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92-02
1 前言
高中思政课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教学乏力,很多学生对于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实行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试图改变片面重视知识理解与记忆的旧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很多层面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高中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尽快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整合,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学新的飞跃。
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陷入认识误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很多学校的高中思政课教师也开始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虽然说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整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夸大了教学作用,使高中思政课教学变成对学生的海量信息轰炸,搞得学生头晕目眩,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学课件,使教学变成一个幻灯片的放映课堂,学生就像一个观众,无法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混淆。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 当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把信息技术做主要辅助手段来开展教学。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并不够高,无法有效实现二者的合理整合,以致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很多高中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需要提升信息道德与安全素养。这样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无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无法提升教学效率,当然也没有挖掘出最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不少高中思政课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忽视了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本质内涵,即应该充分尊重并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与作用。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把信息技术应用进来,通过一些教学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是成为课堂的观众,无法获得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这样的思政课课堂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现代化教学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与课程实现有机整合是一个大趋势,这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还有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他们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起信息化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应该使用并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素质结构。教育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来建立健全相应的在职教师计算机培训机制与计划,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大赛。学校可以从微观上来为思政课教师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图书馆要引入不同的书籍,让思政课教师能够处于一种信息化教学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得学会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 在我国,思政课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目标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但缺乏实际的学习能力,也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鉴于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重新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制定,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与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于思政课教学中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引导学生具备科学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发挥出思政课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料,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或组建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强化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成功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身份与角色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核心那样,而应该让教师成为学生思政课学习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这就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来收集更多的教学相关资料,制作出合适的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这样的思政课教学课堂,将使得学生成为主人翁,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态度有所改变,并不再认为思政课就是死板的说教,而是一种愉快的课堂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把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导者,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者。
当然,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局限性,帮助学生运用好现代化的学习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真正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的思政课知识。
4 结语
总之,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化与具体化,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气息和可信度,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切实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课题组从5个层面(即课程价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习状况),通过教师座谈、深入课堂、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贵州师范学院27位专任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进行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一般,趋于良好,但没有达到良好状态。其中,教师认可度最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其次是课程价值,比较低的是学习状况、教学效果。在正常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较好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因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由于教师们对所教学的课程存在认知上的不同,加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在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较受欢迎的比例超过75%,其中2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知识广泛,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很受欢迎;有3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为人师表,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18%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7%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差,让人反感。课题组后来专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发现,认为教师素质差,让人反感的原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尊重好学生,语言表达没有考虑到学生感受。课题组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熟练程度、教学设计条理是否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课堂启发能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7个方面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态度认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但在“课堂启发能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学生热情热心,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增强,育人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可归纳为“四个不高”。
第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高。
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喜欢学习、不善于学习的最新理论成果,不去研究,对一知半解,在具体教学中就存在要么理论脱离实际,要么照本宣科,对问题仅能泛泛而谈,这必然使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同时调查还发现,学生对泛泛而谈的课堂和教师,缺乏兴趣,甚至反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
第二,部分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受到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等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模糊;课堂上的个别偏激言辞和观点偏离了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亲其师,信其道。调查发现,一个师德师风高尚、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更容易受学生欢迎,其课堂教学也更易受学生喜欢。
第三,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不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清楚地知道“教什么”、“为什么要教”,更要知道“怎么样去教”。部分教师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自然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缺乏生气。课题组曾在一次56人的学生座谈会中,通过调查发现,98%的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师上课。
第四,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安心思政课教学,敬业精神不足,把思政课教学当做是谋生的职业,职业认同感淡化。一直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认可自己的思政课教学,职业认同感淡化,因而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社会所获得的有益的积极的预期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反映在学生学习状况上,学习状况主要通过学习态度、出勤率、抬头率、课后阅读等体现出来。
第一,学习态度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课题组设置了“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上思政课的原因”、“是否愿意上思政课”、“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等四个问题,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回答“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这一问题时,4.6%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9.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问到“上思政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8.1%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10.3%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拿到学分,11.6%的学生的回答是喜欢上课教师,70%的学生回答是能学到知识。在问到“是否愿意上思政课”这一问题时,27.3%的学生回答非常愿意,30.4%的学生的回答是比较愿意,35.8%的学生的回答是一般,4.2%的学生回答是不愿意,2.5%的学生的回答是非常不愿意。关于问到“上思政课迟到、早退现象”这一问题时,有4.7%的学生回答会经常迟到和早退,10.6%的学生回答会偶尔迟到。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多样,没有用心学习等状况。
第二,出勤率问题。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出勤情况总体良好,也有缺逃课现象,其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出勤率有较大差异。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出勤率要低于文学、教育类学生;高年级学生出勤率低于低年级学生。课题组曾对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艺术学、音乐学、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68.3%,艺术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7.4%,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70%,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7%,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平均出勤率96.2%。同时,调查发现,思政课的出勤率相对于专业课的出勤率要低,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存在想办法逃课的现象,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要大大低于其专业课的学习。
第三,抬头率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对贵州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31.6%的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但不一定记笔记,18.3%学生回答上课时会认真听课、认真的记笔记,20.1%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认真听课,但会记好笔记,30%的学生回答是不听课,自己在下面看专业课教材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与课题组通过座谈和深入课堂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看出勤率,更要看学生的抬头率。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思政课的抬头率与出勤率的差距较大。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入心入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课后阅读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后阅读情况如何,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18.2%的学生会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书籍,41.8%的学生会偶尔图书馆或者网上浏览,40%的学生从不阅读,上述状况可以从平时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得到印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使其在阅读中成长成才,使人格在阅读中更加丰满。思政课是应该强调学生阅读的,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像贵州这样相对落后地区高校,学生本应该更多地进行阅读,但情况刚好相反,学生的阅读量非常有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反思的问题。
三、教材基本状况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思政课教材内容提出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组成要素。教材内容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思政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
思政课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要能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思政课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关注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指导他们思考和解决思想上遇到的困惑,这样才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关系大学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该成为思政课教材关注的内容,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信息识别、人际关系教育、就业、学习、思想困惑等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第二,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
重复具有强化的功能,更具有弱化的作用。通过比较发现,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二是与中学政治内容的重复。这种重复的内容或者相似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三,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问题。
关键词课前新闻播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教书育人要求很高的重要学科,她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教育使命,向青年学子灌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宣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排斥异端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增添“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树立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理想,同时可以更好地把几门思政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形势与政策”开课不足的现象,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1“课前新闻播报”的简述
“课前新闻播报”是指在上思政课前的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换上台播报最近一周的时事新闻,并由教师和同学作适当补充和点评,把新闻播报的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思政课的成绩考核之中。“新闻播报”主要是要求学生把从网络、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报道的新闻或自己撰写的新闻,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制成PPT或稿件,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进行口头新闻播报。给学生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学习、讨论时事新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前新闻播报”的步骤
如何顺利开展“课前新闻播报”呢?准备工作很重要,先定好规则,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第一,制定“课前新闻播报”评价表,让学生明白“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和规则。如表1所示。
第二,制定好轮换报道顺序。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意义及考核办法,要求全体同学全员参与,而且每人每学期只有一次播报机会。此项工作可交思政课信息员或学习委员负责提前安排好,可以制定一定的原则,两个人或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按组别安排好轮换次序,在班里公布,学生按课程和播报次序组织编写新闻播报材料,提前做好新闻播报准备。
第三,新闻播报内容的收集整理。包括新闻播报内容的选定,新闻材料内容的改编和新闻稿件的撰写,播报内容PPT的制作等等。要求同学必须依据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趣味性、关联性等原则,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选择播报内容,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所发生的事件,详细情况等基本要素进行整理,编写新闻提纲、改编新闻内容和撰写新闻稿。
第四,上台播报,点评打分。每次上课前,在班级按班级小组轮换表,由准备好的那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新闻播报,播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播报方式,可以个人或双人进行播报,可以站着或坐着直接口头播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进行图片新闻和图像新闻播报;在学生进行新闻播报中,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记,老师也要对新闻播报的内容同学们的现场表现做好详细的记录,等学生播报完毕,可以邀请1~2位同学就新闻播报的情况进行进行现场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总结优点和分析不足,填写好评价表,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平时成绩。
3思政课“课前新闻播报”的作用
3.1对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的课改要求。“课前新闻播报”还符合思政n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政课理论性非常强,学生不是很喜欢,必须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政课开展课前新闻播报,从学生选择新闻、整理材料、撰写新闻,到上台播报,都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中要学的知识、原理,只有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借助每节课的“课前新闻播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思政课中的相关知识点,等于不知不觉帮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锻炼了学习能力。有的时候,学生所读的新闻刚好是和本课知识相关,那就成了非常好的新课导入或课堂案例,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锦上添花。
(3)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时事,既是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与成才的内在需要,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为将来融入社会担负起国家建设重任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荣辱兴衰是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图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是每个公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就要知社会事。我们就是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并加以训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从时事中选择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当今社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对学生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有“趋新”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课教材虽然不断有改革和更新,但也不可能经常改革和更新,所选的材料再好再实用,过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旧闻”,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富有时代特色、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前新闻播报”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欠,满足学生们“趋新”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前新闻播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闻播报内容,撰写新闻播报稿纸,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前新闻播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新闻播报的准备过程中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有些同学还把搜集到的新闻制成PPT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就必然使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3对老师的作用
(1)“课前新闻播报”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前新闻播报”是由教师在教学中添加的环节,并非教材之必须,可既然要做,就必须要做好,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相应的准备,教师在“课前新闻播报”中担任的是导演角色,不是专看热闹的,学生准备的新闻材料在读之前,自己一定要先看看,重大的时事内容教师还要事先固定,以便随时为学生作补充;有些可以做扩展的内容还要强迫自己多看多听多想,久而久之就会提高教师自身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使教师将压力变为动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近三十年,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课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贡献。“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党委党建工作较弱,思政课在民办高校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肩负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特殊教育使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
“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一般公办高校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情况和问题。”[1]民办高校的民办特点给思政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学生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与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和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制度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较公办高校起点低一些,同为非重点本科高校,民办高校是三本,公办院校是二本,民办高校在本科层次录取分数较公办院校低,学生素质相对公办院校差一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表现在:第一,在思想上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多才多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比较强;第二,在学习上学习基础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好,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第三,自信心相对不足,思想压力大,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民办高校学生觉得自己上的是“三流”的学校,低人一等;第四,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压力的增大更加强化了学生认为专业课有用,思政课没有应用价值的思想观念。
(二)思政课教师特点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自有的思政教师队伍年龄普遍青年化,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然而这支年轻的思政教师队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很多应届生毕业生直接从课堂走上讲台,虽然学历不低,有的也系统接受过理论的专业学习,但缺少指导。教师以年轻人为主,职称也多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发展一般是以市场为导向,多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基本不会设置涉及理论一级学科及其六个二级学科的专业,与一些公办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高校相比,一方面民办高校缺少学科背景支撑,优质教学资源积累少,缺少教学科研氛围,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投资者从经济利益考虑,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重视不够,进修培训机会很少,实力较弱。
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缺乏稳定性,校外兼职教师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管理相对困难,校内兼职教师精力投入教学有限,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年轻教师教学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死板说教,通过“填鸭式”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另一种则是片面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内容,耍花枪,走进追求形式的教学误区。年轻教师有意识引进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流于形式,为了与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划分界限,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看起来什么新颖的教学模式方法都在使用,然后没有把握住核心内容,空有形式冲淡了教学内容,门面装点得漂亮,却没有实际的价值。民办高校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参加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偏少,理论基础水平不高,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对策
为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研究思政课教学对象
思政课教学要面对两种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授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理工科与文科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知识能力和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起点不同决定了在进行思政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文科学生因为高中已经学过历史课,掌握了基本史实,在教学中可以稍加点拨,理论上加深讲解。而理工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史实的了解相对粗浅,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对史实的介绍。对文理科学生教学充分考虑差异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否则会导致文科学生觉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中学历史内容重复,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而理工科的学生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史都不了解,更别提从史中提炼的理论了。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一些没有历史或政治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学,一些老师自己对历史史实和理论观点不完全了解,其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差,达不到思政课应有的效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学科支撑,又受制于经费投入,很少有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专业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重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考察、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论业务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
(三)凸显思政课课程特色
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思政课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丰富的课程素材、身临其境的体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发自内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笔者所在的安徽合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以书本为纲,选择合适的内容融入教学。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除了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外,还可采用调查创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后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调查创作和小组讨论前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课程的延续,是有效学习的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所观所感的史实,得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势也发生了诸多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亲和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
如今,虽然各大高校均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非政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功能都缺乏明确认识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首先,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纯粹的理论灌输,是国家为配合主流价值观而开设的理论必修课,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学,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正指导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更使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其重要功能,进而出现了很多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雇人代课、不认真听课甚至与老师冲突等事件,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由于大学校园环境的开放性,学生很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在盲目的、混乱的“多元化”思想侵蚀下,主导性和非主导性的、正面的和负面的、整体的和个人的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发生剧烈的冲突。 严重影着大学生对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认同;第三,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个严重的认识偏向,就是“专业本位主义”的思想,之认同本专业的知识,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对政治理论课嗤之以鼻,高校要培养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中的这种专业本位主义、科技理性主义的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除了学生内心的接受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愈广泛,对很多事物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与之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多为任课多年的老教师,仍然以书本为主,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灌输教育,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入情入理地解释清楚学生的困惑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苍白乏力,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度大大降低,思政课堂的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
1.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首先要从观念出发,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积极营造利于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期刊等宣传思想政治知识和时代信息,让学生时刻接受最新的时政资讯。同时高度重视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提高思政理论任课教师的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科研经费,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去研究和讲授思政理论课。其次,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试评估机制。很多高校由于对思政理论课的不重视,对于思政课的考试也大量放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一定的评估形式,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习思政知识,学校管理方面就要对其有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最后体现在实践中的,所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学校的考核应包括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综合测评,通过卷纸考试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观念。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数也应在总成绩中达到一定的比例,让学生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参与式教学
曾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1],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面临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因此,诸如“三入”问题(入座、入耳和入脑)和“四不”现象(“不上课”、“不听课”、“不重视”和“不认同”)[2],以及“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茫然”等都是其真实写照[3]。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中央文件早已强调要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明文提倡参与式教学等[4]。本文拟就高校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一、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既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师生广泛交流与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柏拉图的“助产术”,杜威的“从做中学”,皮亚杰的“主动自发教学原则”,以及罗杰斯的“自我主导型”教学,都不乏参与式教学的影子和元素[5]。近年来,随着教改呼声的高涨,参与式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其一,注重硬性灌输。其直观表现是教师“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内在感受被忽视,久而久之也就“你讲你的,我忙我的”。其二,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依靠教师一张嘴和一支笔,引入多媒体后则为多媒体依赖症。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单一,加之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势必枯燥乏味。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无以保障。
参与式教学可谓正逢其时。首先,参与式教学顺应时代需求和教育教学规律[6]。网络信息时代使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变得简单快捷,几乎唾手可得。然而,大学生们阅历不足,心智不成熟,易于偏颇和极端。他们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再感兴趣,而渴望表达与交流,尤为期待教师的答疑解惑和指点迷津[7]。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聆听,而与教师一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8],学习也就变得趣味盎然。其次,参与式教学有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应试教育,不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于是也就有了沉重的“钱学森之问”①。但在参与式教学中,死记硬背已不再强调,而综合素质和能力则至关重要。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而综合素质和能力差的学生也会暴露出来,对比强烈而鲜明,足以使人惊醒和奋起。高校思政课引入参与式教学,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断言:“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9]据了解,凡是引入参与式教学的高校思政课,大都反响良好[10]。
二、参与式教学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11]。在开展参与式教学之前,任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部署和安排,特别是要给全班同学阐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流程、要求和打算。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高校思政课大都为大班教学,学生少则近百人,多则数百人。人数太多通常不利于组织教学,特别是参与式教学。但我们也可化整为零,进行分组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12],就是把全班同学均分为若干教学组,分别负责若干专题的参与式教学。各教学组内部进一步分工协作,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分组教学,我们变劣势为优势,既有效破解大班教学的参与难题,又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工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谓一举多得[13]。
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原则性要求,又要考虑可操作性要求。第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教学设计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可能激活课堂气氛,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才艺展示环节。高校思政课通常给人以刻板僵化和枯燥乏味之感。引入才艺展示环节,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使课堂气氛顿时生动活泼起来,起到聚拢人心和提振士气的作用。才艺展示环节要“短小精悍”,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但内容要积极健康。
其次是新闻快报环节。高校思政课引入新闻快报环节既与课程自身的时政性相吻合,更与培养大学生的远大抱负和胸怀相一致。新闻快报环节同样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新闻播报要“短、平、快”。新闻快报应以时政新闻为主,课件要简明实用,播报要清晰流畅等。新闻快报环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们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后续教学也大有裨益。
第三是学生讲课环节。这是参与式教学的重头戏,也最具挑战性。参与讲课的同学首先要吃透教材并合理安排讲解内容,其次要制作好课件。最难的则是面向师生,登台讲解:要举止得体、言谈大方,详略得当,要有独立思考和特色,要善于和台下同学互动,要掌握好节奏和时间等。而要做到这些显然并非易事。通过学生讲课这个环节,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等问题都会显现出来。由此而来的发现和触动也许能够改变其人生。学生讲课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能起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激荡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知识竞答环节。学生讲课成效如何?基本知识是否已掌握?我们可通过知识竞答环节加以检验和强化。知识竞答要紧扣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题型、题量和命题难易度要适中,要简单明了和易于操作等。同时,要制定好竞答规则,确保竞答环节公正、有序地进行。
第五是教学评论环节。通过引入教学评论环节,我们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系统点评和总结。教学评论要实事求是,以帮助为主,但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敢于旗帜鲜明地批评和指正。该环节最具讨论式教学色彩,有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14]),有助于推进参与式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属点睛之笔。
第六是教师补讲环节。学生讲课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缺憾之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补讲环节中加以补充、完善、纠正和拓展。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学生思想观点和好恶意识在参与中大量显现,任课教师就能够在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讲解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余论
高校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虽能有效调动大班条件下学生的参与性,但这种参与性又不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积极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在参与中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甚至屡屡出现低级错误和硬伤等。对于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乃至根本缺失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心存主观偏见和抵触情绪的学生[15],参与式教学也很无奈。现行高校的办学理念仍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无疑对参与式教学构成了深层制约和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社会各界的认真思考和不懈努力。还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对参与式教学存在一些不解和抵触。应该强调的是,参与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丝毫没有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教育界不乏参与式教学的成功实践②,尽管中央也早已明文提倡参与式教学③,但传统教学模式仍很普遍。个中原因值得探究。首先是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与应试教育相表里,而参与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联系。尽管素质教育已呼吁多年,但应试教育依然强大,很多人习惯成自然,不愿变革。其次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后果。各高校在实际运行中几乎都是科研至上,加之多年来的歧视和偏见,思政课教学处于极端不利地位,这就很不利于教学创新。
参与式教学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革新。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突破。参与式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任课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也需要广大同学的认真准备和参与,更需要学校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没有学校的政策引导和跟进,参与式教学将步履维艰,很难开展起来。因此,考核模式的相应调整显然需要学校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配套措施的跟进。
注释:
①2005年,总理探望钱学森,钱老感慨地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接着又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②周其金:《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陈德钦:《高校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尝试》,《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③2004年,参与式教学上升为中央文件明文倡导的几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付桂军.破解高校“概论”课“三入”问题的有效路径:参与式教学[J].前沿,2013(13).
[3]郭姗姗.学生不欢迎,老师很茫然.部分高校政治课现状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7-04-23.
[4]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5]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6]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7]邢战国.“概论课”针对性教学析论[J].社科纵横,2012,(8).
[8]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9]俞佳.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宁夏教育科研,2008(1).
[10]徐红梅.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11]鄢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12]林震.我们爱上这样的政治理论课[N].中国教育报,2007-1-3.
[13]彭付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民主法制理论课、形势政策理论课、人文素质理论课、集体主结合作精神理论课、诚信理论课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理论课的教育。与此同时,还充实了指导高职院校生个性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完善、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政课教学),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目标,注重开发高职院校生的潜能,进行素质理论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高职院校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固守传统的讲授、学习、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等形式,那么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具有时代性,才能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为高职院校生所接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为了解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笔者于2012年12月对本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05份,调查内容围绕对思政课教学意义的认识和对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素的看法两大部分。(1)对思政课教学意义的认识。被调查的同学在回答“在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无必要”的问题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占28%,认为“必要”的占40%,两者合计达到68%;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11%。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高达2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不开设思政课“无所谓”和“不清楚”。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对思政课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你认为开设思政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中,认为“作用非常大”的占26%,“作用比较大”的占38%,两项合计达64%;认为“作用不太大”的占28%,还有8%选择了“对自己根本没有作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帮助的。(2)对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素的看法。对于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方面,在问题“你不喜欢上思政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18%的学生认为是“教材内容不好”,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还有36%的学生选择“教材内容不好,老师教得也不好”;另有22%选择了“与教材和老师无关,主要是自己不感兴趣”。在问题“你对现在使用的多媒教学手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满意吗”中,学生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5%,“比较满意”的占18.5%,“一般”的占
37.2%,“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32.8%。在回答“你所在班级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以什么模式进行”中,选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占60.5%,选择“课外活动教学”的占9.8%,选择“实践教学”的占18.8%,选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仅占10.9%。在问题“你在思政课课堂上经常如何表现”中,选择“一直认真听讲”和“从不认真听讲”的各占9%和7%;选择“教学内容新颖,有吸引力就听,没有吸引力就不听”的有
25%,选择“老师讲得好、方法灵活就听,否则就不听”的有
26.6%,这两个选项都选的有32.4%。在回答“你认为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有哪些”的问题中,选择“教学方法问题”的有51.7%,选择“教学内容问题”的有49.2%,选择“教学手段问题”的有“33.6%”,选择“教学模式问题”的有28.1%,还有
11.4%选择了“社会环境问题”。以上数据显示,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模式等教学策略诸环节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学亟待进行改革。
三、学生全面发展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高职思政课改革模式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高职思政课在改革模式基础上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内容“一线化”。“一线化”要求思政课教学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内容定向在第一线,即结合第一线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2)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首先是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本质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其次是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提供纪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问题式导学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课堂研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以促进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3)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第一,学习参观考察。到企业、农村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对本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第二,社会实践。结合团委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党的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开展主题社会实践。第三,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第四,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双方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开展活动。(4)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模式。第一,明确评价目的。我们需要对评价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把握,只有明确了评价的具体目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施才有了方向,我们也才有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二,确立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相关方面的理想化状态的现实化、具体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不合理、不全面,教学评价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和深入。第三,充实评价内容。思政课的评价内容应是学生熟悉并有所感受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进行探求的兴趣和欲望,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观点和方法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总结评价结果。评价成果是对评价对象给以信息反馈的基本形式,是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总结评价成果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客观、公正。
参 考 文 献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思政课教学沉闷、呆滞的课堂气氛,导致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为了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是必要性。这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存在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构建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做到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对于高职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1.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合学生现状。当代高职生都是“90后”,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他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部分高职生在思想意识方面消极懈怠。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提高实效性。传统的思政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而很少有实践,即使有实践往往理论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跨学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所剩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因为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知识传授要与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不同教育专题要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真正做到思政教学突出社会实践教育。
3.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师生互动性,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让学生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真正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借鉴高职其它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构建课堂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两种具体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搭建了一个教与学的平台,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1.课堂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堂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课课堂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改变了以枯燥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课课堂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将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走向成熟。
2.课堂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课课堂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思政课延伸到校园和社会。通过“行动体验”、“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高职学生思想实际、贴近职业教育原则。
首先是高职思政课校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校际交流进行思政教学。另外高职院校内学风校风的建设也很重要,应该加强学校班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形成优良的校园环境。思政教学还要进行校际交流、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借鉴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宝贵经验,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共同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带动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协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