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以学习者获取知识为重点进行构建。其倡导自主学习,认为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极为重要,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以“顺应”其学习路径,快速推动学生知识结构重建,最终达到教学高效化目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容主要分为:基于学生的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排;顺应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互动,并由教师进行引导;重视及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思维、理解力的培养。从上述七个方面可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解、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构建,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不断挖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1]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
(一)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强调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并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往往更注重教学大纲内容灌输,缺少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予重视,这样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其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势必会带来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遏制了其学习天性。[2]
(二)不重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及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可通过以下公式呈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二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社会价值侧重于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社会越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更加彻底,同理反观亦然。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对社会作出贡献后社会反馈回来的尊重与回报,当一个人获得的社会尊重越来越多时,其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会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确关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几乎独占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学生被动听课,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强制授课,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难以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从旁引导。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更多去创造情景,通过互动协作、对话等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协调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地位
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自己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应当平等,而且应当和谐互动。教师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的,也难以真正地将教学活动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二)建构良好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环境有别于教学环境,身为高校教师应当深刻理解二者区别,这对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重自主学习,而教学环境更偏重于控制与支配。因此,想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那么就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动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支配。而要让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学习主动性和任务支配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环境设计首先都是基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为前提,而不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即使设计得再好,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极为有限。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环境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的场所,也只有在此环境中,才能够提升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以发挥出自主能动性,自觉地对学习资源进行利用以达到自身获取想要知识的目的,最终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要高度重视建构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三)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责任重大。所谓社会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沟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观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人格,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存在辩证关系,个人价值无法与社会价值分离开来,反之社会价值也无法脱离个人价值而存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之所以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来看,思政课教学如果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培养,而将社会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学习的真实意义,认为所学知识与社会适用性差距较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仅难以进行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而且更谈不上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者要想达到这项要求,就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都有严格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实教学应用中也有其需要改进之处,各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自身教学状况考虑,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努力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引探自学,主体发展创新”课题的研究报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8.
摘 要:思政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起到了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的作用,但根据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一定问题,由此本文将主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对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开展探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其中思政课程更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改进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让思政教育实现实践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1.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就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各院校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变,但离要求的目标还是有大差距,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从而导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普遍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
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提出思政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一观点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是重视理论部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敷衍课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态度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思政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也是较少的,一是表现在课程安排上,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课程都是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学生较多,教师要想顾忌到每个学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二是表现在财力投入上,一般思政教育是很少会有经费支持的,导致教师只能局限在课内的实践教学,这样对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产生了很大限制性;三是表现在人力投入上,在多数高职院校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待遇相比于专业课教师低,而且学校对思政教育教师的任职要求也把控不严,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所以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以往改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口号,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1.2思政教学的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虽然思政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几大方面,知识体系也比较丰富,但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识学生在初高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加上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取到部分思政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以课本为蓝本,过多强调理论性,忽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特点,只会让学生对思政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率越来越低。
1.3思政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正是由于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很多教师都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根据调查显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认为教师理论知识灌输多,相比较而言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以及学生从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应用就少。
1.4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考核方式都是按照学生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加上考试卷面成绩,虽然这一考核方式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在平时尽量不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和重视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对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是不够,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程度,这也是由于多数高等院校长久以来重视成绩忽视应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造成的。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来看,要想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再从教学方式方面改进。
2.1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思政课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前提条件就是加强教师对思政课的重新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变为实际行为。
一是院校和教师要重新为思政课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导向与学生的就业导向相融合。通过以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或是职业需求为切入点,会对知识的实践渗透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思政课不再是一纸空文,跟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是具有实用性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是坚持高职院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本”体现在学校不仅要认同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同等重要的观点,而且从待遇或是福利上也要给予同等对待,除此之外还需及时向思政教师传达我国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开展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为和教学能力,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以“学生为本”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多增加互动环节,并多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此外教师还应多增加对多媒体的应用,对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媒体播放或是探讨交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2.2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顾名思义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1)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在课前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再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跟在课上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比如最近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做进行课堂讨论或是对于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组织时事知识竞赛等。
(2)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且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是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参加思政活动的有效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多开设论坛,礼仪知识培训或是征文和设计比赛等,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佼佼者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所以通过高等院校创办的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在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堂中的教学讨论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在在校园内展开,所以在依照思政课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或是义务卖报等活动,或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促进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3.结语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率偏低,且并没有真正实现开展思政课的目的,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途径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1] 罗金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3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疗纠纷已是当今社会各层人士的热点话题,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其中21.3%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引起的,而这些问题与医护人员的道德品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现在的状况。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关键词:政治教学;公民意识教育;实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高中政治教学对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政治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其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公民意识教育,同时政治的情感熏陶的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公民意识教育方式。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在各个教学环节,把传授知识和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水到渠成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坚持高中公民意识教育纵向衔接,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实践性学习的实施者,教师是整个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需要从多方面发掘有助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资源并运用到公民意识教育教学中,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勇于实施实践性学习的公民意识教育教师。
众所周知,高中的政治教材是人文科学最为精致的内容之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公民意识教育因素,有效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如,我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诫,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教师就可以把高中政治课程中必修3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学校每年的“感恩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从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让学生在活动中识恩、知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回报。教师在整个活动创设中要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恩情和超越自我,提高学生的道德情商。
党的十报告指出,人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公民意识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教导与培养。在学校,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师教育要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课堂教学工作作为公民意识教育教育的主渠道,明确公民意识教育教学目标,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教育之中,如,给学生讲授《弟子规》时,把“注重行为举止,养成良好习惯,研读经典故事,学习做人的道理”作为公民意识教学的主题,通过常规教育、文化教育、爱心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情感内化,在人际交往中行为得体、礼貌待人,从而不断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认为,政治课程教学是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的是将课内课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通过公民意识实践活动促进意识素养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的公民意识教育点,充分驾驭教材,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公民意识教育渗透的生动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政治教学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家、爱党、爱人民、爱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挖掘高中政治必修3的文化理念,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自主参与,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当前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在注重教育活动形式和过程的同时,力求突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上饶开展“爱我信江河,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当学生看到河边草丛中遍布垃圾、水源受污染的现象时,激发了道德情感,这就是公民意识教育生活化,即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强对学生的启迪与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要注重公民意识教育的生活化,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品德得以升华。
因此,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时,应该把课堂的教学资源延伸到课外,激活学生的公民素养,凸显了政治的本质与力量。只有寓公民意识教育于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才能让政治教材中蕴含的公民意识教育因素洒落在学生的心田里,真正做到春风化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95-03
Abstract:Intheinstructionaldesignofthenetworkcourse,"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inthelearningsituation,collaborationlearningandtheattentiontolearners'individualdifferencesaspectsareinseparablefrom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theory.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capacityandflexibilityinteachingdesign,andplanveryaspe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representedbythecourse.
Keywords:Constructivism;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ldesign
为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1]2011年又实施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同时借鉴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实现二者的全方位整合,有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而要开发出这样交互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网络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赘述。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建构主义所要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得以实现,使建构主义理论不再囚于心理学家的象牙塔,而变为具体可行的指导方针,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设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同样离不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十分重要
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这样的环境包括网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习情境创设越丰富,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就越多,学习成效越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大。
(二)协作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具有促进意义
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过程,协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不同观点的交流、意义的最终建构,都不能离开协作。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的软件工具阐释自己的看法,分享他人的经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三)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有指导作用
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注重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习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网络环境,使教师讲授更为生动,学习的内容更为形象,师生双向交流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相对传统课程来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一)自主性
把“自主性”作为网络课程的第一大特征,目的在于凸显学习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按固定线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构建了知識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并且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必受传统教育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机械惯例。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阅读文字资料、观看影视录像、在线留言等,并辅之以专家讲座、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这既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交互性
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双向传递信息的功能,学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一改以往书籍、黑板、电视广播等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本身的互动交流模块接收学生传来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采取发送邮件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授课、作业和讨论等信息,也可以把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板等模块讨论问题,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三)共享性
网络课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即可以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借鉴国内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经验结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将其他高校优秀的资源超链接到自己设计的网络课程中,实现校外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四)开放性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课程能获得较高的赞誉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对传统的封闭教育的“限定性”的解构,教与学的主体、学习资源、学习的时间空间都是开放的,任何人可以随时在任何与网络相连的终端上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与交流,管理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网络内容与形式的充实、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要求:首先,教学活动过程开放。开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坚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保证最广大的学生享有最充分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课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程内容开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阶段特点的教学活动。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设计中需注意包容力和弹性,规划好每个环节。
(一)课程分析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对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进行分析。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讨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道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在现有理论基础和时代课题的结合中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美国著名学者海涅克(RobertHeinich)曾指出: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2]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而展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以重建认知结构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特征与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唯此,才能就如何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习,促進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联系非常密切的环节,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衡量指标。教学设计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国内外教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加涅等都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如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三大类教学目标,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由低到高分为若干等级的目标序列,如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为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可操作的技术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目标层层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件的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些目标设计得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学习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自己要到达的目标,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把知识内容分解重组后,使其可以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进行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观点要准确、表述要规范,不能有半点马虎。要明确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在对知识进行分解时,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划分教学单元,在弄清楚知识点间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相对独立并完整的知识点。
(五)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作为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一环,起到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不同的学习活动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来支撑,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支持的程度,力争使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体现出丰富性、方便性、易获取性。建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但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要想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势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出来的,既为学生省去了剔除无用信息的时间,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相关知识。包括网站链接、参考书目、电子教案、作品展示及论坛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是指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包括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具体指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开展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结构,而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恰恰要确定整个教学过程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脉络进行下去的。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的信息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重复再现来再次复习前面的内容;在网络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地“教”与“学”,二者是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
(七)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的设计同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学习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就不能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也就难以掌握和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好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网络课程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指的是一门课程完成以后所进行的一个评价过程”[3]。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重在测试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以试卷测试为主。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更应该关注形成性评价设计,以便改善“教”与“学”二者的分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动力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网络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和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3.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学生主观思想的流露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生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思想,教师的讲解架空在学生的倾听之上,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压制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离开了那份热爱的情怀,就缺乏了一种主观的积极性。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更是其前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否则,就会使学生与学习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教育的视野,如此形成的后果并不是我们教师可以亡羊补牢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叛逆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其他教学环节,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对于政治教学而言,思想的碰撞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如果学生抵触教学内容,那么,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更加困难。教师在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策略,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思想政治“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经典名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时,教师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句来唤起学生对于自己的全面认知。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其茅塞顿开,思想上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自觉中就掌握了教材知识。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教师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以触动学生的心弦,提高其政治思维能力,拓展其想象力,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二、拓展学生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基础上的,只有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才能有效地沟通,这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构建的。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不能让学生在被动回答问题中去学习政治。在课堂氛围的构建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多方面的层进式教学模式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用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要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法不可违”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触犯法律的视频,如一些醉酒驾驶的案例,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事实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如果觉得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说:“哎,还是我们穷苦的人民教师素质高,从不酒驾。因为我们既买不起车,又买不起酒啊!”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有思考的勇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法律的看法,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了,能够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无定法,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的功效。学习是枯燥的,由教师讲述人生大道理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形势了,枯燥的说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故应立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情境再现、问题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我的意志品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于坚强意志力的关注,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齐白石“化石为泥”的故事来分析意志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然这么苦、这么累,手都出了血泡,为什么齐白石还要坚持下去?他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采取给各个小组加分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加强合作学习,汲取众人的智慧之光
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有效,但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绝不能将课堂交给学生后就离开,师生间和生生间都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重视目标的达成、关注个体的智慧,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间的不同思维碰撞中收获全新的认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自强,进取的动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对于自己家人和朋友中存在着的自强表现做出归纳和总结,汇集小组智慧,认真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强的表现,哪些事情不是自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理解自强的内涵。
总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智慧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亦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智慧大放光彩,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唯有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才会成为学生展翅高飞的平台,才会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面旗帜。
北大教授死于北大医院
北大教授熊卓为的丈夫王建国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据他回忆,2005年12月,熊卓为正在申请第3个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因长期伏案工作,她有些腰疼,到北大第一医院拍片之后发现腰椎出现轻度滑脱,北大第一医院的骨科主任李淳德诊断需要尽快手术。
王建国说:“李淳德跟她讲四天就可以下床,一下就可以恢复,他说没有问题。”
王建国回忆,住院后的第二天一早,骨科主任李淳德就给熊卓为做了骨科手术。不过手术后,熊卓为并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很快恢复,病情反而突然严重起来。
“她就扶着床边走,大概只走了1分钟左右,突然就说建国,我不行了,然后就倒在这个地下。”
2006年1月31日,手术后的第7天,北大第一医院宣布,熊卓为因发生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
骨科手术致心肝破裂
胡盛寿是熊卓为的同学,现任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在熊卓为陷入昏迷的最后阶段,王建国找来了胡盛寿,这位国内知名的心脑血管专家在北大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见证了熊卓为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王建国说:“他出来就告诉我救得太晚,他说有几道关卡,任何一道如果堵住了都不会死。”
悲痛中的王建国难以理解胡盛寿所说的几道关卡,道道失控的含义。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妻子作为北大的医学教授,就在北大第一医院工作,而北大第一医院怎么会不尽心尽力?
王建国说:“断了三根肋骨,心脏也破了,肝脏也破了,我在病历看到的时候,我自己就差一点晕倒。”
对于熊卓为的死亡,北大第一医院的结论是,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而王建国在妻子的病历记录上看到,妻子的肋骨折断了,心脏、肝脏竟然全都破了。
“肝脏破成什么程度?肝脏破成一个三厘米宽八厘米长的一个口子。”王建国说。
熊卓为只是做了一个骨科手术,为什么肋骨断了,心脏破了,肝脏也破了呢?从手术记录中,王建国发现,是医生在抢救的时候按压造成的。
诉讼人卓小勤说:“这是非常粗暴的一个抢救,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脏,同时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还是由于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而放弃抢救。”
3名抢救医生无医师资格
王建国和律师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抢救的主治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
记者在熊卓为的病历记录上看到,负责观察、诊疗、抢救的主治医生叫段鸿洲、于峥嵘和肖建涛,最后的死亡证明,是于峥嵘开的。王建国告诉记者,这3个人,都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
王建国告诉记者,对于于峥嵘等3名没有医师资格的学生行医的事实,北大第一医院并没有否认,但是院方强调,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肺栓塞,跟学生行医没有直接关系。为了搞清妻子的死因,王建国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从北大第一医院复印了病历,当他准备和北大第一医院对簿公堂的时候,他发现病历当中多处都被修改了。妻子的肋骨断了3根,这一点竟然在病历中消失,而且院方还把熊卓为当初自己走着进医院的情况改写成了坐轮椅入院。
记者暗访:
仍有学生无证行医
非法行医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记者以患者身份在北大医院急诊挂了一个外科号。
给记者看病的医生刘希高与记者聊天时说,他在这里读博,还有两三年毕业。他说,只要考入北大医院研究生,就可以享受住院医待遇,每月一千多元工资,医院管吃住,可以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每天都要上手术,曾经做过阑尾炎手术等。
记者注意到,急诊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张值班医生表,记者通过卫生部执业医生查询系统,发现除了刘希高以外,李少雷、周怡君,也同样没有任何注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