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营销创新;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宽带的使用成本比较低,发展速度快,从而大大的增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就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发展动力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正在不断的形成,世界经济也逐渐趋向整体化的发展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强,出现了很多的跨国经营模式,像是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等等,这些对传统的经营方式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
二、企业信息化实际含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研究、营销和工作等方面大量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建筑起企业的数字网络系统,进行整体的改革,从而有效的减少成本和资金损耗,增加生产和销售,提升企业的经济。企业在信息方面进行“硬件”和“软件”的构建,从而确保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素质的稳定,为促进营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硬件上面主要包含了:1.网络的合理布置,互联网(Internet)的链接,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 )的建构;2.在工作、研究、生产、经营和营销等设备中使用多种软件的合成和开发;3.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合理使用;4.信息中心的构建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人才的加强。
在软件上面主要包含了:1.有关标准规范问题和安全保密问题的探讨和处理;2.信息体系的使用和实施以及相关信息的记载和改革的制度;3.整体员工信息观念的教导和信息化技术的培养;4.和信息化相吻合的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和业务过程的改革和更替。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重要体现。但是营销却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1]。
三、企业信息化营销发展前景
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曾说过:“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和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快速,方便,消费者占据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和方式都是根据历史市场来设计的。”换句话说,过去的营销理念还有很多和现在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地方,现在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营销理念,要更加的注重方式、团结、人才和消费人员。
1.注重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中产生的企业和有些著名的民营企业都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只是贪图眼前利益,只是看重产品的销售,不注重名誉的维护,也没有进行大量的企业特色创造,并且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在硬件和软件中资金投入不够,从而使得企业出现问题。将来企业的营销发展要更加的注重长效发展的理念要求企业营销要注重对方式的改革,战略和模式的调整从而更好的保证市场营销在市场中的实际效用。
2.注重合作。国内很多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在价格和广告方面,最后往往得不偿失。这样的营销观念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市场需要企业实现资源的共享,相互合作的双赢的发展思想,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从供应上面看,过去的供应链企业大部分是处于对抗的状态,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企业想要把自己的投入减少或是增加收益,从而损害了供应链,严重的甚至威胁到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没有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而是要相互合作和共同团结,从而更好的加强整个企业和团队的竞争能力。
3.注重人才的培养。过去企业的营销活动更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资产,如果资本不足,相应的营销活动也就不能继续。但是在信息时展的今天,企业不仅要重视资本,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光有资产而没有人才,企业的营销活动就不能继续。没有资本有人才,企业的营销活动却可以继续。美国通用公司的总裁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所有的资产,但是我的员工还存在的话,我一样可以重新开始。”在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人才在营销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才是将来营销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4.注重客户。在营销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进行营销观转变的时候,都比较偏向于消费人员。将来的营销理念的发展和转变也是这样的,但是,更多的是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个性差异和更加详尽,深入的要求[2]。
四、营销创新的解决方式
营销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企业的信息化,也就失去了企业营销发展的道路。相反的,营销创新也会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1.广告媒体的创造。传统的广告大部分是以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等媒介为载体,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显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媒介因素,企业可以使用这些产品来达到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传播:首先,在网站的主页上面制作动态广告;第二:使用ICP的硬盘空间,构建自己的虚拟网站WWW,再在网站上面大量的图片,信息资料和文字内容;第三,使用电信部门的DDN专线,构建企业内部网络和WWW网站,再在这些网站上面公布大量的资料,信息和声音消息。如果企业的实际能力较强,就需要使用第三种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宣传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没有界限限制,可以使用很多需要和文字;第二是效果明显,费用消耗比较低;第三是内容更改方便,信息交替快;第四相对于第三种方法来说,还可以进行网页的统计和访问量的计算。
2.交易模式的改革。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和消费人员之间直接进行交易的概率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主要媒介,以市场为主要向导,交易的对象为主要内容,通过银行支付和结算的方式,以产品数据信息为主要支撑,为企业和消费人员,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全新的发展道路。消费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然后再使用和网络相关联的电子银行,电子支票或是支付宝等方式进行交易,企业和企业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运用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合同的签订,当然这种方式签订合同在法律上也是有效的。网络营销最突出的转变就是营销道路发生了转变,因为网络营销不需要时间和区域的制约,这样就使得企业可以不用利用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中间力量,就可以高效的完成销售。只要网络中的顾客有需要,企业就能够根据他的需求提供货源;并且,针对网络营销人员来说,还能够有效的实现减少程序甚至是“零程序”的营销,这样就不需要建立大量的产品展示空间和货物的转换,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营销中和交易中所使用的费用。
3.产品防伪方式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依照信息技术已经建立了企业产品的防伪体系,也就是客户查询系统。不论是批发商还是消费人员,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去除包装上面的保护膜,通过上面的电话和网络就可以鉴别产品的真实性,输入的防伪号码经过一系列的方法还原后在企业的信息资料库中存在,就可以判断其真实性,如果不存在,就是假冒产品。建立产品的防伪系统主要有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消费人员不受地域限制,操作简洁,费用损耗较少;再者防伪收效明显,安全可靠,能够帮助人员进行销售和货物的推行;最后就是企业的资金投入,可以长时间收效,管理便捷,损耗较少。
4.售后服务方式的改革。企业在WWW网站中,研发网络的售后服务体系,构建和产品相关的信息系统,方便客户查询和下载,这也是最为先进的售后服务方式。这些信息主要是把声音、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客户更加直观的对产品的效用、结构、数据信息,使用方法和日常的维修与保护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有更为详尽的了解。这样的销售方式可以给消费人员带来便利、吸引客户、减少开支。而且,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中,生产人员和消费人员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在过去的营销模式中,企业想要详细的了解消费人员的实际需求和消费欲望是不容易实现的,但是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外界因素的困扰,使得销售过程中的交流能够实现一对一的沟通。所以,网络化的营销道路和过去的营销方法相比,网络化的营销方式更容易拉近产销之间的联系。
5.客户需要分析方式的创新。客户需要分析工具的创新能够直接的反映客户的实际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包含了四个层面:(1)产生于企业的第三种网上广告,使用客户的IP地址来反映某个国家或区域人们对于该产品的浏览量;(2)产生于网上的售后服务体系,统计该产品信息的访问量来获得信息;(3)产生于产品营销开票体系,在销售数据系统中获得产品销售的区域、销售的时间、销售的总数以及和同样客户所购买的总次数;(4)产生于网络调查,可以对于多个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这四种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企业可以对市场中的需求、企业要求、商品类型等因素进行提前预测,从而有效的得知其中某个产品的实际市场销售量,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3]。
五、总结
正确的认识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领导要充分的意识到企业信息资料对企业营销管理和精力利益有些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也要注重信息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基于J2EE技术的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新管理时代;网络时代;财务软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企业之间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构建一条能迅速感知所处的环境、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需求的信息流。如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发展的需要,开发新一代的财务软件,成为企业界与财务软件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一代财务软件———ERP软件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财务软件面临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与机技术相对落后的管理环境下诞生的传统财务软件,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目的主要是替代手工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部分财务软件,仍然是这种较低水平的“甩账式”财务软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管理”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的“混合管理”时代后,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反馈能力,能够及时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做出反应。如何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In tranet正在迅速着的各个领域,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商业环境、商业规则、交易方式、经营管理模式都将带来巨大变革,商务将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经营方式。在新管理时代和网络时代面前,传统财务软件的缺陷日益明显。
二、网络财务的概念及其优势与局限
为了适应新管理时代和网络时展的要求,国内会计界、会计实务界以及会计软件开发商都做出了积极反应,相继提出了“网络财务”的概念,一些会计软件开发商也开始研制和推出了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能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整合使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不仅具备传统财务软件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能够支持远程联网处理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支持电子商务和网上理财服务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是财务软件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突破,它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既具有相对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局限。
(一)网络财务的优势
1、支持远程处理方式与提供集中管理服务。在In 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下,企业与供应链间的物理距离都变成鼠标距离,千山万水也在举手之间,利用网络财务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既可实现企业的事务远程联网处理,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询/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也可采用在线管理与集中管理模式,消除物理距离与时间差概念,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高效快速地收集业务数据,为整合企业财务资源,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促使企业实现决策化和业务智能化,并且可以保持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一致性。
2、支持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与动态会计核算方式。在网络时代,企业对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性要求更高,网络财务软件能从根本上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实现企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链间的协同。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进行,网络财务便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大大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企业主管和财务主管能够基于网络财务软件提供的动态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部署经营活动和做出财务安排,使财务数据更具有决策意义。
3、支持网上理财服务与提供网络化财会工作方式。网上理财服务是网络财务衍生出来的一种信息服务,也是网络财务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它以专营网站方式,在网上为其用户提供专业的财务服务,而并不一定要求其用户购买软件,而是直接从网上获得授权和账号。正好能够为那些缺乏会计主体特性或生存期短的虚拟企业或不愿意购买财务软件的小型企业提供数字化的财务会计服务,引导企业的运作形态和方式的变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带来了财会工作介质的改变,财务数据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电算化初期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因此在财会工作上必须能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网络化方式。4、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财务作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工具,将能够提供从财务上整合实现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即完成网上的销售、订购、采购、付款、会计处理以及交易资料的记录、传递、认证、汇总与作业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链间信息的交流和产销的整合。而电子商务涵盖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各种交易和事项的认定、计量、披露等会计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最终实现网上的商业贸易活动。
(二)网络财务的局限
1、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指导。财务软件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财务软件基本上都是核算型财务软件,处理规范,流程单一,一直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财务软件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其灵魂应当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只是实现手段和保证。在这一点上,网络财务未能跳出传统财务软件的框架,未从企业信息系统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财务软件。
2、缺乏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的。从纵向看,信息系统可以分为数据处理系统(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层次。传统的财务软件主要是模拟手务流程,核算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加工,只能属于DPS层次。而新管理的企业财务系统不仅要能提供核算型财务信息,更要求能提供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服务水准。这就要求财务软件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由DPS层次向MIS、DSS层次。近年来一些软件公司也相继推出了“管理型”、“决策支持型”财务软件,但它们仅仅是在核算型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财务比率的,或存货的进销存管理,或领导查询模块等等,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决策支持相距甚远。而财务的概念同样也未包含管理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仍停留在核算型财务系统的框架之中。
3、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调控的功能。从横向看,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物资供应、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一般都是企业内部各部门根据其特定的需求而开发的封闭型系统,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较为困难。而管理时代的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必须要融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统一、开放的企业信息系统,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网络财务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但它只从企业财务部门要求出发,面向核算和财务管理,由其承担整个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重任,调控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等其它子系统,显然难以胜任。
4、缺乏可靠的数据及其传输的安全保障。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软件同样面临数据的安全,而且更为突出。首先,网络财务所依托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搭截侦听、口令字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这是技术上容易引起安全问题的重大特点。其次,网络财务全面支持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也是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的地方。再次,网络财务的分布式操作使得网络攻击可以从多个地方进行;而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向外流失。另外,推行网络财务后,财务和业务实现了协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企业的整体运作。
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财务软件的全新发展
财务软件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从企业整体出发来定位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它应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向MIS、DSS层次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它应当和企业内部其它子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这种“融合”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需求,统一规划和实施,必要时应根据新系统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和组织结构重组,以适应新管理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ERP系统是财务软件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系统,体现了当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它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ERP与MRPII相比,更注重与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组件的开发配合,强调的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竞争策略,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通过对供需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加速企业的信息流程,提高企业反应速度,改善管理者决策质量。同时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物资供应、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在先进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各子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无缝集成。在信息技术方面,ERP系统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最新成就。所以说,ERP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又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
ERP中的财务系统是集成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财务系统,它已经实现了从对财务信息的事后反映到对财务管理和决策的实时支持、从封闭的单一财务管理到集成的全面企业管理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
1、它充分集成了企业内部的各模块,实现了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的无缝集成,有利于企业各项经营业务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地反馈,真正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便于顺利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2、它融合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管理与正确决策。比较成熟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际品牌有德国的SAP、美国的Oracle、J.D.Edward、SSA等公司,而国内主要是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品牌ERP软件。
3、提供了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业务操作层(基层)、管理层(中层)和战略决策层(高层)提供全方位服务。它除了提供传统的财务报表以外,还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易于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在线数据分析处理工具(OLAP),对财务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建模分析,获取客观真实、便于比较分析的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
4、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机制。首先建立科学严格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ERP系统的安全运行。如建立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系统操作、文档资料、?系统环境等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一整套制度,其次,在技术上对整个ERP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目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一般有安全网关(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N)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中加以应用。
可以说,ERP系统代表了国际上管理软件发展的潮流,财务软件发展并融入ERP系统已是大势所趋。而网络财务软件,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管理软件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单一的财务管理向全面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上的一个中间环节。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财务软件开发商为适应时展的趋势,从传统单一的财务软件向ERP系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短期内要在我国全面推广实施ERP系统是不现实的,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网络财务软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在战略上,应紧跟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经验,开拓宽广思路,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1、易平网络财务:优化财务管理效能中华财会网2003.06.25
2、网络财务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论我国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中华财会网2003.11.11
3、吴全ERP———企业资源链条的再造《企业经营与管理》2002.08
4、刘纳新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关键词:组织绩效;精益;信息化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首创了“精益化生产”(Lean Production)的生产方式。8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Jones于《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在具体的生产形式的基础上,“精益思想”于1996年由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共同提出。实质上,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就是要求企业找到最佳的方法确立提供给顾客的价值最大化的哲学,它要求在所有的系统过程中持续剔除所有形式的浪费。在精益化的生产过程中,改进流程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是经过根据系统的总目标进行计划、贯彻并评估的。如今,精益思想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而且体现在包括质量管理、维护、评估等一系列流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结合企业文化的精益绩效管理思想。不论公司的规模大小、技术水平或职员的专业化技能水平的高低,这套思想可以应用在任何经济模式下,任何制造业或服务业公司中。
一、当前企业信息化的情况
对企业来说,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企业系统的改进。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 MRPII 软件以来,管理软件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年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ERP/MRPII系统作为在发达的工业国家普遍采用的管理手段,有助于规范我国企业的管理运作制度,并提供了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辅助手段,大大改善了企业原先低效与混乱的运行状况。ERP在调动企业内外可用资源的能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由于IT技术的迅速提高,ERP在实现方面更是体现出准确、快速、信息易集中和便于决策等优点。
我国政府已经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但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这主要是很多企业不结合自身的组织特点盲目引用高科技软件所导致的问题。企业实施的很多信息技术的项目和信息系统往往存在一对固有的矛盾: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持续有效贯彻商务策略,而一次性装入的固定的生产管理工具却根本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很多的商务流程重组、系统变革项目的失败都是因为事先没有系统地应用较好的项目开发方法。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形成一种更成熟的观念,就是通过精益生产、需求拉动方式来实现生产的运行,形成流动生产,与此相适应,完整的绩效管理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二、精益绩效管理
绩效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组织绩效。
传统的绩效管理侧重于绩效评估,即强调在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下对企业绩效的产出进行鉴定,并在这种后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并调整设定下一评估周期的绩效目标,评估标准一般参照年初提出的企业目标规划。这种考评方式在绩效目标的设定标准上存在主观性较大的问题。同时,对绩效产出结果而非过程的考评,容易造成为了实现企业设定的目标,忽视管理过程均衡性等问题。
精益绩效管理(Lean Performance Management)不同于企业一般的绩效评估,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而是管理者和员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高效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对于企业信息化来说,盲目引入高科技软件并在事后进行绩效评估并不是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我们知道,单纯的绩效评估仅仅反映过去的绩效,采用秋后算帐的形式,只关注工作的结果;而有效的绩效管理从一开始便有计划地展开,更强调未来绩效的提审,注重工作结果的同时不偏废工作过程,从而能够解决问题,有效地实现系统优化。
精益绩效管理是基于精益思想的绩效管理体系,它是站在股东和客户角度上的一种价值增值的思考过程,作用于当前的流程,使得流程优化并且使信息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灵活运用。这种新思想的原理主要是:系统变革面向流程思考(考虑做什么先于思考怎样做);流程质量决定产品质量;每个流程都有其相对应的流程标准;流程负责人是技术专家也是优秀的管理者;下一级流程是当前流程的客户;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己任;对流程数据的评估推动流程的持续改进。对价值流的态度方面,要求明确产品的价值;识别每种产品的价值流;毫无中断地实现价值流;以客户的需求拉动价值流的实现;不断改善,追求完美。
这一思想基于流程,以团队开发作为系统变革的基础。精益绩效管理的目标体系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导出,围绕组织流程开展的。它针对流程设定目标或关键绩效指标(KPI),层层映射下去,激励每位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组织或职位的目标。通过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目标体系落实到了管理者和员工身上。然后就是建立统一、完备的绩效评估制度,最后成立由公司各层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监督绩效实施情况,形成有效的绩效组织责任体系。
三、在现代企业中贯彻精益绩效管理
由于精益绩效管理作用于现存的流程,它使得流程优化并且使高新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贯彻精益绩效管理思想的团队对其全程负责。企业想合理实施信息化,标准的精益绩效实施步骤是:项目筹划——部署管理策略——绩效分析——制定计划并进行流程改进——按照精益绩效管理思想持续改进。
1. 筹划项目。(1)精益绩效项目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系统变革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2)对当前企业进行精益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筹划。设计一些精益绩效评估检验单可以帮助管理团队分析公司成功实现精益绩效项目的可能性,分为四个方面:①公司意愿(公司希望信息化的程度;当前所处行业位置;其他供选方案;各种技术和管理思想可能实施的力度);②公司精益信息化的机会(价值增值流程分析;分析组织实现流程跨越不同职能和不同部门的机会;分析各种流程精益信息化的潜力);③公司精益信息化的能力(领导者能力;他们能否贯彻精益思想所需的特质;管理层具不具备完成精益绩效所需的条件);④精益绩效项目的约束条件(公司贯彻传统生产体系的程度;不支持精益思想的人员;因为变革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经过评估,并且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支持开展精益绩效项目后,公司才能依照下面的步骤展开行动。(3)为精益绩效项目做准备(初步指定项目团队;设计一个试验流程并给出一段试验期;对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提供所需的支持)。
2. 部署管理策略。在精益绩效方法体系中,由企业商务方针和战略驱动管理策略的部署。精益项目策略需要结合商务计划和战略计划中出现的商务策略和系统策略,它由管理层确认并层层贯彻下去,项目目标是由管理者和精益绩效团队成员根据企业与市场环境结合各种知识分析得出的。
3. 绩效分析。项目团队还需要观察并收集数据以及员工或客户的意见,所有这些输入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将数据分析与管理策略部署结合,可以依次寻找流程问题的根本原因。问题出在哪一块结构就寻求哪一块的负责人,如果项目跨流程、跨领域,一般情况下就需要确定主要流程和辅助流程,将流程与流程的结构与关系描述清楚再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
4. 制定精益绩效计划并实施流程改进。企业挑选合适的负责人组成项目的指导委员会,他们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供应商和主要客户,在精益项目中承担各种角色。指导委员会互相交流业务方针、项目策略和项目目标,确认项目的远景规划;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指导委员会会议需要定期召开。
项目团队直接向指导委员会负责,它是公司管理层、项目管理层和各部门交流的平台,负责具体的开发、培训工作,层层部署任务并协调各项业务活动且认真监控负责的流程。
指导委员会传达他们对项目的期望,特别是对于企业信息化这种类型的管理项目,他们希望能削减多余的工作量和无用的业务流程;实施唯一的、备有证明文件的业务流程;指定流程标准,这里的流程标准包括了工作流程图、工作指令、培训内容和必要的QS/ISO文件。除了建立基于流程的性能评估外,还必须为制造和财务业务奠定一个稳定的信息基础。
指导委员会和项目团队的沟通很重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项目团队要准备随时反映项目进度安排的简图;建立渠道维持项目的有效沟通;使项目按计划开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项目最合适的组织方式并不能一次确定,于是需要不断地管理更新其组织结构;密切维护流程的质量;定期向指导委员会报告进度。
5. 持续改进精益绩效。当前的工作跨入另一个阶段时,采用计划——执行——检验——实施(PDCA)循环将可以继续提高企业的绩效。活跃的市场经济给了企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科学的企业环境建立起来以后,以此为基础的维持改进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管理者们在变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逊色于技术专家,项目团队结合技术和管理上的精英,追求的是持续的精益文化,而不仅仅是一些孤立的、暂时的成功。
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企业维持生命的一种方式,组织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自上而下的方针配置和自下而上的连续改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创新的激励政策对于持续改进的文化能否融于企业文化很关键,这种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结合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徐伟.绩效体系设计——战略导向设计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进程;问题;对策
绪论
农业信息化多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等高新技术,来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进农业生产进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逐渐加深,相应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确保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1.1 农业信息利用能力弱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47.2%,每年农业科技成果约有成千上万个项目研究成功,但是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却不到8%,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信息化利用程度低。相对于美国来说,每万人拥有科技成果转化为1/10.79,每万人拥有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为1/1.41。从上述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与美国农业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能显示出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具有的特征。
1.2 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农业必须要以科技信息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农村所独有的特点,造成农业个体生产规模较小,从而造成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的局面发生。我国农业国情决定着农民从农业中的收入增加不多,从而导致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投入积极性不大。采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必须要求农民加大投入,比如购买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对于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农民来说,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显然无法增加,同时,农业信息化所具备的特殊属性决定着在其使用过程中随时可能有搭便车的现象发生。
1.3 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差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不仅仅对广大农户提供及时、有效和准确的信息,而且也对农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明显落后。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基层对专业采集、处理农业信息的先进设备的亏缺,网络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对农产品市场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发挥效果还需一定的时期过度。
1.4 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采集、处理等等都需要既对农业大市场有所了解,同时又对信息化技术通透的多方面技术人才,比如我们目前实施的精确农业,就需要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机械操作的专业性人才。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人才待遇方面远远不如第二三产业,因此,大多数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大多都流向了第二三产业当中。
2 农业信息化解决对策
2.1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2.1.1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在我们掌控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过程中,一是要对所有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去除一些虚假信息,使其信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二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模型对所加工的信息进行研究探讨。三是对所分析获得的信息及时更新处理,从不同视角,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农业信息化发展。
2.1.2 加强对涉农企业的信息服务 根据我国农业所特有的特征。除了要大力度开发政府的宏观决策,还要对农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发挥其企业的主体地位,依托瞬间变化的市场信息作出相应的快速反应和合理的决策。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应该及时的遵循这一规律,作出相应的对策。
2.2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为了彻底避免重复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编制最适合现展的信息化总体规划,来进行网络互联。一般来说,做好总体规划要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农业信息化专业标准方面,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统一对接,来实现网络互联。其次,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加强国际经验借鉴,使得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形势接轨。
2.3 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 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使得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服务范畴不断增加,一方面对农业信息化需求及其网络用户要求扩大,另一方面,提高对农业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农产品生财效率增加。因此,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质量。
2.4 提高信息意识,培养服务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传统观念意识浓厚,对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意识不到,不能主动对所需要的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培育信息化服务专业性人才。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高校进行等形式来培养信息化服务人才。
3 结论
农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程度,直接决定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化服务人才,才是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以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为重点,努力推进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方式科学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树立一批信息化运用先进、示范企业,力争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基础信息化应用以上水平。年,全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实施市级以上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30个;(2)新增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50家;(3)新增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20家;(4)巩固百家信息化应用样板企业;(5)培训企业信息化应用人员400名;(6)新增“视训365”运用企业80家。
二、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切实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矛盾。在前期启动1000人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县中小企业局要认真组织开展信息化人才专题培训,努力解决企业信息化工作中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培训内容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的普及和企业信息化提升应用的拓展。培训要采取理论讲解与应用演示相结合、网络在线培训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增强培训效果。对所有参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市中小企业局颁发合格证书。
二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根据“国家百万企业上网工程”要求,加快推动企业实现基本上网功能,力争全县企业上网普及率超过90%。鼓励企业尝试无线上网等新型即时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内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创建企业互联网网站及新兴web门户网站,开展网络销售、网络采购、网上谈判、网上拍卖和租赁等电子商务活动,树立新型营销理念,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建设力度,为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积极做好省中小企业网的建设工作,力争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工业集中区、优势产业和大型市场,试点建设全县性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应用托管方式,满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控制、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加快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建设步伐,引导社会信息化专业机构帮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大“视讯365”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企业运用“视讯365”自主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四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导和业务支持力度,及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样板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化应用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力度。县电信等单位要落实专人,定期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应用咨询与技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跟踪服务台帐,及时走访了解、收集、总结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帮助企业及时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做好企业使用难题的信息处理反馈工作,认真总结企业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成功范例。对被列入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以上层次的企业,县电信等单位要在技术力量上提供免费全程服务,在信息产品运用上要向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试用优惠。
五是加大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引导企业加快运用信息及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科技型企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降本增效。大力引导企业由内部单项信息化向内部系统集成信息化、企业内外部全程供应链信息化跨越。为扎实开展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县政府决定,年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活动。年初,由各镇(区)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县中小企业局自主申报,11月底前由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依照《企业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考评计分办法(试行)》(详见附件二)进行考评。经考评,凡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县级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85—95分的为县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70—85分之间的为信息化基础(达标)应用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政策。为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县政府决定,对在全县企业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活动中荣获“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和“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的工业企业由县政府授牌表彰,符合发[]6号文件第九条规定的,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县级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及以上层次的企业优先组织申报市以上信息化示范项目,优先推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相关项目优先安排作为上级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县电信等单位要采取灵活方式,主动为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规划、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提供服务,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强化推进。各镇(区)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全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强化推进举措,确保全年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完成。要进一步落实推进工作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要制定工作计划,轧紧序时进度,细化工作举措,深入企业做好推进宣传与服务工作。要切实加强引导,围绕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认真组织所属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申报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创建活动,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的快速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4500万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企业信息化领域而言,就有4500万个不同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几年前开始,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依然没有定论。什么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标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难以成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及用户应该从哪方面下手来解决这一难题?如何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
5月13日,在一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标准的沙龙上,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代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了各自的结论。
信息化研究中心刘权博士认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在业内已经持续探讨了多年时间,而标准迟迟没有出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是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人员,二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建设和服务的厂商。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标准而言,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标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应该搭建怎样的信息化平台?如何利用该平台来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增长?这是该标准需要涉及的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标准。
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标准。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目前,全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数量超过100个。如此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可能出现非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服务成为摆在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面前的一大挑战。服务标准的推出,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进程更具意义。
对于服务标准,业内有发言权的企业当属凤毛麟角。尽管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以中企动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打开了一道大门。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竞争力;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30-02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国的经济变得密不可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传统企业如何保证持续的高速发展,如何在与全球各个国家的同行业对手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如何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如何科学高效地决策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都成为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信息即是生产力。在当今时代,掌握住了信息就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先机。笔者将就此主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
(一)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开发、市场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及时地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即是借由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精益化。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公司内部现状以及外部市场信息,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进行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内容
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路由器等现代信息设备为硬件基础,以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CAD、CAP、CAM的使用。(2)办公过程的自动化,使用OA系统进行办公室传统事务的处理。(3)SCM(供应链管理),SCM的目标是建立从供应商―企业―消费者的联系,整合这几者之间的所有的交易与合作流程。(4)ERP(企业资源计划),ERP运用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内外的信息进行汇集,形成数据库以供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查询利用。(4)CRM(客户关系管理),CRM利用网络与其他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企业顾客的信息,通过对于顾客信息的分析,及时了解顾客最新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与顾客建立紧密的稳定合作关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信息化有助于降低成本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助供应链管理与ERP系统,接到产品订单之后,对于生产环节进行精细规划,减少各个环节的延迟。减少企业的实时库存,让企业的资源流动起来,避免库存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选择价优质好的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信息化借助计算机与信息设备,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客观地真实地衡量企业现状。并且,通过各种与外部相连的系统,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动向、竞争对手、科技成果、顾客最新需求等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情报,企业领导在进行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时候,相对以前的盲人摸象般了解情况然后拍脑袋进行决策的传统管理有着很大的提升。
(三)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借助企业建设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进行顾客信息的搜集分析,发现顾客真实的产品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同时,借助CRM可以建立起顾客与企业的联系,CRM可以充当企业的宣传与售后平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顾客的品牌忠诚。借助CRM还可以建立起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使得顾客可以多种途径地进行产品消费。
在竞争白热化的现时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前期所需要的投入也是相当巨大,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开展,一定要在掌握企业现状的前提下,做详细计划分布实施开展。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应当如图1所示分布实施开展。
(一)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凭信息化建设负责人个人的喜好或者程序化地复制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开展实施。不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就盲目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很有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结果,不仅达不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反而会白白浪费针对信息化投入的巨额资金。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愿景紧密结合并相互统一。
(二)现状评估
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现状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应当明确企业现在已经有了哪些资源,有了哪些系统。避免今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重复投入,费时费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现状评估中需要理清楚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即企业现在最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补充哪一部分的能力。
(三)战略制定
在战略制定环节,我们需要根据前面企业战略目标分析与企业现状评估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制定。目标即是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各项业务整改按照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完成整改。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先后,后期的收益可能显得非常漫长。
如果说一个企业原有的生产流程已经非常合理完善,其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已经是价格优惠质量超群。然而其在销售环节的成果却不如人意。尽管如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没有具体分析,就直接进行企业SCM(供应链管理)的建设。SCM投入使用之后并没有取得企业收益明显的增长,企业可能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兴趣。既丧失了一个提高企业收益的机会,又白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原本不需要整改的次重要环节。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据企业现实进行战略制定,孰前孰后应当
有理有据地制定好,并有条有理地开展实施。
(四)战术制定
这一环节的要点即是根据战略制定的顺序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中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同时,企业应当注意企业信息化系统操作维护人员的培养,在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同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以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够对企业的收益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五)实施与试用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系统的使用与试用。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前面的各个流程,以促进前面各个流程的优化,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质量。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来自各个国家企业的竞争。我们只有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稳扎稳打、分步实施,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 谭兴,谭策.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J].科技信息,2008,(20).
[2] 沈光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情报杂志,2001,(3).
[3] 严怡民.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振兴经济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1998,(10).
[4]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J].信息系统勤务员,2004,(1).
[5] 王端详.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分析[J].民营科技,2010,(9).
[6] 赵戈.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3).
[7] 钟永健.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7,(1).
[8] 邓文佶,刘雁.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