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同时还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
依托龙江森工职教集团,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为代表的主要生态保护部门合作,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织生产实习。校企合作各成员除开展上述任务外,还要共同进行专业核心的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材,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学团队和人才资源等内容。学校完成技能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企业完成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院属部门、系部职责,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对工作效果进行约束与激励。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建立沟通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教育。一是针对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结合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实现以需定产,量身订做。二是建立科学实用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为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建立教师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教师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使其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等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约束与激励机制,出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办法》,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选拔,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2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课内实践生产性实训综合性模拟操作岗前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经建成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配有各种实验、实训设备百余台套,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类院校中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环境保护实训基地,新扩建见表2-1。
目前,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环境化学与分析、水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区、环境信息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其中,纯净水生产实训室2011年建成,主要仪器设备:大型纯水实验装置(哈工大生产)、实验室专用超纯水机、双级反渗透、大桶水罐装线等设备。按照纯净水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室,建成全自动桶装纯净水生产线,真实在现纯净水生产情境。以纯净水生产实训室为依托,集实训、生产经营于一体。实训过程中所生产出的水经国土资源部哈尔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分析批号:2012C25)检测,完全符合纯净水标准。目前,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现已投入使用,学院办公系统开始使用该纯净水,良好的水质得到了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3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龙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发电厂等十余家优秀单位建立了具有教学、技能鉴定、学生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等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和设备、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与校内实训基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环保行业,与该公司共同建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采用轮换教学的形式,分批分拨的派送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早日使学生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3.1整合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对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根据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认识型、体验型、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是北方第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均由政府负责,属国营企业,其工艺、设备先进,但用人制度很严格,可确定为认识型和体验型实训基地;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行为主,属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相对灵活,可确定为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
3.2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市场也日趋成熟,环保企业不断壮大。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内环境治理为主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行业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份额也很大,以技术、设备与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规范了教师、学生行为,并将职业素质、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保养等知识,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导书中,师生责任明确,有章可循,管理有序。2012年,专业申报了环境保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4建设一支理实备、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到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和企业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熟悉环保类行业工艺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9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了科研、教研、技术培训与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其中,高级职称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措施,是实现“工程师教师化,教师工程师化”的关键。团队成员积极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森工总局项目等科研教研项目数十项,其中《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为森工总局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共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本。
关键词:立交区;景观模式;生态效应;昆明二环系统
1 基本情况
昆明市主城二环系统承担着昆明主城区域快速迂回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在昆明交通路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环改扩建工程全长为27.08km,由高架层快速系统和地面层城市慢速系统组成[1],共16座节点立交桥,分别为菊华立交、金马立交、大树营立交、石闸立交、金星立交、小屯立交、黄土坡立交、西苑立交、明波立交、福海立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马村立交、小庄立交、石虎关立交、小坝立交等16座立交桥。16座立交桥分属昆明主城二环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重要疏散节点,也构成了相应的立交景观区域。作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这些立交区均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立交区的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找出立交区景观建设中的优缺点,为今后城市立交区建设提供参考。
2 立交区景观模式分析
景观模式是景观建设的主体方向,相当于人体的“骨架”。景观模式应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对于立交区景观建设来说,景观模式自然也不例外。
从垂直方向来说,景观模式主要有乔+灌、乔+灌+地被、乔+灌+草坪、乔+灌+地被+草坪、乔+地被、灌+草坪、垂直绿化(藤本)等方式;从水平方向来说,景观模式主要体现在林缘线的平滑、用地的图案形象、用地布局等。
通过实地调研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模式,笔者认为:从水平方向来说,大部分立交区采用环状或三角形体作为主模式,如菊华立交桥四周均设绿地(含桥下交通岛),绿地范围最宽处约400m最长处约500m,立交桥整体以圆为母体,3个同心圆形成立交主体模式;再如福德立交区内设四块近似三角地带(注:道路平面图案为环状),每块绿地范围约为120m×140m。金星立交区、西苑立交区、官南立交区等也是采用环状为主要模式,福海立交区、金马立交区、小屯立交区等则是以三角形为主要模式。
从垂直方向来说,所有立交区均采用了“乔+灌+地被+草坪”、“乔+地被”和垂直绿化模式,极少数立交区在附属地带采用空旷草坪。之所以采用这些模式,主要与立交区的道路交通特点有关。同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圆形和三角形是最易形成生态面域和交通分流的基本形体。因此,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采用的模式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
3 立交区景观生态效应分析
作为交通要道的立交区,是车流量与人流量最大的地区,是产生环境空气污染源之一,也是噪声最明显的地带。不仅仅道路本身空气影响,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生态影响来说,植物群落是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增湿降温等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应用及群落形成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群落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2-3]。
通过实地调查与GOOLGE地图分析,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绿地距离基本符合上述研究结果。菊华立交区、石虎关立交区、福德立交区、官南立交区、明波立交区、福海立交区、西苑立交区、黄土坡立交区、小屯立交区、金星立交区等绿地范围均在50m以上,最大绿地范围约为400m;而小坝立交区、小庄立交区、石闸立交区、大树营立交区及金马立交区等范围较小,但是一侧或两侧设有相应的拓宽绿地带或小游园,相应连接形成片区,距离居民用地较远,且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植物群落。根据周一凡等提出的“生长三维量”,这些植物群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改变其它环境条件下,所起到的增湿降温、净化空气、生态屏障等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典型地段景观模式呈现出立体化层次。如黄土坡立交区在绿地范围较大的片林中,出现了内部物种牵牛花等,这些内部物种附着在小叶榕、天竺桂等树上,高高挂起,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黄土坡、小屯立交区等西二环高层架桥采用迎春花进行垂直绿化,也增添了桥的景观魅力。
4 立交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4.1 特色景观不明显
全面观察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发现各立交区的特色景观不明显。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4.1.1 选用的景观植物没有完全体现“春城”本土特色。统计分析,每座立交区采用的景观植物,云南原产地植物应用量在45%~60%,非云南原产地植物应用量约为38%~50%,昆明乡土植物仅为3%左右。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立交区景观植物中原产地植物应用已经得到重视,但体现本土特色景观植物仍未得到展现。
4.1.2 “地标性”景观不明显。对城市意向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4]。对于道路建设来说,“地标性景观”应用既可以形成“路标”,又可以成为特色景观。对于立交区来说,有着区域文化的建设意义,特别是立交桥的出入口或上下桥通道,利用“地标性景观”,可以让行人更快辨认道路去向。但目前来说,仅从“绿地斑块”——交通环岛等进行了路标或路牌设置,并没有在景观建设方面有着新突破,即“地标性” 景观不明显,这也是多数立交区(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存在的共性问题。
4.2 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合理应用
虽然大部分立交区景观植物应用已经有意识营造植物群落,但根据调查分析所得的结果:净化空气特殊生态作用植物应用不明显,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正确应用等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小叶榕对于昆明来说,气候相对干燥,不易产生气生根,且小叶榕喜阳,因此不宜种植在完全的阴暗处,特别是透光性差的立交桥下。
4.3 养护管理不完善
调查中发现:部分地段原有景观模式应用较为合理,但由于后期养护未跟上,导致景观效果不好,出现植株发病死亡等现象。此外,原有生态雨水处理池也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调查中发现:原来用作蓄水和集水,再应用到绿地浇灌等的雨水池节能系统[5],现在变成了臭水池。这是要重新审视的一个问题。
5 建议
5.1 加强“地标性景观”应用
在相应有路标或路牌周围地段设计“标志景观”,一方面让行人很快发现目标的转换,另一方面起到了视觉艺术的审美享受。因此,笔者建议城市道路快速系统,特别像黄土坡立交重要的“咽喉要道”,通向较多,应该加强“地标性景观”应用。
5.2 把握植物 “生态位”,优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
根据调查分析所得的结果:净化空气特殊生态作用植物应用不明显,局部地带景观效果差,景观植物生态习性未正确应用等现象,深究原因:可以说是多源于对植物习性的不了解。因此,在道路景观建设中,一定要熟悉植物各方面,把握植物 “生态位”,优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
5.3 加强后期养护管理
“三分种七分养”这是俗语对后期养护与管理的重视表达。对于景观建设来说,更要重视后期养护管理。设计与建设再好,如果后期养护不到位,原有的预测成果将不会出现,反而会成为败笔,如雨水池变臭水池等现象。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收稿:2013-02-27)
参考文献:
[1]中铁十六局. 昆明二环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2010,8,12
[2]蔺银鼎,梁锋. 城市灌木群落小气候效应的时空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3)313~317
[3]蔺银鼎,武小钢,郝兴宇,等. 城市典型植物群落温度效应的时空格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52-956
[4]李凌岚,张国华,王有为. 视觉、心理、功能相结合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以苏州人民北路景观设计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
[5]二环改扩建工程凸显生态节能 http://, 2009,09,29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编号:2010Y497)
【关键词】智慧环保;生态城市建设;作用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智慧环保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助于环境数据的研发使用,能强化对环境的管理。智慧环保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有助于不断的完善环保相关管理制度,有助于节省能源、资源,促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2智慧环保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环保监管的需求,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的创新环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政府部门也逐渐的将其运用到环境管理当中,构建城市智慧环保系统[1]。
2.1有助于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智慧环保通过科学的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深入的挖掘各类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的价值,通过利用虚拟化等技术进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对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变化趋势、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和潜在威胁等有更加全面的、准确地了解,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使采用的环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还可以在环境危机发生之前,对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趋势,对有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环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环境危机发生后,智慧环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危机的现状、发展趋势,方便及时的、快速的处理好环境危机事件。
2.2对城市生态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门利用智慧环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统化地、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关数据和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准确地数据依据。通过利用智慧环保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过程受到的限制条件和主观因素等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能确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准确,能有效的减少调查结果偏差。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的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各种模型分析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能更加科学的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2.3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有助于确保民众的健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民众通过利用智慧环保云平台、官方网站、环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环保方面的信息和资讯,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情况。民众也可以反馈身边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表达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等,共同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节能减排的意识等[2]。
2.4更好地为生态产业发展服务
智慧环保可以为生态园区的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科学合理的构建生态建设的模型,并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真实的、直观的模拟现实情景,对生态产业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学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过不断的调整,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各项数据资源的共享,促使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产业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协调,进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增加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更好的发挥智慧环保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环保的建设要有高定位
智慧环保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有的数字环保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促使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长效性的事情开展。智慧环保建设、相关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据库的构建需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一致,要严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标准进行。要强化智慧环保与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块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确保交流和沟通更加的顺畅,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要努力的构建更加开放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环保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态建设当中的促进作用。
3.2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管理
智慧环保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等信息技术分析和挖掘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信息资源,准确的反应城市生态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促使所制定的生态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更加的科学,辅助城市生态建设,不断的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环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将信息化的建设和传统的人管理有效的结合,要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规范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环保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促使各项资源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的目标。
3.3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智慧环保在城市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生态建设当中,要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手段和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技术,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智慧环保相关的技术,不断地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一大批能融会贯通环保与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的管理活动当中,要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要强化信息的维护,要减少失误。
关键词: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影响,措施建议
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旅游活动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两大内容。
随着近几年城市旅游的不断升温,有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导致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将对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借鉴生态旅游的优越性,有必要吸纳其理念来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文景观资源和服务设施为依托,通过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以保持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资源,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式,更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整个城市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1生态旅游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关系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生态城市建设都包含着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两者目标一致,并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生态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的发展。
1.1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旅游消费活动,它使旅游者在城市范围内可以游览自然风光,在接触自然的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态文明程度。城市又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十分矛盾却又要求协调的地方,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都存在多种冲突,城市生态旅游应有助于上述各种矛盾的解决,它将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结合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使城市文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1.2发展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在旅游实践活动中,生态旅游更能起到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其正面作用体现在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活动,极大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法律等手段进行管理,逐步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有利于建立城市生态破坏的自我恢复功能.
1.3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形象和城市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活动中,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GDP,并且在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工作岗位,为城市的就业者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城市生态旅游得到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生命的延续。
2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规划缺乏科学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和高品位性,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违背了最初的发展目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往往只重视生态旅游方面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其管理内容和策略上的探索,忽视国家、区域等这些层次上的研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在研究思想方面没有突出地方资源和人文特色,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生态旅游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利益没有进行拓宽研究,建立完备的研究体系。然而最严重的就是,政府在研究中所树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配套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目前,没有完整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使得一些旅游开发商为满足自身或当前的经济利益,毫无节制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把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或应当留给后人去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物资源的不断消失,并且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一些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了破坏。
2.3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样是一种全民性的旅游活动,它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都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但是,一些旅游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的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使得原有的生态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且他们不顾环境承载量的限制,无限量的接纳游客,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政府对其缺乏关注,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中受到了居民的歧视和反对,而且也对游客产生了影响,所以要使当地居民从思想上不断的提高,认识环境对旅游的重要性,并能使其自发的参与到生态旅游的保护活动中来。
3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生态意识、做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在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过程中,需要对旅游经营者进行生态教育,让他们了解生态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避免盲目开发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使其自觉维护景点生态旅游资源,让他们自觉投身生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维护活动之中,使城市生态旅游得到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规划时,要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时,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并建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生态功能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了和谐社会主题,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城市生态功能应得到加强,其途径有三:一是优化产业体系,逐步淘汰耗用资源多、污染程度大的产业,进行产业体系调整;二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引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污染降到最低。三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和绿色社区,必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旅游环境。
3.3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承载量管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到旅游旺季,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大街小巷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与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格格不入的,也将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最优化。严格实行旅游承载量管理,定期测定城市中生态、设施以及社会的承载量,把测得的环境承载量数据纳入到景区管理与规划当中,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得到适当的保护。
3.4实行立法,努力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将城市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管理,制定相关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法律条令,严惩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过程中,肆意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者,依法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生态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让市民了解城市生态旅游开展的意义,同时也树立了城市生态旅游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资源;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将现代生态理念融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科学的生态学原理把城市看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规划改革。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生态学角度看,城市都是人们日常活动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而城市的自然发展、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等都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这些复杂的生态环境综合体都是按照这一系统顺利运行的,能够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着。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理念对相关规划与设计工作详细分析。
一、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四、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正因为如此,全国各个城市都争先恐后的开始建设生态城市。杭州是东南沿海岸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滔滔的钱塘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悠悠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同时,作为良渚文化发祥地和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的同时,沉淀了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如今,世纪的步伐已带着新杭州迈入21世纪,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新杭州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圈的发展和竞争,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旅游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都将是杭州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重大课题,文章试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21世纪杭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
1.杭州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很好地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有效地实施了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区域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较大成绩。
以“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质量已有较大提高,各项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建成四堡城市污水处理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运河截污等工程,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拆违扩绿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彻底改变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同时,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10强行列,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0亿元,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来分别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虽然成绩很多,但问题也不少,急需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2.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没有质的改善,城郊众多小河支流虽经过整治,但由于使用不当,仍有黑臭象现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来波光粼粼,但实际上富营养化依旧严重,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西湖风景区一级标准的达标率不高。由于城市发展过快,私家车的使用率直线上升,从而导致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日渐明显,局部地段工艺废气污染扰民现象仍比较严重。
(3)声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由于交通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老城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土地开发强度过大,绿化覆盖率低,各项健身娱乐设施更是无从谈起,使得老城居住适宜性差。
(5)老的环境污染如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如放射性、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逐渐明显。
(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工程相对滞后,特殊资源如湿地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生态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3.1发展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优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平台,用生态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把城市发展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保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把握城市发展过程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观控制和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用生态技术经营城市,指导城市发展。
(4)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原则: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3.2发展目标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营造城市景观通道。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设花园式的人工生态系统。
(2)以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
(3)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ISO14001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营造良渚文化—运河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文化的历史景观多样性。
4.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4.1城市的生态设计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充分发挥行政区域扩大的有利优势,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区块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合理开发新城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布置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还原、降解、净化能力,为城市发展储备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保持江南水乡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据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资源分布特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确定城市各区块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为了保护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秀气、自然山水的灵气、绿意浓浓的生气,合理设计城市布局,采用“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组团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避免新城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坏。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重视人口的年龄结构,重视老龄人群的保健、托养等社会问题。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迁移方面保持开放,鼓励人群的合理流动。重视卫星城镇的发展,在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和促进城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科学控制人口密度,处理好城镇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关系。完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减轻升学压力,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能源政策和重点工程,实施天然气进杭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气的引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水电一起构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设良性的城市水循环,完善上、下水系统
虽然杭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带,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东苕溪属山涧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运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网存在水质性缺水;钱塘江受潮汐影响,还存在上下游水资源分配协调、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流域性水质控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保护水质的同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中水利用技术等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
(6)完善物质再生体系,发展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废物的资源化产业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维持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等过程。城市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极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废物、建筑废物、工业废物被视为垃圾,或填埋、或焚烧、或抛弃于环境,既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也浪费各种宝贵的资源。把“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将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加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把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融合于它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
(7)加强城市细节的生态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容的人工环境
城市由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路网的优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网密度,科学设计的城市建筑采光和节能,城市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一致性,城市绿地的结构等,特别要重视受污染水体、土地等的生态修复,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撑。
(8)建设城市生态防护圈和生态走廊,营造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钱塘江和东苕溪水资源,保护森林、湿地等特殊资源,保持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依托南、西、北山区的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大面积引绿进城,建设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设沿河沿路的生态绿化走廊,建设路网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居住区绿色主题公园,提高建成区绿地率,保护基本农田,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
4.2建立生态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宏观上,加强产业导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与城市性质相一致的产业,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保持杭州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资源,依托浙江大学高新产业孵化园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游等产业,建设“天堂硅谷”。
(2)中观上,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治污设施等资源共享,引导厂与厂之间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设以(热)电厂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
(3)微观上,推行清洁生产工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审计等,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实施产品的绿色生产、倡导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消费、建立完善产品的再生体系,培育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污染的目的。
4.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站),推广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合理布局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做到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地成片,创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2)加大政策引导和农业科技服务,在河网平原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生态农业区,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比,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地丘陵区,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农业工程,发展高山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效益农业。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应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发展和推广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农药;实施科学平衡施肥,推广高效的复合肥料、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使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综合措施,保持和改进农田的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大力推进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解决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的出路;通过农田退水、畜禽水产养殖废水综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4.4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1)建立绿色市场准入机制,试点和推行绿色营销制度,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消费品回收网络的建立;严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费品进入消费市场。大力宣传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消耗,强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饭盒、包装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游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思想,积极推行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加强宣传,引导旅游者的生态行为,“除了照片,不带走任何东西,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
(3)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完善扩大废物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尤其是汽车、家电和电脑等新一代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绿色包装,控制“白色”污染。
5.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强化城市生态经营理念,强化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把把环境损益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建立各级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减少政府行为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
5.2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3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监理、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协调部门关系,强化专业部门环保职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态势。
5.4 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杭州市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法规;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和检察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5.5 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补偿”及“受益者付费”等原则,培育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观念,使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入的主体;制定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
5.6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性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媒介宣传和舆论导向,开辟生态环境保护专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城市;原则;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设定一些生态省、市、县、村进行试验点,进行生态建设,使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全国内蓬勃开展。下面我们就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规划的原则以及内容,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三)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的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大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要对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能循环利用的资源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的处理去解决。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
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就是要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然后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人口、土地面积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其次是要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生态规划,不能盲目的对环境进行开采和利用。最后是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过程分析; 生态潜力分析; 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 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 工业区) 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 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 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 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过程;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80-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人类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机制并保证机制的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我国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
在城市环保体系中,城市环境监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城市环境监测是指由城市环保部门负责,连续或持续对所处城市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测,并观察、研究和控制环境污染变化及其对城市污染的过程,它能够快速并精确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还为城市环保人员进行环境规划编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城市污染管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其他能源提供依据。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城市环境调查阶段、城市环境竣工验收阶段和城市环境日常监督阶段,这三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一不可。城市环境检测模式分为主要交通路口、人口密集小区和主要污染源等监测模式,这样,通过选择有着较高集成度的区域和场合对不同模式进行测量,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1 技术水平较低。因城市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种类不同,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不能满足此要求,在特殊污染物监测和处理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2.1.2 结果不全面。由于观念错误,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环境监测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环境监测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能真实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反映出来,那么城市环境治理就没有完整、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环境治理效果也将会不尽人意。除了环境监测技术与国际监测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外,我国对此方面人员、资金、先进设备仪器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对于企业的排污状况不清楚,治理措施无法有效制定和执行。
2.1.3 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治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基于监测和治理中突发状况的应急体系,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不能取得良好成果,而资金和设备的不充足更是使应急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1.4 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也是阻碍进行城市环境监测和控制的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城市的产业化政策规定不明确,未出台针对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产业化标准,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混乱现象严重,而一些行业内部缺乏市场经营的规范性条例和标准化合同,使得行业和企业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导致政府、人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也不断上升。其次,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很多政策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压力。另外,对于城市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方面大多是指导性文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我国城市环保工作步履维艰。
2.2 城市环境监测的解决措施
2.2.1 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水平,根据各项标准,比如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饮用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等标准,组织并制定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2.2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环境监测手段大多是比较固定的、单一的监测方法,监测装置也大多是固定装置,连续性不强,灵活性欠缺,一些监测数据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和治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改变固定化的监测形式,制定连续性和灵活性都相对较强的监测形式,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2.3 将污染物的污染浓度作为标准,评定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将危害程度较大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环境监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对于新行业产生特征因子的指标和分析方法进行确定,借鉴先进监测手段加大对监测因子的验证。
2.2.4 城市环境监测涉及到的数据复杂且繁多,加上环境的复杂多变,很大一部分监测数据在环境出现变化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加大对稳定性、相关性、有效性和可信程度高的数据的研究力度,将研究的可信数据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使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5 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会毒害环境,还会威胁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强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原理监测和毒理学原理监测,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有毒污染物的特征和性质,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2.6 生态体系是一个复合型体系,它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由人类、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组成的共同体,所以生态的发展与生态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市环境监测人员要加强对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措施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安排,使人类行为更加符合生态规律,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
3 结语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城市污染,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加大环境保护非常有必要。必须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现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浩.论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45(7):34.
[2] 李天明,赵华锋.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8(23):148.
[3] 王保全.当前城市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科技信息,2013,17(4):114.
[关键词]城市环境 工程建设 城市管理 环境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32-01
引言
众所周知,在经济建设飞黄腾达的同时,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建设领域。城市环境建设主要涵盖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的垃圾以及城市的绿化等方面。因此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在注意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还有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得人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有效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难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加快了原有的步伐。同时,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一个城市的建设是以环境工程作为衡量的标准的。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其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污水处理问题、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垃圾处理问题以及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绿化问题。
(1)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污水处理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污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径流污水。在这三个方面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商业区、家庭以及城市中一些卫生公共设施等,在这些地方会产生一些洗涤污水、粪便等,这些污水经过排水道流入到地下的污水区域。在对这类污水进行处理时主要的方法就是将其送到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将处理过的污水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一定的循环使用特点。其次就是城市的工业废水,因为城市的工业产业是不相同的,所以城市中工业废水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工业废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同时还含有难以化解的污染物,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时需要一些更加科学的处理方法。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污水处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的落后,在处理污水时比较困难。因此导致了城市中的污水不能够及时的被处理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环境的建设。
(2)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垃圾处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人口不断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的生活消费,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在城市中,生活垃圾主要有家庭中生活的垃圾、商场中的垃圾以及餐饮业方面的垃圾等。在大型的城市中,每天的生活垃圾可以达到几千吨,即使是一些比较小的城市也有着几百吨的生活垃圾,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的形象。在我国的城市中,对垃圾的处理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要么是将垃圾运到郊区进行掩埋,要么就是将其进行焚毁,不论哪一种方法都加大了投资和运行的成本,同时在垃圾中可以再利用的资源也被焚毁。此外,在我国焚烧厂的运行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城市生活垃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城市环境建设中的绿化问题
城市中园林的建设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对于热污染的抑制也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城市中,土地的价格是非常高的,可以说的上是寸土寸金,因此使得城市中的土地都是以建筑为主,严重的忽略了绿化的情况。使得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导致了城市的绿化严重的不足,从而严重的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措施
1 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和城市中的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为了能够有效的调动社会中最大限度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当中,在提高建设工作者对环境工程建设认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将社会中的力量团结一致,提出有效的建议,从而提高城市环境工程建设。
1.1 团结一心,共同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耗资非常大的工程,在对城市进行建设时,仅仅依靠政府的财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鼓励社会中多元化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尤其是在对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时,应该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到其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城市以良性的状态运行,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1.2 加大技术的发展
在城市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对其进行支持,在对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监督,运用比较合理的方式方法。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对企业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该给予一些优惠的政策,使得各个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1.3 政府应该加大管理的力度
在进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广泛,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争端,因此,政府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有该加大相关部门的管理考核。在对城市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其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
三、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议
(1)加强城市管理的规划,运用科学的规划来实现城市环境的管理。①加强城市绿化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是顺应当前城市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加强城市的综合治理。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机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耗能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优惠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2)众所周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加大了对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投资规模,但是距离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离我们的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逐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因此,在我国,城市对于环境的反应迟缓,往往都是在环境问题严重到相当大的地步的时候才开始采取措施,导致资源的消耗增大,如果能够提前预见和防范的话,可以节约资源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环境监测是控制质量环境的前哨,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我国也应该加快和加强但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实现科学的管理。
(3)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城市环境管理的法律意识。环境立法是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支配人类行为有两大势力一是道德的约束一是法律的制裁推行环境发展有三大政策第一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已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第二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第三是追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树立防治观念完善监督机制在城市环境管理别要重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机制作用和新兴的社区服务中心的监督机制作用对一切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作坚决斗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污染愈加的严重,有效的处理城市中的污水和垃圾问题,不但能够有效的改善居民的环境,同时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加大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得城市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杜彬,侯宏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4):73-75.
[2] 王连山,刘之烨,陈永飞,等.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