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生活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怎样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到学生基本素质,又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高职校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活动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中专高职课堂教学面临着必须改革的境地,“活动教学”.“创新教学”……教学理念逐渐产生,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师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助讲授——活动教学的教学方式较好,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高。然而,我们要强调的是,活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一味的进行活动探究,教师还要作适当讲授,所以掌握好度非常重要。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应充分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搞好课堂教学,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活动教学的实际作用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问,学生之间可以出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弱势群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给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较大空间,更大提高教学效果。相反,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单向交往,教师难以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性发展.学生间无法进行平等互助的沟通。我国的教学条件不允许教师有更多时间与每一个学生单独交流.课堂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相当于培读,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无从谈起提高能力。所以,传统教学过程不能为多数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把握好活动教学中活动探究与教师讲授的关系
活动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性操作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探索欲望。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学生的人人动手操作由以往一人演示众人观看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主动探索性教学.从而真正实现有讲懂、教会向弄懂、学会的转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学生自行操作,互相讨论,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灵活.具有新意。动手做得到的直观结果,再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这样,理论一实践一理论,反复循环,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理解并灵括运用从而提高了实践效果。同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也会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品尝到了成功的酸甜苦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活动教学的活动探究的确非常好。”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深刻地体会到,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讲授,失去了教师的“教”,就失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创造,那是不现实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时少.内容多.一味地去探究不可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教师穿插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数学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处,难理解的定义定理处,及例题的教学等,可反复穿插讲授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听讲,探索,合作学习,再听讲,探索,掌握……这样,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让学生在听讲中创造,使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讲授焕发出新的活力,使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形而上学地认为活动教学就是单一活动探究是不可取的。
3.活动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美学;虚拟设计;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非物质设计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物质社会不断发展,其中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生活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远古时代的筑巢、穴居生活到今天的各种建筑生活方式等,生活水平,审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审美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然而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被破坏,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的觉醒,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到对环境美学的思考,真正利用现有手段去达到和环境的合一,可持续的发展,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数字时代的到来,非物质设计的发展对环境美学产生的思考,在数字时代中如何协调好人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艺术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功能、爱好等需求,在自然环境中塑造的一个创造。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形式美等艺术语言,体现材质美、韵律美和特色美。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科学技术等不断的在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在科技日新月异中的更新中,怎么样找到我们的合理的生活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将会是我们怎样利用好科技成果,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找到结合点,使科技真正的服务于我们,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在数字时代中,虚拟化设计、数字化设计、信息设计、网络界面、体验设计等非物质设计的产生,这对于我们在信息社会中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在设计理念、设计形式、设计的技术、设计文化等方面给自己进行了全面的“洗礼”。通过数字时代所带来的环境艺术美学的研究,将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创造“新的民族化”,也将是我们对物的属性的进一步的挖掘。
虚拟空间中更能体现出信息沟通的高效率性、沟通方式的多样性、虚拟空间的交互性、匿名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别是多媒体在设计中的参与,通过图像、声音、影像等传播方式来表达设计含义。而且可以和观众一起互动,使参与者有一种体验美感,在互动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非物质设计的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深层的实际意义。非物质化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客观世界中的物质损耗大大减少,而且物质所占用的面积在进一步的减少,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通过光电形式,把设计表达的内容模拟化,使传播中的损耗进一步降低,灵活度大大增高,既达到传播效果,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虚拟设计、非物质设计、多媒体设计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拓宽了人们生活时间的使用量和宽度。
在以因特网和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论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设计不再局限于物的外型的设计,而是逐渐着重对“非物质化”的设计,如虚拟设计、界面设计、智能化设计、信息娱乐服务以及数字化设计等,主要体现在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法国马克・第亚尼的《非物质社会》中写道:“非物质,不是物质,但与‘物质’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没有‘物质’的质料,也就无所谓非物质的‘功能和形式’。但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也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非物质设计理念就是倡导资源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从某方面来说,设计的发展将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更多地体现非物质化的设计。
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极易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共性需求的满足不再是物质产品的设计为核心,非物质设计将使人们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个性的需求成为设计者对于设计的好坏与否和其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要参考的方向。未来产品的设计是在是否满足自身的个性需求而从工业时代的“通性”标准中走出来,向“以个体的或小团体的人为中心”的趋向转移,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将真正得到体现。更加注重物与人的交流性,通过模拟现实来达到与使用者得交流和沟通。并在整个设计的生产、使用和回收阶段。并实现资源的节约、共享和可持续性。它综合了许多艺术设计的特点,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身,更加强调与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所以设计者就更应该倾听使用者的需要和要求,和使用者一起来完成产品的设计,更加注重人的心理特征和感觉特征的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更进一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将满足不同类型人的个性需求和体现出各个名族的特色。在国际交往中和而不同,更能显示出文化的生命力。
信息化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交通、通信、物流等等的便利。信息化时代使全球化更加成为一个整体。在信息化之前,人们的信息、言论、思想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化则使信息的生产和成本极大地降低,使权力对信息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从而使个人获得了很多信息方面的自由。比如网上行驶的监督权等。网上信息的公开化等等。有了这种基础层次的自由化,才能有现象层次的个性化:可以选择各式壁纸,起极富个性的网名,设立独具特色的个人主页;在互联网上,个人发表言论比较自由:互联网使个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信息化使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化也促成了物质产品消费的个性化,因为信息化导致了生产的个性化。
在数字时代中,他的设计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为数字化将使物的属性延长,进而达到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最主要的还是能够提升设计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设计在体现高新技术、提供良好功能的同时还充当着关注生态环境、表现人文特点与个性特色等的多重角色。
绿色设计有了新的内涵,以往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物质的手段来达到设计的目的,是表达设计思想的主要手段,使自然中现有资源消耗过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绿色设计从此得到提倡,物质资料的可循环利用,多功能性的考虑、使用寿命的考虑等,更加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他是设计上的观念的重要的转变,而且信息时代的虚拟设计、多媒体设计、智能化设计的加入更加丰富了绿色设计的内涵。
设计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考虑,体现个人的表达,丰富了产品功能的内涵,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体和情感的需求,更加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在情感的考虑上比以往的设计形式更加丰富,上升到对人们的精神的关怀,比如在虚拟空间中微博空间等等,可以通过自身的爱好设计空间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彰显自身的独特性,使生活环境个性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人们对物质和精神具有双重需求,在虚拟的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人文价值,丰富了传统设计的表达手段。
数字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深化了人与物的关系,丰富了人与物的交流方式,改变和丰富了设计的对象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类对物的属性的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如何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已成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关键。人必须在客观规律面前改造自身的环境。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而不是在纯粹欲望的指使下,任意的破坏自然环境。虚拟空间和互通体验美的感受将更加有利于对环境美学的再思考,而且更加具有实际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事理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某数字产品的广告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笔者实在不能想象怎么会有人梦想着随时随地都要工作,这种广告台词到底是怎么出现又说给谁听的?数字工具是用来提升工作效率让你可以早早下班提升生活品质的,而不是数字化PK你的生活。
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已经不完全是1、2、3了,它正在侵入我们的生活,从家用电器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可以用数字标记和管理的社会。以后你的资料与生活可能就是用ASCIIII来管理的,那时我是谁?我们不拒绝交互式的娱乐,不拒绝点击鼠标就“想啥来啥”的,更欢迎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匪夷所思的视觉奇观,但是,自从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生活情趣被数字PK掉了―没有时间与父母沟通,没有时间陪朋友谈心,没有时间睡觉,没有时间和大自然共处……
更可怕的是数字化在让我们激动和兴奋的同时,又让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惶惑,比如“数字化谎言”:2003年前的4月1日,对于布莱恩沃斯基来说,并不存在愚人节玩笑。这个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者被《洛杉矶时报》解雇了,原因是一张假照片。布氏显然经验丰富,网上有其大量的作品展示,他获得过“加州新闻摄影协会2001年度摄影师”等诸多奖项。作为《时报》派往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传回的英军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时报》将它刊登在头版的同时发往下属其他报社,《哈特福德报》一位雇员无意间将这张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到6倍时,在场的人都惊呼起来:“这是一张合成照片!”―背景有些人是重复的,士兵用枪指向平民的影像和一个抱孩子男人的影像被合成在一张照片里。布莱恩沃斯基真是成也数字败也数字。
…从电脑化、网络化到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一个物质化的过程。也看到了数字化的“副作用”。被数字化PK,都是因为当事者精神免疫力低下。我们并不是试图要做数字化的清教徒,因为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清苦,而在于精神生活的改善与价值观的提升,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数字化精神和思维,这样我们的人生、健康、思想、伦理道德才不会被数字化PK掉。
……我们要享受数字化,但是真正的快乐绝对不会被数字化俘虏。数字化不是用来让你变成“无所不能”的工具(虽然广告是这样告诉你的)。信息弹指可得,只是描述一种能够更快接近世界的方法,你不会因此变成无所不知的超人。相反地,当我们对数字产品的使用越加熟练时,越应感觉到世界的浩瀚绝非一只手指可以操作。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建筑学;思考
现代社会中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已经非常常见,而这些高新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发挥着重要职能。现代建筑设计师已经完全脱离了手绘图纸时代,而是利用电脑以及各种软件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设计与展示,而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与数字化时代具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以及未来建筑学教学所面临的思考是,是否能够积极的接收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效用。
1 数字化技术对建筑领域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技术显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数字化所指的是将所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电脑,由电脑进行处理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数字化不完全指向的是一种信息化技术,更多的是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大量学者对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均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将会发生重大转变。而就近几年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这些变化逐渐得到了彰显,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首先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因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人们可以实现在家办公或在家购物等,实现了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建筑领域方面,建筑工程师早已经实现了电子绘图等,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计。利用电脑与相关软件进行建筑图纸设计的非线性三维曲面造型能力,为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将随之转变。在信息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部分建筑人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建筑图纸绘制,而是利用各种软件设计出虚拟的建筑与城市,创新人们对建筑的认知与理解。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改变了建筑师获取、运用、处理、传播信息的方式。而新媒体也将改变建筑师在未来建筑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多数建筑设计师利用高新技术扩展自我设计能力,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与形体设计等方面。
数字化时代下所创造的高新技术生存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建筑与城市能够共同存在,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以上种种为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塑造提出了更为细微的要求,这也注定了城市将沿着不同的道路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建筑模式与城市模式将会更多的关注于交往模式之间的权衡与协调。
2 建筑学教学如何应对现实与虚拟的转换
结合上文对数字化时代下建筑学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化带给建筑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电脑辅助设计或制作虚拟的超前建筑等,更多的是涉及到传统建筑学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现代数字化背景下,已经充分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并存,而传统的建筑学也不会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而被取代,而是与数字化时代下的全新建筑学并存。数字化时代下人们的视野与审美均发生了转变,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势必会增加,在功能上也会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而为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筑学也势必会在功能创新方面与技术创新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予以提升。
我们对建筑学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逐渐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建筑学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而这一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逐渐变化。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与生产力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产物必定会具有当下时代的色彩与特点,这属于自然展现。当然在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方向上的重大转变,例如建筑领域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各种夸张与失去内涵的建筑形式出现在城市中,而建筑的本身价值则被忽略。另外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环保逐渐成为现代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建筑设计势必也会向环保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将转变为城市设计。
总结以往建筑学与城市的发展,我们应该有所领悟,建筑学与文化、环境、社会、政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建筑学属于研究空间形体与建造的学科,城市设计与室内设计均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现实的建筑与城市想要满足未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更为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应对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改变,如何使建筑学的关注转移到建筑的本身,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与形态、建筑美学等基础方面的探究,培养创造未来与虚拟世界在功能属性与美学属性能够达到一致的建筑人才,是我们当下在建筑学领域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在深刻认知了建筑本身在数字化时代的改变与发展后,需要认识到的是数字化时代下,掌握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筑学生或建筑师与经历传统建筑的前辈所存在的不同之处。高新科技下建筑设计师无疑在速度上准确性上有着显著的提升,另外利用电子成像技术也能够对设计师的设计雏形予以虚拟展现,能够辅助设计师观察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提升了建筑设计师的发散思维。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够实现传统建筑设计师不能够实现的需求,因此现代建筑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利用现代技术研发出更贴合实际、环保、人文的建筑设计。
3 结语
C合上文所述,数字化时代下,建筑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实现建筑设计与展现。数字化时代下为建筑学带来的思考是,能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学,以及能否有效的权衡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展现建筑设计的实际价值。现代建筑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肯定会有所提高,基于此现代建筑领域的学生与设计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创新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的功能属性与美学属性。
参考文献
[1] 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2012,05(05):10-21.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传播模式;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卷第1期
人们喜欢“进步”“发展”“升级”之类的字眼,这些词似乎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中国消费者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消费的不断“升级”。然而,当你看到每天大批拥向香港的内地消费者,有些甚至只是去香港买酱油、手纸之类的生活用品而已,国内的企业家们还能睡好觉吗?
如果是在前几年,国内的部分企业家还可以将国内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归咎于缺乏爱国主义精神,而现在,这些企业家必须回答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是否具备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力?自己的产品是否给消费者提供了价值?是否通过合适的渠道与消费者沟通?国内企业再不认真反思,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在所难免。然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对消费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简单的营销策划和想象。
消费者“任性”的全球化
中国消费者似乎很“任性”。某高校MBA女学生,寒假选择去美国夏威夷一农场打工换住宿,一周工作5天,每天4小时。一位留学法国的硕士毕业生,几乎去了世界上大部分能去的国家,甚至去到了北极??任性可看作“个性的释放”;从心理上说,除了表明大家口袋里的钱很多,任性也说明人们有彰显个性的舞台的需要,人们想挣脱的是作为文化符号的各种“禁忌”,然而,某些“禁忌”本身又再次变成了时尚,因此,“禁忌”本身不断地被重构与再造。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对时尚禁忌的收集,另一端是对过往禁忌的挑战,也是消费者内心张力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说,消费者从不确定中不断寻找新的刺激;另一方面,消费者又希望从守旧和传统中,寻求环境的确定与安全感,所以“怀旧”的消费主题仍有市场。
消费者“面具”的数字化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日益普及,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从营销实践的角度讲,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部分消费者一样,前所未有的细分变量是一个人的“数字化程度”。《带上你的数字面具:新型数字消费者细分的再思考》一文指出,辨别消费者的方法已从人们的“电子面具”,即从消费者拥有的物质化的“可穿戴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加以细分(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 转向消费者“自戴面具”(Bring your own persona,BYOP)的细分,即通过对消费者的数字化能力、数字化信任度,以及量化自我程度来细分消费者。通过联网的移动设备,消费者会透露自己的偏好、地点、个性、生活方式等信息。对于这些消费者,只有公司和产品、品牌获得许可成为他们的数字化装备,才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消费者会欢迎那些进入他们生活的品牌给他们带来娱乐、教育和功用。就是说,对于自戴面具的数字化消费者,品牌点火、消费者助燃,消费者生成内容。
消费者“网购”全渠道化
无论科技和网络技术怎样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只是解决自己某些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而已。在网络和社会化媒体普及的情形下,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由机器就可以解决,营销人员与顾客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就是多余的。因此,某些商品通过网购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购不再是时尚而是大众的生活方式,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也正在成为网购的一支主力,眼下,广大的农村都已成为电商竞争的焦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而对于那些复杂的问题,就是个性化的、心理上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所谓的高端互动,营销人员只有与消费者当面,才能察言观色。从“叫只鸭子”“三只松鼠”等一批网络品牌的迅速崛起,可以看出,消费者已习惯于全渠道,他们会自如地使用线上线下的渠道和媒介,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价值,过去单一线上或者是线下的营销渠道已过时。然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理念依然有效。
消费者“圈子”的阶层化
随着财富分配的调整,一批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富豪,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每天都鼓动着无数的人们梦想财富的降临。从理论上说,物质财富或者是金钱只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指标之一,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财富差不多成了社会阶层的唯一指标了。真正的富人,以及梦想中富人们,成为某些“圈子”的成员,并且选择与“圈子”文化相适应的消费生活方式都是迫切的需求。时下,MBA、DBA作为圈子聚集地的作用已黯然失去,取而代之的是禅修中心、高尔夫俱乐部、传统文化研修班等,这些作为划分圈子阶层的消费活动备受追捧就是例证。这表明上层社会的消费者,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代表自己的品牌的消费象征。
这里特别值得营销人员注意的是,如同英国的贵族生活方式那样,中国阶层化的“圈子”消费也正在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品牌行为,那就是,不是品牌选择“圈子”,而是“圈子”的品位选择品牌,因为选择“圈子”内部人流传的品牌就意味着“信任”,在严重缺乏信任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某个圈子里的人们选择了某个产品或品牌,即使是不知名的,或者是无名的产品,这个产品就真正具有了品牌的价值。很可能的情况是,真正的品牌是小众的、“圈子”的,而那些传统的所谓的著名品牌,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只能称得上是大众品牌,它们的存在将会受到那些所谓的“圈子品牌”的影响,失去以往耀眼光环的概率大增。可以这样说,顾客价值源自商家的品格,顾客信任依然是商家最重要的财富!
新的消费倾向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生活方式及血糖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h的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的生活方式日趋健康化,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病情恶化和发展。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糖尿病,2型;血糖水平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分泌性疾病对人体各个器官、各种功能的损伤都极大,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1型,对患者的危害也更为严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综合护理方式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患者身心进行综合护理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和发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0~89(54.5±2.9)岁;病程0.5~12(6.3±1.6)年;心脑血管并发症11例,视网膜病变2例,其他并发症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0~87(53.5±1.7)岁;病程0.8~11(6.5±1.8)年;心脑血管并发症10例,视网膜病变3例,其他并发症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血糖监测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护理五个方面。
1.2.1.1心理护理: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病情引发的并发症极多,患者的病程长,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因此患者在忍受着强烈病痛的同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认为糖尿病不能治愈,恐惧治疗,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心声,理解患者的苦闷心情,耐心的安抚患者,给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例子,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可以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此外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教育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倾听患者倾诉,理解、支持、鼓励患者。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安、紧张、恐惧[2-3]。
1.2.1.2用药护理: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大量药物,科学掌握每种药物发生作用的条件,合理使用药物对病情的控制尤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牢固掌握各种药物的治疗机制及使用后的反应情况,并指导患者科学使用药物,并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做科学的处理[4]。
1.2.1.3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对饮食要求极高,必须控制饮食,禁止摄入糖类食物。要求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教会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制定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而不是盲目节食[5]。
1.2.1.4血糖监测护理:糖尿病患者必须实时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培养患者养成定时监测自身血糖的习惯。
1.2.1.5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及一些日常的健康常识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治疗,坚定患者治疗信心。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诫患者一些日常注意事项,并教授一些有益于病情缓解的行为、做法[6]。
1.2.1.6运动护理:科学的运动能够有效的促进代谢,平衡血糖水平,促进治疗。但是大多数患者不爱运动。因此护理人员要激发患者的运动潜能,提高患者运动治疗的意识,帮助患者制定符合自身的运动计划,并长期坚持,可以是散步也可以是跑步,或是其他的运动方式。
1.2.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安静整洁的病房,并且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保证病房温度和湿度处于标准值范围内,同时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正常。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及流程,倾听患者的心声,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避免患者过度紧张[7]。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后观察患者生活方式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方式
观察组生活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糖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分泌性疾病对人体各个器官、各种功能的损伤都极大,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些临床实践资料显示血糖波动的幅度及血糖水平的提高可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8]。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采用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改善缓和的生活方式、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极为重要[9]。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一定的诊断和医嘱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在病情护理的同时,通过环境调整、康复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家庭及患者的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身心进行双重护理[10]。这种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预防相应的并发症,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通过对比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及血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病情恶化和发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婷婷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
参考文献
[1]陈素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2):1853-1855.
[2]范伟华,张剑萍,潘荣梅,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人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32):2998-2999.
[3]李小云,何新,黄玉.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441-442.
[4]李华.综合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38-39.
[5]谢倩,颜秀娟,孙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31-34.
[6]宁晓辉.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2031-2033.
[7]张桂娟,马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27-2828.
[8]刘寒森,李娜.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依从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4):492-494.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传媒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使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读图时代”的报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图片无疑占据了重要一席。今天数字技术早已渗透到了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新闻媒体之中,伴随着信息生产、复制、传播、接收、反馈的全过程。可以断言新闻媒体在传播技术上已步入数字时代。
信息化与数字化密切相关,数字化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可能。信息化就是所有开发、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都向电脑可读取的数字化形式转变。这是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音乐CD、公共长途电话通信网络都是人们熟知的数字化传媒。报刊书籍等行业许多运转环节也已经电脑化,“印刷媒体”成为数字化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和电视行业也处在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一旦完成,将对社会生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介入人们的生活时,它必将冲击现行的传媒消费格局。而传媒行业格局、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变化,必然会孵化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议题及新的社会文化,必然引发传播服务行业的竞争和传播受众格局的重组。
在新闻媒介逐渐步入信息化的数字时代时,图片新闻已经慢慢成为平面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段。对于过去报头大幅标题加文字新闻,现在的报纸、网站取而代之的是配以富有冲击力的大幅图片。对于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图片新闻的简单明了。图片新闻正在以它的的易读性,速度性和娱乐性得到了受众的接受,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图片新闻在媒体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新闻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
在传媒产业内部,印刷、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业务之间贯通和交融,也在快速发展。新闻摄影面临数字化的全面改革,提高新闻图片的感染力、冲击力,增强新闻图片的时效性,是时代要求,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需要。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而在数字时代,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片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
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降低。在胶片时代,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而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
一套完整的数码摄影和数字传输系统建立以后,新闻摄影的成本消耗已经降到最低。如果不考虑对器材本身的耗损,拍摄制作费用已经几乎等于零。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像素品质的数码影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完美的形象表现,不是指凭着主观的美好愿望去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美”,而是指能够更好地运用摄影手段,充分地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作者所要强调的主题。让照片赏心悦目,作为摄影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求美,陷入唯美的误区便本末倒置了。例如,一些摄影记者喜侧光、逆光,不用顺光;喜用自然光,不用闪光灯;构图时总是追求画面完美无缺、背景干净、画面丰满、场景对称等等。这样的结果,只会直接导致许多画面的重复和人为导演的发生。客观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一定要树立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观念,不管什么环境,可不可以这么拍,先拍下来再说。任何陈规都是可以打破的,一些超常的构图、新鲜的角度和意外的表现方法都可以尝试。只有摄影记者的观念变了,美才不是单纯的表象的美,才能表现主题并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掌上数字时代 新闻阅读 新生活方式 APP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iPad等掌上客户端的飞速发展带给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以新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带来了信息大爆炸和资讯漫天飞的复杂网络社会背景。作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新闻信息传递也逐渐从传统的报纸纸张、电视媒介而不断的向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舒适的掌上客户端迈进。新闻阅读类APP的发展成为了网络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1 掌上数字时代下的资讯交互方式
数字时代的到来乍看起来似乎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话题,但现代网络的发展以及以苹果为首的智能手机最近几年的跃进式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认真接受另外一个看起来有些震惊的事实: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正逐步地而且正迅速地――更可怕的是――正无可逆地拉动着人们不断向掌上数字时代迈进。
智能手机、iPad等掌上移动终端乘了现代网络和无线系统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飞跃前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亿万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曾几何时,国家重要的政策法规、军国大事、重大资讯还需要平面媒体的编辑与排版、印刷、运输、投递才能到达所需求的客户群手中,这种方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由于来往时间的耗费造成了客户群体收到的消息往往严重滞后于资讯的变化速度,这就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掌上数字时代的信息交互则简单的多了,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往往使得一个重大资讯刚刚发生就能在霎时间传递到千里万里远。而人们获得这些资讯的前提往往只是一个APP客户端的推送:国家大事、政策法规、数据金融、体坛资讯、娱乐八卦等等一应俱全,人们所做的只是简简单单的下载一个移动终端客户端,或者直接如部分智能手机浏览器所附带的信息快递推送等,只需要一个关注,或者连关注都不需要点击,就根据个人日常搜索的喜好来自动选择相应的资讯。这便是新时代新型的资讯交互方式,也是人们新型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型的资讯获取方式给现代人特别是“手机党”们带砹司薮蟮纳活便捷,却也在同时给新闻媒体行业带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实:传统新闻媒介的没落几乎无可阻挡,但新型的掌上新闻阅读类APP客户端的资讯推送却极容易在人们丰富的掌上新生活中以及鱼龙混杂且竞争激烈的市场化中迷失了自我。
2 新闻阅读类APP的生存现状与困难
我国国内新闻阅读类APP在掌上数字时代的冲击与发展下不断的发展起来,应用比较广泛且下载量相对靠前的有腾讯、今日头条、快看漫画、搜狐、网易、新闻资讯、新浪等等。一般而言,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新闻阅读类APP一般有传统媒体行业的自我拓展与转化的产物(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新闻门户网站掌上数字化方面的拓展(如搜狐、网易等)、专业内容垂直类(如汽车之家)等的发展、社会综合新闻汇总组合类应用(如鲜果)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对原有资讯进行再加工谋求市场的应用类型(circa)等。
但对于所有新闻阅读类APP而言,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新型掌上数字化生活使得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和方式异常的丰富,甚而在某些方面,交流沟通类APP在新闻传递的迅捷方面比新闻阅读类APP还要快。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公司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两相业务的拓展使得新闻信息交互从原有的迅捷方面又极大的提升了一步。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新闻阅读类APP,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前提。
这时就要注意到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实,一个新闻资讯的推送,除了部分不正经的娱乐八卦和花边绯闻之外,绝大部分都应是极为严肃工整和客观公正的,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甚至于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就成为了各家新闻阅读APP运营商绞尽脑汁关注的重点,因而就容易在这其中出现见利忘义的事儿。比方说某新闻APP为了更快的打响知名度、抓住年轻受众眼球、引人注目,不惜捏造谎言、歪曲事实,对某一个知名事件作出主观臆测甚至胡言乱语的荒唐描抹,虽然一时间博得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满足了社会公众猎艳寻奇的心理,但终究因为其背离了新闻资讯传送的最基础法则而被更多的人唾骂,以至于不得不与部分编辑划清界限以示洗心革面。
这也昭显了目前国内各新闻阅读类APP的无奈:在失去原有资讯传递垄断龙头的优势之后,过多的考证与审慎只会拉长新闻资讯的推送周期,导致“新闻”变“旧闻”;而不严谨的资讯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乌龙却会丧失掉一大批忠实的阅读受众,反而更不利于市场化的运营。
3 从新型社会生活看新闻阅读类APP的发展方向
从时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体行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但传统媒体的没落确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新闻阅读类APP的发展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媒体锐意革新的重要立足点之一,而新闻门户网站也在掌上数字时代的发展下将新闻阅读类APP作为重要的市场立足点,再加上专业类客户端的发展,新时代新闻阅读类APP发展大有多足鼎立之势。在这种复杂的形式下,一个新闻阅读类APP的发展更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新闻阅读类APP一般有以下几个主流发展模式:
3.1 基于专业性与深度性的评论报道式资讯推送发展模式
这种APP最大的好处是只需要抓住一两个社会热点,通过专业的视角来多方面的挖掘社会热点背后的故事,如此来实现对社会、时政甚至于人性、良知等较为厚重话题的探讨与研究。这种模式不再拗于资讯的快捷性方面(当然,第一手资讯的迅捷性更加重了该类APP的市场地位),而且不会轻易的因为错过一两个热点而丧失了原有的资讯受众。不过该类APP可能在开发新客户特别是年轻群体方面具有极大的先天性不足:毕竟没有多少年轻人会每天板着脸说道人性善恶或者时政得失的。当然,更要紧的是,评论员与客户端推送编辑的水平也是非常大的发展制约因素之一。
3.2 基于APP与受众可即时进行在线信息交互而推出的发展模式
目前很多新闻阅读类APP上已开通了这一功能,只是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在线信息交互功能大多圉于受众单方面的评论与交流,而不能作为当前重大资讯的社会反响印证渠道。
3.3 基于智能化识别的个性化综合资讯推送APP发展模式
这个发展模式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客户受众点击关注的频次和喜好程度来有选择的推送相关资讯。这种类型APP对于很多都市上班族或者高校师生而言比较方便、人性化,更容易得到这部分人的青睐。只是,从部分受众反馈情况来看,长时间推送同类资讯也可能使得受众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毕竟这种模式下的受众主体是处于一个变化较为多端、思想相对跳跃、喜好相对不固定的特殊阶段。
3.4 基于增强受众用户体验的APP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是目前各主要新闻阅读类APP所推崇和重点关注的。它通过收集用户体验数据,通过界面布局调整、新闻资讯推送方式、新闻资讯体现方式(如视音l、界面环境变量的调整等)等多种方式来改进用户体验效果,提升用户阅读感受,使得客户端设计更加的多样化、细节化和人性化。
4 结束语
在掌上数字时代的形势下,新闻阅读类APP未来发展模式应该立足于新闻媒介本身的市场定位,合理的选择APP发展方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讨论的几种发展方向各有利弊,在市场定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的搭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
参考文献
[1]李清霞.移动阅读APP的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2]宋斌华,万洪芳.心理资本视野下独立学院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74-175.
[3]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2):38-41.
[4]毛文思.阅读类App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参考,2014(15):9-11.
[5]文艳霞.阅读类App的发展与出版机构的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2(07):10-12.
[6]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J].出版科学,2013(06):7-12.
作者简介
齐亚朋(1981-),男,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