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思政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建议

第1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获取知识为重点进行构建。其倡导自主学习,认为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极为重要,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以“顺应”其学习路径,快速推动学生知识结构重建,最终达到教学高效化目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分为:基于学生的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顺应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互动,并由教师进行引导;重视及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思维、理解力的培养。从上述七个方面可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解、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构建,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不断挖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1]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

(一)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强调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并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往往更注重教学大纲内容灌输,缺少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予重视,这样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其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势必会带来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遏制了其学习天性。[2]

(二)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及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可通过以下公式呈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二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社会价值侧重于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社会越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更加彻底,同理反观亦然。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后社会反馈回来的尊重与回报,当一个人获得的社会尊重越来越多时,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会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确关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几乎独占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学生被动听课,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强制授课,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难以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更多去创造情景,通过互动协作、对话等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协调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地位

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自己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应当平等,而且应当和谐互动。教师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的,也难以真正地将教学活动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二)建构良好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环境有别于教学环境,身为高校教师应当深刻理解二者区别,这对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重自主学习,而教学环境更偏重于控制与支配。因此,想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那么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动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支配。而要让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任务支配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设计首先都是基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前提,而不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即使设计得再好,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极为有限。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的场所,也只有在此环境中,才能够提升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以发挥出自主能动性,自觉地对学习资源进行利用以达到自身获取想要知识的目的,最终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要高度重视建构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三)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责任重大。所谓社会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沟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观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存在辩证关系,个人价值无法与社会价值分离开来,反之社会价值也无法脱离个人价值而存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之所以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来看,思政课教学如果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培养,而将社会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学习的真实意义,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适用性差距较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仅难以进行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而且更谈不上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者要想达到这项要求,就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有严格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实教学应用中也有其需要改进之处,各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自身教学状况考虑,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努力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引探自学,主体发展创新”课题的研究报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8.

第2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摘 要:思政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起到了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的作用,但根据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一定问题,由此本文将主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对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探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其中思政课程更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改进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让思政教育实现实践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1.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就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各院校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变,但离要求的目标还是有大差距,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从而导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

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提出思政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一观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是重视理论部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敷衍课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态度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思政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也是较少的,一是表现在课程安排上,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课程都是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学生较多,教师要想顾忌到每个学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二是表现在财力投入上,一般思政教育是很少会有经费支持的,导致教师只能局限在课内的实践教学,这样对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产生了很大限制性;三是表现在人力投入上,在多数高职院校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待遇相比于专业课教师低,而且学校对思政教育教师的任职要求也把控不严,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所以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以往改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口号,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1.2思政教学的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虽然思政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几大方面,知识体系也比较丰富,但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识学生在初高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加上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取到部分思政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以课本为蓝本,过多强调理论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只会让学生对思政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1.3思政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正是由于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很多教师都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根据调查显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认为教师理论知识灌输多,相比较而言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以及学生从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应用就少。

1.4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考核方式都是按照学生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加上考试卷面成绩,虽然这一考核方式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在平时尽量不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和重视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对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是不够,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程度,这也是由于多数高等院校长久以来重视成绩忽视应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造成的。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来看,要想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再从教学方式方面改进。

2.1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思政课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前提条件就是加强教师对思政课的重新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变为实际行为。

一是院校和教师要重新为思政课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导向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融合。通过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或是职业需求为切入点,会对知识的实践渗透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思政课不再是一纸空文,跟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是具有实用性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是坚持高职院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本”体现在学校不仅要认同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同等重要的观点,而且从待遇或是福利上也要给予同等对待,除此之外还需及时向思政教师传达我国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开展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为和教学能力,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以“学生为本”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多增加互动环节,并多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此外教师还应多增加对多媒体的应用,对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媒体播放或是探讨交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2.2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顾名思义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1)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再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跟在课上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比如最近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做进行课堂讨论或是对于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组织时事知识竞赛等。

(2)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且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是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参加思政活动的有效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多开设论坛,礼仪知识培训或是征文和设计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佼佼者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所以通过高等院校创办的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在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堂中的教学讨论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在在校园内展开,所以在依照思政课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或是义务卖报等活动,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3.结语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率偏低,且并没有真正实现开展思政课的目的,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1] 罗金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3

第3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第4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疗纠纷已是当今社会各层人士的热点话题,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其中21.3%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而这些问题与医护人员的道德品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现在的状况。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第5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三天72小时,路上、车上、食堂、宾馆,处处都是讨论与争辩的身影,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团队的力量在聚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思维的灵感在迸发,这时1+1+1>3的效果在逐渐显现。

两次教学设计与思考

本次竞赛是当场揭晓竞赛课题,小学科学组的课题是《肺的保健》,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在之前两课(《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的基础上,引入呼吸器官的卫生与保健,整个教学内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二是了解关于肺的保健的一些常识。关于肺的结构与功能,教材中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①资料阅读,了解肺的结构;②测量平静状态与运动后的呼吸次数;③实验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何不同。④测量肺活量。关于肺的保健,教材中则是安排调查、讨论与资料阅读三个活动展开学习。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团队互评后,针对友队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的二次修改时,我们继续经历了激烈的研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教学设计及课件的细节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1.“学在先,教在后”――前置学习单

在设计的第一稿中,学习肺的结构与功能时,我们设计了一张课内完成的记录单,让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或写出参与呼吸的器官。如下:

原始设计:

之所以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我们认为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张记录单,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也更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思辨与升华:

【朱成名】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好地尊重了学生,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内进行?是否一定到了课堂上才开始学习的过程?

【张晨】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习惯于帮学生安排好一个又一个教学过程,牵着学生小步学习。教育一直倡导“学在先,教在后”,在这里,确实可以改进一下。

【浦小红】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老师倡导预习,我们科学学科是否也可以尝试?当然,这个预习不应该简单地看成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新课看一遍,直接接受现成的结论,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学习内容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想法,敞亮自己的疑问。

【朱成名】我同意,我们可以在课前学习单上列出本课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张晨】还可以在最后加入肺部的有关疾病调查,为课堂上肺的保健作好铺垫。

最终设计:

2.自主探究,促进思考――放手让学生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原始设计:

对于“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内容,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我们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安排,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两个观察实验。

思辨与升华:

【张晨】在我们的设计中,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照书实验,课堂表面的效果会比较好,但这样会不会帮扶的太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呢?

【朱成名】有道理,那怎么办呢?这里你不教给他们,他们不一定能研究出来啊?不是任何科学实验都非得让学生探究的,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教给学生,但我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让学生来探究。

【浦小红】学生生活中就已经对吸入以及呼出的气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以前的科学课上有过相关的学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支持燃烧等),因此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不让学生探究,老师备课时就有思想顾虑,束缚学生的手脚,何谈解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朱成名】可是,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会一片混乱,很难规范流程,得出正确结论。有些科学实验方式方法是规范的,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张晨】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可以设计一张学习单,放手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然后集体讨论,再规范实验,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来指导学生操作。

最终设计:

最终,我们将此活动修改为先谈话导入,“我们每天都呼吸,人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追问:“同学们的想法正确吗?怎样证实?”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3.“生活・思维・生命”――增加对生命的思考

原始设计:

第一稿中“了解肺部疾病及保护方法”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肺部都有哪些疾病?得这些疾病的病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学生调查、讨论与汇报)“怎样预防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学生讨论后,再放一段阅读资料。)

思辨与升华:

【张晨】因为本课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的相关科学知识,我们能否增加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呢?

【朱成名】这个想法好,可是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呢?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再增加内容,会不会画蛇添足,冲淡主题呀?

【浦小红】前两课是《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都是关于生命健康的,我觉得可以加,关键是怎么个加法?

【张晨】我们不需要另外添加过多的内容与主题,就在肺的保健方面做些文章,书上介绍的阅读性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拓展学习,甚至可以再补充些知识,做一个课后阅读资源包。课堂上我们可以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何不同,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非常强烈的对比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朱成名】这个方法好,我觉得还可以摘录报纸上的报道,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及数据图等,给学生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感受。

【浦小红】是的,在这里一定要给点时间让学生议一议,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最终设计:

①谈话:肺是如此的重要。它生病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你或家人得过肺部的疾病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单)

②提问:我们该怎样保护肺?(学生讨论交流)

③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提问:看到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④出示吸烟者患病率高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

⑤出示新闻报道,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⑥为了让肺能正常发挥作用,我们还应该怎样做?(阅读教材中相关资料)

课后学习:肺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得这些疾病的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如何预防?(教师提供课后资源包)

整合点及其思考

参加本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整合”的机会。在拿到课题起的整个准备过程里,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应该如何“整合”。

【朱成名】我们这次比赛的教案设计就是要把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开展教学,这里的“整合点”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地方,不能只提PPT、网络、视频等,重点要考虑如何落到教学内容上。

【张晨】所谓“整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是支持能力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还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浦小红】这点我同意,“整合点”实际上是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某一个或某些环节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融合。

【朱成名】不能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张晨】是的,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不能停留在“情境激趣”这种低层次的整合上,应考虑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

【朱成名】我认为除了课程内容和媒体运用外,我们还应该把学法、教法考虑进来,整体综合建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整合亮点一: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

我们用学习单的方式有效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这张学习单中,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让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反映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充分暴露出学生认知盲点。第二,课前,让学生比较安静与剧烈活动时呼吸次数的变化,属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课堂上实施,耗时较长,我们将这个活动整合到课前体验活动之中,初步感受肺的作用。第三,我们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肺部疾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所有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

整合亮点二:注重与学生的探究方式整合

(1)课前:用研究单引导探究

教材中,直接出示了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课中:用实验操作规范探究

当然,学生的设计是浅显的,还需要科学的规范,此时,再播放视频,通过实验的规范操作,让学生体悟科学的严谨性,学会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

(3)课后:用自制学具延伸探究

在课后研究中,我们让学生尝试自制肺活量仪器,通过视频的学习,启发学生能够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创新。

整合亮点三: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整合

学生在了解肺的功能与原理之后,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学以致用地提出关于肺的保健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更易接受,课后提供给学生拓展资源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回归到生活中的实践,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合亮点四:注重与学生的科学品质整合

证据意识是科学品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动画演示,化静为动,将呼吸气体的变化外显,生动直观呈现;实验探究,让学生收集现象证据;我们还通过对数据图表的分析,让数据更有说服力;新闻报道的补充,也带给学生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让事实说话。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课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整合多种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视角上的教学建构,从生活中出发,注重科学的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用科学关注生命的意识。

赛后感悟

【浦小红】参加此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次参赛也是一次享受思考、享受质疑、享受交流的痛苦并快乐的旅行。

【张晨】回想起暑假里比赛,紧张而充实的画面立即又浮在脑海里。整整三天,除了吃饭和睡觉,手中写的、嘴里说的、心里想的都是“整合”,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比赛程序,还有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陌生的面孔,都让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仿佛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这72小时的回忆是难忘的,记忆是深刻,带给我,带给整个团队都是无限的收获。

【朱成名】赫尔巴赫说过:“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和沼泽,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却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补偿。”

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也正如此,短短三天72小时,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群体,大家从各自的“教学山谷”中走出,与同伴们共同“登山”,一路“好风景”,情满于山,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友谊。感谢一路走来的朋友们!

后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通过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我们走到了一起,彼此交流与分享,汩汩细流在这里会聚成了海纳百川。感谢NOC组委会!

NOC――我们2013再见!

评委之深度评析:

该团队在汲取友队互评的建设性意见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整合的切入点,调整学习程序、教学方法、媒体运用手段,变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不受学习时空限制的科学学习环境。

于突破时空、动手动脑处切入整合点

本课教材安排“肺的结构与功能”和“肺的保健两大部分”4个学习活动内容,以帮助学生达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这一内容标准。但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而言,让学生亲历所有的学习活动、平均使用短短的40分钟,就意味着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匆匆而过,无从对其效果有所要求。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团队成员借鉴于其他学科预习活动的启发,调整学习程序,设计了联接课内外的序列学习活动。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动脑完成学习单,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有关“呼吸”的前概念,以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问题思考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与技术运用的兴趣。团队成员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跨越课堂40分钟时空的科学学习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于利用资源、立足生活、丰富教学处切入整合点

科学学习的内容要留心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和事物中节选,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能将学习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进而养成科学生活和行为习惯。设计“肺的保健”部分学习活动时,为了发挥科学学习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教师课堂上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依托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的吸烟者高患病率丰富数据资料、形象生动的健康者和吸烟者肺部的强烈对比图片、震撼的新闻报道和补充的课后阅读资源包,帮助学生理解对肺的保健的意义。借助直观的图像视频素材的浏览,养成呼吸系统保健的意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于探究体验、学会探究、规范实验处切入整合点

第6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95-03

Abstract:Intheinstructionaldesignofthenetworkcourse,"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inthelearningsituation,collaborationlearningandtheattentiontolearners'individualdifferencesaspectsareinseparablefrom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theory.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capacityandflexibilityinteachingdesign,andplanveryaspe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representedbythecourse.

Keywords:Constructivism;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ldesign

为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1]2011年又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同时借鉴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实现二者的全方位整合,有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而要开发出这样交互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网络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赘述。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建构主义所要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得以实现,使建构主义理论不再囚于心理学家的象牙塔,而变为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设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同样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这样的环境包括网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习情境创设越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就越多,学习成效越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大。

(二)协作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具有促进意义

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过程,协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不同观点的交流、意义的最终建构,都不能离开协作。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的软件工具阐释自己的看法,分享他人的经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三)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有指导作用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注重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习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网络环境,使教师讲授更为生动,学习的内容更为形象,师生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相对传统课程来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一)自主性

把“自主性”作为网络课程的第一大特征,目的在于凸显学习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按固定线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构建了知識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并且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必受传统教育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机械惯例。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阅读文字资料、观看影视录像、在线留言等,并辅之以专家讲座、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这既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交互性

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双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一改以往书籍、黑板、电视广播等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本身的互动交流模块接收学生传来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采取发送邮件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授课、作业和讨论等信息,也可以把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板等模块讨论问题,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三)共享性

网络课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即可以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借鉴国内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经验结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将其他高校优秀的资源超链接到自己设计的网络课程中,实现校外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四)开放性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课程能获得较高的赞誉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对传统的封闭教育的“限定性”的解构,教与学的主体、学习资源、学习的时间空间都是开放的,任何人可以随时在任何与网络相连的终端上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管理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网络内容与形式的充实、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要求:首先,教学活动过程开放。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坚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保证最广大的学生享有最充分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课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程内容开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阶段特点的教学活动。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设计中需注意包容力和弹性,规划好每个环节。

(一)课程分析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对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进行分析。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道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在现有理论基础和时代课题的结合中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学者海涅克(RobertHeinich)曾指出: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2]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而展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以重建认知结构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特征与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唯此,才能就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习,促進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联系非常密切的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衡量指标。教学设计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加涅等都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如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大类教学目标,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由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的目标序列,如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为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目标层层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件的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些目标设计得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学习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自己要到达的目标,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把知识内容分解重组后,使其可以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进行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观点要准确、表述要规范,不能有半点马虎。要明确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在对知识进行分解时,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划分教学单元,在弄清楚知识点间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对独立并完整的知识点。

(五)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作为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一环,起到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来支撑,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支持的程度,力争使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体现出丰富性、方便性、易获取性。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但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要想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势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出来的,既为学生省去了剔除无用信息的时间,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相关知识。包括网站链接、参考书目、电子教案、作品展示及论坛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是指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包括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具体指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开展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结构,而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恰恰要确定整个教学过程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脉络进行下去的。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的信息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复再现来再次复习前面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地“教”与“学”,二者是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

(七)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的设计同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就不能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就难以掌握和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好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指的是一门课程完成以后所进行的一个评价过程”[3]。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重在测试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以试卷测试为主。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更应该关注形成性评价设计,以便改善“教”与“学”二者的分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动力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第7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和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3.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第8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学生主观思想的流露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生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思想,教师的讲解架空在学生的倾听之上,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压制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离开了那份热爱的情怀,就缺乏了一种主观的积极性。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更是其前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否则,就会使学生与学习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教育的视野,如此形成的后果并不是我们教师可以亡羊补牢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叛逆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其他教学环节,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对于政治教学而言,思想的碰撞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如果学生抵触教学内容,那么,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更加困难。教师在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策略,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思想政治“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经典名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时,教师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句来唤起学生对于自己的全面认知。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其茅塞顿开,思想上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自觉中就掌握了教材知识。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教师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以触动学生的心弦,提高其政治思维能力,拓展其想象力,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二、拓展学生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基础上的,只有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才能有效地沟通,这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构建的。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不能让学生在被动回答问题中去学习政治。在课堂氛围的构建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多方面的层进式教学模式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用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要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法不可违”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触犯法律的视频,如一些醉酒驾驶的案例,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事实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如果觉得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说:“哎,还是我们穷苦的人民教师素质高,从不酒驾。因为我们既买不起车,又买不起酒啊!”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有思考的勇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法律的看法,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了,能够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无定法,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的功效。学习是枯燥的,由教师讲述人生大道理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形势了,枯燥的说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故应立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情境再现、问题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我的意志品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于坚强意志力的关注,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齐白石“化石为泥”的故事来分析意志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然这么苦、这么累,手都出了血泡,为什么齐白石还要坚持下去?他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采取给各个小组加分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加强合作学习,汲取众人的智慧之光

 

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有效,但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绝不能将课堂交给学生后就离开,师生间和生生间都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重视目标的达成、关注个体的智慧,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间的不同思维碰撞中收获全新的认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自强,进取的动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对于自己家人和朋友中存在着的自强表现做出归纳和总结,汇集小组智慧,认真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强的表现,哪些事情不是自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理解自强的内涵。

 

总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智慧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亦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智慧大放光彩,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唯有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展翅高飞的平台,才会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第9篇:思政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三坚持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维过程 最优化

新课程改革紧跟时代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环节的实现过程中将知、情、意、行的内化有机统一,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为用。这从客观上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更要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按照“三坚持”的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转变成动态、从而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过程。

一、 坚持将学生塑造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并以此构建对等匹配的教育过程与结果。

沐浴先进教学理念的春风,将“优起点,实过程,乐结果,师生共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 ”作为教学设计指导。以教学目标为标杆,以优化教学设计为起点,把夯实教学过程作为落实,最终使学生取得以学为乐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切合点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落实于实际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持续的以学为乐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一) 围绕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做到教学起点优化,为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对等匹配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是环环相扣的三维过程,而教学准备是教学目标的初步实现,做好教学准备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备课着手,以学情为基本依据做到贴近学生、以校本资源为依据做到贴近当地生活实际、以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以思想性强、价值取向鲜明的时事材料为载体,始终将满足学生的思想性发展,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作为教学准备的准线。

(二) 在授课环节分层次实践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势利导善于变通“以小促大,以大哺小,大小结合”最终实现“将学生塑造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人”的目标。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特色办学需要、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三者有机结合。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无论是学校的特色办学需要、还是国家的发展需要都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学校的特色办学需要、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又将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思想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可能。因此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既是基础又是归宿点。

(三)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最终的落实需要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实质不在于采用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形式,而在于能为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最恰当、最合理的位置。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在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加强讲解的效度,对学生的学法进行间歇性指导同时要从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效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等多个维度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验应力求与教学保持方向上的连贯性,不得教一套测一套,应避免只重视后期的简单背诵、机械记忆测试和复习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与结构错位的现象。

二、 坚持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全面高效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自己作为知识的分享者而不是灌输者进行角色定位,适时的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空间;尊重并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的权利;走近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应多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构建民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等于放纵学生;给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学生有过错的行为时,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明确指出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学生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学生,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矫正时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三、 坚持以雏形的社会型课堂的建构为契机,锻造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如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成员之间合作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多与后天的培养机制有密切关系属于晶体能力。“雏形社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有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可持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构建模式,有利于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通向成功的“独木桥”变成“立交桥”。

首先,树立雏形社会型课堂新理念,告别“平时讲课本、考时背时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时政和现实生活的接触课堂话,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知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享用社会资源的情感倾向和能力。

其次,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社会化。结合教材,以教材中的雏形社会资源为基础,挖掘家庭、学校、社会中可用的社会化教学资源,尤其是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社会生活资源。将这些资源按照雏形社会的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要求进行构建并转化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理解、感悟、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际生活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必须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培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三坚持”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将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最终教学实现;无论是构建对等匹配的教育过程与结果、坚持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的教育方式还是坚持以雏形的社会型课堂的建构为契机,锻造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都需要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系统性的结合,并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夏平平. 学案导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 罗义炫.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传承.2007(06)

[3] 李娴.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体会[J].贵州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