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疾病如何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疾病如何预防

第1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关键词】 长期住院 肇事 肇祸 精神疾病 自杀意念

安康医院主要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住院周期长,出院困难大。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对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意念发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一些更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这类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5年以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和上海市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诊断标准的普通精神病人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336例,均为男性,入院后一直服用一种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随机抽取肇事肇祸精神病人50例(监管组),平均(34.91±2.71)岁,平均住院时间(9.20±0.9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2例。普通精神病人50例(普通组),平均(35.63±2.91)岁,平均住院时间(7.86±0.69)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的3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1] ,主要针对近1个月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该量表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因子(正常值2.51±2.11)、乐观因子(正常值0.49±0.71)、睡眠因子(正常值1.31±1.33)和掩饰因子(正常值1.31±1.21)等4个因子,总分(正常值5.61±3.39)越高,自杀意念越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1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

2 结果

2.1 普通组与监管组自杀意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的当前自杀意念测评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82、2.31、3.32、7.72,P均0.05)。

3 讨论

自杀意念多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偶然性,而自杀行为往往不是偶然的或无原因发生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主要与婚姻、经济状况、心理状况、人际关系、精神和躯体疾病等有关[2]。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3];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与自杀关系最为密切的精神疾病[4],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其自杀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了解其认知、情感活动,掌握其自杀意念发生情况,进而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更高。普通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这可能与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及病人长期住院难以回归社会而产生的一系列负性情感体验和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所产生的对既往病态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自责自罪心理或其精神分裂症本身伴有的抑郁症状等因素有关。监管组自杀意念总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普通组(P

本次研究认为,对于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予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予病人做有关自杀意念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意念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人为造成的不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对确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知及行为模式,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综上所述,安康医院长期住院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影响的危险因素较多,预防其自杀行为发生,在做好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着重处理出现的抑郁症状,着重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累加效应,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而不是仅仅解决处理某一具体危险因素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存质量,杜绝自杀等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286.

2 肖水源, 王小平. 我国现阶段自杀研究及预防工作的几个问题[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3, 36(3):129-131.

3 郝伟. 精神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72.

4 李献云, 杨荣山, 张迟, 等.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2(4):281-283.

第2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具有长期病程,高复发率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如今发病率 、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区,与他们的照料者共同居住,这无疑给承担长期照料任务的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外自90年代开始, 就强调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趋势和进行心理教育对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增加就业率、减少复发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 的研究证实, 患者家属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干预和指导。

我国学者黄红[4](1998) 认为,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增加回归社会几率、延缓衰退进程等。杜建军等[5](1996) 对 58例参加抗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部分家属有心理障碍, 认为有必要在抗复发工作中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指导, 讲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及抗复发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Arey 等人[6]总结了 4 202 例病人的报道 ,结果发现在照顾病人的家庭成员中 ,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心理障碍。在苏格兰实施的研究[7]发现 ,有 77%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大体健康问卷 (GHQ)总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会适应自评量表 ( SAS - SR) 显示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属常受歧视 ,有羞辱感 ,其结果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活动形式。Phillips[8]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问卷 (CFI- CV)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测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回归社会几率和社会功能等康复指标[9~11] 。

我国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张玉娟等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家属现有的精神疾病知识明显不足,陈春发等经过调查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疾病复发的早期识别及应对技巧,希望参与患者康复目标的确立,并期望医生提供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针对性的指导[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如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宣教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客观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个别教育,其次是集体教育、宣传手册和示范教育。提示我们在采取个别教育的同时,应缩短办板报的周期,宣传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识。此外,出院患者需要进行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复发先兆、诱发因素、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时间、疾病和药物对婚姻、生育及对子女的影响等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患者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控,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负性压力;同时要向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传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和尊重,改变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医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13]。

目前存在问题:①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多数医院延续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热衷于被动执行医嘱的功能制护理,没有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护理量大,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对精神病患者个体的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精神卫生知识认识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导致患者及家庭对精神疾病认识缺乏,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带来很大困难。③精神科普知识及人文知识欠缺精神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医护人员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不能准确把握与患者交流的切入点,患者对医护人员不能产生信任感,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使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④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言生硬,医学术语使患者无法听懂,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宣教疾病知识不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及建议:①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转变观念,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关心和爱护这一弱势群体。对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②在宣教过程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职业、年龄、不同知识面、各层次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广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边缘知识来丰富自己,了解各行业的工作特点。定期安排对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讲解,分析各种症状存在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鼓励患者写心得体会,并帮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能力,促进医患相互交流,以此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其他心理问题。③对当事者采取的态度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特别重视与精神病相关心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诱因都与心理问题有关,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多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有直接联系,在实际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交谈影响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说明影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对心理冲突有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不能应对就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④有针对性健康宣教: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尽其所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减轻患者症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合作。⑤针对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劝导其接受各项常规治疗和检查、以自理生活为主;对恢复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如药物剂量增减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促进疾病康复;对出院前自知力恢复的患者,指导患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疾病的复发,早日回归社会。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患沟通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疾病的护理、康复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含带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应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流,掌握沟通的技巧,安慰、劝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医护人员,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说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将患者视为亲人好友,才能让患者感到亲切、周到,这些都是保证良好交流所必须做到的,从而缩短护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疗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教育中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重视医患关系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医护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理论文化水平,通过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治疗,使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患者要回归社会前,同时也要指导家庭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去安抚患者创伤的心灵,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为重返社会奠定第二步基础,同时要提前做好单位同志及领导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他们要热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冷嘲热讽,要让他们在单位、社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及早成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14~15]。

参考文献

[1] 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2]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黄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行为与病人康复.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8, 4 (2): 93

[5]杜建军.参加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7,23(5):661~2

[10]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黄芹.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干预2004,1(3):119~120

[12]程金莲,韩屉范.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1(11):648

[13]凡娅,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医,2003,25(8):42

第3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7岁。以“情绪暴躁易怒、胡思乱想伴入睡困难2年”入院。患者幼时乖巧懂事,发病以来性格大变。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怒,入睡困难,甚至整夜难以入睡。患者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包括父母也有很多事情隐瞒自己,很多人会故意用言语来误导自己。在家中感觉有人在监视自己,与父母关系紧张。会间歇性地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大发脾气,摔、砸房间的东西。入院时精神检查发现:存在感知觉障碍,被害妄想,被监视感,思维被控制感,意志行为减弱,情感反应不协调,自知力不存在。入院后给予心理康复护理常规。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精神症状仍存在,但较前有所好转,对母亲敌意明显缓解,偶有发脾气,甚至某天因情绪爆发,夺门而出,毁坏出租车。事后护理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了预见性护理,至患者临床治愈康复出院,未有危险行为发生。患者出院后仍存在不安全感,但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被监视感,思维被控制感均已消失。与父母关系改善。自知力部分恢复,认为自身确实存在心理问题。

2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常规

2.1.1安全和生活的护理 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②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③减少外界刺激,做好日常生活护理。④了解病人兴趣爱好,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参加喜爱的活动,安排体力活动。⑤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2.1.2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领悟治疗,鼓励其说出对疾病和有关症状的认识及感受。倾听时应对每一述说作适当限制,不要与病人辩论。仅在适当时机(如幻觉减少或妄想动摇时),才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并随时注意其反应。

2.1.3健康教育教会病人与家属有关治疗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及如何应对各种危机的方法,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2.2预见性护理

2.2.1提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精神科病房护理的重点是避免发生危险行为,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危险行为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伤人、自伤、出走及自杀死亡等。

2.2.2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组织全科护士学习、讨论并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

2.2.3预见性护理的具体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再根据护理计划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以防危险行为的发生:①做好心理护理[3]。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缺乏自知力,又对医院环境陌生,故不安心住院治疗,护士应热情、主动地向其介绍医院的情况,使其尽快适应医院这个新环境,主动交流和沟通,使之产生一定的信任感。②努力改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情绪,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掌握每个患者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及爱好,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将有被害妄想、自杀观念及冲动倾向的患者安置在视线范围内,以便于严密观察。

2.2.4对新入院比较兴奋、冲动吵闹的患者可实施保护性约束,并做好其他患者的安抚工作

2.2.5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对不安心住院及病史中有出走行为的患者应多加留意,以防乘机出逃。对病情相对稳定,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而又不能出院者,护士应定期与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护士应主动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向医生反映,与医生沟通协商,做到密切配合。

2.2.6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指标及副作用准确判断抗精神病药起效的时间,正确区分药物副作用和精

神症状。

3讨论

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进一步重视,精神疾病的治疗正在逐步从粗放式的模式转变为人性化的模式。因此,开放式的心理病房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危险行为,是所有开放式病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情况下,实行预见性护理,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心理科开放式病房的必要举措。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常受精神症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明显减弱或损失,又表现为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更易发生危险行为。危险行为的发生又常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随着我国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如何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的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精神科的医务人员更是如此。危险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并尽可能避免发生危险行为是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重要措施。本例护理结果显示,经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实施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总之,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2]谢斌.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危险行为的预测[J].上海精神医学,1993,5(2):130-133.

第4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护理干预

期间住院病人4529例,患者意外事件发生39例,占0.86%。发生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为高发,占82%,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以他伤、外逃、摔伤、吞服异物为高发,分别为33.3%、20.5%、15.4%、12.8%。死亡5例,骨折2例(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定为医院责任5例。结论: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及安全意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难以防范的、危害个人及他人安全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自缢、噎食、触电、坠楼、吞食异物、冲动伤人、外逃、外伤、服毒等[1]。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病态思维及情感障碍的影响、无自知力、封闭式管理等原因,易发生意外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过医疗意外事件的39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529人,平均住院天数48天,发生医疗意外事件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14-77岁,平均(34.89±13.63)岁。

1.2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病区护士长上报的意外事件报告单以及与当班护士进行交谈获取资料,并详细记录,查找医务部门医疗纠纷登记及处理结果,分析意外事件发生原因。

2结果

2.1发生医疗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2例,占82%;癫痫所到精神障碍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碍1例,帕金森病合并肺性脑病1例,酒精所致幻觉症1例,震颤谵妄合并重度贫血1例,单纯酒依赖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各占2.6%。

2.2医疗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他伤13例,占33.3%(其中2例是被约束于床上被其他患者伤害);外逃8例,占20.5%;摔伤6例,占15.4%;吞食异物5例,占12.8%;猝死3例,占7.7%;自伤2例,占5.1%;噎食致死1例、自缢未遂1例,各占2.6%。

2.3医疗意外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原因为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心源性猝死,1例为噎食死亡,1例为外走时在院外出现癫痫发作掉入池塘溺水身亡。右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1例,他伤、自伤、摔伤导致的清创缝合20例。

2.4医疗意外事件处理结果医疗纠纷9例,定为医院责任5例,经济赔偿5例,总计30余万元。

3讨论与对策

精神病医院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包括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因而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2],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也高,其中有些是不可预测和防范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防范避免的。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本组患者中,有7例存在较明显的护理缺陷,纠正这些缺陷,也许可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为此,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精神科患者由于其受病态思维的支配,往往会发生自杀、自伤、冲动毁物或伤人等意外事件,需要给予保护约束。护士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性护理常规及保护带使用规定[3]。医院规定保护约束病人与非保护约束病人要分开病房管理,并且约束时必须同时约束双侧上肢。本组意外事件中,有2例患者是护士违犯了本规定,保护约束的病人与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混在一起,而且只保护了患者的单侧肢体,致使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把保护约束了的病人拽下床致1例患者右手肱骨骨折,另1例患者头部受伤,缝合3针。只要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这2例意外事件就可以避免发生。

3.2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本组意外事件中,2例病人外出离院,均是由于护士安全意识较差及责任心不强,出病房时门未锁紧致病人直接外出。故精神科护士头脑里要时刻绷紧那根安全弦,进出病区门时加强防范,防止病人趁机外逃。

3.3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1例噎食致死患者,本身合并有严重的贫血,加上精神药物副反应,吞咽功能差,家属给其喂食时,出现了噎食被护士发现,在采取清除咽部食物措施无效时未能及时采取其它急救措施,如环甲膜穿刺术等。3例猝死患者中有2例发生在凌晨,被值班护士发现时患者已处于濒死状态,护理人员在施行抢救的过程中显现出对此类危急症的抢救程序与抢救技术还不熟练。在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往往都是急诊事件,需要立即抢救,加强对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急救技术,并定期考核,安排护士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进修学习[4],提高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另1例自缢患者,就是护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3.4加强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上述3例猝死患者均用了氟派啶醇肌肉注射,其猝死可能与药物有关,对此类病人因药物的镇静作用,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我们要加强对护士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内科疾病的识别能力,对药物的副反应要有预见性,尤其是患者用药后睡眠中,也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鉴于这3例猝死病例的发生,医院也作出规定,要慎用氟哌啶醇,在使用氟哌啶醇之前要常规做心电图检查,使用氟哌啶醇之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5医护协作很重要预防医疗意外事件,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医生积极处理病情,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医生结合病情在晨会上或其他时间对重点病人的诊疗、护理要点进行重点提示并对护士进行精神医学与内科知识培训是防范意外事件与医疗缺陷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护理理论水平,二是可以让护士知道每个病人重点观察什么,防范什仫,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更全面细致观察病情。

3.6提高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多数没有预兆。工作中,我们时刻要有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包括文书书写,医患沟通等,在发生了意外事件后,要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杜绝,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73.

[2]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6(6):17-19.

[3]李江华,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29-30.

第5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高血压;健康指导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 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 导致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在病态心理支配下, 缺乏自知力, 会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而高血压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由于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出现异常, 因此做好此类患者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 现将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5例, 其中男45例, 女40例, 年龄45~70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精神分裂症36例, 偏执型精神病20例, 抑郁症19例, 情感障碍性精神病10例。

1. 2 健康指导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神病不仅仅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3]。由于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 会出现焦虑、精神压力大的心理情绪, 大部分患者存在幻觉、妄想的症状, 往往不能主动配合治疗, 加上这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服药, 会让患者产生心理恐惧甚至逃避, 此时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采取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 间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 指导患者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改变患者的某些不当心理状态和行为, 帮助患者去适应新的人际交往以及住院环境, 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回归社会[4]。

1. 2. 2 疾病知识指导 精神患者缺乏自知力, 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全面, 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护士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文化层次制定个性化的指导内容, 向患者讲解精神病和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潜在危险和有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吸烟患者应劝告戒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整心态, 避免因过度兴奋、激动而诱发血压升高。在连续动态的护理过程中, 根据患者精神症状和血压控制水平来更换宣教内容, 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以免引起患者反感, 影响治疗和康复。

1. 2. 3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对于此类患者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对病情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能主动配合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士向其介绍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限制钠盐摄入, 增加钾盐摄入, 少食咸菜和火腿等含钠高的加工食品;教会患者如何计算盐的摄入量、监测体重, 鼓励患者多吃蔬菜, 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 合理膳食, 营养均衡[5]。对于有严重精神症状, 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 采取专人看护, 严格监督。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 取得支持和理解, 让其起到监督和协助的作用。

1. 2. 4 合理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自身的特点以及降压药的种类, 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按时按量服药。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护士应统一保管药物, 认真核对药物, 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法和不良反应, 时刻监督患者服药, 保证服药入胃, 避免漏服。同时认真观察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因血压突然降低而发生的跌伤。告知患者突然停药, 会导致突然血压升高, 也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甚至危及生命。

1. 2. 5 适宜的运动指导 适宜的运动, 对于稳定和缓解病情, 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病患者由于某些心理特点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应根据每例患者的精神状态、高血压分级选择适当地运动, 合理安排运动量, 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在患者运动时, 应有护理人员陪同, 指导患者做适量的运动, 防止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 引起血压突然升高, 造成危险。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由护士专人看护, 监测血压, 由护士照顾患者生活起居, 避免劳累[6]。

1. 2. 6 病情监测 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 对病情的关注程度差。护士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向病情稳定, 能够配合的患者介绍监测血压要做到四定(定时间、部位、、血压计), 正确表达血压波动时的自我感受以及用药后的反应[7];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 由护士监测患者的血压, 连续、动态的记录血压的波动范围;出院患者要发放爱心联系卡, 包括联系方式、疾病知识、应急措施等, 严重者随访1次/周, 其他患者每2周随访1次, 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病情观察, 血压监测, 保持随时的通讯联系。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85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过健康指导, 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且治疗后的舒张压(84.2±4.6)mm Hg (1 mm Hg=0.133 kPa)及收缩压(129.4±9.7)mm Hg明显优于治疗前的(96.7±8.4)、(143.5±12.7)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近年来, 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加, 精神病和高血压患者逐年上升, 人们对精神病存在偏见, 甚至歧视, 加之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大部分患者因为精神症状或心理状态不佳, 对药物、饮食或其他治疗方式有所抗拒, 导致病情加重。有效的健康指导, 可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病痛, 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是减轻病痛, 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患者的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 . 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2] 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22, 230.

[3] 周玉. 中西医健康教育对80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四川中医, 2014(12):175-177.

[4] 常翠萍. 补肾化瘀通络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4(12):77-79.

[5] 万亚琴, 张翠英. 解毒通脉胶囊佐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30例临床研究. 国医论坛, 2014(6):18-20.

[6] 王鸿艳. 住院精神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3):335.

第6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复发;逐渐停药法

【Abstract】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chronic prostatitis. Methods: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group and direct drug withdrawa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gradual withdrawal method and direct withdrawal method respectively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15 cases of recurrence in group A and 21 cases in group B,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can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hronic prostatit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Chronic prostatitis; Relapse;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中图分类号】R697+.3【文献标志码】A

慢性前列腺炎为青壮年男性多发疾病,其病因众多、病机复杂、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难根治,是当今医学之难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临床医生往往仅重视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而忽视了如何预防复发的问题。为解决慢性前列腺炎易复发问题,笔者在临床经验中总结出逐渐停药法,在治疗症状消失后,采取间断服药、逐渐停药的方法,对预防慢性前列腺炎的复发起一定作用。为证实其作用,特进行观察逐渐停药法与直接停药法对慢性前列腺炎复发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所有病例资料均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科门诊进行搜集,2012年至2014年共搜集病例10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逐渐停药组,共计50例,B组为直接停药组,共计50例。患者年龄25~45岁,A组均龄(28.20±2.50)岁,B组均龄(27.53±2.83)岁;病程3~26个月,A组均(6.56±1.68)月,B组均(7.02±1.36)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西医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按照《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所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以及滴白症状;小腹部、腹股沟、腰骶部、会位的胀痛不适;还可兼有尿等待、 尿无力、 尿线变细或中断及排尿时间延长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异常、不适或疼痛和精神郁抑等症状。并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以及两杯法细菌培养。

1.3中医证型纳入标准

为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本研究中医证型仅选取肝气郁结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进行观察:(1)湿热证诊:主症:尿频、尿急、尿痛;次症:尿灼热、尿白浊、尿不尽,阴囊潮湿,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2)气滞血瘀证诊断:主症:会、外生殖器区等部位围胀痛;次症:尿不尽、尿痛,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3)肝气郁结证:主症:会、小腹部、腰骶部等胀痛不适,情绪紧张;次症:小便淋漓不畅,胸闷善叹息,性情急燥焦虑,疑病恐病,脉弦。以上证型具备主症1项和2项次症即可辨证成立。

1.4排除标准

排除慢性附睾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5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参照《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进行辨证论治。肝气郁结证采用柴胡疏肝散汤剂,湿热下注证采用八正散汤剂,气滞血瘀证采用前列腺炎汤剂治疗。以上中药均由制剂室统一煎煮、包装。早晚1袋饭后温服。如证实有细菌感染,则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结合以上中医辨证治疗,疗程均为4周。

1.6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NIH-CPSI 评分[5]变化作为疾病疗效指标。临床治愈标准为NIH-CPSI总积分为0。

1.7停药方法

A组患者治愈后采用逐渐停药法:治愈后第一周为隔日服药;第2周为间隔3d服药,第3周起停止服药药。B组采用直接停药法,凡连续服药4周,症状消失,NIH评分为0立即停药。

1.8随访方法

治疗4周后,两组每两周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4次。凡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出现,并NIH-CPSI总分>10分即复发。如有脱落病例亦算复发病例。

1.9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治疗后2周随访,A组未复发,B组复发1例;疗后4周随访,A组复发2例,B组复发3例;疗后6周随访,A组复发3例,脱落2例,B组复发4例,脱落1例;疗后6周随访,A组复发5例,脱落3例,B组复发10例,脱落2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多发病,其病机复杂,西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主要有细菌感染、免疫机制以及尿液反流、微量元素缺乏等[6];中医认为病机多虚实夹杂,湿热瘀滞、肝气郁结、湿热下注为其标,而肾虚、中气不足为其本[7]。至今尚无根治方法,易复发,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也给临床医生造成了困惑[8,9]。临床研究往往重视诊治技术的提高,而忽视对如何预防慢性前列腺炎复发进行相关研究。因此预防复发对前列腺炎诊治至关重要。临床研究表明[10,12]久坐、饮酒、性生活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皆是慢性前列腺炎复发的原因,避免以上不良生活方式可降低复发,但由于众多因素,很多患者无法做到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造成慢性前列腺炎反复治疗的困局。

对于慢性复杂易复发的疾病,除了合理用药之外,合理停药也至关重要。很多慢性疾病都有一套合理的停药方案,对疾病的预防复发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国内外慢性前列腺炎诊疗指南均推荐慢性前列腺炎治疗需按疗程服药,疗程为4~6周[13,14],但对如何合理停药并没做出明确指导,按照疗程服用停药后仍有大量患者复发,因此合理停药非常重要。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容易反复的情况,停药太快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患者痛苦;停药太迟,长期服用又面临着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压力。因此笔者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肾病综合征以及其它慢性易复发疾病的停药方法[15-18],逐渐总结出慢性前列腺炎逐渐停药法,该法维持了服药的连续性,经研究证实逐渐停药的方法既降低了复发率,又避免药物的滥用,而且经济实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慢性前列腺炎治疗陷入反复复发、反复治疗、长期治疗的怪圈。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研究时间不长,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因此具体的停药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元芳,吴登龙.男科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438.

[2]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21-581.

[3]郑少斌,陈文山,陈彤,等.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多因素分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9):846-847.

[4]张敏建,邓庶民,郭军,等.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1):201-2503.

[5]Krieger JN, Nyberg L Jr, Nickel JC.NIH consensus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statitis.JAMA,1999, 282(3):236-237.

[6]郭应禄、李宏军.前列腺炎.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0-105.

[7]李兰群,李海松,郭军,等.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临床调查.中华中药杂志,2011,3(12):451-454.

[8]武立新,梁朝朝,唐智国,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42例精神障碍调查分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8):512-513.

[9]邓云山.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抑郁状况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9):5-7.

[10]Xu C,Giuliano F,Sun XQ,et al.Serotonin 5-HT2A and 5-HT5A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by different motoneuron populations in rat Onuf’s nucleus.J Comp Neurol,2007,502(4):620-634.

[11]罗长梅,聂勇. 我国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80-83.

[12]李兰群,李海松,郭军,等. 慢性前列腺炎基本证型相关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41-43

[13]Zemlan FP,Garver DL.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herapy:receptor dynamic.Prog Neuropsychopharnmcol Biol Psychiatry,1990,1(4):503-523.

[14]Moghaddam B.Stress activation of glutamate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Implication for dopamine-associ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 Biol Psychiatry,2002,51(10):775-787.

[15]McEwen BS,de Leon MJ,Lupien SJ,et al.Corticosteroids,the aging brain and cognition.TEM,1999,10(3):92-96.

[16]邓宜楚, 黎美祥, 包文,等.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4,3(25):117-118.

[17]马明,刘新钰,张汉荣,等.YMDD变异后停用拉米夫定病情加重与停药时间的关系. 江苏医药,2005,31(12):912-913.

第7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个发病和患病时间长短的概念,医学上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疾病视为慢性疾病。但是,从疾病分类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二是慢性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各种癌症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种恶性肿瘤;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传染性疾病则包括结核、乙肝、慢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类统计看,我国现有的慢病可能已超过2.6亿人,因为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和超重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态,那么高血压等几种主要的非传染性慢病的人数就已超过4亿,再加上传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国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后果非常严重。中国45%的慢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全国因慢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方式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高强度地工作和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不睡觉;环境污染(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加快也成为我国慢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诱因。

尽管上述原因都是引发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减少、生态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慢病的发生。当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生态处于极度恶化之时,慢病的大量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环境恶化和生态毁坏后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体现。

慢病认识的误区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慢病归结于不健康或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却指出,目前人们对慢病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为了充分理解并进而防治慢病,需要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认识慢病的一些主要误解予以说明。

误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们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气或水污染,使得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诱发肺癌、心脑血管病等慢病。所以,准确地说,慢病并非只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许多更为复杂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所引起。

误解二:慢病主要危害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五分之四的慢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确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坏生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发大量慢病,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更多的保护环境的做法,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误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现实情况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只要违反了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行为,都可以引发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和医疗保健的制约,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并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也有研究证明,尽管富人有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环境恶化之下,没有谁会幸免于难。因为,污浊的空气是谁也躲避不开的,特供食品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安全。

误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调查表明,几乎半数慢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病死亡总数的1/4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现在大约有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说明慢病是一视同仁地危害所有人。

误解五:慢病主要危害男人。这一误解与“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的误解是相似的。其实,慢病对男女两性不会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例如,心脏病等疾病对女性和男性的危害程度几乎同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慢病患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误解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病,然后对付慢病。这种误解首先在于误认为传染病不属于慢病,但实际上慢病包括了相当多的传染病,如结核、乙肝等。另外,正是由于慢病的发病和病程较长,才需要提前预防。如果不能提前让公众预防慢病,最终会造成患者的终身性危害。而要等待传染病控制之后才对付慢病,则费用更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

误解七:慢病无法预防。这是一种因恐惧而产生的误解。由于慢病发病是一个相对慢的过程,而且开初症状并不明显,等到有明显症状,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如各种癌症。而且,大量晚期癌症的无法挽救和病人的去世,强化了人们对慢病的恐惧,反倒弱化了人们对慢病的警惕。事实证明,只要预防有力,80%的心脏病、卒中、二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误解八:慢病的预防与控制费用太贵。这是因为人们患病,尤其是患慢病后治疗费用较高带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如同所有疾病一样,慢病预防的效果要高于治疗,预防的费用只不过是治疗的1/3,而且在慢病上,这一比例会更低。例如,一些预防心脏病并发症的药物,用较低廉的价钱就可以购买到。而生活方式健康并能活到百岁的人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防治疾病的费用。

第8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自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114-02

自杀是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意识障碍下和被动采取的行为不能称为自杀。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等自杀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60~120倍[1]。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现象较为常见,据报道[2]自杀死亡的发生率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0.19%,占精神病患者死亡数的12.24%,精神分裂症占84.62%。自杀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和阻止精神患者的自杀,已得到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及门诊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自杀行为发生的规律,以期探寻预防对策,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分析,有自杀行为者共3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占66%;情感11例,占29%;焦虑症2例,占5%。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5±8.72)岁,平均病程(7.56±4.38)年,职业:务工人员3例,农民4例,干部21例,学生5例,教师5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9例。

1.2方法

调阅相关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和门诊病历,检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有自杀行为患者共38例,其中,自杀死亡10例,10例中,精神分裂症7例,抑郁症3例;住院患者6例,门诊患者4例;自缢死亡5例,服毒自杀3例,溺水死亡等2例;自杀前有先兆者7例;既往有自杀行为者4例;发生于夜间6例;发生于工作人员或家人无暇顾及者5例。自杀未遂者2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抑郁症6例,焦虑症2例;住院患者13例,门诊患者15例;自缢自杀13例,跳楼8例,服毒5例,跳河2例。住院患者自杀均选择凌晨或中午工作人员较少时或乘人不备时。

3讨论

3.1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精神病症状支配下引起的自杀占精神病自杀总数的93.2%,其中,精神病性症状占63.9%,主要为幻觉、妄想、怪异的思维所致。情感性症状占29.3%,主要是焦虑、抑郁[3]。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次于抑郁症,但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4]。据报道[5],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部分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对精神病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认为患了精神病被社会鄙视,世人冷淡,逐渐产生厌世念头;或是对自己在患病期间的某些病态行为感到极度羞耻而自杀;或是无力支付药费,妻子离异,愿望未遂等心理负担过重而自杀[6-8]。

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采取“隐秘式”,也就是乘人不备,有些意识清楚的患者自杀是有计划的,因此,多在凌晨3∶00~5∶00工作人员非常疲乏时采取行动或乘患者吃饭、服药时躲在厕所里自杀[6、9、10]。据报道[3、6、10、11],自缢者最多,占27.5%~61.8%,其次为自伤、服药等;自杀前有先兆症状者可达78.64%,既往有自杀行为者占44.62%[2]。

3.2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措施

3.2.1严格检查入院时随身物品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和日常生活所需,身上有时带剪刀、绳子等物品,这些物品可为其本人或他人提供足够的自杀条件,所以入院时应仔细检查,全面更衣。

3.2.2加强病房内物品和内部管理办公用品种类繁多,不乏有些危险品,每班要认真交接班和检查,检查室内电路、窗户、床铺等。发现物品及时解决,同时加强病房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巡视制度,特别在开饭时间和夜间,护理人员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心中有数,加强药品管理和发药制度,坚持“发药入口,看药下肚”制,严防藏药现象发生。

3.2.3加强探视者的管理首先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往往向家属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如要头绳、水果刀等,警惕性不高的家属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探视时应有工作人员陪视,不要因为工作忙或人情关系而粗略行事,另外也应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3.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患者自杀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如对病友流露出活着没意思,非常惦念家中孩子或老人,向工作人员借纸和笔写告别信;突然情绪低落,垂头丧气,退缩,少活动,走坐不安,不语,有的则直接说自己想死;家属探视后情绪改变,某些药物副反应,如药源性抑郁,静坐不能等导致患者自杀。总之,只要细心观察异常反应,认真思考,关心体贴患者,达到心理沟通,就会发现其根本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护理,以防患于未然。

3.2.5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自杀发生时间以夜间特别是凌晨,这与5-HT昼夜节律变化有关[12]。因此,夜深人静,值班人员少,又处于疲劳状态,患者摸清规律,趁机自杀。其次是进餐时,患者和工作人员都集中于餐厅,患者谎称去厕所或洗手而趁机自杀。因此,工作人员要掌握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保持旺盛精力,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巡视,防止意外发生。

3.2.6对自杀行为的诊断评估及干预有研究表明猜疑、抑郁和自杀行为之间有明显的关联[13],也有研究表明在幻觉和自杀行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14],一些量表的应用有助于临床上评定自杀风险[15],如贝克抑郁调查量表(BDE),自杀观念量表(SSI),自杀意向量表(SIS)。通过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

3.2.7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增加社会支持患者患病期间往往有某些不正常或有碍他人的行为,当病情缓解后,首先感到抱歉和不安,此时应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这对患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安慰,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心,如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再刺激患者,将会使患者感到前途无望,出现自杀念头。加强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如何去分析,面对现实生活,同时应指导家属如何观察病情,提高其早期识别患者行为异常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督促患者规律服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减少患者自杀的有力措施之一。

3.2.8康复治疗与社会功能的锻炼精神患者康复后还要回归到社会中去,承担一些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故精神患者在康复出院前,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功能锻炼,比如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进行卓有成效的康复治疗,否则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有报道社区康复“上海模式”[16]行之有效,定期回归社会,也收到较好的康复效果[17]。

总之,精神患者自杀是一个严重问题,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康复治疗,取得患者家属的合作、社会的支持,减少复发;同时,注意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内涵建设,消除隐患,尽可能地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acobs D.Duicide and clinical practice[M].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2.131-146.

[2]饶克明.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十年间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病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1):15.

[3]王鹏,李业平,何思忠,等.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2):90.

[4]姚芳传.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331.

[5]陈佩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特征和原因[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88,15:104.

[6]蕲志强,王军锋.精神病患者自杀现象的预防及护理[J].健康心理学,1995,3(合刊):125.

[7]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7.

[8]钟华.精神科急诊抢救中的自杀32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2):97-98.

[9]王艳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山东精神医学,2000,13(3):51-52.

[10]刘悦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J].中原精神医学,1999,5(2):111-112.

[11]刘素贞,路英智,徐桂莲,等.精神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37.

[12]李红政,雷美英.国外有关军人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41.

[13]Messias E, Kirkpatrick B, Ram R, et al. Suspicious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major depressire episodes in schizophremia[J].Schizophr Res,2001,47:159-165.

[14]Nordentoft M, Jeppesen P, Abel M, et al. OPUS study:suicidal beharior,suicidal ideation and hoplessness amony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pchesis,on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Br J Psychiatry,2002,181(suppl43):98-106.

[15]印海翔,郑军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自杀行为的判断及防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4):319.

[16]张明园,严和骏.上海市社区精神康复和防治工作[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3)

第9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

地址:太原市建设南路南十方街63号

电话:0351-8726010邮编:030045

考后怎样调节心理

陈晓医生:

今年高考未能发挥正常水平,心情很沮丧,请问怎样调节心理呢? 华露

华露朋友:

你好!考试结束了,大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此时的精神状态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的自然消失。相反,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和出现生理紊乱现象。因此,此时的心理调适很重要。

转移思路法:离开令人不快的情境,转移到高兴的情景或事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打球、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等。

理喻反向法:为失败寻找“借口”,排除自卑心理,平静下来之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谈心法:把心里的郁闷或牢骚倾诉于自己最亲密和信赖的人,朋友的一番话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我暗示法:不妨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只要有自信,任何人都不能使你自卑。

日记法:把内心的愤恨和痛苦尽情地宣泄在日记中,别人也不会知道,慢慢地自己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补偿升华法: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某种专长)补偿高考失败造成的痛苦;把不良情绪导向积极方面,获得心理平衡。

宣泄放松法:把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或大声喊叫,或痛哭一场,或“潇洒”玩一回,通过宣泄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如何预防股市综合征

陈晓医生:

我最近心悸胸闷、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经医生全面检查并未发现什么病,与炒股受挫有关吗?

朋友:

你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股票问题专家詹姆士有句名言:“股市和股市综合征是一对孪生兄弟。”股市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在于当事人对股市的期望值高和对风险估计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股市综合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紧张情绪型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使股民常处于紧急应变的氛围之中,因此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郁郁寡欢、幻觉妄想等不良心理。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会直接降低人的免疫力,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出现心悸胸闷、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过敏等一系列症状。心脏病人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病而猝死。

悔恨绝望型有些股民在股市受挫折后,因输掉了自己辛勤积攒一生的血汗钱,从而产生悔恨心理。这种悔恨通过压抑中枢神经,使全身新陈代谢处于抑制状态,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分泌量减少,躯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研究发现,股市悔恨心理只要持续一周以上,体内免疫球蛋白会降低。长此以往,必然杂病丛生。

乐极生悲型某些股民因股票暴涨若干倍而发了大财,而人在狂喜时,精神的亢奋,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大脑大量充血,血压急骤升高,会给躯体造成难以承受的“重荷”,尤其是高血压病人因此会发生脑血管意外,冠心病人因此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股市综合征的最大危害性在于它能压抑正常、健康的业余爱好,久而久之,还会造成人格变异、心理变态等不良后果。因此,热衷炒股的人应该警惕。

为什么总怀疑老伴不忠实

我和老伴结婚50年,可是近来她总怀疑我对她不忠实,不让我离她半步,该怎么办呢?

山西大同刘大爷

猜疑和嫉妒是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老年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往往与青壮年时期的心理状态有关,有些甚至是过去心理状态的重复出现。

怀疑自己的老伴对自己不忠实,往往事出有因,可能来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夫妻关系不融治,这可能起源于过去较长时间双方关系一直不和,也可能是到老年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矛盾,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缘故。

另一种情况是夫妻性生活不协调,例如一方对性生活要求较高,而另一方却表示冷淡或拒绝,因此而产生误解和隔阂,造成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信任。

还有一种情况是确实有一方在生活作风方面不够检点,甚至客观上确有某种事实对不起另一方,继而引起对方处处怀疑。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方无中生有地怀疑另一方,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忠实。

以上前三种情况居于正常人的心理,可以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解释,并且能够通过正常途径(生理的或心理的)加以解决。

然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相同,是属于病态心理,往往预示着某种精神疾病的存在,例如老年期的精神分裂症或偏执性精神病,这样就应当请精神科医生检查。如果确实有精神病,则应及早进行系统治疗,否则延误治疗时机,愈后不良。

老年人的心理期待是什么

我很茫然,究竟老年人的心理在期待什么?

湖北时大妈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中青年时曾经在工作中做出过一些成绩,甚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因而离退休之后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和自豪。

二、安乐型有些老人离退休之后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应该安于清闲的生活,知足常乐,平时可以在家养个宠物或者锻炼身体,或在家里多做家务和老伴、子女更多时间地相处等。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时身体好,加上有某个方面比较过硬的技术,因而可能会出现不服老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还好,就要多做出些贡献,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轻人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