承载力。加宽路基段施工时,在新旧路基结合部位铺设土工布,更能加强原公路路基和新铺筑之间的结合,以防发生新路基将来的自然沉降对老路基造成不不利的后果。土工格栅的具体铺设可以根据国家规范进行确定。
3.2冲击夯实
路基由于自重和和压实效果原因形成沉降现象。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可以通过冲击碾压,提高路基密度,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沉降,而且还能防止出现裂缝。在路基碾压时,即使使用大吨位的碾压机具进行作业,如果想要达到96%的压实度非常的困难,使用冲击碾压(梅花夯)进行作业其压实度可达到98%。因此可以看出,冲击碾压的方法对路基进行补强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施工之前首先进行制作试验段,全面了解冲击碾压机具作业时的各项数据,如:速度,冲击碾压后的沉降数值,冲击碾压所影响到的范围等等。将所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记录。通过现场试验可以证明,采用冲击碾压机具对路基进行补强这种施工方法,大大的缩减了路基因为自重而产生沉降的时间,对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补强措施在公路路基施工时必不可少,对加强整个路基的稳定性和提高其受荷载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结束语
在路基加宽工程中,往往会受到既有公路的客观限制,对路基造成各种病害隐患,所以,在路基的加宽施工中应该对可能产生的路基病害进行全面的考虑,并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只有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充分了解,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才能保证扩建完成后的公路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路桥工程;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软土地基主要是由软弱粘土、孔隙粗的泥炭、有机质土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具有含水量大、透水性差、承载力小、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常常给路桥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路桥施工技术及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得到更新和完善,如何在软土地基中进行路桥施工,对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处理软土地基的必要性以及原则
1、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必要性
软土地基主要是由粘土或者是粉土颗粒构成的,一些软土层内还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砂土。软土地基所所属于的地层,一般地下水位较高,常常会造成施工材料以及填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甚至是出现沉降现象,导致路桥的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使得工程的正常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路桥工程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就此,设计人员在对路桥工程进行设计时,需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对图纸进行绘制。除此之外,各种高等级道路出现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被软土地基所侵扰,很多的路桥工程,尤其是高等级道路,为了使工程质量达标,只能进行抬高处理。地基作为路桥工程的促成部分,一般存在于地下,不能以发现,但是其作用却是巨大的。如果地基不稳靠,那么工程也就不可能稳健、牢靠。
在进行路桥施工中,是否对地基的问题进行了正确、巧妙的处理,直接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其能否能够成功的建成。同时,地基的处理还对工程的造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总体而言,地基和工程质量、投资以及施工进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进行路桥施工时,人们需首先解决地基问题。
2、软土地基处理的原则
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首先需遵守的原则是控制原则。在施工的过程中,具体需要两种控制,也就是修复性以及预防性。其中的预防性指的是,路桥工程在进行施工时,需:在最大限度上,减缓地层的沉降问题,确保工程的质量得以达标;对地基路面加以有效的保护。修复性控制指的是,如果施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需冷静、及时处理,防止危害程度加深。
二、路桥工程施工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表层处理技术
1.1砂砾垫层技术
该种技术适用于含水量较大且上部土层较薄的软土地基,具体是指将厚度处于0.5~1.2m范围内的砂砾垫层铺设在软土地基上,一来用于固结软土,发挥浅层排水效用,二来作为地下排水层,实现填土水位的降低。若采用机械施工,应将机械自重、碾压压力、地基强度、偏心程度等考虑在内,最好设置放样板,用于保证铺设均匀。
1.2表层排水技术
该种技术适用于含水量较大但土质较高的软土地基,为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往往在沟槽开挖环节对其作排水处理,顺畅地将积水排至地基表面,既为施工机械顺利通行提供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基的含水率,为进一步彰显盲沟的功效,适宜采用碎石、砂砾等透水性好的材料用于沟槽回填。
1.3渗入添加剂法
该种技术适用于以粘性土为表层的软土地基,在具体施工中,通常选用水泥、熟石灰、生石灰等石灰类材料作为添加剂,通过加以厂拌或现场拌合,将其渗入于粘性土中,用于改善软土地基的强度特征和压缩性能,保证施工机械正常行驶,同时使之形成团粒以减小土壤含水率,从而固结土质,提高土体的稳定性能。
1.4敷垫材料技术
若软土地基出现分布不均,同时发生严重变位或者是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可使用该方法。如果发生上述情况,一定要使用某些特定的材料敷垫,如此才可以提高软土地基抗拉以及抗剪能力,均匀分散地基的受力能力,防止由于局部出现受力过重或者是变位的情况,而造成整个工程出现倾斜甚至是坍塌的情况。使用敷垫法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首先要对敷垫材料进行平均摊铺,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此才能够保障机械施工的安全。常见的敷垫材料有玻璃纤维格栅、土工布或者是无纺布等等。
2、加固处理技术
2.1竖向排水技术
该种技术常见于软土地基事先完成固结沉降的过程中,即通过垂直排水桩的设置,用于缩减排水距离,实现排水固结,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通常该种技术常与缓速填土或加载法结合使用,在粘土均匀、厚度较大的软土基层处理中效果显著,但要求明确排水距离、砂井直径、改良范围等,并严格计算地基沉降数据,以此提高施工效果,切实提高地基的稳定性能。
2.2加载技术
为防止填土临近或之上的构造物和路面或者填土内部的构造物出现沉降,可借助加载技术提前沉降软土地基,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其中施加总压、减少土质间隙水压用于改善有效应力是常见的加载方法。如在实施填土荷载时,既包括填土加载,也包括地面铺砂、降低地下水、大气压加载,而在选用填土加载方法时,必须使软土地基处于稳定状态,若选用的为大气加载技术,必须符合地基适应性的限制条件,但因上述方法耗资较大,故很少单独使用。
2.3粉喷桩技术
通过搅拌原状土和粉体物质等加固料,借助理化作用使其形成强度较高的混合柱体,用于增强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能。但在具体施工中应基于完整而科学的技术资料、地质报告、试验报告、粉喷桩桩位图、加固深度要求、地面高程等数据,保证施工场地平整,如果场地难以满足机械正常行驶,可对其铺设碎石垫层或砂土垫层,若场地较为低洼,建议采用粘性土进行回填,若地表过软,则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机械失衡。为切实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效果,应借助5根试桩确定钻进速度、搅拌速度、提升速度、单位时间的喷粉量以及喷气压力等,并杜绝使用结块变质、受潮的加固料。
2.4抛石挤淤技术
若软土地基处于洼地,因其一般处于水下致使难以更换土壤,或者因淤泥含量较高,造成土壤透水性差、压缩性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地基失稳或沉降过量,针对这种现象,可借助抛石挤淤技术改善地基的稳固性与强度。如侧向挤压桩孔,夯实紧密灰土封层,以及将砾石、砂石等材料填至成孔中并加以适当的挤压,以此使其形成具有较强稳固性能的砂石桩体。此外硅化法、电化学加固法在加固软土地基中也有一定的效用。
3、涵洞处理技术
涵洞及其通道与路堤一样涉及填筑环节,但应在桥台的前后位置均加以填土,或者使用砂砾等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材料用于填充桥台后背;为实现涵洞加速固结,以避免行车后出现较大沉降,建议在桥头两侧80~100m范围内以及人工构造物处进行超载预压操作;为提高地基的负荷能力,减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可经合理测定在桥台附近的一定距离内借助旋喷桩、粉喷桩、砂桩等固结地基,提高地基的稳定性;而在构建涵洞和通道时,可将其施工成钢筋混凝土的箱型结构,并适当拓展基础,在改善其强度的同时,也便于操作,降低成本;若路堤过高,下部地基沉降量大、时间过长,且软土过厚,处理费用较高,此时一般的改善措施难以奏效,建议降低改造成桥梁跨过方式,如京津唐高速公路中的软土地基,就将超过6m的路堤设置成了桥跨通过,事实证明,该种措施可行。此外迫于工期压力,普遍采用真空预压技术用于争取时间,其通常在桥头路堤中广泛应用,采用该种技术,不仅利于迅速沉降软土路基,而且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效果显著,但考虑到其不适用于北方冰冻季节,且造价过高,故应予以综合考量和慎重选择。
结束语
软土地基施工作为路桥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建设单位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软土地基施工技术且在施工过程中大力使用,提高软土地基施工质量,进而保证整个路桥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金波.浅谈路桥工程中的软土地基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论文关键词 法律职业共同体 心理基础 消极心理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概述
在我国,学者们对法律职业共同体有着不同释义,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以描述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包括立法人员、仲裁员、公证员、辅助人员等)。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拥有法律职业资质。如同科学家或医生,他们孜孜研究自己的职业工具,希望借此维护社会正义。他们有时虔诚,坚守自己的信条;他们有时叛逆,“为权利而斗争”使他们不惜牺牲。他们拥有共同的知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职业习惯。他们是法治社会的脊梁,他们是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者,他们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人。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心理基础
(一)集体意识的作用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集体意识界定为“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我认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正建立在这样一种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法律职业共同体必须由经过专门法律教育或职业训练的人组成,是具有统一的法律知识背景、模式化思维方式、共同法律语言的知识共同体;它以从事法律事务为本,是有着共同的职业利益和范围,并努力维护职业共同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其成员间通过长期对法治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达成了职业伦理共识,是精神上高度统一的信仰共同体,如此多的共同性促进了集体意识的产生,而集体意识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安全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这一需求层次理论为较多人所认同。其中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可以从共同体中得到部分满足。法律人是一个职业的法律职业人员,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同样需要从社会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如此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往往难以通过个体的力量充分获得,这是促成共同体出现的原因之一,并且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可以加强个体成员在心理上对自身及所属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指出:“在任何特定领域有能力的人都具有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在于他本人能做而其他某个人或许不能做的事。这给了他一个确定的地位,使他可以在共同体中实现他自己。”当法律职业人员组成一个共同体以团体的力量展示自身的价值时,这种对自身及所属共同体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们目前的社会还正走在走向法治的途中,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将影响法律治理的职业化程度。法律治理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将在两种情形下为法律职业者带来了风险。第一种情形是,国家或者社会不需要或者不强调通过法律规则来治理,主要依靠少数人的政策或者意志行事。这时从事法律职业,政治风险很大。第二种情形是,虽然有大量的法律或者法规,但法律职业者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群体的规则意识不强,缺乏一种普遍的职业精神与道德约束。这种情形之下,社会制度设计上的任何缺陷(而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来说,这种情形似乎不可避免),都会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失范的诱因。这样,法律职业者的风险就产生了。应该承认,第一种情形下的政治风险,除了少数妨碍独立司法的情况之外,目前已经大大降低。而第二种情形下所产生的职业风险,日益凸现出来。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现象是在法律职业群体逐步迈向专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司法本身的范畴。将法律作为一种职业,应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减少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风险,从而能增加法律职业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理性的选择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
当趋利避害的行为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泛指各种利益,包括成功避开危险等),则指导这次行为的价值判断即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认知将得到强化,并逐步溶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判断利害的依据。而同时,这种趋利或避害的行为也将做了经验积累下来。当趋利避害的行为没有得到利益时,会导致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判断产生动摇,这种动摇是潜意的,有时会是非常细微的,甚至无法觉察,但不能忽略。同时这一次的不成功的趋利避害行为将做为教训积累下来,影响下一次对类似形势的反应。
趋利避害作为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应该进行合理运用,这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心理基础之一。如果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法律职业人员孤立的自由竞争会让个体产生较大的发展压力和职业认同压力,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在促进职业健康发展和获得认同的同时,也给共同体成员带来了一定的约束,在个体趋利避害心理的作用下,法律职业人员趋向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理性选择。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律职业人员的发展压力和认同压力使其对共同体的约束不那么排斥,这也促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概念的出现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结果。
总是有人认为人似乎不该那么自私,人性中总还是有高尚的一面。但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确有趋利避害和自私的一面,只是程度因人而异。在此,道德的说教显得空洞,因为人性很难做到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引诱。正因为人性总是趋利避害,所以只能通过制度来加以引导或规范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应克服的消极心理
(一)狭隘心理
所谓狭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量小,心胸狭隘。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也是心胸狭隘。狭隘的人只听得好话而听不得批评,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对自己、对他人的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失。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者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消极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中法律职业者应克服狭隘心理,这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对外关系上的狭隘和内部关系上的狭隘。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接受过专门法律教育或职业训练的人组成,其成员所掌握的法律技能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在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法律职业人员保持应有的严谨和自尊是必要的,但这种严谨和自尊不能演变成对共同体外人员的轻视,不能无端地由法律知识的优越感产生出道德优越感来。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加强共同体内的自律,以良好的服务和业绩示人,虚心接受来自共同体外的批评和建议。当然在共同体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妄自菲薄,丧失前行的信心。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应当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共同推进法律职业的发展。
在内部关系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不同行业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不能互相排斥或对立。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等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内的不同行业,各行业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由于司法行政化的倾向和制度的原因,导致律师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但这种现实形成的力量不均衡现象应逐渐改变,而不能发展成为共同体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狭隘的排斥或对立。
(二)利益至上
法律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职业道德,遵守法律,追求公平正义。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是利益共同体,但不能唯利益至上,而应对法律负责。比如律师作为法律职业者,具有双重的使命,一方面,他必须为法律负责,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通过对当事人的法律服务获得其财富的增长。这样,律师职业事实上就具备了两样的职业内容——该职业既是法律职业,同时也是商业职业。律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是通过对其利益的负责(即对当事人法律权益的负责)而“间接地”对国家法律负责的。当检察官代表政府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时,他首先是向政府负责。他对法律的责任方式,是通过对政府的责任而实现的。从此意义上讲,他对法律之责任也是间接的。在所有法律职业中,唯有法官在从业活动中直接向法律负责,等等。虽然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谋取利益的作用和目的,法律职业也不例外。但法律职业共同体除了是利益共同体外还是伦理共同体、符号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和精神意志共同体等,所以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不能唯利益至上。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 细部处理 质量控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适当规模的城市建设与之相匹配,而城市的建设又需要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改善的需求,因此,园林景观的建设发展变成了现阶段许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不足,使得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面临着众多的条件。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更需要从内容和具体施工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只有不断的规范我国风景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提升施工过程中对要点的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创造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一、风景园林工程的细部概述
相比较于其他工程施工概念而言,风景园林工程细部是一个相对比较崭新的概念,按照时间阶段进行划分来讲,可以将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划分为设计阶段的工程细部和施工阶段的工程细部。若按照内容的不同来定义工程细部的话,细部是对园林工程的大面工程而言的,细部主要指一些细小部位的施工。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既相互独立,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相互关系是由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细部的再设计以及状态融合等要求所决定的。
二、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探讨
纵观整个风景园林施工活动的组成部分,不难看出,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所占的工程量比重最大,其包含的内容和项目也最多,包括了常见的假山、水池、亭台、花园及栏杆等。做好这些风景景观建筑的细部处理对于确保园林工程整体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压顶。一般在花基和景观墙以及水池施工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压顶处理。压顶的形式多为弧形和直线型。从材料上来讲可以为木质的、花岗岩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的。在压顶的过程中,细部处理过程十分重要。要确保细部处理中线条的流畅性,且使用的材料在规格上也要确保一致,防止色差出现,且不能够出现漏水和渗水的情况。
(二)饰线。饰线常出现于梁柱以及景观墙收边和窗套等部位。从形状来讲,饰线有的是呈现出单一的图案,有的则讲究形式多样。从材料来讲,既有木质材料、石质材料,同时还有金属材料等。在饰线的处理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线条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针对不同的材料做好针对性处理。
(三)台阶。台阶是风景园林施工中较为常见的细部处理内容,通常而言只有落差较大的地方才进行台阶的设置。台阶施工中对于材料的样式也有较多的选择,常见的台阶样式主要有石质台阶、木质台阶以及砖质台阶。在台阶的细部处理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台阶之间的高度分配,一般分配的高度不应当小于15cm,而在宽度方面应当控制在30cm足有。且台阶的表面必须平整,剃面个踏面也应当保持相同。如图2所示某园林工程台阶细部示意图。
(四)地面铺装。地面铺装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施工面积最大的工程项目,该项目主要涉及到园林路面、园林广场以及长廊和亭子等地面的铺装。由于地面铺装是游人接触和使用最多的项目,因此,在细部处理的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地面铺装过程中不仅要求铺装形式的多样性和搭配性,同时对于材料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讲,常采用的材料主要有混凝土和花岗岩。而在材料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颜色和尺寸以及收口等细节的控制应当十分仔细认真。
三、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的质量控制
(一)景观小品的细部处理及质量控制。为了极大的充实风景园林的内容,提升风景园林的视觉多样性,园林景观设计师往往喜欢应用景观小品来为园林增添色彩。常见的景观小品包括了常见的雕塑、指示牌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处在不同的细部处理条件下,其价值是不同的。按照其用途,景观小品可以分为实用性景观小品,如垃圾桶;观赏性景观小品,如雕像等。在景观小品的细部处理过程中,应当更加小品的实际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为止及形状,追求小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效果,从而从分体现出其在整个造景和应景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绿化植被的细部处理机质量控制。绿化植被是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施工完毕以后紧接着要进行的工作,同时也是对风景园林建设框架的一种填充。绿化植被的种植就宛如为模特穿上漂亮的衣服一样。而细部处理则像是给模特增添饰品以使得其在整体搭配上显得更加协调完美。绿化植被的细部处理主要包括景观建筑和植被之间的协调处理、小品及给排水和照明设施之间的协调、过渡和衔接处理等。选择合适的植被形态、色彩和质感以及层次,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美感效果。
(三)景观给排水的细部处理及质量控制。景观给排水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工程场地内的人工湖、水景、游泳池的给水(包括动力)、净化过滤和溢水、排水,以及广场、园路、平台的排水和种植区的灌溉用水等等,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游泳池周边的排水和广场道路的排水设施细部处理。
总之,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及休闲的重要场所,合理的园林细部处理,不仅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从而推动人们生活品质及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锋.园林景观工程的细部处理[J].绿色科技.2010(11).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裂缝;成因;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针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此,本文中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1常见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的使用性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一般而言,其常见裂缝分为两种:建筑楼板的裂缝和混凝土施工裂缝(也可以都归结为混凝土的裂缝)。
1.1混凝土的收缩
研究表明,在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之中,因水分的蒸发和体积逐渐的缩小,使其产生了收缩,而板四周因会受到支座约束就不能进行自由的伸缩。并且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则必然会引起现浇板的开裂,且其开裂的部位一般会出现在压应力较为集中的地方。
1.2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再加上多数工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
1.3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负筋下沉裂缝
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从而导致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低或者甚至就没有强度,此时其就会承受弯、压和拉应力,使得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对钢筋进行保护,板的上层钢筋一般比较细软,且各工种进行交叉作业,施工人员较多,其行走非常频繁,难免会被大量的踩踏,这就使得钢筋弯曲变形和下沉,从而导致板面出现裂缝。
1.4水灰比过大或用粉砂过量而使楼板裂缝
一般而言,当用同品种和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主要由水灰比来决定。因在水泥进行水化时,其所需要的结合水,只占水泥重量约25%。而为得到必要的流动性,确保浇灌的质量,经常需要较多的水,即需要较大的水灰比。而在水泥水化之后,多余水分便会残留于混凝土之中,形成水泡或者在蒸发后形成气孔,这样就减少了混凝土的抵抗荷载实际的有效断面。而在此荷载的作用下,有可能会在孔隙的周围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使得楼板的表面出现裂缝,然而由粉砂配制的混凝土,它的收缩性大。但拉力强度较低,这使得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
2混凝土及裂缝防治措施
2.1配合比的设置
因温度的来源为水泥与水化合时产生的热量,减少水灰比产生的水泥化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而这点在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化热的问题表现更为明显,那么问题变成了如何减少水化热.降低水化热应该从改善水泥和水的配合比入手。首先,减少水泥的用量。减少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是成效颇为明显的一种改善水化热作用影响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减少水泥用量的同时又要保证结构的安全这就需要经过规范和实验的测试才能执行此措施。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时间。其次,使用外加剂和掺合科:外加剂的掺和是改养混凝土常用的措施。一些外加剂如缓凝剂和减水剂的作用效果都十分明显。如加气剂等改善混凝土级配的作用试剂。还有优化骨料级配。骨料因温度的膨胀收缩而引起的混凝土的裂缝也是混凝土浇筑时的显著问题。
2.2温度控制措施
除了减少温度产生来改善混凝土配合比的措施。还可以随时的去观测混凝土的水化热的产生温度,严控内外温度差距过大而形成裂缝,一般我们有降低混凝土出机时的温度、控制浇筑进入模板时的温度以及养护时的温度控制等措施。
2.2.1减低出机时的温度
除了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降低因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度措施外,还有一些简单的措施,比如沙石的比热容要明显低于水,但沙石的容量占整个混凝土材料的比重却很大。所以沙石的温度对于棍凝土的温度影响也很大,如何妥善保存好沙石的储存,避免沙石运至场地之后长时间的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从保证工程质价的角度入手.可以在施工现场场地、沙石的堆放处设置施工棚,经常喷洒凉水等措施。
2.2.2控制浇筑入模前的温度
在混凝土搅拌之后,混凝土浇筑现已普遍使用机械泵送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在泵送管长度范围内采用措施避免阳光的照射、温度的提升。一般说来可以通过覆盖草料的方式实现。
2.2.3养护时的温度和制措施
混凝土养护时要减少混凝土热量的过快提升或过快降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温度无法直接观测。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监测,监测的主要方法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若干个温度测量点。在混凝士浇筑初期每隔2个小时监测一次数据,在后期可以6小时监测一次,随时掌握混凝土浇筑养护时的温度变化,并针对各种变化实施减少混凝上表面温度的扩散和减缓散热速度,延长散热时间等相应的施工措施。
2.3施工裂缝预防措施
裂缝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模板施工管理。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的模板和它的支架,并且在振捣过程中模板应该有人看管着,为了防止扣件松扣下沉发生;拆模板前应该看试块强度是否符合要求。(2)保护混凝土的成品。如果要站在浇筑好的板面上,此板面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3)加强管理钢筋绑扎施工对负弯矩筋的影响。要确保板面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4)正确的振捣方式。振捣插的速度快、拔的速度慢。而且振捣的时间太短,使得混凝土很不均匀;如果振捣时间太长,又容易导致严重的浮浆。
3混凝土产生裂缝的补救措施
3.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表面涂抹法、表面补贴法。前者适用的范围是浆材很难灌入裂缝,由于裂缝又细又窄,浆材未能有效的灌入到达钢筋表面,适用于处理裂缝不漏水、不发生伸缩振动且不影响使用功能的裂缝处理。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3.3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结语
目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施工的裂缝,如何控制施工中的裂缝这个问题应该立即被解决。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按合理配比的材料,熟知裂缝产生的机理,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温度、应力等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样有利于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刘卫明,杨慧芳.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
【关键词】建筑桩基础;质量;问题;对策
前言
桩基础施工的不良会带给周围的环境及其劣质的影响,比如说造成相邻建筑物出现下沉、裂缝,甚至是坍塌等情况,直接的影响着建筑物整个工程质量的优良。桩基础的质量在于施工、设计、勘察等多个方面。其中桩基现场施工的施工工艺要求非常高,工序比较多,条件比较复杂;而且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是不是准确、详细,设计的取值有没有按照规定安排、是不是合理,施工所用的设备、工艺、材料是不是质量达标等等都决定着桩基础的工程质量,只要出一点问题,桩基就会产生质量问题,甚至是工程事故。除此之外,如果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处理,或者是处理的方法不得当,都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安全。因此,是否得当处理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工期、工程造价,甚至是使用安全。
1 建筑桩基础工程中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桩基所存在的缺陷
1.1.1 桩基顶部存在缺陷
如果混凝土浇筑方法选择的是水下浇筑,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泥浆沉淀,则该泥浆的厚度,现在的科技手段不能很准确测定。而且如果水下灌注桩超灌高度不够,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夹泥的现象,最终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拆拔以及预埋钢护筒时,如果过度用力或者是不均衡地用力,那么就会导致桩顶的混凝土受到干扰,以至于混凝土质量遭到破坏、下降;如果使用功率偏大的风镐来对混凝土桩头进行凿除,则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1.2 桩基中部存在缺陷
如果在地质勘探中,工作人员没有认真选择地基,那么在灌注混凝土时,就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地质条件太差而导致的部分塌孔的情况,致使混凝土不能翻浆或者是翻浆困难。除此之外,如果在拆拔导管的时,用力过大,就会导致混凝土被持续的扰动,进而致使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再者如果导管的质量比较差、气密性不好,混凝土在进行水下灌注时只要一插入导管,就会导致导管内外压强的差异,最终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严重者会导致混凝土不能下料,不能进行正常的翻浆,甚至是出现断桩情况。
1.2 单桩承载力要比设计的要求低
单桩的承载力与设计的要求不符,主要体现在:桩不能深入到设计图纸中所要求的沉入深度;勘察报告所标注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最终的贯入量超过标准,与桩的顶端未尚未深入到持力层,然而桩已经深入到设计要求的深度;除此之外,还有断裂、桩倾斜过大等问题也可能致使单桩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的要求。
1.3 桩倾斜过大
预制桩的质量达不到工程的标准,进而导致桩尖的位置变形或者是不正,进而致使桩倾斜;桩端被坚硬的障碍物所阻挡;桩锤、桩身或者是桩帽的中心线出现偏离,进而导致锤击的重心出现偏离;桩距过小,以及打桩顺序的失误导致挤土效应的出现;桩机安装的角度出现问题,比如说角度不准确等等,进而导致桩架不垂直与地面;测量放线错误、基坑土方不正当开挖等都会出现桩倾斜过大的情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一些施工单位缺少科学、严谨的制度,而且一些施工单位就算是制定了制度,但是却形同虚设,没有起丝毫作用;施工管理比较随意,进而致使工程质量下降。
(2)施工质量的控制比较偏向于感性,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或者是只是分析数据个体,而不对总体进行分析。
2 提高建筑桩基础工程中质量的方法
2.1 施工单位
2.1.1 施工单位要完善自身的质量监督制度,并加强自身的质量责任制
(1)完善质量制度
经济责任制跟质量责任制就像是两双手,合作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才能做更多的事,这两者都是企业质量体系建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量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技术交底制度;互检制度、班组自检制度、前后工序互相交接检制度;检查验收制度;质量管理惩处和奖励制度等等。由企业的项目部直接建立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由项目经理直接对该部门进行领导,项目部的人员实施工作。
(2)提高质量责任制的力度
质量责任制一定要详细注明在质量工作中每个部门以及其员工的具体权限、任务以及职责,面面俱到,使得每一件事都有专人管理,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检查,并定时的对成绩进行考核,进而督促员工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起严谨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的修正,使其发展形成严密、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系统。
2.1.2 加强对施工单位以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制
加强对各种人的因素的控制,加强审查施工单位的技术操作水平、管理水平,检查其特殊作业人员有没有技术资质;检查专业人员个人的专业水平以及持证上岗情况,防止无证上岗的情况出现。监理单位需要对需进场作业的总、分包单位进行位审查认定,而且建设单位还要检查其企业业绩、营业执照以及资质证书等等,合格后方可放行施工。
2.1.3 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是施工方法)的实施、控制
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交底的内容以及图纸会审的要求,编制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施工组织设计首先要经过自检,合格后方可上报给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审查,经过确认合格后方可执行。
2.2 在技术方法上提高施工的质量
在进行打(压)桩时,施工单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千万不能自行处理,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业主和监理部门,再与勘察、设计等部门共同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通常选择的处理方法有补送结合法、扩大承台法等等。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2.2.1 补送结合法
在使用分节方式连接桩时,在桩逐个打入、逐根沉入时,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桩就会出现连接节点脱开的问题,这时一般可使用送补结合法,步骤为:复打存在疑点的桩,使其下沉,然后顶紧松开的接头,确保其竖向承载力加大,最后适当填补部分全长完整的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基础竖向承载力,而且补打的整桩还可以承受住更强的地震荷载。
2.2.2 扩大承台法
(1)桩同作用。如果单桩的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那么就需要将承台扩大,同时考虑使用天然地基和桩来担负起上部的结构荷载;
(2)桩位之间的大偏差大。如果原始设计中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不符合规范中所标明的构造要求,则使用扩大承台法进行纠正和处理。
3 总结
桩基施工的质量会影响到到建筑物整体的工程质量。尽管建筑桩基础工程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但是要我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修正,不隐瞒及时的通知业主、监理等部门,从点滴做起,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逐渐的消除质量隐患,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桩基础工程的质量安全,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奕.浅议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与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9).
[2]陈子龙.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专业衔接;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王文毅(1963-),男,湖北襄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中心课题“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编号G2013C023),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工作过程为经,以职业能力为纬,构建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编号2013B442),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职教学会课题“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编号ZJZA201304),主持人:王文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72-04
教学内容是在对工作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过程各要素所进行的合理抽象,是从教育角度所进行的重新建构和排序。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天天接触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学校的生活[1]。因而,教学内容源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理论基础。
一、从职业教育认识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有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6个要素;每一工作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步骤。职业不同,6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不同,6个工作步骤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但是我们从具体变化的工作过程的要素中,把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习得一个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2]。
工作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反映劳动主体的技术技能活动,因而“工作过程”不是“生产流程”,具有人的能动性;工作过程指企业内部发生的某项业务从起始到完成,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经多个环节协调及顺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过程,因而具有程序性、动态性,如产品的加工操作过程;工作过程依对象、内容的层次不同而不同,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由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产品的设计过程、内部管理过程;工作过程有其固定的要素和工作步骤,因而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工作过程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某项工作结果或工作产品,因而具有目的性,如制造某项产品,提供某种工作方案等。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的:如产品销售的商业运作过程、产品加工操作和质检的生产过程、形成解决任务方案的劳动过程等;其结果也是五彩缤纷的:有实体产品如最终产品、阶段产品,也有无形产品如工作计划成果、导游服务、产品保养维修等。分析工作过程依据常见的有: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操作程序、工作场所(生产线、工厂、车间)、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在分析过程中应按照最佳的逻辑路径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显性、程序化知识,与之相联系的过程性知识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或物化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显性、程序化知识化是可以“编撰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来实现,但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印证,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内化;过程性知识特别是隐含性知识、默会性知识则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领悟、掌握,经过反复练习,成为“习惯”。无论是程序性知识还是工作过程知识,它们都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活动紧密相连,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
二、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
工作过程指岗位人员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所表现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心理活动上有信息提取、加工、储存的过程,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由于不同企业中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顺序则不同,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不完全相同,实现工作过程的结果和形式也不同。
同一企业内部,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相邻两项工作过程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相互独立同时开始的关系称为并列关系或平行关系,如护理岗位工作中的门诊护理与住院护理,机械操作中的车工操作过程和钳工操作过程。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以前工作过程为基础才能开始工作即为递进关系,如体检中心护理中心的标本采集工作过程和体检资料的记录、保管工作过程;数控操作手动编程按设计一般零件的加工工艺,从确定设备、工装夹具、刀具、量具及切削参数,到编写简单的加工程序,再到录入编辑加工程序;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以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薄的登记为前提。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前若干平行或递进工作过程为基础,则称为后一工作过程对前面工作过程的包容关系;病区治疗护理包含病情观察、标本采集与送检、护理文书的处理、心理卫生与精神护理等工作过程;机械组合体的装配过程、财务分析过程等。
正是由于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才在工作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确立了岗位的宽度范围,决定了不同工作岗位的操作的复杂程度,提出了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差异,指明了不同岗位应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体现为专业教学过程应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工作过程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并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的宽度的范围、就业面向岗位衔接的形式、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学习范围难度的划分与选择。对工作过程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职业能力组合,它是我们确定学习范围、划分学习模块的基本依据,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学习情境。如我们可以对数控技术的相关工作过程划分为:(1)生产文件的识读;(2)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认识;(3)数控设备的操作;(4)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5)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6)加工质量的检测与控制;(7)生产的组织与管理;(8)工时定额、材料定额计算;(9)产品营销;(10)售后技术服务等。可分别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组合成不同学习内容模块,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我们还可对其中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具体工作过程细化为文件管理、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等,其中文件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构成学习情境一、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构成学习情境二等等。
三、依据工作过程,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职业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具有特定的职业功能,职业不仅规范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也可以规范职业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岗位(群)、培养规格、课程和教学的标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要遵循和模拟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一)专业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专业数321个,并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教职成司函[2014]71号)专业大类19个,专业类95个;专业709个,同时增设了651个专业方向。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同一个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可能面向多个高职后续学习专业(即“一对多”),高职同一个专业新生可能来自中职不同的专业(即“多对一”),其关系见图1。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多元统一的过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课程的编排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能清楚地知道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中职为参考,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中职与高职专业的“一对多”的关系,要求中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兼顾就业、升学、能力拓展多重需要;在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把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岗位迁移奠定基础。中职与高职专业的“多对一”的关系,要求高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能力现状,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起点要合理、进程安排要恰当、教学标准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效益,追寻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3]。从教育部《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中列举的高职、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看,以相近或相似专业为主要衔接形式。湖北省从2015年技能高考的类别(专业)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旅游类、农学类、学前教育、会计、护理等9个类别(专业)。由此可以看出,该省是以专业大类衔接为主要形式,而专业大类衔接的形式更符合中职生的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的岗位定位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岗位,应与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有一定前瞻性,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考虑到学校之间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岗位的衔接有并列式、包含式、交叉式等形式。并列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非相近专业的衔接;包含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相同专业和岗位职责要求“上移”的衔接情况;交叉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大类专业的衔接情况,其关系见图2。
(二)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
工作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不是工作过程的影像,它要考虑教育价值、学生的能力发展顺序、教学组织的因素,是工作过程的合理抽象。坚持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理念,教学过程要按工作过程知识的由简单到复杂或业务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知识所涉及的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化教学内容,反映工作过程间的组织关系。
与岗位衔接形式相对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模式有纵向延伸模式、横向扩展模式、横纵延伸扩展模式等。对于并列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向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随着专业的改变,职业岗位相应发生拓展,工作过程的具体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学习内容的范围不同,学习获得的是职业能力获得扩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的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层次上不一定比后一阶段所获得的低。在这类衔接模式下很明显继续学习得到的是职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而非同一职业范围内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这种模式下对课程的衔接不要求太强的连贯性。对于包含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纵向延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内容不仅表现为复杂程度的加深,往往还伴随着范围的扩展,高等职业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要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表现为在相近的职业范围内级别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十分有利。这种衔接对技能要求高且训练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操作需要隐性知识多、社会需求量较大、实行职业准入程度强的专业非常适用。对于交叉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每次从低一级的职业教育向高一级职业教育的晋升不但意味着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意味着专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这种模式是横向扩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的综合。
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年龄较小且对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原有专业的认识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对其它的职业、专业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导致需求的改变;也可能在中职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专业认同感,专业意识得到强化,职业观念到内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要求,寻找“最近发展区”,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既与整体目标相一致,又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课程体系[5]。
(三)学习范围的选择和划分
职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化课程的显著差异是在学习范畴中融入了工作情景要素,并一开始从总体上把握工作过程的特征,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则是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的顺序的统一,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
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及划分上,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和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6]。对于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入门及概念性知识”,作为第一模块;对于具有一定系统的工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基本岗位职业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的“关联性知识”,作为第二模块;对于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组合难度加大、综合性加强、复杂程度更高的学习任务,作为第三模块;对于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项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实践智慧解决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时,作为第四或第N模块。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模块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模块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或者说中职阶段主要体现在与工作经验水平相关的操作能力上,以“知道做什么”、“知道怎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的水平;高职则主要体现在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上,以“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龙咏.浅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3-126.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3]蒋新革,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31-35.
[4]代唯良,等.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关键词:班级委员会基础医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50-03
进入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了重大变革和突破,同时也对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1]。2018年国家多部门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首次将基础医学学生列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力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
目前,我国有多所高校开设了五年制的基础医学本科专业,皆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创新人才[2]。在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案中,众多高校采用的是班主任及指导教师负责制[3]。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基础医学班委会只是机械地完成班主任和导师传达的任务和要求,班主任和导师的“严管严控”使得班委会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实际上,班委会在提升基础医学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一、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不足
(一)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
研究发现,众多高校教师在给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4]。显然,这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基础医学学生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在面对生理、生化等众多“晦涩难懂”的基础课程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此外,许多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照本宣科,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交叉性,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容易遗忘,很难完全把握。
(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的不足
受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专业英语,事实上两者在知识体系上有着巨大的差异[5]。基础医学学生课程普遍繁重,学生常把重心偏向专业课,从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优质专业英语教师和教材的缺乏、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复杂的英语词汇也是限制专业英语学习的壁垒[6]。加之缺少配套的专业英语训练,学生往往只是对词汇语法的简单记忆,并不清楚它们的实际用法。
(三)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不足
快速获取并理解文献是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因此高校会专门为基础医学学生开设一门《文献检索课》,介绍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科技查新和等内容。但是,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短短几周的检索练习很难让同学们掌握其中的精髓。获得精准快速的文献阅读能力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超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作支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缺少接触专业文献的机会,很多学生尽管认识到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却无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7]。
(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不足
目前,我国基础医学本科教育的重心仍然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激起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实践上。即便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实验等科研项目,由于缺乏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导师的指引,学生很难把握实验流程的完整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导致实验课题不了了之[8]。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导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难以适应日后高标准、严要求的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教学活动。
二、班委会提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基础医学班级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基础医学班委会),由班級学生干部组成,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9]。如今的班委会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外,还承担增强医学人文情怀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等义务。以郑州大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为例,分析并探讨基础医学班委会提升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促进基础理论知识的自主性学习
全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是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生理、生化等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班委会应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建立班级学习资料库
班委会组织班委搜集整理各专业课PPT和学习资料,并分类上传至百度网盘,以供同学们及时巩固复习。
2.建立课外学习小组
班委会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并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任组长,执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作业的收取、问题的解答等工作,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班委会对课外学习小组起领导和监督作用。
3.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班委会邀请多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分享学习技巧和心得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基础医学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课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渐改善。
(二)注重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差异性学习
宽厚扎实的公共英语基础是专业英语学习的保障,前者主要侧重于日常的英语交流,而后者则侧重于文献阅读、学术交流、成果汇报等科学研究领域。
1.公共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采用建立英语角的方式,每天早晚约定时间、地点背诵单词和锻炼口语,由班委负责对每日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并设立适当的奖罚措施。班委会每周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并鼓励班内同学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批改网杯”英语写作大赛等赛事,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2.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
班委会为班内学生整理了一份由医学英语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组成的学习资料,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外特训活动,由班主任节选难度适当的英文文献片段供大家进行专业英语的拔高练习,并每周安排2—3位同学汇报文献。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为后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快速精准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文献作为知识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媒介,在科学研究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库中,想要快速精准地获取和阅读文献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学期开始前,班委会和班主任会给每个课外学习小组分配一个科学前沿内容,让学生模拟完整的课题选取和论证过程,即大量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过程。在了解过如何使用PubMed、WebofScience等生物医学数据库快速检索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管理文献后,班主任演示了具体的科学选题及其论证过程。班委会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每周安排一组成员以PPT的形式对选取的课题进行汇报,并分享论证过程中有关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收获与不足。汇报结束后,班主任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其他组成员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通过一学期的锻炼,基础医学学生已经可以基本掌握常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课题选取和论证的基本流程,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四)促进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一直是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这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只有拥有创新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创造出更多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基础医学班委会通过多途径、大范围、高质量、深层次活动的开展来长期促进本专业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组织参观实验室,联系科研导师
基础医学学生初入医学殿堂时,对科研满怀憧憬。为了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班委会组织参观生化、免疫等实验室和基础医学实验公共平台,邀请教师介绍各教研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内容,并对各实验室进行轮转,让学生切身体会基础科学研究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探索科研的兴趣。参观完院系所有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后,班委会汇总了学生心仪的教研室和导师,并联合班主任,整理出学生和指导教师信息表,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2.参加学术报告会,组建学术沙龙
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掌握科研进展、获取前沿资讯。班委会根据班内学生兴趣,精选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的各类讲座,并组织学生听讲,要求学生会后以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感悟。起初学生很难听懂报告会中的内容,但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科研思维,逐渐领会了学术报告会的精髓。班委会也会根据学生的建议,邀请学院优秀教师开展学术沙龙,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新闻,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
3.协助申报大创项目,鼓励参加学术竞赛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基础医学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2019年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共有81项大创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创5项,省级大创8项。在立项期间,班委会积极响应学院“投身创新实践”的号召,倡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并及时发送相关通知,协助班内学生准备有关申请材料,保证项目的成功申报。班委会还要随时关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的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组队报名参加。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法】:G71
1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比上年增加65.17万人,增长17.05%,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4.93万人,增长20.29%,其中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需要。
1.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课堂教学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中介,因此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知识或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的旧理念,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一致起来。教师在讲授一门课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把传授知识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起来,努力追求人文精神向科技领域的渗透,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 高职教育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狭窄对口的专业教育,过分提倡干什么,学什么,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技能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文底蕴薄弱、功能性过重,造成高职学生素质的不完善或综合素质的欠缺。社会上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论点,在学生中形成了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科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薄弱,普遍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做为高等教育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3 探索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要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要开设以人文、社科、经贸、管理、环境等课程为主的公共选修课。
3.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3.2.1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专业学习“必需、够用”为度。要拓宽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了的基础理论,是专业所需的共同知识和共同技能,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的基础,另外,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良好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专业课是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和先进性,坚持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要在充分利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知识结构的衔接,课程设置的整合。
3.2.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与培养目标、规格层次、能力结构相适应。要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课程设计要强调规范化训练,要积极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实践课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为考核标准,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考核,要注重平时考核。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设计(论文)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要尽可能结合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程及社会生产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要逐步提高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上网自学课件,为学生网上自学、网上讨论和答疑创造条件。
3.4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分析性、综合应用性内容,要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每门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水平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操作、上机等考试方法,要注重平时考核,重要考评基础、考评能力。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公共基础课、主要课程要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5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其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重视学生个体素质上的差异,突破过去学年制“一刀切”式的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技能熟练精通”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制机动灵活”以及“宽基础,活模块”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公共基础文化课程类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程模块4种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确定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分所占比例以及毕业所需总学分,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和课程体系要求进行选课。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基础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杏波:社会转型期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走向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