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激励理论;教育模式;求知欲望;成就动机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就必须加深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不断地改革教学的方法。激励理论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企业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目前,激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了激励在教育中的效能。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对“知行合一”的要求比其他学科更高,因此在日常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促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下文中,笔者探究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认同,将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中
实践证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受到尊重、被认同的需求,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将团队教学、师生合作、生生协作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匮乏,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体精神,注重发扬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长为集体荣誉感较强的人;其次,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且乐于、善于分享。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一切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时要以高校的自身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恰当,不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的现象,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更不可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调查研究,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作为一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改变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或者实际生活,避免将思政知识点孤立展现于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衔接点。从教学方法来讲,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想训练的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联想、批判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跳出知识性的框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地完成认知过程。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要注重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激发成就动机,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本着满足学生谋生的需要、被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也要立足于这个目标。换言之,在思政课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技能。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方针政策,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位置,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促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假如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悲观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从而出现动机缺乏,不利于就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另外,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就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政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且能够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4(26).
一、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环境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老师怕学生听不懂,把一切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都豪无保留地告诉学生,根本没留给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弄懂问题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启发式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只讲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起着指导、启发和鼓励的作用,主要是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氛围和环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我故意不讲,有意“留白”,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让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答案的教学环境上。例如,在讲授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时,我就采用了制造悬念,步步深入,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循循诱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创新创业不?H需要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客观规律或者事物的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通过案例分析,循循诱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为了让同学们明确市场经济的含义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首先需要让同学们明确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就是价值交换。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讲授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些基本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我即时向学生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散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比养鸡场圈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贵?有的同学回答:因为散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好吃一些,营养价值更高一些,所以贵。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我进一步向学生提问:散养鸡的鸡肉和鸡蛋为什么好吃一些呢?有的同学回答:散养的鸡与圈养的鸡相比长得慢一些,因此肉更细嫩一些,营养成分更丰富一些,所以好吃一些。为了让学生认识商品的价值,我更深入一步向学生提问:散养的鸡长得慢一些, 这对养鸡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此,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长得慢一些,意味着生产的周期长一些,养鸡人花费的劳动要多一些,鸡肉的价值更大一些,价格更贵一些。在思政课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环环紧扣, 循循诱导,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关键词:小班模式;多媒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2
目前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多以大班为主。常见为几个专业的小班合并,或者教师挂牌授课,学生自主选课。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甚至有接近两百人的大班。一个老师面对一百多人的大班级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常态。这种大班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高校思政课学生众多,教师资源有限等原因,一直未能做出调整。但关于思政课鞠巍 徐欣小班授课的建议已经出现,并开始逐步付诸实施。相较于大班模式,小班授课模式的优长明显。
一、小班教学模式的授课优长
(一)小班模式下,学生课堂表现更好。课堂管理与纪律一直是大班授课的难点。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管理机能培训,课堂管理手段简单,主要以学生自觉为主。小班模式人数一般在60人左右,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学生浑水摸鱼的偷懒心理也会收敛,课堂上学生的纪律较好,说话以及开小会、聊天等现象明显减少。即使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也能迅速做出反应,找出该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纪律良好,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发授课灵感的涌现,理清并贯彻授课思路。
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学习,培育人、教育人为主要目的。高校思政课老师不担任学生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如果班级人数过多,与学生缺乏必要沟通与交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较少,难以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不能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达不到思政课以学生为本,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贯彻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相比较而言60人左右的小班,便于教师及时与大多数学生沟通交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小班模式下课堂讨论、分组活动等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不必一边忙着完成课堂教学一边忙于维持纪律。搞的教师身心疲惫、手慢脚乱。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减小,同时可以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
(二)小班上课,有利于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教学要求相似,对于课程内容的反应与要求差异不大。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不会因为学生的教学要求不同、知识基础差异,顾此失彼,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生而较低教学要求,使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内容太简单,而忽视课堂教学。学生人数少,每个人受到老师的关注较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对学生而言,小班模式减少了很多干扰,可以更好地关注课堂内容。在与教师的课堂呼应、互动中可以全心投入,而不被其他人干扰。小班中学生接触到的多为本专业学生,其他专业较少,有利于专业内部的团结与合作,加深了解,使得班级的凝聚力增强。
(三)小班模式下,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教育。思政课以德育教育为主,与大学生的品行教育、健康心理教育密切相关。思政课在传授理论知识与社会常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更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实践。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理论观察现实的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大班模式下,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实践形式只能选取简单的方式或传统的方法。同样因为人数太多,不可控因素增加,外出参观体验等方式因为交通、组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施行。小班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灵活多样。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可以顺利进行。小组讨论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各小组中,因为人数适中,小班模式下,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充分了解实践课的目的。
二、小班授课模式下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针对特定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方法。思政课老师要加强与学生所在院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沟通。思政课一般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此阶段的学学生刚刚由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阶段,学习方法、校园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有不适应的状况出现。针对此时期的学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思政课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案。
中央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我们的教学与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思政课考核应以学生为本。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强调主体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反对教条死板。在教学方法与思路的制定与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方法。切不可有“我上我的课,学不学是你的事”的态度。可以了解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辅助,这样学生会比较熟悉,有亲切感,减少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差异。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大学教学方法,使学生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向大学教学方法过渡。
(二)课堂管理以交流为主。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小班模式下学生人数少,更容易与教师交流,教师可以迅速熟悉并记每位下学生的姓名。能够叫出学生的名字,会让学生共产生亲切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并迅速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能够使教师的授课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案例问题,多与学生交流,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讲授内容的反应。在课间走到学生中间,而不要一个人坐在讲台上,可以与学生聊天,增进了解。对于课上有违反纪律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其进行提醒,既可以照顾学生的情绪,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对课堂活动参与不积极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与之交流,了解原因。如果是对课堂内容与话题不感兴趣,要积极调整,寻找学生喜欢的话题。
针对班级情况,建立QQ群,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公布,便于和学生及时联系。同时通过网络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音频、文字、视频资料上传,便于学生使用与查阅。
(三)在课堂内容安排可以更灵活。小班人数较少,不必为课堂管理花费过多精力,应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小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讨论式教学可以更多应用于课堂。讨论的成功与否,影响因素众多。首先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的话题,也可以向学生征集,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想去完成的活动,教师要作选择与取舍,避免敏感话题。既要保证内容的典型性,又要保证教学的可控性。每期话题要提前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准备。其次,讨论主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能为了照顾学生的喜好,而忽视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主选择每次话题。第三,教师要控制讨论的程度。讨论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尊重。制定论题、发言人的选择、中间环节的引导、讨论总结,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参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占主动,不能简单把讨论看作是学生的事情。尤其是当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讨论有超出范围的倾向时候,要能及时予以引导与控制。尤其是当学生针对话题出现针锋相对的观点,难以达成一致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到,指导学生对讨论做出总结,不能让讨论成为形式。
(四)小班的实践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较轻松,实践的形式也能相对大班更多样化。具体可以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材料和小组讨论等。课外实践主要是社会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将社会作为课堂进行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课外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锻炼才能,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对国家与社会的了解。课外实践可以采取社会调查、外出参观等需要花费精力的项目。
小班教学,在课堂管理上更轻松,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学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教学实践内容更丰富,更有利于贯彻思政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周作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04.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9.
[3]黄建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教师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46-02
民族地区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它不仅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发展,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象征意义。民族地方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不断宣传中国化的同时,一直坚持有效地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用现代化建设的成绩卓有成效地引导民族大学生的思想。
一、当代思政课困境及民族地区特殊困难
(一)思政课困境及原因探究
在思想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传媒日益现代化、立体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现象,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却表现出对思政课兴趣不足,对思政课所讲授内容不信、更不用的现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大学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思政课内容的重复率高
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在获取信息上,快速、便捷甚至于信息过剩,思政课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大学中的其他学习及活动中也在贯穿政治学习,对学生来说思政课所讲内容没有新鲜感,这也就意味着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性不足。
2.现实思潮与思政课内容相左
在学生每天所了解到的纷繁信息中部分信息与思政课所讲授内容相左。大学生对于大量信息的涌入无从判断,思政课所讲授内容与现实相去甚远,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已经落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社会思潮的重要职责,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社会思潮中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错位以及思政课教师自身思想理论素养不高等突出问题,未能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
3.思政课要平衡学术自由与规范讲授的关系
思政课是所有大学课程中对规范性要求最高的课程之一,要求把握好学术探讨与教学之间的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降低了思政课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思政教师在讲授他们的课程内容之后,更期待教学规范的回馈。思政教师对于所教授内容更多地只是被动地讲授与接受,而不能以主体的姿态主动地去理解与构建,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诸多顾虑,唯恐步入。教师的顾虑使很多思政教师难以应用理论深入分析研究实际问题。
(二)民族地方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特殊困难
学生文化差异大是民族地方院校思政课的特殊背景。民族地方院校大多地处边疆,学校立足于为边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所以在民族地方院校里,招收学生多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样生源结构必然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也是民族地方院校德育工作特殊性所在。
各民族在长期生存中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自然环境、谋求生存发展、展现人际交往的独特文化,在本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不同民族学生表现出了独特色文化气质。思政课教育对象携带了多样的文化: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不同的民族性格、气质,不同的风俗习惯,最终表现在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个人的看法;不同的民族性格、气质影响着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方式不同,接受的方式不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对礼仪、尊重方式的不同理解。所以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同时协调这种差异,统一于思政课中。
二、从教师教学发展角度寻求思政课困境的解决方式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研究重点主要从两个视角来解决。两个视角即为一更新研究理念,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政课的困境。现有观点对思政课所面临困境的改善大有裨益,但对于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特殊困境需要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大学思政课普遍面临的困境教育无效的问题的背后,从教育者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往往折射出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从思政教师自身素质不足为核心来探索教师教学发展以期来解决政课所面临的困境。只有教师具备高度的教育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
三、民族地方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方院校思政教师教学发展“先天不足”
民族地方院校地处偏远,大部分思政教师与其他院校相比学历不高,深造不足,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思政教师掌握了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其他学科却知之甚少,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狭窄,理论应用性较差,时事跟踪讲解少,教学方法多以单一的理论讲授为主,少与学生互动,对专业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不透。
(二)民族地方院校思政教师发展“后天政策补养”
民族地方院校的思政教师教学发展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同时面临后天政策补养不足的危机。就拿培训这种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形式来说,培训名额和培训任务通常由主管部门分配到各高校,教师培训作为一种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差别,民族地方院校在分配中处于学校隶属和地域的双重劣势,阻碍了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拥有进修机会的教师占该类教师的比例,教育部直属院校培训机会最多、中央其他部委院校其次、地方院校最少;从学校所在地区来看,华东机会最多、华北、华南其次,西南、西北、东北最少。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需要与中央政策理论紧密联系,民族地方院校由于培训对象有限,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状况影响民族地方院校思政教师教学提升。
四、教师教学发展效果差。教学效果受影响
民族地方院校思政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教学发展有较强的需求、期待但民族地方院校的思政教师教学发展效果差。
民族地方思政院校教师在接受新理论、新提法培训已经是辗转多次的理论培训,民族地区思政教师对新理论、新提法吃的不透,深入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力求讲自己熟悉的、了解的,旧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民族地区思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思政教师基本已经具备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这些基本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对教学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是好是坏?不仅不促进,有时甚至是干扰。就像制作ppt,每个教师都会做,但是做得好的少,有的老师甚至制作思政课ppt一版使用几年,结果内容陈旧,ppt成了电子黑板,教师的表达和其他教学技能发挥受限于ppt,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一、编印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能为学生上课提供有利的心理准备,并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说理读物,抽象深奥,不如文艺作品那样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真正读懂教材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编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启发学生思维,采用辩论式教学法
有的老师往往抱着这么一种观念,学生课堂上各抒己见,万一放得开,收不拢,那岂不是打乱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度。因此,他们往往宁愿自己多讲些,也不愿学生展开自由的翅膀翱翔于学问的天空。不可置否,如今的学生情感丰富、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敢言人之未言,但我仍然认为,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辨性材料,寻找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例如,开展“怎样看待成才”“9・11”事件后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话题的探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既处于教育者地位,又处于受教育者地位,师生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地讨论争辨。当然,讨论是否成功,首先,在于讨论题要出得好,好应好在富有启发性;其次,在于教师组织是否得法,其是否得法在于能否结合讨论进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1 “开放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系统论
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使系统观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传授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必然要遵循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 “四有新人”,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本身就是系统性问题,客观上要求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系统的开放性原则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从构成系统的两个要素教与学来看,都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充满了时代气息,是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反映,接受教育的主体 ----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环境的影响,接受着来自环境的信息、能量。其中,有的是健康的、正确的、有利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不正确的、不利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大浪淘沙,社会各种腐败的、落后的、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通过家庭、社会时时影响着学生,我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是局限在封闭式的教学,显然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是不相适应的,很难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在不断运动,运动中系统要素、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系统的功能表现过程必然是它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及时抓住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教与学两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环境对系统的关系。社会环境对教学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提高学生对不利一面的鉴别、认识、判断的能力。全面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保证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2 “开放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开放型教学法”贯彻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教材中的的理论、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学生的思想中。把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信息、能量的交流,实现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开放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2.1 把学校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的原则。遵循的认识规律,把课堂上的理论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验证的过程就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又作为科学理论的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受原理,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2.2 把教材中折射出的时代气息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中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培养新的思想观念和素质。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等等,以跟上社会发展大趋势。
3 “开放型教学法”的教案设计和实施
在认真分析教材,遵循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教案设计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以求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为社会实践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根据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组成一个专题,由学生带着专题到生活中、社会中去验证。第三部分为深化认识,教师设计主题,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把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而此时的理性认识已不同于课堂上讲的知识点了,其中已包含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内容更深刻,内涵更丰富。
实施:首先进行课堂教学。结合社会实际,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讲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成的社会原因之后,谈解决压力的出路并引伸出社会实践的主题设计 “如何看待民工潮”。在这一章节上设计此主题,是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由于每年数十万民工南下广东,自发性、盲目性很大,给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学生对民工是有成见的,其实质是对劳动者的感情问题。为扭转学生的思想感情,特设计这一主题。第二部分组织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市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并组织到工业区参观,亲眼目睹民工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然后,在“如何看待民工潮”这一主题下由学生自拟题目写小论文。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看到一幢幢漂亮的楼宇在民工手中建成,成千上万的民工辛勤劳动,建设着花园般美丽的城市。看到工业区,厂房里忙碌着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使学生懂得了民工潮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学生在《劳动创造了奇迹》、《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等小论文中发出“劳动者是可尊敬的”心声,培养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情,建立了新的价值观、道德观。
教案设计的三部分,其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实现自我教育、培养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
4 实施 “开放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开放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效性表现在:
4.1 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教材上的内容有条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实生活是那么生动,那么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强烈的感受中,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科学人生观。
[关键词]情感教育 科学性 趣味性 情感点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追求,以及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研究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要把学生的意愿、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方法之中,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
1 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2 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
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3 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上下功夫
虽然中学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4 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5 在教学中主动创设教学过程情感点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作为教师时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若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直接抄在黑板上就了事,而要讲跟该概念相关的史实材料,让学生更能主动地去理解、体会和运用,提醒学生理解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
6 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方法 探究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课堂上教师偏重于教,如一些教师只知讲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条条框框,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没有新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可见,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大部分老师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可以将知识系统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全面而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近几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典型案例将单纯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结合实际去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不拘泥于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四、问答法
这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或者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情境教学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六、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进行多向信息交流,求得正确的认识,借以实现思品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还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最佳组合原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二,启发式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方法要面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质高效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赵正铭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罗明东 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曹正善 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