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思政教育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育教学

第1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人学

一、关于人学旳核心思想

人学的根本思想包含“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五个模块。

(一)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马克思的观点是“人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能够展现人性主义主体的便是“现实的人”,它是社会历史的承担者,也是人道思想的归宿及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所须要指出的也必是展现客观现实的人、走向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人就本质说来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便是思政教育中的几种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作用且关联的。联系观点是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深林的观点,要坚持联系的原则做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

人学思想以为:人生绝不是一个个生命体的偶然发生。人是一种生命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体现与证明,这是由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引导每一个学生身心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实现他们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四)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马克思说,“动物仅仅是依照其归属的那个的尺度和需要去构造,而人却明白依照无论哪一种的标准来实施生产,并已经理解如何处处都把内在的标准应用到对象上去。”在马克思有关人的价值的描述中,人对于价值来说,是主体,也是客体。

(五)关于“人旳全面而自由旳发展”的思想

马马克思倡导适合社会发展的个人自由,他以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绝大部分劳作时间都被资本家残忍地剥夺和占有,这不利于工作自由和个性得到发展。马克思主张社会应予以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以施展各种能力,方能实现全面、自由和个性。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是民办高校针对学生的特征和思想情况进行剖析,采用适于学生的教育内容,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在思想意识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培养其习得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最终促进私立高校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所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更加须要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确有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也须要解决。

(一)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对象主体性不够强

思政教育工作者一直不断追寻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似乎经常忘记一个关键要素,那便是人。对于私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他们一般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要求比较低,而且绝大多数以为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只是相关的教材和学生们用记号笔勾画的红色语句与重要段落。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育对象本身的实际

思政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而且思政教育内容也需要体现育人的目标,其相关的内容也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私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其实效性也不强,主要表现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对象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且在某些理论方面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南辕北辙。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每个学习的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重点与不一样的效果。高校中的思政教育绝大部分是突出思想政治的整体逻辑性与系统完整性,然而现当今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以及说服式教学,这让学生误以为思政教育学科仅仅是高中教学模式的延续,因而,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够强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积极地提高自我的办学条件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以实现学校更大规模的招生。但民办高校一般只在乎生源的多少,完全忽略了相关教学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的培育,因而不太可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接受教育之后的实效情况。目前,民办高校对大学生教育最关心的只是大学生的就业率,而更少地关注学生思政教育。

四、加强和改善民办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以育人理念为重要依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品德在学生所有素质是关键的,能否做好大学生品德培育工作是权衡私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之一。优秀的高校必定要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但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树立“服务人”的理念。不论是普通高校或者是私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其出发点都是希望为我们国家输送综合素质极好的精英。所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老师对学生单纯地理论性指导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还需要切身地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

(二)加强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团队的建设

形成民办高校党政领导和思政教育教师团队相整合的管理方法,对优化民办高校教育团队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提拔以及任职条件,必须规定一系列的标准化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思政教师队伍定期考核和培训。至于新进思政教师,民办学校应该对其综合素质、知识水平、教育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实行全面甄选,考试成绩通过后才可以对其进行新任教师培训。最后确立思政教育教师的评判规则。

(三)推进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创造优秀的思政教育氛围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自由发展,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均有利,还可以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首先,努力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优雅的学校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资料齐全的书籍报刊是民办高校物质文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次,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充满激情的校歌校训、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五花八门的文化生活都有利于学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再次,加强师德建设。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教师作为榜样的引导作用,以推动广大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教学的能力。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关键的一环,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协调地发展。在私立高校里面,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有如家庭贫困、求职技巧欠佳、学习困难增多等矛盾,这些问题日益堆积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一些学生心理障碍。私立高校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的方法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的自我意识;可以开展学生心理、社会焦点问题等问卷调查活动;播放相关性的心理影片,并要求学生写影评、观后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文艺宣传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情景剧,使得学生成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真正主体。

(五)开发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2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1.开设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课、选修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可采用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分年级、分专业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设置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借鉴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管理经验,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学生推荐思想政治相关经典书目。

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我校在线课程平台(泛雅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传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连接其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授课视频,让学生全面学习,实现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到新鲜的理论知识。

3.活跃教学模式,建立案例辅助课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增加一系列小活动,比如“阅读经典”、“传唱革命歌曲”、“朗诵革命诗歌”等等调动学生上课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案例辅助课程,通过案例引入、分析的方式,将被动、灌输式的课程变成积极、参与性的课堂。课程内容紧跟新闻时事,加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实用度的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在学校建立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负责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指导。可在全校选拔年轻活跃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组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如今,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课堂、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师生、师师、生生的良好互动。同时,积极外聘一些知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相关讲座。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建设

建设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趋势、传递理论前沿信息、参与举办校内外思政研讨会,主持参与思政相关课题研究。在进行思政研究时,让学生参与到专题性、研究性的思政课题当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1.校内成立学生社团

建立思想政治相关学生社团,带领、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思想培训学习,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我校的很多学院开展的“青马工程”定期在学生当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思政课堂外学习党团知识,了解思想政治动态,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

2.开展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思想课程的意义。一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思政教育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三既要加强专业内的实践,如专业实习等,还要加强专业外的实践,如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锻炼社会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1.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

设置课程咨询、课程实践、课程资源、课程案例、理论前沿等等几个板块,供学生查阅。

2.在学校定期举办思政类讲座、研讨会等。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微博公共平台。

4.在河南政法大学贴吧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板块,供学生咨询讨论。

五、学校重视、社会支持

第3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纺织品整理学;教学改革

一、“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纺织品整理学”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合成纤维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主要加工用剂的性质及特点,练漂、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知识。“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原有的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的缺点,课程教学缺少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对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不足。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凝练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社会责任和担当[2],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染整加工用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水的软化方法;掌握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合成纤维、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2.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能独立制订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加工工艺,具有分析和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3.在素质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结合“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共设置12个教学单元,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德育元素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表1中仅列出部分内容。2.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实际情况,从课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下移,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索性学习、项目导向、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主动学习,让学生汲取道德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积极思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动向,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活用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通过多元化的隐性道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中国好公民,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展现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例如,让学生甄别每一周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谣言,分析混淆视听的恶性谣言,积极践行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自觉成为抑制虚假信息传播、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核心群体和重要推动者。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2)期末考核。(3)德育考核。总结报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体会)。最后综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50%)和德育成绩(10%),给出期末总评成绩。

四、结语

实施“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载体,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41-4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第4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一、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小结

第5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9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增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者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包括的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认知体系三个重要环节的分析研究,探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现路径。

1 把握力

所谓把握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中实现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教师教学备课的第一个环节,能否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顺利有效转换,是对教师是否把握教材和教学之间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考验。具有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所要求的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也即具备一定的把握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把握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体系的统一性真正把握好,授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目的、要求、内容及意义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体系要把握其要义,掌握其精神,在把握教材基础上,在教学体系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具体授课方式,都能将课程大纲有效的贯彻施行,保证课程性质不改变,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功能,做到授课即使形散但不神散。二是授课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发挥主体。从教材统一性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专业特长和自己专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争取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掌握好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2 建构力

建构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建构起合乎路径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

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在准确恰当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辩证关系基础上建构起合乎逻辑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教学思路建构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着手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形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道路过程中,要从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其实践性原则,因为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使人们树立政治方向、形成意识形态和确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而且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紧密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从这一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则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复杂与加速变迁,在发展的取向上也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以往受简单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在思想政治上所出现的问题,也很难通过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变化,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系统综合的改革与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契合于当前社会发展变化。所以,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解释,从而将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很好的体现出来。

3 适应力

适应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具备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满足其成长需要的能力。

作为教师备课的第三个步骤,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能否具备将教学体系转变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认知体系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诉求,这个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前两个环节的落脚点,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坚持两点基本原则: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要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教师对生命本体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学生共享;二是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切身的利益。如果没有形而上的追寻,生命难免卑俗,如果缺乏形而下的根基,内容必将空虚。将两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既考验教师的智慧,又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转换能力所面对的是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最后到学生认知体系这三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对应的主体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转换能力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把握力、建构力和适应力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教学的转换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8,(2).

[2]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第6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变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狭;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唯应试教育上,沿用着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硬、枯燥划等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实践探索中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党政和学生党团政工干部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任务,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通过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所蕴涵的丰富伦理道德、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等内容,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敬畏并遵守社会公德、规章秩序、宪法法律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校党政人员、各科专任教师的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行政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定、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考核科学性,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遵循思政理论课既重考知识,更重考能力的理念,实施中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思维方式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二是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三是突出日常道德修养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设置考核目标。具体操作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以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为杜绝少数学生最后几周通宵加班靠“死记硬背”过关,忽视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和良好道德规范的日常养成,应加大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的权重。同时,参与学生考评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外,还应向两头拓展,即相应减少任课老师在考评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同学互评和社会评价的权重。课程成绩考核权重可设置为3∶3∶4。第一个“3”即平时考核占总绩的30%。第二个“3”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与其他课程配合,将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以及完成诸如调查报告、课堂教案制作、参观感想写作、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作业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政理论课考核成绩。“4”即理论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总计占成绩的40%。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只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用学生易懂爱听的语言,整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对促进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1.教学手段现代化,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每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几名学生就配置一台电话,课堂上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和“入心”。针对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老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打造一个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空间。

2.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上好思政理论课,老师应抛弃以往手拿教学大纲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单一陈旧模式,在课外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3.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

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上好一堂课,保证学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参与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更好理解和融会教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系统和拓宽,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4.多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新课改能否取得成绩和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建设。我们必须打破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正在成长中的小树,只有合理引导,让他们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达到,也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16―21,27.

第7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近年来,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都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且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自身的培养方案和要求,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和解决的时刻。怎样把学生“拉”进课堂,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本文总结多年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快乐教学法是达到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快乐教学

90后的民办高职学生是感性的,思维活跃的,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一批年轻人,但他们多注重技能学习,对于理论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存在着偏见,主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是背题,考试及格就是目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他们自身发展没什么影响。这些认识必然导致他们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缺乏主动性,不能用发展的思维探索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效性和时代感大打折扣,进而出现民办高职学生重视技能教学,主动上选修课,忽视政治课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他们的观念,让这些学生喜欢它,进而学习它,研究它,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喜欢是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如果出现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时,他们会积极思考,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学习的态度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与学的良好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堂中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目的。

一、授课内容深入浅出,引用经典趣味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乐学

现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教学改革: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分解学分等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换汤不换药”,还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只不过把板书挪到了多媒体上,把课后题变成了课堂讨论,分解的学分不是用来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是用来牵制学生的出勤率等,教师授课技巧不活,学生乐学的变化不大。

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现开设了三门,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三本教材在十召开之后都进行了实时更新,注入了更多的时代鲜明的理论,给教师授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怎样把新的思想理论讲明白,讲透彻,首先考验的是授课教师掌握理论的水平,对教材的熟识程度,在此基础之上,授课教师要把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文件精神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贯穿到课程体系中,传递给学生,使之入脑入心。引用经典趣味教学不失为一种学生乐学的方法。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用“六尺巷”的故事讲邻里关系,进而深入探讨如何搞好同学关系、寝室室友关系等新入学的学生急待解决的人际交往问题,同学们热衷于这些身边的热点问题的探讨,不仅解决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扩展开讲就是如何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由邻里关系扩展到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既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又使课堂充满激情与乐趣,学生乐学,教师乐讲。

二、问题式教学,奖罚分明,创造学生乐学环境

高职学生还是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适当运用表扬的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前文我们提到了民办高职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因此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个想法加以利用:引导他们课前预习,准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谁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最大,并提供核心答案,教师就要奖励一定的分数;老师也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思考题,哪位同学积极回答出正确答案,老师也要奖励一定的分数。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把思政课的分数化整为零,解决学生平时不听讲,期末集中背的应考做法,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那些平时不愿意走进课堂,进课堂不愿意听讲,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发言的同学由于不能得到平时分数,就意味着期末即使参加考试也不能取得合格的成绩,这些同学在环境“逼人”的情况下会改变“常态做法”,主动走进教室,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把学生“拉”进课堂,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转换自己的课堂主讲者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奖罚分明,创造学生乐学环境。

三、幽默的教学风格,增强学生乐学态度

大学生有着敏感的,乐于追求新鲜的特点,对于传统的、古板的传教式的思政教学是叛逆的,抵触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一堂精彩的思政教学课堂,教师要做一名优秀的编剧,设计课堂中各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要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把握课堂氛围跌宕起伏;要做一名优秀的演员,扮演着这个课堂舞台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角色。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增强学生乐学的最大砝码。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束语

在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堂中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在思政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感受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潜力的提升,判断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六期《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者:李轶楠,张贺明

2.《“一二三四”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4-01-21

第8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特殊性,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自1987年起,教育部决定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贯穿和落实相关要求和精神,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仅靠个人努力,难以科学分析形势、正确判断是非、准确把握方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问题,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幸福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因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够顺利推进,意义深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大多数高校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以至于很多教学手段难以实施,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影响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过时或者不是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事件和问题,讲授深度不够,导致学生上课不专业、不用心,反而更愿意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咨询,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单向理论灌输现象比较突出,教学模式单一,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教学欠缺方法和技巧,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影音图像等多媒体素材。而任课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其本身已有繁琐的本职工作,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很多任课的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然而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培训,使得大多数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讲授得不够深刻,剖析得不够精辟。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措施

1.明确教学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安排、课程考核、教学考核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全面组织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动态性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要求。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前都会定期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对各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师教学考核上,既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又应重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课程考核,避免使用单一的开、闭卷考试或单纯论文撰写形式,而将理论知识考试和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考核中,增加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评分[1]。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调查显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方面,92%的学生选择参观考察、基层走访等,最好的方式是社会实践[2]。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对象广,应当适当地将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对焦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成效,帮助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

3.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根据教育部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高度关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3]。尽管有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课因为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枯燥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原因,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但这不代表学生不愿意了解时局,李静瑞的调查表明,有85.7%的男生和67.67%的女生在通过不同渠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了解形势与政策[4]。因此,要创新教学内容,仅靠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还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教学任务,充分调研,掌握大学生的兴趣点,紧扣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教学。

4.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以传统方法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基本思想理论已不符合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采用形势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形式代替传统课堂讲授,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人大代表、杰出人物、成功人士等做专题报告。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适当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由任课老师选定专题,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制作课件、备课、登台讲解,也可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将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形势与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重视网络舆论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充分运用这些媒介开创形势与政策教育新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基本理论的宣传、政策解读、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评析、人物访谈等,同时,开设问卷调查、论坛、群聊等,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方位施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学内容具有多变性,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而当前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主要以辅导员兼职为主。然而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专业水平有限,并且日常工作事务繁琐,没有太多时间系统地开展学习。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制度,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构建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另外,将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感兴趣领域,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或专题集中精力钻研,而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定期探讨交流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科研深度,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研水平。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全面剖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2]陈国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8-71.

第9篇:思政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 实践教学法 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5-03

【Abstract】The article expound the academic thereund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n, the article also offer some way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Vocational College

一、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理论依据

实践教学法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系统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和组织形式。将实践教学法引入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依据:

1.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哲学认为,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位,意识是第二位,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这个观点贯彻到认识论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桥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实践中获得,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的结果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最终达到更好实践的目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1]由此可知,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古人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效地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就必须紧扣实践。离开实践谈论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

2.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理念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任何教学方法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能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生动体现。高职院校在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二元对立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一个转变”。即从“单向教学模式”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主体教学为师生共同演绎思考的双向主体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参与者接受教育,获得启发。

(2)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主体能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主体能动性原则是要将学生“要我学”的想法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实践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彰显个性特点,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最终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让教师将相关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主动地学习,发自内心地认同国防对于公民、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增强国防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实践教学法显然是贯彻主体能动性原则的生动体现,有助于国防教育目的的实现。

(3)实践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将这一核心理念运用在教育上则是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与过去“以书为本”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实践教学法主张通过让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将过去“教师要教学生什么”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教什么,怎样教”。从这层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法正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的重要体现。高职国防教育着眼于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国防观念。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

3.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

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忽视对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教育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设置局限于军事理论和军训,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也永无止境。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否则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法可较好的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实践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去。

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实践教学法能顾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国防教育更具针对性。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本科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明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没有达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难度较大。其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卑与逆反兼有,脆弱与浮躁并存。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往往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和浮躁的心理。再者,高职学生在行为上呈现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高职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觉得十分“疲惫”,入学后有一种“熬出头”的感觉。这些使得高职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生活作风散漫,没有时间意识、集体观念等。

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实践教学法一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学习。这种方法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能更愿意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实践教学法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因此,将实践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可以顾及学生特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2.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空洞的理论讲授很难使学生明白国防的重要,更难以达到增强国防意识的目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是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拓展。实践教学法是将高职学生的国防教育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活动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国防的结合点,逐步使自己成为推动国防教育社会化的一员。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3.实践教学法能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更具时效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无常,世界格局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日趋纷繁芜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国防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防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而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情况及时补充丰富。实践教学法强调人的认识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三、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中的几种方式

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当前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可考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

模拟军事对垒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战争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和求胜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的国防教育专家将人民战略战术、军事战争史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活学活用,得到更大的收获。

2.参观国防教育基地

国防教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第一,在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参观活动。结合“九一八”、“纪念日”、“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参观活动。参观地点的选择应与纪念日主题相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国防强大的重要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国防力量的强大休戚相关。第二,利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参观活动。可以考虑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带学生到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三,开展参观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各类国防教育基地后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将心得体会上交以后进行评比颁奖。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无目的地参观,使学生在整个参观活动中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另一方面,征文评比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多听多问多想。在努力搜集材料撰写征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我军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人民从建军以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切实感受“人民才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加深对“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建军宗旨的理解。

3.建立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这一形式予以开展。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往往多才多艺,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组织能力强。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大力鼓励在广大学生中建立如国防教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开展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应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开展如国防知识竞赛、军事理论主题演讲等活动。在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军事科技的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特别是现代战争的神奇的力量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军事兴趣小组,开设军事知识讲座,拓宽高职学生的军事知识面。除此,学校还可让学生社团利用有线电视播放国防题材的影片等宣传国防教育。总之,学生社团多形式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巩固高职国防教育的持久开展。

4.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

英雄模范对学生可以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可以让学生与英雄模范“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使他们对英雄模范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平凡奉献的和平年代,人民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学生和英模提供一个直面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报告会结束后要教导学生把学习英模的崇高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5.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不仅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高职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职国防教育实践教学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将国防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寓教于乐,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要将国防教育内容贯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首先,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公共舆论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从不同侧面向高职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积极开展“国防主题文艺”活动。国防文艺的最大特点是寓教于乐,运用内涵丰富的文艺形式来影响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唱响军歌”、“舞蹈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收效会更大。

6.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机遇。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发展高职国防教育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相关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给学生点击收看。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和交互式的特点,拓宽国防教育的空间和领域,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上传到网上,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QQ、MSN、飞信、BBS论坛发帖等形式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以达到及时释疑解惑的目的。最后,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强化“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 释

1 吴温暖主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3

参考文献

1 石防震.浅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原则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