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高中校外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校外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校外培训

第1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家庭 校外培训投资 调查分析

一、引言

大至某省,小至某乡、某个学校或年级,高中生分享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匀的现象。大部分城市都有自己所谓的几大名校,学校内有所谓的重点班。普通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没有办法得到高素质老师的耳提面命,不能保证得到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家长和孩子对成绩提高的渴望度形成很难破解的矛盾。校外培训市场灵活的办学方式、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家庭对提升孩子成绩的焦灼心态,造成家庭对高中生校外培训投资支出快速增长。

文献[1]从教育机构的内部机构、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文献[2]认为校外教育中教学保障、教学质量、费用合理等为关键需求。树立品牌、提供完善的教学保障、优秀教学质量与效果等是竞争要素。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从供给方角度进行研究,从校外培训的公益性、校外培训市场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较少从需求方角度出发,对家庭的校外培训投资行为、支出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重点对高中生家庭校外培训投资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针对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发放调查问卷60份,共发放180份。收回问卷169份,回收率达到94%。剔除部分漏答、乱答的无效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91.6%。问卷中,将家长学历分为大专及以上、高中、高中以下三个选项。将家长职业分为工人、农民、公务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个体、其他八个选项。学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合格及以下四个选项。

对调查问卷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将数据导入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认知分析

将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认知从消费属性认知、投资意愿、实际参加培训情况、未投资和投资原因、家庭投资负担6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投资可以通过转化生产要素积累的方式,为后期生产创造条件,而消费则转化成不再转化成生产要素的其他资产。对于家庭来讲,对校外培训的消费属性属于投资还是消费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是否支出选择。从图1可以看出,77%的家庭认为校外培训支出属于投资行为。家庭条件满足的前提下,94%的家庭倾向于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投资,持否定和无所谓态度的家庭仅占6%。但实际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只有86%,剩下14%的学生或者因为家庭收入不足,或者因为家长担心投入后效果不佳没有回报等因素没有参加培训,但主要原因是孩子对参加校外培训没有兴趣。78%的家庭对高中生进行校外培训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另有20%的家庭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校外学习,不想让孩子落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本身的收入,约有61%的家庭认为该笔支出在家庭能承受的范围内,有29%的家庭认为基本上没有负担。

(二)高中生校外培训班选择情况分析

从对校外培训班了解渠道、选择培训班标准、参加原因及报班个数四个方面对高中生参加校外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高中生了解校外培训班的渠道主要是朋友介绍、广告宣传、以往经验等几方面,占比分别为41%、38%、16%。而选择培训班的标准分别为看教育质量(38%)、看师资力量(29%)、看教学设施(16%)、看课堂设施(12%)、看培训价格(5%)。高中生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来自提高成绩的需要和家长的要求,另有20%的学生则是看到别人都参加培训后的从众心理。59%的高中生参加辅导班个数为1个,28%的高中生参加了2个辅导班。

(三)家庭校外培训支出情况分析

对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图3可知,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比分别为30%以上、20%、10%、5%、2%左右的家庭分别占样本总量的7%、34%、55%、3%、1%。结合2015年上半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62元,可估算出家庭用于校外培训的上半年平均支出水平约为395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2%。

(四)高中生背景对高中生校外培训投资的影响差异性分析

从高中生背景中各选取家长、学生的影响因素各3个。家长选择其学历、职业和收入,学生选择其性别、年级和成绩。将各影响因素与校外培训投资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家长职业、学生性别、学生年级、学生成绩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显著性均大于0.05,说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与以上因素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就家长职业而言,迫于对孩子上学和就业的压力,不管父母是干什么的,都会选择重视校外培训投资,提升孩子的竞争实力。因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不管男女都是家庭的心头肉,都会下大力气去培养。高中是学生生涯的关键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家长非常重视在该阶段加大校外培训投资,期望孩子读个好的大学。对于孩子而言,成绩好的想保持自己的优势,而家长也乐意为其投资,成绩差的想较快提升,家长则更想方设法提升挖潜。

家长学历和家庭收入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显著性均远远小于0.05。对家长学历而言,高、低学历的家长在校外培训投资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孩子将来发展有越高的期望值,越会加大对孩子校外培训投资的力度[3]。对于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说,其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积极性,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辅导班收费较高,如果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则很难坚持下去。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愿意加大校外教育投入,而贫困家庭对此则比较慎重。

四、结语

大部分家庭认为培训支出属于投资行为,并倾向于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投资,投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不想落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本身的收入,支出在家庭能承受的范围内。

89%的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0%~20%,平均水平在12%左右。

家长职业、学生性别、学生年级、学生成绩对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影响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性。家长学历和家庭收入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差异性显著。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力度越大。

参考文献:

[1]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44-47.

第2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一、工作性质

高中校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职位,它关系着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美好期待,担负着全县人民的殷切重托。我认为,高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应该是教育方针的模范执行者,学校航船的坚定掌舵者,学生前途的正确引领者,各项工作的有力推动者。

二、工作职责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高中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好教育方针这一个中心,把握好老师和学生这两个重点,协调好学校外部、班子成员、全体师生这三个关系,抓好思想政治、教学业务、制度建设、后勤保障这四项重点工作。

三、自身优势

一是有从教经历。我教过5年初中、9年高中,有连续六年的高三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担任过5年的高中团委书记,摸索出的团建工作的“368工程”受到团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有管理经验。我有近6年的副局长和正科级职位的历练,平时注意学习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

三是有敬业精神。我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充盈的信念,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带着责任去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高中教育事业。

四、工作思路

学校的发展高度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深度。我的工作思路是:“两出”“一创”“五原则”。即出名牌、出名师、创名校,贯彻“质量立校,和谐兴校,改革强校,特色办校,制度管校”的原则,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五、工作措施

(一)抓制度。“公生廉,廉生威。”建立健全业务、人事、财务等管理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抓团结。人心齐,泰山移。想方设法促进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形成“一切围绕教学转,一切为了高考干”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三)抓学生。名校必须由名生做保障。要确保优秀的生源,招好高一新生、留住高三复习生。要加强德育建设,让学生学会做人。要加强学法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要实施“扶弱培强”工程,对“尖子生”实行小班教学、专人指导、跟踪培养,力促他们考入清华、北大等着名高校;对“落后生”要因材施教,为他们创办音乐、艺术、体育等特色班。

(四)抓老师。名校必须由名师支撑。要尊重教师,做教师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要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培养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大力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一大批“学者型名师”,起到“点亮一颗星,照亮八方星斗”的效果。要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抓考核。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公正客观的评价全体教职员工。对考核结果要作为评先晋级、提拔使用的主要依据,以此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六)抓信息。要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要与全国着名重点高中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双向挂职锻炼。要积极参加各种高招会议,及时、准确、全面的收集、整理最新的高考信息。

第3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创新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形成新的策略,因此校企合作,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我们地区有一些重点建筑企业,它们是学校办学的宝贵资源。作为一所职业院校,我们紧紧依托企业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走产学相结合之路,不断创新育人模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采用定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为河南安阳建工集团、湖北长安建筑公司、湖北精诚钢结构公司等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按照企业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时安排到企业实习,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加大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将高职院校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支持骨干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知识+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就是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办出自己的办学水平。找准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高投入,但这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创新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通过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企业资源,实行校企资源共享等方法,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困难,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引入企业资源,办“校中厂”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黄冈开发区内的许多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我们引入了湖北飞翔模具厂的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则把成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保障,我们一般选择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如: 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实训基地、湖北方正房地产有限公司实训基地、湖北华益工程咨询公司实训基地、湖北欣迪尔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20多个实训基地。学院在企业内建设了教学实训基地,为毕业班的学生提供上专业课和毕业综合实训的场所。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

(三)相关学校资源企业化,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学校的图书资料向区域内所有企业开放,实行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院与黄冈市建委和黄冈市劳动局合作为黄冈市各企业培训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学校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三、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深化产学合作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产学合作育人模式有: 转贴于

(一)“厂中校”的“工学交替”模式

探索建立、“厂中校”职业教育模式,我院与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了“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三学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技术文件、现场管理、经理班长素质要求和品质管理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全面教育。第六学期再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 “厂中校”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真正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等到了很大提高。

(二)“2+1”订单培养模式

“2+1”模式是学院与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负责岗位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等培训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发给1000元~1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毕业生达到企业录用要求的由湖北长安建筑工程公司录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实现互利共赢

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我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由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商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各阶段教学任务,校企深度合作,完成所有教学任务。

(二)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组织落实;学生在企业顶岗学习工作期间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按有关规定实施。

(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上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全部由公司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

第4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为实现“教育强县”目标而奋斗

--在2013年布尔津县教育局半年业务工作会上的讲话

教育局局长 张东林

(2013年8月1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教育局领导班子对上半年教育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党建、德育工作方面。一是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及“受关注”学生档案,积极开展党员教师“一帮一、多帮一”帮扶等“六诺双评”活动,评选出优秀德育工作者17人、优秀班主任22人。组织召开了第五届德育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各学校间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发放家庭教育读本2000余册。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我县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活动10场次,发放家庭教育菜单近4000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三是各学校法治校长、校外辅导员开展以案说法讲座32场次,组织模拟法庭、参观看守所等法治实践活动5次,通过开展法制课、演讲比赛、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征文、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印发法制教育宣传单6000余份。上半年,窝依莫克乡第二中学顺利创建地区级德育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也格孜托别乡顺利创建地区级德育达标校、依法治校达标校。

(二)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

布尔津县城镇第一中学高中校区建成并实施了县高级中学整体搬迁,布尔津县城镇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冲乎尔镇教育园区主体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阶段,也拉曼幼小连接学校处于工程收尾阶段,将于年内投入使用。杜来提乡中学、窝依莫克乡第一中学教师周转宿舍正处于工程收尾阶段,将于年内投入使用,阔斯特克乡中学、窝依莫克乡第二中学、冲乎尔镇中学、禾木乡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将于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了阔斯特克乡萨尔库木新村双语幼儿园、窝依莫克乡窝依阔克别克村双语幼儿园、布尔津县城镇第二双语幼儿园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小学校舍维修工程全面动工,现代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陆续配备到位。同时,在各乡(镇)召开了校点布局调整听证会,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为校点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5月,选派12名管理干部赴福海县学习观摩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近日,顺利通过地区学校标准化过程性督导评估。

(三)“两支队伍”建设方面。各学校制定了学校中层领导及班主任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并完成了考核工作。成立了布尔津县校长工作室,2月选派13名中小学校长赴哈巴河县学习交流学校管理经验。完成了12名长期代课教师考核进编及827名离岗代课教师经济补偿的测算工作及经费申领工作,目前正处在兑现阶段。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岗教师86人、学前双语教师10人,援疆培训返回5人,进一步充实了教师队伍。同时,制定了《布尔津县教育系统教职工流动管理规定》、《关于2013年城(乡)教师轮岗支教工作的通知》和《布尔津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试行)》,不断规范和加强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依托“青蓝”教师培训基金,先后邀请到江苏省洋思中学、北京实验小学8名骨干教师来我县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及示范课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510人次赴疆内外学习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了教师业务水平测试工作。制定了《关于做好庆祝2013年教师节暨表彰工作的通知》,将于教师节期间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

(四)提升管理水平方面。一是年初,根据《布尔津县2013年教育工作要点》,制定了《布尔津县2013年重点工作分工落实方案》和《布尔津县教育局2013年月重点工作安排表》,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及责任学校,并规定了完成时限。二是制定了《关于2013年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完成了2012-2013学年校长考核工作,并对全县各中小学校长、书记进行了初次定级定等,评选出中级四等15人、初级一等13人、初级二等3人。三是邀请到中国中学孙占林校长来我县开展为期20天的学校管理跟踪指导。四是利用寒假期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书记,修订完善了中小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流程,细化了各部门、科室工作职责,学校制度化、程序化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五是县高级中学、县初级中学和城镇白湖路小学分别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和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推行城镇学校分别与乡中心校建立友好学校,乡中心校与辖区内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学”的管理模式。

(五)教育教学方面。通过不断加强双语教育,全县学前两年双语普及率达到83.7%,义务教育双语普及率达到83.63%。按照“统筹协调、分段负责”的原则,建立了以县教育局教研室为主、学校教研(教务)室为辅的大教研模式,通过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教学研讨会,确保了学校教研工作有效开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今年,我县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其中,内初班录取115人、录取人数同比上年增长53.33%;内高班录取67人,录取人数同比上年增长45.6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69人,上线率同比去年增长11.32%,我县考生以467分的成绩取得了地区民语言理科第一名。上半年,成功举办了布尔津县第九届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和布尔津县第十四届中学生暨第十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继续推行“校院联办”和“校企联办”教育模式,依托地区相关政策,涉农专业已实现免费入学,非涉农专业免费入学率达到50%。积极开展送活动下乡活动,邀请到玛纳斯县4名科技辅导员导师来我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校外教育“增面”工程不断推进。成功承办了校园先锋才艺展示大赛暨第三届“快乐飞扬”新疆少儿红歌大赛选拔赛。我县选送的哈萨克舞蹈《快乐假日》荣获第七届“校园时代”赴港展演金奖。

(六)学校安全稳定方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保安38名,配齐配全物防设施设备,在校园重点场所增设监控设备,校园安全“三防”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培训及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活动50余场次,社会治安、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疾病疫病等安全防控工作不断加强,4月顺利通过了地区安全督查组检查验收。

(七)招生考试方面。圆满完成了内初、内高、中考、高考、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等考务工作,实现了考务工作“零事故”。

(八)教育惠民方面。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上半年累计发放高中贫困学生国家助学金30.4万元。修订完善了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落实资金2.3万元用于高中“六免一补”(免学费、书本费、教辅费、保险费、住宿费、校服费,补助寄宿生伙食费),资助特困家庭高中生33人。落实资金3.2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四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寄宿生伙食费、补教辅费、补保险费、补校服费)。完成了2013年考入二本以上特困家庭学生统计测算工作。

(九)转变机关作风方面。制定了《布尔津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实施细则》,从规范办事程序、规范事务活动、精简会议文件、厉行勤俭节约等9个方面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第5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五师”标准;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46-02

作者简介:江学斌(1971-),男,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学校教学与管理。(广东 东莞/523909)

2012年7月《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养计划。2014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决定教育品质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力保障,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职教师资培养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不匹配。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滞后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师资要求。

2.职教师资培训形式单一,以基地培训为主,培训基地大都设在高等院校,理论层面的培训居多,企业培训较少。培训形式可分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其中校外培训包括企业培训和基地培训等。

3.职教师资培训内容缺少规划与设计整合,整体内容较为宽泛、流于形式。以企业培训为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以营利为目的,这与职业学校派遣教师下企业“学习技术”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大多数企业培训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从能力结构角度来看,现有教师队伍呈现出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不合理的尴尬。现有职教师资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具体表现在缺乏对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和岗位标准等多方面的认识。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教师队伍来源而言,大多数教师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较为扎实,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心中。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在潜意识中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2.就职业教育师资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而言。职业教育师资发展相对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充、新专业不断涌现,这对职业教育以及职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现有师资水平很难实现与职业教育的平行发展。此外,教师对新行业、新领域的敏感度落后于市场,也是教师队伍的发展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五师”标准教师队伍建设

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素质。使平凡者优秀、使优秀者卓越是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本研究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对中职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提出“五师”标准,“五师”即教师、技师、企业培养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五师”标准是对“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理念的延伸和扩展。树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产教融合的信念,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深入理解校企合作内涵,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学结合的实际能力,以及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知行合一的素质。

1.学校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是指具有普通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能够实施专业理论教学的教育者(卢双盈,2002)。

2.岗位技师。技师是指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技师”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要素:一是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二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获得相关专业岗位高级工及以上的技能证书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三是具有行业联系沟通能力,能够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等实训活动,并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实施“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李梦卿,2012)。

3.企业培训师。企业培养师是指能够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养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养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养项目,制定、实施培养计划,并从事培养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2003年我国出台《企业培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培养认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企业培养师及其资格认定进行了规范。

4.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是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进行了等级划分:职业指导师共设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职业指导员、助理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

5.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规定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中职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缺乏人生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教师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总而言之,“五师”标准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产教融合的信念,是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能力,是对“双师型”教师的深化和扩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第6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现状分析 陇南武都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武都多山,地形地貌复杂,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狭36个乡镇,68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万人,属国家贫困区。

教育振兴关乎民族振兴,关乎社会进步,关乎提高国民素质,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武都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视为百年大计之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更是全力以赴办教育,并于2006年实现了“两基”目标。近年来,为了确保我区“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区委、区政府强化工作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武都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硬件建设成绩卓著,“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及贫困生补助“深得民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行,各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资源整合不断加大;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教师素质能力不强、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化、农村学困生面大等是制约本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讲求质量,注重实效,从而实现我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

1 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0所,其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制学校16所,完全小学184所,教学点266个,幼儿园2所,特教学校1所。全区有教师5292人,其中:小学2581人,初中1962人,高中503人,幼儿87人,特教21人。全区7-15周岁适龄人口63609人,其中:小学适龄人口39547人(女:18977人),初中适龄人口24062人(女:11547人),7-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69人(女:124人)。在校学生91119人,其中:小学49143人,初中34489人,职教2310人,幼儿4938人,特教239人。

近几年,武都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尤其是灾后重建以来,投资7.38亿修建了135所中小学,维修了91所学校校舍,新建校舍面积37.8万平方米,为所有灾后重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条件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2 现状分析

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偏远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手段落后

(1)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差别较大。后山区(三仓、五库、月照、五马、裕河等地区)在硬件配置上,学校危房比比皆是,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证。多数学校的功能用房严重缺乏,图书、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短缺陈旧,信息技术手段差甚至一无所有。部分学校根本没有自己的实验楼,无音乐、美术学科专用教室。体音美设施不全,体育场地狭小。这些学校根本达不到“普九”的标准。

(2)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无法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校舍不足,学生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内部设施陈旧,教师住房紧张,学生无宿舍(全部在校外租住民房),不便统一管理,学生的纪律、安全责任难以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山区学校师生厕所还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面积小,条件差。另外,学生公寓楼缺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山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教师工作条件差。除城区学校及国道沿线较大学校外,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没有教师集体办公室,教学地点没有休息室,教师的办公室是集书房、客房、餐厅、卧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4)师资队伍不稳定,质量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通过调查,近年来政府每年安排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其中拿出300万元专门作为外聘教师经费和专项奖励经费,用210万元外聘高中校长、名特教师,30万元用于奖励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生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以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利用教师培训、技能大赛、在职进修、吸引优秀人才,以及深化教研教改等措施,师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一批年富力强、教学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但与兄弟县(礼县、徽县等)校相比,我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名师少,教学阅历浅,经验欠缺,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少,整体学历水平不达标。同时,教师中因工作和生活条件、待遇等因素流失现象严重。

2.2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优化师资困难

第7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问题一:观念认识上的欠缺

校本课程能否顺利推进,在学校层面上关键取决于领导和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目前的问题是学校领导与教师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认识上的欠缺。

一是对校本课程定位的认识。由于受传统课程观念和思维惯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及高考考试范围的确定化,因而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抵触心理,只能将其视为课程改革的附属物,随便开设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根本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发出具体的课程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得以满足,学校的办学特色更趋鲜明,办学品位得到提升。

二是对课程中心论的认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必要的补充,在帮助学生发展潜力,实现自我等方面更具有可行性。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既不能开发出象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的教材、课型,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特长开发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三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认识。大多数学校领导与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无非是在国家统编教材之外开设几门兴趣课,组织一些活动而已。这种认识上的欠缺,导致校本课程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达不到其应用的目的。

问题二:知识功底与开发能力的欠缺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长期以来在统编教材的束缚下习惯了“照本宣科”,在高考压力下,只能机械地训练学生,整日埋头于教科书和批不完的试卷,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缺乏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必备条件,面对新一轮课改,教师们只有束手无策,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仓促上阵,疲于应付,不可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问题三:实施条件的欠缺

首先是场地的限制。学校规模越大,场地限制越严重。对于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学校而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自愿选择校本课程学习,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有足够的空余场地(多为教室);二是将原有行政班教室当作教学班使用。第一种情况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不存在的,既是有部分学生选修室外活动课,也难以满足剩余学生的需求。第二种情况是现今多数学校采用的办法,但其弊端是必须把校本课安排在同一时间,以便于走班,而且学生的选修自由度将会受到限制,否则会出现几百人选同一校本课而出现无法安排教室的困难,这就违背了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理念;另一个问题是行政班教室临时替作教学班,学生丢失物品的现象非常严重,原行政班同学在修习校本课程时被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班,而他们离开教室时不可能将堆积如山的教材、资料等财物全部带走,丢失物品的事件经常发生。室外活动课也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占地面积狭小,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五、六十人选择一个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每节课除去课前活动外,剩余时间也就半个小时,一节课结束,有些同学连球都没有摸着,教学效果从何谈起。其次是资金的限制。这里所说的资金并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单就课程实施过程中貌似零零碎碎的资金,一般学校也难以承但。诸如校本课程的研发,从人员组织、印刷、课时津贴、器材购置等环节都需要学校支付,物价部门从没有这类项目的收费规定,意味着学校不可能向学生收取,如果是一次性支付也就罢了,年复一年,学校的财政负担就成了大问题。

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领导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校领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只有学校领导真正愿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正确有效地引导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把校本课程视作应付上级检查课改实行情况的摆设,认为校本课程只是一个点缀,则是非常有害的。

(二)钻研业务,提高开发能力与水平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优劣,因而要不断的加强学习,钻研业务,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的知识,提升开发技能。尽管平时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也要想办法挤时间,花精力,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师德修养,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改,才会有动力去钻研,去拼搏。

(三)建立校本开发专业团队

就目前一般中学的师资力量现状,教师个体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团队成员必须经过认真选拔,必须是经过培训对课程理论有相应的掌握,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具有对新课改的赞许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优秀教师。我校自2008年实施新课改以来,已开发出30多种校本课程,大多都是依靠团队合作完成的。

(四)加强校外联系,完善考核机制

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弥补本校之不足,特别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挖掘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非学校单位的资源,加强校本课程队伍建设。同时,要完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激发教师的开发积极性。

第8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第9篇:高中校外培训范文

关键词 地方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 转型 战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ocal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LI Zhiqian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teacher educat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nsus and work place Normal University. In this process, we must improve the school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cus on doing the job training 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staf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部属的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明显地突出了其教师教育特色。但作为我国师范院校的主体――地方师范大学,在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转型意识不强、内部资源比较分散、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等方面。本文就结合国家推进教师教育的政策取向,以及笔者所在单位开展的一些教师教育转型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和认识,以期能为同类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一定借鉴。

1 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是大势所趋

随着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的目标与方向越来越明晰,变传统的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已成为师范大学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准确把握教师教育的深刻内涵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统称。教师教育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终身“大”教育。它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教师教育包括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从顺序上来看,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形式上来看,教师教育包括正规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教师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1.2 科学制定教师教育发展规划

基于对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具有90年师范教育办学传统的河南师范大学,确立了“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把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从学校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上,河南师范大学就把“加强教师教育建设与发展,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实现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具体而言,就是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做大做强教师教育为出发点,以战略性、方向性、指导性为原则,提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遵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学科;完善教师培养的层次结构,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发挥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三大功能,体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可发展性、一体化的理念,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学历层次,增强时代性、实用性。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建成有特色优势、一流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引领地方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 大力整合学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

2.1 教育机构整合

河南师范大学在进行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首先对现有学校教师教育机构进行整合,以原教育科学学院为基础,并入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南省高中校长培训中心、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教师教育网站等相关机构,成立新的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合并机构的现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归属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使用和管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和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也从原隶属单位剥离,并入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实施统一管理。

2.2 师资力量整合

以原教育科学学院师资为主体,整合其他机构和学位点的师资力量,共同组建成一个学科完整、结构均衡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原教育科学学院所属的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教育管理)4个本科专业的专职教师;原教育科学学院所属的教育学一级硕士点、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各专业(学科教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的专职导师;原教育科学学院承担公共教育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原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所有专任教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中现有的各学科教学论方向的专职教师;其他各学院从事学科教学的专职教师等。

3 完善教师教育机构职能

地方师范大学实施教师教育转型,必须要有专业的机构予以支撑,并赋予其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所需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研究与专业、学科、学位点建设、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等功能。

3.1 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全面承担学校本科生、硕士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培养工作。一是在师范类专业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制定、落实并适时完善培养方案,有效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在非师范类专业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制定、落实并适时完善培养方案,对其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理论教育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就业门路。三是创新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并落实教育硕士教学与培养方案,达到预定培养目标。

3.2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与专业、学科、学位点建设

制定、落实并适时完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专业、学科和学位点发展规划;构建学科平台、聚集学术队伍、瞄准学科前沿、凝练研究方向,做强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争取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新突破;重点做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和学位点,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

3.3 教师教育社会服务的开发、组织与管理

围绕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制定、落实并适时完善教师教育发展规划,承担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培训、高校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河南省高中校长提高培训、基础教育新课改培训及我校新教师培训等任务。

4 大力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试行“3+1”的培养模式

即三年学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一年集中学习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并进行教育实习,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根据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适当压缩学科专业课程,加大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管理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适当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规范校内教学实习、校外教学实习、反思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切实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2 试行双学位培养模式

对于本科毕业后有志于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其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在其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增设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理论教育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授予双学士学位,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4.3 “4+2”本硕连读模式

本模式为“预备教育+专业教育”,选入对象在大学四年级时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的同时,进行研究生专业的预备学习,基本完成研究生阶段公共必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并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教育实践锻炼。学位论文选题可在教育实践领域范围内选择,亦可选择理论性的课题。毕业之后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5 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1 大力提高现有师资的业务能力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在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定向或委培博士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提高到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状态。为教师教育专职教师单列职称评审、优秀评选指标,制定相应倾斜政策,大力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以教师教育专门研究机构为平台,组织各学科从事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研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考察调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强的实践教学队伍。

5.2 探索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

建立并不断加强与基层中小学的合作关系,聘请中小学知名校长、骨干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关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践和对基础教育的研究。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合作的“双导师制”,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支撑,以促进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中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为核心,搭建跨学科研讨平台,建立 “双导师制”工作交流机制,采用“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合作研究、共建共享”的方式,整合资源,融合学科,探索师范生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和新模式,注重城乡差异,为促进基础教育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6 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