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思政教学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意义

第1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获取知识为重点进行构建。其倡导自主学习,认为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极为重要,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以“顺应”其学习路径,快速推动学生知识结构重建,最终达到教学高效化目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分为:基于学生的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顺应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互动,并由教师进行引导;重视及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思维、理解力的培养。从上述七个方面可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解、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构建,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不断挖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1]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

(一)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强调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并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往往更注重教学大纲内容灌输,缺少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予重视,这样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其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势必会带来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遏制了其学习天性。[2]

(二)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及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可通过以下公式呈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二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社会价值侧重于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社会越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更加彻底,同理反观亦然。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后社会反馈回来的尊重与回报,当一个人获得的社会尊重越来越多时,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会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确关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几乎独占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学生被动听课,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强制授课,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难以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更多去创造情景,通过互动协作、对话等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协调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地位

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自己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应当平等,而且应当和谐互动。教师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的,也难以真正地将教学活动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二)建构良好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环境有别于教学环境,身为高校教师应当深刻理解二者区别,这对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重自主学习,而教学环境更偏重于控制与支配。因此,想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那么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动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支配。而要让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任务支配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设计首先都是基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前提,而不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即使设计得再好,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极为有限。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的场所,也只有在此环境中,才能够提升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以发挥出自主能动性,自觉地对学习资源进行利用以达到自身获取想要知识的目的,最终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要高度重视建构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三)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责任重大。所谓社会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沟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观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存在辩证关系,个人价值无法与社会价值分离开来,反之社会价值也无法脱离个人价值而存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之所以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来看,思政课教学如果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培养,而将社会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学习的真实意义,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适用性差距较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仅难以进行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而且更谈不上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者要想达到这项要求,就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有严格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实教学应用中也有其需要改进之处,各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自身教学状况考虑,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努力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引探自学,主体发展创新”课题的研究报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8.

第2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进入进入到新常态之后,社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表面上来看,市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经济实力之间的竞争,但是从竞争的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当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民族精神不仅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大学生在未来国家的重要建设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来看,许多高校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够重视,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根本不会在思政教育当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须要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1]。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所存在的难点分析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所谓的人文精神,其本质就是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存在是以人的整体生命为基础,同时又超脱了生理的人,并将人的主体精神有效的反映出来。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使得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一些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需要不断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的价值,同时还要去人必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并使得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都充分反映出了人文精神的这些特征。在最近几年当中虽然有些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了许多与人文精神教育有关的课程,但是大部分的搞笑都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对于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究竟有没有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意愿,如果学生自身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兴趣,同时也不具有提高自己人文精神的意识,那么高校的一切人文精神教育内容都是空谈[2]。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内在方面不断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需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3]。

(二)人文精神培养离不开实践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当中,人文知识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没有人文知识的指导,学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人文知识,但是却无法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则也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了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仅仅是知道人文精神,具备人文精神则是体会到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4]。知道人文精神仅仅是处于认知的范畴当中,同时知道人文精神的实现相对也较为简单,但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方面则属于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并不是在于学生在大脑当中存储了多少人文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具有多少体会。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体验与感悟的方式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对人文精神的体会,同时要在自己的日生活当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实践才能够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并产生人文精神的情感。此外通过日常行为当中人文精神的反复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体会不断深化,从而自发的产生一定的人文精神,并逐u促使学生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日常行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文精神的实践。

(三)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与专业课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为了相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提高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课程当中增加了大量的与人文教育有关的授课内容,同时在校园生活当中设立了许多人文社团,并定期的举办一些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5]。首先,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人文精神无处不在。因此如果仅仅是通过专业的课程以及校园团体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妥当的。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当中去[6]。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对于专业的人文教育课程来说,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来说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才应该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如果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将相关的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则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更轻松的体会到人文精神[7]。

(四)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发现,人文精神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精神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这就导致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知识的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将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照搬到人文教育当中去,则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会走向知识传输的当中,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而缺乏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体验,因此也就无法具有人文精神的实际价值[8]。但是一直以来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倾向于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实际教学,即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人文精神具体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却一直处于认知领域当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应该加强对于生活的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人文精神是主客观的合一,是精神性的存在。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反思”、“实践”。当前的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摆脱科学教育的影响,没有实现方法上创新。因此,人文教育的方法问题已经成为妨碍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9]。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以人为本,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果。在现代社会当中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根本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时代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体性道德人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独立、自由与理性的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反映出社会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同时个人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推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其实是大学生主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表达出了一种对于价值的追求。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过程当中需要更正在思政教育当中的两个错误观点:第一,不尊重学生的价格思想与精神内涵,采用一种消极以及繁琐的训练方式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训练;第二,不尊重客观实际,采用空洞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忽略了学生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尊严的, 过度执着的进行教学[10]。

(二)注重人文关怀,开展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社会的环境必然会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社会的变化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也具有一定的市场身份。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必须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当中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索,从而使得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从而从容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高校也应该致力于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11]。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高校应该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促使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与精度不断地提升。同时高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内涵,在营造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需要举办科学、文化、艺术等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

(三)加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优良文化成果为基本内容的原则,例如将艺术、哲学、历史以及伦理等内容作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到以人文素质为中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发展,建立起完备的人文学科体系,并将人文精神教学的内容贯穿到教学的整体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时代与社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还可以使得学生的人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上一些因素最终会使得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理论性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高校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实践课程,定期的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体验人文精神。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当中所学习到的各种人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通过实践对人文知识进行检验,实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进步。人文教育也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当中,而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动态教育活动,这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

(四)强化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人文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的学生心中,教师是道德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12]。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教师的品格与素养也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是较为深刻与深远的。由此可见,在人文精神的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基于此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文素质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思想观念,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净化学生的心灵。当前阶段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当中需要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集道德、信念、情感、意志、行为、创新于一体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在思政教育当中以身作则,承担起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引路人的重要职责。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在未来承担着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规范其思想品行,才能使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现阶段高等院校需要在思政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研究了现阶段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困难,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娟,蒲小梅. 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79-82.

[2]王璐,尹燕.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与实践策略[J].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51-54.

[3]曾媛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31-132.

[4]高良坚. 新媒体语境下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权威性之建构――基于制度性权威与知识性权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60-63.

[5]孟琦,张亚军,葛梦薇. “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9.

[6]储德峰. 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00-103+109.

[7]罗昌勤,韦春北. 村民自治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民主管理水平的启示――以广西宜州市合寨村为例[J]. 农学学报,2014,04:114-118.

[8]刘春颖.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以江苏南京人文精神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07:38-39.

[9]Z江.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116-118.

[10]安蓉泉. 为思政课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 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第3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志愿者;公益组织;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

一、引言

志愿者服务和公益组织,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质的服务模式,往往是参与人员在不获取相关的物质报酬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的风险、对价值观的追求、对自身思想的实践、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等现实情况,参与到集体组织的活动中,去帮助、改进社会或者他人,贡献自身的时间和尽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践活动,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在活动中确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政政治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变化,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不够

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都作为重要的学科内容,纳入了对学生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二本以下的学校,对于思政学习的考核体制相对不完善,导致了很多学生以最后老师划重点的模式,来完成本学期的思政学习。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严重的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思政课程的照本宣科,教条主义等都传达给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体验。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不强

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丰富自身的视野、拓展自身的认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素养。而在很多高校中,对于思政教育往往是课堂中“纸上谈兵”,课后“了无生趣”,课堂与课后的衔接性不足,导致了很多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到了课后无法进一步“消化、吸收”,思政课程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政教与学成效的提高。

三、志愿活动和公益组织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

1.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视野和空间

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成长经验,开辟了新的途径,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模式和过程。在参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走出了校园,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时间中,可以通过志愿者、公益组织等活动与社会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接触,体会到现代社会发展,深刻体会社会生活的不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从思政课堂的学习中跳出来,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向传导”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

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把教育的范围局限在校园之内、课堂之上,仅有的一些校内志愿活动往往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其实践性较弱,无法真正有效的激活思政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原则。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广泛的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思政教育空间中去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和实效性。

2.有力的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是对社会或者群体,运用一些思维观念、政治认识、道德规范或者制度,达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引导过程。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其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人思想和认识的引导和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告诉人们:“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很多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无味就是背诵理论,应付考试,对于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还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思想认识,极大的制约了思政课程的发展,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习中,重视理论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不能有效的把思政课程的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解决自身所处的现实境遇,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升华到提高自身道德与思想的范畴内。通过大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无疑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条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一条能给切实体验和感受的“心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能给帮助教师把课堂教育的过程,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并且能给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和消化,从而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能给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在实践中印证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时,通过志愿者活动,通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3.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而多元化的价值发展对于人才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组织等形式的实践教育过程,正是为学生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属性铺平了道路,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听大学生所言,而更为重要的是观大学生所行。在代中国,责任品德的培养依然非常重要,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一代,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保持长期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点点滴滴看得见的助人为乐行为,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4.彰显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在过去,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都是学生被动式,教师灌输式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往往是课堂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往往是“观众”式的参与,导致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体验度差,学习氛围不浓,学习过程枯燥。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来资源教师自身的教育思维与模式的片面理解,没有充分的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在高校的思政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教学视野被局限、学习环境被束缚。说到底,过去的思政教育模式,就是解放了教师,束缚了学生。我们片面的重视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整个思政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内容。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长足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强调实践教育与理论学习的融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和教育的导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的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动的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规范的“接受器”,这种忽视了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和消解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造成他们“主体性迷失”。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与学的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第4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入手,站位艺术院校,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教学改革 思政课 动画艺术专业课

一、研究意义

(一)本文对促进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可以使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把思政课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动画艺术专业之中,从而培养和提高艺术院校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本文对促进艺术院校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可以使艺术院校动画艺术专业课的艺术创作更加生活化和真实化、更加具有时代内涵,从而培养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动画艺术素养与技巧。

通过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学生在活跃而宽松的实践教学氛围中,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与艺术素养都会得以整体的提高,思政课教师和动画艺术专业课教师在联合实践教学中也会带来创新性的思考与成长。如此,不但会为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提供开创性思路,在此基础上,也可将此成果推广至更多艺术专业及艺术类院校,为河北或其他省市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本文主要从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入手。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从课程本身展开,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性格爱好、专业背景、整体素质来探寻一条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之路,也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本校的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鉴于此,本文站位艺术院校,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三、具体研究内容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性不强。部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主要为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诸如“学雷锋做好事”“维护交通秩序”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些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进行的活动虽然也有意义,但并不是与高校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其活动更像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失去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性。

2.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未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部分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工作与艺术专业教育工作,在业务上不相涉及,在人员上不相往来。进行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本院校特色艺术专业的知识底蕴,无法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艺术专业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无法将“德育”教育贯穿渗透至艺术专业教育工作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脱节,没有紧密融合。

鉴于上述弊病,为建构学生的有效课堂,河北传媒学院进行了艺术类民办院校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期学生的有效学习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贯彻落实。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1.结合依据。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要依据“三个适合”,即适合动画艺术专业学生大胆、开放、喜欢创新的特点;适合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动画艺术专业培养目标;适合传媒环境下的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时展需求。

2.改革理念。改变以往思政课只是停留在课程自身层面的传统式实践教学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教学做到真正的融入与结合,此种教学模式将会带给学生们创新性、实用性的实践教学效果。

3.具体实践。

(1)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于动画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动画艺术专业学生到某县实践基地进行摄影创作,思政教师随同前往,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社会一些现状和问题经行社会调查(例如调查当地新农村建设),用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思政课课本相关知识。

(2)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将思政课实践融汇于动画艺术专业课实践,将思政课的社会调查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社会调查报告与艺术作品相结合,用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调查结果,用社会调查的结果充实艺术作品的内涵。

本论文是河北传媒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w2014013)成果。

参考文献:

第5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教学 问题 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并逐步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流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以下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升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使许多教师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以教学内容充实、理论阐释深刻、语言流畅、讲课富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等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标准,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以“教”为主。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实行大班教学,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使不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进度选择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论教学就是理论灌输”的认识,从而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排斥心理。

(三)讲授模式僵化,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

传统的思政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阐释,忽视联系实际;或是旁征博引却偏离主题,过分强调趣味性的内容又往往离题太远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从而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活动相脱节,空洞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活动单一,只强调老师“教”和学生“学”。

认为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也仅仅体现为简单的师生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因而对“协作学习”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小组式的讨论和交流。

(五)对学生的考评缺乏科学性。

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是通过学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检测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考试独立于教学过程,缺少科学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考核办法中,标准化测试容易操作但有缺陷,它只能测出学生全部能力的非常表面的有限信息,仅仅依靠这类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公正评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转变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对理论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情境化教学。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脱离实际情境的教学模式,认识到真实情境创设能够让学习者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完成意义建构。也只有在实际的情景下学习,学习者才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首先要吃透理论,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筛选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现实问题,突出对学生独自解决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优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效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的协作学习。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成为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丰富教学方法的策略,促进意义建构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知识成功地“转移”进了学生头脑,更不意味着学生已把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认知。因此,“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标。要帮助学生完成意义构建,就要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的图式去“顺应”或“同化”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改革传统评估手段,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考查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方法。与此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为了保证评价效果和质量,还可以让组长负责监督评价活动。同时,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交流意见。总之,建立既公平合理又能考查学生真实水平的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5.

[2]李延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8-162.

第6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

十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发展事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要进一步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教育的途径、载体,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变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1、社团覆盖面广,在校园中的影响较大。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八成的学生加入过社团组织,且部分学生同时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社团组织,因此,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相比于第一课堂的灌输式教育,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3、通过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社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1],并且通过社团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展示,间接的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2005年,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并通过学生社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此,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发挥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作用,2016年,教育部、再次联合下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功能定位不准,与第一课堂结合不够紧密

高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其中心任务是教学,因此,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围绕教学中心任务,以德为先,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强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然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定位还不够准确,发展方向上缺少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主责意识不强,开展工作娱乐化倾向明显

2016年,、教育部联合下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指出,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校学生会为学生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为延伸手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学校共青团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责意识还不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活动开展为吸引学生眼球,迎合学生胃口,在内容设计上纯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

(三)基础条件不足,学校对社团发展重视不够

一是由于缺乏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社团缺乏相对固定的指导老师,且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二是社团经费不足,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社会企业和单位的赞助和学校拨款,但学校拨款相对较少,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有限,社团活动经费仍较为紧张。三是缺乏活动场地。据调查,缺乏固定场地或申请场地困难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现实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四)干部队伍较弱,社团自身建设能力较差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建设,且参与学生较多,覆盖面较广,社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又相对较差,大部分干部未经过系统培训,也没有担任其他学生干部经历,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另外,学生社团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规划发展不科学等问题。多方面客观原因导致社团自身建设能力较差,学生社团发展较慢或停滞不前。

三、强化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高位推动,加强政治领导

首先,学校党委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把学生社团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鼓励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有效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为社团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学校团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督、指导,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二)明确社团定位,强化主责主业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要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善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主体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其中,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让社团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2],体现学生社团组织的政治教育功能,应是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和职责定位。

(三)完善组织架构,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团委要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专门机构,负责对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由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兼任社团联合会主席。探索建立社团团工委,推进社团团支部建设,加强社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社团文化。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对优秀社团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宣传表彰,增强社团干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高校应从学校层面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扩大社团活动的有效覆盖面。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加强对社团团支部的组织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3],构建“互联网+社团团建”的工作模式。推动思政研究等相关理论型社团的建设,在经费、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理论型社团的影响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团支部的工作指导,推铀枷胝治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融入社团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探索社团活动项目化运作和管理模式,各社团自主设计、申报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活动方案,校团委通过审核、立项、验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推动社团的自身建设,促进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艾红玲.基于学生社团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4):66-67.

第7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多维一体” 高职大学生 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6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ZHANG Xiaohuang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Pro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chieve educational functio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It's core values as a guide to students' subject, from different angles latitud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of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o that the b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ntent becomes vivid, lively, rich; full participation not only students, but also a high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so that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targeted, effective.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1 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多维一体”的内涵

根据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指示精神,为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成不变的现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展开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1.1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指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内容,有模式方法、有监控评价体系,创造性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形式,重视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自觉理解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此时,学生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智力开发、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要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既不能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泛化,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淡化其本质,使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1.2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维一体”

“多维”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根据培养目标,把核心价值观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全过程,从不同的维度、角度,采用多种不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使高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顶岗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道德的提升,思想的进步。

“一体”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育人理念。“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强调重视人文关怀,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状况,注重人的利益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寓教育、管理于为高职大学生服务之中,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人性化和谐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就要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实际,充分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价值选择、人格尊严、自主意识,精神诉求,而且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采用“教育、引导、暗示、激励”等非强制性的方法,把大学生最为关心,最想了解的现实问题作为主要的方面,为他们排除忧患,解答疑问;既要体现人格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又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管理、社会服务管理及学生生涯规划设计中,充分在新生入学之时,开展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利用毕业教育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辅导、心理辅导、挖掘其潜能,促进人格完善。在管理模式上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柔性管理替代刚性管理,重视充分调动高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把组织意志、管理目标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注重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激励的有效性,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有助于彻底改变“制度化”与“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改变那种行政命令式、千人一律式、无条件式的管理方式为激励式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人本化”与“和谐化”促使“以工作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与自我超越”,不仅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管理的功能。

1.3 模式也可称作模型或范式

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各要素间的逻辑结构及教学活动的逻辑流程的运行进行的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模式,也可称为操作样式。多个固定流程与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指导思想,这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践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多维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有政策、资金等相应的保障机制。

2 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多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思政课教学是在课内外,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在能预计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大学生在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遇到的问题,验证课堂总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2.1 有助于推动核心价值观在育人中的作用与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的理论成果与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保证党的路线坚定走下去,是未来接班人的坚定信仰。在大学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能够接收到社会主义化的最新成果,逐步培养社会主义爱国情怀,在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下为国家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学时代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入脑入心,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为高职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业、专业教育等各方面相结合,不仅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之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1)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单单是书面上的教育,还需要到社会上去实践。通过参与国情调查、企业调研、田野考察、民情考察等使高职大学生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了理解,而且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由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融入的自觉行动,实现知行统一。

(2)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各个环节去体验,让他们感受人民的疾苦、感受关注民生,在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充实精神、增长才干。使他们充分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国情、社情、民情、乡情,深刻体验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翻天覆地的变化。

(3)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高职大学生只有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乐于实践,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修正自己的本身错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进而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三下乡”的具体内容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效地进行宣传弘扬,扩大受众的范围,增强感染力,使高职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和自觉践行者。

2.2 有助于改变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并实现教育功能

目前,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效果欠佳、缺乏计划性、保障机制不健全、面临各种挑战等薄弱环节。为此,构建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立体的实践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目。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加深对党的热爱,达到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感、吸引力,实现教育功能。

2.3 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师的教研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大学生为主角,上他们登上讲台进行讲说,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组织合作能力。进而让他们对理论知识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获取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责任。实践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本专业的前沿的研究领域,对未来的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的接触,明确自己职业定向。深化并培养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教师在讲授和参与的同时,不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理论创新的能力。

2.4 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

高职大学生思政课“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高职大学生为核心,先后创新与实施了:网络虚拟的实践教学模式、立体合作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小分队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关爱弱势群体的实践模式、全员参与合力育人的实践模式、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人参与教学模式等。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管理长效机制、考评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取得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效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起到一种范式的作用。

3 高职思政课“多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运行与验证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使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笔者主持的课题调查显示: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占31.6%;认为简单枯燥的大学生占24.7%;认为缺乏创新的学生占27.2%。95%的学生认为应“更改教学内容”或“改变教学方式”。50.3%的大学生认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必要。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了“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网络虚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高校的思政课在当前这种新式下不得不创新跟得上步伐。虚拟平台的利用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经费能够有效缓解,受广学生的范围也由小部分转为大群体。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最新成果,课题资料进行搜集、存储、上传,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单板的文字表述,结合了生动的画面,穿插讲解,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思政课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实现了网络多媒体课堂与思政教育的互动。索然无味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课程教学更有重难点,更有了效率。网络多媒体教学构建了双向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开设网络课程,博客、在线交流、QQ、微信等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实践教学日趋完善与人性化。我校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网络课程先后已经被评为广西高校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提高了思政课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3.2 立体合作研究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的要求来执行。每个成员根据自己所在小组或得成绩和认可。作者曾根据本学校的“十大文明”与“十大不文明”等为题,让学生围绕上述情况展开调研。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每个小组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以PPT、视频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以供交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参与评分,来得出小组成绩,得出最后成绩之后,每个组的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表现给组员打分。而组长的成绩则是由教师根据每组的活动情况以及完成作品的质量来衡量。

这种每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且逐级把关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鉴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与专业岗位的各项要求(核心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面对高职大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但是擅长实践操作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例如,“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自修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实行组长负责制。如以《做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为题,由学生来做课件,《交通法规十大违规现象》、《治安管理处罚法十大违规现象》、《网络安全的十大违法现象》等,这些课件(具体表现、危害、教训、感言等,通过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说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由组长安排学生拍摄、采集图片资料、文字说明、音乐配置等,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最后达到全体参加,共同提高的目标。

这种教学实践模式,由于不用找固定的实践场地,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同时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在作品演示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其音频效果生动形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更为深刻。

3.4 思政课堂与专业实习地点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教学活动场所的安排不再局限在普通教室,而将教学场所延伸和扩大到实训现场。改革授课的形式、时间、地点,使思政课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紧扣工学结合特点,围绕学生工作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使学生从课堂和虚拟场景中所获取的知识技能与将来工作的技能需要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习得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还有现场教学模式等十几种,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适时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5 高职思政课“多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的反馈验证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并实施了“多维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高职大学生走进了社区、企业、家庭等,对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明确了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1)学生参与度高。据2010级-2013级,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500多学生的调查与信息反馈表明:“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运行与实施,学生的参与度高,100%的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且重视、积极,体验、体会深刻。

(2)学生价值观改变。“多维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与实施,提升了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意识、爱国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挫折意识、爱心与服务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在我校每年有不少于二千学生参加献血活动、东盟博览会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校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不断增加,据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我院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社会反响好。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勤奋、敬业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有的学生成为行业的标兵和技术能手。我校毕业生农向华曾被选为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得到社会与企业的认可。

(3)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多维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肯定。笔者任教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12级工商2班的谢淄В骸袄鲜Φ慕萄Х绞绞俏乙郧岸济挥屑模晕依此凳呛苄掠钡模徊唬ㄏ伦?37页)(上接第122页)仅能够学到教材的知识,也增长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老师所布置的实践作业按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不仅增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我非常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喜欢上老师的课,因为对我来说上老师的课很享受。”

杨祝骸袄鲜λ枷肽昵帷⒛苡胙枷胪剑贾玫氖导疃饕刀远帜芰Α⑺嘉芰Α⒋丛炷芰Φ确矫娴恼攵孕院芮俊U且陨系闹种痔氐悖箍菰锓ξ兜乃颊伪涑闪宋颐恐芩诖目纬獭!?

陈祝骸袄鲜Φ乃夹蘅危渎思で橛攵Γ鲜ο昃《亟步饪伪局叮实PPT课件展示,倾心的案例分析,耐心的课后指导,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响起掌声。”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地区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多维一体”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5xJA710003

参考文献

[1] 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导刊,2011(2).

第8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框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程度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体验怎样?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什么是“从众消费、求异消费、可攀比消费、求实消费”的含义及影响。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不同行为的表现,并分别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种消费行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呢?为什么?”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以提升。

2.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而是重视对教材的补充、拓展、延伸,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赶超教材及教师。如:在教学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时,课堂进行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辩论。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讨论这问题意义不大,珠穆朗玛峰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难道让“花自飘落水自流”吗?教师急中生智,转而问道:“没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我们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能迈出这步呢?”继而带着学生融入思想政治课,体会中国人民认识、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并进一步回归哲学抽象知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认识。在课堂预设和生成这一矛盾不能统一时,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让生成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还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惟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生活中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社会及自然这部“活”的无字书。新教材的编写就充分重视这—点,在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模块《生活与哲学》中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探究活动就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故事”。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我常进行反思:教材资源利用好了吗?是否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是否只是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而成了一种装饰?在搜集信息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加工和处理并得以充分利用?

3.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统”课堂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冷静审视这“繁荣”景象,不难发现这背后往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出现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个人体验”的现象;由于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其中要扮演的角色,出现惟(学生)自主化的倾向,教师没有能力或不愿去组织、引导、调控,最后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在探究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后的“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活动时,面对青少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漠视的价值选择,教师作出“你对热衷于西方节日现象的说明很有道理,我支持你的观点”的随意肯定。在这里,教师不仅脱离文本主旨过分强调学生感受,而且没能进行价值引导和积极挖掘活动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教师角色扮演得怎样?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是否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第9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科的教学艺术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宜的教学环境,创设巧妙地教学情境,精心的组织主体之间活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是老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展现。老师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教学艺术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老师的个性特征与自己的教学艺术结合并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后的结果。老师在思修和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追求艺术教学,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要看着虚有图表,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管哪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很多老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总结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尝试,为这门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升级和活力,比如,活动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对话性教学法等。从教学方法这方面而言,不管是教学方法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整本教材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去完成,有的时候一个章节会需要多种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灵活把握,融会贯通。比如,笔者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在绪论这一部分就采用了多种方法,先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观看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学习片段,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接下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中学到大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变化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研究怎样去适应生活的变化,怎样转变角色等,下一步就是有个小组对本次讨论的结果进行陈述,老师进行总结,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要为学生留下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作业题。在这节课中就运用了讨论型、活动型、研究型等教育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表示出自己的看法,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现实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

三、把握适宜的教学环境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硬性环境,还有学院的文化环境等软性的环境,但是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言,做好教与学这种双边关系,就是怎样把握好师生关系,通过师生的关系层面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有利于把我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因素的社会关系体系,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政治经济关系,也有情感行为产生的心理关系,等等。现在的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学生智力的开发,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果。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处于一种信任和平等的状态中,它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就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交往是民主的,相处是和谐的。让师生的心灵相互接纳,让师生形成一种真挚情感关系。他说的宗旨是以学生自主精神为主,让他充分发展自身的人格。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关键在老师。身为老师应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以过硬的素质和高尚的品格去感化学生,学生会被老师讲课魅力所征服。

四、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进行艺术教学重要的变现形式,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可以推动一个教学,让学生处在一个兴奋地状态中,呢狗狗保持一个愉快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可以让同学们尊素的掌握知识技能。老师在备课室设计教学外,还要在讲课时可以的去引导,去创造形成的条件,但是教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能局限于课下的设计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扑捉时机。组织教学高超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老师去研究和制定。创设巧妙教学情境有很多种,例如,讲故事把故事中的乐趣、事情、道理融入到一起,具备艺术感染力。还有看图片创设、朗诵诗文创设等,但是要恰当的运用,要与教学的内容衔接,在运用的时候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使劲情况进行调整,发挥情境教学实际作用,充分展现它的魅力。

五、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用社会或校园的真实典型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设定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对材料分析时发现问题,在经过讨论,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客观的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些内容就是案例教学的含义。案例教学不是必须要灌输什么,让学生接受什么,而是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评价,让学生持有抗干扰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学生自觉地错误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案例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学求和认知规律,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是一种与理论教学不相同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想我要学的过程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与学生的生活特点相符,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以前的约束,发展自己的个性,拓展自己的思维,适应大学的生活。通过合适的案例讲解,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应用,下面以一位教授换偶的案件为例,这个案件几乎涵盖了法律基础课的所有知识,对思想而言,涉及到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问题,对道德而言,是与我国传统美德相背离,违背了赎回功德和家庭美德,对于法律来说,它是不仅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第四条夫妻之间要相互忠诚的原则,有违《反刑法》构成聚众罪;在思想方面来说,顾大局和讲政治是该案件判决被我们理解的关键因素。从该案件可以看出,在法律的举出上也不能抛开思想道德,因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简单的叠加。道德和法律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人权人道正义公平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也是属于道德的范围,构成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纽带。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