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

第1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1、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按考证两个概念都不正确。应试教育应该说是传统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素养教育,都应归于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内。“素质教育”由于长期应用就约定俗成了。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正所谓“见多识广,经多见广”。

3、关于什么是课程?既然课程是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和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除了教师的备课,讲义,教学案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就是学生做的,也就是了!

4、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改十年来,我第二次听阚主任如此透彻的解读,就是一个“实”字,实际、实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隐性的目标就是隐性的,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5、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仍处于“形态”阶段,我们应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临帖、磨帖、入帖”,然后根据我们的探索“破帖”,成为我们“个人”的、“个性”的成功模式。

6、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我们也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边”包保制、分层评价等,但我们还没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麻烦,没有形成确保制度落实的机制。

7、讲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时,阚主任讲“升学率的高低就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低”,这对我们讲,就是思想认识再解放。推进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人讲就是不要质量!分数是衡量差异的标志,该精确的要精确,该模糊的必须模糊!

第二,管理上的启示:

启示1.思路清晰、明确。纵观

xx县教育局徐庆功局长所做的报告,一是指出了课改的原因,二是说出了课改改什么,三是怎么改,四是课改的策略性。既指出了什么是课改,为什么课改,又指出了课改改什么和怎么做的秩序性做法。同时又把实践中的保障机制总结出策略性的认识观点,来自学习与实践的,令人信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课改的核心——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以省规划课题“三步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平台改变教的方式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为平台,改变学的方式,实践三年来,对比新湖乡中学的实践探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简单化,在没有解决好“改观念”,就进入了改模式、方法、评价了。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改变观念的时候就进入了正题,有的老师还没有思想准备,有点“隔靴挠痒”的嫌疑,没有思想的行动是不成功的。二是系统性差,我们的校本培训做得不够好,体现在培训的计划和程序性操作层面,培训的内容不系统是我们的“致命伤”。

启示2.策略中肯,实践性强。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缺智慧,最重要的是胆识和坚持,敢不敢“干”,能不能坚持干,这应该是各行各业都提倡的!比对我校几年的实践,我觉得我们缺的正是这两点。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重视了积极践行,重视了家校沟通,重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设,但总觉得“火候”未到。

第三,方法上的借鉴: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去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校近几年也进行了“学案导学”实验,还进行了一年的“双案”教学实验,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差在哪里了?

一差在环节处理的方法上。我们的“预习探究”环节在课上,新湖乡中学的在课下(当课下作业处理),效益不一样。

二差在模式不成型,人人必须过成型的课,我们没有做到。

三差在机制运作上。新湖乡中学比我校的机制好,他们有校级值日视导教学走课组,校本视导教学验评组,他们的校本教研培训落实到位,他们实行了“三包”责任制,我们没有。我们还停留在外部,领导与被领导的传统机制上。

通过以上分析,是不是我们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学习就是找差距,没有谦虚的态度,是学不来的,照猫画虎也做不到。立足实际,要找我们的优势,“扬长补短”,借鉴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正处于:营造了好的德育环境,在教科

研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教学质量是稳步提高的。因此,我校我校提出了“高效能管理”和“高质量教学”的“双高”品牌学校2012年建设规划。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学教研信息平台资源使用与管理工作。建章立制,组建学校信息教研组,充分发挥省、市、区教学信息资源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利用,服务教学,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之一。

二、研究制定关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评价管理办法,为推进学校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改革单元测试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抓好过程管理。为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做有益的尝试探索。

第2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殷红(1978-),女,四川都江堰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彭珍瑞(1972-),男,甘肃民勤人,兰州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Z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78-03

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都包含了机械测控技术课程群平台体系。在近30年的课程改革发展中,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一直是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点建设的课程群之一。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与铁路及其它交通运输领域的先进测控技术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对机械类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势在必行。[1]

我校机械测控技术重点课程群建设随着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启动,开启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测控技术类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优化工作。[2]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中,以“服务铁路,机电结合”为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业测控技术紧密结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优化研究,彰显了我校的铁路优势,突出我校测控专业的特色。第一,解决了机械测控技术发展与教学内容、手段之间如何衔接的关系问题。第二,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实验实习教材和设备缺乏的问题。第三,解决了长期以来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结构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测控技术类课程体系包括“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测控电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英语”、“微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等课程,为机电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体系。一般课程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目前,机械测控类课程每年授课人数达800多人,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动力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等多个专业。主讲和辅导教师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组成的合理梯队,为培养机械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如何将测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地方高校扩招以来,机械测控技术课程群教学面临大众化教育转型的问题,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了适应铁路发展的需求,使课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授课效率更高,测控对象更加明确,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后如图2所示。这些专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部分密切联系。只有有机考虑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关系和知识更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才能有力地突出铁路机械测控技术的特色。

随着机械测控技术重点课程群建设深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机械测试技术”和省级精品课程“机械控制工程”平台的搭建、历年来对教学中出现的弊端的资料积累、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调查,[3]对全面调整机械测控技术的课程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中,紧密联系我校自身的优势,结合测控系的师资特点和硬件设施,优化改革机械测控技术的课程体系,突出我校面向铁路的办学特色,使课程体系结构实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详略得当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思路

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优化参考知名特色测控专业的办学水准,准确定位具有我校铁路机械测控技术特色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编写优秀教材,改革实践体系,加强学生测试与控制实践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施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的重构和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中秉承宽领域、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所涵盖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特色测控类课程的教学计划。但各学校的特点和主要面向的工业领域以及师资特点不同,所以并不都完全适合我校的专业建设。我校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经过长期的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群建设上不断探索。考虑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出现内容重复讲授,也避免有些重要内容在各门课程中都没有深入阐述的情况。这对于在有限而珍贵的课时中讲授更多现代测控知识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方面,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前后衔接的优化研究也非常重要。课程的设置需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指向铁路机车车辆测控对象的特点,同时兼顾一般工业过程的测控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设备资源,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突出铁路机械测控的特点。

同时,在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训练学生在检测与控制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与重点课程的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做到与大交通、新测控的发展与时俱进,与铁路及其它交通运输领域的先进测控技术紧密结合。

三、实施方法与效果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紧密联系我校自身的优势,结合测控系的师资特点和硬件设施,优化机械测控技术的课程体系,突出我校测控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参考全国各大高校优秀的测控专业办学单位的课程体系,分析我校和他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可参考的类同之处和区别,在此基础上突出铁路机械测控的特色,为我校测控专业及机电学院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的测控技术课程体系。

1.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删减重复出现的内容,加强现代测控技术知识的渗透,强调铁路及相关运输领域中的测控对象实例。由图2的结构可知,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机车车辆为最终测控对象,侧重机械类测控技术知识体系的构建。

将学科基础部分和专业教育部分的课程有机对应,形成知识良好的继承性,去除知识讲解的冗余,避免知识衔接的断裂。使实践教育中具有铁路特色的机械类测控对象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在教学进程计划的优化中,强化机械类课程的设置,加强机械与测控教学的联系。弱化光学类的课程教学,电气类课程根据机械测控课程的进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服务于机械方向测控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机械测控课程的教学主线,对专业教育课体系进行优化建设。

2.立体化教学系统的建立

教学团队围绕机械测控技术课程群建立了由课程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网上资源库、试题库、远程实验系统和自动命题系统组成的立体化教学系统(如图3所示)。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教材确立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同时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PLC》、《面向对象的测控系统软件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等,都是该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支撑资源,这些教材在国内十多所高校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实验教材和远程实验系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5]网上资源的建设开阔了学习的视角,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强了各门课程知识间的联系。[6]自动命题系统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公平性,也为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更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建设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课堂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7]

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我校的铁路优势,突出我校机械类测控技术教育的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建设推向“知识、能力、素质型”大众工程应用型教育。

同时,也积极探索试点班级的精英教育,在“詹天佑班”的建设中开展的控制工程双语教学拓展的学生的专业视野,纵深推进了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精英化教育。[8]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平台,在“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测控系统软件设计”等省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启动其它课程全面改革的进程,带动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优化,从根本上实现测控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改革。

3.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工作量的27.8%,占据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检测和控制工程领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工业检测、微机测控、智能仪器及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实践能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采用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课堂内容自主开发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实践学习环境。远程实验系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加大测控系统设计、单片机、PLC、电子工艺实训等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力度,调整金工实习的内容和课时,突出测试和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认识广度,解决实验设备有限和实验项目多的矛盾,可以将虚拟实验室和常规实验室相结合,兼顾学生动手实践和对高新测控技术的感官认识和仿真操作能力,使实验体系的改进得以实现。通过基础实验室、测控实验室、金工实习基地、计量实习基地、校内外科研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强化训练,不仅丰富实验内容,也可以带动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对工业工程问题的认知。

4.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组由治学严谨的资深老教授督导,建立了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平台,探索出可以不断培养出优秀中青年教师的良好机制,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成员一直以来不断研究测控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将测控系的教学特点与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的科研内容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不断优化和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13人次,承担教改项目4项,实验教改项目3项,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多篇,出版教材8部。

四、结束语

兰州交通大学机械测控技术课程体系已发展多年。为了适应测控技术发展的脚步,与铁路机械测控对象紧密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和编写优秀教材为切入点,参考知名特色测控专业的办学水准,准确定位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测控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方向;以专业教育课的体系重构优化为重点,突出铁路机械测控技术课程的主要脉络特点;通过实践体系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检测与控制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强各门课程内部的细节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宏观调整与微观建设同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环节的配套改进,使机械测控技术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最终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49-53.

[2]刘欣.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基本走向[J].教育探索,2012,(4):23-26.

[3]崔军.整体工程观:毕业生就业能力诉求与课程结构调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68-72.

[4]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5-8.

[5]赵建华.高校实验教学目标探析[J].高教探索,2012,(4):73-75.

[6]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6.

第3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重要性;准则;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因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计算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以及经济模式的变革等有重要意义,人们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有很多缺陷。我们一直担忧的关键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如果不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用户势必会面临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信息漏洞等。一旦发生网络可靠性的情形,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一一的阐述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我们也会探索应对这些问题的方针,用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加信赖计算机网络,更加放心使用计算机网络,有助于提升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现如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用户们全都关注的问题就是是否计算机网络能够一直可靠的运转工作,不会被其他要素干扰。从根本上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是计算机技术最基本的,现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会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个人,公司甚至是国家都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关可靠性的问题,主要的特征是规模较大,异构程度很高,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剖析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假如可以准确的引导构建可靠性高的计算机网络,确保在运转的过程中不被其他要素扰乱,突破由于局部破坏导致的计算机网络整体出现故障的不足,能够尽快的恢复故障,全面的进行监督管控。探索作用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给以应对问题的方针,有着十分关键的实际作用。他能够确保计算机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独立性,一个影响要素的发生尽可能的避免其他要素对计算机的影响,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风险降低,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1计算机网络以及可靠性的定义

对现如今的整体情形分析剖析我们能够发现,实际上计算机网络是分布在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和专门的外部设备相互联系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巨大功能和规模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加便捷的传输相关资料和信息,共享相关的数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网络技术是从二十世纪初逐渐广泛使用的,在熟悉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产品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直到现在,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网络采购,甚至是许多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互联网科技。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相对来说是系统性的,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的,这一系统已经愈发的健全,现如今网络化和信息化愈发的明显,在网络领域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含义指的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和时间段里,计算机网络能够确保网络的联通以及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可以展示出计算机网络的框架结构。现如今,计算机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会从各个领域爆发危机,例如政治经济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等,都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预防计算机发生故障,一旦出现计算机故障,要及时的提供解决方案,避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要确保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够顺畅的进行就要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技术系统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研究发现,以下是主要的作用原因:

2.1使用的设备质量是否合格

计算机在联网的过程中利用客户终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网络的应用设施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沟通有一定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中,应该运用那些符合标准的网络线路,局部要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2运用的技术好坏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的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因为厂家不同,研发的网络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系统一起组成了计算机网络,Y构十分的繁杂,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所以,在管控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选取和自己的管理相吻合的软件,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配置相对标准和负荷要求的网络结构。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素质,计算机网络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从业工作者的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性能状况。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系统的培训,尽可能的确保网络系统的顺畅运转,充分的发挥职能的作用。

2.3计算机拓扑机构

结合现如今的发展状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拓扑结构有四种,一种是总线型,还有就是环形,第三个是星型,第四类是混合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线路职能是一种类型,大部分都是点对点的传送相关信息进行共享,在总线型的结构里,大部分计算机都是利用网卡直接连接使用的。但是由于所有的计算机在传输信息的时候运用的是同一个总线,所以在传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冲突,导致传送信息失败,有时候会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总线型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可靠性不高,所以,计算机拓扑结构会作用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

3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详细举措和方案

3.1容错性的设计

容错性设计指的是并行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线路,然后对冗余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可以紧密的连接在关键的网络点上,连接的模式转变成双网络的模式,网络的容错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确保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在出现网络故障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计算机的用户。

3.2双网络结构设计

双网络结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固备胎的网络,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冗余进行核算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性能。采用这样的设计,一旦主网络发生故障导致死机的时候,所有的网络也不能继续使用,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备份的网络系统,代替已经被损害的网络,如此一来可以确保整个计算机的信息能够正常的传送。

3.3整体网络体系设计

前沿的设备以及网络结构等都会对整体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网络结构是分散形式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集中形式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系统更加符合现如今时代的需求,也和计算机网络的设计需求相互吻合,人们在网络的高速上的设计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构建了分层次的网络设计模式。

第4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于教师的职业动力,申继亮认为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构成了教师职业动力的本质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仅凭目前的知识和教学中的直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而研究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开始固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势推行,以前我的动力只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在研究过程中我感受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断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不断达到教育教学的“自为”和“自由”境界。我从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从而激发起内心对研究的热爱,萌发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此时,课题研究便成为一种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内驱机制。

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这二年多里,我通过搜集,学习有关文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如通过阅读于树阳的《把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懂得了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设想,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探究性实验来解决化学问题。如通过阅读王以权的《重振化学实验教学》,我领会到借助实验来减少重复的解题训练,通过拓展实验让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通过阅读曹彬的《中学化学拓展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我理解了拓展性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我深刻地认识到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与其他课题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改变原有行为方式,我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了,我听取了专家讲座、名师上课,进一步充实了课题内容。

三、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成长

当面对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得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我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在最初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依赖于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或没有这种习惯。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案例:《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这一堂研讨课我也结合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了设计。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交流,分享了解硫酸,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探究,合作讨论深入理解硫酸,并对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装置改进比赛。

四、改变教师原有的反思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既包含反思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也包含反思教育实践、教育结果。课后的小结、补充和完善,找学生谈心、与同事讨论,认真批改作业、听课、说课,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对反思自我都有促进作用。教师只有由自发走向自觉,善于反思自己,才能突破“高原现象”。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发现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收集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供研究使用。

案例:《实验方案设计》一章历来是高三化学复习的难点和重点,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复习化学实验牵动每位高三化学教师的神经。反思以往的复习模式,我们感觉总有不少欠缺,重点不突出,思路不够清晰,总感觉知识点比较乱。在2005级的化学实验复习中,经过备课组的认真研讨,我们发现:如果把习题中与气体有关的题目全部删掉,剩下的题目已经不多了。于是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复习策略,把实验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个知识版块,以气体为核心,液体为重点精心编排,写了实验复习校本教材,从全年级使用情况来看,学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做题很有感觉”。

五、改变了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知识系统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个人的实践知识,这是教师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师生进行拓展实验时经常要查阅资料,解释实验中遇到的用课本知识未能解决问题,而且有时要超出老师原有的储备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段地在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左华荣、徐洪林,在研究中教学

[2]蔡其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5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化 会计专业 融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5-02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结合岗位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岗位实践和获取证书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岗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并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大纲相衔接,做到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融合,理论学习与职业证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学的核心课程当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课岗证”一体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现有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会计相关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为理论教材内容授课+部分实训课程+期末纸质考试,包括:按教材讲授相关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按实训教材组织相关实践练习,如ERP沙盘模拟、虚拟账务处理等;期末考核以纸质考试成绩为主,结合课堂表现、实训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学生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专业,以理论纸质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会计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偏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现有会计课程的安排,先根据教材顺序讲授会计要素的发生和计量办法,再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适当练习。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由于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缺乏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训环节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实训过程按照传统的实训教材安排,笼统地展示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岗位情况和业务种类介绍,展现了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流程,但缺乏对每一个处理流程的细化,缺乏实际操作环节练习。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会计岗位都分得比较细致,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情况脱节,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达到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实训课时安排较少,缺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实训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与执业证书考取深度融入到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岗位操作技能练习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毕业生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执业证书,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创建自己的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高校的发展与生源的扩大离不开精品课程的创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开展,各类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应把握时机,积极通过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类型多样的会计类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促进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准确掌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进行建账、会计凭证整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此项工作流程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虽然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该项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标准化答案,而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建立“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应依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会计岗位高度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构建“四环双轨制”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就是要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践。

(二)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时间保持一致,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构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第三学年: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会计综合实训等学习。

第四学年:安排顶岗实习,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企业颁发的企业实习经历证书。

(三)相关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结合。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类行业团体和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分类账、报表、核算、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学生要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并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此项任务,积极参加此类职业技能比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课岗证”一体化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创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要将“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还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结构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深入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材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许多高校现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实用性较差,影响了“课”与“岗”的一体化。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不到位。“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例如“课”与“岗”的一体化,需要有众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但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与目标定位不同,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校能够与供学生实习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资金的支付也同样重要,必须具备完善的实训室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解决办法

(一)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论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由学校牵头购买各种网络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同时,分批次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深入企业脱岗实践。争取在3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校可以将各自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一个公共平台,各个高校在此平台吸取别的高校的资源,取长补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会计类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会计类专业的相关基金,或者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会计类专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保障学生对基本学习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龙菊梅.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6).

第6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会计;实验教学; 优化

2007年教育部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凸显了不少问题,如何贯彻教育部的精神、顺应市场需要变化而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不如理工科实验那么受重视,实验手段也不够丰富,造成高校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落后。以江西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由于软件费没有具体的开支项目,不得已选择盗版软件;有的高校电脑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有的高校电算化实验内容侧重于核算型内容,如账务处理模块,而轻管理型内容,如销售模块等;有的高校根本没有手工实验室,只能购置实验教材和资料在教室完成所有的实验过程;甚至暂时让位于理论教学。这些情况都真实反映了高校因为场地、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对会计实验不够重视,使得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较低

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内容让人觉得会计就是处理数字,方法是唯一的、答案是确定的,会计与企业的管理无关。具体表现如下:

1.被模拟主体单一,忽视了会计主体内部及与外部的联系。

目前手工会计实验的内容只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单一方式,不考虑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企业外部的实际情况。电算化实验内容虽然包括了以财务处理模块为主的其他模块,但并没有涉及企业外部。然而,会计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但存在不同分工,而且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单位都存在关联。而在目前这样的“封闭型”的试验环境中,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协作和主动性,更无法提高实践能力。

2.被模拟经济业务难度较低,忽视了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多变性

目前,高校的手工实验教材主要来源于市场上公开出版的实验教材,电算化教材主要来源于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辅导资料。这些资料仅限于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等理论课程。其缺陷一方面,一些业务复杂、核算难度大的新内容如债务重组等基本上没有涉及;也很少涉及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更不必说专业外经济管理类课程,从而割断了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业务中由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错误、违规等经济业务也不在考虑之列,与现实情况完全脱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实验指导老师缺乏实践能力且知识面较窄

以江西省为例,无一所高校具备实验专职教师,一般是由会计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实验课程。实验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不参与具体教学环节。而会计专业教师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的寥寥无几,缺乏实践经验。即使部分教师有从业经验,因缺少后续培训,也渐渐与会计实务脱节,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另外,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较窄,懂基础会计实验的不懂会计电算化,懂会计电算化的不懂企业资源计划,造成经济与管理综合知识与运用能力不足。

(四)实验教学形式传统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供原始数据、介绍业务流程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是在做作业,无法体验实验课应有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

1.缺少会计岗位分工。现行会计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独自全程模拟全部会计岗位,完成所有流程。学生由此陷入会计分录题海之中,手工记账过程则更令人望而生畏,影响学生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更令学生将会计工作与繁琐、枯燥视为等同。电算化试验课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学生以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密码在不同的用户之间来回地切换,漠视了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而大量记账凭证的输入工作也分散了学生对账务流程的注意。

2.缺少不同的会计主体。目前,高校试验课程都是模拟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实训的。因此,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把握这个规律后课堂上懒于思考,不屑于讨论,坐等他人实验结果。对于会计主体这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并没有通过实验课程而加深对此理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同一笔经济业务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结果是不一样的,如同样是投资,相对于被投资方而言则是融资行为。若高校能选择两个发生同一批经济业务但相互对立的会计主体作为模拟对象,学生参与其中如同比赛,课堂气氛将全然不同。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实验教学的优化意识

2007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教育部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80后本科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于所学的知识第一反映就是“有什么用?”,同时,他们学习、创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将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视为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优化现行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合理教学内容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

1.第一层次:非独立实验课程。为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笔者建议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开设一定的实验课时,这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初级阶段。如在60个学时的课程中开设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这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应在相关教学章节结束后即同步进行。例如,学习完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亲身接触一下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在学习完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根据上次填好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等。教师在选择经济业务时不求多但求精,只要能基本反映企业的基本业务,便于完成账务流程即可。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实验课程的连续性,又可保持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综合实验。该实验课程必须在学习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所有的专业课程后设置。具体如下:

(1)设计财务管理学中所涉及的筹资等业务。现行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仍停留在对某企业业务的会计核算,数据都是给定的,如给定企业向银行借入资金30 000元,学生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而实际中,企业筹集该笔资金的方式可选择向银行借入也可以向股市筹集,筹集金额也可有高有低,企业应如何进行决策呢?设计此类业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财务管理课程所学知识为企业进行决策,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组数据。

(2)设计财务会计学中所涉及的准则业务。可以设计相应数量的准则业务如投资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这类业务设计的主线不是分析同一会计主体对不同业务的会计核算,而是分析不同会计主体对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如投资业务对于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是资产的增加,而对于被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则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在学生完成以上两个环节后,可以由此编制被模拟的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通过所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知识对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4)设计需要职业判断的业务。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增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内容。如资产减值的确认、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确认、错误或违规业务的判断、合理避税的选择等。

3.第三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验。目前高校都引进了ERP软件,ERP软件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工资模块、采购模块等多个模块。建议财务处理模块中引用的数据与第一层次的基础会计实验使用同一套数据,进而实现同一套数据、两种实习、双重效果。通过电算化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电算化对会计的巨大影响。

笔者将会计学专业优化后的实验课程列示如表1。

(三)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随着高校对会计实验重视程度和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对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知识;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会计工作以及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掌握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优化:

1.走出去。应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引进来。聘请会计行业的专家参与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指导,将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沿动态尽快地融入到教学实验中。另外,还可聘请部分会计实务工作者做兼职实验教师。3.加强互动性。会计专业教师应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实验项目;会计专业教师可以与经验丰富的软件公司共同编写教材;高校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培训;高校之间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

(四)优化实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也要作相应调整,由“传授”转变为指导,指导形式可采用课件演示和现场答疑方式。对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会计核算流程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于第二层次中涉及的综合知识,教师宜现场给学生答疑。教师除指导外,还可模拟外部角色,如银行、税务、主管部门。“学”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分工的设计上。对于第一层次的非独立实验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本身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每个学生应从头到尾模拟所有会计岗位,便于系统地了解整个账务流程。对于第二层次可以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模拟成两个不同会计主体,分别对以上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每个会计主体中的学生再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中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对于第三层次的电算化实验内容,应该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让学生体验协作乐趣,同时也体验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项目课程;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37-05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全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总方向。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项目课程的评价,评价对项目教学实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课程评价的意义

2006年11月16日,“教高”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迁移能力、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面对这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各高职院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原来的专业课程从专业岗位群、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定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职教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它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岗位群的技能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是经过教学加工且来源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符合地方经济特色。项目教材按照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设施与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等内容编写项目教材。在教学中,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实践问题为纽带联系知识与工作,以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背景)、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进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项目课程评价可监控项目课程质量,改进教学实践,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保证课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还能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以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总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突出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朝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教师才能按照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以人为本,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项目课程评价体系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进行全面评价。

2.科学性原则

每项评价指标都须经过科学论证,要能直接反映项目教学质量特性,各指标名称、概念要科学确切。建立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项目教学环节质量进行定量评定。每项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客观性,便于准确描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客观状态,应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实行定量化评价。评价方法要合理,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使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可信度高。评价指标体系须明确评价目标,在此前提下全面系统地设计、确定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整个项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自成体系,各项评价要素应有可比性。

3.综合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项目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质量状况,各独立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补充完善,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综合所有指标能科学反映出项目课程的总体质量。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二是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三是项目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突显评价的改进与决策功能。因此,我们所进行的项目课评价体系的研究,既要有课程设计意识,把课程考核纳入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之中,又要兼顾对课程设计的评价。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特征之上。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要从客观、公正、合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提高的角度确立评价指标与数据。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1.项目课程建设评价

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方式,使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程序是: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开发项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方案制定。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程序和项目课程建设特点,制定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课程设置评价: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否深入调查研究?所选项目是不是典型工作任务?

(1)课程目标评价。课程标准制定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否细化成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材编写评价。教材是否按项目要求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编写?教材链接的内容是否涵盖了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否能根据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完成项目?项目预案是否具有共性?项目评价是否合理?项目拓展是否合理?

(3)课程资源评价。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同步?项目所需设备仪器、仪表是否齐备?教学资料和媒体是否完善?

(4)课程整体评价。课程开发者是否了解社会、学生的需求?是否了解学生知识技能与课程的关系?是否请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等人士参加开发?是否符合专业岗位的典型案例?是否从教师、学生及其他有关人员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是否制订了进一步完善项目课程的措施?是否考虑项目外在影响因素?

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组成: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学院教学主管、行业企业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构人员等组成。

2.项目课程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地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由教学活动、师生发展状态和师生工作绩效三方面构成。开展项目课程教学评价,必须具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现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学生、同行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评。高职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院内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体制,特别是院校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保障。项目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色。通过工作项目整合理论与实践,其知识结构来源于职业工作结构,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人才需要。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可大可小,有利于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项目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4)教师要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能力要求更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和能力的提升。

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特点,对教学评价主要从10个方面进行考核,如表1。

总之,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在理论、实践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评价指标制定方面如何达到评价理念的要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创造性地使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职教论坛,2010,(12).

[2]张荣胜.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3]阎卫东,张宪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4).

第8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江苏省大港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位于城乡结合部―丹徒新城,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市区,而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各个乡镇初中。本文主要解决在同一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部分学生(操作技能好的,主要是市区来的)“吃不饱”的问题和另一部分学生(操作技能较差,主要来自于农村)“吃不下”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让其在完成现有水平下的信息技术技能实践探索的前提下挑战更高层次的实践任务。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中,把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统一分解为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系统,并分析了各个系统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类型,探讨了依据不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还基于课堂教学可操作化方面的考虑,提出了实施因材施教理论的具体方法,最终利用构建的“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课前准备阶段,实现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

学生分层,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生源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各有差异,教师应根据这种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这里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方法的优劣,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目标的高低,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分层,就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原来规定的统一性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是否达成,是由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体现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由。

根据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教师可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前,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确立一个学习的理想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特点(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对他们提出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对同一水平的学生,所提要求的着重点或侧面也不一样,如对于热爱思考钻研的学生可以重点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另一些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则侧重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施教分层并配以适当的评价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内容交替或交叉变换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均衡地实施匹配教学与有意失配教学。要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有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的环节。把整节课分成学生分类自学―教师集体讲授―学生分类质疑―教师分类指导―学生分类练习―班级小结的课堂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根据课前准备中的学生分层,在心中有个班级总体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分布图,适当地进行施教分层,并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有效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评价。

3 课后复习阶段,做到作业分层与评价分层

作业分层,即对于学生作业巩固方式、记忆巩固方式的差异给予分层指导。课内作业可统一要求,课外作业分层、分类设计,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扬长补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

评价分层,主要是针对各层次、各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分类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不足;评价可以采用个体内相对评价,不进行个体间相对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样,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还能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如场独立型学生通过对场依存型学生的整体直觉能力的评价,学会了积极的简化思维过程;场依存型学生通过对场独立型学生清晰地分析推理过程的评价,则学会了适时运用逻辑分析的策略。以往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往往将不同考生某次考试的原始分数加以比较,这样不利于提高各种类型学习者的积极性,必须改进,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超越。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在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中教师要及时对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辅导。①对学习态度、动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动机激发与监控措施来改善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巩固和记忆方式。②根据学生学习时间节律的不同,指导他们合理调整和高效的使用时间。③在课外辅导和个别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技术,如“教育合同”、“学习包”等。如对压力督促型学习者采用“教育合同”的教学技术可以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而对于能力比较突出的学习者采用“学习包”的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其在自己原有层次上不断提高。

4 动态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后复习阶段的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使课后复习成为下一个课前准备的反馈,这样,“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中,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实质上均成为一种动态过程。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互相补充,如我们可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异步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搭配使用。“个别化教学”也叫个性化教学,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大班进行,前提是充分研究、了解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差异互补,互相启发,提高学习速度和和效率;“异步教学”,也就是“分合式”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合―分―合”或“分―合―分”。这种“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5 结语

第9篇:科研计划课题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软;管理队伍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08-02

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

1959年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随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世界范围遍地开花。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家孵化器——武汉高新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6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为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

联合国开发署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为孵化新生企业而营造的一种具有人为可控性的孵化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宗旨就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帮助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在欧盟国家里,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义是一些新生企业在一个有限空间的聚集地,通过向新生企业提供一个带有共享设施以及管理支持的模式化建筑,提高新生企业的成活率。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认为,企业孵化是一个商业企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它们非常脆弱的启动时期,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内行管理帮助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帮助其生存并成长。我国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在《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中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家为宗旨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基础,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

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联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提供办公设施、共享资源、综合服务支持,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初创时资金准入的门槛,提高新生企业的成活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关键的服务,即空间、共享的设备和服务、管理咨询以及资本供给服务。

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类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多样,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孵化体系,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创业者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相应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必然不同。本文试图根据在孵企业类型、投资主体、营运宗旨、发展形态、创业者特点等进行划分。

3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3.1 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最初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孵化领域,政府、国企、私企、风险投资机构等投资方纷纷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合作承办一批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3.2 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趋于网络化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形成了跨省、跨市、跨县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网络组织结构。

3.3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趋于专业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过多的服务,势必造成定位不清、功能不强。服务专业化是指服务上往专业化上发展,给初创中小企业提供一些更专业的支持,如出现的一些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软件产业基地园区、广东工业设计等。

3.4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质量提高

各类服务型中介机构纷纷进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管理咨询等方面的集成化综合服务。这些各式各样的中介机构与大大小小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初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提供与之相关的服务。

4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在运行过程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4.1 投资主体单一,政府一枝独大

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主体来看,投资主要来自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一般都定位为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扶持初创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公益型服务机构,属于准行政单位性质。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的初期,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必要的。

4.2 管理官僚化,缺乏市场化机制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作为政府机构的单位,拥有一些行政职权,承担政府机构交办的任务而获取财政收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出现了隶属关系复杂、责权不清、政企不分、孵化器治理结构层级不清、冗员过多等问题。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的在于帮助创业者顺利孵化企业,度过新生企业困难的成长初期,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应该是半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企业。

4.3 硬件服务有余,软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的服务种类越来越健全,但是所提供的孵化服务仍然属于较低水平,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增值服务,仍倾向于向在孵企业提供办公场所、硬件设施、物业管理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硬内容。

4.4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法提供深层次孵化服务

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仅要为在孵企业提供完善的硬件服务,也要提供高水平的孵化服务。

5 推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起初仅凭政府的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对孵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以往单一投资模式逐渐地暴露出一些弊端,限制了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抑制了它们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孵化器产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入。

5.2 管理运作企业化、市场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运行机制应该由事业化机制向企业化机制转变,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洞悉企业管理本质,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实现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互相制衡的委托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孵化对象评价选择机制应市场化。

5.3 提高孵化软实力,强化孵化功能

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具备提供综合的能力,它不仅仅提供包括场地、办公场所、硬件设施、物业管理及税收优惠政策等在内的硬,更应强调的是提供高附加值的孵化服务。以往单纯的办公设施服务已远远满足不了初创企业的需要,初创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软服务+硬配件”的多功能一站式的孵化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在各创新主体间发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建立多种类、多层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吸纳风险投资、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为创新企业融资、企业上市及运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服务。

5.4 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改善经营管理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需要孵化器管理队伍既懂得企业管理、投资风险控制、外贸交易法律法规,又要具有扎实的科技背景。要改变目前孵化器管理不善的现状,首先,需完善用人机制,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市场化机制,公开招聘、选拔孵化器经理及管理人员,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其次,加强培养培训,建立孵化器经营管理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培训。举办培训班,帮助提升工作人员了解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掌握经营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最后,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工作人员报酬与服务质量数量挂钩,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云志.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关于专业孵化器参与创业投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4-5.

[2] 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网.http://.

[3] 顾军.中国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浦东张江孵化器为例[D].上海海事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