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

第1篇: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范文

学科馆员是指系统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并较为熟悉乃至精通某一学科或几门图书馆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科知识,能深入从事文献信息开发和读者咨询服务等图书馆工作的高层次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是指派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对口联系,负责该学科专业资源的组织、加工,并提供该学科资源的导航,主动为该学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服务并进行用户培训,即为特定读者提供深层次针对的一些相关规定[1]。

一、学科馆员在国内外的起源现状

德国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20世纪60年代早期,平均每个德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设有4~15名学科馆员;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8―21名学科馆员。英国的学科馆员在20世纪初(1901―1922年)引进伦敦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被利兹大学采用并辐射到其它学校;至1975年,已有20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此项制度。在美国,1940年以前,哈佛大学等多家图书馆就已经雇用了早期的学科馆员――区域问题参考馆员;1950年,美国的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进行管理,才是学科馆员制度最公开、最正式的建立;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此外,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随后,许多欧美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也纷纷推行了这种服务模式,并得到图书馆与读者的普遍认同[2]。

在我国,学科馆员制度起步比较晚,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在借鉴国外学科馆员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推行学科馆员制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相继开展[2]。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已有百余家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目,学科馆员制在国内大学图书馆中逐渐推广并受关注,已逐步进入正轨。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已然站在了高校与科研图书馆同一水平线上,加之,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得了很好的推进,这些为推动学科馆员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在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方面也有成功例子,例如国家图书馆已经拥有一批具备法律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极强的资料;建立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帮助企业公司了解舆论动向,以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引导舆论正向发展舆情分析;同时专门为立法和决策部门提供服务[3]。上海图书馆开展了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情报服务,例如:海尔、飞跃电视机厂和“三枪”等单位,帮助企业在专利竞争中赢得国际对手;同时提出建设行业情报平台,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这都是取决于上海图书馆人员的专业背景、理念和经验比较强以及科技文献馆藏品种全的缘故[4]。浙江图书馆不仅为大型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如:国内饮料行业知名企业娃哈哈集团公司等企业;而且还专门开设微小企业专题服务[5]。早在1988年深圳图书馆编发了“窗口信息”,内容涉及电子、自行车、饮料、食品、珠宝、出版、环保、花卉等十二个专业,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6]。他们是公共图书馆行业信息服务的领头羊,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目前,公共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则少有,究其原因是:(1)公共图书馆读者众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读者需求庞杂,由于受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甚少,达不到众多领域都设有学科馆员;(2)公共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由专业知识不强的人员组成,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加上部分领导对学科馆员工作不够重视,以致于公共图书馆大多只是停留在文献传递的参考咨询这个层面上,学科馆员制度流于形式,服务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满足众多的读者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需要公共图书馆多样化、个性化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由此,公共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迫在眉睫。

三、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模式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目前,国家并没有政策性的规定这一制度图书馆必须建立。为了使学科馆员的工作开展顺利,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是密切相关的;其关键之一是:取决于馆领导对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视,以及对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的高度认识,应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体制上保证学科馆员制度的顺利建立,并尽可能地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其二:图书馆需要当地政府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大力支持,因为学科馆员制度与软硬件设施、优秀的人才以及雄厚的财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否则将事倍功半。

2.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

根据各方面学科服务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学科馆员的队伍结构、岗位,确定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可通过人才引进和现有馆员的培训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可以在本馆挑选业务素质好,能够胜任某一科咨询、服务的同志担任学科馆员;二、引进复合型人才,引进具有图书馆情报学知识背景又具备其他学科知识的双学位人才;三、聘请资深离退专家或在职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学科馆员,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3.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

学科馆员除了具有淡泊名利的修养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之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水平。

为了能从大量的庞大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筛选、整理、挖掘出读者要求的文献信息,学科馆员必须要熟悉相关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熟悉图书馆各部门的基本业务工作内容和流程,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学科性专业信息资源导航。

要开展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学科馆员必须紧密跟踪对口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对热点问题、新观点、新动态等进行搜集并分析研究,做出知识性的评价,编制二、三次文献,为用户提供参考。

据统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到多门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必需。这要求学科馆员既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也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此外,学科馆员还应能提供外文资料的翻译服务。

4. 学科馆员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宣传奉献精神或职业道德,已无法从根本上促使学科馆员提高水平的服务。因此,在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否则馆员制度的实施效果会打折扣。

有些中小型图书馆疏于对科学馆员工作的激励,很大程度地抑制了学科馆员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感到很有意义。公共图书馆根据学科馆员的需求与动机,有针对性地采用激励方法激发全体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科馆员进行上岗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认真做好平时、年度、聘期内的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与职务的升降、馆员的任职挂钩,逐步形成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有效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制度,极大地调动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并使其努力地学习,尽力地工作。

5.学科馆员的选拔、培训机制以及带动作用

对学科馆员不断地进行知识信息素养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培训,则是开发内部的人力资源。

一,根据学科馆员岗位设置要求,在全馆范围内进行考试并结合工作业绩,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梯队,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在现有馆员中选派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者攻读第二学位,使其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对口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胜任学科化服务工作;二,强化继续再教育,建立人才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为馆员提供多种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的机会,参与用户科研活动、专家讲座及学术交流会,让馆员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三,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四、贯穿人的一生是自学,自学是继续再教育途径的补充。针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完善自我。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标志,是图书馆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科馆员对内也是各项业务工作的核心,是图书馆服务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业务工作的指导和培训的重任,带动全馆员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结束语

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中既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行为。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层次,走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因馆制宜的学科馆员之路。

参考文献:

[1]胡越主编.图书馆服务的学科化与个性化[M].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525

[2]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与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6-37

[3]赵红.国家图书馆学科馆员和学科化服务[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0,(3):22-27

[4]上海图书馆学会.挖掘知识价值:公共图书馆为企业的信息服务[EB]. [2007-11-19].[2013-10-15]

http:///tsgxh/list/list.aspx?id=3929

[5]范沈姗.企业竞争情报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热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1):22-26,34

[6]张廷杰.深圳图书馆台港澳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开发[J].图书馆论坛.1993,(3):59-62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