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思政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实验 有效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合适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虽然化学实验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代替实验,但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直观、视觉刺激、感染力强等优势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讲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丰富性
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模拟,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直观、简洁的模拟再现,增加课堂教学的表现力,部分中学在缺乏实验教学仪器下可经常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编辑或自制的现代教育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增强学生视、听、读、写功能,体现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例如: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中讲述电子的移动方向、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以及盐桥的作用等知识时,以往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教师讲解完时,再出示准备好的反应过程中电子和例子动画过程,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理解,使课堂的效果大为改善。例如介绍铁和铜的冶炼时,给学生展示工业上高炉炼铁以及工业炼铜和生物炼铜的视频,能使教学容量得到增大与延伸,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二、交流的互动性
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与学生,应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在知识的教学上、学习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性,而且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使教师与学生更多知识与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保持高度的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可以操作、讲解,组织教学,及时分析教学效果,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学生参与课前展示资料的准备,能促进学生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互动性更强。
三、表现不受时空与条件的限制性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成课件,使教育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不受时间、空间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如在《钠的性质与应用》中,用小刀切去钠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平时在课堂上由于距离远,钠块比较小,学生很难看清楚。而用摄影头投影出来后,学生能观察的十分仔细。
四、效果的高效性
1.重学科需求,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服务于本
学科教学的度。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不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替代教师的课堂板书设计和实验操作,也不仅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动画描述,而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变静态为动态,把枯燥难懂的化学理论变为学生生活应用的必备知识,用各种形式或动画、或音响视频效果,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使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前提下,更具无穷魅力。
2.重教师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实验学习的度。我们认为在整合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主体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不可能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在教师引导下的学校的正常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验教学是为了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学和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科学知识,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而不是在此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因此,不能本末倒置。
3.重教学的实效性,把握好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度。一线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原创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较低。他们是本学科教学的行家,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他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呈现的精心组织等问题都不大,困难的是如何通过现代教育媒体来呈现。所以,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实践中,一线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教学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现存的或是通过组合的材料于教学,不强求自主开发,重在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以知识的简单记忆为主。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法,而是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并使教学方法的参与主体由单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体性发挥为特征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2)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人格,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既是业师,更是人师。思政课教师要站稳讲台,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
(3)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根本,必须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给学生的印象是思政课假、大、空,不接地气。第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你说你的,我的。第三,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搞清楚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直面问题,以破解问题为牵引。在教学中,可采用“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也可采用“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自身教学特点而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情景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灵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标准是大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
三、探索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国信息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工作;不喔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应用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下,慕课、微课程、Blackbaord、“易班”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自觉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四、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五、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从以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改为全过程的多样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评出综合成绩。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如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纪律等组成,期末成绩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等组成。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全面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唯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2]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6]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市场经济文化;主体人格
一、思想政治理论与市场经济文化的必然联系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市场经济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相关的命题,实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其阐释的是特定的文化心态、文化追求。个体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冷漠、回避、敬而远之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之于当代的大学生,其缺失性、荒芜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市场经济文化的氛围中,当代大学生要如何找到正确的出口、适合的契合点以良性成长?市场经济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又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这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且应采取有效措施。
二、市场经济文化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
谈及市场经济文化,首先应对市场经济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其一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兴起有它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文化基础。所以,从文化的高度来探寻市场经济作为人的现时代、现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一种可取而通达的路径。首先,它是人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时展的烙印,是一个时代崭新的面孔,随同其被孕育出来的人类阶段性文化是不可否认的。其次,它是人在活动形态中不断作用于物而产生的,这就注定了人文气息在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失的形态。最后,从哲学的思维出发,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人类活动的过程即实践的体现,把文化理解为理论形式的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融合在社会历史的大潮流中。因此,市场经济文化从产生到不断发展的各个程度都是社会现象的直接指向。既然是一种文化,就定然具有导向性。
三、市场经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同时,还携带了诸多负面因素,诸如趋利性、目的性、竞争性等。如果不对其发展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那么会极大程度地造成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政治素养理念、文化精神追求出现倒退抑或变质,从而滋生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群体,容易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渗透和影响。
(1)关于竞争的扭曲化。竞争性作为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大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理论意义上和现实运用中,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只是在认识的高度上应该重视其两面性——在具有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压力。
作为动力,竞争能激发人们解放思想、奋发向上、开拓创新、不断加强自我竞争实力。一部分大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催促下,抓紧时间早早开始自己的考研“马拉松”之途,或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种活动,或投身到社会中从事兼职工作,或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作为压力,市场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日益凸显,基于经济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和个人物质欲望的膨胀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分离甚至是背道而驰。核心价值观念成为被淹没的角色,物质的诱惑性架空了大学生本应有的主体人格。就国内的市场竞争机制而言,在不健全的条件下,还融入了大量的灰色成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不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学业的压力,更大程度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还未做好进入市场经济的心理准备,就将自己的竞争价值观扭曲。学业上的好成绩,可以投机取巧而不是凭自己的真正实力;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挖空心思找所谓的“后门”,而不考虑如何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经济理性诉求促成了大学生趋利性的心态,过程可以不断地被简化,定位只在于结果。如果在遭遇到打击的情况下,内心的忧困意识蔓延成焦躁、自卑、无奈,最后演化成条件反射性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甚至导致逃学、离家出走、自杀行为。
(2)关于自主的偏激化。在市场经济文化倡导的自由、平等、开放的经济活动中,社会人作为理性人,思想观念的开放、政治观念的民主,使其形成个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但一部分人追求无限自由、开放无度,从而导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泛滥。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开放的环境增强自我意识是追求实效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处于思想的敏感地带,思想更加开放,极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热衷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并把它同实现人生价值等同起来。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求知求新欲望极强,但主体人格的确立尚未完成,个人价值观念尚待确立。所以他们在把握自己、控制自己、重塑自己的时候,容易走进市场经济文化的误区。
四、市场经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青年大学生所处环境加以改善,再加强其人文教育,从心理上灌输主题价值观,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建立起自身的主体人格,最终实现青年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实意义上的统一,是我们需要及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不可被忽视的。作为隐形渠道,陶冶式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被接受和认同;作为背景文化,这是大学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和全面反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淡化了说教的痕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在学生会、团委及各种社团活动的组建中,大学生不仅充实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找到了学习之外的个人兴趣,还开发了自己的潜能,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兴趣爱好融入到现实活动中。在特定的校园规则和思想道德环境中,认识自我,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起自我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起自我的优秀主体人格。
总之,在正确、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学生的优秀主体人格。以大学生为立足点,并优化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功效,使大学生契合市场经济文化的优势更好地成长、成才,最终完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论市场经济作为文化伦理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5(5).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发生了许多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且逐渐地影响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行为。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无法及时地把握住“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努力想办法来应对这些新挑战,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深入持续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顺利展开。所以说,在“微时代”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和及时都要积极地去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途径,继续像之前那样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并将其高度重视起来,作为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新变化
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优势,使得他们对新型信息传播技术更加敏感,可以通过非常便捷的渠道了解新型信息文化及其传播运作方式,并能起到扩散效应。所以说,大学生相比来说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导引者和推动者。同时,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行为”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可以称作“微行为”。精简是“微时代”下文化媒体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微博文字上传的上限是140字,微电影的放映时常在300秒以内等等。这些特色都与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及要求非常适应,同时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琐碎化等许多不足,传播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完整,缺乏深度。媒介的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要求精简,直接导致媒体工具的强选择性,形成了一种网舆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倾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钻研,总是半知半解,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精神;对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了解地非常肤浅,缺乏持续关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导致集体浮躁心理的不良现象出现。
高速传播是“微时代”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色。无论是哪个“微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扩大人际关系网,提升网舆影响力,将个人生活状态,价值观点等快速传递分享给更多人。这就导致有人为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夸大甚至扭曲事实的丑恶现象发生,还有的持极端态度用过激的语言来表达其个人价值取向,不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不顺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正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大量信息的获得,他们分不清哪个是有利的,哪个又是有害的,也缺乏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显得较为明显。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心理可以称作“微心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以加任何陌生人为好友,说话也更加随意,由网络人气激发的自我满足,同时填充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心理,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种种挫折感,反之人们会对不真实的网络需求更加依赖,转而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当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好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甚至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有种惧怕感和疏离感,长此以往,他们会不再期待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会全心投入到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构建中去,以期在那儿找到满足感。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缓解现实中的挫折感带来的低靡心理情绪,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际关系间的供求矛盾,反而会彻底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恶化。这种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加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深深的自卑情绪,甚至会产生自闭行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得意”和实际生活中的“失意”互相矛盾,又给大学生的心理加重了负担,进一步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者要全面了解行为思想、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紧抓“微时代”特征,掌握好“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的规律,来积极探索这个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当今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做好引领思想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要坚持不懈地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1.构建“微媒介”平台,增加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跟上时代,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与当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困惑,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有的放矢,引导好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督促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受益。
“微媒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首先,全面了解“微媒介”的特点以及新型媒体的优势和不足,了解的越全面在实际应用中越可以做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微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完全发挥出来。学校还可以定期地组织思政教师来进行关于新型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学习后,再将这些新型的技术落实下去。其次,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将“微媒介”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来。学校带头构建成熟的“微媒介”的信息平台,并对其给予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高校还应招募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定期维护和监管,可以注册学校的官方微博,组织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负责微博,尽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陈创新的方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要制定相关的“微媒介”思政教育新规范与教材,通过系统化的将“微媒介”通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既然要将“微媒介”做到工作常态化,就要制定一个目标,更加深入、系统地来展开教育工作。但“微媒介”只是作为来支持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展开的信息平台,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因此,要怀着目的性,系统地利用“微媒介”来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新规范和新教材的导引下做出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将“微媒体”的特殊性考虑进去,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同时还要将时代元素加进去,不断地创新改革。
2.做好“微行为”引导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性
利用“微媒体”教育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大不相同,它需要受教者也参与到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进行问题交流探讨等。所以,不可以再按照之前的旧思路来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还应该注入新的活力,针对不同人的理解接受程度进行相应的引导,督促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获得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的许多“微行为”引导恰好正是“微媒介”的最有效导引方式。首先,要努力引导好大学生的言论,做好个人文明,这就为大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格要求。监督大学生做好对任何事都能明辨是非,即使在缺乏严格舆论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地来提高文化修养,勇于表达正确的观点。同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时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动脑思考,然后再得出结论。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对不良言论和恶俗文化坚决抵制,绝不姑息。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微时代”。既能在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平台上结识好友,又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利用“微媒体”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又能在自己心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要在“微时代”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平复躁动的内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坦然接受“微时代”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革。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通过与大学生多次座谈后发现,在网络的使用上面,大致可以将他们分成以下几种。一类是有较明显专业性的专业的如计算机类的学生,因为长时间与计算机接触,加之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逐渐养成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习惯。他们除了专业课程外,在课余时间会花费较多时间利用计算机打网络游戏。一类是文科类学生,他们没有多少课程需要用到计算机,在课余他们会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看电影、网聊和打游戏等。还有一类是比较热衷关注网络信息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实地校内外信息,引发大量同学的关注,在大学生中形成很大的影响,各种评论转发蜂拥而至。
四、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渠道探索
大学生的课外思政教育指的是相关的教育者指导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服务和工厂参观等,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高校展开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感受和理解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使他们感受到任何外界压力,进而内化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效性。
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探索新渠道和新路径。如通过举办大型晚会,积极招揽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设计主题和场景,充分发挥其才能;还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让热爱运动和有体育专长的人有发挥特长的空间;与希望小学合作,展开定期爱心助教,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在校内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校刊、校报、校内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的建设,设立相应社团,共同建设多姿多彩校园文化;加强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的研讨会、讲座等的管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社会的认识;设立心理健康测评室、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学课程等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五、以“微工具”为载体,攻占思政教育的新高地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等信息即时传播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迅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敏锐地观察到网络中繁杂的信息也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它们不断冲击着大学生那不成熟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地利用“微工具”打造系统科学化的微数据,实现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微工具”的结合,以此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微媒体,重视它的存在地位,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新型媒体通过引用上面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者讨论组,并且定期上传分享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文字文件,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微时代”的种种特征,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将社会热点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思政教育者更加及时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积极地推进多媒体教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容易被接受。
六、结语
“微时代”的来临和快速普及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为大学生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增强时效性的新的重大机会,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自己的职责,紧跟时代的召唤,及时对教育教学思路做出调整,在“微时代”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来探究如何做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2]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3]杨银平.简论“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6).
[4]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学院利用紧邻德孝之邦——孝泉镇和特级英雄故乡——中江县的资源,提取“一门三孝”等孝文化地域的思想精华,建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使校园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色彩和个性,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传承,更是植根当地的有效教育途径。
一、行业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共享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生命线。在文化育人的视野下,把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是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更是培育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工业文明是人类在工业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明的植入不可隔岸看花,必须要有企业实体的引入,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锻炼和真切的理解。所以,校企共同成为实施主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让教学实践从设计环节就贴合企业需求。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将岗位职业要求注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设计环节,紧跟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要求。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在系部设立“产学研办公室”“,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入校企合作项目,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进行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与技术开发,形成了“设备人员共享、生产教学并行、培养培训兼顾、校企文化兼容”的合作育人机制,使学院成为一个开放共享、资源整合的大平台。只有实施主体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教育空间实现学院与工厂结合,高职学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技能训练,感染到最浓郁的产业文化氛围。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最大的困扰是文化认同感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标准,这集中表现在学生“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企业后期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要重新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引导、行为的修正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大亮点,实训文化建设则应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一环,应当以培养敬业奉献、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准企业员工的培养,植入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全面对接。学院建立起“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和“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的校企合作机制,建成了全真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严格实施企业行为规范、纪律公约和实训教学的规章制度,实训基地里既有企业宣传横幅又有大师名言警句,企业在基地适时开展各类技术比武、技能大赛。由此,学生既接受培训又参与生产,技术人员既是产业工人又是实训教师,实训过程就是真实生产过程。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了产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熏陶,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有机交融。
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校企文化交融的状态,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需要紧贴专业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专业类活动。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高凤林等企业技能大师走进校园,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党支部活动、团支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向工人同志学习,争当学习成才标兵”活动,让企业精英与模范人物、技术骨干和学生面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把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重诚信、讲创新等优良的职业精神生动地传递给未来的生产技术人员,形成校企联合开展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视野下活动文化的创新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已难以避免,高职院校应当以开放创新精神打开封闭的“象牙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校园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健康情趣,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打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品牌,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服务功能。现代大学提倡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故更需树立有容乃大的思想,建立“请进来融进去”的机制。在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实践中,不但打造出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整合资源修建起了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5千平方米的体育馆,更重要的是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共享资源。校门打开了,具有高雅品位、丰富内涵的展览、学术和文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校园,为校园增添了人文氛围。学院通过承办职教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对流培训以及四川省基层干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培训班、工信部中小企业服务年之创业巡讲等活动,形成了具有浓郁工业气息、开放活泼气质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社会资讯,感染到社会人的独立品格和意识。
校园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校园活动的范畴扩大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节和喜闻乐见的领域,让学生受到高雅情趣和健康品味的熏陶。例如,把校园活动作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延伸,开展技能比武、创业模拟大赛等学风建设活动;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寝室文化节”、“每周一星”等以培养高尚情趣为主的文明修身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心流通站”等以勤工助学为内容的助学活动。学院每年举办体育健身节、科技节、艺术节,每周组织学生进行周末文化广场活动,这些传统的文化节目成为了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更是学院先进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
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而在重实践重技能的高职院校内,社会实践教育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院按照“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奉献中成长成才”的思路,鼓励发展与专业结合的特色社团,全校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实践创业类40余个,学生团体每年开展理论教学2000余学时、各类活动300余项。每年有上万人次参与到社区服务、“三下乡”、课外专业实践中。学院2011年与两个乡镇签订协议实施“校村合作”计划,开展党建共建、文化共建,师生在村官培训、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乡村图书馆、修缮乡村小学等活动中担当主力军。在校外的文艺舞台、技能维修站、文化宣讲团、支教帮扶队、环境整治小组里,经常能看到学院师生的身影。这不但发挥了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更不可忽视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了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