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 施教需要; 学生成才需要;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70-03
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学科整合、课程重组以及各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进。但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投入、改革教学方式的努力,相对于教育教学的效果而言,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稳、教育效果难以持久等。在一般讨论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研讨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导入机制的维度,探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及其转型的思路与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和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也是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行着全面的转型,在新世情、新国情、新社情、新党情的历史巨变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特性也已发生了相应的变迁。新的形势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掌握科学理论、具有理论素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神圣使命。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的核心是宣传执政党的政治价值主张,以获取更广泛、更稳固的政治认同。这一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最主要的取决并体现于政治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对执政体系政治价值取向的政治认同。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凸显学生对于政治理论主张以及政治体系的信仰和忠诚。多年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囿于教学模式的局限,基本成为了政治理论知识层面的教与学的过程。其中,单向的输出、灌输式的教学、内容形式的重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更加突出的矛盾。固有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生活背景的学生,教与学的对撞与张力,生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悖论现象:如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考评、官方调查的统计数据、学生提交的学结等方面呈现出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成效明显提高的反映和描述。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中,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态却处在愈加困难的境地。如在大学生实际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在私密、匿名与公开、正式的不同场景中,较多表现为双重性和游移性,甚至还有不少截然相悖的取向;政治意识淡漠、政治疏离和政治信仰缺失,则成了正在蔓延、较为普遍存在的真实状况。“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有所弱化”,[1]在某种意义上,理论认知、政治表态与现实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较大差异,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仍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和政府最为重视、直接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的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不可谓不努力。在许多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几乎成了手段最多、花样最多、形式最丰富、翻新最快的课程之一。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的评奖评比、树立典型、示范教学、创办工作室、政策倾斜等等,也是所有课程中最为特殊的。这一切努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之间的悖论,至少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绩效尚不是理想的状况。
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侧重于强调理论框架的结构完善、体系的完整、话语的规范、理论设想的完美。这种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现实的超越和未来的期许。所以,追求目标的完美与合理,自然就成为核心价值。三十多年来,现实的中国社会处在全面的转型之中,在摆脱经济困境、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新的矛盾和问题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呈现尖锐化趋势。大学生早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甚至成为一些社会问题和压力(如大学生就业难等)的直接承受者。学生对于社会的感知首先直接来自于社会现实,家庭、社会的种种实际境况,是他们认知、了解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比较性也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特性。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各国家的现实与发展,几乎呈现透明状况地在进行着展现和竞争;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思维的方式,认知、比较、分析的维度更加多向化;也使得获得信息的手段、时间上已无差异。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或现象,信息社会即时提供着比照双方或多方的各种信息、背景资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维度中形成正确的、合理的判断,既是学生成长中必定经历的过程,又是困扰学生成长的瓶颈。虽然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必然存在,但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完美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极易引起对于理论的怀疑,事实上降低了理论的可信度,这也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效果脆弱、难以持久的主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方式等技术层面的困难,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切入点如何契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方法论是否支撑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从传统的施教需要,向耦合学生成才需要进行转型。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的必然性
大学教育是青年成才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和路径,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高尚的品质、具备专业的技能,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满足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在个体性上,首先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无论从成才还是发展的意义上,最主要、最直接的莫过于在现时代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学生成才,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对于社会发展取向,是最大的实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来自于实践的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理论出发,本来就是的基本观点,因此,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成效的必然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和路径。向大学生宣传和灌输执政政治体系的价值主张,既是执政党、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学生养成政治意识、培养政治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和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意识形态化是大学生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特色。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基本是以“施教需要”作为开展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归宿。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原有大一统的主流价值观消解,各种价值观在社会中激荡交锋,社会价值观流变中呈现出多元、交织的趋势。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又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追求、社会定位、价值取向上呈现多样化状态。“学生这一大主体除被规定为被教育者或被育人之外,学生这一大主体必须明确其通过学习而成才之大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而成为人才就是作为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2]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凸显,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上的选择也呈现多向、多样化的趋向,在政治行为上也更多地与利益实现密切关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定仍要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核心内涵。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既要以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为前提,又要以社会进步的实际为支撑;既要满足社会化中社会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教学的成败更有赖于学生愿否、能否接受的“内因”。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内涵,在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公民”。在“劳动者”的意义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专门的劳动技能、形成较高的实践能力是其要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应该能够提供和满足成为“劳动者”的支撑和所需。在“公民”的意义上,良好的公民意识、公民操守必定会促进社会政治价值的进步,提升社会政治文明的程度,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大、最重要的保障。
三、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学生认知社会以及实践运用相脱节。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目的主要源于“施教需要”,以理论的完备、自释为取向,自然就容易形成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单向运行机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多停留于背诵概念、原理,应试色彩浓厚,呈现出“熟悉的话语”与“陌生的原理”相悖,政治理论学习几乎处在被动状态。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导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不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中缺乏客观、科学、理性的立场和方法,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虚假认同、政治疏离、政治冷漠等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构建施教需要耦合学生需要的双回路教学模式,不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确立以成才内需为本位,以学生参与为抓手,以教师导向为调控,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生成才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双向联动,形成双向调控、交互回馈的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内需,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实现政治理论教学从学“答”到学“问”的教学转型。在新的模式中,探索启动、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利于提升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养成理性的政治素养。
第一,以专题化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平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经典理论及其发展结晶,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在专题化教学中,将教材体系中的理论框架,以主线索、大背景、关键命题的形式,整合教材内容,以专题教学的方式重点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第二,以研究型教学促发问题导向式的学习特性。以团队研究重要问题的形式开展的研究型教学中,以核心原理、理论疑难点、创新理论等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自助研究,在探究中理解并掌握政治理论的精髓。第三,以多向互动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和交流。构建学习、研究、讨论交流的多重平台,如以网络社科论坛、现场社科论坛的形式,以专题式、答疑式、辩论式等多种交互方法,对于课程相关的关键命题、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在导向中贯彻政治理论的价值导向和科学原则,以学生成才、学生关注、社会聚焦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参与为抓手,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塑成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及功能。第四,以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设计社会调研的环节,开展社会调查、实证研究、实践课题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践行理论,锻炼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价值观,提高公民素养。第五,以资源整合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和路径。在施教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学环境资源中,遵循科学性、开放性、全面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原则,从师资、学生和环境要素三个维度上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关的理论、方法与条件支持,形成综合、互补的作用机制,创建理论引导、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的教学格局。
在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的广泛参与、教与学的双向促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四化”的特点,即参与常态化、管理动态化、讨论理性化、视野国际化。逐步实现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从疏离到亲近、从定论接受到自主探索、从应对考试向自觉内化、从纯粹的学理化向实践工具化的转变。教学角色也在转型和丰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单纯的输出者向着导向者、从宣传者向着研究者的角色转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着参与者、探求者的角色转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 培养
注:本论文系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研究》(G2013C07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看重学历逐渐转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重视当前市场下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更多的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了评价的标准,如: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信息,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将来更好择业、就业。
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却日渐显现。据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主要有:第一,吃苦精神;第二,积极心态;第三,有效沟通;第四,诚信素养;第五,团队精神;第六,人际关系;第七,学习能力;第八,时间管理,第九,创新素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就业观,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课程的思政课,能够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握时展的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体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合理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能更好的走出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大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时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要想顺利就业,就应当积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
[2]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6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1 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网络教学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自发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此外,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处于社会中的个体也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着世界的改变和影响,而是以主人公的地位和身份开始参与社会各项变革。同时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选择倾向,因此可能会产生双重的教学效果。
1.2 网络教学模式发展的价值分析
师生交流和合作是思政课取得成功的重要步骤,网络教学平台诸如泛亚平台、慕课平台等都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实现双方及时互动和沟通,因此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把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都呈现到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而且还能体现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生命态势。
2 思政课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分析
2.1 “微课”教学的特点
首先,微课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的零碎时间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它的名称上就可以知道微课重在突出“微”的特点。通常来说,思政课微视频的时间以20分钟为上限,而一般的微视频大多短小精简,时间有明显的限制,大约7~10分钟是最长限度。这是因为思政课较为复杂,部分内容较为晦涩,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思政课微视频的时间会稍微延长一些,以便让学生对知识获得更好更深的理解。
其次,从微课的内容来看,目标性强、重难点突出是微课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在微视频里教师能够针对课程的重要内容或者某个部分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而结合微视频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微视频简洁明晰,学习目标明确,课程重难点突出,所以学生能够快速弥补所缺漏的知识。注重交流、互动性强是微课教学的突出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收获或者看法,同时还可以看到别人的评论和建议,遇到不易掌握的部分,学生还可以利用平台和他人进行交流,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自己的难题。
2.2 “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途径
2.2.1 改变观念,认识“微课”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难以一时接受微课教学模式,认为微课只是传统教学方式一种补充,始终难以发挥支柱作用,因此学院改变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让他们开始真正充分了解微课,并逐步意识到微课的重要性。首先设计微课比赛,通过比赛来让师生了解微课的基本知识,突出微课教学的先进性和典范性。其次,教师制作出微视频,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突出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思政课的成绩,让师生看到微课的真实教学效果,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
2.2.2 系统规划,完善机制
落实微课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首先保证微课教学具有科学的领导机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期的方向不会有失偏离,同时分设各个管理部门,例如:微课宣传部门、微课策划部门、微课落实部门及微课推广部门,使其各司其职,在管理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微课的落实情况,不落实难以出成绩,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注意督查微课的课时情况和学生的接受状况,采取课时学分制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考核教师和学生。另外,在宣传、策划和推广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精心制作网页,做好和教师的沟通,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定期注意维修网站。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说,微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运行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合作,
3 思政课中“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分析
3.1 “慕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程是慕课的重要载体,碎片化学习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一步学习思政课。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而且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另外,师生互动也是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平台上学习的学生,同时还可以立即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
其次,从学习方式上来说,慕课的微课程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慕课的视频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微课程,这些微课程都是由众多个小问题来衔接的,如果学生想要继续看下一个微课程,那么学生就要先回答正确衔接两个微课程的小问题,这样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学习。这些衔接的小问题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依据微课程所讲的内容来设置的,一方面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明白自己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能够凝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仅在每个微课程衔接处会出现小问题,而且当学生观看某段视频超过一定时间后也会出现相应的小问题。
关键词: 时事政策 思政教学 教学探讨
引言
时事政策教育是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飞速变化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社会背景下,掌握社会发展走向,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又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调整自己的定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对不久的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政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效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提高思想政治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时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时事政策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全局思维的人。时事政策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人生历练不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甚至容易出现极端认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时政教育的思辨性对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思考思维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事新闻是社会现状的动态反映,折射出社会的人情冷暖,刺激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主动寻找事情发生因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是一个避风港,相对于社会隔绝,感受不到社会的问题、压力,容易形成一种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病态价值观。时政教育是现实的一面平光镜,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条不紊地自主学习,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二、时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
(一)对时政教学资料选择随意。
时事热点丰富广泛而繁杂,变化迅速,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点。如何筛选符合教学标准,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信息,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必须考量的问题。其中很多教师选择材料十分随意,教师中存在对新闻热点不关注的现象,导致时政资料过时、缺乏时效性和教学性。对资料不加以整理、分类,时事与教材之间、时事与时事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规律,照搬照宣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时政知识并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形式创新性不足,欠缺实践教学。
时政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课程,没有具体课本章节可以遵循,时政资料的广泛性依赖于教师的甄别和整理。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当堂讲述和分析,全程都是教师阐述事实,没有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解,资料的选择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导致教学资料缺乏适用性。教师的侧重点在于教导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缺乏对时事新闻现象的本质探讨。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同一个案例,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时政教育实践性强。高校思政课时政教育通常是封闭式教育,局限于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缺少社会实践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必然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偏颇,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三、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措施
(一)增强思政教学素材的针对性。
思政材料的选择影响学生积极性和整个课堂质量。教师要增强对时事的把握力度,关注重要的、权威的媒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政课教学要求,筛选出有价值、与课程内容关联度高的内容,保证信息的准确度、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
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健全了教学硬件设施,运用科技性强的教学硬件,通过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创设情景模拟事件现场,将时事热点以更加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事件的敏感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另外结合小群体教学模式,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成几个辩论小组,选择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开展正反方辩论。通过举办辩论赛刺激学生主动查找信息,寻找支持论点的材料,在辩论过程中增强辩论能力和论辩思维,学会辩证思考。
设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户外,让扁平化的本本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时政教学方法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语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通过时政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现状、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国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并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当前我国国家进步与不足,如就业问题、房价问题、问题等。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时政教育科学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玉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4,08:278-279.
[2]孙悦,常玉华.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121-123.
[3]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4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获得提升,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和塑造起到帮助和影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学生的社会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是顺应时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有其现实必要性。
2.1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口号宣讲,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2.2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
高校教学应该是以对学生进行启迪的地方,能够让他们和社会进行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感受社会,能够对社会、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正确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所以,传统教学的观念必须要进行改变,不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学理念是不会转变的。教学社会化模式恰恰顺应大学教学创新的时代需要,能很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变革。而且,由于根植社会实践之上,这种理念变革更能紧跟时展需要。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对学校创新教育提供了帮助,在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要素进行构建融合,对教学社会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具体内容有以下一些。
3.1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化教学是让学生成为可以立足于社会的人,能够对社会有作用有影响的人,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可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偏向于理论,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更不要提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内容应付考试,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社会个性的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用更多社会化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的提升,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调用社会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在现在社会的应用广泛,对我们的社会和思想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可以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作为我们实现社会化构建的资源,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
3.3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简单,教师负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学生缺乏主动性,单向的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效率发生质的改变。
3.4提升教师的水平,强化社会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大学思政理论课 实践
现阶段,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方式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就其教学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不仅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不能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行为方式,难以发挥其教育优势。对此,作者认为,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探究,将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大学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
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从其教育现状看,尚存在诸多不理想之处:首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降低大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其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而在教育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束缚其思维的发散。最后,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不能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
二、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思政理论课的必要性
在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首先,体验式教学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真正意义上得到正确引导,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频率增加,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政理论课中的实践
(一)教师正确认识体验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体验式教学,必须对该模式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从其定义内涵看,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特征为基础,进而创设系列生活情境,将教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其次,从其教学理念视角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充分尊重学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体验生命的意义。最后,从体验式教学的特点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和发展性。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可增强学生的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有效运用该模式,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在体验式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
社会生活是矛盾交织的,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体会。对于不同事件,大学生的立场可能有差异,因而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能够发表自身的意见,引发其“大脑风暴”式思考。例如,在“正确的价值观”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将其心中最为正_的价值观加以表述,可根据自身看过的影视剧、小说等加以举例说明。以《士兵突击》影视剧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许三多”精神进行分析。基于此,许多学生都能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将其情感升华至与大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层面,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十分成功。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中,重要的是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大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可增强大学生的体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建议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先知后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社会热点话题着手,选择与学生相关的内容,进而创设教学情境。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对此,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如果生命还有最后一封信的时间,我会做什么”的情境。如此,教师告知学生自己将面临死亡,使学生思考自己的遗嘱应该如何写。通过实践可知,许多学生会在此刻发现自己还有好多的事情未完成,或者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恩情等。通过该情境,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有助于引导其树立珍爱生命、珍惜身边人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意义的体现。
另一方面,先行后知,使学生从行动中对自我进行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诸多生活场景,使学生在体验式实践中得以认知。例如,对于公交车让座的话题,使学生对“让与不让”的理由进行探讨,有的学生赞同不让座的观点,认为公交车老人殴打年轻人事件屡见不鲜,倚老卖老的行为令人愤懑;有的学生赞同让的观点,继承传统美德。最终,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合理判断,把座位让给真正需要的人。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教育阶段教育具有重要性,能够对其自身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导向影响,尤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介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的时期,如果能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可对学生有正确引导。当前,就大学思政理论课教育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对此,作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优势,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正确认识体验式教学;二是促进师生互动;三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汤.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14).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高校;思政理论课
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将对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首先应坚持目的性原则。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意识形态逐渐的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而地方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地方教学资源,把握教育重点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材内容来进行利用,保证地方资源的利用有效性。
(二)针对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和专业等方面都有多不同。积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要注意应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对于艺术性强的学生可以多采取户外时间的活动,通过体验式来达到强化理论教学的目的。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利用地方统计数据等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创新性原则
在创新性原则中,高校应积极的打破传统常规性思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同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阶段人,常常会容易受到外界的错误思想诱惑。对此,应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变化,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真正的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资源起到最佳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将文化转换成为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所应用的思政理论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编写并发放的。有着科学性、统一性等特点,但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地方特色的学生实际需要。对此,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讲解的方式或是情境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中充分的结合当地民族文化,通过生动的历史再现等形式来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利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将帮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理论知识的含义,最终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将文化引入到研究中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重视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2]。将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思政理论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问题意识,同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民族文化带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研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是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最直接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对此,教师应积极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并撰写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地方性教材,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应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反馈建议,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及时的找到适合学生使用的新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展开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单位应建立起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高校长久发展和稳定的需要[3]。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具体的商议和规划而形成的,这对学校的未来长久使用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高校也比较忽视实践教学。教学基地的成立将围绕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稳定的场所,对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实践基地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时间活动,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高效思政理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随着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此,教师应重视起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觉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庆.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特色及创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41—44.
[2]张平增,余友生.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向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4):52—56.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教学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抓好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意义深远。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中职思政课教学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教学吸引力不足,教学实效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进一步深化中职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切实推进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与感染力,使其真正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受益终身的课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中国的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竭力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2尊重教学规律,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理论主要针对灌输式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而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目前已经被付诸于教学实践中,为很多国家所接受。有学者认为,“该教学将中职思政课教学各个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突出整体与其他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借以提高实效性的教育模式”。
中职思政课教学系统是一个包含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在内的庞大体系,要形成开放式教学,就必须在这些要素中解决其实现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实现课堂的开放。开放式的课堂不是在形式上的开放,而是对教与学规律的尊重,对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权利的延伸,是在完全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权利基础上,所形成的良性互动教学机制。它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民利”,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性,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将不再追求传统的、严格的、严谨的、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在教学中随时改变预定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认为改变了社会上某些不正风气,更好的保护了财产权利的平等性。
当然,除了开放课堂,尊重学生民利,仍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甚至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吸引学生和培养学生兴趣都不能依靠某一个方面做到位,需要全方位的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开放的理念创新开放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程的理论魅力与强烈的吸引力。
3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思政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现实需求,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最大可能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大学生对这门课有内在需要,使其认识到学习中职思政课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需求,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区别是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需求和对策都是有特殊性的。目前,在中职教育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过于重视教学管理过程,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受到挫折,最终甚至影响院校的持续发展。因此,中职思政课教学作为中职教育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重要“产品”,理应充分关注和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的学习需求到底在哪里?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取这两个问题答案的办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或者个别访谈的形式。
4以理服人,在纯理论教学与灌输理论中寻求平衡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命题,因为思政课教学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其理论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课程的实际,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做到既要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要克服忽视理论、片面赶热闹的做法,寻求一种理性的平衡,好像看起来是天方夜谭,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只是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吃透,分析清楚道理,这样的中职思政课才能让他们信服,否则纯理论教学只是一种空对空的演练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5以情感人,以真情换真心
我们认为,中职思政课并非冷冰冰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是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27]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到祖国的未来,“由于早期教育、家庭环境、社区氛围、经济条件、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思想道德必然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向”,_中职思政课教师应站在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传播思想以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应该怀有满腔热情,以个人真情实感感染人,去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使他们感受真爱,并使他们产生正确的是非观,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人的内心深处。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外,更要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最深刻的事例感染学生。创新“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塑造了教师的形象,调整了师生关系,使之深深感受到彼此的爱,并收获了掌声”。
6丰富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感兴趣程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中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仍然沿袭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中职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教学实效,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方法。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境法、案例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说理引导法、对症下药法、自我教育法和心理咨询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升吸引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方法也被教师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于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专题之时,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合理确定主题,既不能因循守旧,片面遵守教材的严谨体例,又要有一定的创新,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理论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科学、新颖地设定主题,同时也要避免为了吸引眼球以为追求新颖独特,否则会导致专题内容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要解决专题内容在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要认真领会专题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专题而专题,割裂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系,克服顾此失彼的大忌;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处理意识形态教育与学术型教学的关系,不能只为灌输理论而忽视中职思政课的方向性,一味进行理论灌输又会使学生丧失积极性,反而不能达到提升教学吸引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言意文.中职思政课针对性教学实践——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改纪实[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11)
[2] 叶启绩,齐久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1)
[3] 时胜利,崔洁.中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及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1)
[4] 张继梅.创新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5)
[5] 谢晓娟,张家道.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4)
【关键词】医学类;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79-01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参加的200各调查的学生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人数为56人,愿意参与的人数为120人,觉得改革的意义不大的有90人,不愿意、无所谓的为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