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政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思想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4-0126-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写进教育部文件,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成人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中。会计专业担任着培养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为各个企业和员工向国家申报纳税的工作,为国家提供各个企业财经数据的工作,因此,加大会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法基础课程简介
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会计专业设置该课程可以达到课程融通功能,即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既能获得一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会计专科文凭,又可以通过该课程学习,参加全国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初级会计证书,双证融通,毕业后顺利走向会计工作岗位。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模块一:会计法律制度;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模块四: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自觉遵守各种会计法规、税务法规、劳动合同法规、社会保险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掌握支付结算中各个单据的辨别和填写;树立依法纳税及时缴纳社会保险的良好意识,为国家及时获得财政收入作贡献。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突破会计专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进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效果,由于该课程属于考证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最新的税法和会计法规进行教学,将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将学科、学术等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进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型,尽力发挥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有助于带动在职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成人高校中,部分学员已经成人,成家立业,但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对社会现象有了一些不正确理解,甚至出现负面情绪。所以在成人高校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财务会计核算技能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很有必要。
(三)经济法基础课程有助于带动会计专业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万事开头难,会计专业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一门课程带头进行教学改革。选择经济法基础课程,首先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就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在第一个学期就为学生扣好扣子,走正方向,为后续学期开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也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打开了思路。
三、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思路
(一)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设计课程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应充分融入课程思政
在制订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源时,建立以党员教师为主的课程设计小组,教研组老师集体商量,并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研究如何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融入各个章节。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主要工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遵守各种财经法律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结合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设计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打破传统的章节教学,进行模块式教学
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按照章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会计专业教研组老师经过商量,将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按照树立依法治国、遵守职业道德、熟悉操作技能、正确计算税额、依法依规纳税、足额及时缴纳社保等方面,重新设计后的课程包括四个模块:模块一:会计法律制度,主要讲解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银行结算账户、票据、银行卡、网上支付、结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相关税的法规与计算;模块四: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主要讲解税务管理、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复议和税收法律责任;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
(三)打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进行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教学,将思政内容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会计专业课的知识点、技能点,与价值引导、思想引领、政治方向和思政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深层次融合,可以结合案例,但要结合课程思政最新要求进行重新编排,也可以结合最新的税法和社会保险改革编写新的案例。
(四)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服务技能
在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教学中,针对结算法律中的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结算,教师采取复印企业实际票据的方法,结合设计教学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上课填写票据,学生互相检查;让学生组成小组,模拟实际工作中出纳、会计、财务经理岗位进行票据传递的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采用实训教学法举例,实训教学案例:在讲解支票章节,让学生练习支票的填写。先给出实训案例公司采购材料,开出转账支票,打破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具体采购材料的数量单价和金额的方法,给出学生实际工作的发票和空白支票。
(五)熟悉税法计算,依法依规足额纳税和社会保险
在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以及在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教学中,通过举例讓学生不断练习各种税的计算过程,模拟纳税申报过程,特别是今年社会保险也纳入税务局进行统一征收。让学生遵守法规,及时足额缴纳税款和社会保险款项,为国家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和社会保险款,保证社会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块内容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计算案例举例,以个人所得税为例,针对个人所得税法规,举例如下:2020年1月陈某当月工资18000元,2019年度年终奖30000元。个人承担的“三费一金”2500元,专项附加扣除预扣:子女教育1000元,赡养老人2000元。无其他免税收入。陈某年终奖选择享受过渡政策。
1.30000/12=2500(元),税率为3%。代扣代缴年终奖个人所得税=30000×3%=900(元)
2.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8000-5000-2500-3000=7500(元)
3.累计预缴预扣税额=7500×3%=225(元)
4.企业应于2020年2月15日前申报应代扣代缴和预缴预扣税款。
[关键词] 教师;肢体语言;高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96-02
一 肢体语言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不足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
顾沛教授认为高超的教学像演戏一样属于艺术。“一堂课讲得好,就像演了一场好戏,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对讲课者也是一种享受。”[2]艺术化的思政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艺术之真,还能感到艺术之美,其中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教育家严济慈也认为教师可以借鉴演员手段善于表演。“要像演员一样,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同学们看你眼色神情在变化,才能被吸引住。”[3]
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梅拉别恩经实验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4]高校思政教学多为大班教学,老师与学生交流少,距离感强,学生与学校关系在教育产业化中逐渐变为商业关系,传统师道日渐衰微。运用好肢体语言可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思政讲台充分发挥教师的肢体语言作用对提高思政教学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教师肢体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或动作语言,指通过头、眼、颈、手、胯、腿等人体部位的各种动作代替或辅助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包括人所具有的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常态行为。[5]
1 教师肢体语言的分类
教师的肢体语言分为符号性肢体语言、说明性肢体语言、表露性肢体语言、习惯性肢体语言、调节性肢体语言以及空间语言。教师符号性肢体语言是指具有标志性含义,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固定成一个“符号”的肢体语言。说明性语言具有伴随性、可创造性、不确定性特点。根据用途教师说明性肢体语言分为描募人物与描募事物两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内心情绪,显示情感倾向则主要借用表露性肢体语言。教师的习惯性肢体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带有习惯性特点和个人风格的体态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习惯性动作称为调节性肢体语言,通常是教师内心情绪状态的一种不自觉的反应。调节性肢体语言对课堂教学几乎没什么积极效应,反而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为获得安全感,人在社会活动中会不自觉地保持彼此间的距离,爱德华・T・霍尔教授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区域,亲密区:50厘米以内;个人区:50~125厘米;社交区:125~350厘米;公共区:350~750厘米。[6]教师应走下三尺讲台,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的亲密区,拉近师生人际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肢体语言的特点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师肢体语言,既有人类肢体语言的一般特征,又有着鲜明的职业与个性特征。一般而言有如下特征:一是控制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课堂内容确定自己的肢体语言基调,并对一些重要的表演环节进行设计或练习,做到口授、书写与体态的最佳结合。这种对肢体语言的预设就表现出控制性特征。二是选择性。根据对学生的影响,可将教师的肢体语言分为积极的肢体语言、消极的肢体语言与无意义肢体语言三类。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选择积极肢体语言,避免无意义肢体语言,克服消极肢体语言,发挥最优化的表达传输功能。另外,性别年龄对肢体语言的适用标准也不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才能获得最完美的表达效果。三是学科性。不同学科对肢体语言要求也不相同,如体育舞蹈艺术对肢体语言要求高,文科与理工科教学肢体语言运用也不相同,文科教学肢体语言以模拟演示情景为主,理工科教学以展示说明原理为主。
三 教师肢体语言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应遵从准确性与适宜性原则、稳定性与情感性原则、善意尊重与美感性原则。
1 教师肢体语言重在传情
思想政治的教学不仅在于思想理论的传输,还在于思想情感的熏陶。肢体语言作为教师口头语言的辅助和补充重在传情,传递积极的情感,营造课堂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思政老师满面春风,面露笑容走进课堂,温和的表情,含笑的眼神,优雅的站姿等肢体语言传递出关怀、信任、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到愉悦和亲切。与学生适当进行眼神交流,在感受到关注和欣赏时,学生一般都会积极认真地参与配合老师教学。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对学生有很强感染力,对学生思想行为起着较好的引导调节作用。
2 肢体语言应具有美感
肢体语言的应用因人因时而异。优秀主持人之所以给人深刻印象,往往是其举止既表情达意,又表现出应有的艺术美感。教师课堂中的肢体语言要体现出美的教态,体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为人师表,教师站姿、走姿、手势等应能体现出良好的气质,如优雅的步伐,笔挺微收的站姿,端庄整洁的着装,满面春风的笑容,给人从容不迫、稳重大度之感,既有利于塑造教师自身良好的形象,又传递出一种正能量。教师的肢体语言庄重中应给人美感。教是使用手势语比较频繁的职业群体,手势被称作讲台上人的“第二张脸”,教师的手势应优雅有力,而不是随便频繁地晃动。
3 教师目光对教室的关注应注意左右两边的平衡
一般而言,教师关注教室右边的同学要多于左边。美国教育博士约翰・克勒研究发现,在课堂一刻钟内,凝视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教师44%的时间是直视前方,39%的时间与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用1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人左脑发达,教师授课大多是进行逻辑思维,主要应用左脑,这促使左脑主司的觉器官偏向右边活动。[7]教师的目光应适时关注教室左边的学生,注意关注教室的左右平衡,不能在习惯中让教室的左边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 利用空间语言科学选择提问对象
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座次安排,有利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教室座位基本是直排座位方式,容纳较多的学生,也有利于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不科学之处也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著名体态语专家斯坦佐研究发现,在一个讨论组中,当一个发言停止时,接下去发言的往往是这个人对面的人,而不是同排的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斯坦佐效应”。[8]U形或半圆形的排座方式是最能调动学生相互作用的座位安排方式,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往前排赶,防止讲台正前方座位无人去坐的“谢顶”现象,既影响课堂情绪,又不利于维护课堂纪律。经常坐后排或靠近窗户的学生容易开小差,提问对象应集中于这些区域的的学生。
5 教师应克制使用的几种调节性肢体语言
教师常见的调节性肢体语言有背手、双臂交叉于胸前、叠腿、卡腰、双手插在口袋里、双手撑在讲台上等。国外学者认为后背双手不但是权威显示的信号,还能起到镇定作用。教师较普遍存在背手现象,年老的比年轻教师使用频率高,男教师比女教师使用频率高。教师背手会让学生感到严肃,在监考或巡视作业时可适当使用,对大学生尽量减少这种肢体语言,尤其是站在讲台及与人交谈时不宜有背手行为。双臂交叉是人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伤害,或对交流抱有消极态度时所采取的防御性信号。教师双臂交叉会使人感到盛气凌人,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课堂肢体语言是学生与老师心灵契合的纽带。与专业课教师不同,思想政治老师应以审美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职业,将讲台视为提升与完善自我形象的舞台,营造自己的气场,以游戏的精神融自由于课堂,实现寓教于乐,从而扭转思政教学的困境。总之,肢体语言是门复杂的学问,将其恰当运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手段,也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3]宋成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35.
[4]沈力军.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J].外国小学教育,1983(4):23.
[5]尹昌平,等.论肢体语言在高校工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法研究,2012(3):114.
[6]皮兹.人类行为语言[M].哈尔滨出版社,1989:24.
一、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问题的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引导、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实施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应着重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实效性不高。
1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各高校较之以前重视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提升。所谓实效就是实际的效果,思政课的实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体现的价值属性,是思政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具体表现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隐性效果主要体现为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良好道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内化为自觉的重要途径,是最能体现思政教育内化特征的方法。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整体上效果不明显,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一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觉得可有可无,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普遍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规划,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大纲中涉及一部分实践教学,规定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相关配套条件难以满足,比如经费投入不到位。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将高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硬性标准,即本科不低于每年每生20元、专科不低于15元作为思政课评估的核心指标。但一些学校的专项经费实际还是不到位,难以保证学生教师进行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再如,在师资培训方面,往往倾向于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忽视思政教师的进修与培养。四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兴趣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在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程度不深。而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感知和觉悟,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实际参与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真正将内容内化于内心,形成学生的思想。
2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2.1 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其长久性和深远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总结和感悟。所以,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教学保障条件、教学效果考核、课题立项等等方面建设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方案,使该实践教学有章可循,避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也便于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
2.2 充分借助社团组织整合有效资源
高校的各种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兴趣培养、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平台,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学生对于自身加入的社团往往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对于提高思政政治教育的效果非常有益。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各个社团,了解社团的性质、宗旨、任务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通过参与制定社团章程、各项规章制度等融入思政课教育的要求,也可以通过筛选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协助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书法赛、影视作品演播或评论等等,活动方式要多样。通过开展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或者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掌握学生的主要思想问题,为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2.3 加强与专业实践实习的有效结合
每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实习实践,思政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会,通过选派专职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实习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初入职场的困惑,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提升道德修养、加强人格培养、磨砺坚强意志等的真实感受,来自于实践的体会往往能够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最能体现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跟踪了解,思政课教师对于社会需求、职场规则、职业道德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重视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的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平台但利用率不高,学生点击率不高;网络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内容多为一些公开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地整合和有效地引导;网络维护和管理缺乏(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科学性,往往是由兼职网管人员代为一些信息,缺乏思政部专业人员的指导;网络教育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大,信息的、加工缺乏相应的审核程序,制度建设落后。因此,整体效果不尽如意。为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创新网络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扩大网络覆盖率,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进行充分的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网站。二是由思政课专业人员负责网站内容的选择和版式设计,根据对本校学生的思想问题的实际调研以及课程教学的要求,选择信息,确定论坛的主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确保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运用一些激励措施对经常参加讨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四是对于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予以及时说明,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五是必须要保障每天有人负责网络平台信息的处理,及时针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进行正确地引导。
2.5 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新模式
当前思政课的校外实践,形式上主要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地方进行实地参观,一般是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听、看、思考、感受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提升思想认识。这种形式确实能够给学生以启发以撼动,但往往由于成本高,参与的学生人数较少,不能实现普及教育,而且这种短时间的参与式旅游,学生的体验随着活动的结束也终止,往往不能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与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模式,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基地提供志愿者,与合作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比赛竞赛等活动,一方面宣传基地,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节约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宗旨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底线、也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因此,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使得学生管理更加贴近学生。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仅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手段而非目的,高校的教育宗旨是要培育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知识渊博的新时期人才。但以上能力的培养和习得是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前提之下的,况且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的提升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的强化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而对实际践行。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成就就必须走法制化路线,而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守社会主义底线,而且还有助于在其内心逐渐衍生出自觉遵守法制、依法行事的理念,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可谓“一箭双雕”。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三、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的开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三)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
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高校教育;实践教学
“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以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理论知识为根据,通过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去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去接触、去认识实践。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这是加强教学实效性和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核心所在。
一、高校教育中思政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育积极性不高
实践教学对每个老师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作用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把实践课程教好上好远比理论授课要难的多,其中所关乎的构思、选题、组织、评价等诸多困难。同时教育经费的问题也时常令老师捉襟见肘,更难的是实践教学工作中衡量计算工作量的问题,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只是打折后稍稍计入或干脆就没有结算[1]。所以,对于“白费力气”的实践课,教师一般都提不起兴致,根本就谈不上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虽然迫于教学计划的强制要求不得不进行实践教学,但真真用心的却很少。
2.实践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有的学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象征性地组织学生出外参观教育,或简单的观看相关影像材料,学生参与投入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内容上表现在不重视个体实践活动的有效教育而只是进行集体的实践活动,忽略思政课的针对性教育。在实践教学安排上,课余,课外,校外的教学辅导等同于无,对实践的教育主题、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要求等缺乏系统和质量保证。有的学校实践教学还缺乏规范性,有很大程度上的自发性和随意不确定性,没有真正归入完整教学计划中,可有可无。实践教学的效果当然难以保证。
3.实践教育缺乏组织和支持
现在的学校和学生普遍对“思政”的认识都不重视,缺乏向心力,拒之千里。所以学校必须在课程的组织安排上做出调整,要去适应学生的变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实施、成绩考评及结果评估等方面都缺乏有效规范和可行性,在实践教育评价的指标和对象上常常难以界定,是评价书面结果还是学生实际的收获?是综合评估过程还是结果?是学生评价教师还是老师评价学生?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实行当然就比较困难,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保障预期的效果。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方式
1.完善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内容、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方面是思政课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投入到教育改革中的各环节各部门都应有压力和相应的动力,用规范的制度去发挥才智,取得实践教学的效果[2]。总而言之,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特殊的重要性决定了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育的改革需要思政老师在高等院校相关领导的支持下,配合好学生的合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不懈努力。
2.丰富实践教育的多样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化问题,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就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形式的可以多样性的,将实践活动适时加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办报办刊、爱心工程、专题调研等活动中去是很有价值的。实现实践教育多元化,寓教于乐,才能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
3.创建思政实践教育新模式
要作好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创建思政实践教育的新模式。比如,广东海洋大学开展的单列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谓单列模式,就是抛弃传统的社会实践结合政治理论两门课程,单独以社会实践课为以课程,统一学分、制定教学计划,提出教学要求和判定教学标准。这很好的保证了实践课程的规范性[3]。
三、结论
总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充实性,在实现多种教学形式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政理论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学生具有真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去实现实践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才能保证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吴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3,5(11):45-46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主体能动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Teaching A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XU Zhe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error of bod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the teaching of "lazy"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of teaching subject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weak"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eachers, the passive involvement for stud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We should emancipate the mi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main location and functions, ideological teaching behavio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the teaching to innovativ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in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实效的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重要性认识
(1)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更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生命线”。因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将会产生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它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
(2)是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反正。教育者不顾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以及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吸引学生从思维到行为都全身心参与和介入教学过程。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接受,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才被迫选修,这样的思政课不可能有好效果。
(3)是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反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限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致“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在进行“独角戏”表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囫囵吞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现象。
2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存在问题
(1)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的错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相互沟通、积极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在实际中存在一些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一是一些高校领导对它缺乏应有重视,没有真正把思政课放在首位,真抓实做,在教师配备、课时安排、经费投入、设备购置、学术科研等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二是一些非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非政工职能部门的教师、职工不太关心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没有形成合力。
(2)教学中教师的“惰化”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教学行为及其过程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教学上“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使用旧教案,不研究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动态性特征和个体意义上的差别性特征,以及时政形势和“思想环境”的变化发展。
(3)思政课教学主体知识结构上的“简单化”。主要是空间和时间层面的“简单化”。前者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缺乏深度,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和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多、了解不深,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导致不少问题在教学中“讲不深”、“讲不透”。二是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对理工科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不了解,同时由于教师知识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折旧和损耗,知识结构又没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一味地“吃老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
(4)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结构的“薄弱”。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还延续着“经验型”的教学模式,遵循着“浅入浅出”观念,即从生活常识或一般经验开始,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证明,得出常识性结论。教学中引用很多事例但是论证少,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教化,重知识讲解而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应有深度。有些教师常用过多的事例和故事堆垒课堂,使逻辑推理变得软弱无力,甚至被淹没。这种讲课方式,虽也能把课堂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满足学生的“感性本能”,但是课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供思考的内容,学生没有多大收获。创新能力偏弱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由于缺乏科研支撑,教学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不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成果,教学不能融入自己感悟性成果,难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5)教学方法功能上学生的被动介入。一是方法功能上不能实现学生介入,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学中,常常发生学生隐性逃课问题(针对“显性逃课”),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或搞小动作。二是虽能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偏离“应然范围”。传授理论,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道德升华,志存高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自主选择权的滥用和“选择”合理性的缺失,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偏离教学对象需要。三是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是消极、被动的。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消极、被动。有的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明确,观念上是“要我学”不是“我要学”,其动机是应付考试,对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被动;其次是教学和学习参与上的消极、被动。四是实现学生积极介入,但介入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但调动的只是少数或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没能调动起来。调动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间和过程中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学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应在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在主体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全员的。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大型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和学生部门管理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必须在校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合力。通过以上方式,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渗透性、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及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对解决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问题和促进他们思想政治上成长,应予以主动关注、积极介入,尤其应当注重为人师表,用良好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在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念培育和养成的重要使命,重视知识及其体系的传授,轻视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和自己所扮演的教化角色。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2)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行为模式上解放思想。思政课不仅要能解决老问题、老情况,而且必须能够解决新问题、新情况,这是思政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思政教育获取吸引力、感染力的源头活水。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克服惰性,要结合具体的、变化的情况和问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动态工程,经常要面对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教材的适时修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行为模式上必须要解放思想,摒弃“惰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变化了的思想情况,依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抓住时代脉搏,注入新内容。
(3)应在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知识结构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教师知识结构的“简单化”问题。即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宽阅历”、“专家化”的成长路径。“高学历”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所谓“专家化”,就是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理论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既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广博的学识,还要学风正派,品德高尚,热爱并精于本课程教学;“宽阅历”,就在于思政课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近现代史等多个学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道德修养法律和心理发展。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广博知识,更要有较宽的社会阅历。思政课教师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关联思政教育的大学课程范围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充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快自我成长历程,争取自己变成专家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思政课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必需具有较高素质,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应主动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寻学生认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另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调控能力,调控好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总结,使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在思政课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敏捷应变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才能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4)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结构上走向创新型教师。主要是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一是要走出“经验型”教师的围囿,走向创新型教师,走“深入浅出”的成长路径。“所谓‘深入浅出’,即是从复杂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或者有深刻理论寓意的典故开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或者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得出深刻的理论结论,并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不断增强解决思政课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结合新形势下的思政学科和思政课教改,加大科研和教研力度,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思政课既然是党和国家要求开设的,那么“照本宣科”就可以了,科研搞不搞不重要。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是搞好教学,但是如果不搞科研,顶多只是一个教书匠。其实,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也不可能搞好。有人说,中学学知识、大学学理论、研究生学方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可以讨论,但是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知识和学习的层次性。思政课有的课程在中学时代学生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和接触。如《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里的思政理论课之一,中学也有一门相关的课程《政治常识》,其中一些内容学生肯定已学过,如果教师只是“炒冷饭”般把相关内容重复,学生必然兴味索然。实际上,大学已从中学“知其然”进到“知其所以然”阶段。
(5)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效果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讲一些新话,多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的效果。”根据文件精神,要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功能上实现学生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对大学生的一些传统认识:他们不只是一群“无我”、“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主体。其次,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所谓的“答案”塞进学生头脑;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顾学校、专业、学生的差别;注意避免单纯理论讲授而不联系实际或者只有故事情节而不作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孔子说:“有教无类”。思政课教学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应恰当地结合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选择、设计,运用专题式和案例式,演讲辩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加强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感悟和提高,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并始终坚持用学生“介入有效性”标准检验思政课教学的得失成败。
参考文献
[1].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政教育;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提高课程的价值而发展起来的。体验式教学出现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技术的探索上都还属于初步发展时期,在系统上还不够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体验式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经验和实践来体验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人的身体的感受和学习来使相应的器官获取到所需的知识。平常的休闲娱乐可以使人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得到放松,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在体验式教学中,主要强调在娱乐中学习,感受外界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娱乐是一种自发的、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更有利于学生感知世界、探索更多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着重强调具体的体验以及体验后的反思,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抽象的概念,并将这种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静态、平面、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的、立体的教学,从而使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其产生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教学方式必须不断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正是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形成的,在教学效果上较为明显。①体验式教学不具有强制性,它能够促使教学对象的思维变得活跃,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科学地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②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强调的理论知识,是单向性的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方式与实际缺乏联系,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出现危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2.高校思政课中体验式教学的设计
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如何用体验式教学去解决问题是设计体验活动的关键,在这其中,一般有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在测量之中,其产生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与学生的兴趣、理想、性格、经历等有着重要的联系,信度的问题也就是指学生感兴趣、想要关注或是想解决的问题。效度是指对所需要测量的事物进行了测量的程度,通过解决问题等方式来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扩展。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对事物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测量,构建科学的体验教学模式。
(1)首先,要明确体验教学的目的。体验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体验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需要体验的对象和要素进行了解,体验的对象主要是人、社会和自然。学生掌握要素之后,教师要将自身的经验和感悟等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提炼出其中抽象的哲理。通过对体验的讲解,在体悟中形成对思想的共鸣。
在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对体验式教学实践内容的创设。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体验的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悟抽象的概念。
参考文献:
高校思政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使其学习生活中的哲学知识,能够其进行有益的思考活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纠正,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思政教育课堂的特点
(一)授课内容广泛
高校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过程,课程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毛特东特色社会主义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它们是伟大的思想家智慧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会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到这些智慧的结晶。
(二)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才是合格的人才。俗话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把这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哲学和抽象的知识比较多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政教育课堂上的内容多比较枯燥抽象,比如马克思基本原理,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抽象到知识理论层面上,就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不感兴趣。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的教学管理模式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方式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沿用传统的?畏较虻慕萄Х绞剑?即教师在讲台上面教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很多学生只关注考试时的近期成效,却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到的成效却不显著。
(二)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得不充分
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管理者,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注重教学和自身的教师身份却忽略了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服务者。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是不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管理运行机制不合理
高校更注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思政管理工作往往不被重视。此外思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财力等的管理都是由各级党委负责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各个管理环节比较脱节分散,管理人员管理的热情低。管理工作只依赖党委等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机制也会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三、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新模式的探讨
(一)注重思政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仅由党委、团委等一系列机构进行管理的方式必须改进,同时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应该忘记自身是一名管理者的身份,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口号,我们应该在各个工作细节中将其落到实处,增加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亲民力。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被管理者为中心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是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共同进行的客观事实。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忙于搞科研,而忽略了思政管理工作本身的主体性,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被管理者提到中心位置,将他教与自教完美结合,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三)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任何思政教育工作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纯理论知识,它必须结合实际才能产生实效。与时俱进一直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利用网络即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建立师生交流网上的平台,可以做到与被教育者即时沟通,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提高管理工作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