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第1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调研;维护

1.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各大煤矿企业都着手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加上本身煤炭价钱的飙升,给煤矿企业行业的信息化之路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如鱼得水,引进的设备、系统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从最初的辅生产的理念走到了现在的智能化[1]生产的理念。

但是诸多的煤矿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往往把所有的规划、建设、调试和维护都交给建设方,结果造成系统不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尴尬境地。更甚,有的煤矿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已经成型或已经开始使用,相关工作人员不会操作,甚至有抵触的心理,并且,没有提供技术支持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这样,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价值肯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违背了建设信息化道路的初衷。

2.前期准备期[2]

煤矿企业要着手走信息化道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全指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本矿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结构[3]作一个合理的调查,筛选出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作为信息化之路的带头人和后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管理人。如果发现本煤矿企业这样的工作人员没有或者太少,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引进上述的复合型人才[4]。

选定好信息化人员后,先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参考同行业的信息化模式,有条件的可以到别的煤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协调、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方案。这样,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模式的轮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的同时,也自然培养出了能适用企业从常规化到信息化转变的信息系统技术人员。

3.调研

煤矿企业开始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发人员必然要对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这个环节对建设单位和煤矿企业都是有着致命的重要性。对建设单位而言,通过前期调研,才能制定合理的工作进度、采用最优化的技术手段,否则开发的进度、煤矿企业的满意度都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毫无疑问会对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建设单位到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时,煤矿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先让煤矿企业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交流。交流过程中信息化负责人先拿出自己规划的信息化方案,再参照建设单位的方案,在技术可行问题上、是否符合煤矿企业长近期的规划需求问题上达成更一致,然后再陪同调研人员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针对性的调研。

最后对调研接过的认可,不要让领导来拍板,最好由使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做出最后的表决,例如在对调度室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调研结果上,调度室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最后的否决。这样既能保证开发的信息化系统针对行更强、品质更高,又能使工作人员更容易操作系统,毕竟是为其量身打造的信息化系统。

4.使用期

建设单位按照协议交付成品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系统要有一段时间的适用期。为了尽量缩短适用期,首先要向全体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构架,及系统的优越性,使员工确信信息化系统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信息化系统在工作人员心目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其次要全面提高系统使用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不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5]。其操作熟练程度会对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和数据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因此要把计算机技能放到使用人员的工作责任范围内,并把此项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一定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加上为其量身打造的友好的用户界面,相信对系统的操作很快就能达到得心用手的地步。

5.维护期

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庞大而复杂[6],再加上煤矿企业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系统的软硬件维护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煤矿企业要把系统的维护工作作为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运行仅仅依靠系统管理员,是远远不够的。煤矿企业必须要把全体员工纳入到这个子系统中,并制定分工明确、反应灵活、奖罚分明的维护机制。

这个子系统的功能:最及时的发现系统故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此信息反馈到管理员手上,管理员在把信息实时地传递到相应的技术人员那里,技术人员快速作出反应,把故障修复好。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不产生滞后,才能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时刻发挥到极致。例如,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一个传感器,在采煤面被损坏,在维护机制的作用下,很快被井下一线工作人员发现,然后汇报上去,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好,安全隐患也就自然排除了。

6.总结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7],相信经过采煤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以信息化生产、安全、管理为主要内涵的信息道路会越走越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生产、安全生产也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深及经验的积累步步高升。企业的最终获益也会呈指数的形式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正祥.矿山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矿山机械,2008 (36):45-48.

[2]郑春香,韩承双.煤炭企业信息化前期准备与选型方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36):46-48.

[3]董岩.谈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点[J].今日财富, 2010(1):63.

[4]王彧.“五点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J].煤炭企业管理,2006(12):63.

[5]王勇.我国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综述[J].研究与应用, 2006(4):22-26.

[6]吴义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 2010(9):151-154.

第2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风电企业;审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5801

1 文献综述

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为规划审计作业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忠良等从管理信息化和手段信息化两个方面来拟定审计规划总体框架和审计现场作业系统等,探讨了信息化建设对审计作业流程产生的影响。

贺梅、崔贤光等鉴于审计方案在作业流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通过调查分析风电企业审计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分析相关问题的对策。王安春在大量调查因审计不利造成公司破产的案例后,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实施原则、作用。鉴于审计方案建设对提高集团内部审计质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常客诚通过分析大量电力企业审计方案确定过程,了解到目前审计方案在内部审计作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郭青针对风电企业集团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管理链条急速增长、地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对其内部财务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风电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的建议。何克飞通过研究建设审计信息化的意义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审计信息化是风电企业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对审计方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且现有研究关于信息化建设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有着一致结论。但是通过分析可知国内关于信息化建设对确定风电企业审计方案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以风电企业的审计方案为研究对象,浅析信息化建设对风电企业审计方案的影响。

2 风电企业审计方案拟定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电力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风电企业审计方案确定遇到了独有的问题,因此审计部门在拟定审计方案时会综合考虑与信息化相关问题。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企业构建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审计工作人员不能紧跟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不能及时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所以审计工作人员拟定审计方案时,不能全面的掌握风电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不能彻底的分析审计内部流程,匆忙的制定审计方案。

(2)由于信息的更新变化速度非常快,有些企业还没反应就已经结束。因此审计管理在运用信息化的程度上还有待加强,没有合理的审计管理策略也就不能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审计方案。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风电企业的审计方案本身的特殊性,风电企业存在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管理链急速增长等特点。鉴于风电企业所独有的问题,风电企业的审计方案拟定过程中存在不全面及存在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不协调的缺点,不能够正确的指导审计人员进行有效工作。

(4)风电企业的财务收入上升幅度较大,但利润率增长幅度相对缓慢,因此应增强审计人员对风电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3 信息化建设对风电企业审计方案制定的作用

(1)易于实现审计方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审计方案规范化,制定一定标准的风电行业审计准则,完善风电企业审计内部的系统。审计方案给审计人员提供操作性和指导性建议,加强审计方案建设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信息化建设给审计部门制定审计方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使审计部门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制定方案。此外,风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防范审计风险。

(2)易于实现审计方案的差错更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找到急需的审计资料,制定符合风电企业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风电企业对现场审计工作的及时监督,通过分析实际的审计工作与预定的审计方案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修正和弥补差错。审计部门还可以根据信息化技术提供的数据对方案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以此作为评价审计项目完成状况的重要依据,如果发现审计方案中存在着内容未完成,审计目标未达到的问题,就需要完善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3)易于实现审计方案的全面性建设。因为风电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审计方案不能全面的考虑到风电企业存在的全部问题是情有可原。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风电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对审计方案确定的作用,因为信息化建设能够给风电企业的审计部门提供一个宏观环境分析,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从容的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审计方案。

(4)易于将审计重点与审计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风电企业近些年来得到政府和市场的大力支持,风电企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风电行业所产生的收入较大幅度上升,但是成本和费用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最终导致风电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没有想像中的高。通过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等可以找到审计方案工作的重点。

(5)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审计部门及时的掌握财务行情,及时加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制定与风电企业财务状况相匹配的审计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4 如何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建设对审计方案的确定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善审计方案,比如:因素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但是在各种方法的背景下更好的确定审计方案却是一项复杂工作,因此在目前风电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如何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是审计工作人员共同面对的核心课题。

(1)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能力。通过审计部门的信息化能力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对信息化下审计流程建设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更好的分析风电企业财务报告,了解风电企业运行情况来检验其审计方案的设立是否有效。

(2)风电企业应建立财务内部控制的可行性系统,便于查询获取企业数据资料,使工作人员能够综合资源配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总结风电企业的项目前期调研报告、业务流程及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操作流程,保障信息化建设在审计方案运行中误差最小。

(3)准确地运用计算性或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确认审计证据。由于越来越多的风电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审计部门就能够通过行业提供的审计数据进行核对。与此同时,数据分析工作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某一环节,必须同时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合理的数字勾稽关系及业务逻辑关系完善审计方案。

(4)根据风电行业的特点建立独特审计数据中心,实现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归档以及对数据的连续存储备份,为审计方案的确立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支持。

5 结论及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风电企业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上。所以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本文结合信息化建设对风电企业审计方案确定的作用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背景,然后研究了风电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审计方案拟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找到逐一的解决办法,最后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对审计方案的确定的重大作用,即: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对风电企业的审计方案确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使其在风电企业审计方案的调查、编制、执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应该加快风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培养高素质、高效率审计人员是下一步工作内容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唐中良,程俊春,王伟玲.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2:212215.

[2]贺梅,崔贤光,王志清.审计实施方案制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工作研究,2007,(6).

[3]王安春.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J].企业管理,2012,(2).

[4]常克诚.重视内部审计方案以提高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质量[J].审计,2013,(7).

第3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计算机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40-01

0 引言

随着油田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健全完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对提高油田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油田生产经营实际,对油田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进行探究,更好地发挥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作用,推动油田企业的快速发展。

1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企业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应用技术。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涉及环节众多、信息量较大,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精确、直观的进行油田企业信息管理,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是提高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借助各类管理软件和油耗界面设计,可以直观的展现各类石油操作事项,并可以便捷、快速的进行信息分析处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绩效考核人员提供直观的数据图形和模型,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随着油田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完善,借助企业原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硬件设备,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就可以搭建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平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 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 分析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需求,提升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升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首先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分析,主要是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信息管理内容和发展规划等对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论证分析,提升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针对性,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明确方向,为后期的信息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要结合油田企业发展战略,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为重点,以构建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可拓展性和安全性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为目标,综合提升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管理水平。

2.2 调研论证企业信息建设现状,为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来实现,这就需要对油田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调研论证,增强油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实用性。具体工作中,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网络平台及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和操作人员信息应用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情况,以企业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求为导向,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尽量采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减少信息化建设投入。同时,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判分析,确保计算机硬件设施满足后期功能扩充的需要,科学高效的使用油田企业现有的信息设施和网络基础,为提升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奠定基础。

2.3 优化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设计,促进信息自动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规划设计专业性强,要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规划设计,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和现有软件及硬件设施调研情况,在分析油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科学进行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并对设计方案多次论证和征求意见,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信息系统设计单位选择中,要综合多方面信息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考察,并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性能、投资等多方面的考核,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

2.4 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质量监控,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经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设备选型、线缆铺设、材料控制等方面强化质量管理,确保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并严格规范信息系统的组建、安装和施工,为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5 注重信息化系统调试运行,完善信息自动化系统

在经过设计、调研、组建后,油田企业可建立信息化应用系统,系统建成后企业要根据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对信息化系统进行调试和试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人员都要参与,以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为重点,指导企业生产运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调试,信息管理部门要在调试结束后征求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意见建议,并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改进提升信息系统,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不断优化企业信息通道,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2.6 强化管理维护人员培训,提升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对技术方面要求较高,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信息岗位职工计算机和信息操作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要结合油田实际和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技术水平,并对自动化技术应用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解读和培训,有效避免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误操作,避免各类生产运行事故的发生,并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确保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同时,油田企业要建立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管理维护部门和岗位,做好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的日常维护,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3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提高油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分析论证、严格设计建设及规范有序的调试,必将会全面提高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保障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军.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探讨[J].计算机科技,2011(6).

[2] 马秋英.计算机数据的管理、维护与恢复[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第4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吉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农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不断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但是,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吉林省的农业信息服务还存着一些问题有待提高,例如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1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1)面向农民的栏目,媒体依然较少,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吉林农网、吉林12316热线、12582短信平台为主的“三驾马车”形势,但是着眼全省来看,以上三平台的普及地区仍集中在吉林省农村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以上三个平台受到网络宽带建设是否完备,运营商宣传是否到位的制约,导致部分山区不能完全覆盖。且吉林省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在延边自治州等地,该地区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受语言因素制约,需要当地电视台及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本地化的信息资源支持。

(2)政府的主动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传统手段的宣传力度不够,本文调研期间农民普遍反映很少有政府组织的科技宣传队下乡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人的科技信息是由政府方面的科技组织主动上门宣传而获得的。同时农村信息站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有问题的时候农民更习惯于问“熟人”“能人”“明白人”甚至是涉农企业销售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广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宣传手段受到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农村现代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些特点使得部分官员对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热情不足。另一方面,吉林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总的财政投入的制约,吉林省的信息化投入远远落后于黑龙江,辽宁等东北农业大省,即使是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也远远不如。这些都在制约着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3)政府需要高技术素质的基层人才,本文调研过程中,农民反映在信息整合、方面缺乏实用性。由于目前农村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年轻人普遍在外学习、工作,农村留守人员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农民,即使电脑和网络通到了村里,依然找不出人会用,且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平时只负责通知相关信息宣传活动,收取费用,其他的一概不管。另一个现象是县级、乡级政府中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且了解农村现状的专业性人才,往往脱离实际,如隔靴搔痒,造成信息与现实脱节的状况。

1.2 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

(1)农民缺乏信息化热情,农民信息化热情缺失体现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先期投入和农民微薄的收入之间的矛盾。调研过程中一农妇曾表示因为服务资费的原因家里至今未安装电话和宽带,更不要说电脑,数字电视。县城近郊农村都是这种情况,那么山区农村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网吧现阶段仍然只有少数地区普及到村,大多数地区仍需要农民到镇上才有网吧,无形中提高了信息普及的成本和难度。

(2)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小农意识的制约,小农意识限制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本文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农业信息往往不会得到共享,农业信息下发到村之后,再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农户并未得到相关信息。当问起一个得到信息的农户时,发现农民往往得到信息后人为的停止信息扩散,因为其担心信息扩散开来会影响自家农产品的销路,用农户的话来说就是“有钱自己赚”,这使得本来就少的信息服务更加支离破碎。

1.3 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

(1)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现状研究,“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我省农村经济要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和硬件设施配备的考察。

涉农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年轻的互连网与古老的农业连接起来,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绩背后存在不足近年来涉农信息网络的迅速成熟和发展体现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把目光投向“三农”,这是应该欣喜的事情,但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的不足。

(2)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原因分析,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快,信息平台反映速度慢。有关农资、农产品等信息要求时效性强,比如产品供销,大多农产品是需要保鲜及时供应,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农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兴叹。特别是网络信息,其更替速度应该是最快的,但我们总能在相关的网站看到属于“昨日黄花”的内容,乍一看来,信息丰富,但真正能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农网站的更新、维护不容忽视。

其次是基层对于信息媒介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信息媒介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研究人员在农村走访时看到,我省基层农村的科技点、村级图书阅览室有不少关于农技、养殖、致富等方面的图书,但很多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尘土说明了它们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图书、期刊一上架就关门大吉,只等领导检查时才开门迎客,原本应该切实服务农民的东西成了摆设,造成了信息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落实。

最后,部分农民信息需求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让信息成为刺激、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

尽管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越来越显示出助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整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其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目前,农村网民,农村网商在全国网民。全国网商中的比例过低,仅为12%和10%,不容乐观。固然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现实造成的,但是这也是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这就更需要各类主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其中,尤其需要政府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2.1 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继续大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优先的地位除道路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需继续加大力度外,要特别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软”的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有效的商务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农民需求分散性带来的困难;大力发展农村草根物流,解决“最后/最初一公里”问题。目前各地“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而作为接受新事物主力的年轻人很多都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与城市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迹象,值得警惕。

2.2 构建“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数字和硬件设施当然也能反映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构建一个真正能为农民接受的信息服务模式,才能逐步提高现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度。农业信息化包括计算机运用,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要在农村实现信息化,观念更新不可或缺,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

总结已有的农业信息化供给模式和服务资源,并对调查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优化重构,提出建设“一体两翼”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指“平台+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户”的信息模式,“两翼”则是指“协会+农户”和“企业+基地+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主线,是主体,重在公益服务,是政府抓的重点;两翼是补充,是丰富,重在市场服务,是社会力量作用的途径。围绕“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的建设,结合吉林省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吉林省应围绕“省级抓平台、县(市)级抓培训、乡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为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重点围绕“弱势的农村居民、弱势的农村中小企业和薄弱的农村基层组织”三大服务主体需求,以农村民生、产业、政策及呼叫应诉服务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开发应用为重点,强化平台内容建设;以宽带为多业务主要承载平台,IPV6、3G、TD-LTE、NGB、WiFi等技术为支撑,以无线网链入有线网的融合为主要方式,探索实施了宽带到村,NGB-W无线入户模式和无线数字电视入户模式两种“三网融合”模式。

还要通过政府引导,并结合农村情况,运用培训、演练的方式增强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产业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法规条例,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信息企业应继续跟踪、研究世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结合当地情况,在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农民、政府和通信企业一个都不能少。要通过务实而非务虚的方式使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繁荣,解决“三农”题的有力杠杆。

2.3 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

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政府相关资源和各市场主体的力量,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农业建设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建议将政府资源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限制进入相关的竞争性环节;探索和总结旨在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及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1+N”模式的经验;要将政府主导已建成的信息化农业体系,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对接起来,与市场平台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甚至兼并重组,以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要纠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事新型信息化农业的偏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市场化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充分肯定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鼓励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提升服务质量。

第5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国家中医药信息“十一五”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 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在保证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同时,《功能规范》充分体现尊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功能,在临床、管理各分系统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努力实现中医专病专科、中医护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特别增加了中医特色分系统的功能规范,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提炼建设经验具有指导意义

基本规范制定项目组的主要人员来源于基层中医医院,在制定过程中,项目组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中医医院进行了广泛调研,多次论证,而且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吸收和提炼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经验,因此基本规范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工作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安全、服务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将会有效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全面、高效、规范的开展。

贯彻执行中的三点思考

1.基本规范需要不断完善与扩充

基本规范是一项标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作。随着全社会对医疗需要的不断变化,随着中医医院现代化管理和中医临床诊疗业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本规范还应在今后的应用中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基本规范是众量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构成要求的有机整体,给出的是更多的是原则性的、共性的规范要求,需要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医药医疗机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在分系统功能、组织管理、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要求,如:制度、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满足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2. 重视基本规范的宣传与落实

两套规范办法实施以后,各地应高度重视基本规范的学习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学习宣传计划,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有秩序、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宣传,加强对中医医院信息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基本规范的正确适用,要深刻领会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增强规范标准意识,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第6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第7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乘车沿着邢台市钢铁南路向南行两公里,便来到这家拥有十年信息化建设历史的钢铁企业——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邢钢)。透过一排整齐的树木,可以看到邢钢正在建设中的新办公大楼,这里也是邢钢未来公司整体ERP系统的信息中心所在。邢钢副总经理戴鹤祥每每望向这栋楼,眼中总会流露出无限欣慰。

作为邢钢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戴鹤祥在这十年间是公司信息化发展的布道者,更是邢钢信息化从无到有这一变化历程的见证人。

提起这项由自己一手带起的信息化工作,戴鹤祥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惭愧。在他看来,负责一家公司信息化这个领域,至少要在IT技术方面具备相关的知识。然而1949年出生的戴鹤祥,如今已年过花甲,那个历史年代注定了他无法出身于正规的学校和专业,更遑论接受IT方面的专业培训。

缘起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老家在上海的戴鹤祥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1975年下乡结束后,被分配到石家庄的一家焦化厂工作,厂子让他负责工厂里面的财务工作。也正因为做财务出身,对电算化的了解比较多,因此接触信息化还比较早。此后,戴鹤祥还曾在河北省冶金厅从事了十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直到1999年调到邢钢,任总会计师一职。

那时,邢钢对信息化的理解已经从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电算化水平,上升到了财务管理层面。“邢钢的信息化起步还是比较早的,”戴鹤祥回忆道,“我到邢钢那会儿,公司总部与下属14家生产分厂之间依靠电话拨号和数据备份的方式,将各财务部门连接到一起,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

虽然当时的环境简陋,既没有成熟的网络条件,也没有大规模的数据库管理,但邢钢各财务部门之间还是实现了包括财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在内的财务网络化集中管理,并且能够保证将每月的财务报表在下月的2日或者3日全部报出。

财务部门的信息化实践效果让董事长袁世臻颇为满意,因此在2002年邢钢开始大规模施行信息化战略时,决定由财务部门牵头,着手开展信息化建设。

这项工作由袁世臻亲自挂帅,而具体的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化任务则是直接落到了戴鹤祥身上。虽然戴鹤祥对于信息化的技术层面并不了解,但他在财务管理工作上有多年经验,并且能够参与到邢钢日常的经营决策中,因此对下属的各业务部门比较了解,同时也可以深刻地理解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期望。

由财务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做法在企业里并不多见。大部分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会由自动化部门或是IT部门牵头负责,但在戴鹤祥看来,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各有优势。

财务部门有其特殊的运行体系,在建立起良好的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机制的前提下,经营管理的各项细节,包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能源与原材料的耗费等,都可以从财务数据上得以显现,而身为总会计师的戴鹤祥可以从财务视角上,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全局把控。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数据中,财务信息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实施ERP系统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各自独立的,一个部门将相关数据整理好后再逐一传递到后续部门手中。这样的信息交接虽然浪费时间,但却可以减少差错率,上一个部门整理的数据若有问题,下一个部门能够及时发现。然而信息化系统一上线,每一项基础数据的输入大家都同时实现共享,这样一来,数据一旦出错便很难追根溯源。

戴鹤祥无奈地说:“在财务部门里,类似这样的烦琐事情很多。若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其他部门来做,出了问题,财务部门的员工少不了会抱怨。这还是其次,若是因为这些差错而延误了公司财报公布的时间,岂不因小失大,难免会影响到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所以,倒不如由财务部牵头实施信息化,在保证基础数据准确性之余,还可以调动财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财务系统有着30余年工作经验的戴鹤祥深谙此道。

相比之下,在部分由技术部门牵头的信息化项目推进过程中,财务部门本身作为被服务的对象,难免对信息化工作不够上心。信息部门提供一个系统作为财务工具,运行顺畅则罢,若运行不畅,员工一定不会反思是自己操作不当,而是反过头来指责信息部提供的工具不好。这样的抱怨若是出在其他部门也就算了,但财务部门在企业里的地位向来比较高,这样的声音若是传到高层耳朵里,势必会对这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然而让戴鹤祥决心担下这一重任,并立志把这个项目做好的背后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据戴鹤祥透露,国内钢铁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多使用的是国外软件,由于国内和国际财务制度不同、报表格式不一致,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使用国外软件最终都无法运行出一个合格的财务报表。

“据我所知,邯郸钢铁、石家庄钢铁,甚至是比较著名的济南钢铁,都没有走出这个怪圈,”戴鹤祥说,“既然邢钢信息化的责任落在了我身上,我自然要尽力选择一个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供应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系统故障。”

尝试

2002年,当邢钢决定启动信息化战略时,有数十家管理软件和管理咨询公司与邢钢联系,参加信息化项目的竞标。为了从中选出适合邢钢的供应商,戴鹤祥带领手下工作人员对各个供应商展开了详细的调研。

第8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中学是*镇唯一的初级中学,校长李乃友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力争在3年之内将学校创办成省示范初中。

李校长在规划学校的未来的同时,也一直在深深地思索着一个问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半年来,他先后走访了不少的学校。通过了解,他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只是花钱买来了电脑、服务器和教育软件,搭成了网络环境。由于一些学校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管理毫无整体思路。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学和管理水平没有提高,校园网却成了老师们上网打牌的工具。李校长觉得,这样的教训实在令人心痛。

同时,他也接触了许多的厂商。可是,令李校长失望的是:这些厂商的工程师一上门,不是使出浑身解术推销产品和方案,就是大肆泛谈信息化的背景和好处,但一问到校园网如何才能用起来,就变得瞠目结舌。这样的厂商是不可能提出自己对教学和管理的建议的。

通过调研,李校长暗下决心:*中学的校园网建设基础架构的搭建只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部分。工程必须在规划指导下完成。如何分配校园网建设的人、财、物?李校长总结出“三个三分之一”的独特理论:基础建设占三分之一,资源建设占三分之一、队伍建设三分之一。

校园网建设的整体规划

一基础建设:楼宇之间采用千兆主干光纤连接。百兆交换到桌面,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专门的接入信息点,为学校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通过*教育网与Internet相连。

二资源建设:采用*市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库、影视库。在此基础上,后续运行阶段,学校自建资源非常重要,是积累优秀教师智慧的最佳途径。

三应用建设:采用联想网络教学系统、联想校园网视频服务系统。

四队伍建设:这也是李校长最关注的部分。学校将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不同内容的培训。基础培训面向全校老师,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培训、Internet应用培训。应用培训面向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内容为Windows98、Word2000、Excel、Frontpage。对学校的技术核心骨干将邀请技术专家进行研讨、学习。

插上教学管理腾飞的翅膀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两步走"的分布应用计划。由于该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队伍建设,通过学校前期投资建设的微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使学校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一、网络中心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继续建设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周全仔细,为校园网下一步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划合理的网络投资,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3、进一步加快校园网络的技术培训工作,以便今后能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校园网。

4、逐步组织人员实施某些实用性应用软件的学习工作。

5、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主页设计工作,作好对外宣传工作。

6、做好网络管理、网络运行、网络服务三大块的调研工作,以吸取其他学校校园网的经验教训等。

7、加强网络管理,健全校园网的管理规章及制度。

8、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校园网的合理应用策略。

三、规划:

第一、网络硬件平台建设

由于学校的网络建设投资基本到位,争取在年底建成一个先进、可靠、稳定的校园网络,这将是本年度网络中心工作的核心。

1、校园网骨干网设备的规划

由于我校布线点数较多,部分地方点数较密集,如教学大楼,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层次结构的交换分布,即多个分中心共存。因此,对骨干网应用和流量进行分析,制定出设备定型方案,对原有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使之更符合我校实情。

2、IP地址规划

我校已经申请了因特网IP地址,如何利用和管理好IP地址,关系到我校校园网络以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做好IP规划与分配。

3、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建设规划

校园网的应用主要包括文件服务、软件下载、多媒体、VOD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系统等。

针对我校具体情况,建议对通用性较强,影响面广、开发周期长的应用系统原则上采用购买为主的方针;而通用性较弱,影响面较窄、开发周期较短的应用系统则采用学习与自主开发为主,软件下载中心、广播电台、VOD视频点播系统等。

第9篇: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范文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繁华杨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然而自近代以后,传统的水路运输受到公路和铁路的挑战,处于运河与长江枢纽位置的扬州盛世难再。“交通不畅以致信息闭塞,信息的闭塞让城市逐渐衰落。”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扬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初见成效,扬州信息化建设的“12345”模式成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一个新的扬州在长三角重新崛起。目前,扬州的信息产业占其GDP的比重将近6%,位居江苏省第五,列苏中之首,LCD、TFT、移动通讯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唐正元,现任扬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过去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亲身体会了这些年来扬州信息化建设的变化。

不搞“大集中”

“扬州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大集中、大集成,”唐正元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我们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而是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

2002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令唐正元记忆犹新的日子,当时他们刚刚有了“电子政务不打破原有行政体系”的想法,立刻引来了广泛争论,遭到了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当时以“南宁模式”为代表的集权模式是主流建设模式。

唐正元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例,讲述了“扬州模式”和“南宁模式”的不同。

南宁的集权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由该部门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这样的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所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组成,所有人员仍隶属于原行政机关,但“尽管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工资、奖金还是由原来部门发。”

由于几乎重构了城市应急体制,与现有行政体制冲突比较大,不仅建设难度增加,投资也大。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更多的仍是原来部门的利益。单一指挥层次上也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特别是传统应急反应部门的能动性―公安部门既不可能指挥得动医疗部门,税务也无法对消防部门指手画脚。投入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应急指挥系统,却很难避免“指挥不动”的情况发生。

但由于扬州是中小城市,市政府对行政体制调整没有太多的权力,现阶段也不可能有庞大的资源来重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现有的行政架构,集中资源解决应急联动的实质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唐正元表示。

扬州市的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指挥中心和部门指挥中心(如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急救调度中心等)两部分组成,并不打乱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建立预案,平时则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而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紧急呼叫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部门指挥中心还建有远程终端,主要是用于在网上快速接收指令并及时反馈,平时上传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公安统一接警,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接警部门。

这样一来,一般的事件可以由部门指挥中心直接处理,重大事件通过网络自动被市政府的指挥中心捕获,市政府指挥中心可以联合各部门指挥中心和政府的其它部门共同处置。目前,扬州包括七个县、市、区和市公安、卫生、水利、安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36类到口信息已经接入了应急指挥中心,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也已开始全面测试。

唐正元说:“和其它城市动辄上亿元的投资相比,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用、高效、节约。”其实,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只是扬州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缩影。2003年,扬州市信息化工作以推进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863/3S项目为契机,以实施电子政务取得应用实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社会信息化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实惠为目标,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著名的“扬州模式(12345)”,即贯彻一条主线、解决两类问题、实现三级服务、采取四个机制、取得五种效益。

“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正是以“应用为核心”为基本立场,扬州市政府信息化的招标也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2002年,扬州市政府首先做了方案招标,在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确定方案后,才做项目投标。在全国300多家公司的竞标方案中,确定了东软软件公司的方案,东软也成为该项目的总集成商。

尽管这种招标方式被普遍认为过程太慢了,唐正元认为还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全国300多家公司来做方案投标,有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才能做到整个工程投资很小,效益很大。整个投资才1200万元,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此,唐正元很自豪:“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事实上,唐正元从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信息中心主任的经历,也印证了扬州务实的工作作风。唐正元当年在扬州所辖的一个县里做农业局局长时,首先抓的就是农业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服务。从农业信息化到政府信息化,唐正元认为数据共享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在扬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以往,人口信息分散在公安、劳保、税务等各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信息往往得不到统一,常会造成不法分子冒领养老金、骗取保险金、欠缴税款的现象。然而,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会涉及各部门的利益,信息化领导办公室作为与公安、劳保、税务等平级的部门,无法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实现数据共享。

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公安部、劳动保障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联合启动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正式展开,扬州市是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将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死亡日期等信息进行汇总,并使用统一的数据交换代码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部门能随时监控公民的个人信誉记录、纳税状况等信息。

“即使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是利益对等的关系。”唐正元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和工商、税务、劳保等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