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1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的增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的问题

实践中的问题总是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实效性如何,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更是教学和教师的问题。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意识而物质的存在,并不必然具有实践向度的意义,其功能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和教学。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亟待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较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因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还要求教师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的突出表现,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落后而又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成分。其在理论的系统传授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方式的状况下,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如把书本内容、教案转换成电子版的文字等。这种简单的教材“搬家”只是完成“源于教材”的知识过渡,并没有实现“高于教材”的实践升华,更谈不上对于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往往摇身一变而成为另一种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难以在这种低效交互中生成符合个体社会会发展的新的“质”。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授课方式、课程安排、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性鲜有凸显。遗憾的是,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实践性鲜有凸显”等同于“没有实践性”,没有抓好这一环节,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如缺乏专项经费和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组织实施不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2]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优化知识结构,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终完成的只能是“授业”而非“传道”和“解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声音。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及时优化,教育又何以取信于学生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信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回到“假大空”说教之途的危险。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有赖于教学组织的科学化;不仅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有赖于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赖于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有赖于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限于篇幅,我在此仅就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空间拓展、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等略陈管见。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努力实现由目前的“注入式”教学向“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二是优化配置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等多种方法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教学;四是改革考试方法,多采取一些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实践证明,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教学中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切实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由任课教师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各种学习和学术社团,开展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

3.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并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5]。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是理论研究成果自身存在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然要求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课程化和教学化。而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首要的就是认识成果转化的规律,即“客观地将业已存在的影响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按照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为成果转化创造充分的条件”[6]。其次要加强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重视成果传播阶段的管理,加强引导成果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加强对成果分类转化的关注和指导。

4.充分发挥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论学科在内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强调通过对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课程论的角度看,“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关键环节”。[7]“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的前提是加强理论的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繁荣的学术,发展理论,丰富理论的命题。只有理论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有充分的学术基础,也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质量”[8]。因此,思政教师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性质的新要求出发,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努力开展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水平的教学;要培养和增强理论研究的学术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2]余京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10).

[3]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4]陈克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理论界,2006,(11).

[5][6]陈兴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第2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心理问题

一、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和谐”氖ι叵瞪形唇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三、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第3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in positive, healthy, progressive character, to achieve moral goa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alyz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ble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作者简介:郄美慧(1985-)女,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中学政治二级教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化“知识中心”价值取向

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致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存在着知识中心主义的“思维倾向”,过多地关注与分数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这显然背离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和“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学会学习”的价值取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不平衡

中学教育实践紧紧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使得思想政治教学课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仅限于考点范围,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使之往往脱离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当今社会面临的现状:如: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重大问题,这样就失去了宝贵的德育资源,失去了提升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机会。

(三)多元文化产生社会问题

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本国的与外来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先地位,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利用网络文化霸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传播信息的超地域性加剧了青少年的道德冲突;网络的虚拟性加剧了青少年的情感的冷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念的冲突、对抗加剧;青少年的高科技犯罪等。全球化与多元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趋向的一元与多元的冲突,而学校德育工作观念落后,不与时代合拍,难免导致德育低效。

二、归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和结果直接影响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以及整个校园环境,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一半左右的时间生活在校园里,学校的规章制度、办学传统、花草树木等对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近几年来,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再次,缺乏真正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许多城市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场所、教育基地几乎等于空白。有的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甚至惟利是图,难以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

(二)课程文化的疏离

中学德育把过去的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内容老化不切合实际。课程目标存在脱离实际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弊端。各学校具体制定目标时,面面俱到,不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中学德育虽一向强调将现实社会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但由于这种目标往往因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推动性,而不利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及人格养成,从而显得“弱不禁风”。德育模式单一、陈旧,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德育传统模式的缺陷是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德育传统模式忽视了这些问题,且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德育为阵地的思想政治课,近年来改为开卷考试,对德育的弱化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重课堂教育类似“隔离政策”,这种温室培养法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法]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学术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际情况,把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同时要以社会环境、国家民族观为支点,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时代性和民族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能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的系统性与政治的敏锐性,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二、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和谐。大学教育应是大学生发展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育中往往因重共性目标,追求教育的“同一律”,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内容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应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和谐统一。但在现实教育中,往往注重理论的讲解,希望学生将理论“内化”,而忽视了“外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和谐,导致教育的实际收效不理想。

(三)教育方式不和谐。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只注重课堂知识单向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教育的双向互动原则,忽视了将显性教育与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四)教育手段不适应。现在的大学过分注重培养精专业、通外语、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往往忽视了德育的运用性、合一性、结合性。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调动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因此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奉献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关爱;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感恩报答。这有利于调动和开发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与潜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内驱力,将自己塑造得更理想、更完美。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创新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内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社交和合作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信息的观念;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拼搏与进取的观念;务实、公平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等等。

(二)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人性化原则,就必须使教育向社会实践渗透和延伸,帮助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基本的参照系数,并为其实现人生理想营造良好的社会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努力将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感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使其在生活实践层面上被大学生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和谐,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三)以活动为载体掌握学生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让真理为大学生从乐闻到信服;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校园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提升。另外还要注意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

第5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法被不断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现阶段情境教学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相脱节,难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从教学目标开始。一节思想政治课要成功,离不开三维目标,同样教学方法的使用也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地操作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与热闹,认为打破寂静沉闷的课堂氛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于是在课堂上,情境满天飞,是否都符合教学目标,就很难说了。这样一来,赋于情境创设的真正意义就无法实现,虽然学生参与了情境的全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教师这样安排情境的目的何在,或许会觉得本节课是一堂好玩的课,对于他们通过学习应该要真正学会的东西,是否有效得到,值得深思。

2、不能致力于提高创设情境的有效性,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成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本中出现了很多的情境,许多教师为了减少备课量,就地取材,直接并大量使用课本中所提供的情境,然而课本中的许多情境材料比较老旧,有些情境明显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并不能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更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利用网络上搜集到材料进行教学,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的教师对所得材料缺乏有效审查,没能有效地更新材料情境,致使教学情境显得过时、老套。

3、不够重视所创设情境的学生参与度,大多情境教学的课堂依旧冷冷清清

许多教师实施情境教学,尽管调动了许多媒体进行教学,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默然看客的角色,教师还是激情演者的角色。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常常苦口婆心地鼓励学生举手回答,但多数学生还是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就是该教师用了太过陈旧的例子进行情境创设,或背离学习生活进行情境创设,没有有效地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一句话,就是不够重视情境教学的课堂学生参与度。在情境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课堂评价也应该由原先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反应来进行课堂评价。

4、不能有效把握所创设情境量的度,普遍存在单调或滥用情境的现象

许多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认为只要课堂“热闹”(当然是授课者自己认为的热闹)、形式多样就能博得学生的喜欢,于是教学中情境过多、过滥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事实上,一节课重难点总共就一两个,如果情境一大堆,没有重难点之分,即便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也是难突破重难点。与此相反,一些教师只为知识点而创设情境,一个情境用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已经超过了他们对一个情境拥有的兴趣度。

二、解决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的前提

任何情境的创设,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这个情境就是个失败的创设。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进行组合式情境创设,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采用图片、视频、故事、歌曲、电影片段、笑话等方式并用,同时在选用这些方式过程中也要对内容进行积极筛选。情境教学的每一步创设、每一分努力,无不寄托着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追求。如《未来道路我选择》教学中使用去爬山中有两条上山的路可以让我进行选择,并说明利弊,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然而然就知道人生的路不同的人选择的就是不同。每个人都面临了选择。顺利进行新课的教学,同时又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2、拥有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法的关键

情境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质是在激发学习兴趣过程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这个问题,在情境教学中要有求异、创新的内容在里面,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政治课内容主要涉及做人方面的内容、以及社会主流方面的思潮,我们通过情境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做人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考。

如在《追求高雅情趣》的教学中,为了解决好奇心这个内容,拿了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要用苹果做什么呢?学生非常有好奇心,就开始不断的猜,有的说进行比赛,拿来当奖品,有的说给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等,但最后本人将苹果切开不是平时的竖着切,而是横着切,然后让他们观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就告诉他们,刚才他们的这种表情就是好奇心。在这过程中,即可以激发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同时通过问题的启发,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关注参与精神,情境教学法的法宝

新课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在情境创设中学生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不应该都是由老师在主导,让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如果我们把教学情境当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应是这个系统的两大要素,如果你想把这个系统的功效达到最大,你就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并提升各个要素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以情境教学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探索参与、情感交融、求知相达的过程。所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努力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成为积极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

在《竞争!合作!》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小瓶子中放入六个外面有绳子牵引的小球,绳子由六个学生自己牵着,比赛那个小组的球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快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体验竞争与合作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在竞争中存在合作的知识点通过这个小游戏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学生在开心的游戏过程参与了其中,又收获了知识,所以在情景教学法中学生的参与,应当是法宝。

4、创设通俗易懂的情境,情境教学法的追求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认识受知识、年龄、经验和能力的影响,是有其规律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通俗易懂的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这些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时事,可以以校本课程为依托,进行生活化,让其感兴趣,一句话,任何情境创设,都必须利于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参与,通俗易懂是情境教学的最起码的追求。

如在《学会调控情绪》的教学中,就以初中生小敏一天在家里因为跟父母闹矛盾,导致到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矛盾的出现,从而创设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他们熟悉的情境中轻而易举突破了重难点。

5、发挥多媒体作用,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手段

情境教学要依托一些手段才能更好的发挥情境的作用,通过文字、音乐、图画、动漫等信息组合在一起,将情境有效地传送给学生,以解决政治知识比较抽象化的这一特点。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变得让学生能够易通易懂,可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多媒体也要有效地使用才行,它既不能代替一切,也不能走走过场,一句话,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是把情境教学推向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演译知识、引导参与、启发创新的有效器具。例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使用了许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构成,图片从横向和纵向的相关内容得出中华文化的特点,使用了央视公益广告《好人在我们身边》的视频得出传统美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内容形式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其他一些问题

1、学校要发挥外在力量作用,积极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学校要在积极推进情境教学法全面铺开的同时,积极加强教师的情境教学法培训,给予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有效平台,开展情境教学竞赛活动,积极促进情境教学法向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发展。教师自身也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平台,积极加强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力争少走弯路。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

2、教师要重视素材积累,学校要建立相关的资源库

为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和积累资源,创建属于自己的资源库。政治教师要将遇到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积累起来,以备将来之需。积累材料的渠道很多,如互联网、报纸、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周刊等,教师要时常注视有关的漫画视频、课件,积极依据自己教学经验、本校本地教学特色,努力加以创新备用、库存。学校也要向广大教师积极征集相关视频、课件、教案,同时也要利用学校交流与眼界的有利条件,积极向更广的空间搜集相关材料,建立校级教育教学材料资源库, 以提升全校情境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木君.浅谈最佳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3]王香花.创设愉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第6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问题;对策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社会层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对新课程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畏惧感,这样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束缚着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讲起新课改理论和理念来头头是道,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时,又会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理解肤浅,使教学等方面很难取得全面性、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整节课下来,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获,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骄傲、自满心理,产生了负面效应。可见,落后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严重地阻碍着新课改的前进方向。

(二)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

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备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师仍是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与几支粉笔来传授一堂课所需要讲的内容。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更直接、生动地将所教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要学的知识,也无法使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来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最终,因为无法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演示,而在课堂上又无法详细说明,教师只好将课本的某些抽象知识舍去。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下,课堂的质量可想而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即通过教师的“讲”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枯燥乏味,不想听,甚至于有的学生在下面睡觉、聊天、看课外书,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课堂纪律的混乱,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应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育发展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广大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配以相应的制度激励,才可能逐步完成。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遵循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的原则;其次,要树立整体评价观,在评价的同时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及学习效果两个方面,既关注结果,又不忘关注过程,使这两方面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

(二)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1.删减或替换教学内容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从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2.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其大脑对知识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在教学有关传媒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网络媒体材料,并让学生就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的利和弊展开讨论,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成果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学校,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一些教育片、历史照片等,使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将原本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讨论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讨论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在师生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

参考文献:

第7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实施职教攻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高职院校本身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学生的发展都在随着国内外局势、甚至是行业发展而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要求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相较普通高校而言,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高职院校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单位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些小型社会是不仅具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特征,还具有各自学校和单位的“特色”,学校和单位上存在的问题也会给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加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2.巨大的就业压力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连续扩招导致了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才市场渐趋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坚硬冲突,在校就读的高职院校学生看不到未来,舍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和对理想的追求。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失落以及自身的失望等各种消极思想的发酵,冲击和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3. 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信息技术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更加明显。一方面脱离了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节奏,加剧了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另一方面缺乏了学校和老师的直接教育和引导,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更大。

4. 复杂的学习环境导致了学生较为复杂的思想状况。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圈子比较窄,思想相对单纯,分析问题比较简单、天真,对工作生活充满了浪漫的美好想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这些不良影响的副作用加剧凸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走进了社会,他们往往便发现社会与他们想象中的有很多不一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政治幼稚、民族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

5. 校企分离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所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在现行机制下,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多的还是利益上的关系。在学校里,学生有学校、老师对其学习、生活进行教育、引导和监督;进入企业后,学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工作和生活,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老师也无法时刻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效益,即便是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也是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企业产生更大效益为目的,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校方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校企分离的情况,造成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放任状态、处于真空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6.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出现了学生在校的时间缩短、在校企间往返和交叉等情况,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受到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在学生在校时间减少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往往不得不在人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非专业课程的课时上进行妥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其二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忙于适应和应对实习岗位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开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国家层面来看——地位重要与重视不够的矛盾。目前的主流思想仍然把高职教育看成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已。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和技能的培养,与高等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不相符。这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自然缺乏政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

2.从高职院校来看——核心工作与应对举措滞后的矛盾。从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工学结合模式改革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的大势,但在具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还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单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不顺畅等方面。

3.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人才需求与责任能力不足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渴求和追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的约束、支持和引导,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根本不愿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况且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部门和工作机制,根本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教育工作,造成了学生积极的思想变化未能及时巩固,消极的思想变化未能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实上起不到什么效果。

4.从学生来看——成长要求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学生渴望能够在企业、在岗位学习到职业技能,加快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却由于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无法适应工作的压力、适应人际关系的复杂、适应脱离校园生活的孤独寂寞、适应生活环境的艰苦、适应现实无法与理想衔接起来的迷茫,导致学生出现困惑、自卑、迷茫甚至过激等不良情绪。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由校园扩展到企业、社会,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生活方式和学生思想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要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向企业和社会延伸,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企联动工作机制

校企双方是工学结合的两大主体,为了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整对接、消除盲区,需要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的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校企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职责,充分整合校企资源,建立校企联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保证学生在知识与实践技能增长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的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工学结合大致可分为实习实训前、实习实训中、实习实训后三个阶段,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校企双方及早建立对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做好教育工作。

第8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 要: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复杂,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把握没有达到合理标准。由于警校培养人才的行业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其培养的大部分是预备警察,这也决定了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笔者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三者入手,解决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

关键词:新常态 警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76-02

1 新常态与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所谓的新常态就是在经过了一段非正常状态之后,又重新恢复到起始的正常状态。我国的经济发展就经历了这么一段过程,而目前则正处于新常态。经济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物质的丰富与思想的开放,因此,在新常态下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与其息息相关。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行为与思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学生所处的大学办学属性限定在警察类或警官类院校,在这类有其独自特点的院校当中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警校大学生和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点,其行业教育的特征也决定学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那么在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3个方面去探讨。

2.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第二,是警校大学生辅导教官。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教师存在着广泛的不同,其他的业务与技能教学的效果往往能够短时间内得到体现,而教育客体思想方面的变动以及最后落实到行为上的改变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缺少该方面的评估工作。作为辅导教官的教育手段往往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没有看清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思维出现的变化,其教育方法“以寡敌众”教育效果不明显。

2.2 教育客体存在的思想问题

新常态下警校的大学生思维较以往存在着不同,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所达到的信息资源共享导致警校大学生思想存在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由于大学生涯是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点,因而大学生必然会在这个阶段有意或无意的接触社会,又因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其自身对外部事物的鉴别能力有限,因此,思想的解放如果没有合理地引导会导致各种思想、心理问题。警校行业培养模式目标主要是将来维护社会团结、公安、司法方面的警察,因此,良好的心理对其将来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警校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当遇到问题时,难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往往只逗留在情绪层面,心理波动较强。除此之外,其思维较强势,个人主义较强,由于行业特点的教学与熏染加之其自身对警察职业理解的偏移导致其性格极端,认定自身将来的执法地位而忽略服务性质。

2.3 缺乏有效教育载体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目前来看,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上,难以迎合新常态下的教育工作。警校的行业办学特点使得和其他综合性高校相比有一定的行为约束力,因此,一些学校社团的冷热参与度远不及其他综合类高校。除此之外,如校园网络的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往往停留在单一、机械的层面。因此,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载体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丰富。

3 加强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教育主体、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影响思想政治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大部分警校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致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教官两类。因此,从选拔模式上,要高标准、严格要求。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岗前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要使其认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教育工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方向。对一线的辅导教官应该采取不定时的培训,因为一线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复杂,突发事件随机等特点,所以,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更应该注重教育管理技巧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这种长期的考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鲜明的对比,这种评估体系无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辅导教官都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而是长期的、动态的跟踪考察,只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3.2 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要想改变警校大学生的行为,必定要通过思想这个途径,因此对警校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三观教育”能够使得其行为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去发展。除此之外,其教育管理方式要时刻遵循其行业办学特征,始终坚持严格的纪律要求,贯彻科学规范的思想意识,时刻确保警校大学生的警容风气。与此同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其他部门相互协调,如,校园中的心理咨询机构,当辅导教官发现学生们存在比较棘手的心理问题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以选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当学生面临居住条件艰苦、就业困难、经济困难时,还可以与学校总务、后勤、就业处乃至学生处进行沟通。总的来讲,科学的思想可以主导良好的行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丰富教育载体,全方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在实行警务化管理的过程中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所谓“警务化管理是按照警察法和司法部、公安部有关规定,为培养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行为规范化、生活制度化、学生警务化的管理模式,着重从思想政治品德、操行习惯、纪律作风等3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②如,每日完善的生活作息,早晚出操,精细的校内规则规范都能在规范其自身行为的同时,磨练意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应该走出教室,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活动。如,利用大学生校园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社团都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如,文学社、心理学社、马学社都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那么在社团交流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这种方式会比课堂教育更有效。

最后,充分运用便利的网络条件来进行教育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共享,而警校的大学生除了课程之外对网络时间的占有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将互联网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在分析社会实事动态模块中强化政治意识,引导科学的政治方向。在分析社会故事中进行德育教育等。总的来看应该全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其形成合力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迪,杨永利.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3):90-93.

[2] 强巴卓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发展论坛,2016(3):27-31.

[3] 陈晓格.新时期马克思科技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20):253.

注释

第9篇: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实践 创新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向当代大学生传授中国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念、认识以及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良好的高校课堂的建立,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以及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相应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良好促进作用。

一、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课程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没有成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程成为一种形式和任务,相关的教学内容演变为考试重点,对课程中蕴含的深刻的理论基础没有进行很好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在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方面的落后,使得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老师对教学的相关进度、内容和方式进行安排,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参与,这是一种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一种背离。老师是课堂的主体,使得课堂只是在一种“教”的氛围中,而真正参与“学”的学生没有进入到学的状态,与老师的教学相脱离,从而使得学生没有从课堂上吸收到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政治理论是我党、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并且借鉴各民族、国家的优秀思想成果而得出的,具有坚实的现实土壤,是经得起检验的真理。理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不断的更新,加深实践者对其的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的现阶段教学中还是以一种注重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的方式在开展,学生也主要是从课程上学习到相关的理论成果,而对于实践环节少有接触,这使得学生在认识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是理论与实践想脱离的,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方式枯燥,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课堂氛围沉闷,是现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关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还是枯燥和陈旧的,课堂氛围不浓厚,使得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有积极的学生互动,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由于教学观念、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在高校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方面。

(一)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应该不断融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增加课堂活跃度的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网络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并且能够结合到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发讨论,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和精神的塑造作用。

(二)积极互动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的增加学生的互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改变课堂的氛围,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更好的达成。互动会使得整个课堂更加的生动和有趣,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三)增加实践环节

理论产生于实践,也运用于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不断巩固相关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学到和用到相关的知识。在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实践,并且分享实践的心得和成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去接触到相关的政治理论,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内涵基础,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总结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门有着深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明,没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枯燥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相关制度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增设更多的互动参与环节,以及鼓励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面貌,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