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思政教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的意义

第1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性;针对性;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积极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技能,虽然学生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群体,但学生自身也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高校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而针对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科学为指导,逐步加强思政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并且还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应对,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明确自身明辨是非的目标,正确的区分和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内容,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思政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占有的份额较少,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有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高精尖等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一,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降低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和觉悟。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的艰巨责任,但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思想落后,经验缺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这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落后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上课形式主要为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理解的地位,还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就是形式主义,在考试之前给学生画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答案就能够应付考试,并且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形成自己的实践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就目前而言,能够影响学生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政部门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占到23%,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占45%,教师的自身认识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25%,其他外在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7%,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社会拜金风气严重,这种不良思想都会侵害高校学生,使其树立错误的人生活,严重者还会导致高校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其出现偏激思想,从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在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其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校和教师应该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思政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力量信念和人生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再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努力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园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和课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的形式,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大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恩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7-139

[2]周新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1):129-130

[3]雷彬.浅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时代教育,2015(9)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第2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人文主义;理念运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传播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占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不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优化,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保证与素质教育理念同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目标和环境,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代替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育模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从而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和发展精神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这些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性和对人性的关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人文主义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我国各个文化流派都体现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儒家、道家等各大学派。尤其是儒家文化及精神理念,在我国广为流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总之,人文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结合人文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基础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人文主义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实践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角色互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地位进行教学。还应注重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理解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认知理念表达出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和突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文化水平。课外活动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学习,加强人文主义的实践体验,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语言教学。[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以此,让他们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而在第二课堂,即课堂外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加强生活教育,把生活中的精神要义发掘出来做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新的课堂教学。如,把我国传统节日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3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道德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与高校各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养为主旨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的结合意识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课,思政课理论教学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并承担了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重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普适性,但难以体现与专业的关联;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与专业也基本不挂钩,大学生觉得思政实践课空泛无实际指导价值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与专业结合具有相当优势,它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方式方法随机多变,时间场地不受课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开设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个专业,并开设有卓越班,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献身交通,服务大众,四海为家,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和默默奉献”是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1],培养思想过硬的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人才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之侧重。只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才能有目的的调整实践内容,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师乐于钻研,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乐于实践。

二、明确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必须要明确的就是目标问题,即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目标就是把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卓越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具体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认知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感受并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

(2)能力目标。完成书本到现实、理论到实际的飞跃,发动、依靠大学生参与、策划、组织[2],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交通运输专业特点、认识交运行业工程道德现状,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工程精神和意识,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解决交运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3)价值目标。引导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探究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实践现象,研究解决途径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程道德素质,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栋梁之才。

三、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师职责与学生义务的统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与卓越人才专业培养完美结合的最佳形式,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原理、知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听”“写”“做”,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严格实践纪律,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

(2)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特点、交通运输专业性质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工程道德仔细挑选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精细设计切合实际、有利于培养交运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交通专业的特点,通过项目实践,使思想教育融入项目实践内容中;严格规范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反馈。规范实践教学步骤,适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效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立全面、客观、多元的科学考核机制。

四、创新性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用载体和具体操作依据,在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时,以培养工程道德为主线,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教学项目,而且还要开拓思维,推层出新,紧密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和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巧妙设计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1)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内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尽管交运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是理工课程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与工程道德教育相连接的知识点去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关联性去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领悟到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布局、交通技术以及交通管理无不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主动思考交通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2)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流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试验、测绘测量、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为了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本身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但我们仍可依托这些学习流程设计以这些专业环节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工程试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托测绘测量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依托专业实习、道路设计的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等,将工程精神与意识巧妙地渗透入专业学习环节。甚至还可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依托学生参与的专业课题和横向项目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教育适时新颖。

(3)依托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创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相关的工程道德社会现象是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来源。这些项目的实践使思政课教学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使理论知识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生动,锻炼了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交通事故频发的“死亡道路”设计施工的调查;中国道路工程质量堪忧现状的深层次探讨;交通部门已成为所有部门腐败中“重灾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围绕工程道德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显著效果,两个学期来,所教班级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关于“工程道德”的话题发言就达五六百人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卓越班96.32%的大学生认同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甚至认为是否具备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习也更有积极性。总之,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要求,创新设计并实践教学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卓越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真正达到强化工程道德的实效,也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福. 试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60-62.

第4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改革中忽视教学艺术便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观念的落后与陈旧。

(一)“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上盛行的不苟言笑的说教,直道式的讲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等,都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

(二)标准件型的人才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常常以卷面考试的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品德的好坏,甚至当成唯一标准。这种人才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而且也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贬低了教师应有的价值。

(三)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应试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因素。课堂上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造成了政治课就是抽象空洞、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学生学习没有激情,缺乏生动,效果事半功倍,很难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四)片面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大多数课件的制作,完全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体系和脉络,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沟通,这其实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背景下新的说教方式或新的“满堂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件的奴隶,不能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仍在沿用。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现状基本上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和范畴来建构其方法论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情感、教学美感、教学意境、教学机智、教学和谐等课题的研究力度不足。

二、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为改变上诉这些现状,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政治课,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时代要求,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领域,树立新型课程观。进入21世纪,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就要针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艺术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视角,把握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趋势,真正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从而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条件下,在方法与方法论不断创新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拓展和创新其研究领域,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的过于划一呆板的课程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强化对教学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和提升学科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科学化、人文化。

(二)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树立新型师生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须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思想的青春留驻,他们才能为你保险,使你永不落伍。”“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行走”。可见,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谐相融、互尊互爱、共创共乐的师生观。要牢记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简单、生硬或者摆出尊者的架子来压服人,而是用教学民主的精神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三)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人才观。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为此,教师应该破除传统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通过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标新立异,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把他们最终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破旧立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研究视野,树立终身学习观。当今社会是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社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从过去的陈旧、死板、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来探索思想政治课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掌握适应时展的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完成由只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向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转变;由原来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向具备创新型思维能力的转变;由单纯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能力向具有设计、创新、指导、运用能力的转变;由单纯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向教科研一体化的转变。同时还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美感、教学敏感、教学灵感、教学意境、教学机智、教学和谐等在教学实践中亟待探讨的课题进行立项和研究,拓展自身的教学艺术研究视野,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小结

第5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6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会计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在选订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学校领导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材的实用性对教材进行有效地筛选,导致会计教学的成果不够显著。二是会计学科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训练的熟练性和准确性,部分院校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致使会计教学只是流于形式,而不能保证可以让学生将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之中。三是会计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师只讲授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了会计的有关知识,而思想境界却未能达到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到达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一些利益冲突等问题时,能够明确思想态度,做出有利于大众的正确的决定。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并且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在讲授会计知识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其中。比如,在讲解会计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时,要告诉学生会计这一学科并不是我们国家借鉴其他国家而设立的,确切地来说,会计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涉及到了会计的一些官职,之后,会计又根据当时的不同的需要而进行不断地发展、改进。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以我国祖先的智慧结晶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之中还可以适当地讲授会计中的著名学者的经历、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于这些学者的敬仰之情,从而把这种敬仰之情切实转化为在实际的会计学习中的动力。

(二)道德素质教育层面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弥补智慧上的一些缺憾,而较高的智慧水准却并不能弥补道德素养上的缺憾。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会计教育过程之中,道德教育是教师的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外界之中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每天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到金钱,如果道德水平不够高,就极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尤其是金钱、权力的诱惑更加让人难以抵挡。所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各类经济关系,告知学生诚信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规则纪律与法律教育层面

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建设,是国家在当前形势之下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对于会计行业而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同样重要。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讲授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讲解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知晓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条款,从而早日树立起从事会计工作要遵纪守法的意识,不违反会计从业的规章制度,不触犯会计从业的相关法律。

(四)心理教育层面

当今社会,处在各个行业各个层级的人都具有较大的压力,想要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应对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就需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讲授会计发展历史中那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著名人士的相关事迹,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在从事会计学习乃至以后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具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不会精神涣散、无精打采,不会对于会计工作失去信心,更不至于将学习、工作之中的烦恼扩大,导致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看重一个人的诚信度,对于会计这一行业来说,为人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失去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信任危机,那么,小则,自己从此以后难以再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影响前程;大则,损害企业的形象,使企业以后在同行业中难以立足。所以,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诚信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心理健康在当今时代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逐渐的注重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层面的教育。这一层面的教育,对于学生在面对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挫折时,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7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辩证统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道德修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抓住重点,潜移默化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教师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词、句、段,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让学生感知课文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我的战友》一文,写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集中表现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凭借这个材料,我首先抓住重点句“忽然火烧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整个身子包住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突如其来面临极为严峻考验的气氛,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烈火中燃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纹丝不动?为什么没有发出一声?使学生明白遵守潜伏纪律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纪律情况,认识到遵守纪律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熏陶。

二、以读激情,引发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教师应多花点精力,抓住朗读这一环节,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通过老师的导语及听课文录音、看与中心有关的视频,创设告别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与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创设情境,熏陶浸染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巧设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或营造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浸染学生,让其思想品格受到熏陶、得到升华,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首先播放桂林的旅游宣传片,并以学生轻声哼唱已学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桂林山水。这种情境,如一粒小小的石子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

四、拓展图意,激感

课文的插图或表现文章中心,或提示文章重点内容,或描绘人物形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窗口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教学时,我们不要局限于文章的插图,而要以此拓展,丰富学生的表象,增强感性认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达到教育目的。

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在总结全文时,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领略了张家界的“美”之后,自由发言,说说:“你喜欢张家界的美景吗,为什么?”“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像张家界一样的风景名胜?”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我们的祖国风光如画,地大物博,我们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倍感自豪,我们要热爱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出示提前准备的“桂林山水”、“西双版纳”、“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的图片或视频,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五、挖掘内涵,陶冶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古诗词、名言警句的内涵,不仅能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品位,而且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古诗词、名句警句内在蕴含的美,打开学生心扉,引发共鸣,使学生理解古代诗词、名句警句优美的意境和内涵,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如教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时,我通过对诗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接受诗人情感的陶冶,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人临到与世长辞之时,该有多少话想说,但陆游只说“死去原知万事空”,对其他事都没什么牵挂,只是遗憾道“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爱国之情。他唯一要嘱咐孩子们的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爱国诗人陆游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道德观念,明白了实现祖国统一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取思想内涵,及时哺育教化学生,做到寓理于知识、寓德于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导入艺术 策略

一、思想政治课“导入艺术”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所谓思想政治课的导入艺术是指政治教师在一节课教学开始时,为有效地导入新课讲授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虽然导入新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占很少的时间(约5分钟左右),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开头新颖、别具一格,就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学效果上看,运用“导入艺术”具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渴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无疑担任着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好的新课导入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学生认为它说教意味弄,知识枯燥、乏味,平常随便听听,考试时背背就能得高分,很多学生对这一门课提不起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环节,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的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等,让思想政治课课堂成为一块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就其目的来说,是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注意,既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来说,每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内容页各不相同,但往往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可能还停留在课间活动的刺激上。”[1]这一点在思想政治课上体现的特别明显,思想政治课往往被当成豆芽课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课程多被安排在上午最后或者下午最后,而这时间段往往是学生容易困和容易饿的时间点,即所谓的“饿课”和“困课”之说。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这一门课时挑战性非常大,如何让学生从饿和困的环境中走出来认真听思想政治课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关键性一步,而这关键性的一步恰恰就是我们的导入环节,导入得法,那么就会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

(三)沟通师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消极地受动于教师而要随着教师的教而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所以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总带有一定目的意向并伴随着情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导入新课时就注重与学生情感的的交流,那么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后,就会大大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思想政治教师尤其要在这一点上下足功夫,因为思想政治课传授的内容具有价值倾向性,加上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人看不到它现成的价值,所以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上这一门课时要有点“心机”,那么教师在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时,就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学生要有情感的交流,学生一开始就信任老师之后,自然而然的也就信任了老师要上的这一门思想政治课,这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有很大的帮。

二、思想政治课“导入艺术”存在的问题

讲究导入艺术固然重要,但不能纯粹为了导入而刻意追求,否则会空求形式、离题万里或者啰唆、冗长、喧宾夺主,所以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纵观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导入新课方面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法单调 枯燥乏味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由于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社会环境认为思想政治课处于副科地位的影响等因素,导致政治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主动放松学科的教育教学,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不会下足功夫,而是开门见山的进行讲解,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 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子。这一段的内容不能过多,过多无益,恰到好处为佳。有道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导入的内容不在多少而在精炼,且恰如其分。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势必要占有更多的时间,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都应该让其发挥真正的价值。正确选择内容,合理限定时间,恰到好处限定在一个临界状态。明确导入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是激发兴趣、设置问题、引起下文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

(三)离体万里 弄巧成拙

有些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片面的为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找些图片、视频或者讲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这样造成了牵强附会的结果,有的甚至于离题万里,不着边际。他们只为了抓着学生的兴趣而忘记了正课的主题。实际上,导入的设计要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围绕课程的中心主题进行选择导入的话题和材料,不能离题太远,不能有悖于新课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导入只是画蛇添足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导入的设计一定要切题,复合教材的内容要求,不故弄玄虚,也不枯燥乏味。否则,不但起不到导入应有的作用,而且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三、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入艺术”的策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中,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那就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什么导入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

第9篇:思政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54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为了达到更通俗浅显地让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采用了以案例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与方针,同时也突出思想政治课以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学科特色,在具体的案例问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高效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就是把具有社会性以及教学性的事实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依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强调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也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好“主导课堂”这一角色。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最终是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学习。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时教学程序与方法会有很多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做好案例信息的搜集与编辑整理工作。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例子不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生编硬造的故事,也常常不是事实的照搬,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编写。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以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根据初中生特有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状况,在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编辑整理,更好地适应教学。整理出来的材料要为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留下充足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准备以及全面的考虑,要比学生的考虑深入得多,这样才能在学生的讨论遇到瓶颈时进行适时引导,深化问题与思考的深度。第二点是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讨论,还课堂于学生,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活泼天性与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活跃思维等原因,课堂讨论的话题不免会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课堂讨论话题,在问题发现、讨论以及解决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加以引导。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各执己见时,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支持不同意见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但也要避免课堂的混乱,以更好地达到让同学们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带着整理过的案例资料开展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己的思考才能发现材料中所要说明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把问题理论等一系列的东西推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由此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被激发出来,自我主动接受的东西必定比教师硬塞进他们脑子的东西印象深刻。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了解与思考后就是讨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他们可以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提高。同时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充分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当中去,给他们自由轻松的氛围进行学习,也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加热爱学习。

再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课,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整理与理论的准备,有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在课堂讨论的环节显得知识局促与贫乏;教给学生这些知识以备讨论之用也能让他们的讨论更加深入。然后就正式进入了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环节,在这一个阶段要把所有的案例与情境逐一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了解案例事件,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讲述正当防卫知识的案例中,由一名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案例,让其他学生自愿模拟故事中的角色,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同时也让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进入状态。

了解案例之后可以给同学们一定的独自思考时间,这个时间里学生会大致了解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并根据案例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可以开始讨论。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讨论要求,例如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尊重他人,平等民主地展开讨论等等。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他们在小组内部讨论,每个成员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小组形成一个讨论结果加以记录,对小组内部有争执的问题也可以详细记录,拿出来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回查看情况,了解讨论范围。小组讨论结束便是班级讨论,每组派出一个发言人,陈明观点并提出问题,最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在同学们眼中枯燥的政治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学习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思想政治。

笔者相信以案例为依托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变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浅谈职高政治课堂的即时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2]刘艳玲,宋璐.品德课堂即时评价的问题[J].中国德育,2009,(8).

[3]尹安玲.即时评价 巧妙点拨[J].山东教育,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