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思政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思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思政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要求,尽可能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于生活,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它是用学生的眼睛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从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籍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二、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个主体媒介所进行的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往返流动、交互传递获取的过程。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参与程度如何,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诸多因素以外,还受制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的落差,即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如同嚼蜡,逐步形成厌学心态,失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教学内容还要有梯度,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了成功的滋味,才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形式设计

学生主体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使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决定着它们的诸多条件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主导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学习方式设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寻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并对合作学习的对象分组、过程要求、激励策略等进行设计,以确保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课后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要突出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讲故事、演小品、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等。二要突出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把政治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布置作业还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例如可以布置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三要突出合作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出政治小报或专题黑板报等。四要突出实践性。如学过《公民的储蓄》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假如你家中了100万大奖,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家庭特点与需要,制定一项家庭投资方案。五要突出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自己从练习中选择作业。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其价值取向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与甄选,而是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强调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倡导过程性评价。即将评价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要求评价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3、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即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体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评价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2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知识逻辑;认知逻辑;过程和方法逻辑

新课程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变革,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课堂在形式丰富的表象下,往往呈现的是教学环节组织的混乱,学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而另一种课堂却截然不同,教师只运用简单的几张幻灯片,整堂课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深深吸引着听者。这两种课堂最大的差异来源于课堂教学设计有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

一、教材的知识逻辑

教材的知识逻辑是指教材从整个结构体系到每个知识的叙述都要遵守逻辑学规则。新教材强化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关系,使知识的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符合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材的知识逻辑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还是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从“哲学的一般”到“哲学”,从哲学绪论的“绪论”角度看,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的基本派别放在这里讲,符合教材的知识逻辑。

二、学生的认知逻辑

教师的教学设计仅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吻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选用最具针对性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组织教学符合哲学发展史,符合从“普遍到一般”的哲学思维,但由于这块内容中已经涉及对物质、意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而这两个概念及这两者的关系要到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版块中才具体涉及。在对物质、意识概念没有明确、准确区分、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去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去处理这块内容,教师讲解得很费劲,学生掌握得更是“囫囵吞枣”,还需要学完物质、意识概念后进行再次“返工”。因此,笔者在进行这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大胆地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块内容空出来,等学完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后再回过头来学习这块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异常轻松,学生掌握得也很到位。

三、过程与方法的逻辑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逻辑。教学逻辑性的设计,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要符合逻辑。“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逻辑思维的教学过程。如果所提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预设,形成问题串,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合乎逻辑。

例如,在讲解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这一知识难点的时候,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圣经“上帝创世说”及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说”

教师设问1:中、外的这两种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

学生回答:唯心主义。

教师设问2:也就是说,在宇宙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世界上有没有上帝?女娲?)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设问3: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在持有、认同上帝创世、女娲造人观点的一些人眼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以及其他的一些神?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设问4: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的?

学生回答:客观的。

教师归纳、讲解:对,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看来,在我们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些东西是主观的,所以我们给“上帝、神、绝对精神”这些东西一个名称叫“所谓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不存在;把客观精神(神、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当成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这样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第3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关 键 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4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科学的教学设计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组建团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下称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不再将知识作为一个没有深度的平台,而是展开为一个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定名为认知操作维度,包括六种,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假定每一个层次的认知操作都与每一种类的知识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目标分类框架[1](见表1),从而为目标、教学、评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精确性更高的参照体系。

其中,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或类目的知识、原理与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知识。[2]

以下,笔者以“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八课)一课为例,就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二维框架分析学习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具体学科对学习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从而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国家财政”一课的内容目标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据此,我们将梳理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见下图):

布R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其中,记忆又称记住知识或识记,主要指要求学生知道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内涵。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运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评价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据此,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要求进行了细化:

(1)记忆层次: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

(2)理解层次: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财政的作用;

(3)运用层次:能够运用财政支出的有关知识对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70570亿元)进行分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4)分析层次: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评价层次: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分析理解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财政收支和国家财政的作用;

(6)创造层次:能进行知识迁移,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家财政”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内容的学习,能够理解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由此可见,本课对学习者的期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财政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实际上,整个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教给学生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由于本课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层次,属于记忆层次的事实性知识较少,且难度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说出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5)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明确学习任务――依知识类别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陈述的目标中,一般未对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进行分析,也未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等起始状态的分析。因此,明确学习任务便成为关键。学习任务分析是在终点目标明确之后,完成后两项工作,即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和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目前水平,明确学习任务。

“国家财政”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参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可感受国家财政的作用,对本框知识性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但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2)高一(3)班生源素质较高。因此,授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感悟财政的作用,并可适当进行知R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尤其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财政,并进一步意识到财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任务分析,本课的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国家财政”一课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影响财政的因素。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还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标:

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说出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含义,能说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财政的实质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标2: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注:目标1和2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说出”“了解”“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因此,我们将这一目标归为记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

目标4: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注:目标3和4的行为动词分别是“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三、选择教学策略――借二维框架设计教学流程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认为,教学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倾向于将教学看成一种科学,认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确定以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就基本确定了。我们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国家财政”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见表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事实性知识学习不一定就停留在记忆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评价与创造水平,而元认识知识学习也可以是记忆或理解水平。例如,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属于事实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其后的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 √

学生通过对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分配,不仅可以深化对财政收支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而这已经属于“评价和创造”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知识成长过程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理解知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而学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富有营养的知识;同时,加强元知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继的政治理论学习。

四、诊断教学效果――依目标陈述设计检测试题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陈述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具有诊断功能。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教学结果测验题,它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国家财政”为例,我们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针对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简单的测验题: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这表明财政( )

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此检测题根据“知识分类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如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其行为动词分别为“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该目标属于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因此,本检测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检测,说明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

第4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却稍显拖沓。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了人们对利益的过分关注,浮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且给学生的个人修养及道德水平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借贷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金钱、奢侈品的过度追求,从而造成了与个人经济情况严重不符的高消费,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些案例的发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个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无法分辨对错,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二)高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偏低。目前,我国的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仅依靠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专业教师资源紧张,很多教师既要承担自身法律专业的教学工作,又要承担学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巨大,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分身乏术;另一方面,非法律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识,无法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法律教育的普及,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学的方法仍在停留在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学手段及方法落后,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无法真正落地,自然发挥不了其效果。(三)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过于松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个人修养及思想政治觉悟的管理与约束,只抓学业而放松了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严重滞后。例如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业时间进行网络直播等活动,或在互联网平台恣意一些不合规范的言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甚至针对此类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学生沉迷于虚假的网络世界,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了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从而酿成了悲剧[1]。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中发挥的重要价值

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与提高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内化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的感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思政教育强化了对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纠正,只有以良好的德行为基础,才能强化对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底线低下,自我管理放松,那么法律就会成为约束大学生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无疑是与高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未来实现者,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影响着其法律意识的建设,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与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而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部分大学的法律意识培养流于形式,成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空口课程,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法律意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模糊,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而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法律的威严和其强大的约束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指引,这就提升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深刻性与内涵性,由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触动了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强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推动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提升工作的改革与推进。

三、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策略

(一)完善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针对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要实现法律意识培养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需要基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架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搭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方面,大学教师应加强对法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清醒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培训、座谈等形式,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提高思政教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从价值、理念、目标、方法、评价等多个维度,促进以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为基础的大学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2];另一方面,将法律意识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具体模块,通过法律意识、法律责任、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条例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促进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引入法律专业的教师或从社会上聘请法律专业的指导教师和专家,定期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开展工作进行莅临指导和授课,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二)创设法律意识教育的氛围。法律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需要结合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影响。所谓内部的影响,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素养进行约束,引导大学生由内而外改变自身行为,加强法律意识;而外部的影响,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建设,为法律意识的渗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由环境影响人、由环境约束人、由环境改变人。在法律意识教育氛围的营造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校园的环境,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的目标、要求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度提炼,借助校园网站、专栏、板报、校报、电视、广播站等媒介进行传播,粘贴标语、开展座谈、分享会,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方面反复进行渗透和引导,潜移默化的约束大学生行为和思想,促进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落地。(三)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要实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对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应确保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建立在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上,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要求、目标、任务、结果等要素,结合思政教育的形式和体系,建立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对教育结果进行考核,利用学分、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星级制、积分制等评估机制,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从中总结宝贵经验,从而不断优化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第5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1慕课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与传统实体教学相比,慕课在高校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第一,“慕课”的开放共享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没有实体课堂的时空限制和门槛限制,学习者只要在网上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第二,“慕课”的授课教师都是名校名师,授课教师的平均水平更高。第三,没有课堂规模的限制,“慕课”对学习者人数没有限制,且人数越多越能发挥其功能,而实体课堂可容纳的学生则是有限的。第四,“慕课”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改传统实体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而获得知识,教师主要是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第五,“慕课”在教学设计上由播放视频、提问、练习、小组学习等环节组成,通过提问、互动等环节确保学生积极学习、深度学习,比传统实体课堂更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和要求,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有效。同时,慕课也有其自身有待完善的不足。“慕课”并非万能,也有无法取代实体课堂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慕课”不能给学生真实完整的大学学习体验、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熏陶等。除了课程教学之外,大学教育还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像同学、师生之间的社交体验就是“慕课”无法提供的。第二,一些需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课程,例如实验课、中药材、紧急救护等课程,也是要学生在实体课堂上去亲自操作和感受的。第三,“慕课”现在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虽然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的要求。

2慕课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用中的优势

2.1弥补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支撑的不足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科学体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医学院校现有资源还难以满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专业性课程为主,人文素质课程资源较少,且不像综合院校有较为具体的人文学科支持;同时,在师资配备方面,没有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为短板。医学院校大多数人文素质教师是由思政教师承担,一方面由于思政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提供教师数量上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思政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知识有限,没有足够能力承担更多人文素质课程。慕课资源丰富,其中有大量的人文课程,随着慕课进一步开发,会有更多人文课程资源可利用。而且,这些慕课共享的优质课程大多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质量高,而且聆听名师授课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旦建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就很容易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慕课以其丰富的教学素材弥补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不足。

2.2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学习的限制,对人文学科在思想上不是很重视,兴趣不浓厚。同时,由于医学生从高中时代受限于理科思维模式,对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切入较难。因此,较易出现“课上在听,课后就忘”的不良现象。慕课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无论是教师选择安排的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慕课课程,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体会到慕课的在线讨论、随堂测验、相互批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性;同时,在结合了慕课资源的实体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享、探讨和问题的解决。这都将极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效果。

2.3克服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时空限制

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专业课、实验和实践学习占据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游离于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以外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在这有限的人文课程中,学生选课的自由又受到时空限制,如学生不能选择同时开设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再比如人文素质课程的规模较小,覆盖面较低,这就大大缩减了学生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渠道。慕课的开放共享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没有实体课堂的时空限制和门槛限制,学习者只要在网上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无论身在何时何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与网络连接,就可以免费或者花最少的钱享受全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这就克服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时空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索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的渠道。

3慕课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3.1人文素质公共课程中慕课的应用研究

由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而且慕课虽在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上优势明显,但在情感体验、实践操作等方面却是短板,而且也无法使学习者体会到只有身处校园才能感受到的氛围。因此,在公共课中要充分发挥实体课与慕课的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1)60人以上规模较大的班级:实体课为主,以慕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一是应用内容上选择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用慕课形式加深理解;二是应用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配合的方式。教师将所选慕课资源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先自主“听课”,线下实体课堂则侧重深入地探讨和解决问题;三是考评的方式上遵循原有公共课的考评方式不变。2)60人(含60人)以下规模的班级:慕课为主,实体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一是内容上全程应用慕课资源;二是应用方式上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并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习者特征,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三是考核方式上采取双重考核。学生学分由提供慕课资源学校和本校共同给出。

3.2医学生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中慕课的应用研究

第6篇:高中思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创新

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发展的正确见解和看法,依赖于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科学的历史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爱国情操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才能得以塑造和培养,历史课于高中之意义正在于造就忠诚于民族、具有健全人格素质的形成。

但现实是,由于学生受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未来职业趋向的引导,致使更有就业前途、更有功利趋向的学科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重心。另外,传统灌输式教育已普遍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照本宣科已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学校教学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教学失误导致的认识误区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严重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培养。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展开了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课的意义、价值及其功能最终获得了师生们的认可,历史教学也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历史老师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只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改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新课改历史教学的核心内涵,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学好历史课程。

1.立足新课改,积极开展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探索。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成败,取决于老师。辨析新课改教材和以往教材的区别,深入研究新课改教材的教学目的及核心内涵,是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关键。

(1)研究历史问题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人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自身的进程研究都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中外历史之分割是以往历史教材、教学的盲点和缺陷,只重视纵向的由远及近时间内的线索和事件,而没有对横向的空间关联予以详实的辨析,这与新课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相去甚远。把学生的兴趣趋向、思维发展引导于文化、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建立符合各学科的专题模块,这就是新课改教材革新的重点之一。这一变化,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更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难点,细化教材难度。在本质上,简化只是精减了程序与形式,不能简化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无论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各时期历史的不同特征都要在教材、教学中予以全面、详实的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学生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这一过程需要老师们科学地、创造性地予以引导。这些要求无疑给高中历史教学增添了内容,增加了任务,时间也更为紧迫。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强化业务水平的基础上,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将专题教学和基础知识合理搭配。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及其时代背景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反而使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及其体系生发厌倦甚至排斥的心理。所以,灵活教学,趣味引导,在教材中添加趣味盎然的内容,就考验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比如在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这一章节的阐述中,教材里仅仅略略几句。这就需要老师予以补充和发挥,将其中的重要人物和主张予以阐释,还可以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之理论和我国今天的和谐社会予以比较和辨析,从而激发学生们对陌生历史知识的,推动学生们进行探讨、辩论,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2.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积极的交流、及时的总结,努力革新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历史教学观念,是当前新课改历史教学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辩论,真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素养。

(1)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历史知识的事件、背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情感的投入和能力的塑造,是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受知效果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以,基于学生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材的设置都要以学生的受知为基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必须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辨析是历史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让学生掌握方法,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放下老师为上的心态和无所不知的架子,和学生们开诚布公地探讨、交流,创造出活跃、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老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加深学生对具体历史知识的介代入感,可在课程中模拟相关历史背景。或者利用现有条件,对一些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例如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单元),通过同学们切身的实践、调查,对有关资料、政策的对比、分析,在历史课堂中进行讨论,甚至可以彼此以历史角色参与,让同学们更真实地走入历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切入感和理解,也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化,同时也强化了分析、调研能力。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掌握了学习解析历史的方法,这将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对他们的未来大有裨益。

另外,多媒体教学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普及,利用这一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仅让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同时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新颖度与趣味性,让同学们热情更高,进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材容易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时空感,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非常理想的教学创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历史教学的知识重点,防止因为信息量的泛滥,反而造成学生识记的困难,混淆主次,导致教学结果与目标背道而行。

(3)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新教改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自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知结果――能力的提高与方法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要相应转变。课堂成为真正展现学生才华与智慧的地方,通过讨论、辩难及演讲,更能准确地表现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也更能全面地完善他们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所以,学生平时的独立学习与课堂辩论的表现随之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才能更客观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亦能使历史课迸发出魅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3.结语。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思政教育都离不开历史课程。哲学家说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学习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能使年轻一代全面地了解民族的过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学的理念和老师的专业水准。当前,由于数十年的和平现状和新一代的安逸生活以及西方价值观渗透与敌对颠覆的紧迫,教师们更要以过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国家的历史深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具备辨析能力和分析方法,以历史的经验勘透迷雾,指导自己的人生,成为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传乐.对高中历史体验学习中师生角色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