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思政教学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创新

第1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文化开放的全球化大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民众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不断渗透和扩张,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主流文化,这必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更好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促进高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是在于教书育人。教育者不仅要教他们掌握知识,还要学会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将大学生培育成为有素质、有知识的年轻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因此,通过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提高思政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形势、新情况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正逐渐弱化,因此,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思政教育的作用能够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于实践活动的运用;教师的说服多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理性的教育多于双方情感的交流;针对大众的教育多于针对个人的教育;单向的说教多于双向的互动交流;教师的理想教育多过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关心。

(二)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者专职教师数量比兼职数量少,兼职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层次偏低;其次,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学校需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能型教师,但现实中却紧缺;再次,虽然这些教育者接受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但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人格影响力,政治素养较低、业务能力不足、知识水平也有限,因此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忽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一味灌输的教育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试图通过片面的灌输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考虑学生的主观情感需要。这种灌输法的教育只是一种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断简单重复的机械式教育,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滋生逃课、叛逆等行为。这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途径

(一)培育一批优秀的思政教育者。一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精通专业知识,拥有广博的知识,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二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视野,不要墨守陈规,作茧自缚,而束缚了原本该充满生趣的课堂,应该要力图增加课堂的新颖性和开放性,开辟一条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改进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一是由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征,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思想的渗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不产生排斥感,要注重把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方式,将知识与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脑中,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与研究。二是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首先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同学之间亲密的沟通交流,再通过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及时反馈使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其次,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家长作为是学生生活中最亲密的人,要主动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情况,加强家长的教育功能,让家长也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这将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最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强化作用,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达到最初所预期的效果。三是由强制约束向积极引导转变。要改变高职院校一味强制约束学生各种行为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充分和耐心的引导和管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却有所局限,往往只将目光停留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及遵纪守法方面,在引导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和细致,导致思政工作的重心从塑造和教育学生变成了以防学生发生事故,各种闹事的看管工作。随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逐渐增强,对学生的这种强制约束的方法应有所改变,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第2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作用

(一)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而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的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识丰富、目标坚定、敢为人先、勇于担责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而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跨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跨学科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拓展高校不同学科的结合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协同创新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模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大多数强调的是两者的互补和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更注重将两者的协同创新视为一体,对这一新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以期达到育人效果最优化。在协同创新的要求下,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多。思政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还应当是情感的共鸣,这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样,对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还要传递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思政教育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同心协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这需要打破学科之间严格的界限,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认同

心理学对情感的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认同,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情感上相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对社会事务的评价中,自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发,从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能够从情感上使大学生产生共鸣,进而逐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框架。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以“2020年发生的喀喇昆仑戍边英雄事迹”为切入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戍边战士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英雄气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自己应如何从小处着眼,真正把爱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空喊口号。如可以在课堂讨论环节,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诋毁戍边烈士的言论,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论,自觉维护英雄形象。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尊重英雄烈士,传播正能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以爱国主义为专题,着重讲述青年大学生应如何爱国。如可以烈士肖思远的事迹为导入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以英雄事迹为主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表达爱国情怀。接着,可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让青年学生承担自身的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情感认同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成为大学生自身实践的直接意志。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心理咨询面谈技巧的应用

第3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就目前的改革阶段来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不小的成就。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强、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对于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地区抓住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

1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许多学校对思政课进行了新的改革。就目前的改革成果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仔细的去分析课程的整体教学,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过程当中,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说教气息非常浓厚,所讲解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在整体的教学方式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感觉到疲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际上的各种思想进行文化碰撞,多元化的文化在进行融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文化发展的更加多元和多变。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并且年轻人的思维非常的活跃,自我的个性意识非常强,对于现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具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当中,言论自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当代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想法,这些都和传统枯燥的思政理论课相悖。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一直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此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创新人文精神,在对思政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融入时代的特色,多采取学生的意见,增强教学整体的时效性。

2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及定位

高校思政课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之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不断的去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较为健全的创新思维人格,提高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这点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创新意识当中培养的心理取向,在高校的思政课程当中包含许多领域的知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丰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不断的去激发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所存在的学习差异都需要被尊重,在处理问题之前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思政课程当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师引领学生正确的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学习真正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2.2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思维力、创新注意力、创新实践力、创新想象力,这些都属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范围非常广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时,这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能力,独特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创新思维的养成,通过实践可以将创新的成果进行完整的表达。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检验自己对于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在不断的实践中去肯定自己以及否定自己,这样才可以不断的去旧的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辩证的看待理论。

2.3培养创新人格

高校思政课对创新人格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文精神,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创新人文精神也会在不断的健全和发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完善自身,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地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坚韧顽强的性格。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去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养成独立解决的性格,用理论去验证问题根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确立的坚定信念,真正的去践行。

3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单项性知识传授为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就是研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为了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相关学者充分的感受到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课堂的主体,而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于内容和知识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欢迎各种观点和见解,在理论的讲解过程当中去分享积累的研究体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总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对于理论这是方便的掌握,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夯实的掌握,这样在讲解的过程当中,才会给学生树立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室应该积极的去和学生分享和沟通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的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室应该系统性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迅速地将学生带入到思想政治课堂当中。学生们集思广益会说出对于问题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质疑,对于问题一定要建立新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当中。培养学生用理论去分析问题,用来解决实际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过程当中,才可以更好地去学习。

3.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小组

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要进行分组,小组之间进行学习和竞赛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去开展育人德育实践,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的去提供一些解决困难的指导性建议。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室应该引入立意深刻、涉及范围广泛的思想政治研究课题,学生们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对问题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通过制定相应的小组探究计划,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较为规范性的研究,收集资料同学们可以利用一些课余的时间,在课下也可以互相进行思考和交流。除此之外,小组课下还可以进行一些调研,为问题的讨论做好基础工作,最后还可以准备充分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报告。

3.4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教学的形式也非常单一,为了调动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主动的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解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资料已经不局限于学校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社会调查以及社会实践来获得。学习小组还会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深刻的去感受到思想政治对于生活的影响。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还有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知识竞赛、专题报告、志愿服务、参观革命圣地、校园文化活动、工厂农村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创新实践活动。

4结语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论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01).

[2]侯秀芳,张福庄.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3).

[3]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4]黄文艳.“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1(12).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第4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独特、新型的办学形式,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因为独立学院存在诸多问题,这对于教育者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思政理论课教育的质量及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备感责任重大,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努力与改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1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由独立学院特点所决定,独立学院主要受母体学校管理,所以思政教师大多是由母体学校委派过来任教,相比较而言,专职教师少得可怜。由母体学校委派过来的老师,他们本身已经在母体学校担任教学任务,还要来回穿梭于两个校区,路途奔波,难免会分散精力,他们只能保证完成教学,其他事情也无暇顾及。这样,专职教师担子巨大。除了要认真备课、讲课,还有其他琐碎的事情也只能由他们完成。而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比较短,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专职教师普遍年轻化,大多数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又没有专门的老教师带动他们发展,没有老、中、轻混合梯队的合理配置,年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过渡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思政课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全校学生,而教师数量又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采用大班授课,一方面课堂难于管理,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困难,不能够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1.2 独立学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度不够

由时代特征所决定,学生所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广,难免会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的学生都比较自我,不能够客观认清自己,本来脑子里一无所有,还骄傲自大,觉得自己什么都会,结果一落实,什么都不知道。独立学院的学生分两类:一类是文理生,认为自己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这些课程,学习兴趣低落,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没有“新鲜感”与“求知欲”,不认真听课,玩手机,跟老师玩“躲猫猫”;另一类是艺术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基础薄弱,大多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上课迟到早退,不带课本,不尊重师长。青年学生追求功利化和实用化,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特点决定其理论说教比较多,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对他们有什么用,比如学生认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马克思、的思想都已经过时了,为什么还让我们学习这些过时的理论,有什么意义?所以抱着应付的态度,混个学分,好顺利毕业,而更热衷于学习专业课,学习外语,学习技术,这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情何以堪!

2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创新

2.1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导入—问题讨论—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理论水平,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讲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第一章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时,我引入“引狼入室”的案例,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标题就充满了好奇,“狼”是“色狼”还是真正的狼,这个案例跟我们所讲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导入案例,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从而使同学们在案例中真正体会并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小老师”情境模拟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定某一章节内容让他们详细备课,然后模拟老师情境在讲台上讲解。比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第六章的第一节安排两名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授课,课前我严格把关。首先要分配好任务与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PPT的制作;之后,要先把关,包括PPT的修改与讲课注意事项。因为我的严格要求,“小老师们”也不敢懈怠,认真准备,在讲课的过程中难免也存在问题,但是总体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几个“小老师”都意识到当老师的不易,通过“小老师”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也过一把老师的瘾,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掌握并深化相关理论和知识,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受益颇多。

(3)问题讨论法。带着问题进课堂,联系实际搞讨论是思政课部老师探索教改路子的一种教学方法创新。 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我将每一章要联系实际的问题梳理出来,在课堂上采取提问讨论、专题讨论、对手辩论和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让许多问题在课堂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如“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谈谈科技革命对自己的影响”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跟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很多同学都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并畅所欲言,有时候就某一问题自然而然地展开辩论,课堂异常活跃。

(4)鼓励加分机制。楚天学院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互动和期中作业这三部分。面对有些班级大课堂授课,课堂不好管理,有些学生老往后面坐,老师每节课都要扯着嗓子喊让他们往前面坐的情况,作为任课教师我们该怎么办?为此,我提出一个方案,上课前坐在前三排的同学我会在上课之前或者课间休息时加分,计入平时成绩中。方案一出台后,之前所面临的情况明显有所改观,比如学生来教室的时间都提前了,前面几排的座位都满满的,同学们都抢着往前面坐,并喊着加分,这个时候你就要落实自己的制度,计入平时成绩。虽然每次上课之前自己都要早到十分钟和利用课间时间给学生加分,但看到前面满满的学生,也是对自己的鼓励,课堂气氛比以往改观了很多。有的同学不喜欢主动举手,我也采取鼓励机制,规定主动举手的同学多多加分,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调动起来。再比如在每讲完一章后,我会出往年考研的单选和多选题,然后采用抢答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做,答对者加分。

(5)课后个别辅导。通过包括学习辅导、体贴细致的思想工作等,把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会非常认真地听课,但是基于某些原因,并不会主动举手。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针对这些同学,我会特别留意,主动点名让他们回答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去跟他们交流,问明原因,鼓励他们主动举手发言。还有部分同学会主动找我咨询一些东西,如有的同学说他们会有一次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辩论赛,向我提出一些问题。还有些同学,想发表一些关于政治方面的文章,主动加我QQ,把写好的文章发给我,希望我能给出一些修改意见。

2.2 创新教学内容

面对种种问题,思政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1) “新闻播报”引出时事要闻。在上课之前五分钟我会安排学生每周热点播报,让学生把身边所见所闻和国内国际热点新闻如数家珍地说出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和谐。课中休息的五分钟,我会播放关于某一热点的视频,穿插思政理论和时事分析,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事例引入课堂。我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课程相关内容,找准切入点,把发生在学生当中的鲜活事例融入教学。如:在新生开学之后,发现很多新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自己两手空空,把手插在裤兜中,身后是背着行李、满头大汗的父母,面对此情此景,谈谈你的看法;河南籍某学生家里非常贫困,根本承担不起昂贵的学费,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利用寒暑假打工,成绩不仅名列前茅,且学费也自己承担,做得游刃有余等等,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例子,引入了相关课程章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以身作则,活跃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教师对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示范影响作用。如:在讲授 “改革开放”章节时,穿插自己当年的感受,把在改革开放之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和之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做一个对比,现实性讲授得活灵活现,学生听得犹如“亲身经历”;再比如鼓励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并谈谈自己当年的考试经过,学生受益匪浅。课后学生跟我说:“有比较才懂得欣赏,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说教”。

(4)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给出一个意境,让他们思考假如他们是广告策划员,面对这种情况,广告词该怎么写;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针对食生院的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举例说明等等。从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哲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哲学原来这么生活化,消除之前的误解。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越活越明白。

第5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1.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大思政”教学现状

自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后,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大思政”教学模式,并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思政”教学模式相结合,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1“大思政”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近年来全球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时,往往忽略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思政”教学机制尚未建立。首先,高职院校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以及安全教育的各部门之间并未有效协作,导致育人部门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链[1];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间条块分割,并未形成全员化的“大思政”队伍。

1.2尚未建立“大思政”教育平台

虽然近年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高职院校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教育部门并未协作建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导致各院校之间无法进行经验、学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各院校在进行“大思政”教育时多靠自己摸索,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院校在设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时并不规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幅度压缩,甚至无《形式与政策》这一课程,导致学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达到育人的目的;虽然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然而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大学生网络平台建设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因此无法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

2.3“大思政”教学时效性较低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仅仅是灌输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指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被忽视,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结合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开拓性,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要求包括奉献精神、科学精神、超前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思政”教学将课堂的视角主要放在社会上去,尤其是实践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真正的落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自己去思考何为对、何为错,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在科学道路上进行探索[2]。

2.2为学生坚持创新提供了动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创新人才不断的投入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自己来独立的完成目标,这就使得学生脱离了院校、家庭的庇护,在面对问题时主动应对与决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建立起百折不挠、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而“思政”教学中的奉献精神使得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更加的牢靠,有助于他们面对困难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坚持创新的探索。

2.3“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团队协作的作用也更加重要,而“思政”实践课程在设计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这就使学生从以宿舍为团体做出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同时使不经常交流的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必须与小组间其他人合作,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的作用,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愿意充分运用这一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团队的带领下更好的创新。

3. 探讨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3.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时必须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忽视“大思政”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坚持人才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构建“大思政”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时,必须要从整体掌握,坚持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三个方面,将院校的所有教职工也纳入教育对象,使他们在日常生活、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正能量,积极的引导学生[3];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学生学习三年期间,依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

3.3发展内涵,建立教学科研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交流平台欠缺的现象,院校之间、院校内部可以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高学历人员、高职称人员和第一线的思政教师;其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相关项目,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的更新与最新的教学成果、课程资源等。

第6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1.国外思政实践教育模式借鉴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国内外被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思政内容不一样,但在实践教育模式上依然是值得借鉴的。目前国内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情况依旧停留在中国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国外更注重实践中的思政理念的应用,重点放在考核系统和德育上。可以给我国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做必要的引导。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将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实践和实践研究,由于实践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良好的研究态度和学风是做好思政实践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政实践教育的实践过程应精细化,由于实践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复杂且流动性强,只有精致的实践设计才能使实践顺利进行;再次,注重实践教育时强调隐蔽与渗透,所谓隐蔽与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们过于直白地讲述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懒惰,大大降低实践教育质量,影响实践教育的最终效果;最后,强调参与实践、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多种适合自己或者值得挑战的社会活动,起到更深远的教育意义。

2.目前国内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

2.1对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认识不够

一门学科要想形成得经过几代人的付出与努力,方才建立系统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在今天,由于对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难度较大,这些尚未明晰的认识严重影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发展[1]。

2.2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认知错误

现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倾向于错误地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认定为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弱化课内教学。事实则不然,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并不是忽略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理论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存在基础是严谨的课内知识的讲授,更是课内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手段,只有习得坚实而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实践教育活动中进行体会,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2.3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自觉性

只有认识到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才会自觉完成实践教学。从现状来看,仍然有许多人认为课堂上理论灌输比实践更重要,认为思政课更偏向于理论教育。其实思政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次之分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倘若遵循现代教育推崇以实践辅助教学的模式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更符合现代教育趋势[2]。

2.4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模糊不清

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确定的系统引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导致对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不认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课堂内依旧存在实践教育,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狭隘化为课外进行的有关思政的活动。此类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片面理解是思政实践教学探索路中必然会遇到的难题,仍然避免不了试水阶段的生硬实践。除了面对和接纳这些错误外,更要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提升[3]。

3.建立精准的考核机制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明确的是,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指导和改善学生对大学思政理论知识的获取,有效防止理论脱离实践,这是我国实践教育欠缺的实践精神。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只重视知识的机械累积,不重视能力培养,没有形成系统而可靠的考评机制。当代大学生如果只拘泥于课本理论知识而忽略与实际情况接轨,就会大大限制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实践教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提高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这样一个复杂又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如何建立一个测评机制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成了另一个有待商榷的难题。

4.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在不同场所的实践教学模式举例

4.1课堂上的实践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某一方面的思想基础,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讨论或者自寻课题对不同社会现象发表观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交流。

4.2校内实践

由于高校生活中有很多社团或者校方组织的校园活动,这些可以作为市政实践教学的辅助工具,使之与社团活动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走马观花的学习方式。

4.3假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相比于上面所述两种而言略显专业,可以有明确的选题、设计、组织和课题总结,是对学生思政实践教育更全面的考察,并且能使学生直观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上的种种,通过调查,提前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活动的实施对学校经费和人力的要求比较高,并未全部铺展开来。

第7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思政教育重点课题(SZ20110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1年重点教改项目(TMZD110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TM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校对思想政治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党的十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项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最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涵,“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着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的多少,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2]。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抵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所以,当前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3]。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虚假引向真实,从低俗引向崇高,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的规定为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1.注重学思结合。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继承与弘扬,蕴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学什么。一个人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地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学生基础知识修养、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如果“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别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深刻领悟的批判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将理论知识经过思考与思辨自觉地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样实现“学与思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里有两条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他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竞争意识日益强化,同时互联网、手机、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选择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是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寓“知”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特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7]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切实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式实践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认识性难题、教学性难题、保障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同志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9]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木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赏识和激励,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显示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次,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就是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智力、素质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过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0]为此,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新任务,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博客、微信、课程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个性化的教育后,每个人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评价这些教育教学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11]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建立多元联动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强调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这些评价,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01):10.

[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3]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76.

[4]陈昌兴,李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106.

[8]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第8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价值 应用原则

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以及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入国人思维深处。

1.以“仁”为本,和谐共处 “仁”可谓是孔子精神的核心思想之一。“仁者,爱己。”说的是,爱自己的是“仁”;“克己复礼为仁”,这又说的是要做到“仁”就必须客服内心虚妄的意识,寻回“礼”所要求的境界和要求。孔圣人在这里还特别强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人如果都能做到他所说的“克己复礼”,那么天下人也就都做到“仁”了。

2.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源于此。《周易》一书在精神与思想内涵上可谓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谓天阳地阴,也就意味着国人在做事时要像“天”一样,努力进取,奋斗不息;而在对待事情时要像“地”一样,包容慈爱,滋养万物。谦谦君子,就该有着豪迈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

3.热爱祖国,团结一心

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多少仁人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日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又有多少草莽之辈,身居民间却心忧国事;还有多少他乡离人,国难之时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不管如何,真正的炎黄子孙,在国难之时都身怀忧患意识,他们往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他们愿意将个人的成败得失放在一边,为中华的崛起而贡献力量。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丰富的教育资源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前人的事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经典的事例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多样的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着重要作用。孔子倡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言传身教和道德示范的教育方法;同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提倡“慎独”、“内省”的教育修养方式,中国传统教育还十分重视运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困境

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面临着“整全性”价值的终结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分化现象。价值的分化使得人们难以确立一个普遍有效的、统一的价值规范,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确立时期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精神迷失”。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应该渗透到学生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中。面对当今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新鲜亮奇的事物所吸引。正是这种情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让学生们立马产生认同感。

(二)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漂浮”困境

所谓“漂浮”困境是指虽然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媒介对传统文化宣传,但仍然没有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漂浮于表层。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任课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更是少有,教学中要么停留于照本宣科,要么花哨的形式大于内容,使得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做“可有可无”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就业、感情、人际关系等的实用主义的追求。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恶性循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和创新。

(三)“90后”大学生的独特性带来的困境

当今大学已经成了“90后”的天下,大多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尤其关注自身发展,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视为“古董”而束之高阁。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抛却无遗。他们的合作意识不够明晰,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但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责任心和勇气,在实际操作中却畏手畏脚。这些当代“90后”大学生所特有的独特性为大学思政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应用原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批判性的继承

在新的时代,文化模式也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新的文化模式赋予了文化的个性创造。因此文化选择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新的作用,就不得不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文化因素产生碰撞。那些保守陈旧的三纲五常要被摒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要慢慢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来。创新不仅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还必须使传统文化的精华现代化,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发展就也必须着眼于世界先进的文化,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

2.针对性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大学生明白他们是实现教育的主体,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受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能主动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主动的进行自我反省和改造,使得其精神得到升华。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从中吸取有力的一面,得以进步和成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作为素材被我们纳入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所针对的吸收和传播,这种“对症下药”式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明白他们在受教育时扮演的是接受教育,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将传统文化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文化传承,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将传统的文化观念融合到新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传统文化找到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改革之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坚持这一精髓,继承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才能突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将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教学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室内课堂和室外课堂。原始的灌输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课堂。事实上,思想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光靠几节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推崇“内省”,更是提倡“知行合一”。加强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定期选派或聘请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性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发。

参考文献

[1]田广林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黄建烽.试论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高校生命文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第9期).

第9篇:思政教学创新范文

一、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是指中职学生中具有较严重的缺点或不足的一类学生。根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可分为纪律松散、学习困难、生活贫困、心理障碍、患病残疾等特殊群体。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改变特殊群体学生状况,则一方面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并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扭转中职学校纪律差、学习风气不佳等不良习气,为建立和谐校园起到关键性作用。笔者对所在学校通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设计符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汇总,将在校特殊群体学生划分为经济特困、学习困难、纪律松散、心理障碍及患病残疾等几个群体,特殊群体学生数约为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纪律松散、学习困难学生比重最大,这部分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的对策

中职特殊群体中的经济特困生随着国家对贫困学生扶持力度的加强已基本解决,因此,中职学校主要是针对纪律松散及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及提升。人的行为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提升中职特殊群体的思想修养,是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新进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有效方法。

(一)抓住军训时机,为学生创造生活新起点

对于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每一个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们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期,学生处要求班主任多途径了解学生情况,如通过生源所在地学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行为特点,及时建立并更新学生思政档案,动态掌握特殊群体情况,并注意对学生档案的保密。军训是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教官这个角色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据笔者所在学校桂林工业学校多年统计,军训期间是违纪现象最少的时期。在军训期间为学生树立正面角色,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是纪律松散学生积极上进,对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表扬等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自觉约束行为,逐步走上正途。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二)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不良人格或行为的形成是由于其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缺乏关心、关爱、友爱、互助、成功的体验。在德育课程中按照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三)改革学生管理制度,鼓励学生“改过立新”

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实现。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严格地分为对错,其对于一般学生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则直接划分为错与惩,将其抛弃到对立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常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更是要因人而异。传统学生管理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使特殊群体学生被动地划分到不良群体中,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不适应中职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本着育人的原则,新的管理制度应采取弹性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改错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学生违纪处分办法中规定,表现好的违纪学生在受处分半年后可以申请降低处分级别直至撤销处分,这就在警示的同时也打开了接纳改过自新的大门。

(四)加强预防机制,分类指导,实施全面有效管理

1.跟踪学生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事后处理,避免陷于“预防措施不严—事中处理不当—事后处理困难”的恶性循环。把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学生特殊群体名誉,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实施各项措施的基本原则。

2.明确特殊群体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措施。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心理自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学文化、学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未来。纪律松散的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是单纯地通过谈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处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成员,以宿舍为单元,让学生相互帮助,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开导学生,深入了解造成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重树学生“我能学会”的信心。任课教师则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和关注,让学生学会、学懂,重树学习信心。在学生之间则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组长,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帮扶活动。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

3.做好教育规划,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应当结合各年级特点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一年级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教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班主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为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关注,设计引导策略。二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 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引导其爱专业、自觉学习专业是首要任务。此阶段可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工作能力,体会学习知识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三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应放在就业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其顺利踏上就业之路。

4.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途径掌控学生思想动态。(1)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实现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制度化,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作为家长,则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步调一致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学生情况的实时更新。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建立学生特殊群体个人档案。同时组建优秀、负责、被同学认可的学生班委团队。班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班上同学共同生活,最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补充遗漏信息,可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3)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手机俨然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核心,QQ、博客等平台是学生吐露心声常用的渠道,加入学生QQ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可让学生相信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常永强.关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2011(12).

[2] 李晗.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5).

[3] 程允华.新时期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