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思政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学结合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化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中职;思想政治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运用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中职院校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思想应用其中,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实际上,部分中职院校在应用工学结合模式过程中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以思想政治教学为切入点,对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
所谓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指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有效的联合在一起,通过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培训,这种“知识+能力”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应该包括:(1)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保证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全面的掌握实践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更多的向学生渗透就业思想,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在一起,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好的参与工作。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工学结合模式,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存在多种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与企业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未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在操作上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市场的相关内容展开管理。而另一方面,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上,所指派的指导人员多为技术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这些员工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于学生的思政学习没有相应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处在企业的环境下,教师无法针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教学,这也会影响学生学生的思政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而言,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开展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时期工学结合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为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针对这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以多种方法让同学了解实际或与实践有关的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对中职教师而言,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爱好兴趣。总体而言,我国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贪玩”、“不爱学习”往往成为中职学生的代名词,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切忌采取探究式教学等具有钻研性的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因为无法解决教师的问题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或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本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本院校教学有关,并且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本中职院校为旅游院校,教师就可以选择与旅游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该行业在近些年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利用数据图表等,让学生们感受到本行业在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巨变。通过这种教学,教师不仅将有关本行业的实践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社会变化;还通过列举重大成果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该行业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爱国精神的教育。
2.充分利用时间
在政治教学中,充分利用时间也是保证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也是整个学习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办法指导实习学生的学习,这也会导致原有的教学计划遭到破坏,影响教学。而对政治教师而言,也应该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以本班级为主体的微信讨论组和微博群,并定期向讨论组、微博群中上传与政治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应该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通过朋友圈分享的方式,向班级干部传递重要的思政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干部能督促其他同学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将这些通过特殊方式传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期末考试中适当的提高这部分知识点所占的比例,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能有效的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做好教学评价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程的考评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考评内容:(1)丰富考评内容。在考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职业修养与道德素质作为评价的重点,凡是思想道德与职业修养不达标的学生都应该认定不合格,从而引导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形成相应的准则。(2)完善考评方式。在考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实习报告、实践学习态度、考试成绩、企业导师评语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迟到、请假现象都应该作为影响期末成绩的指标。(3)增加考评主体。在考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带队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人员意见。企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得如何,能否经受起检验,这样的考评更有针对性、更科学。
四、结束语
主要研究了工学结合在中职政治教学应用的相关问题。总体而言,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实习对教学的影响,并能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针,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赵丽坤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随着高考的扩招、高中的普及,中职学校招生难、生源素质低已是普遍现状。根据对近年来我校机电专业学生的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是中考被淘汰的,有的甚至初中没有毕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来读职校,这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且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这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种简单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式早该被摈弃,只是一味地叹息并不能改变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追根溯源,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才能改变现状。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学习行为现状,为了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围绕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对本校2012年春“机电班”的3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许多学生未完成高中学业,缺乏较宽广的文化基础知识,自
觉学习的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缺乏学习主动性
由于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进入中职阶段后,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而经常性的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无视校纪校规
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辱骂教师。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4.学习缺乏自信
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都是被传统应试教育淘汰、自信心不
足,同时某些不良习惯等原因,阻碍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机电专业新生入学后必须进行专业教育,参观学校的实训中心,了解实训设备。同时,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机电行业工作的重要性、市场对机电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工作的。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充分运用“先实操,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如何把理论知识融入实操操作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这是从事职校教学老师一直要探讨的问题,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训教学,要求老师必须精心地设计好每一节实操课。先动手、后理论的“操作先行”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设计趣味性的实操课,上课前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理论的探讨,一旦学生在情感上对某个现象产生兴趣,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电容”这个元器件时,上课开始就通过电容在充放电释放出来的能量点燃打火机,发出巨大的声响,一下子把学生给吸引住了,每个学生都抬起头好奇地看着老师。学生开始问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用了什么元器件?它的原理是什么?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等一系列问题。我知道我已经把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之门打开,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事实上,证明这样的引入非常吸引人。学生会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探究学习电容这个元器件,认识电容、学习它的充电放电原理。因此,在课前,就要先动手,打开学生的兴趣大门,在学生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电子技术安装与调试能力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在他人的认同中,逐步找回自己,树立自信,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强化专业技能。
4.成立电子协会,提高学生兴趣
成立电子协会,电子协会由学校团委、学生会动作,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题组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电子小制作、小发明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培养兴趣。教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认真去钻研,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实现“快乐学习”。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申素英,李文晋.高职成教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职教论坛,2012(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减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以将辅导员的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德育工作;三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四是相关学生服务的提供工作。国家教育部已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化,而现实中各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工作定位不明,任务繁琐
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主要忙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如组织出早操、检查教室宿舍卫生、检查课堂纪律和考勤,联系家长,评定各级各类先进,评定奖、助、贷等奖助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各类班团会议,做大量工作计划总结及日常记录。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调查,实习安排,就业统计,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
基本上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离不开辅导员,学校大事小事的收尾工作都得靠辅导员来最后完成。辅导员基本上扮演着学校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琐,无法使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核心工作上,出现工作倦怠以及转岗、“跳槽”“下海”等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
二、配备不合理,工作压力加大
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政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现实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004年前后,很多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经大大低于1:200。调查显示,超过标准配置的比例占了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约占31%,严重超过标准配置的达10%,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1:500的比例。如此不合理的辅导员配置,使得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建设、日常行为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成天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三、受重视不够,自卑心理严重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处境尴尬。他们既没有像教学人员那样受重视,又没有像行政人员那样受人尊敬和升职快的政治前途。许多教师甚至社会人士潜意识里还有这样一种观念:只有那些不能胜任教师岗位或不能被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的人,才会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辅导员不论在管理岗位还是专业岗位都处于学校组织的最下方,使得辅导员总觉得低人一等,出现自卑、压抑的心理。
四、职称难升,待遇难上
由于辅导员的性质及工作任务决定,其工作成天围着学生转,忙于有关学生的大小事务,导致其时间有限,精力不够,没办法参与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学历,很难在管理工作、教学、科研上出成绩,职称评定相当困难,许多辅导员是初级职称,中高级职称甚少。而对于高校提干,又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辅导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专业教师又毫无优势可言。基于这些情况,导致辅导员职称难评,职务难升,成为高校队伍中职称、职务双底人群。至于待遇,若不遇上英明领导,职称职务双底必然导致待遇低下,社会认可度低下。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辅导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辅导员减负就显得刻不容缓。各高校要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把辅导员主要工作回归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面;要确保合理配置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防止“子多伤母”现象发生;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改变“学生工作可有可无”和“学生工作是消防队”的思想,把学生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努力解决辅导员职称难升,待遇难上局面,要为辅导员单独设定评聘比例,单独确定评审条件,单独进行评审,要合理调整校内奖金分配办法,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层次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略有上浮;要定期安排辅导员接受心理咨询及各种学习培训,引导其正确调整心态。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关键词: 药物化学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实践应用性
“药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代谢、构效关系,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与生物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并为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相应的化学基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药学、制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1]。
该课程一般安排为每周4课时,一学期完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紧扣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药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服务的主干专业课程为“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合成原理”和“制药工艺学”等。在教学中,遵循基础课程“必须、够用、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特点,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大胆又适度的调整。
1.1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处理。
强化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内容,这里包括药物的各项检验,如杂质检查、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剂型要求、配伍禁忌等。因这些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物合成原理”中均会涉及,所以通过强化这些内容,可使该课程与专业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进行弱化处理。如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与此相关的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这些比较高深的内容,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只需介绍性地了解就可以。
教学内容这样强弱处理,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又节约了课时。
1.2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
如药物的体内代谢、作用机制等内容,在“药理学”课程中会详细讲解,本课程中只需简单联系即可;药物的作用及临床用途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常见病防治”这一课程中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2.1采用案例教学法,变抽象为具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分类成章,如“第一章解热镇痛药”、“第二章维生素”、“第三章抗生素”等,然后逐章“满堂灌”,各章按照“概述本章药物分类构效关系典型药物名称结构制备理化性质杂质检查药理作用贮存条件等”进行教学。这样授课固然条理清楚,系统性强,但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这些知识在某些真实场景中出现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能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将知识点变独立为关联,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亲身参与案例分析,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一个个基于生活及工作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更能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如常用感冒药“白加黑(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苯美片)”,其中四种主要成分分属不同的章节,白片通用名中的“氨酚”和黑片通用名中的“氨”都是指“对乙酰氨基酚”,属解热镇痛药,白片中的“伪麻”和黑片中的“麻”都是指“伪麻黄碱”,属肾上腺素能药物,白片中的“美芬”和黑片中的“美”都是指“右美沙芬”,属镇咳药,黑片中的“苯”指“苯海拉明”,是抗组胺药。这四种药物在各自相应的章节中都会学到,但学完以后让学生分析白加黑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部分学生会一脸茫然。若教学时以此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学生不觉得理论知识的抽象和独立,而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和关联性。然后,推及其他多种复方感冒药,学生就会对这一类药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他们今后工作乃至于日常生活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再如“联邦止咳露”,其成分是可待因、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和氯化铵,也是分属镇咳药、肾上腺素能药物、抗组胺药和祛痰药这几个不同的章节。授课时,准备好该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案例教学材料,请学生找出各成分在教材中的归属并分析它们的药理作用,特别对说明书上的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如对“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条目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特性。如“注意事项”中有“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器及高空作业等”,其原因是成分之一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中枢抑制的副作用,即会引起嗜睡,所以用药期间若驾驶车辆、高空作业等,可能会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经过多年资料搜集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我们编写了《药物化学案例集》,将有关药物化学的案例素材先按照教材内容的分类方式归于相应各章或作为综合型案例,然后将其分类为“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分析型案例”,故事型案例主要是关于药物化学发展史或明星药物的,如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西咪替丁的成功研制,反应停、阿司匹林、伟哥等药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讨论分析型案例主要是临床用药案例、药害事件案例、禁品和案例等。这本“案例集”对本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2]。
2.2立足实践应用性,深切体会学以致用。
药物化学课程中,对典型药物的教学主要是从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作用及用途、贮存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的,教师到位的讲解虽然能使学生当时理解接受,但碰到具体问题时,仍不会将其联系应用,所以教学时应立足实践应用性,让学生时刻体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联系。
特别是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学习药物的酸碱性、稳定性、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这些知识点本是非常枯燥的,也是容易转瞬即忘的,立足于它们的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情况大有改观。
如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分析,它的酸碱性为“游离羧基显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可用标准碱液中和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它的稳定性为“差,表现在酯键易水解,碱性及加热条件下更易”,其实践应用性较多,如①用碱液测阿司匹林的含量时,温度不应超过10℃;②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③临床上通常使用其固体制剂如片剂等,且制剂中常加入某些有机酸(枸橼酸或酒石酸)作稳定剂,防止其水解、氧化变质;④可用于鉴别,其水溶液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色,放置或加热后,遇三氯化铁试液显紫堇色;⑤可用于鉴别,其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加热,放冷后酸化,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产生醋酸的特殊臭气。利用酯键水解反应,可供鉴别和测定其制剂含量。其稳定性差还有一个表现是“熔融时易分解”,其实践应用性为“测熔点时,先将传热液加热至130℃,再放入装样品的毛细管,并使温度每分钟上升2.5~3.5℃”。
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配以一定的实物展示或实验演示等教学情境。如上述关于阿司匹林“可通过嗅其是否有醋酸味,初步判断其是否变质”的实践应用性,可准备变质的阿司匹林让学生嗅其味道,对于其鉴别应用性,可即时进行演示实验,观察显色、沉淀等现象,这样,学生必将更好地理解掌握该药物的理化性质,也能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3.融入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职校学生来说,职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激情,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不折不挠的精神等专业技能以外的素质更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
中职阶段,正是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思想活跃,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班主任责无旁贷,但将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任课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内容创造性地、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吗啡”、“可卡因”等药物时,可给学生补充有关“”的知识,并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在学习“克伦特罗”(瘦肉精)时,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及“诚信”教育;讲到浓硫酸的强脱水性时,联系社会上浓硫酸毁容事件,进行“健康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验实训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
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高度,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为载体,用鲜活的背景、事例,让学生真切体验、深刻感悟,从而产生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对“药物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应用性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郝艳霞.药物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