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高德育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36-02
化工原理是我校制药、化工等专业的职业技能课,它主要介绍化工类型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与其相关的过程设备,它需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具有应用面广、实用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工程观念,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工程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1]。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化学工程学科中除了反应过程以外,其他物理过程都是本课程涉及的范畴,化工原理课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章节间缺乏衔接,是学生历来反应难学的课程,所以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我们针对目前化工操作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化工原理课程进行课程开发[3-4]。本文对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作简要论述。
1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制药行业、化工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特点等,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5]。
1.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结构。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常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工艺计算,掌握典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操作方法及选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一般性技术问题,具备生产一线工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的初步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来学科体系的框架,以不同单元操作为载体,将相关的管理技术、设备维护、工艺操作和工艺评价合理整合,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立基于化工原理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
1.2坚持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改革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有利条件,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由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我系教师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与技能,知识技能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按照化工原理的实际生产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校企合作企业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技能。岗位工作职责清晰,工作任务目标明确,确保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专业和岗位对接。
1.3坚持行动导向要求,注重实践操作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首先系统的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进行纯理论的抽象思维,而偏重于对可视事物所进行的动手实践与操作训练。他们更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6]。因此,从生源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本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六套演示实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演示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除常规实训外,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安装、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另一方面,由学院牵头建立固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等,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下厂见习,并且和企业建立了"厂中校"的合作模式,可以边理论边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1.4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权,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通过对每个学习工作任务的评估,使学生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2.1清晰课程定位,开发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化工操作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经过广泛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确定化工操作阶段对应的岗位有:设备维修、过滤设备操作、蒸发操作、蒸馏操作、吸收操作、干燥操作、仪表操作、分析检验等。充分分析这些岗位技术操作人员所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素质结构,确定化工原理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标准的开发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熟悉化工操作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全力优化统计环境
统计工作是一项责任性高、业务性强、工作量大的苦差事,需要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管理有力的工作队伍,多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不断对计生规划统计工作进行人力、精力、财力的投入,为优化统计工作创造了环境。
1、人员的配备。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为使计划生育规划统计工作有一个高水平,镇党委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微机统计工作,经历了历次区划调整,尽管计生办人员的分工多次进行调整,而微机统计人员一干就是十多年,07年由于她本人的努力,工作较为出色,党委政府研究提拔为副站长,政治待遇的提高无形中加强了规划统计的力量。
2、网络的建设。规划统计依赖于信息,而信息的来源又依赖于基层网络,在20__年基层基础建设年创建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中,该镇将计生网络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村计生主任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录用后的计生主任能不兼职的尽量不兼职,让其有足够的精力开展本职工作,同时配齐配强了组级信息员和村级计生随访员,确保基层信息来源在网络的作用下畅通无阻。
3、制度的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不断提高该镇计生工作规划统计的及时率和准确率,镇政府每年召开计生工作会议,并与企事业单位部门签订责任状,同时制定并下发了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性较强的百分考核责任制,并明确计生主任工资,以村支书60%用来考核,制度的建立,待遇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计生工作环境,加强了工作人员责任。
二、扎实开展日常工作
统计数据向上是汇报情况,向下是通报情况,左右是交换情况,因此数据真实了,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才真实,过去由于各种创建上级检查多,要求高,群众参与计生的意识又不强,专线人员不得以只有需报、假报数据,从而架空了上层领导,使上级过高地估价了基层的工作,近几年我们由于不断地努力工作,群众的婚育理念也逐渐转变了,基层的基础也不断夯实了,加之该镇在规划统计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把握了三关,才使该镇目前的计生统计工作表里如一。
1、调整信息采集环节。过去我们的计生信息主要来源于相关职能部门,每个月计生主任来开例会不是带着信息来上报,而是到计生办要信息,错报、漏报现象较为严重。近两年来,我们发现,新的计生形势用原始的上报信息的方法已非常不适应,必须改原先的向上要信息为下去采信息,每月例会计生办不出示任何信息登记簿,村(居)计生主任必须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计生工作薄,一方面自己上门将采集的信息一一记载下来,另一方面通过组级计生信息员每月1号一次例会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从而形成一个月内本村(居)的计生信息,这样上报的信息既真实又及时。
2、紧扣信息净化环节。为使该镇的计生信息系统的数据更具真实,一方面我们每新进出一个信息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达到不虚报、不错报,另一方面我们对原有的老信息不断的进行净化,通过落实避孕措施一年以上对象的随访,措施更换通知书的发放,以及平时门诊服务等途径将育龄人群的姓名、电话号码、婚姻状况、子女属性等逐一进行核对。
3、严把信息审核环节。公安、民政、儿保、卫生,我们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四种台帐,卫生、民政每月核对信息一次,公安申报户口必须凭计生部门证明,户口迁移信息每季核对一次,儿保每半年核对一次,每个月例会之后,我们都将村(居)上报信息与相关部门交流的信息进行核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我计生办负责技术服务、宣传、法规、统计的同志对照百分考核责任制,每个月对口进行考核,要求当月信息例会清,任何信息每迟报一个月或错报一例扣0.5分,迟报二个月扣1分,按目前该镇计生主任工资标准,1分折合人民币高的150元,低的90元,考核中有的工作是当月扣分,当月公示,有的工作是年终扣分,严格的考核和认真的审核,使该镇统计准确率、及时率均达99%以上。
三、大力发挥统计作用
计生统计不是为了统计数据而搞统计,其目的是通过我们对信息的统计,来为我们的服务工作提供目标人群,在我们计生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作用。
1、以统计带动宣传。过去我们的计生宣传工作都是以人口学校为阵地,定期兴办各类培训班,新形势下 ,集中办班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宣传始终是计生工作开展的先行官,因此我们依托于规划统计这一信息库,年初将退出育龄期妇女锁定作为一年中更年期妇女宣传的目标人群;每月统计的新婚对象排除上月通过门诊一孩孕情跟踪已经宣传到位的,其余对象作为本月跟踪宣传的目标人群,宣传的方式一般是技术人员或宣传员走下去或计生主任带上来。
2、以统计指令服务。该镇计生技术服务目前没有“一站、二点”,即__镇设一个计生服务站,原黄思、原周西各设一个计生技术服务点,服务站每天有人服务,“二个点”每五天开门服务一天,“一站二点”除开展常规的上、取环手术和一般妇女病诊治之外,其余工作就是按微机指令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一年以上的服务对象,除平时服务外,每年开展六次集中,以确保这些对象每年服务不少于1次,每月统计的新婚、怀孕、生育、措施落实对象,由三个技术人员,分成三个片,按指定的分工,每月每村入户随访不少于1天,随访时,村(居)计生主任带避孕药具、计生宣传资料、村级应随访人员名单,计生技术人员带当月应随访人员名单、常用药品、血压器等,镇、村两级合作将知识和服务送到每一个指令的对象。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性,这门课程包括了规划人力资源、招聘员工、培训员工、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多个方面。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为企业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中级、低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一、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课程项目化教学已经发展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课程模式,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项目来源简单化,项目内容随意化
高职院校课程中的项目虽然提倡来源于企业,但是要按照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从企业中获得相匹配的项目,此时该项目的操作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当前模拟项目成为高职课程中项目的主体。然而大量采用模拟项目就容易改变学科体系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这样开发出的项目化课程会导致项目课程失去原有的意义。与此同时,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项目与项目之间缺乏联系
项目与项目这二者的关联性既体现在知识的分配与覆盖上,还体现在能力的迁移上。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项目缺乏关联性,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按照老师、学校的要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但是当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任务的时候,其往往会没有想法。究其原因在于:(1)在设计训练项目的时候,教师没有考虑到项目与项目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学生自身的能力比较欠缺,进一步也会影响到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2)由于训练项目与训练项目这二者之间缺乏关联性,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有时候学生从中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所以学生是无法独立完成某些综合性项目的。
二、基于工作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与实施方案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认为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应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开展:第一步骤:认真分析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第二步骤:合理设计项目化课程;第三步骤: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1.认真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做好这样一项工作,即:认真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由于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将专业作为基础,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邀请一些专家,让他们基于实际岗位来阐述某一个岗位需要干哪些工作?但是该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从专家们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每一项工作的过程,每一项工作的实际内容,并且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各项工作的难易程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将专家们所提到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较为独立的工作项目,然后分解、细化工作项目,了解到每一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掌握每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另外,还要与专家们讨论他们事先设置好的工作项目、事先设置好的工作任务是否与他们所描述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相符合,并且还要评判、鉴定职业能力,最终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2.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设计项目化课程是开发项目化课程的第二个阶段,在实施的时候,要明确实施目标,即,职业能力,还要了解实施的明线以及暗线。整个操作过程的步骤具体如下:
(1)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按照“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来进行的,在该表中操作对象是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概括性较高,因此分析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将其教学典型化、细分化,最终凭借模块、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三大块构成课程内容分析表。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绩效考核”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企业当前绩效考核的内容来选择此部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实用的。
(2)学习项目设计。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习项目设计。通过较强的操作性、预期较好的项目来完成课程内容中所规定的能力目标以及知识目标。在操作本环节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原则,按照分布教学的原则将较大的项目分解成为2~4个任务来开展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第二原则,在确定学时数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第三原则,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是否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行业通用能力。
(3)设计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情境是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借助选择、创造来构建微学习环境。教学情境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语言等都属于教学情境这一范畴。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情境设计更加重视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但是要想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处理好内容、过程这两个要素。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便于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消除掉,促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更好地运用自身的各项技能。另外还可以将“学”与“用”这二者的差异消除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
由于职业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然而“行动导向”原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依据“行动导向”原理,将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教师要掌握解决不同知识的方法,还要启发学生适当地拓展自身的知识,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挖掘知识。学生挖掘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员工的招聘”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招聘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就业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构建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这些内容都是严格参照企业真实工作的流程来进行授课,并且要借助项目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模拟一个企业招聘的场景,有的学生扮演应聘者,有的学生扮演面试官,通过这样一个场景来锻炼学生作为一个面试官应该问应聘者哪些问题。作为一名应聘者,其应该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还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
当前,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然而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企业要抛弃追求教学内容的思想,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将“行动导向”作为基础,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欧湘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3]张宏芳.项目化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7).
【关键词】电工技术;任务驱动;项目化;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电气、机械、汽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能力分析,电工工具为载体,以电工操作技能为主线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简单电路的连接、装配与测试能力,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第一线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效果恰恰符合了目前高职电工电子的教学目标。本文大胆尝试了这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电工应用能力为主线,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理实融合,将电工技能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中。使课堂具有企业特色,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一、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组织学生真实的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相关资料准备,采用组长负责制按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包括目标、知识输入、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情景设计六个部分,课堂是有一系列相关的任务组织起来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项目设计设计理念是基于校企合作下进行的项目设计,通过对企业岗位的真实体验与探索,把课本教程进行任务分解,让教学课堂变成工作车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全符合企业要求。把校企合作引入实际的课堂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岗位分析、学情分析确定学习项目以及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团队协助能力。考虑到时间有限,确定的七个学习项目包括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桥电路的安装与测试、延时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庭配电线路的设计与安装、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测试、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检测等。
(二)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实施
下面以“日光灯装接和测量”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
1、项目引入---咨询阶段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日光灯电路,由此引入项目。给学生布置任务,日光灯到底有那些元件组成,找出启动器和镇流器,分析它们的作用,分析日光灯的工作过程、电压性质,学会按装日光灯电路。学生分组带着任务开始查找资料,任务分解,学习过程采用六步教学、小组负责制。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通过任务书的解读,必需明白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项目分解---计划、决策、实施阶段
任务一 “日光灯的装接与测量”。分解任务:日光灯电路的组成,会正确连接电路,并会调节,日光灯电路的测量,会使用仪表读数。实施任务,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设计成实验接线图,可以手绘,也可以计算及绘图;组装和调试日光灯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灯管的两端电压、镇流器两端。
任务二“日光灯电路耗了多少度电”。任务分解后,查阅资料,包括教材,网络等,会分析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关系;会测量日光电路的功率。实施任务,让学生学会相量图法分析交流电路,测量负载的总功率,日光灯管消耗的功率、镇流器消耗的功率,算出日光灯电路消耗的电量。
任务三“日光灯电路功率因素的提高”。分解任务后,学生要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学会提高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并电容。任务实施,学生进行电路因数测量;并联电容后再测功率因数,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先对班级成员进行摸底了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特点。还有设备情况及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2-3人,选出组长。根据任务工单,组长负责制定计划,任务分配,工作监督,团结协作等工作。
3、成绩考核---评价、总结阶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采取多种考核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每个小组在基本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做完一次项目,教师给出这节课的成绩,根据学生的项目报告再给出一个成绩。同时,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学生要给予老师指导过程相应的评价成绩,以座谈的形式讨论项目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这样互评共同总结的形式不仅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
(三)项目任务小结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学生对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判断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相信它在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互评,企业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等相互结合,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高,最大程度的缩小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做到课堂就是车间,学校就是企业。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不再进行岗位二次培训。
三、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主任翁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旋转木马法、角色扮演法、任务书法等。强调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职业教育反思,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当然,项目化教学法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肖石明.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M].2006.10
【2】熊建民.明航.吴方艳.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世界转变[J]职教通讯.2002.4
高职高专动漫类课程体系,按照目前的设计发展思路,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的“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是动漫类专业课程开发的必然要求。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高专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这个制约专业建设中的“瓶颈”是众多院校亟待解决的切实问题。动漫类课程的教学模块主要应该围绕着岗位技术需求来设计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企业标准工作流程,按照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来展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国家拨款、学校自筹的方式短期内投入并使用,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来完成教学任务内的生产性实习。但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学校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与企业在共同利益上达成共识,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则制定相对完善的培养机制,将充沛的社会资源、优秀的生产技术带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局面。
众所周知,动漫企业的项目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接受过相应专技岗位系统的训练之前,将无法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动画影片的创作、制作及发行过程也不例外。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的传统动画工程主要集中在画稿的手工制作和手工上色方面,基于艺术性与技术手段的限制,动画生产效率较低,很多特效无法实现。动漫企业中,多数动画片,在镜头运用上参考了影视摄像机的运动方式,视点变化剧烈,甚至国外比较先进的“动捕”系统的出现,在商业动画领域改变了传统影视动画生产流程,提高了作品审美的同时,加快了作品制作周期。
传统教学模式毕业的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由于无法接触到最新的动漫前沿领域技术,就业上无法与在企业中工作数年、却还谋求换岗的部分潜在跳槽员工进行同一岗位的竞争。相反,在校期间经历过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弥补了这种处于技术层面上的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虽具备动画知识和能力,但缺乏相关行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就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动画制作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开发进行反思。
二、研究的内容及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2. 修订动漫专业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3. 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程。
4. 加强动漫毕业生应具备的岗位技能。
5. 实践校企共建办学模式。
(二)研究的方向
1. 专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动漫企业技术员工的参与下,对本地和区域动漫的发展形势和所需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共同明确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方向。
2. 专业教学设置: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现实,以“校企共建”的思路,合理修订动漫专业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3. 专业发展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建立能够不断完善动漫专业教学内容、跟踪市场需求的运作机制。
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并与教师讨论,与企业达成共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假期,送一线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
5.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一线教师有能力单独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项目。
6. 研究建立出一套能够对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完善考评机制。
三、预期成果
(一)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当前的动画制作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仅是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制作费用相对传统动画也大幅升高,仅仅依靠单一的二维或者三维的制作形式在新动漫制作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所谓的专业权威已逐渐淡化,学习手段和制作工具的简单,缩短了动画产品从创作完成的距离和时间。
(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单独的工作模块紧密结合,依托企业的设备与项目学习动漫制作新技术
传统动画主要采用人工手绘方式,效率比较低,而且对原画者的艺术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而对于现代的具有先进生产设备的动漫企业来说,质量、理念、技术与产能却是决定着企业生存与否的关键,企业内部划分出严格的工作模块,每个模块相应独立生产,统一装配,动作捕捉系统在作品的创作流程中相对独立,但是却与建模、材质、场景、组装等模块紧密对接。单单的一个建模过程又可细分为手工建模、三维扫描建模及两种建模形式共存,各模块的工种看似独立,实质互为依托。
(三)形成完整的“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共建模式
传统动画中有很多效果是不能实现或者不容易实现的,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画设计师的创作。对动漫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漫专业人才。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动漫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的推动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全全. 校企合作的跨国体验. 教改导向的师资进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工作 质量文化建设 推进策略
前言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遴选、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举措的推进,高职院校的质量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质量管理思想的理念、技术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评价到保障进而发展为文化建设。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及保障活动都为这一文化环境打下鲜明的标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发挥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
质量文化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使用的,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行动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即一种共同遵守的质量价值观[1]。只是最近几年,质量文化概念才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笔者比较倾向,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过程为主线的一种文化。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2]。质量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部分即质量管理对象、质量管理的手段、质量管理的结果等。隐性部分即隐藏在质量管理手段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质量经营哲学、质量价值观念、质量道德规范等。
(二)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体育所独有的、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持有的关于质量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与行为形态等的综合体系,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外延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正是在传统学校质量文化与现代的教育质量文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更新的。根据文化学对文化的分类,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分为四个内容。
1.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是以教育质量价值观或教育质量意识形式存在的观念形式的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形态。因此,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体育质量价值观,这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动力系统。
2.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
学校质量制度文化包括两个体系,一是机构体系,即政府与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二是规范体系,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是教育质量责任制及其运行机制[3]。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各类工作规范、规则等;二是监控体系,即学校与体育部门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三是学校体育质量的监督与奖惩制度。这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保证系统或制约系统。
3.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是在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和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共同作用下人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因此,所有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行为都是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的内容。
4.学校体育质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整个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最外层,是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化,如师资队伍、师生员工的语言行为、心灵的文明化、带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的育人环境、体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体育环境质量等。物质文化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最直观地体现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依据。
二、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念跟不上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求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方面照搬普通高校的套路,把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最终的质量管理理念,而未更多从职业教育方面出发,探索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关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健康相关的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教学的校本体育工作的开发,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适合高职职业发展的需求,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努力与创新。
(二)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主要是由于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管理者的权力化,忽视体育教职工内在的主体价值取向、内在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选择与改革等都没有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更不用提及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体育工作管理和监督机构不健全
高校在学校一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但是在系(部)一级,特别是体育工作教学的基层组织,如教研室、某一门课程,均没有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因而没有形成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的网络系统。由于学校教学单位多,学科、课程差异大,单靠校级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就容易造成体育工作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难以及时解决,从而出现问题把握不准,改进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规范缺乏时效性
工作制度规范都是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需要,它面对的是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进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及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或将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用传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职体育工作,其适应程度以及暴露的弊端可想而知。
三、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及推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确立核心质量价值观
陈玉琨教授指出:“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4]。无论对于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工来说,要改变学校的风景、建筑特征等是可能的,出台和实施一项政策和措施也是不难的,然而要改变领导和教职工大脑深层次的观念或假设,从而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行为,这应该是最难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要统一和形成体育教职工质量管理思想,形成核心质量价值观,就要更新全体教职工思想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
第一,质量方针提升要体现校本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才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要针对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学校的实际,突出与职业相挂钩的特色。
第二,领导推动与践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体育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要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的提升过程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推动与践行质量方针,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
第三,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工作活动,促进质量方针的实施,使质量方针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工作的指南,从而确定学校体育工作核心质量价值观。
(二)全体体育教职工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crosby)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帮助所有的员工沟通对质量的观念,知道自己在改善质量中所负的责任,而且具备特殊的知识,足以处理即将面临的改变”[5]。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
建设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教职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三)完善规章制度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监督及激励体制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和运行是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用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通过长期有效的质量运行使是学校体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并强化运行,用质量责任把职能部门和体育教职工紧密联系为一体,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预防和改进各种问题,逐步培养教职工自觉遵守规章管理制度和按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促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教职工观念更新和积极性提高。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领导和教职工明确责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培养教职工对学校体育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模式,最终在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工作氛围、环境和程序,即就是质量文化的形成。
(四)体育工作领导的倡导与全员践行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首先从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做起,其担负学校体育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管理质量过程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措施等方面的任务。同时,全体体育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组织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重视全体体育教职工质量意识的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和专业水平,促进其充分参与质量管理过程才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最大的收益。
(五)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中,建设与完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学校体育场场地设施、与体育文化、体育人物和体育史相关的宣传栏、文化氛围的布置和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认识和促进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语言、行为以及心灵对于学生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业务能力以及师德修养两方面提高教师个体素质,从而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
参考文献:
[1]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质量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1.
[2]孔凡莉.构建高校质量文化管理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3]杨天平,沈培健.学校质量管理新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91.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
【分类号】G712.3
1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设计并开发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采购管理》这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广,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逻辑学等密切相关,操作流程较多,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是对专业核心能力系统培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主讲《采购管理》这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时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完全按照所使用的教材来组织教学,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的形成必然会滞后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拘泥于书本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过时,出现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
2.2 教学方式陈旧
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通常还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学生无法一直高度集中,积极性不高。
2.3 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书本知识为主,考核方式也通常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通常在考试的知识范围局限于书本,并且老师会进行考前复习。大多数学生会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这种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复习,应付考试,根本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标。
3教学组织设计的改革
本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根据教材来选取,围绕“工作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采购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采购管理工作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同时兼顾现代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4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身份,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3.1 游戏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夥眨提高课堂效果,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开学第一堂课的时候,笔者设置的是发给学生虚拟货币,采购没标价的虚拟货品,最后看谁所采购的商品的实际价格总和最接近自己所持有的货币。这样,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对本门课程的进行探索的欲望。
3.2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3.3 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故事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本门课程在此方法的应用上是采取编写剧本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表演,表演后笔者根据表演内容里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此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锁定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在课前或课中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总结其成败的原因、经验以及教训。在应用此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对案例的选取,枯燥无味的案例是勾不起学生的兴趣的。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及案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某一案例是“苹果手机上的LOGO被谁咬了一口”。苹果手机很多学生也在用,这种案例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具体案例、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5 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全新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时和他人进行合作,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评讲“采购计划与编制”时,笔者设计出“为举办班级晚会制订采购计划”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小组之前进行互评,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3.6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学生很少能到真实的企业真实的岗位上实习,情景模拟能在很大程序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
3.7 仿真训练法
在校内实训室,通过采购软件进行仿真训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 课程考核的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采购管理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以及对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通过过程化的考核,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5 结语
本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真实案例、真实的工作任务,突出其职业性;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将学习和工作联系起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强调对采购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以富有趣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亦玩亦学,突出“教学一体”。本门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作为了教学的主体,学习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 .职教通讯, 2006 (1)
【2】张健,体验式教学法【J】.职教通讯,2013年36期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TU-4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前厅、餐饮、客房的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成为酒店与餐饮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型酒店管理职业人才。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为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搭建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目的是打牢在校生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发展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运行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根基。道德养成平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总体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以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定,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来定,授课团队由教师与技师共同组成。培养形式注重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够从事酒店接待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餐饮企业,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等。主要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面临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服务员、领班、收银员、点菜师、企业营销人员、业务主管、职业经理人。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语言表达、应用文写作和人际交往的沟通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外语应用知识;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和调酒及茶艺、食品营养卫生等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酒店礼仪知识,具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有能力控制和解决酒店服务质量问题。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描述,具体课程情况见下表:
参考文献:
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1]陈健.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12)
《房地产估价》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领域,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如何适应房地产估价专业岗位需求,如何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实践估价能力得到培养,是一个摆在房地产估价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估价岗位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调查,依据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查找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以我校房地产估价项目教学改革为核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立,来设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房地产估价》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订单培养等模式。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引入行业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认证。本课程设计思路采取项目课程形式。围绕典型工作任务,以具体的各种目的估价项目为学习项目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典型项目模块从简单到复杂,形成项目序列,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包括六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估价、房地产转让估价、房地产保险价格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估价、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估价及基准地价评估。并对每个项目按照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教学,按照每个估价项目的操作程序组织教学过程:获取房地产估价业务、明确估价基本事项、接受并签订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书、制定房地产估价作业方案、搜集整理估价资料、实地查勘估价对象、选择房地产估价方法、分析测算判断房地产在特定目的下的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值、撰写并提交估价报告、审核报告、估价资料归档。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按照评估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系统组织,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同时融入适度的相关领域知识,最后转化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教师化解工作及职业情境,将其转化为学习情境,以案例形式展示,提出思考问题,并提供考虑分析问题的可能角度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第二阶段:教师对项目工作提出解决办法,反思总结,将其在某一具体项目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升华,将已吸纳、创造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拓展和提升。第三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制订行动计划,呈现项目工作(模拟)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习得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生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第四阶段:教师总结,考核。
(2)资产评估工作底稿(任务单)。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工作底稿。按评估项目,发放真实的资产评估工作底稿,包括业务约定书、现场勘查表、价值估算单、评估报告等,明确具体资产评估的任务目标。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
(3)采用过程考核模式,制定了授课教师、企业实践教师、学生三方主体多角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方案,通过调整考核项目的内容及分值权重,来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考核评价分为准备评估和正式评估两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评分表,教师考核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房地产估价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深入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辩论法等。
1.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理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进行项目任务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项目,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的操作能力。
2.现场教学
利用我院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设备进行项目教学,建立模拟房地产估价公司,实训室安装了房地产评估软件,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学习,能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利用订单单位工作岗位的真实业务进行项目教学及现场教学,现场考核,制作评估底稿与报告,实训室有各种建筑施工模型及挂图,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参与建筑材料鉴别,进行现场教学,现场考核,制作评估底稿与报告。
3.角色扮演法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各评估任务要求,学生模拟评估师,轮流担任负责人,形成模拟评估团队,依照评估流程完成评估任务,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4.小组辩论法
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评估任务都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各学生小组之间针对同一项目任务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此时,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题辩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形成一致认识。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采用全过程考核模式,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确定平时考核分值,占总成绩的30%;以授课教师及企业实践教师按照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分值占总成绩70%。同时,注重在考核过程作中引进房地产估价行业标准。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房地产估价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调查行业需求和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建立真实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情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房地产估价人才。因此,对应房地产估价岗位需求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
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6.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