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对劳动实践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劳动实践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劳动实践的总结

第1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个小分队和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2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字串8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3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

根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由于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作用在于便于让学习者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实现对该学科的掌握,以便进一步掌握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实践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律。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非常良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认可。不可否认,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确实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滑向一个极端――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稍微的变化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如此原来的实践的培训效率将是极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将成为沉没成本,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论抽象性的特质,所以学习起来是很枯燥的、繁琐的,但是它却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论总结的方法,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理论学习的这一特质还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从而为学生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及早发现,虽然直接操作者(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这些通常称为“高级技师”的群体)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这里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方法论方面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解决。否则,实践将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地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且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职业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还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

(四)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适应性。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五)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

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即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他们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杨君莲.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第4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师魅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生产实践 教学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有的老师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

《蔬菜生产技术》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中职学校教学的要求是:不但要求学生要“知道了”,而且要求会做,做得比别人好。但目前,该课程的课时仅为4节/周,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让学生既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本身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笔者所在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已大不如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难度更大。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那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加蔬菜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一、依托第一次课,展现课程和教师魅力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乐于学习某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或敬仰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有的老师认为,《绪论》没多少专业内容,而且课时紧张。因此,早早一笔带过而进入专业学习部分。但实际上,课时越紧张,就越要重视并上好《绪论》部分,这正像人们常说的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上《绪论》课时,不要急于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适当地和学生多侃蔬菜的作用、行业的发展、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营销中成功而有趣的事例,来激起学生对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关注,以克服造成过早疲劳的现象。如在百色市,右江河谷中以田阳县、田东县的蔬菜生产闻名全国,特别是田阳县。因此,可以特别介绍右江河谷特别是田阳县、田东县在蔬菜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介绍南菜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蔬菜产区农民生活的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二是讲本校历届学生进行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和无公害栽培取得的效益;三是讲本地的一些老板如何利用时间差将蔬菜收购运到外地销售,获得令人羡慕的利润的典型故事等。在讲课中,特别注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特别突出所得的经济效益,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适当地吹、侃,一方面,可激起学生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任课老师见多识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还很有经济头脑,学生很乐意接触这样的老师,并会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博学和扎实的技能对他们学习会起到鞭策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蔬菜生产的广阔前景和就业前景

1.以讲座、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毕竟有限,而学生喜欢求新求奇,在学校呆的时间久了,他们喜欢听到外界的声音。因此,除了自己进行专题的介绍,还要邀请当地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士到校给学生搞讲座,或请在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给学生讲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种种趣事,让学生看到蔬菜生产的美好前景,知道蔬菜生产在就业上有很大的空间,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学校努力把理论知识学好并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营销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2.通过参观和市场调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提高学生对蔬菜生产效益等的认识,加深印象,就是要他们到真实的场景去观察和体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在上《绪论》前或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到田阳县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参观和调查,并对当地典型的蔬菜生产专业户进行蔬菜生产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通过参观和调查,学生亲眼看到蔬菜生产先进县蔬菜生产、收购、调运等的壮观场面,更清楚他们亲自调查到的有关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数据。这些场景、这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的数据,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激发他们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的兴趣并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这也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创业致富”的种子,为今后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选择内容,运用先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理论教学,为了提高他们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

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教学生产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者,科学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普遍存在课本知识滞后于生产实际的情况。因此,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住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积极关注科技新动态,善于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适宜于当地条件的蔬菜栽培新技术,要结合教学把其中一些较成熟的新内容介绍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地改善《蔬菜生产技术》教材知识老化,内容陈旧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该门课程理论的“实用够用”。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专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历来验证和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而且年龄相对偏小,因此,重复的劳动会让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退,因此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1.身体力行,深入田间亲手示范并与学生一起劳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

不论是实践课还是课外的农事活动,教师应到场指导并与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劳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在劳动中,师生的交流会让学生较兴奋,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或减轻劳动的疲劳;三是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更亲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信任老师,就更自觉地学习和做事。四是教师可在劳动中给学生们以各种引导,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开种种原来不懂解释农业现象和不处理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因此,学生觉得跟着老师参加生产劳动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很乐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生产实践。

2.以科学试验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对农业科学试验较感兴趣的特点,结合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科学试验,比如,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的比较试验、不同种植密度产比较试验,不同施肥浓度产量比较试验、不同肥料施用(或农药防治)效果试验、不同时期施肥(或喷药)的效果对比试验等。由于是进行科学试验,学生觉得科技含量提高了,意义也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常常因为能够参与了这类科学试验而感到兴奋异常,参加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

另外,带着学生及时分析和总结生产试验的成功或不足的原因,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产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刺激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兴趣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可选用经济效益较高的、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种让学生种植,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办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各种生产兴趣小组进行生产实践;各组自行选择决定自己的种植项目,作好计划,自行管理和记载,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自行销售、销售所得的收入归组内成员自行分配。由于生产有收益,而效益与自己的管理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大大提高。

五、给学生表现的舞台,给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平时要多提问,并要注意到依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原理或答案,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答对了。此外,可以让他们“当老师”的机会,比如,组织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蔬菜生产实验地,展示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成果,低年级学生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如果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场,教师要注意多让高年级的学生来解答,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并为自己能在学弟学妹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而自豪和自信,而这种自豪和自信也会转变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理论上讲究实用够用,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因此,教学上要顺应形势的需要。而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改革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改变考核的方法,让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期评成绩中,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20%,教学生产实践成绩占30%。授课时在理论上讲究实用性,讲课时力求通俗易懂,考核时主要考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去考让他们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教学实践的评分,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既要看生产实践的结果,又要看管理的过程。比如,有的组生产的成果虽然不理想,但只要平时能认真管理,并认真分析总结,同样也能得到高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第5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为上好综合实践课,我尝试采用“快乐三部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生活,形成实践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使其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例如: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如“三八”妇女节,布置同学们回家当一天家,体验母亲的辛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妇女节的由来,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妇女,对母亲的尊重、敬爱。春节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可让学生睁大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感受春节的气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过春节的习俗,查找春节的由来,知道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等等。这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大大提高,促进学习的开展。

二、走出教室,提供有关平台,让学生体验乐趣。

陶行知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1.建立劳动基地

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增强实践教育的实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可以在校园里开垦一片菜地,让学生自己种植蔬菜、植物,也可以和学校的食堂联系,让孩子们进食堂参观并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可以安排和近段的农民一起研究农业问题……通过研究,学生能初步了解有关劳动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一些技术,在活动中体味到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能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苏州被称作“东方威尼斯”,河道纵横,独有的水文化孕育了苏州人,但是现在母亲河污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苏州水”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第一,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第二,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做好记录。第三,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第四,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许多居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江中,既污染了水质,又堵塞了河道。二是一些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江中污染了河水。

针对污染的原因,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大力宣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2)建议规范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并对其进行集中整治,严禁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3)建议工厂科学处理工业废水。

通过社会性的调查活动,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了社会的现状,认识了周围的生活环境,体会了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了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了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成果,发挥评价作用,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而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是更值得关注的,在活动总结汇报阶段,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把活动成果展现出来。然后评选出优秀小组,表彰激励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让学生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氛围中,找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如在“电池”活动中,各小组把自己了解的各种情况制成图片或写调查文章,有的还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采取互评方式,评价最突出的小组。听着全班同学的赞赏,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也就学会了交往。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走向自信、体验成功。

第6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外语言实践;必要性;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72-01

虽然韩国语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韩国语教育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韩国语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毕业学生达不到专业语言人才的要求。第一,教材中的语言离现实仍有一定的距离,实用性较弱,很难运用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第二,零起点外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词汇和语法,导致学生交际能力能力不强,语言运用中缺乏“情景意识”。第三,教学中片面注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因素和跨文化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外语文化。为了充分弥补校内教学存在的不足,本专业在朝鲜族人民聚居地建设语言实践基地,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绝对真实的可以操练韩国语的环境,创建一个可以亲身体验朝鲜族文化的平台,为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韩国语专业人才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先行方案还不够完善,下面将对比现行的实施方案,提出未来的发展规划。

一、学期、时间

现行:第四学期(6月份)和第六学期(6月份)

新规划:第五学期放假期间(1月份)和第六学期放假期间(7月份)

现行的实践时间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时令相同,环境相同,体验到的民俗文化也受时令的影响具有雷同性。第二,6月份校内教学还没有结束,本专业教师只能采用轮流驻守的方式监督实践的进行,不仅影响校内的正常教学,而且对实践的监督也缺少连贯性。

如果把语言实践的时间调整为1月份和7月份,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第一,冬夏两季,时令不同,实践基地景色不同,同一届学生在基地参加两次语言实践并不会感到雷同与单调。第二,夏季村民家长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农耕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在劳动中学习的乐趣。而冬季居民在家休息时间增多,学生们和村民家长进行语言沟通的时间更多,民谣、舞蹈、娱乐游戏等民俗内容多在这一期间学习。第三,夏季有端午节、开天节,冬季有春节、元宵节,学生们可以了解和体验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第四,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安排少量课时,让当地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上课,这样实践活动可以以一种更加有组织有秩序的方式进行。

二、周期、学分、学时

现行:为期4周;4学分

新规划:为期3周;4学分;60学时

现行方案中,语言实践为期4周,4学分,未安排学时;第一周在校内进行实践前动员工作;第二、三周在基地实践;第四周回到校内进行实践总结。经过两年的具体实施,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学生的反馈后,将做出以下调整。实践全部在实践基地进行,为期3周,并安排60学时。与当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把5至6名学生分成一组,安排一名当地中小学教师作为临时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第一周,上午安排1学时民俗学讲授课,以教师主讲为主;2学时民俗实践课,对所学内容进行具体操作实践。下午安排1学时民族饮食制作课,由村民家长指导完成。第二周,学习朝鲜韩国文学作品,上午2学时由当地教师主讲,下午2学时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演课,对文学作品进行剧本改写、排练表演等。第三周,学习朝鲜族传统乐器的演奏,上午2学时教授课,下午2学时练习课,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人数

现行:5-6人/户

新规划:2人/户

语言实践受地理条件、居民接收意愿、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只能将5至6名学生安排在一户居民家。但每户5至6名的学生人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每名学生和村民家长的交流机会和沟通时间。而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沟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性格外向、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出,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和村民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多,实践的效果也更好;相反,情况则不然。如果能把每户人家的学生人数减少到2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和改善这种情况。目前,本专业正在积极努力地与实践基地的居民进行协调,希望能有更多的家庭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力求把每户人家的学生人数减少到2名,达到最理想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形式

现行:专业教师监督,村民家长主导,学生自主

新规划:专业教师监督,当地教师主导,村民家长辅助,学生自主

在目前的语言实践中,本专业教师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实践完全由村民家长主导,靠学生自主完成。在未来的语言实践中,与当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实践形式将会有很大的转变。让真正具有教师资质和能力的当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起主导作用;回到居民家中,让学生与村民家长进行自由交流,村民家长起到辅助作用;本专业教师负责监督实践进行及解决突况。

五、实践内容

现行:语言交际,民俗体验,传统菜肴制作,民谣、舞蹈

新规划:语言交际,朝鲜/韩国民俗学学习及体验,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及表演,传统菜肴制作,民谣、舞蹈、娱乐游戏,传统乐器演奏

在未来的语言实践中,在当地教师的支持下,目前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空白的现状将有很大的转变,实践内容会更加丰富、实践活动会更加多样。随着语言实践的逐步发展,将结合语言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开创出更具有实用性、吸引力、兴趣性的实践内容。

在2年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总结,研究出了语言实践的未来发展规划。新的实施方案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等问题。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在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开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第8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带薪实习;意义;问题;对策

带薪实习,也称之为“合作教育”,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经协商后,安排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假期)参与用人单位某些岗位的工作实习,以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简单讲,带薪实习就是大学生取得劳动报酬的学业实习,与大学通常教学安排的义务的课程实习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目的是提供给他们各种形式的实践场景,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带薪实习是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价值系统,它内涵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思想。大学生在带薪实习过程中逐渐提高的认知事物的能力、领悟到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员工爱岗敬业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劳动光荣等思想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大学生带着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机关、工厂、企业、餐饮行业体验劳动,运用知识,与人相处,了解他人与社会等行为本身就是在塑造科学的价值观。这一方面避免一味在课堂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来,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与认同。同时,大学生与单位员工零距离的接触,分享“老板”“管理者”“师傅”等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从而把书本的深奥的理论通过“工作对话”的方式融入到实践教育过程当中。通过数个寒暑假的带薪实习的磨练,持之以恒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会指引大学生成才与进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

2.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共同弱点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不高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是因为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与实习单位各种人、各种事情打交道,他们在与人相处,做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沟通能力、书面表达、电脑操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例如,实学生向车间师傅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向党政干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既是沟通能力的锻炼又是操作技能、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再如,安排到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既是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各种事务能力的锻炼,又是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动手能的提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会让学生逐渐明白:做好平凡之事并非易事,它需要投入心智,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情意义重大,这是为将来做好大事、重要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意义深远,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理想路径。

3.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丰富大学生活

当前,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兼职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想法。而给他们提供带薪实习机会便满足了这个要求。既锻炼又能赚钱。一方面在工作体验中享受到劳动创造价值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获取报酬认可自己劳动的付出与收获。这种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特别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既为自己解决生活费、甚至部分学费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是利用假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增知识,长才干,丰富了大学生活。可以说,带薪实习是一些大学生喜欢选择的一种实践学习方式。

二、大学生在参与带薪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带薪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什么又是带薪实习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认识不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认为可有可无,可不参加也可参加。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混乱,这跟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亦或与用人单位在对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反过来想想一些学生对实习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如:“实习啥?毕业后再说!”“高考整得我太累了,又去受罪,不干!”“那是学校没事给我们找的活儿。”“上网打游戏安逸,实习的事情与我无关!”“单位尽安排低贱的活儿让我做,丢人!”等等。看看这些学生消极的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说明他们对社会实践及带薪实习就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艰苦创业精神的学习、学会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认识不够,目标不清,因而行动懈怠。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的学校、社会要肩负起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偏差的责任中来。

2.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存在差距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大学生,他们身上虽具备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信息量大、主动展现自我等优点,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他们往往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首先考虑自己,大局意识缺乏;他们生活阅历浅薄,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一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吃苦的经历少,心理抗挫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些特征,在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我们与实习单位交流的过程中,常常都会收到实习单位反馈的一些信息。他们说,有些实习生在家可能太过宠爱,不能吃苦,不会做事,单位安排的简单的事情,一怕吃苦二怕做不来;有些实习生在工作期间,不遵守单位上下班规章制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行我素,且上班期间不是认真做事而是无止境地上网、电话聊天,豪不顾及周围同事的影响,……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对策探析

1.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每年学生参与寒暑假的带薪实习活动中,我们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一些同学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是高涨的,积极的,主动的,但也一些同学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认识不到参与社会实践对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文章前面也相应提及了在一些同学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不知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动机各异,导致他们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躲避,亦或中途“逃跑”等现象发生。作为学校有必要在学生参与带薪实习前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实践观,围绕时代的主旋律,教育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实践途径收获真知、增长才干。学校教师、辅导员利用课堂教学、周末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重要意义的教育与引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带薪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与总结,在全校、各学院展示一批优秀的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参观、欣赏与学习,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就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除了自身自觉加强学习与提高之外,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开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从高校教学来讲,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减少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学生管理工作来讲,认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寝室管理、活动、讲座、竞赛、带薪实习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明白,校内锻炼不是走过场,带薪实习、“三下乡”锻炼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实实在锻炼和提高。包括带薪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锻炼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对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做好充分培训与准备,在锻炼中,在实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加强实践本领和为人处事艺术的指导,才能确保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在学中做,座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3.以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

大学生在校外单位实习时,接触到的是陌生的环境,遇到的是陌生的人和事,实习之初,可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学校的指导教师或辅导老师就应多关注在外实习的同学,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通过走访、电话、网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关心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随时沟通与交流,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及时疏通与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带薪实习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要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不懂的问题,不熟悉的业务,放下面子,多向同事、师傅学习请教,力争让每个学生学有说获,学有所用。

4.引导学生做好带薪实习的总结与理论研究,使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经验是富贵的财富。善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弯路,少摔跟头,还可以大大缩短成功的进程,并且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带薪实习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带薪实习经验,必要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一是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事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让低年级或以后进校的学生有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不走甚至少走弯路,在带薪实习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如此循环坚持下去,带薪实习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无疑会逐渐深化师生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如此反复,会让带薪实习活动形成规律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大学生在这项工程里不断进步与成长,是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代征,汪露.大学生带薪实习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 高教探索,2008(2).

[3]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第9篇:对劳动实践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领导艺术;哲学思想;管理过程

在哲学的视角下,领导艺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方法论直接受到世界观的限制和制约。领导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当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发现这些哲学思想的内容,能够帮助领导者提升对领导艺术的认识,提高领导水平。本文将立足于领导艺术的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视角,分析领导艺术对哲学思想的体现。

一哲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

领导艺术是解决管理活动当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和策略,领导艺术是对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总结和概括,因而领导艺术是从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由世界观所决定。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能够产生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哲学本身具有对领导艺术的决定作用。同时,领导艺术又能够作为哲学思想的现实承担者,在领导和管理活动当中,要发挥哲学思想的作用,就需要借助哲学思想和具体问题的结合形式——领导艺术。因此,领导艺术可以在管理活动中成为哲学思想的载体。

二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形式

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规律观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固有、本质、必然和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展现为有形的物理联系,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社会行为当中,联系的重要体现形体就是维持整个组织运转的规章制度。按制度说话的领导艺术,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制度进行领导体现着对规律的把握和尊重。规律本身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一)以科学化的制度实施领导是对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科学化的制度是在实践检验的过程当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的统称。在反复的实践当中所形成的正确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管人是对规律的尊重的体现。尊重规律能够体现为对制度的遵守,而遵守制度,使个体受到制度的制约,则能够体现出利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造福于人的目标。使用制度的形式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进行统一是以制度进行领导的最终目的。由于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背离的情况,缺乏制度约束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当领导者本身对制度和规章并不抱以尊重的态度时,制度本身将成为一纸具文,不对任何人产生约束力。这也是从根本上违背制度设立的初衷,也违背企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规律。

(二)使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违背规律的后果

在制度的约束机制体现着一定的惩罚。在西方政治学理论当中,政治权利的下限是权利所能够给予的最大惩罚,政治权利的上限是权利所能给予的最大赏赐。在违背制度时,制度本身能够给予的惩处不仅仅是一种领导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实际相违背时所产生的后果的体现。以安全管理为例,在矿井等高危作业的生产工序当中,众多较为繁琐的安全制度的本质是对生产作业规律的遵从。目前众多煤矿出现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以及群死群伤的生产安全问题,都是对生产制度不遵守,是对客观规律不遵循的问题所产生的恶果。这体现了人违背必要的制度,进而违背制度所承载的规律时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在使用制度进行约束的同时,应当防止制度本身的僵化,事物本身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当中。制度僵化将使得制度自身不能够反应现实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制度陷入一种阻碍整个组织进步的地位。在此时制度本身不仅仅不能作为客观规律的承担者也会成为违背规律的管理形式的体现。在组织行为学理论当中,伴随组织的发展,企业内部将可能出现保守者,这些保守者将自身的利益依附于一些旧有制度之上,为实现其个别利益,这些保守者将可能阻碍制度的改善,并由此使得制度本身和设立的初衷完全违背。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一种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所揭示的恰恰是制度如合同规律相背离的过程。

三物质激励措施中的唯物史观

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的物质激励措施并不是仅仅通过物质奖励的形式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将领导者的个人目标和整个集体的目标进行整合。调动起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是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实施物质激励措施的主要目的,这种物质激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当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观念。

(一)以物质奖励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作用

从管理的目的而言,提升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核心目标。在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能够促使劳动者进行更为有效的生产和创新。这将有利于企业或各种组织的运营效率的提升,这在本质上是物质奖励功能的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创新的作用,利用创新产品,摆脱产品高度替代所产生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避粗浅的价格竞争是在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渠道控制的产业当中,实现超额利润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劳动者的物质激励,能够引导劳动者在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积极性和闲暇进行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取得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竞争过程当中,通过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在使用最小的成本的方式提升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

(二)提高被管理者待遇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应当受到管理者的尊重,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体现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满足被领导者的心理诉求,从而体现被管理者在企业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之下,领导者能够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整个团队加以领导。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社会责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要形式。在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当中,物质需求是最浅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够使劳动者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并配合其他手段进行奖励,能够帮助劳动者感受到企业对其的认同,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够体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沟通协商的领导方式

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广泛的征求各方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使被领导者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到领导者处,这体现了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而沟通协商的领导形式本身也是一种间接性的实践活动。

(一)沟通协商本身可以取得间接性的认识

沟通协商过程在领导艺术语境之下,主要体现为用换位思考的形式收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意见,以及对当前的重大决策的观点。被领导者的意见和观点本身来源于被领导者的实践,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工决定了领导者的实践内容和被领导者的实践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对被领导者意见的听取,能够有效的帮助领导者纠正决策的不足之处,这是由于被领导者基于实践所产生的认识能够通过沟通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在哲学语境之下,这种认识可以被理解为间接认识。通过沟通协商的形式取得间接性的认识,能够体现认识论当中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在领导的过程当中,体现对民主风习的追求,也有助于塑造领导者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形象,在此背景之下,沟通协商活动应当得到提倡。

(二)沟通协商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形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物质活动,能动性体现为实践者的个人意识。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实践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认识的主观观念,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则体现为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实践的过程也必须以客观物质性活动为依托。沟通协商活动符合于这样的特征,沟通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人。沟通的过程开始之前,沟通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对沟通过程和结果的一个构想,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沟通的过程施加影响。通过沟通,将被领导者的认识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也是一个认识转化的过程。对于领导者而言,这同样可以被看做是沟通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个客观结果,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形式本身体现着通过实践获得认识的一个基本过程。

五引导和示范的领导形式

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在领导艺术形式当中,通过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提升被领导者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被领导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产生特定的观念,进而采取特定的行动改造物质世界,就体现着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的重要内容。

(一)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领导艺术当中应当包括引导的内容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意识的变化相对于物质变化的相对滞后性或者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不仅仅体现为纵向关系上的时间先后,也可以体现为团体内部横向的不同成员之间的认识差异。领导者通过引导和示范效应进行带动,能够充分的利用意识独立性的特征加强对团队的领导。在时间上,针对同一个问题,认识可能是超前的也可能是滞后的。这种超前性和滞后性往往是由于意识的所有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差异而产生的,领导者作为各种信息的中枢,掌握的信息量相对于被领导者更为全面。在此背景之下,领导者同被领导者在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所产生的认识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意识对物质的纵向独立性。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加强对被领导者的引导和示范,能够将更为详实的信息向被领导者加以透漏,从而帮助被领导者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横向上,引导和示范作用的主要作用是统一认识,并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被领导者传递间接经验。基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利益,不同的被领导者之间针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一种相互差异的状态。此时,用树立典型和榜样的方式进行宣传,使不同的被领导者产生相互的对比,能够帮助被领导者产生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化解非正式组织对团队运作的影响。

(二)引导和示范的领导艺术目的在于能动的改造客观实际

引导和示范作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被领导者的认识的改变,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相对僵化的管理机制的存在,导致领导者和直接的生产人员之间缺乏较为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管理层的决策往往存在一种空转现象。除了硬性的制度约束,领导者缺乏对下层进行直接影响的能力和意识,这也最终直接导致被领导者同领导者的脱节,领导艺术当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也就因此难以实现。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通过更为有效的工会制度和决策制度,改变原有的上下层分离的情况是解决相应问题的核心,要使得整个集体都产生一种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就需要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直接引领而不是简单的制度约束。

结语

哲学作为系统化的世界观,对作为方法论的领导艺术具有决定作用。在发挥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强调对规则的使用,这事实上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当中对规律的客观性的认识,构建起良好的制度,反应现实规律,能够帮助领导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使用物质激励的方法进行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艺术所体现出的是唯物史观当中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认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得到良好的激励,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时,能够具有更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同时也体现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沟通协商的领导艺术能够体现出认识和实践当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沟通协商,领导者可以获得间接认识,而协商本身作为实践的一种形式,所得到的认识也是基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引导和释放的领导艺术更在体现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将统一化的认识传递给被领导者,能够在被领导者的实践过程当中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勇.领导艺术中哲学思想的体现[J].法制与社会,2010,(5):290.

[2]张立杰.哲学视阈下的中国领导艺术研究[J].领导科学,2010,(3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