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内劳动实践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放式语文学习遵循兴趣性、创造性、活动性、综合性等原则,其方式如下:
一、共同学习
传统的学习活动以老师为中心,即使是学生的学习也多是独立地学习,这是封闭的表现。共同学习是个体在学习上的开放,保持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由主体的单数变为复数。在教学活动中,既自主又合作,既主动又互动,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为:
1.读书汇报式。语文课,要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要适时激发读书兴趣,组织读书活动,指导读书方法,检测读书效果,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品尝读书喜悦。教师可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一是搜集有关的知识。可向别人请教,可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甚至可到互联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二是充分预习课文,看能否讲述本课中的故事。课堂上,交流讨论,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讲述课文故事汇报自学课文情况,形象地展现人物特征。这样的汇报课,省去了老师多少繁琐的分析,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2.小组讨论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习方法,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指导学生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眼、动口、动手,用耳、用脑,进行学习、感悟、交际、运用。其基本程序为:导向目标——指导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通过师生合作,在交流讨论的交际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
二、学科渗透
教师劳动形式的个体性质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取向,只了解和教授本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就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学科封闭。如何从德育角度,在开放的教育观念下进行学科渗透?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质教育和科学思考方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小实验不妨让学生做一做,童话故事不妨让学生演一演,诗歌不妨让学生唱一唱,课文的有些文字还可以让学生用图画画一画,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有利于激活思维,诱导想像,培养爱美情趣。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自2006年实行新教材以来,已经在全国高校实行了第四轮教学。如何高质量地开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每位政治教师来说都是挑战,而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创新性教学。
一、明确思政课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一)加强教材建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及时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编教材,鼓励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最大限度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多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多采用小班讨论等互动式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三)不断探索考核考试办法。
积极探索思想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办法,将此作为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把两个结合的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的重要指标。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坚持学校组织、引导与学生自愿参与相结合原则,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参与范围,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努力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网络预警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教育性和互动性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提高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探索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一)教师的主观注入与学生的自觉认知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一套“读、听、讲、谈、看、走、写”的教学模式。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开展一系列主题读书活动;听专家、模范人物讲座;听老师系统讲授;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表演;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通常在每次课堂授课的前五分钟都安排几名学生进行演讲,题材可以是新闻播报、德育故事讲演、自我介绍、职业畅想以及围绕本专业、职业所进行的介绍和感想。课堂教学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教师适时点拔启发,让学生在论辩中解决问题,释放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探究求索的科学精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人生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思政课的信服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大体采用三种形式: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内直接安排大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小品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军政训练、入学教育、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科技发明、勤工助学、主题读书等方式进行的有效利用校内实践资源的实践教学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就是指导和安排大学生“走出去”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三)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取缔,但是必须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制课件,广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枯燥的政治课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改革课考核方式,科学评价成绩
(一)考核内容由知识性考核丰富为行为考核加知识性考核。
进一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重视和提高对大学生日常实践行为的考核。不仅有助于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切实解决过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的问题,一改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唯分数论”片面做法,降低学生通过期末复习的突击性、投机性及功利,真正落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
(二)考核过程由理论知识考核与日常实践考核相结合。
鉴于思政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就对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做出定性的评价也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所以思政课程考核应分两步走,第一步,理论知识考核。课程学习结束后,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第二步,在一个合理的点对学生“行”进行考核,进行定性分析。
(三)考核主体将以单一考核主体扩大到多元考核主体。
认识了解悦纳自己,宽容理解接纳他人,这是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要给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教育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的自我考核、相互考核,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一种检验,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品教学;实践课;组织形式;教师角色
新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规定,中学思想品德课至少要用25%的时间开展学生课堂活动、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规定不难看出,加强思品实践课教学,改变过去对实践课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已经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课的作用
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动手、动嘴、动脑参与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可以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实践课比较新颖,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首先,教学实践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教材设计了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等实践活动,因为直接和现实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肯定会产生很多触动。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实例,就是鲜活的教育素材。这些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教学实践课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生在课堂学得再好,掌握的东西再多,也都是纸上谈兵,还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肯定要用到书本上学过的东西,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检验和运用,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把学生和书本、学生和社会、知识和能力等多个对应关系实现有效链接。这对教育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求变意识,开拓学生思维,都有较大帮助。
二、教师在思品教学实践课中的角色
教师在思品教学实践课中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关系到实践课组织开展效果的高低。因为学生缺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常识,更不具备一些应有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如果放手任由学生自行实践,就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教师管得过多过严,学生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中,应该扮演“导演”的角色,要指导到位,必要时还要亲自做好示范。
既然做导演,就要履行导演的职责。活动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对实践活动地点进行考察,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估,甚至往返路线都要做好测定和选择。当然,还要先确定主题,要给学生适当的介绍和解读,明确活动内容和目的,以及活动方式和过程。还要做好分工,确定小组和相关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进入导演角色,身体力行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要及时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查资料、指导具体行动。
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成果评估,撰写调查报告,以及专题小论文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交流实践心得,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活动成果,让学生再一次接受实践教育的洗礼。
三、灵活多样的实践课组织形式
中学生思想特别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思品活动课内容设计要迎合学生心理,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地点,可以把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
校内活动要结合文本教材设计活动内容。像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讲故事比赛、演小品、辩论赛等,这些都适合在校内开展。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还要做好相关指导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筹划开始,就要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活动程序,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演,或者是评委,如果能够成为忠实的观众,那效果肯定会更好。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想做到收放自如,还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第一是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是组织形式要严密、灵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获得体验,并形成意识和能力。第三是做好小结,实践活动不是玩玩而已,要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成果来。
由于条件限制,校外实践活动搞起来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教师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首先是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如果学校方面能够帮助联系疏通关系,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会顺利很多。其次是选定好实践主题内容,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是比较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形式。
结语:思品实践课属于开放型课型,相关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效扎实,对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极大帮助。教师要摒弃活动课可有可无的思想,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切实把实践课开展起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实践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4).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建设方案
1.构建质量标准
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图1),突出对学生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重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层化能力标准,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先进的课程内容,形成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拟和跨行业能力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教学也就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见表1)。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1.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培训,培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组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讲授有关酒店的情况,使学生在还没有步入酒店的时候,就能对工作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高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未来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角度强化学生对提高自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通过新老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最后,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应用、验证并不断总结修正,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策略。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3.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学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间深度合作。例如从2007级学生开始,每年推行一个“双证融通”试点班,尝试“2+1”、“1+0.5+1+0.5”、“1.5+0.5+0.5+0.5”等各具特色的“工学交替”教学安排,提炼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经验,积累典型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成果,并不断进行推广和实践。各种不同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克服学校教育脱离酒店企业生产实际的单纯式学历教育。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文化特色明显体现,同时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行业企业资源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以此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构筑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引企人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9年与苏州某企业合作办班,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1周内3天由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2天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别于某些学校将流水线搬人学校成为校办工厂,该流水线完全用于教学不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著,目前该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同类班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j.test )”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关键词】班主任 中职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00-02
顶岗实习是增强中职生实践操作能力, 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1]。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完全走出学校,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继续学习,然而对于学校和班主任来说,这段时期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实习期是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期。那么,班主任在这段时期怎样才能继续管理好学生,做好学生角色转变的领路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班主任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的作用发挥。
1.精心谋划,用心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学生顶岗实习之前,班主任应采取找学生个别谈心、悉心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为接下来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第一个星期,班主任应及时前往学生的实习点探望,了解学生的实习适应情况,并给予指导。接下来,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实习情况、思想动态整理成表,后续的实习中不断调整、完善此表。
1.2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
实习是一个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工作岗位、从纵向知识传授转向横向知识联系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质量和教学评估的成败及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实习前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遵守劳动纪律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教育。笔者主要以往届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为例,告诉同学们实习需要信心、恒心、耐心。
2.细心观察,用爱心、耐心帮助学生渡过实习过渡期
实践证明,学生顶岗实习的第一个月是管理的第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月内,用心观察学生,通过走访、谈心、电话联系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实习的适应情况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尽快渡过实习过渡期。
2.1角色的转变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他们要进行特殊的管理。一律按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学生角色的转变,必须从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有好感开始。为此,笔者利用班级QQ群、电话、短信等方式,介绍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热点新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很有前途。
2.2心态的转变
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缺少社会经验,如何让学生们端正心态平稳过渡,是每个班主任最关注的事。比如,对于闹情绪的学生要正确对待,笔者尽量不生气,主动和她亲切交谈,了解情况,认真分析,站在她的立场上为她考虑问题,多鼓励少批评,以心换心,赢得她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真正解决思想问题。同时,笔者对生病学生会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陪护她们,送她们去医院看病,帮她们挂号拿药,叮嘱她们吃药休息。天变冷时,笔者会短信提醒她们添衣等等。笔者的关心终于使学生顺利的渡过了实习中最难的一关——心态过渡。
3.渠道畅通,用专业、智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
3.1加强实习管理,建立实习管理平台
作为班主任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特殊的原因,实习生管理成了我们的管理难点,例如笔者班20名学生被分散在12个实习点实习,实习地点相对分散、难于集中。为了便于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本班特设立了QQ群,通过QQ群这一平台,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方便,不受时空限制,有事可留言,谈心得、交流工作体会,在这个空间里,大家无话不说,师生交流反而更融洽。由于信息畅通,班主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奠定基础。
3.2加强与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校内专业教师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顶岗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2]。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知识和操作上的各类问题,因此需要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业务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提高顶岗实习质量[3]。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管理者,就必须加强与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校内专业教师的联系,定期与其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
3.3运用智慧,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实习中,有的学生缺乏顽强的毅力,面对琐碎的工作,感觉枯燥无味、没有价值,最终选择逃避的办法。这个时候班主任就要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角色,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二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班主任应注重收集表现优秀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情况。当学生思想出现波动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奋进的势头,稳定思想。表现较差的学生的事例也是一面警钟,可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三是分组管理,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班主任可采用就近分组的制度,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的最新情况,尽量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3.4注重家庭影响,联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
学生参与实习的一年,与学校的联系少了,基本上是单位——家里两头跑。家长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很重要。所以,实习期间班主任还要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或许实习比起在学校上课,学生是辛苦的多,但是对于学生,那是另外一种学习,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快的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目标。为了和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在单位的点滴进步,乃至心态上的点滴转变反映给家长,激发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同时,借助家长不断激励、鼓励学生,使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王琴.中职生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8,18: 57-59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 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 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关键词:教科研;发展;创新模式
濮阳市第四技工学校是一所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倡导文化育人,在校园中发扬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贤、进取的教学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学校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从而使学校成为具有培养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学校。
一、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注重教育队伍的培养
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说,不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在任期内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就是校长的失职,更别谈创建特色。通过校长培训班学习,我感到要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必须以建设教师队伍为抓手。而要形成一支有特长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充分调查了解本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等。
二、抓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与研讨,就成了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反思性教学既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充实学校的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学校更有目的、更主动地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优势,有条件地实行电子备课,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交流、学习的便利;通过沙龙、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内容;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总规划和个体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内容包括:教育信条;最满意的一堂课;研究活动及成果;进修学习记录;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主要工作成绩等;要求不同类别的教师坚持每天或每周撰写教学后记,每学期组织交流;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每学期组织交流评比;要求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模拟情境、角色扮演。
可以推断,对于学校发展,反思性教学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们去实践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
三、在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一种源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指导、学校规划实施、教师参与的,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出发点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方式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要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同时,学校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等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四、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本身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转换必定会产生重大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使教师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令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师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组。
实践证明,引领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研究,会让教师从自身的劳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在研究与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通过研训调动起教师的内在驱动力,由“学校推动教师研究”发展为“教师自动自发地参与研究”。通过研究,让教师品尝到其中的乐趣与幸福,激发教师不断的、持续的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引领教师走进学研,让研究常态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学校要创设、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让教师想研究、会研究,从研究中受益,从研究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
二是关注细节,化繁为简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了这样的学研氛围,更重要的还要有抓手、有途径、有载体,便于教师去做。将教研、科研渗透到日常最平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科研走下神坛,与教师的具体工作相融合。变复杂为简单,化高深为易于操作。
我们的一个招法就是:写教育教学随笔。倡导教师随手将记下自己对教育教学论著研读的心得;及时写下对自己或他人教学得失的思考;经常揣摩教育教学环节中的规律或道理等等,逐步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摸索、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学校定期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交流、演讲活动呈献给教师,还适时举办各种研究主题的巡讲活动。
三是引领教师广泛参与,让研究深入化
加大了随时随地,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有针对、有目标、有实效的教研。让教研、科研更加贴近日常的教育教学,就地取材,全员参与,实用高效。
四是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好教研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起对环资学院08级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2-6]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资学院提出了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三个“1”分别是代表三个学年,该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初步了解岗位职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四两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六两个学期,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一年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习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7]
2“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二是职业技术课程标准,三是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安排及要求。[8-10]课程设置方案分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训练模块四部分。基础模块又分二个子模块,一是文化基础子模块含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课程,368学时;二是专业基础子模块含绘画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304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又分三个子模块,一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子模块含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种苗生产技术课程,272学时;二是园林规划设计子模块含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256学时;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子模块含园林工程、叠石造山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管理、园林工程监理课程,208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160学时,每个学生根据到企业实习岗位可选择相应的5门选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由教师分组安排上课。实践训练模块含园林植物栽培实训、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实训300学时,由教师进行分组实训指导,并进行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起与该模式配套的考试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进行相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四是探索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方法。环资学院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探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的成效
项目实施了五年,环资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践行“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培养职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质的,掌握园林绿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园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环资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五个“一”:一是“一颗心”,即具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二是”一张图”,即具有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具备制图的能力;三是“一支笔”,即具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的书写、编辑的能力;四是“一双手”,即具有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张嘴”,即具有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3.2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环资学院增加了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时数大于50%,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等实践活动。按照“产学研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定结合园林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学实训周,直接进行园林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全面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学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毕业实习的安排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就业,结合专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并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后择业作好准备。积极探索与能力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尽可能把课堂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的季节性,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岗位中,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求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
3.3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课程是指学校为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是人才培养水平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企业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内容,都会在教学中有所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讲解、讨论、实操、演示、模拟角色、课程设计等。课堂教学实行讲练结合,对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这门课,在教学中主要安排学生到院苗圃地参加园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课堂讲授的内容重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有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了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在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上,实践内容以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为主,以仿真现场教学为辅。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就是以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养护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结合现场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找生产单位,既锻炼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上,以讲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有关技术证书的考核和考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假期到社会打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
3.4实践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00多亩,有中空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组培室,园林园林机具实验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实训室和叠石造山实训室,建有园林树木标本园、花卉标本园、苗圃等,基地建设突出了示范性、先进性并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实训需要外,还承担了多项省农业、省林业科研项目以及市科技局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积极进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扬州科农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扬州瘦西湖公园、扬州何园、扬州金利达市政工程公司、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组成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学生实训教学计划。教师带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
3.5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环资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和“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素质第一”作为绿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连续邀请名师、专家、企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畅谈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坚持教、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进行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了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学生08、09、10级园林班教学改革成果展,展览包括实习掠影、基础训练、个性展示、后期强化、生活掠影、园林规划、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个部分,展览充分展示反映了学生通过两年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4学生及麦可思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