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思政教学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教学心得

第1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个性;设疑;自主;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1-01

1以人为本,关注后进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一项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这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便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这些学生当中,有的认为自身思维能力或表达能力技不如人,亦或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理不清头绪而怯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排除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旁观者。针对这些学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多给予帮助与鼓励,为他们的成人和成才提供一个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例如,在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因怀有信任、关爱、理解和帮助之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师生之间一种情的交融,同时在设问时,教师应该有意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当出现磕绊或考虑欠妥时,应势利导,即时进行疏通和点拨,并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尊重与博爱。此外,教师应兼顾到问题的难易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稳合,并且问题本身应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教师也不应该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该给予肯定。要简明扼要地突出解决学生在回答中还没有明确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也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心悦诚服的心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体会学习和成才的快乐。这些不仅是“以人为本”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而且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2要创新,注重个性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政治新课标也适时提出要培养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即要善于创新也要勇于创新。要注重学生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把学生放在主置上,看重学生求知的火花与激情并适时加以点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提高其创新性思维能力。俗话说,不破不立。没有打破常规式的举动就没有创新,而不同意见的产生则往往是打破常规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最有创意的学生,往往跟别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也会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氛围,要善于抓住创新性思维出现的时机,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不唯上。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有可能个别学生会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同一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不同深度的理解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教师就应主动担任好向导、顾问的角色,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述。友情地提醒,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活跃状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养成多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留一些探究与实践题,如“在信息技术与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你认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假如你要进行一次“部分中学生的辍学”的访谈节目,你会准备些什么知识等等,这些题目都可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模式,有意识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在创新中真正得以彰显。

3巧妙设疑,让学生自主探索

一位教育家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探究新知识的动力。教师应巧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从而达到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做到三者有效的统一。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精心设计一些目的明确的问题,如可设疑于导课之中;可设疑于突破重点难点之中;可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可设疑于课时结尾之中,留一定的问题。“欲知后事,且待下回分解”。使学生始终处于质疑、释疑中,获取知识并启迪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与释疑中,保持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所以我在课前常常深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搜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诱导性、激励性与挑战性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置疑问,例如,在讲到公民如何行使权利时,我设置了以下的情景“一妇科医生在其住所养了七只猫,严重影响了邻居的休息和环境权,请问他有养宠物的权利吗?让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谈谈对本案例的看法,结论自然水到渠成而无需教师多讲。有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设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成为活动的主角,而且成为活动的导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现代意识,最终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领略到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真正内涵。

第2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框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程度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体验怎样?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什么是“从众消费、求异消费、可攀比消费、求实消费”的含义及影响。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不同行为的表现,并分别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种消费行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呢?为什么?”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以提升。

2.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而是重视对教材的补充、拓展、延伸,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赶超教材及教师。如:在教学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时,课堂进行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辩论。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讨论这问题意义不大,珠穆朗玛峰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难道让“花自飘落水自流”吗?教师急中生智,转而问道:“没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我们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能迈出这步呢?”继而带着学生融入思想政治课,体会中国人民认识、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并进一步回归哲学抽象知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认识。在课堂预设和生成这一矛盾不能统一时,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让生成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还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惟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生活中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社会及自然这部“活”的无字书。新教材的编写就充分重视这—点,在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模块《生活与哲学》中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探究活动就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故事”。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我常进行反思:教材资源利用好了吗?是否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是否只是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而成了一种装饰?在搜集信息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加工和处理并得以充分利用?

3.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统”课堂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冷静审视这“繁荣”景象,不难发现这背后往往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出现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个人体验”的现象;由于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其中要扮演的角色,出现惟(学生)自主化的倾向,教师没有能力或不愿去组织、引导、调控,最后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在探究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后的“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活动时,面对青少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漠视的价值选择,教师作出“你对热衷于西方节日现象的说明很有道理,我支持你的观点”的随意肯定。在这里,教师不仅脱离文本主旨过分强调学生感受,而且没能进行价值引导和积极挖掘活动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教师角色扮演得怎样?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是否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第3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引言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因此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藏文学校为例,作为一所“继承和发展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在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适应社会教育发展潮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我国教育现状对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影响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坚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文化软实力。由于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教育也需融合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实现民族认同感,推动民族团结统一,这些都离不开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适应时展潮流。

3中职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1有效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利于维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

3.2促进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导向、育人及文化交流等多功能,在我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及价值观念,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例如,四川省藏文学校,通过文化传播的途径,推动藏族文化的传播,提高民族认同感,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

3.3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使全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力与吸引性,增强国家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国家应对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竞争力。

4中职学校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4.1课堂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中职学校应重视社会形势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将社会形势与政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四川省藏文学校弘扬国家所提倡的民族精神,将文化交流与融合融入教育,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并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一次创新教导学生更多关注社会问题,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学校通过这一创新,使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四川省藏文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让学生独立思考,体会藏族与其它民族的文化差异,感受多民族的文化特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思考与理解,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4.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首先,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用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解决生活中的疑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其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离不开对情感的投入,即是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生活化。借助情感因素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角色的换位思考,使问题更具形象,更加直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四川省藏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藏民族的良好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以及时事热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增加学生生活情感。

4.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拒绝刻板化深入

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活动当中。增加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培养品格,树立价值观。以四川省藏文学校为例,开展藏族文化教育时,可以适当安排外出实践活动,增多学生接触其它民族文化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地设身处地地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5结论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优秀的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播,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及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起来,形成价值共识的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1]邹焕英.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创新[J].学周刊,2013,(12):16.

[2]赵定武.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154.

第4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社会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当代中学生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当前,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知识和有益信息的同时,暴力、金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而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培养,正确人生观的教育上。当代大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除了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学时代没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热爱国家、热爱生活、有正确人生追求的人才。

如何才能在新的环境下,完成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一方面,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支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又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政治立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环境归根到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党、政府与有关主管领导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领导立法,整治,严惩违法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以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积极因素的增长。

第5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首先提出。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意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和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并呈不断增长趋势。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关注已发生的或者已发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到了限制。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弥补或矫正了消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为目标,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三者追求的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3]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约束性出发,过多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忽视对人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积极观:增强积极体验,挖掘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和健康的关系、创造力和培养天才。[4]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任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包含知、情、意、信、行等五个心理因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消极倾向,就是过多地关注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对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但很少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并给予肯定和发扬。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认识,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和消解,相反,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积极环境和实践机会。

首先,依托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的“知”转化为“行”,培育奉献社会的情感,砥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在活动中,强调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使他们在为他人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验成功,获得幸福感,增强对他人和集体的义务感,心理上得到积极的体验。

其次,树立典型,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积极向上是人固有的本性。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能自觉学习、提高能力、注重修养、塑造品格。[5]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各方面的事迹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实践氛围来引领学生成长,挖掘积极品质,引领青年风尚。要树立典型,就要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优秀的事迹评比,如“十佳大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创新创业先锋”等,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致力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人格。

再次,满足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说教”的灌输性教育、重“管教”的高压式教育、重“活动”的形式化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及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要将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放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6]

2预防观:培养优秀品质,提高预防能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而单纯地关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只有关注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理想、爱心、勇气、宽容、责任感、乐观、关注未来等才是预防问题的最好方法。[7]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思想问题的产生,要预防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就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培育积极品质使学生达到自我预防的目的。一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缺乏积极的品质,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之中,因此,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面对问题,从而起到预防问题的效果。

3组织观:优化培养环境,完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品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果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来考察,会发现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环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一,加强高校内部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高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将高校建设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首先应将加强内部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形象放在首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雅品位和思想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幸福、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网上交流和网下沟通相结合;改进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环境。

第二,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的建设发展。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有其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源优势,它是先进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到周边的社区。高校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应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与社会加强联系,加强合作。通过联系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把高校在知识、技术、人才方面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引导社会的发展。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要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引导和家庭协助育人功能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完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使各种教育途径形成合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原理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 考 文 献

[1]SeligmanM E P,CsiksizentmihalyM[J].Positive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8]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N].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

[5]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

第6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1.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与青年教师的自身期待存在偏差在国际高校竞争加剧和国内高校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新老交替、引进青年人才作为扩大规模、赶超一流的策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数量,忽视思想政治建设,以致相关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工作方法只重说教缺少交流,缺乏良好的双向反馈机制,使得潜在矛盾累积,最终导致青年教师因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合理疏导;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而忽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青年教师陷入职称评审、科研经费、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的漩涡中,没有时间顾及政治学习。部分高校只将青年教师看做“教学机器”而非“以人为本”,忽视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人文关怀。久而久之,现实与青年教师自身的心理预期不一致所产生的偏差可能会成为青年教师们的心理负担甚至心理障碍,削弱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导致思想动摇,心生乏意,造成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式与青年教师组织观念存在偏差部分高校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管理等内容。一方面,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政治学习流于形式,内容以听形势政治报告、参加各种政治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收效甚微。因此,造成许多青年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政治学习,主要表现在不太关心国家时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学校的认同感、对学生的责任感降低。另一方面,高校缺乏相应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监督机制,致使有的部门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已经工作了几年的青年教师又忙于自身发展而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思想政治建设应有的效应与青年教师现实经历存在偏差不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教学,在校园外接受锻炼的机会不多。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视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事不关己,政治离自己很远的思想。

二、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

1.建构共同愿景,达成心理默契共同愿景是一股力量,用于感召集体成员,为集体成员勾画了—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充分体现集体成员的内心追求。高校要以正确的、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理念建立愿景,为青年教师提供强大的自驱力。首先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明晰青年教师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将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这两个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并且通过相关规程和办法明确其岗位职责,减少其不安、困惑和倦怠感。其次,要充分尊重每个青年教师的发展愿景和专长,要将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聘用青年教师时就开始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因为归属感是青年教师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只重视组织目标而忽视个人目标,只重视使用而忽视培养是短视行为,很难使青年教师产生坚定的心理认同,也不能实现育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具体实际工作中,高校要意识到解决青年教师思想问题,需要同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青年教师的职业困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始终想青年教师所想,急青年教师所急,多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滋润心田、启迪心灵之作用,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2.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高校应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与特点,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和突出特点是学历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喜欢互动,富有挑战精神,喜欢追求新事物。因此,高校各级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贴近青年教师的生活,既注重时政理论、道德修养,也体现时代特色,在组织领导、实践规划、活动构思上精心设计,摒弃那些说教为主的古板形式。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是营造良好氛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将特定政治理论学习选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使青年教师在寓教于乐中真正领略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红色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此外,高校要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丰富化、交流机制便利化,如设立专门的微博、微信、QQ、交流论坛、学习网站等,增进支部成员间的联系和互动,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3.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考核,重视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应当包括考核制度。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该项工作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检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有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重视师德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其中,学生、社会对师德的评价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社会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师德,提出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和意见,有助于学校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目前不少地方已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专家选拔、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

第7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创新教育;问题研究

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的死板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教育对于我们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明显的增强,因此创新教育就应该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过程能够对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广大同仁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过于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也得不到激发。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可以得到集中,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烈。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就能够充分看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关键所在

1.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实现教学创新的首要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增加教师间的交流,这样好的教学观点才能够得到传播,教师才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思想逐渐摒弃,这也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另外,在教学思想转变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培训,这样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让学生所接受,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同时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则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避免方式,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

2.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总之,任何先进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地实现。

3.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创新动机是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是因为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8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实施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教师们做到了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初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二,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第四、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9篇:思政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手段;案例教学;多媒体;讨论式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倾向,而政治经济学还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使之成为中职学生信服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是每个经济学教师应担负的责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采用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经济学课程纯理论的内容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市场机制的建立、所有制结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下岗与失业问题、社会资本运动中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和调控方式、手段的改革等问题来阐述理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现实,把书本上抽象、深奥的经济理论通过运用通俗易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实例来阐述清楚,使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往的机械说教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选用的案例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与理论联系密切,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其次,采用的案例必须进行严格筛选和提炼,必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特征,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获得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促使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方面的技术。教师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道、杂志图片、数据中找到大量的适合教学内容的资料,结合经济方面的案例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动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理解能力大有益处。

三、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课程不受欢迎、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都认为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理论抽象难理解。另外,教材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与现实有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讨论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元,就教师提出的教学内容,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讨论如何解决有关经济问题,并解释经济现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所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多种素质。

总之,对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