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教学管理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管理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管理创新

第1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背景数据;民办院校;教学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对传统思想认知的改变,大数据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数字化校园”“智能校园”等概念成为当今时尚代名词,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形式和模式,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有力的冲击。民办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国素质提升和为经济社会培养大量合格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民办院校应充分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利用大数据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提升民办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促进发展。

一、教育大数据简析

GartnerGroup公司认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正因为大数据能够在短期内提供海量数据资料的优势,使其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应用将大有可为。教育大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指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效果好与不好的部分,并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

教育管理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大数据也被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且对原本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进行大数据教学决策的建立,能够借助于对相关教育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来进行教育政策的合理制定,并能够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与管理。大数据有利于我国的科学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时,就需要专注与每一个过程的控制以及分析,并需要对现有教育系统中管理数据进行分析。鉴于对同一个重要管理对象所记录的不同数据,还需要对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随着大数据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民办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原本单一的组织管理模式教学在受到大数据的影响之后,其只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才能够实现自身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说,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民办院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要求现有的民办院校能够对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变革,并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进,才能够促进我国的教育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进行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实施

现代的教学模式大都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因此说民办院校在教学环节中,还需要积极去应用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来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下的基础数据分析能够让下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可信度变得更高,并能够实现学习者以及教育者上方对于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判断以及鉴别,从而为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个性化的教育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并可以使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从群体教育开始朝着个体教育进行转变,而个性化学习以及差异化教学的实施,也能够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对于个性化教学都抱有一定的重视态度,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却发现,现阶段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这也就制约了我国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让我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并能够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一种可能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则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的针对性进行,并能够借此形成一种持续化的教学优势。此外,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着其特殊性以及复杂性。因此,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之下,如果借助于大数据来提升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也是我国相关教育部门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要想提升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需要在根本上对现阶段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需要从每一位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现阶段不断改革的教学体制之中,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借此实现学生们全面发展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欠缺,也使得个性化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的教育人员就可以充分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使得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并能够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对现有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民办院校是我国现有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还会采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管理模式。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评价的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就需要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持续性的教学管理方法。而在大数据时代中,教学评估作为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们的评估评论也不再只是一种固定性的结果,这些数据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们的围观行为进行不装,并帮助教学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来让其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民办院校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并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教育体系急性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才能够推动我国的民办高校其教学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管理与创新,并且能够为现阶段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来使得现阶段的学习与教学个性化成为一种可能。因此所民办院校只有在大数据时代内对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完善,才能够使得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仁刚.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

第2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实践

引言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其教学质量也有所上升。但是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其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应克服阻力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最大的一跨绊脚石。不仅如此,在进行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管理人员习惯了系部级管理方式,对创新改革等具有抵制心理,这也是影响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阻力。但是困难是暂时的,一个学院的教学管理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也相应的需要创新和调整,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们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由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重视,在教学中长期以传统观念为主导,形成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过分的重视理念教学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民办财经类院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降低,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市场岗位竞争力。

2.教学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民办财经类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室管理的时候混乱不堪、实践教学过程漏洞百出、没有良好的审批制度、评价机制等。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也存在严重的欠缺。民办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成绩,忽略了实践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内部缺乏实践教学管理及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

3.人事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教师一般都不是正式教师,晋职难、加薪难,所以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力量不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在扩张过程中,虽然都在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是高学历、高职称并不等于高水平、高素质。民办高校财经类教师大多是高校直接毕业的学生,没有教学管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中不能够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把握,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4.实践实习基地得不到良好的建设

民办财经类院校的实践实习基地受内外因素影响建设状况堪忧,并且该专业设计敏感及核心信息,很多事业单位、企业部门都不愿意接纳学生。加之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自身实践基地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成为走马观花的一种形式。

三、完善民办财经类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建议

1.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观念,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等重要性。认识到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应做到公平公正,提高时间教学的力度,纠正教学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提高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能够有序的进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应做好实践教学软件与硬件教学资源的配制,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予以充分考虑,从制度上、政策上确保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并在民办财经类院校资金允许的状况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2.教学管理的创新

建立健全教学实践制度。对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教学规划、规定设计、组织换届、职责分工、实践基地建设等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优化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培养方案编写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方案和实践指导书安排具体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给出考核办法。需要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个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

3.教学管理实践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不断的学习,强化并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教学实践目标任务具体化,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模拟、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分层次,错落有序的将教学实践的目标、内容安排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打造实践型师资队伍。只有打造一支优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才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所以民办院校要基于自身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实践方法的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职称、高学历又富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不断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通过合理定编科学设岗保证人员数量、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实践教学队伍的稳定。采取多样化方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优质的实践型教学管理队伍。最后应做好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民办财经类院校可以发挥主场优势,建立财经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此之外,也可以与校外事业单位及企业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财经知识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能力高的优质人才。

四、结束语

在进行民办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必须重视创新因素的融合,加快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为高素质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素姣张晶阎俊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第3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原因;策略

一、开展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原因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发展以及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和谐、更有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要实现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首先应该保证能够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并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要求。1.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根本诉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被提出,要想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达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并且意识到为人服务、对人有利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还要保证所取得的发展成果能被人享有并且惠及全人类。高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并且能够开展系统性教育工作的机构,其目的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也让社会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教学指南。与社会上的企业相比,高校教育是一种为教书育人而设立的机构,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却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而高校的教育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等,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需要尽可能地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学生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在高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这三个层级构成的群体中,人不仅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同样也是客体,人的双重身份使得教育管理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是对所有渴望获得知识的人开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各个行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设立高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别人才。为了能够使高校教育达到这一标准,必须保证师资力量,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高级别人才的需要。“教授”与“学习”都是一个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劳动方式,既需要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又需要能够让教学环境有一定的宽容度,从而满足人文主义式的管理要求。2.以人为本才能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很多年以来,我国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不断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总的来讲目前以人为本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未从本质上使问题得到解决,人性缺失现象还较为突出。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够完整。实际上,很多高校管理者经常讨论的话题不外乎是教学评估、如何升格、申请硕士博士以及争创名牌等,而教学管理的重点都放在了设备更新、维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食堂、操场建设等问题上,而对“人”的问题关注的非常少。不可否认,这些问题都属于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学生、教师这些主体而言,高校所开展的其他工作就显得相形见绌,还是应该放在“人”之后。以人为本的重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才能依托于对人的全面管理来实现高校的稳步发展。二是,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行政化。高校是一个以教育为目的的场所,不是政府机关,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认清这个问题,不能使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朝着行政化的方向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的是上级领导下级,进行统一指挥,要求绝对服从,甚至存在以行政性管理替代学术性管理或者弱化学术性管理的趋势。基于当前高校的这种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使得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各层级教学组织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也很难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呈现僵化的特点。很多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在改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这些条条框框制度的影响,教师在真正想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时会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教育创新的实现。不仅如此,在这种约束下,还使教育教学活动展现不出活力,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实现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要想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目标,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逐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寻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并且及时构建服务型的管理队伍,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促进高校健康的发展。1.探寻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要探寻的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首先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1)弱化行政功能,强化学术功能。高校是开展教育的场所而不是办公的场所,所以应该有意识地淡化官本位和行政权力,坚持专业化的治校理念,始终维护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赋予他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权利和相关权益,避免“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工作”情况的发生。(2)由独断专行向民主型转化。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民主性,不能独断专行,要保证教师能够享有基本的教学自由来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从而改变当前教育现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3)能够由被动接受型转向激励型。管理分为被动接受型和激励型。激励属于更高级级别的管理方式,其取得的管理效果更好,同时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尊重师生,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在原有的被动接受型管理方式上融入激励型管理因素,逐步实现由被动接受型管理向激励型管理的过渡。2.构建服务型的管理队伍。即使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现代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些过于烦琐、呆板的问题。身处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该以现代化教学管理理论为导向,对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向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不断靠近。管理并不意味着压迫和绝对服从,其更倾向于一种服务性质,是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目的的。这就要求管理队伍能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热情、耐心和细致。当然,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还应该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感。与此同时,还应该构建并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激励并引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在对师生进行管理的同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

第4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职业教育开展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进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其教育开展中主要是进行重工工程机械技工的培养实现,它的建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推动下,为了适应重工工程机械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而构建。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教育开展中,教学管理是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活动和重要环节,对于技工学校的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不仅决定技工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施,同时还影响着技工学校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变化,技工学校教育开展中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上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提高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教育与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1职业教育中教学管理创新的作用意义分析

结合职业教育中,教学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影响,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作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进行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发展中,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发展,而另一方面,在进行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与发展,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以及教学管理的新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同时,进行新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也是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其次,进行职业教育中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深化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也尤为重要和关键。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都是以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为目标,而职业院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往往都需要进行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以及创新的开展,并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广度与深度范围也相对较大。而教学管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也就具有必要性了,另外,由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加强对于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其作用意义就更为明显和突出了。

2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重工工程机械教学管理的具体情况,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概括为三个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进行重工工程机械教学管理中,我国应用的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明显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重工工程机械技校组织的纪律以及制度等,都相对比较严格,并且在进行教学管理中的分工都比较明确,管理等级非常鲜明,教学管理中对于管理效率的追求相对较高。根据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特征,在实际教学管理应用中,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积极性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比如,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进行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管理领导层会将注意力过多放在行政事务与人际关系方面,而容易忽视对于学校中的老师以及学生等的管理,容易造成学校管理与教育相互脱节,影响整体教学管理的提升发展。其次,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普遍存在有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管理观念意识比较陈旧等情况,严重影响着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提升与发展。最后,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由于职业院校多直接与市场之间有连接,但是却存在有学校与市场之间的接轨转换速度比较慢,对于教学扩展以及教学发展都十分不利,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职业教育发展中对于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因此,就造成了现有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陈旧,影响管理发展的问题和现状。

3强化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教学管理创新措施

结合上述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教学管理创新的作用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敬爱呕血管理的创新,促进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和提升。

首先,在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教学管理的队伍建设上,应注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新上岗教师岗前学习培训以及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培训、增加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交流等方式,来加强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其次,进行教学管理创新中,注意通过创新教学管理的考核方式,来加强对于教学管理质量、效果的评价监督,以此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加强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控等,来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管理提升与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等,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进行重工工程机械技工教学管理创新分析,其作用意义十分突出。

参考文献

[1]王彦.技工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研究[J].新校园(学习) .2013(4).

[2]刘洁.互动式教学法在技工学校管理课教学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3]章结来.煤矿技工教学中采矿专业基础课应把握的要点[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6).

第5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音乐院校 系级 教学管理 创新

[作者简介]方海燕(1977- ),女,安徽安庆人,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2-02

高等学校的法人教学管理者支配和引导学校中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和走向。系(院)级教学管理者连接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对教学管理创新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败。

一、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当前高等音乐院校的编制特点,教学管理基本按校、系两级运行。学校主要通过教务部门以宏观管理的方式,行使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权和调度权。系作为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改思路,立足于本学科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与组织管理。系级教学管理不仅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任务分配,以及学生的资格审查与注册、教学组织与管理、成绩考核与归档、学位评定与授予,还涉及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协调等保障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音乐院校由于其自身教学特点的要求,专业设置差异较大,专业门类划分较细。系级教学管理还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单位,如艺术中心、专业教研室、乐团、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研究所等。各系是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定的职责和目标,直接影响学院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二、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进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方式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组织等相关管理工作日渐增多,诸多与高等音乐教育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无法体现艺术专业特色。某些系的教学管理工作以该系正常运转为目标,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思维方式,管理方法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经验主义、教务主义依然盛行。由于忽视音乐院校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受性、审美性的培养,系级管理机械化、统一化,没有体现音乐院校的多元化、多样性特色,抑制了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规范性。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直接服务于师生,最应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但部分院校的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或照搬学院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或根本无规章制度,造成管理随意混乱。此外,部分院校的系级管理还存在工作分工不细致、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被动、缺乏统筹规划、互相推诿等情况。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的岗位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三是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干部素质不高。系级教学管理的负责人大多是教学和艺术表演或创作的一线专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创作和演出任务,容易重教学、轻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秘书就成为全权处理全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人选。有些教学秘书还要兼任辅导员、行政秘书,工作强度较大。大多数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为年轻的艺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此外,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困难,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工作的情况。管理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系级教学管理的一大问题。

三、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这也为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是提升音乐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任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者能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将管理理念、管理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审时度势,突破常规,转变观念,以教学管理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的全面深入开展,以适应快速更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音乐院校的师生大多具有情感丰富、思维敏锐活跃、标新立异等个性特征,这使得艺术教学也带有明显的感彩和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不局限于大班课堂讲解,更多的是在专业琴房进行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此外,还有演出、音乐会、艺术观摩、比赛、大师班讲座、音乐节、田野采风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音乐院校师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特点,遵守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人性化、弹性化管理,为师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完善系内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等。音乐院校的规模虽小,但各系的专业种类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管理上也呈现出对象单一、内容繁杂的特点。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以技法课为主,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模式;必修课以艺术实践课程为主,在课堂教学以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主科考试的形式比较特殊,以舞台表演为主。音乐艺术类的教学档案,如音乐文献、乐谱、乐器、音响等都有其特殊的存留方式。因此,各系应根据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适应本系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管理应依据各项管理制度,对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权限范围进行细化,使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明确,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总之,建立健全系级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秘书的作用。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系主任是龙头。系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精通教学业务,还应有较强的管理和领导才能,能够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带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于提高系级教学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教学秘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秘书除了要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语言素质和科研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外,还应针对音乐专业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殊性,掌握相应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单位的专业特色、教学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其次,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在职称评定时,对工作量大的教学秘书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岗位晋升上,将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学秘书提拔到院级教学管理队伍中;允许教学秘书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使其更好地领会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拿出专门的培养经费,有计划地选送教学秘书接受先进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进修交流、学习考察的机会。这些措施都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系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在实现办学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系级教学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有效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秦丽萍,芦坤.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12(8).

第6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实践教学是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践教育中新要求,也是教育者所面临的新问题。实践教育管理适当的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而,本文主要是针对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的。

关键词:

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改革管理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是当前当前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的好坏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得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实践教学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促成部分,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

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当今的教学模式甚至支配着整个教学环节,加上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得各个高校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方式死板

当今各个高校中,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学生都是按照班级上课,进行固定理论与实践学习,但对实践教学的安排课时有限,并且课程在安排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使教师在授课中想要增加教学实践部分,由于受到教学制度的限制,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没有办法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管理不合理

高校中的实践教学管理中,教育者通常都是按照教学技术的规定来安排课程,多数情况下实践课程安排的较少,学生本身的实践就比较弱。另外,教师更愿意增加理论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的成绩,对于实践教学的态度则是能省则省,这样也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管理不合理。

3、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各自独立

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上各自独立,容易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只会强调教学过程,注重经典学说的认知,缺少运用实践来证明理论,这样就使得创新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显得过少。多数课程中,学生只能按照实践的要求,根据给出的做法来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学生就是按照给定的方法进行实验,缺少思考,进而导致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由于高校中实验中心与设备等投入有限,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另外,校内外的实验基地数量不足,规模小,而实习经费又少,导致学生外出实习等实践活动质量很难保证,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1、改变实践教学管理理念

在我国各个高校中,一部教师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通常还是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在高校中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依然还没有得到改变,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进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在新课改背景下,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改变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应该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应该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与内容

目前,各个高校中实践教学内容发展的十分缓慢,甚至实践课程是跟不上理论课程教学,这样也就导致实践教学在教育中很难起到推动作用。实践教学在教育中只是例行公事,这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低下。因而,教育者应该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手段进行彻底的改革,让实践教学在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竞赛,比如说史学知识竞赛、科技电子竞技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来提高实践能力。另外,学生也应该要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实践课程的次数,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过程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3、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第一,若是想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应该要提升学校教学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实验室等硬件条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仅仅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是不够的,更应该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不能要求教师一味的评职称,而是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另外,学校也应该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使教师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比例。高校应该要加大经费投入比例,购买实验设备,扩大实验规模,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能力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三、总结

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是一件长期的任务。这需要教育者在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中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进行彻底改革。另外,学校也应该重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硬件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而推动实践教学发展,促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莉娜,虞海珍,潘学松,梁玉玮.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8(05)

[2]刘佳.我国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述评——基于深化民办高校变革的视角[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3(01)

第7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1.世界范围内各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一直并不平坦,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十分重要的客观要求,根据程华东等报道统计数字表明:高中以上的在校生美国统计数据为1500万,俄罗斯最新数据为369万,日本更新后数据320万,而法国仅仅是221万),但是单纯从数据显示教育大国不等于素质教育显示的教育强国。高等学校三本人才培养的质量突破性提高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21世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性大课题。三本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性素质性质量是当前各所高校永恒的主题歌。当前,我国三本院校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原定的标准是:到2006年年底,以期我国三本院校在校生为1700万,跃居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大国。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性,尤其是教学质量大力度加强的管理和强势控制是提高三本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靶点,或者我们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加强三本院校教管质量控制和制度、向管理要质量是教学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2.近年来,从三本院校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诉求看,高等教育学校(包括国际三本院校和大陆内地的三本院校)都在考量统一各课题—21世纪的三本院校高高等教育未来方向在哪里,发展的大概趋势是什么。尤其新近几年升格为独立学院的三本教育管理发展飞速,但是有相当一批院校在传统继承研究方面欠缺,教管队伍建设并未得到大家的深度重视,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尽管三本院校办学规模高度扩张,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配套形成健全的以及相对完善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虽然三本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但由于兼职教师较多,他们的教学经验还是十分欠缺的,而且根据王端庆报道我们发现,教管干部之间更换交替频繁,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结构水平,发展速度不平衡上不能适应我们教育发展的迅猛速度。这些客观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上制约了三本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二、三本院校教改管理创新性的必经之路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三本院校教育宏观大背景以及微观小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涌现了大量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三本独立学院。在这个时刻,三本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三本院校招生规模高度扩张以及三本院校校园布局的整体性改变,以其经济体制改革为起始点,我国社会对三本院校认可度也在悄然变化。三本院校教育体制、毕业生就业方式是我国教改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使得三本院校教管的日常工作越发复杂。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在增加中体现了不平衡性;二是专业设置变革快速让人应接不暇,跨学科参与日益普遍:三是许多三本院校在合并管理的宏观大趋势下出现了校区间跨式管理。必然导致教管难度和复杂性质大大增加。分散遍布的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瓶颈等诸多新问题跃然纸上,引人深思。综上所述,我国三本院校教育背景已沧海桑田,变化良多。三本院校教管改革必然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

其次,我国三本院校高等教育最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已逐渐从精英阶段转变到大众化阶段中去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有文献报道,美国人马丁·特罗把三本院校高等教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大于等于55%认定为为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于20%—55%认定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小于等于20%认定为精英教育阶段。自1998年,我国三本院校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极度增加以来,毛入学率已进入20%—55%的区间。若单纯以毛入学率为三本院校教育阶段的认定标准。我国三本院校高等教育已经悄然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根据这一伟大的变革,三本院校高等教育的素质发展与之相匹配是必然的诉求。要求我们当前教改工作者在教学理念、质量标准、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变和革新。

最后,社会就业方式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驱使我国三本院校作为单纯的人才生产者的状态亟需变革。在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三本院校还承载着毕业生,毕业就是事业的重大压力。此时教育教管工作者不仅要教书更重要是育人。与此同时,随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诉求也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之中。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已经开始规划起来,不是一辈子一个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更多的生存生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学生的思想也多元化发展,就业趋势也呈现多元化。那么我们教育教管工作者就要扪心自问,教育最终目的是什么?根据《教育论》中斯宾塞提出的观点理念,“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使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最终目的。人类的“完满生活”更重要的事要求我们全人类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及通达变通的能力,而早就不是局限于要求我们掌握某种生存依赖技能。因此,三本院校在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和大力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理应担当更多的历史使命。我国三本院校不能只是智育发展、技能训练的育儿所,应为在校生自我人格塑造和发展和才智提供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要把在校生“完满生活作准备”的重任勇于承担起来,提高在校生以后纷繁复杂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挑战和困难的应变能力。综上所述,处于新形势下,三本院校教育教管工作者应着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确立崭新定位。

三、总结

第8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论文关键词:麦肯锡7s模型;教学管理创新;精益教学战略;网络教学空间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有必要运用体现系统思维的麦肯锡7s模型,全面审视、综合评价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麦肯锡7s模型

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所构建的7s模型是体现系统思维方法的一个著名模型。该模型指出组织在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价值观(sharedvision)、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术(skill)。由于这七个要素都是以字母s开头,所以简称7s模型。

麦肯锡7s模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是既包括战略、结构、制度等“硬件”,也包括风格、人员、技术、共同价值观等“软件”的复杂系统。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战略”是根本,是组织为了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的较长时间的总体谋划,它是组织价值观的体现;“结构”和“制度”是手段,服务于组织战略;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为“硬件要素”的有效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麦肯锡7s模型已经成为了人们分析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有效工具之一,鉴于此,笔者以麦肯锡7s模型为基本框架,探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变革和创新问题。

二、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教学管理的价值观创新:以人为本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在这里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它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以人的实践为依据,尊重人的实践,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教学管理方面确立和践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教学管理系统的灵魂,是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应该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

1.以教师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注重人文关怀,增加教师话语权;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听取教师意见,重视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视教学权威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2.以学生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和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体现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教学管理的战略创新:精益教学战略

“战略就是规划,是手段,是行动模式,是对整体的把握和未来的看法”。从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创新非常重要。鉴于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笔者认为国内高职院校可以推行精益教学战略。所谓精益教学战略,是以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快速反应为基本特点,对教学管理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执行手段,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把握和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精益教学战略是一个整体,包括拉动式准时化教学、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并行工程等。拉动式准时化教学以用人单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对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进行解构,然后按工作模块或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课程或课程模块学习不再是学期制或学年制,而是依据课程内容或课程模块内容而定;教学过程中的计划与调整实质上是由教研室或教师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协调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全面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比如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评估与检查;全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即教学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完整循环,通过这个循环不断提高。全员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把学校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上自校长、下至普通教师人人关心教学质量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并行工程就是在课程、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相关人员协调配合、团队协作,将工作能力解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企业需求、课程的前后衔接等紧密结合起来,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套用任何一种固定的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不合适的,创新才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的标准是:“效率—组织成员可靠地完成任务的能力,以最小出错率和付出努力与资源的经济性来表示;及时性—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及时性;响应性—满足组织外部环境需求的能力;适应性—组织进行革新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能力;责任性—使成员对那些对组织有贡献的活动负有责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表现为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

在实际运行中,机构设置柔性化表现为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开展和运行教学项目,实现人员组成、管理、工作时间的柔性;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是指使从事于教学科研等学术性活动的组织会由紧密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松散性的联合关系;服务性的管理工作(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从各学院(系部)重复设置的机构中解脱出来,按业务性质和效率最优设置机构专门化管理,借助于网络自动替代信息收集整理、上传下达的中间行政管理人员,直接为用户服务,形成大管理幅度、少管理层次、高管理效能的扁平式组织结构。

(四)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具有课程开放性、资源丰富化、选课自由性、学制弹性化、学习导师制、能力培养个性化等特点。高职院校通过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允许学生采用灵活的入学方式,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允许中途中断学业,在条件允许时再继续完成学业。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的风格创新:教学服务

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盛行“行政管制”风格,教学管理组织和工作人员在角色定位上仅注重其作为权力者的身份,而忽视其权力的根本来源和权力行使的根本宗旨,从而背离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运行机制已经显现为“以学择教”的趋势,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应设法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学生身份发生完全的变化;再加上教师群体是一个自命清高、自尊心极强、从事独立脑力劳动的群体,他们一般都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流动十分容易。学生身份的变化和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特点,决定了“行政管制”风格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只有“教学服务”风格才有生存的空间。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从实质上已经演变为一种“教学服务”,尊重并尽力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六)教学管理的人员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系统中,人员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教学管理价值观、教学管理战略、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是教学管理风格、教学管理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素质优良的教学管理人员。

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流程和方法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第一,通过岗位分析,按照人岗匹配的原理,能力至上的原则,科学合理选聘教学管理人员;第二,“以人中心”设计相关激励制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般“以事为中心”设计激励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也不例外,这是一种落后的工作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代之以更加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的“以人中心”的激励制度;第三,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开发。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科学设计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开发活动,使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七)教学管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教学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下,教学管理所得来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原始生成的,而是通过调查或网络评价生成的,存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建设好网络教学空间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伟大技术创新。

建设网络教学空间,不再是简单地上传、下载ppt,而是利用网络教学空间空间做活动的课程,包括电子教案、ppt、资源库、照片库、影像库、案例库、方法库,等等。教师上课只要展示授课提纲,然后利用各种空间上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讲到案例即打开案例库,讲到实例可打开照片集、影像集,讲到概念也可以打开概念库,讲到方法可以打开方法库,讲到技能可以打开技能库,讲到前沿的东西还可以链接到国外大学的课程,这些都可以在空间上实现,而且可以形成模块的任意组合,课程不再是过去的一本书,也不是最近十多年来的ppt,而是一个空间的某一个子空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做出很多不同的课程来。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空间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问题讨论、学生提问等。

网络教学空间建设起来后,教学管理效率更高,信息更真实。教师上课时的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好不好,通过点击网络同步直播就可以看得仔仔细细;教师是不是每次都用几年前的老教案,通过点击教案库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教师是不是对学生进行过辅导,通过点击教师评语和回答问题留下的“脚印”看得明明白白;老师的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是否学生欢迎,通过点击学生访问量、访问记录和学生留言可以看得真真切切。

三、结语

(一)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价值观这七个要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战略是根本、“结构”和“体制”是手段、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必须着眼整体,统筹谋划。

第9篇:教学管理创新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四大范畴;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

一、教学管理学四大范畴

教育管理学四大范畴包含有活动、体制、机制、观念。文章就四大范畴内容展开深入剖析:

(一)活动

活动是教学研究领域的基本范畴,从出现的时间上来看,通常来讲活动是先于其余三个要素而存在的。这与物质决定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有意识上存在的理念,都是基于不同的展开存在的。例如我们在认识一般规律性事物和不规律性事物时,都是以这一事物存在的活动方式来判断的。因此想要更好的形成有关于教育管理学的认知和体育教学的方式,基本的学生们所展开的活动行为中来判断。

现有的教學管理观念并不完全是基于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有很多教学观念的提出是教育者们先入为主,凭借自己的理念和判断而形成的。这部分教学观念往往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现实活动行为做支撑,而导致实际落实效果不善;也有很多教学观念的提出是基于学生们的教学活动表现而存在的,通常来讲这部分教学观念往往能够非常正确的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展开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体制

学术界在对某一理论进行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体制这一词。在阶级社会中,体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而在教育领域中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学校往往会为了保障至少这些内容和学校教学生活的有效运行,而组织某种保障机构,为保障机构在学校公认的范围内执行权力,便形成了体制。

按照体制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来看,高校所持有的体制与国家所持有的体制是有非常大的相似性的,这表明高校的运行理念和国家的运行理念相一致。上至学校所固有的学校体制、下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求教育者和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体制,都可以起到约束教育者和学生日常行为的效果。一个涵盖范围广的体制的产生必然有很多个相对较明确的、内容较细致的体制进行辅助。这也决定了高校体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但是可以很好的起到指导师生行为的目的。

(三)机制

机制主要指的是事物内部各组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组合方式。而在教学领域中,机制指的是学校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方式,对于高校机制的研究也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教育的展开并不是单一某一结构所执行的工作,而是在高效的带领下,高校内部的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之下所完成的教育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如何搭配高校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工作和协作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效果的探究。而想要更好的解决高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合作方式,首先要对各个要素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一个相对较明确的了解,并在明确各要素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来对各要素的相互搭配形成一种有效的研究。机制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往往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样机制也是学生与高校进行互动的基础。学生们可以通过研究高效机制更明确的了解到高校展开各项活动的目的,了解高效运行的目的之后,便可以更好的接受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对自身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观念

观念是意识的结合,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和态度。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展开各项活动和各项内容,应该基于正确的观念引导之下进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观念对于高效运行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而科学的关键可以有效的带领学校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可以积极创新、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高校内形成整体的奋发图强和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

二、基于教育管理四大范畴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一)活动展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活动的展开很多因素都是借鉴其他学科,但是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每一学科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生搬硬套,导致无法良好的落实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想要传递给学生们的正确的理念和能力;这次表现为我国现有的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都具有非常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仅表现在横向的一致,也表现在纵向的一致。例如分析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活动展开方式与前几年的高校体育活动展开方式还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展开方式在很多年之内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展开方式让很多学生感到厌烦,而在抵触的思想指导下,切实领悟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想要带给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二)体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构建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尤其体现在体质构造过程中的两大要素,一是规章制度而是执行机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规章制度的构建,而忽视了执行机构的建立。这就直接导致了体制构建在理论制度上虽然完善,却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对运行效果做保障,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效益。

(三)机制调和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引起的促进学生们更积极的融入到体育学习过程之中,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匹配,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益。高校体育教学机制包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因为太安逸而不思进取;其次表现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无人对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作出评判,教育者也就无法指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如何改进。(四)观念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观念仍然会受到固有的专业课程为主观念的影响,虽然绝大多数体育教育者都能正视高校体育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意义,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在高校学习阶段还是以专业课程为主,高校体育课程只是作为辅助专业课程而存在的一门学科。而基于这一观念指导下,学生们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容易存在被动和消极接受的心理;另外很多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们的重要意义,但却没能正确的认清自身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通常是教育者说一是一,存在一言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作为主体的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基于教育管理四大范畴对如何提升高校體育教学管理展开分析

(一)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并不单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教学环节,所以说创新活动应从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接受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器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另外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也并不是一次创新之后便不再改变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学生们提出的新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展开方式和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应保障社会对学生们提出的新要求核心能力都要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体制

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创新首先需要解决与高校管理制度相匹配的执行机构,以更为有效的手段来保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起到应有的效应。管理是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我们也应敦促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政策展开以适当的方式对教育者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提升校方自身的管理能力。

第一,高效方可通过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第二,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和使命,强化师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知态度;第三,充分下放基层体育教学的管理权限,保障体育教育者能够有更多的权利对学生们的行为和表现方式进行约束,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机制

高校体育教学机制的创新,首先要调整好高校内部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升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还要明确各个结构的具体权限,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不应存在超越管理权限的现象;建立激励机制,以适当的方式调动教育者和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四)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要基于体育教学本身,并对现有的社会大环境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正确的观念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尤其体现在我国社会现阶段所推崇的“大健康”,将体育锻炼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对为了学生们的锻炼行为提供指导作用,推动学生们体育锻炼观念的生活化和终身化;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学生还应积极响应高校体育教学,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增强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以更为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强健自己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