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生活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威廉斯;形式;色彩;主题
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简介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现代诗歌和意象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一直以来,威廉斯都活在艾略特的光环之下,但是二战之后,他又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出现在大众面前。
威廉斯的写作风格是用普通语言来传达深刻的哲学道理。他的许多诗歌都是由一个句子构成。例如在《红色的手推车》中,威廉斯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共十六个单词,分为四节八行。正是此诗,让威廉斯获得了“红色手推车诗人”之称。本文将对《红色的手推车》和《伟大的数字5》进行对比分析并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威廉斯诗歌的写作特点,这对其他诗歌的分析也大有帮助。
《红色的手推车》是威廉斯最有名气也是最简短的诗歌。该诗由十六个单词,四小节组成。仿若一幅由语言勾勒出来的美图一样。随着语言的流动,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鲜艳的红色手推车,在雨后闪闪发光,紧接着便是与其相互辉映的白鸡。动态的鸡与静态的手推车形成鲜明对比。日常生活的琐碎之美借由威廉斯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而《伟大的数字5》写于仲夏夜,诗人从诊所下班时一辆消防车从他身边疾驰而过,这突如其来的景象给了诗人强烈的灵感从而写下该诗。这两首诗都是创作于某一时刻。本文将从形式,色彩,主题三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分析。
二.诗歌分析
首先在形式上,与其他诗人相比威廉斯可谓独树一帜。构成《红色的手推车》的十六个单词中包含一个动词,一个过去分词,两个冠词,三个形容词,三个介词以及四个名词。而名词占整首诗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并对乡村生活意象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行的短语 “so much” 立刻就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东西要倚仗于手推车呢?在当时的背景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它既是那些确确实实放在手推车上的东西,又可以指生活的负担,社会的发展等等。
该诗的关键词 “depends”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它传达了有许多东西在手推车上,同时也暗示了该诗的结构。每一行诗都是一个悬念,只有依靠下一行才能形成完整的意思,这首诗是互相依赖的。而且我们可以非常醒目的看到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手推车,因为复合词 “wheelbarrow”是放在两行诗中。同样形式的还有 “rainwater”,“depends upon”。这种结构不仅强调了该词的后半部分,也给了读者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种对单词和诗行创新性的布局是威廉斯诗歌形式的一个独特之处。
当我们欣赏《伟大的数字5》时会发现,该诗的最后两行稍长,而中间几行要短。而且每行的单词数量不超过四个,这种结构给读者一种数字变化之快的感觉。对于紧急情况下疾驰而过的事物,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较显眼的部分,也就是巨大的数字“5”,接着是数字的颜色,也正是这颜色使诗人意识到是一辆消防车。然后诗人听到了铃声及汽笛的隆隆声。从第三行到第八行,每行只有一个实词,似乎诗人没有太多时间使用更多的单词。这种形式给读者一种迫切感同时有种重迭的艺术效果。当消防车奔驰而过并消失在夜色中时,诗人似乎终于有时间去描述这种声音,威廉斯在此使用了两个实词。因此,这种“长―短―长”的结构与诗人即时变化的心理感觉相互辉映。
其次在色彩方面,威廉斯尝试用绘画技巧来表现日常事物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读完《红色的手推车》之后,读者会对诗中的红白两色印象深刻。红色给人一种热情激动的感觉,而白色则给人以纯洁冰冷的感觉。红色的手推车与白色的鸡相互映衬,为这首诗创造了独特的对比感。这两种颜色的共存为整首诗创造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这种单纯的画面却让人过目不忘。与此同时,静态的手推车与动态的鸡又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通过细心的发现,诗人看到了一种常人忽略的美。
在《伟大的数字5》中,威廉斯同样使用了色彩的对比,这种技巧是绘画时常用到的,而不同的颜色对比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红色的消防车飞奔而过,金色的数字“5”与黑色的雨夜相辉映,这一景象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将这一记忆展现给读者,威廉斯巧妙运用了颜色的对比,他将金色的数字放置在灰色的雨夜幕布上,从而强化了金色的效果。与红色的消防车相比,金色又相当显眼,读者看到这一幕也会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威廉斯还运用了冷暖色调的对比,通常暖色调的代表是黄色而冷色调是蓝色和黑色。在本诗中,诗人将场景设在黑色的雨夜,雨水的折射为其增添了朦胧感。因此消防车上金色的数字便成为中心,仿佛漂浮在黑色的幕布之上。由此在读者眼中产生了一种三维空间的感觉。威廉斯用画家的视角向读者描绘了现代生活中充满活力的一面。
最后在主题方面,威廉斯认为认识和体会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美,诗歌才会永葆青春。他用“红色手推车” 、“白色的鸡”、金色的数字、红色的消防车以及黑色的雨这些常见的东西代表一切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眼里,正是平凡孕育着伟大,而伟大也倚仗于平凡。联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可以揣测诗人想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的时刻,然而有序的生活还是会回归你身边,所以人们要有勇气和信心战胜这些困难。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红色的手推车》和《伟大的数字5》在形式、色彩及主体方面的分析,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威廉斯独特的写作风格。
首先在语言上,威廉斯用极其简单常见的词语写出了富有深刻道理的诗歌。不像其他诗人,他喜欢美国本土语言。威廉斯相信正是这些本土语言造就了美国诗歌。他用普通事物去表达深刻的道理,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欣赏他的诗歌,我们会对威廉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魔力所折服。
其次在形式上,与许多现代派作家一样,威廉斯追求创新,反叛传统,其中《红色的手推车》一诗全用小写的形式,表示了他蔑视传统的决心。而且这两首诗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诗的排版也是非常的独具匠心。
最后,威廉斯的诗歌经常包含色彩的表达,其中这两首诗中的颜色对比可以显而易见。威廉斯运用绘画技巧将文字的线性转变成日常生活的视觉画面。色彩的使用对表达他的想法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威廉斯的诗歌仿佛身临其境的欣赏一幅水彩画。
因此,在感受威廉斯诗歌魅力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他的诗歌是生活的,大众的,却又是深刻的。他用朴实无华的言语写出了精美的诗歌。正是他平凡的主题、不加修饰的语言使得他的诗歌成为诗坛巨作,并被世人称道。威廉斯也成为英美诗坛的文学巨匠。
参考文献:
[1]Edward Larrissy.Reading Twentieth-Century Poetry[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0.
[2]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色彩语言[J],江汉论坛;2003;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高校管理;实践应用
引言:
高校一卡通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应用,能够将高校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平台紧密结合起来,此时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能够给高校管理提供帮助。将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帮助高校管理部门实现内部的统一以及迅捷的工作平台建设,多样化的功能衔接效果逐渐增强,高校管理各阶段的目标也能顺利达成,所以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对高校管理工作推进有莫大的帮助,笔者将结合实践展开细致化的分析与讨论如下:
一、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系统功能拓展
高校学生数字化信息水平明显提升,在进行数字化的技术应用期间,必然离不开高校已经覆盖的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之上。目前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并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需求,将生活、消费、借阅认证等数据信息为主的校园一卡通数据信息系统构建起来,则能够给学生对统一行为表现提供服务于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认证、信息浏览期间,既能够成为数字行为的执行者,同时自身也在各项行为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系统模型的应用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
二、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主要构成
1、校园卡管理中心建设。校园一卡通的管理中心构建起来,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数字化的特征,将数字生活的服务保障功能展现出来,则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能获得诸多的便捷条件。高校一卡通作为校园数字生活的基本工具,基本上就是利用智能芯片,将数据化、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凸显出来,系统管理中心登录学生群体是主体,其次还包含各个部门的教职工作者,在进行食堂就餐、寝室门禁、图书借阅、考试等期间纸质卡片的功能性能够得到统一,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完成一系列的自主性的校园活动。
2、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就是根据高校教职工作者的工作要求所设置,将IC卡的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延伸,则能够尽心终端读卡器的数据读取。高校数字化考勤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够将教职工的上班时间进行自主设置,高校考勤制度设置相对来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分时段的考勤制度的。教师在打卡之后能够将自己的上班时间及时进行记录,根据教职工的考勤记录生成情况,将高校教务管理的数据信息及时获取。高校考勤管理子系统构建起来,还能根据教职工的工作性质进行考勤类型的划分,不同层级的教职工按要求完成考勤要求。
3、消费管理系统。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最为频繁的操作就是达成各个阶段的消费目标,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字消费期间,能够实现无障碍的消费这样也能避免钱币丢失问题,且不需要包装就能应用专属于高校的电子钱包。学生的消费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结合校园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消费水平、家庭情况、消费习惯等一系列因素进行设计。学生能够利用校园一卡通进行个人所需的饮食消费、医疗消费、考试报名消费、超市物品消费等等,这样就能建立在不同系统层面上,比较复杂、繁琐的消费行为进行缜密规划,对后期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都有着积极保障作用。
4、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将各种阅读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则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的价值影响作用也较为明显。数字学习的浪潮引领之下,将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利用,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学生阅读习惯,学生能够在现代化的阅读资源的支撑之下,体会教学材料的优越性。高校需要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数字化教材资料、学习资料继续拧分类,并将对应的资料导入到平台系统以及数据库之中,学生经过认证之后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果得到巩固。
5、门禁管理系统。高校门禁管理系统利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构建的初始点,将高校校园局域作为门禁系统的应用范围,真的能够将身份识别的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校内人员经过认证之后,智能卡技术的优势特点也由此展现出来。校园卡寝室的门禁控制、门锁控制、安全通道的识别都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则数字认证模型由此构建起来,能够提升校园安全性。还有就是门禁管理系统设置期间,还要将外圈数据信息搜集应用,将安全防护技术结合应用,系统的保障功能性提升,校园生活的危险问题能够控制到位,高校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人性化的目标由此确立起来。
三、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管理期间的应用,需要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展现出来,从师生的日常消费、阅读习惯、就餐、认证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各种系统的联接应用,给广大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帮助,提升校园生活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参考文献
[1]詹立彩[1].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5-69.
[2]乔延芹,李冬菊.基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校园一卡通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1,28(1):166-168.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能力: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数字公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33-03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存在,即数字化生存。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和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美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4%,日本为75%,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增至31.8%。据统计,中国网民数达到4.2亿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33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在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已经趋于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环境。只有那些既能够立足现实世界,又能善于虚拟世界的活动,能够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即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人,才是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该在原有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层次提升为数字化生存能力,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一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1.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生存方式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方式,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解释,数字化生存是基于0-1数字系统建立起来的无数电脑通过局域网站并以互联的形式,使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链接起来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串联,既接收又传输信息的网络生存方式。同时,尼葛洛庞帝宣称,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显示器和键盘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人类能够交流、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无疑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生存方式。
2.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Being Digital)
数字化生存是有别于传统的思想与行为模式的人们的存在状态,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起来的、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从哲学的视域解读,“数字化”已经打破旧的时空观念,使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超越物理时空局限,拓展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全新领域,是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的新的存在状态。
数字化生存既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社会存在状态。人类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即虚拟社会、网络社会。
二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涵义
“生存能力”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能力,包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数字化时代,对公民有了新的生存能力要求。为了能够在虚拟世界中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生活,公民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它是指数字化条件下人类适应数字化世界以及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在虚拟社会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们的数字化活动也会越来越多,数字化生存能力势必会成为人们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可以把数字化生存能力理解为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和在虚拟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现代人为了充分参与社会活动,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同时具备两种公民身份: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民:第二种则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公民角色(DigitalCitizens)。所谓数字公民通常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口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数字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势必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参与数字社会各种事务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数字化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主要由三个不同层次能力构成,各个层次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1.技术知晓
“技术知晓”是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支撑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层面奠定了基础,属于感知能力层面。具备“技术知晓”能力的人,能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能够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功能,能够持续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步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公民而言,了解常用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是其基本素养。它主要包含两个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数字化时代常用的技术与产品特点,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既有利于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所需选择合适的技术与产品,又可以不断增加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素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生存其中的人们只有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时展脉搏、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将最新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2.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是指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从事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数字公民适应数字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技术知晓”的进一步提升,属于解决问题能力层面。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网络休闲、在线学习等活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电子学习等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仅仅
“知晓”技术还不能使人很好地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和实际活动中,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技术应用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层面,该层面涵盖了两个方面的要素,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要素1: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还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例如,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欣赏到世界各地美丽的风光,也可以进行网络娱乐与休闲、网络交流与交友等各种活动。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素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工作和学习是现代人基本的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式,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人们通过电子化办公系统、网络协作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效率和效果;人们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地开展远程学习。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3.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是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层面,它是指人们在数字世界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层面,是在“技术知晓”和“技术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技术文化,也称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只有具备“技术文化”的人才能成为虚拟世界真正的主人,才是数字世界的居民。
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社会,即虚拟世界、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行为规范与礼仪、道德与法律、意识与观念等文化。因此,为了在虚拟社会中实现“自我”,必须掌握和养成技术文化,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2007年,美国的学者(MikeRibble)在其著作《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6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用以规范数字公民的基本行为。即:有效地数字化沟通交流方式(Digital Communication);具有数字化礼节(Digitrl Etiquette);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Law);承担数字化权利和责任(Distal Rights&Responsibilities)具有数字化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Wellness);保障数字化安全(Distal Security)。
要素1:具有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大部分社会成员接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是虚拟社会中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生活、高质量地工作和学习,数字公民应该具有符合虚拟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模式。例如,电子购物、电子政务、电子办公、电子商务、电子化学习等都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要素2;具备数字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是公民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虚拟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虚拟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等。例如,数字公民应该主动地利用网络创建网络空间和共享知识与智慧,组织与参与网络活动,自觉遵守与维护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
技术知晓、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下一层能力是上一层能力的基础,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能力,掌握下一层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土一层能力,上一层能力掌握后又有利于明晰下一层能力的重要性。数字化生存能力正是在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数字化生存教育是培养合格数字化公民的教育,其目标与内容涵盖信息技术知晓、应用和文化三个层面的能力,是融合技术知晓、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三个层次为一体的目标。
当前,数字通信技术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对网络结构进行选择过程中,人们会考虑到各种因素,来使通信更加安全、可靠,来充分满足通信传输的时效性。数字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网络结构更加简化,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随着数字通信的广泛应用,通信质量以及通信的传播速率都有了大大的提高,通信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本文主要在对数字通信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数字通信优于其他通信技术的优势所在,并且研究了数字通信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通信 系统 优点 应用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通信技术的开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突显出了其优于传统通信方式的特点所在。数字通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与效率,使得信息的时效性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越来越离不开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1 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方式,它是借助于数字信号进行工作的,是将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对信息进行传输的,或者利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通过传统的通信方式进行的。数字通信系统的技术设备主要有发射器、接收器以及传输介质。数字通信系统的通信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数字频带传输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通信系统和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
对数字通信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传输信息以及设计存储介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首先,数字通信的信息源独立设计。在信源编码器将信息转换为比特之后,信息就的存储以及传输都可以是没有差别的,此时通过对比特数据进行回复还可以将其中的信息进行重构,这样得到的信息与原始信息具有一致性,这说明信息的存储以及传输是不依赖于信息源的,不同的信息源通过转换都可以采用共同的通信媒介来传输,这种信道与信源的独立性是可以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可以大大降低通信成本。其次,信道优化设计。在同样的通信链路上,不同的信道的编码器、译码器、调制器以及解调器是可以根据各自的信道特点进行设计的,这就使得在每条链路上,传输的比特是可以被再生设计的,因此不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干扰。
虽然数字通信相对于传统通信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数字通信中还有以下问题存在。第一,在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同信道之间的噪声、干扰是可以通过差错控制编码得到相应的控制的,这就需要通过在始端添加编码器、终端添加解码器来进行控制。第二,对于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信息通信,是可以通过加密来实现保密的,这就需要在接收端添加解码器来实现。第三,在通信过程中,对信息的传输是以一定的节拍进行数字信号的传递的,因此需要在终端的接收与发送端具有相同的节拍,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步调混乱的状况。
2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
2.1 数字通信比模拟通信抗干扰能力强
数字信号的传播以二进制信号的方式进行,可以使的信号在传输到终端之后通过解码得到复原。数字信号还可以以离散性的形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噪声干扰,但噪声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却也可以得到消除,因此不会影响通信质量。这就保证了数字通信的抗干扰性。
2.2 更适于远距离传输
由于数字通信系统中再生中继方式的使用可以消除一定的噪音干扰,使得接收端的信息和发出端的信息保持一致。因此通过数字通信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信息的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2.3 数字信号易于调制
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而言,具有更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在实际生活中,模拟电路的应用仍然很广泛,但是通过在数字终端与模拟电路之间添加调制、解调设备还可以使数字信号通过建立模拟电路来实现数字信号的传输。因此数字信号相对来讲更容易进行调制。
2.4 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保密性强
在无线电传播中,只要终端接口能够对口,就很容易可以接收到其中传播的信息,这样很难保证信息的保密性。而数字通信是可以将信号对编码器与密码进行捆绑的,而接受方只能通过解码器来消除密码,最终得到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因此数字信号具有更强的保密性。
3 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
对于数字通信来讲,最关键的就是编码、调制、解调以及过滤。在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数字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现阶段的数字信号调制主要有三种,调幅、调相和调频。调幅是指根据不同的信号,来对正弦波幅度进行信号调制,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二进制信号。载波相位是要接受数字基带信号控制的,调相就是使得载波相位与基带信号保持一致。调频是指通过数字信号来调制载波频率。解调的过程是指将载波信号进行还原,进而得到最初的信息,由于解调就是调制的逆过程,因此可称为反调制。信息传输速率、符号传输速率以及消息传输速率是可以用来衡量数字通信的质量以及其系统的性能的。
数字通信的发展就是使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数字化,即通信由有线向无线的转换、由公用移动网络向专用网络的转换,进而实现全球化的数字通信。在现有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络为基础之上,加之一个多用途的用户网络接口,就可以使得从信号发出端到接收端的全程数字传输与交换得到实现,最终形成一个新型通信网。这种新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通信业务得到进一步的扩充,而且还可以使通信业务更具经济性以及灵活性。从而实现互联网、信息网、电话网以及分组交换数字网之间的灵活转换。在数字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中,还可以利用微处理技术来实现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转变,最终使设备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总结
数字通信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数字通信系统是通过数字信号来对信息进行传输的,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数字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通信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脑、手机上网、视频通话以及数字电视等很多日常活动都离不开数字通信系统对信号的传输。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通信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难以分割。
参考文献
[1]黄振.浅谈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方法[J].神州,2011(09):48.
[2]杨娥.对数字通信系统应用方法的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10):22.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37-01
对于摄影界来说这是个新的时代,数字技术在改变了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摄影创作的真实性。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器材不断成为摄影创作的首选时,数字技术对于摄影创作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也逐渐在现代化理念的更新、大众化摄影实践、摄影艺术语境的重构等多个方面得以展现。
一、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的重要作用
1.推动摄影创作理念现代化
传统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表达着创作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并适当通过细节优化而融入摄影创作者的个人主观思想和情感。而数字摄影创作则不拘泥于摄影器材本身,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性早已与摄影器材无任何关联。要拍出好的现代摄影作品,摄影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传统摄影创作技巧,更要熟练掌握现代数字摄影技术,要具有现代创作思想,采用多种艺术构图形式和多样艺术造型手段,尽可能拓展拍摄行为的艺术发展空间。
另外,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理念的现代化推动不仅呈现在现代摄影创作特点上,还表现在对摄影创作元素的现代化推动上。首先,多种媒介的渗入,无法用摄影表现的虚拟事物得以表达,现代艺术表现领域对摄影构图的夸张与延伸,都体现出摄影创作在构图上已经实现了摄影者艺术想象与空间思维的二维整合。其次,摄影语言形态的改变丰富了摄影语言体系,多种摄影语言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后期制作功能得到表现与传达。
2.促进摄影创作实践大众化
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实践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摄影创作已经逐渐从专业创作时代逐步向非专业化时代过渡,摄影器材及摄影行为、后期编辑的大众化普及已经全面铺开。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能够令拍摄器材很轻松设定曝光控制,原先需要通过拍摄技术和拍摄经验才能控制的亮度平衡、颜色搭配、明暗对比问题轻易解决。在后期更是可以通过个人喜好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进行调试,直至实现最佳效果。
3.重构摄影艺术的语境
数字技术没有出现以前,早期摄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摄影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拍摄技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其中包括摄影创作的表现力,技术手段的高低,暗房加工的技巧等等。数字摄影艺术通过数字技术替代了上述摄影艺术的语境创设情节,在纯艺术构成中,以前期拍摄为基础,以后期制作为提升,重新架构摄影艺术语境,更深层次凸显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数字技术的神奇与博大让摄影艺术的艺术语言形式得到空前增长,混合蒙太奇、时空错位、空间置换、逆向思维、虚构写实、荒诞等等艺术创想,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一一得以实现。数字图像的多样可变,瓦解了传统摄影艺术的语境结构,让摄影艺术的语境得以重构,摄影风格也因此得到不断创新与再创造。
二、数字技术对摄影的影响在构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人类的思维产生飞跃发展,数字技术给摄影艺术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同样释放了现代人类的内心视觉需求。
1.满足现代社会的视觉文化需求
图像较之语言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视觉经验在所有感性经验中始终具有主导及支配地位。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就早于语言的认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中,人类始终在运用对图像的认知来理解与表达他们所生活的世界,舞蹈、壁画、图腾等等都是人类对图像认知熟练运用的先例。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的视觉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所有感官需求中最迫切与最旺盛的需求,影像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视觉文化主流。感受生活、享受直观、拥有美感成为人类在现阶段最真实的视觉文化需求。而感受生活则需要的大量丰富图片信息,享受直观需要的动态、静态、纪实、即拍即传等等图片传播及创作形式,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技术一一得以实现。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的影响无疑刺激了影像文化,使得当代影像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一方面是人类日益增长的对视觉文化的需求,一方面是当代影像文化表现形式的空前繁荣,思想意识与社会实践一拍即合,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2.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全面普及,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小到手机彩信的互发,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大到电话、电影、网络互动,无处不在的影像文化正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为一个个摄影艺术语素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容。简便、快捷的数字传播方式让群众易于接受,直观、浅显的影像内容让群众易于理解、易于形成文化共鸣,产生文化凝聚,形成文化观点。而影像文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媒介传播、多种层次的文化内容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与便利,为人民群众获得传统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物质条件,对凝聚人心,激励民众爱国情怀,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设计信息;数字化品牌杂志;传播;三联生活周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媒介为传统品牌杂志信息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一本杂志的成功,“应是由内在的丰厚底蕴与外在的完美形态相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1]新媒体的多样性有利于传统品牌杂志依托品牌优势,塑造品牌效应。通过探究因数字化品牌杂志传播设计信息使受众形成的对设计的认知形象,发现数字化品牌杂志对设计信息传播的提升空间。
1电子版《三联生活周刊》的特点
(1)文化性强。《三联》不是新闻杂志,而是以新闻为由头,用文化资源来讨论生活的一本“生活周刊”。它对文化领域的报道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基本上涵盖了当前国内发生的文化热点事件。文本内容具有新闻的文化视角。[2](2)品牌战略清晰。《三联》以“一本杂志和他所倡导的的生活”为标语,致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始终明确:准确地媒体定位是关键;独特的内容是核心;雄厚的人才资源是智力支持;专题策划是突围方式;品牌战略是有效手段;市场经营是发展支点。[3]这样的发展经验,使得《三联》能够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做精致新闻的文化。(3)注重选题深度保持叙事节奏。《三联》推崇选题的深度,强调一个事件的思维性或思辨性,努力寻找其他媒体不能讨论的视角,在纵向上走得更远。[4]故事性、叙事性强,通过叙事手法,让受众在对选题情感感知的同时注重沉浸式思考。
2设计信息在数字版《三联生活周刊》中传播的特点
2.1 设计主题篇目在各栏目所占比重
笔者以2010年以来73个在数字版《三联生活周刊》上的关于设计的信息为样本,对设计主题在各栏目分布做了简要统计,发现设计主题篇目在封面话题和经济商业板块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15%和13%,在生活和时尚版块占的比重次之,占6.8%,由此可以看出,设计信息在电子版《三联》中的传播同样紧扣杂志定位,“一本杂志和他所倡导的的生活”设计信息集中在生活和时尚版块,说明设计生活是《三联》倡导的生活之一,引导读者追求品质,乐享生活。封面话题版块传播设计信息,体现了设计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以最主要的窗口来传播设计信息,加速设计信息的普及。经济商业板块传播设计信息,突出杂志核心新闻性文化,定位知识分子,以设计信息拓宽受众的视野,满足他们对社会多领域的探索诉求。
2.2 内容上的特点
笔者将设计信息进行了分类和提炼,内容上,设计信息可以有八个类别归属:设计资讯、设计理念、设计历史故事、设计前沿、设计特点/话题、设计经济、艺术、设计品牌。《三联》的文化性、故事性、思考性贯穿始终。设计资讯类的设计信息注重时效性和新颖性,让读者了解正在发生的设计事件;设计理念类别的设计信息表达,侧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设计历史/故事类别的设计信息表达强化了《三联》的叙事性特点,以故事阐述设计历史沿革,让设计历史和设计人物变得形象可感;设计前沿类的设计信息突出前瞻性,满足《三联》定位受众对视野拓宽的需要;设计特点/话题类的设计信息,保持《三联》新闻属性的敏感度,通过报道时下热议的设计话题,使读者获得一种新的思考的视角;设计经济类的设计信息紧紧抓住和商业的联系,以商业视角解读设计,专业有深度,满足知识分子对选题深度的需要;艺术类的设计信息传达给受众的是设计的边界可以很广阔,给受众了解设计、理解设计、感知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设计品牌类的设计信息传播注重设计品牌故事介绍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获得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全局观和满足感。
2.3形式上的特点
1)视觉表现。电子版《三联》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传递设计信息:组图浏览、图片加文字、文字。从Schmitt五元体验理论角度来评价这三种形式传递信息的体验效果,有共性又有个性。[5]组图浏览以图片视觉化展示直接刺激读者的眼球,形成直观的视觉刺激,感官体验突出;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最有利于设计信息的表达,“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文章标题的重复。插图应该带给读者某种画面以外的东西,某种高出或超过文章标题所说的东西,某种让插图抵得上一千个字的东西”。[6]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配合,使读者形成对设计品、设计理念、设计任务、设计故事的形象认知,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关联体验、思考体验和行动体验;纯文字描述,注重选题的深度和逻辑性,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体验。
2)文体形式。笔者对电子版《三联》设计信息文体表达类别进行整理主要有五类:评论类、采访类、报道类、简讯类、人物志。评论类的设计信息多以作者的主观论点为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解读选题视角;采访类的设计信息传播侧重于对场景的再现,生动,情景感强;报道类的设计信息以客观的情景再现还原现场状态,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发生了什么;简讯类的设计信息突出言简意赅说明问题,重在交代与设计相关的基本信息,以让读者对设计内容形成全局印象;人物志是对设计师的形象描绘,生动真实地呈现,带领读者与设计师对话,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大众对设计的认知形象
通过对设计信息的内容研读,根据设计信息的不同板块分布,内容描述和形式表现,笔者总结了电子版《三联》可以带给读者对设计的七大认知形象:创新的、有美感有艺术价值的、有商业价值的、与科技巧妙结合的、文化的传播媒介、富于变化的、服务于生活的。
4小结
数字化品牌杂志作为传播设计信息的一种渠道,具有更精准的目标定位和信息投放人群,借助新媒体传播设计信息是让设计走入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必要手段。通过不断优化数字化品牌杂志的内容和交互形式,使读者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设计,激发参与设计热情,享受交互式阅读体验,感受美好设计生活。参考文献:
[1] 张伯海.谈期刊品牌[J].2003(07).
[2] 毛慧.《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选题分析[J].青年记者,2008(17).
[3] 李晓苹.《三联生活周刊》探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许春辉.《三联生活周刊》:培养杂志的性格[J].中外书案,2012(6).
关键词:摄影图像;视觉文化;数字化;图像话语权;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Photographic dissemin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ZHONG Jian-ming
一、早期摄影图像对视觉文化的意义
回顾摄影发展的历史,更像翻开一部摄影传播与视觉文化交织绘制的长卷。早在摄影术发明之前,许多科学家、画家就投身于对暗箱与感光材料的研究,不管他们当时的意图如何,是科学、宗教、还是美术,然这一切结果导致了摄影术的产生。[1]摄影发明的公开为摄影术快速发展创建了条件,摄影术发展如此之快也使得相当长时间内人们都不曾回顾这段发展历史。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通过柏油的光硬化方式,拍摄了被公认为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而后,达盖尔摄影术使用玻璃、铜板作为影像承载媒介记录图像,尽管原始图像孤本传播的途径相当局限,但人类找到了具有写真价值的图像并得以真实记录和保存,由此摄影术生成的图像进入了视觉文化范畴,具备了传播性,这些影像文本尽管在当时远不及绘画的文化价值,也不具备应用价值,更不具备大众传播价值,但它打破了平面视觉艺术中绘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它所具备的文献价值也给后来的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佐证。1841年,英国科学家福克斯•塔尔博特(Fox Talbot)第一次获得了负像,并且用这种“卡罗式摄影法”得到了无数张与原物影调一致的影像。正是由于卡罗式摄影法的可复制性,才使摄影术开始进入社会应用层面。当时的影像量并不丰富,但摄取信息面则比较宽泛,摄影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绘画、考古探险照片等,以此建立文献档案,作为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播的写实性素材。1857年,雷兰德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展出他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种选择》,赢得了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展现于世。到1880《纽约每月画报》第一次使用新闻摄影图片为止,摄影终于走完了自己作为文化成员的孕育过程。尽管与当时其它成熟的视觉艺术相比,运用手工技艺创作的摄影图像作品对社会视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相当微弱的,但摄影术生成图像的意义重大,它对人类文化的作用将在一百多年后得到真正彰显。摄影最终成为人类视觉文化领域的霸主和社会大众传播的主流形态。
二、摄影传播与视觉文化价值
从玻璃感光介质到胶片感光材料,拍摄技术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早期摄影者外出,除摄影器材外,往往要带沉重的玻璃干版,这样不但限制了摄影人也限制了拍摄数量。[2]19世纪80年代对于摄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此后的十几年中,摄影术由试验性的技术探索时期走入了规范标准的工业化时代。中小型照相机和胶片感光材料的问世,摄影人群便大大扩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影像作品,上世纪摄影图像的重要传播途径以纸媒体为主,多数只应用于对文字的补充和互补,由于受传播技术和制作成本的限制,摄影图像传播量与图片拍摄采集量相比还是极小的。在一百多年里摄影技术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摄影人群从专业到业余、从社会、艺术到新闻摄影群体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摄影群体分类明确,业余和职业摄影团体有比较严格区分,他们能够熟练控制摄影技术,整个摄影人群数量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传播角度看,尽管图像在传播领域占有份额不大,但世纪末摄影图像已基本取代手绘图像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分析此时的摄影图像构建者,有如下特征:
业余摄影群体人数者众,他们掌握一般拍摄技术,图片拍摄内容是以家庭生活为主,尽管无多少文化艺术成分,却存在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巨大的图像量及材料消费量是惊人的,只是胶卷消费量就能够影响经济发展指数,但民间摄影图像传播范围极小,通常只限于家庭之间。没有传播,摄影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公共记忆的载体,记录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公众尽管拥有摄影图片拍摄权,但受政治、经济、技术制约,却没有图像传播话语权。少数专业人士具有的摄影信息获得权和特权,造成了传播者与受众人数、权力的比例极度不平等。由此看来一百多年由专家把持的视觉文化话语权没有因为摄影的大发展而得到改变。但大众个体对图像的巨大消费量为后来出现的网络全球化和图像民主化进程作好了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大众就会成为摄影图像的重要传播者,摄影图像信息也将成为文字信息的有力竞争对手。
上世纪摄影的另一部分参与者是职业摄影队伍,他们是摄影领域的核心和权威,摄影的发展依靠他们,他们统领摄影界上层,这个群体工作涉及文化艺术、新闻传播、商业与科学应用等领域,为数不大的专业摄影人群对摄影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具有专业摄影图像的把握能力,对图像传达语法有专门研究,他们的摄影图像产量巨大,他们掌控了摄影图像文化传播90%以上资源,对业余摄影群体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摄影艺术家群体,他们发挥个人才华,充分利用技术、地域、民族等优势与特点,使得摄影的表现力不断提高,至上世纪末已出现了数十种全球公认的摄影流派和风格,他们为推动视觉文化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各种原因,摄影作为独立文化群体在文化艺术界的地位始终不高,他们的艺术地位一直受到置疑,在艺术界的话语权也难以受到重视,在大众传播中也缺少对大众文化的重大影响力。咎其原因有二,一、在视觉文化方面,尽管摄影艺术家们积尽全力,力图充分表现出摄影的叙述能力和视觉感染力,但人们还是认为它的物理性质掩盖了它的意识形态作用,过于技术化要求使得作者的思想观点难以得到体现。从目前各种现象看,摄影似乎离文化艺术主流还是有距离。二、在上世纪,摄影虽然逐步成为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但摄影一般只限于纸媒体,传播样式单一,传播成本也相对于文字要高,加上影像构建队伍的局限;信息制造和信息传达等技术问题都造成了图像不能成为传播主流的重要原因。
三、数字化导致的影像文化普及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莫过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数字技术和网络全球化渗透到文字所能涉及的各个领域,两项革命足以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后果我们至今还无法予以正确评估。
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全球各种技术专业,影像业的数字化结果是在应用领域逐渐取代具有一个多世纪辉煌的银盐技术。数字改变了摄影的同时也改变了影像的传播形态,视频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摄影图像的传播方式。如果说在纸媒体为主流的传播时代,摄影图像由于造价和呈现技术障碍发展缓慢,那么今天的网络对视觉图像的传播技术障碍几乎就不存在。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数据量越来越大,便捷的摄影图像获取技术和便捷的网络传播技术,使大量摄影图像作为信息传播出去,这种传播形态和文字具有完全不同的呈现效果,摄影图像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它是不受国籍、地域、民族限制的世界性语言。以摄影为发端的视觉文化正带来一场社会变革。
在本世纪的10年里,数字摄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大发展,数字图像几乎遍及到科技、工业、司法、医疗等各个行业,除专业应用领域之外,作为大众传播内容之一的摄影已再也不是极少数专业摄影家所能掌控的了,摄影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摄影原有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摄影家队伍迅速壮大,专业的神秘光环已经不再,专业与业余摄影的界限已经模糊。大众消费的数码照相机也同时伴随着计算机走进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数字化生活成为口号,手机普及带动了照相机普及,具备照相机功能手机已是基本配置。目前中国人民手机拥有量已达几亿之众,这就意味着几亿人每天随时都持有照相机,随时随地都有获取图像的可能,可以想象由此产生的图像数量是多么的巨大,而通过3G手机的传播,我们传播与获得的图像数量更是难以形容。
与上世纪相比,摄影的最大差别在于原有的摄影阶层已逐步缩小和削弱,影像获得已平常化、平民化、生活化、娱乐化。影像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和每个细节。新闻图像、生活照片、医学图像、影视图像、广告图像、电脑图像、都已经成为家庭主妇的日常视像,就连外星高空探秘的高科技新闻影像,也被电视机前的儿童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影像成为视觉对意义的创造或争斗的一个场所,成为人们描述事物或将知识视觉化的有效载体,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还是影像资本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效手段,而影像思维也成为一种“结构性的观看”的视觉经验。
四、主流传播形态与公民话语权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传统传播形态的冲击巨大,原有的主流传播媒体受到威胁,媒体人的地位受到威胁,甚至重要信息传播形态也受到威胁。如果说上世纪摄影图像传播资源是由少数人掌控,那么今天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信息高速公路和传播开放性平台,使每一位网民都获得了话语权。[3]英特网具有报刊可读性强的优势、电话媒体远程互动的便利,又具有广播电视媒体节目丰富的特点,同时还洋溢着信息共享的氛围,可谓集众美于一身。他们不但有文字、声音还有影像的权。他们上BBS、开博客对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话语普及,使具备一般网络知识的小学生都能够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技术的高度自动化使得图像拍摄唾手可得,3G手机使得影像获得与传播做到了一气呵成。由影像民主到视觉文化平等,数字化为公众提供了文化平等和广泛的信息获得平台,人们随时都拥有了摄影图像拍摄与传播的权利,特别是照相机与手机网络通讯的一体化,更让普通公众有了拍摄和影像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情形常常让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事件面前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因为突发事件摄影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而只有把摄影图像拍摄权交给了身在现场的普通公众。英国地铁毒气案,台湾飞机迫降以及各种灾难性事件的全球信息报道等都是现场观众提供的手机拍摄资料。难怪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在07年中国平遥摄影节上就说:数字时代使专业摄影图片社消亡的时间不远了。
当下大众真正具备了影像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网络传播形成大众互动形态。这场由数字摄影和网络全球化导致的群众影像民主化运动彻底改变了千年视觉文化不平等现象。这次革命的结果是让掌握摄影图像话语权的群众走到视觉文化的第一线,成为直接参予者,他们用摄影图像反映意识形态,把图像作为表达工具,把看见的,想到的,愉快的和愤怒的都用图像传播出去,用最直观的图像语言进行叙述。[4]图像和话语都是在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沟通作用的中介符号。建构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的中介符号需要组织者具备诸多基本素质,需要有传达语法和信息语言的组织、控制与把握能力。用摄影图像准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将是未来摄影人群将要解决的大问题。
五、影像平民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数字图像的产生过程已经短于文字的写作时间,对摄影者的拍摄要求甚至低于文字写作者,摄影图像的获取以秒为单位,而图像所传达的信息量又不是文字可以替代的,如此巨大的信息占有量将可能威胁到文字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摄影图像成为急速扩张的庞然大物,在欢呼摄影传播的巨大成功之余,也造成了图像泛滥现象。在我们获得权力的同时义务也在等着我们,摄影图像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摄影具有的绝对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有害的泛视觉文化现象下将是对人类文化的极大破坏,摄影图像和数字传播在愉悦了我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烦恼,从“周老虎”到各种“艳照门”事件,摄影图像造成的当下文化污染和对社会形成的危害是大家始料不及的。摄影从小众文化现象发展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从由专家、精英群体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边互动式传播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种革命性进程使人们多年形成的思维无法短时间转变,平民视觉文化的威力应该远远不止于此,由摄影图像和传播带来的众多文化现象涉及人类伦理、文化道德、法律规范和财政经济等等问题,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摄影图像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也会造成巨额财政损失,能为我们创造文明,也能给我们制造灾难,这种灾难甚至动摇人类伦理和文化道德底线,动摇国家安全。
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同:一个全球化的,从单一的文字语言文化向综合的影像文化和视觉文化转变的时代已经到来,它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精神意识、心理深层。人类创造文化,亦被文化所创造。在“计算机文化”、“电视文化”成长和熏陶下的新一代,他们更善于形象思维,更习惯于接受图像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在今天,正如阿拉哥所预言那样:"最终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发现总会大大超过人们的最初愿望。当我们应用这项发明的时候,我们特别应该强调尚未预见到的种种可能性。"影像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人们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改变,更促使人们的精神意识、心理深层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在影像泛滥的今天,人们更善于形象思维,更习惯于接受图像符号所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罗刚,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
[2]李方文.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76.
[3]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543.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9.
关键词:网络语言;使用者;词汇特征
一、 前言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的影响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对人们使用的语言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网络语言,一种新生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语言,目前学界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普遍将其定义为两类,即广义的网络语言和狭义的网络语言。[1]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流通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互联网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经行交际行为时使用的特殊用语,字母组合,数字组合,以及表情符合,例如:楼主,水贴,GG,233,T-T等。网络语言刚出现的时候,社会各界对其看法不一,有褒有贬。特别是对于网络语言对人们日常交际的影响,看法更是大相近庭。有的认为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是语言表达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了影响;有的认为网络语言表达活泼生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2]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
二、 使用者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94亿。从年龄层次看,10-39岁年龄段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比例合计达到78.1%,超过了网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综合来看,互联网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从互联网使用者的职业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3.8%,其次是自由职业者与个体户,比例为22.3%。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受中等程度教育的网民比例最大,其中初中为36.8%,高中、中专、技校其次,为30.6%。受过高等教育,即大专及其以上为21.4%。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为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年轻人。
互联网使用者以受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使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首先,年轻人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反叛,导致他们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倾向于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做出偏离,以达到“语”众不同的效果。比如使用“运动ing”这种汉英结合的词汇表达正在做运动,“no zuo no die”这种汉语拼音结合英语单词的句式表达自讨苦吃的意思。其次,年轻人最求娱乐的特点导致出现了许多与调侃和自嘲的网络语言。比如将大侠说成是“大虾”,使用“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姜你军”等词汇讽刺物价的上涨。第三,年轻人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性格特点也催生出来许多粗俗的网络语言。比如使用“741”这种数字谐音表达气死你的意思。用“BS”这种汉语拼音的缩写来表达鄙视。作为网络语言的兴起和发展的主力军,年轻人的这些性格特征对网络语言词汇的特征产生而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
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常常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上,因此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新造的汉语表达,汉语结合外来语的表达,单纯数字的表达,单纯符号的表达等。这些采用不同机制组合起来的表达虽然形式上千差万别,但从表达效果上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时效性
网络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实效性。由于网络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网民常常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汇来描述社会的热点事件。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正在讲台上课的教师范美忠抛弃学生独自逃生,事后又在天涯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以描述当天的经历及自己的心路历程,许多网民知道后便称其为“范跑跑”以讥讽他的行为。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在“躲猫猫”时撞墙受伤死亡。当地警方这一说法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躲猫猫”也一度成为热词。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网络词汇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总能紧跟社会当下的热点事件,反映部分网民的心态和看法。这也是网络词汇不断快速地产生,许多词汇又很快被人遗忘的原因。
3.2形式多样化
网络语言的词汇表达具有形式多样性,各种表达形式如汉字,英文,日语,拼音,数字等都可以单独或组合构成新的词汇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2.1单独构成表达
单独构成表达指的是使用单一语言要素,如只有汉语,只有拼音或只有数字的表达。单独构成表达的形式是网络词汇主要的表达形式,如只有数字的表达:233(表示大笑)、333(谐音“闪闪闪”,表示撤退)、666(表示很溜)。只有拼音的表达:BT(变态)、MM(妹妹)、GG(哥哥)。只有符号的表达:( ̄  ̄ )(表示头脑一片空白)、(~>_
3.2.2组合构成表达
除了单一要素构成的表达以外,许多网络语言还具有两种及以上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如“hold住”以及衍生出来表达“hold不住”就同时使用了英语和汉语者两种语言要素。“B4”谐音“鄙视”,也使用了字母以及数字这两种语言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将越来越常见。
3.2.3模糊性
网民为了使网络语言在表达上与众不同故意对部分日常用于进行了加工,如缩语造词,缩合造词,谐音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另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的意义与日常用语的意义部分冲突,因而是网络语言具有了模糊性。如“天才”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天赋很高的人,而网络语言中“天才”被解释为“天生的蠢材”,表示天赋很低的人。如此“天才”这个词语在网络使用时其意义就无法直接判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判断,这就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模糊性。
四 、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流行文化的网络语言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者人们的交流。语言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关注,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语言学,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及其特征,收集大量网络语料,概括并总结出网络词汇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目前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语言更有进一步进入人们生活的趋势。作为语言学研究者,我们更应该本着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规范并引导人们正确的使用。(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劲松、麟珂.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14
[2] 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5
一、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也逐渐脱离了传统媒介的框架,转而顺应数字化时代背景的发展需求,将网络作为载体和媒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媒介经历了数次变化和发展,新的文学现象也层出不穷,例如比特文学、移动文学、数字文学、手机文学、彩信文学、博客文学、短信文学、网络文学等。总体而言,在众多的文学发展形态中,网络文学最具生命力,最能代表当前文学发展的趋势。网络文学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目前,部分网络文学甚至已经走出网络,以纸质印刷形式进入市场,丰富了传统纸媒的文学资源。例如漓江文学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每年都会从网络上搜集部分文学作品,整理印刷出版,这一方面丰富了出版社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发展途径。此外,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普及也为一些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展示平台,成就了一批网络文学红人,许多网络作家已经在网络上取得较大成绩,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如安妮宝贝、宁财神、痞子蔡、慕容雪、李寻欢等。他们俨然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一些传统文学作家。由此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在我国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已经凭借其独特地传播和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为我国文学发展带来了新鲜元素,是我国文坛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二、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技术表征
计算机促使传统文本逐渐转化为电子文本,促使文学轨道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传统文学通过电脑转化为电子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为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却并未触及其发展本质。真正颠覆传统文学文本概念的是由网络所带来的超文学文本。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文学就是指这种超文本文学。在形成之初,这种超链接方式常被设置于文本底部,与情节的结合比较生硬。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其与文本情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些超链接逐渐出现在文本的各个章节中,将文本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标上特殊颜色或线条,并使之成为超链接按钮,供读者翻阅或参考。这种超链接模式虽然是供读者自由选择链接,但若读者未进行选择,阅读便无法继续进行。这无疑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一种阻碍。另外一种超链接形式则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具有定时跳转功能。即在文阅读文本时,读者不需要选择超链接,文本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动跳转到另一个链接页面,以机械方式控制读者的阅读进程。当然,跳转时间可以由读者自行设置和修改,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便利性。总体而言,超文本链接改变了传统文学封闭、单一、平面的状态,赋予其网状辐射、立体交叉的特点,极大地扩充了文本容量。这些链接的不同组合使文本演变为多种独立形态,丰富了文本的意义内涵。因此,相较于传统文本,超文本链接改变了文学的解读、传播和创作过程,使文学散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三、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