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因此,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标新教改改革,寻找探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新课改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字面意义上的课本改变和课程改变,相比较之下课程的改变,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还注重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引导。因此,新教改下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核心、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思考和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变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广大教师实施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主要是把握课程的教学能力、学生接受新课改的心理和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配合、融合与提高以及效果显示的综合指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生学法的指导上。
一是学生要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发展性,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二是学生要在自身思考中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更新理念,改变由单独文化升学追求向多元素质结构方向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要经常性地受教师指导并向教师请教,了解教师在新教改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掌握自我个性、特长及素质文化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体现着教师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性和探究性;同时学生也体现出学习的适宜性、实践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科学性。
二、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排除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单纯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动手。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掌握基本科学方法;③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发展和需要是课程结构改变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现以单科考试到学分管理,模块学习的改变;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并且相应地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在所增设的课目中,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思想发展、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综合性地突出整体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开展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此,大学教学管理要转变传统硬性的管理观念,改进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使有效教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确保教学管理服务于师生全面发展。本文对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有效教学;教学管理
一、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
(一)人本管理理念
所谓人本管理理念实质上就是将尊重人和发展人作为前提,围绕人进行的各种教学管理活动。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纯地凭借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权力约束等硬性的规定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当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在教学管理中应当以尊重人、重视人的理念,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借此来激发出教师员工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学校的管理者还应当将不断提高被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而教师则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本管理理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充分体现,将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有效教学的重点,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民主管理理念
在当前的新时期下,大学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若是仍然以传统上令下行的方式进行管理,则很难满足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无法确保大学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大学师生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应当走民主管理的路线,遵循民主管理理念,运用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采取共同参与、相互协商的管理模式,调动起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时,在大学有效教学方面,也要以民主管理理念为根本,让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这不但有助于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出逆反心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宽容、理解和信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尊重教师,更服从学校的管理,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柔性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内大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都是刚性管理模式,采取的管理手段也多以制度、指标、指令和规定为主,重点强调的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管控,使他们服从学校的领导,这种管理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也很难达到预期中的管理目标。而柔性管理理念所倡导的是一种激励重于控制的管理模式,它在大学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能够使师生的价值需求得到关注和重视,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柔性管理理念重在精神方面的感召,它以权利平等和人性解放来激发师生的主动性,这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借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应当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这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多发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要掌握整体和个体的需求,合理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例如,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时,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不可过分关注少数学生,以免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和不满。而在个别教学条件下,教师则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使他们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践表明,大学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尊重学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份亲密的友谊,从而促进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首先,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这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通过关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真诚的友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指导并帮助他们选择最佳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构建服务师生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高校应构建为师生服务的教学管理体系,将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民主管理,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学校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逐步淡化行政管理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刚性规范和约束,同时要将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促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其二,学校应当多为教师提供一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如设立教师培训中心等,借此来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同时,要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探索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学校要善于发现优秀教师,并适当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其三,学校应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并建立健全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借此来推动大学有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柔性管理理念、民主管理理念,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师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平台。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重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通过有效教学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任书庆.尹旭.王艺.大学有效教学的特征及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
[2]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柔性管理理念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25-02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都较为鲜明,尤其在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而在时代变迁下,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将柔性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工作。
一、柔性管理理念概述
柔性管理理念主要是指以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等作为基础管理思路,通过心理说服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并非使用外在强制力的组织意志,从而让人们逐渐将各种组织意志内化成自己的主观行为。柔性管理主要是基于人的内在潜力、主观意识,来激起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终极管理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结合了人与人需求上的差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人予以充分的尊重。
从柔性管理理念的特征来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以具体人物为教育管理对象。在柔性化管理中,其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结合具体人物的情感需求、心理想法、社会关系等进行。所以,柔性管理通常是处理师生、生生、学校与学生、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人。[1](2)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较为宽阔,不易受到约束,因此,为了满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并适应于大学生各方面变化,就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进行。(3)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稳定性。在大学生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中,教育者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变化情况,对教育方式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并注意保持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具有实际塑造性。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其效果要体现出实际塑造性,通过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从而将各组织意志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大学生内化想法,促使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一)刚性管理及柔性管理间的关系不协调
柔性管理主要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当前,从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看,由于两者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性,导致学校的三大权力主体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仅仅体现出刚性管理理念,并未体现出柔性化管理理念,导致柔性管理处于劣势,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未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学管理者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导致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导致学生没有树立起一种自主管理的意识,其主动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未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管理进行良好的衔接
当前,随着社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大W生在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诸多的心理困境,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由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只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形式上的管理,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管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不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四)管理决策不具备明显的权变效应
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经验、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就需要结合其不同的心理特征、行为活动、思想动态等,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引导。[3]然而,由于很多教育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过度追求预设管理方案及最优化的管理原则,不注重权变效应,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受挫,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协调好内部管理关系
柔性化管理不仅是一个理论,也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涵盖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层级、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且管理中所涉及的内部关系也相对复杂,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并梳理协调,才能够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柔性化管理时,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部分管理职责予以明确的划分,并组织各职能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结合管理问题进行定期的商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管理决策。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时间、资源、空间等各个要素予以合理的划分,确保柔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另外,学校还要注意协调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者间的关系。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在高校管理中,更注重管理的规范性、纪律性,因此,高校要结合时展的特征,通过纪律严明、规范合理的管理措施,来促进学生严守各项规整制度,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柔性化管理的作用,依托刚性管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需求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生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个体重于群众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号召方式,来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并在个体化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虽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大学生群体,但很多问题的来源,均为个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复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有效解决个体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教育管理者也要注意通过多元化与开放化的管理措施,来突破传统沟通上的局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现存问题。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对大学生予以情感上的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是非观,消除其消极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潜力。通常来说,柔性管理可以将科学化、合理化的价值观念渗透于教育管理中,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生活与情感上得到帮助,以便引导大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性,提高其自我塑造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大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注重追求平等,对独断专行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意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并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共同参与的自主管理的机制,使其充分认识到具体的管理制度,并具备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在具体管理中,还要避免出现等级差异,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w谅,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大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的严格性,使其认清自我,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而在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格,还需要增加与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使其实现自我成长。
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网络手段,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征及相关信息,搭建一个网络沟通的平台,通过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便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高效管理。同时,教学管理者在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后,要对其提出中肯的意见及建议,通过适当的引导,纠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进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四)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大学生的在校时间较长,很容易受到校园文化、校园氛围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与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突出校园文化的优越性、人文性,弘扬正确、积极的思想与观念,将时代性、历史性的优秀元素充分融入其中,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效果,让大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内化成行动力量,对自身进行管理。[5]而在柔性化管理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严格地规范与要求自己,并对优秀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宣传,发挥模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在柔性化管理中,主张模糊性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发挥自我评价、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来尊重大学生,使其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发挥,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分析、自我检查与自我教育,通过动态性的评价,使其不断反省与总结自己,达到全面的提升。
四、结语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就需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30-31.
[2]吴丹,何伟强.大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现状与柔性管理机制建设探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7-9.
[3]叶巧群.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192-195.
【关键词】高校 人本主义 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1-01
人本管理思想最早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六七十年代开始有效运用于企业管理,高校的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晚于企业,但对其研究并应用于实践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一切教育关系均围绕人与人开展,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高校人才队伍,但教师劳动是一项长期性、自主性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上难以控制,量化上不宜一刀切,而教师群体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人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社会进步的节奏。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人本原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它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如何看待人以及如何按照人的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去实施的管理, 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教学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 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各种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师生个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之所以强调这一过程的人本性,是因为坚持人本管理是对人的尊严及教学规律的重视。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因而它的人力资源的显著特点是知识性、智力型、教育性,培育人的精神生产,不能靠强制手段,这就决定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持有尊重师生的观念,对待他们怀有一种尊敬、感谢的心情和欣赏关心的态度,由此来激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他们给予潜在的再造就。教学管理过程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机的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以人为本意识的不断唤醒,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让管理理念不断突破行业边界,高校教学管理中引入和传播人本管理理念正日益迫切。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人本性理念不足之处
(一)教学管理理念陈旧,人本性渗透不够
(二)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评价严苛,缺乏人本弹性
(三)教学管理队伍缺乏人本情怀,创新性不足
三、高校教学中加强人本管理工作的应对之策
(一)教学管理工作,持续完善顾客导向的人本机制
1.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与需要
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创造人性化的良好学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去研究。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大学生身心己经基本成熟,普遍比较理性,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有甄别力和选择力。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能结构不完全一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理想也不尽一致,在教学管理中,一定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一方面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学就是要找到每个学生发展的起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是多维度的,包括言语、操作、音乐、身体动觉等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潜能,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的火花,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二)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强化人本意识的塑造
1.树立情感管理理念,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心理和生活空间
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和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各种消极情感的影响。
2.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来,使教师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所以,在高校教学中真诚听取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激发其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将有助于大大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根据高校发展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施控制以实现目标。
3.树立成功管理理念,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作为有创造力的教师更希望取得成功。学校应搭建各种成功平台,让教师在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作为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给教师压力和前进的动力,又应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鼓励提高,同时建立各种激励制度,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使教师享受成功的快乐,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论
人本管理引入并逐渐成为主导思想,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谁能更早、更准、更全面把握其内涵,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本管理涵盖的内涵十分丰富,笔者也仅仅从一个侧面予以论述,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希望藉此推动做这一理念的传播与内。随着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传播,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步扩大,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必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7)
[2]张利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胡军.人本管理一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
[4]吴菲菲.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J].前沿2006年第9期
[5]葛金国.学校管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
[6]徐玲玲.现代企业顾客满意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7]程勉中.对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观念的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4)
[8]雷树祥.柔性管理:大学教学管理的新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张利庆,李文裴.浅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高教探索,2003(1)
[10]周蒲芳.对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分类号】G627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时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想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则需要不断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两大问题
1.教育管理观念与时展相脱节
行为决定思维,思维反过来又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目前为数不少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跟随时代变化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时展严重脱节,对教学管理实践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2.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一支强而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是新课改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后盾和保障。但是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用人机制不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淘汰机制为人才队伍的创新做支撑,造成管理者级别与其能力不相符情况比较严重[1]。此外,很多教育管理者仅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上抓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意识非常淡薄。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的策略
1.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目前,对教师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也就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管理者往往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评价老师,这种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导致个别责任心差的教师不折手段,追求高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为此,应当强调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可以靠学生评价来实现,评价指标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便于学生回答。评价时,几门学科评价表要同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管理者也应更多地与教师交流、沟通。
2.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2]。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是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作业布置不协调,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随之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沦为形式主义产物。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同时还应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3.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随着课改制度的实施,一些教师开始不能适应这些制度,他们一时不能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真正在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模式等等,他们一时的难以接受,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有些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只追求了表面的形式,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创建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提的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表面上给评课教师一种错觉,好像是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这节课,课堂反应不错,教师也懂得活跃气氛,但实质上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根本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提高。所以,学校要加强教学教研工作,正确、认真地将新课程标准实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主旨,高效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目的[3]。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不再是仅仅依赖于成绩,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良好的行为道德、独立探究思考的能力等才是学生长久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学校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使得素质教育得到高效的发展,必须要保证拥有先进高效的管理模式,只有运用高效的管理手段,才能够保证素质教育顺利的进行。建立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具有生命发展能力的策略和目标,让教育行为实现理性迅速的发展,完善准确的教学管理理念,为素质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5.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特色并重是关键。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4]。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错失了该读、该看、该做的事情,那将造成学生终身的遗憾,所以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学生学到该学的、做到该做的,更要学会合作、责任和探究,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更应具备优良的人格品質。
只有深入贯彻以“人本思想”为主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重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师生和谐关系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走出形式主义的束缚,解放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才能踏实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实践工作。
作者:刘俊平
参考文献
[1]董丽梅.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21(70):166.
[2]王金峰,王贻慧.人文教育管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14,51(6):33.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小学教学管理;缺陷;建议
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教育机制改革中,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特别是针对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教学理念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概述
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是指注重“人”的需求,将人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前面,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解放人、以人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小学管理教学中不仅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对象,而且要把师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来,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将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优越性最大地发挥出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潜能,更好地将教学管理目标和个人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二、小学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缺陷
(一)陈旧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个性的发挥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古板,甚至陷入了僵局。传统的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学校制定的,这个管理体制是由管理原则和各种管理细则构成的,教学管理人员只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管理体制的细则,不准有任何的逾越。这种管理体制的存在严重的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使得教学管理体制呈现出一潭死水的僵局。而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是由学校领导直接制定的,因此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评价的结果会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教师也会为了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价而按照教学管理体制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自然学生的个性的差异性也不会得到重视。由于陈旧教学管理模式的存在使得教师失去了创新的意识,甚至一些寻求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还会因此受到责罚,使得教学管理体制陷入了更加僵化的局面。
(二)过分注重学习成绩限制了学生多方位的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育界愈演愈烈,然而却被家长和教师之间“唯成绩论”的气氛给打压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只能陷入不停的刷题刷分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样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僵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课上和课下的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一旦学生的行为稍有超过教学管理体制允许的范围教师就会予以及时的制止,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局面。
在“唯成绩论”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成绩最大的思想,使得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方面的副课课程失去兴趣。同时,部分教师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修课程的成绩,会直接占用这些素质教育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进行文化课的讲授,制约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还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相关建议
(一)学校领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的领导应该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很多领导在制定教学管理办法时只是一味的按照个人主观的意愿为标准,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多维度评判,使得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于教学管理的需要。而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成绩按照管理体制的要求选取不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成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师是教学管理理念落实的关键人,他是将学校制定的管理体制落实到学生学习中的执行者,也是反映学生诉求的中间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确切点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责任制和岗位津贴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上岗环境,开展教师之间的考评,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习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职业培训,完善教师的听课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功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小学教学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能够确保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教学 教学管理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多年来,我院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日常教学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深入研讨,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院系“精细化”管理思路和操作方法,并逐步将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做到精在作风上、细在细微处、化在过程中,在管理作风上脚踏实地,追求精益求精;在管理环节上注重细小环节、职责分明;在管理理念上突出流程明细、服务育人。
一、营造精细化管理的氛围,培养广大师生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实行精细化管理前提,需要创设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首先必须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舒适度”下降,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1]。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此,我们多次召开教师会议,传达学校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座谈、交流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及建议,并研讨院系精细化管理工作措施,提高了全体师生精细化管理意识,增强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制定周密的工作流程,精细管理教学全过程。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保障。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单纯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量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一起完成,这就要求人们要努力克服一切凭经验办事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优化。首先要注意创设能够体现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能够心情舒畅地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均能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并能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其次,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这就要求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流程,明细的业务工作流程能使教职工知道该项工作如何做。就日常教学而言,每学期初,院系首先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表,该计划表中注明每周院系主要工作、要求及责任人,教师能够按照院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减少了随机性;院系对每项具体工作均有明确的流程和要求,制定有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作品等十余项日常教学工作具体流程,增强了工作目的性,减小了盲目性。这样,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并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
三、建立考核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在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在可操作性,体现在奖惩分明等方面。在制度建设中,扩大激励性规章制度的比重。主张将线性评价、立体交互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体现评价的民主、平等,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旨在使全校师生员工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2]。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监控、评判与调整,以有效的手段约束和激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教师业绩考核而言,我们在不断规范考核量化标准及考核方法,从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到管理人员评教,从教学资料建设到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量化考核标准及方法。
总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流程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它要求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3]。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琳.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J].四川教育,2007(06):77-79.
[2]杨显贵,张昌民.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85.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本理念;优质服务;提高;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教”与“学”这两个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保证“教”与“学”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的对象与管理者都是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本质、内容、方法、特点,规律了解不深,把握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作用,致使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比较落后,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在新时期,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对立人本理念,努力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人本理念有三个基本点:1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2 强调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与尊重。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3 强调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为人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条件。人本理念就是把人的因素当作教学管理之本,强化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激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管理。人本理念是现代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的特点以及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管理,它突出的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主线,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管理的根本目标。人本理念,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催生同甘共苦,生动活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在树立人本理念时,要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以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将帮助人才的愉快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高校应侧重“人性化”管理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与干预,而是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对教师的肯定和促使其发展,即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学校管理者更应侧重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服务,而不是仅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监督和约束。正如卡耐基所说:“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这样促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目标表示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而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落到实处,富有成效。
教师群体有别于社会的其他群体,他们学历高、品德修养高、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富有竞争力,又较为敏感,特别在乎自身形象和价值以及别人的评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的心理具有严于律己,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喜欢说服,讨厌压服、被管制的特点。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高智慧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需要得到尊重和价值的自我实现,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可是他们的心理要随着年龄、学历、职称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因人而异,打算继续深造的和决定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不尽相同。高等学校是集中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又是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之一,因此,高校的工作核心之一应该而且必须永远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充分的调动各种积极的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才能在所有工作中时刻不忘学校存在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如果一所高等学校根本漠视师生员工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对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不闻不问,只注重物质方面的建设,无视学校的育人环境,那么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者对下属的生存状况,工作辛劳,个人前途等给予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并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关怀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人性化管理中,人才是核心要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为本”。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就是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二 建设优质服务的管理队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较低,人性化教学管理要求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要熟悉教学,又要懂得科学管理,更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不仅能完成常规的管理工作,而且要有一定的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从思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此外,应加强考核,采取有效的机制激励他们在管理中实践人性化理念,适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实现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坚强有力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尤其重要。
首先要强化思想认识。作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缺一不可。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思想上偏重师资队伍建设而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发展的投入过少,直接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长远规划,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像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样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并使之稳定安心,逐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行家能手。
其次,学校要对各个岗位进行职位分析。职位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环节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教学管理岗位进行正确的职位分析,是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教学管理是一门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科学,兼有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等职能。同时。它又肩负着人才培养管理的重任,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人事部门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对该岗位的高层、中层、基层各级教学管理岗位进行职位分析,明确岗位的性质、地位、作用、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的任职资格。学校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对管理人员在素质、能力、学历、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并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通过对管理人员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层次,以符合高等学校体制调整和教育转型的要求。
关键词: 项目管理 计算机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1]项目管理以项目为对象,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高效率实现项目业主的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和以项目为独立实体进行经济核算,并按照项目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2]项目管理理念被国内外高校逐渐引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应用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考虑到层次、职业岗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定位要求。[3]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外乎是培养从事专业研究、工程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研究性和应用性工作者,同样需要团队精神和工程管理能力。
从市场需求来看,很多企业招聘计算机人才优先考虑的前几项因素中,包含了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有团队合作意识。[4]这说明基于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团队协作精神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精神,是团队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人才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也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和体现。
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其仅有的专业知识完全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应用技能、专业创新意识和较强沟通能力。随着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日显突出和必要。据有关调查,本科生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70.3%,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占85.9%。[5]可见,本科生在企业中占主体地位,其有相对于研究生和专科生的优势:有一定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踏实敬业。但是,其缺乏相关项目经验和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用人单位基本上都要派项目经理、高级程序员等对刚上岗的本科生进行行业培训。
由此可见,无论培养哪方面的专门人才,都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实施策略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增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开发和管理中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中去。
三、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实践。实践对计算机这个工科性质极强的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点院校注重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重视项目高层设计与管理,往往不太注意引导学生的实践,造成一部分学生“勤于动脑、懒于动手”;第二,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肤浅,开发较大项目的能力比较弱;第三,一般本科院校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往往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一部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计算机本科专业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还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要求高校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急需人才。事实证明仅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了计算机应用工作,找到适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是很清楚。部分高校仍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贪多贪全,造成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什么也不精通”的现象。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明确的专业取向,比如,软件应用、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网络管理、文秘处理等。因此,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专业导向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重编程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教师本身参与项目开发少,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有效指导,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地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学分。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科学地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是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和缩短就业适应期的有效途径。以所在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和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为例(见表1),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大了实践环节学分比重,将课程实验与集中性实践环节相区别。最新方案中,学生在第二、四、六学期共进行三次阶段项目实训,在第八学期再进行一次综合项目实践,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项目实训(践)时间和丰富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阶段实施,逐步提高学生承担较大完整项目的能力。从学生课程项目实训平均成绩统计分析来看(见表2),横向随着实训项目难度的加深,学生实训成绩有所降低;纵向随着新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执行,学生实训成绩呈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分阶段增加实践学时和进行项目实训是必要的合理的。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学分配表(2008级与2012级)
表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实训平均成绩列表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工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各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项目管理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项目实践功效。必须改变传统“理论+上机”的单调实践模式,将课程实验的目的由“验证性”实践转变为“设计性”和“创造性”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中,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这首先需要选择基于项目或案例教学的教材,教师在施教中也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而是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案例剖析中贯穿理论讲授。其次,在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更多地布置项目开发类题目或者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鼓励选题来源于实验和工程实践。最后,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到亦师亦友,给学生指导和点评。
案例式教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而精心选择。案例是否恰当反映教学内容,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易于理解,这些都需要认真考虑,否则所选择的案例就失去了价值。第二,案例最好有工程背景。如果教学案例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没有实际项目支撑,就会让学生觉得案例是虚构的无用的,也不能体会到项目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第三,选择案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专业发展有导向作用。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对将来从事哪方面的重点学习比较迷茫,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兼顾到学生多方向发展需要和专业导向作用。提倡一题多解,鼓励发散思维。第四,恰当地控制教学过程。提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答问,如何点评、总结,都要精心设计,以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
(三)强化项目管理,强调团体合作。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品质和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将来潜质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将项目管理思想融入实践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懂项目管理。从设计一个程序到毕业设计过程中都可以将任务理解为项目,培养学生进行规范项目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开发项目的能力与效率。并强调项目文档的齐备和管理,因为项目文档是管理者看清整个项目进展的轨迹,是掌控好整个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
美国著名项目管理权威哈罗德·科兹纳博士曾说:“培育有效的沟通、合作及相互信任,以实现项目管理的快速成熟。”人员的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功效和加速项目开发的成功。学生在承担一个项目的开发任务时,不能让其封闭式孤立地进行,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其组建项目开发小组,制订也项目开发计划,组内人员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使项目开发成为一项可以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另外,鼓励大学生科研立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既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学以致用,又能创造实际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科学有效的实践环境。
学校受实践场所、实验设备和运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可供学生实际开发的项目数量有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校企合作是谋求自身发展、利用企业教学资源、与市场接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首先,依托企业行业优势,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把校内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无论是学校引进企业资金、校企互动还是“订单”式合作等校企合作模式,都能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最后,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中,逐渐理清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三者的关系,充分了解市场,解决自身在专业发展上“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矛盾,学习也有了计划、目标和动力。
(五)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计算机专业教师尤其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如果没有什么行业背景,也没有承担过多少项目,就很难对学生的项目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作客座教授,为学生传授工程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去培训、锻炼,积累经验,逐渐将其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计算机本科实践教学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本科专业向应用型发展趋势和项目实践的需要,项目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必将逐步深入,也将会出现怎样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项目、如何更科学地分配实践学时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1]沈坚.引进项目管理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65.
[2]杨琦.论项目管理在高职计算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6):90.
[3]冯朝一,黄柳萍.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9(9):180.
[4]孙西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