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建构主义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启示

第1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西方数学史言必称希腊。古代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系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皆数”。柏拉图在数学史上第一次讨论了数学的本质,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数学是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阶梯,一个中间阶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数学是理论科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的科学;数学对象是抽象的存在;数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属性。欧洲中世纪时期,代表人物有波爱修和罗杰•培根等。波爱修认为数学是思辨哲学。罗杰•培根则认为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其他科学的可靠性都以数学为基础。欧洲近代,也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提出对数学本质的看法,如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等。笛卡尔认为数学是理性的演绎科学。莱布尼兹认为数学是天赋的演绎科学,数学知识是必然真理,具有先验性。康德则认为数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他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数学与哲学的区别;数学是综合判断;数学判断是先天的判断;数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客观实在性。

2数学绝对真理观的终结

2.1非欧几何的发现

19世纪以前,数学哲学一度从属于哲学,未曾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数学哲学家们有不少为后世推崇、借鉴或批驳的数学哲学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思想都是围绕数学的真理性问题展开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向哲学家们建议了一种认识真理的方法:从少数几条明白清楚的前提出发,用逻辑工具证明你的结论。如果前提是真理,则结论也是真理。但数学哲学家们提出了质疑。怎么知道这些前提———欧几里得的公设是真理呢?而且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确实并未具有完备性。数学家们在证明第五公设无果后,逐渐怀疑证明的方向不对,从而考虑,若第五公设不成立,又会推演出什么结论?是否会得到另一个几何系统?这正是非欧几里得几何的由来。非欧几何的出现有划时代的意义。19世纪以前,欧几里得几何一直被看做关于空间的绝对真理,非欧几何的产生,正是对这种数学绝对真理性的怀疑,它的建立,是对数学绝对真理性的完全否定,因而非欧几何标志着数学真理性的终结。

2.2数学基础研究

非欧几何的创立,对一直持守数学绝对真理性的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好比一直以为坚固的大厦,却突然因为根基不稳而崩塌,这让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措手不及。20世纪初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期望重建数学大厦的基础,重建可靠的数学。由于数学观不同,发展出数学基础的三大学派,这时数学哲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独立。逻辑主义学派,以罗素为代表,提出数学的可靠基础在于逻辑,数学可以从逻辑推导出来,数学研究应该从逻辑的概念和原则出发,即数学归约为逻辑。直觉主义学派,以布劳威尔为代表,提出:数学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直觉构造;在直觉基础上构造数学;排中律不是普遍有效的。即数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数学是纯粹心智的构造,是借助于直觉实现的构造活动。形式主义学派,以希尔伯特为代表,提出:数学是按规则在纸上用符号所做的一种无意义的形式游戏。

3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

可以看到,对于什么是数学这一问题,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的研究未曾停止过,而且结论至今还未统一。但是不难发现,从数学起源之时,到数学三大基础学派的争鸣,数学史上,绝大部分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无论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多少争议,但其实,他们都在坚持,数学知识是唯一确定的客观知识,数学真理是绝对可靠的。这种绝对主义观在数学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实际上,数学家、数学哲学家们是在寻求可以提供数学绝对真理性的依据,寻求可靠数学的基础。甚至在非欧几何的出现后,仍然希望重建数学的可靠性。因而相对的,出现了数学可误主义观、拉卡托斯的拟经验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这不得不说是数学史上的伟大转折。1991年,欧内斯特提出了数学综合论的观点:一个融数学哲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综合数学理论。

4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4.1数学教育的目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教育几乎都具有这样的目的:传承知识和技能。纵观国内外的数学教育,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数学教育的价值正在于此。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不仅仅在于数学教育传授数学知识的价值,更在于对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理性公民的培养。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更是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4.2数学教育的内容

数学绝对真理性的丧失,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对数学知识是客观真理性知识的看法。研究发现,数学的起源、发展与实践是紧密结合的,数学的实践性价值不容忽视。数学教育的内容更是与实践密不可分。数学的实践性价值在于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科学抽象的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是以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包括对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和形以及其他符号来抽象表达的一门科学。

4.3数学教育的方式

社会建构主义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的启示,不仅在于对数学知识真理性的反驳批判,更在于数学知识的建构生成,这就要求数学教育采用启发式之类的教学方式,从单纯传授数学知识转为学习者数学知识的建构生成,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

4.4数学教育的评价

第2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 启示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原则中的具体诠释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习自主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以适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和社会环境,并能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付各种挑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在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相当重要;(4)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的高低,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的高低。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在听力课堂上努力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气氛,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要和蔼可亲,充满朝气与活力,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听力水平。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因为听力理解涉及语言知识、心理因素及听力技能等多方面,所以听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稳定情绪,大量练习,才能成功。其次,教师不应只放录音,对答案,而应兼顾培养学生说的机会,以免听力课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应区别不同的对象进行提问,对程度差的学生宜多启发、多鼓励,让他们多做机械性、重复性的回答;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多做描述、判断推理性的回答,使优中差生都有练习机会,学有所获,兴趣盎然。

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接受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实践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全人教育”;切忌一味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他们的主观因素。教师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应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景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2.注重精听与泛听,听力与口语相结合。

精听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中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通常,精听要求学生多听几遍,或者将文章分成语段、语句各个击破,或者是逐词逐句的听写练习。精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泛听,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听力材料总体把握的能力,不要求学生听懂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重点是对语篇的理解。泛听能力是建立在精听基础之上的,精听是训练基本功,泛听是巩固和扩大精听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听力教学目的。

听和说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和提高。听为了理解,说为了表达。听的能力若增强了,便为流利而准确地表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说的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练习听力时,也要多讲多说。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知识建构,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m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播放英语新闻、多媒体光盘节目、英语经典影片、名人演讲,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使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听力环境,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及真正的、自然的话语特点(如迟疑、停顿)和特定场合和交际情景的真实用语(如通知、广告、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电话、讲座、辨论),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相对不足。同时,在课外,还可以利用语音室、校园网或电视给学生定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题材的记录片,或者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寻有用的视听网络资源。这些都有助于非语言信息的输入,克服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任务的“3P”教学步骤,即呈现(示范语言结构)、练习(学生运用这些结构进行句型练习)和表达(学生运用这些结构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对于语音和句法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在大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不是系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建构主义理论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言教学从关注“教” 向重视“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的客体本身向语言习得和运用的主体转变的趋势。教师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望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权”、“在多大程度上负责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互动活动形式”等方面。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大部分课堂时间应是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时间,交际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实现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中任务的创设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观赏者和评价者等多维度角色的转变。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教师可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尤其是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安排听力训练,培养积极的听力策略,加强课外听力。我们相信,只要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通过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听力水平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海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第3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沉默;英语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9-02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考试成绩很好,甚至可以阅读英文原著,却在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时难张其口。他们的英语是背在脑子里,听在耳朵中,却无法做到说在嘴巴间。之所以不能灵活运用,没有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去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起了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足够的自我活动空间,加之学生英语课堂上的挫败体验,损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走进很多英语课堂,看到的总会是老师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乖乖坐在位置上或沉默不语认真听讲,或埋头纸上龙飞凤舞,或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很少看到学生们开口和教师用英语交流,这种情况甚至在口语课上也会发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的控制者,是权威的化身。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控制者,是成绩的提高者。这种现象俗称“课堂沉默”,这是困扰国内许多大学英语课堂的普遍症状。

一、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

我国的儿童在还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大部分都是天真活泼、开朗好动的,想象力丰富,喜欢提出问题,而且都是很新奇的问题。但是入学之后,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提问却越来越不积极,主动发言的次数更是迅速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无问题大学生的产生。首先,素质教育提出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已经广为倡导,但是,课程倾向于科学理论传授,片面夸大科学作用,忽视人文课程,缺乏人文精神的传统知识型教学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仅仅被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得到的来自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少之又少。勇于创新、善于质疑的精神在学生身上从小就得不到充分弘扬与培养。其次,长期以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学生眼里一直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任何从教师嘴里讲述出来的知识都应该是完全正确、不容置疑的。所以,学生会认为从书本、教师身上学到的知识都是毫无错误的,即使有时候自己的想法跟书本或者教师讲得不一样也会认为是自己错了,从来不会怀疑是教师或者教材出了问题。再次,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革除干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完全是纯记忆的知识,知识量大,难度深,学生无暇顾及也不重视个人的思考所得,认为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考上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最后,由于我国受儒家传统的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倡导人人谦逊,保持中庸,随波逐流,如果过分展示个性会被别人看成是异类。同时,服从权威的思想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无问题大学生”。

2.其他原因。在许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教授的方式都是整齐划一的,以一节课50分钟为例,5分钟为课文内容简介,25分钟单词句法讲解,15分钟课文内容讲解,5分钟其他时间。这样一来学生每节课练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随着大学的扩招,好多学校的英语都是大班授课,往往是几十甚至几百学生坐在一起听老师上课,课堂不容易控制,导致回答问题的往往是极个别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练习口语的机会,慢慢的也就养成了不爱回答问题,沉默不语的习惯。这是英语课堂沉默的一些特殊原因。

二、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实质上只是为学生的建构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环境、情景和时间上的保证。

三、建构主义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反对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认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主客体浸润的结果,是教师利用教学来提供认知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演讲者转变为先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由此,基于这种理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达到教授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涵盖其他人文学科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情景脉络教学观。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中去,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例如使用实物或多媒体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教学观。传统教学中虽然师生同处一个屋檐下,但是教学多是老师向学生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很难有机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也很少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中融入互动的因子,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协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开口说英语,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

将建构主义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实现英语课堂新面貌,需要广大师生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相信在共同的目标的引领下,有教师和学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一定会远离沉默,焕发出勃勃生机,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龚智敏.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3).

[4]李细平.关于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06,(9).

第4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 语境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我们掌握的词汇数量不仅能影响到我们交流的能力,也能影响到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该语言来进行交流,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应重视词汇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单词量,他才能恰当的将词汇组成句子,最终更好的进行交流。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说到:“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见英语词汇对于整个英语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意思,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发现,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突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想吻合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协作学习、情境创设、会话交流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让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听课,发现许多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会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新词的用法和语言点,然后学生们会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这些新词。老师这样一味的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协作和思考,会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大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填鸭式的讲授单词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会使词汇的含义脱离了文章,并且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接触很多的词汇,这会使得学生产生压力,同时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重在词语的记诵,而忽略了词汇的应用。老师单个地讲解单词,而不将词语与文章、句子联系起来,因而学生只能知道词语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词语在文章和句子中的运用。许多教师过多地运用中文对词汇进行讲解,在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单词之后完成练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课堂失去了英语的语言氛围,还会使得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之后不能灵活地将词汇运用于交流。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操作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利用必要的条件,通过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善于思考,去感受或体验不同的情境,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自己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而不是完全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利用情境、会话、协作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变课堂主导者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要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里(1979)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那种方法”。从心理学上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词汇变得生动直观,通过将词汇与声、色、光、影融于一体,将大量的英语词汇信息直观、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举个例子: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关于西方节日的,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关于(The Custom of Halloween)。课文新词较多,要让学生单一的记诵单词非常困难。笔者在讲授此课是大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听故事等形式对词汇进行讲解。如:在讲到“Jack-o-lantern”时,不用提前知道它的意思,看完时负玫氖ゾ故事的视频,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它的意思(南瓜灯)还了解了它的由来,反应非常好。

3.利用语境学习词汇,实现情景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分为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现实的情景或语境中去体验。语境即语言所在的具体环境,是理解和解释词义的前提,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是以讲授词义,语法功能,词语搭配等等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可能可以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却不能准确地运用。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词汇意义的情境,把词汇至于语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词的含义,让学习者对要学习的新词汇进行主动意义上的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词的具体意义。

很多英语词汇存在多义现象,要辨别出不同的意义,教师最好采取语境教学。例如heart一词:

例1:His heart stopped beating and he died soon afterwards.(名词:心;心脏)

例2:She knew it in her heart.(名词:内心)

例3:I want you to put more heart into your singing.(名词:热情)

例4:The lake i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est.(名词:某事物的中心)

例5:Try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词:事物的实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heart一词的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来判断,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必然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传统的词汇教学相比,学生仅容易记住所学词汇,而且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董艳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梁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5]贾晓云.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探索.2014.

第5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各种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同化的抗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发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观可以应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鉴该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的启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个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其维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2010)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1)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譬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例如有精神障碍、失聪、失明的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2)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3)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个过程。(白亮,2009)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班克斯(1999)在他的《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一文中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主要维度,即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 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 pedagogy)及授权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内容整合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实例、数据和信息。例如讲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作出的贡献,选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体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识建构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受到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减少偏见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更民主宽容地对待他人。公平教育则是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有证据表明,某些民族和种族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国学生,采用积极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最好。授权式校园文化指学校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促进其情感发展。例如,取消分轨制和能力分组,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非对他们乱贴标签。

二、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

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班克斯在1999年提出了多元内化教育的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及授权式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这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一个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ennis M.Mclnerney,Valentina Mclnerney.Educational Psychology:Constructing Learning(Edition 4)[M].Sydey:Prentice-Hall,2006.

[2]James A.Banks.Dimens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revised from:James A.Banks,“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an,1999.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靳淑梅.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0,(11).

第6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0-01

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最近一段时间,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阐述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

二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倡导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意识,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对教学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学习观、教学观、任务观、环境观四个方面。学习观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对其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中介作用,适当地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并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任务观认为,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任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环境观认为,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是学习中的促进因素,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中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影响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教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又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

第一,创设真实情境化的语言空间。传统教学法强调对概括性知识的传授,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传授外语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结合起来。英语学习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种种交际情境,鼓励学生与语言环境积极互动。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第二,学习的社会协作性、互动性。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的语言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 结束语

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把权力赋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学会调节自我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情境和社会环境,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

第7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公共英语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33-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国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公共英语教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很多地方仍需改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以往的公共英语教学,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备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形成“满堂灌”。学生主要靠书本获取知识,以考试为目的,感到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为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而学习,毫无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也不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二)课堂教学中单一教具的局限

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教师仅使用计算机一种媒体,缺乏丰富的刺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由于时空限制,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分单元、分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英语的普及。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侧重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句型操练、对话等较为生动的教学形式,仅在教师口头创设的一些情景中进行口语训练,而很少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练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学习

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变成自己的东西。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二)关于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有了自己的看法,或基于以往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三)关于师生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的新角色比以往传统的知识讲演者的角色更加重要了。教师只有具备更宽广的心胸、更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公共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更趋于全方位、多层次,使公共英语教学可以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可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学习者营造解决问题的概念框架,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着框架逐步攀登,并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继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把复杂的英语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模块,便于学习者对词汇、短语、句型的理解逐步深入,不停地把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教师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地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英语学习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实施该计划,最终解决问题,获得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3.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是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变式,呈现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公共英语教学中,一个汉语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单词或句子来表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使用的英语也不一样,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二)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以小组学习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合作学习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1)科学地认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创造了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在听、说、做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对学习环境设计的特点。

(2)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评价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我们必须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成员构成、小组规模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

2.平等性

英语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必须建立平等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1)生生平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良好气氛,根据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的任务,使他们参与合作,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与别人是平等的。

(2)师生平等。建构主义强调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要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伙伴,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以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

3.独立性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要想深刻地理解知识,必须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都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三)运用情境教学方法

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目的语环境,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小组协商、辩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为此,教学中应做到:

1.用目的语来组织教学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目的和教学环境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在交际中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教师和学生对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下一步学习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2.学习情境要真实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发生其实就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英语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它们。

3.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方式获得理解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小组讨论和辩论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在小组讨论中,各种思维集合在一起,就必然撞击出新的思维火花,使学习者能够学到很多原来不熟悉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助于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总之,在未来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采用“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室内设计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培养目标模糊、价值取向重知轻行的、培养方式标准化、教学设计程式化等。虽然相关的教学改革进行多时,但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会严重阻碍环境艺术教育的长期发展。可喜的是,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行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方法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在概念上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瑞士的皮亚杰。其理论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该理论基础上,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中来进行,也就是其有名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育论思想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的过程。

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研究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不过在如何看待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等问题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却有一致之处:在如何看待知识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惟一的答案。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在如何获得知识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助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植根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甚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它是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 把握室内设计教学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

室内设计与社会发展结合地尤为紧密,它直接反映人类的文明进步,体现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无论是其设计理念还是材料应用等,都紧跟时代步伐。但是,我国设立室内设计专业时间很短,在教学中基本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点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认识上来看缺乏创造性

在我国,开设室内设计课程的多为建筑类院校或美术、艺术类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无论是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学科特点还是从设计对象来看,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对室内设计专业认识的不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室内设计停留在简单的装饰、装潢等浅层次上。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特点使得借鉴与抄袭现象更为普遍,室内设计走折衷主义,导致创造性的缺乏。

第9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视听说教学 教学启示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教育理念是“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近年来,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广泛运用。视听说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政治、经济等文化背景方面具有长足优势。其主要通过大量英语视听说教学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除基本词汇、语法、句型教学以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使用英语视听说课程,但不足是绝大多数视听说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只进行单一的课本教学,强调了“听”而忽视了“视与说”。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总结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尤其是维果茨基(Vygotsky)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知识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再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模式,不再只重视课本,用另一种方式重新阐述了“知识”、“教”、“学”等概念。学习环境包括很多要素,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四个:情景、合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主动获得外界资料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学习者在教师、朋友及父母的帮忙下,利用资料,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通过这种主动的建构,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别人不可能代替;获得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筛选、转换,最后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建构主义模式教学认为学生应该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收集,然后进行剖析,还要对这些材料提出不一样的设想,并且加以佐证;在学习者学习时,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给予辅助,使得学习者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学习者只是被动地获得知识,应该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当然,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建构,不是传统模式那样仅仅进行传授,而要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习者相互合作,从而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不正确的想法要积极引导学习者调整。由于学习者的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因此对相同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这种不同的理解,便成为一种珍贵的资源,供大家学习。

三、高职视听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听说能力的训练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视听说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视听说课程,但不足是各大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实际问题。综合对广西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能达到。

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政治、经济等文化背景。然而,教学资料的选择对这门课程的影响不容忽视。使用的教学材料不同,对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度也就不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市面上的高职视听说课程的教材种类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相对单一,学习者们的要求不能达到。如果学生教材太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那么学习者们会对所教的知识感觉厌烦,长此以往失去获取知识的激情。

2.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习者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应该处于主要地位,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教师一时并不能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固定思维模式,在课堂上仍然主宰并控制知识的呈现过程。另外,学习者们如果只是一味地被动地获取知识,不会积极参与其中,只是按部就班地作业,这种模式并不有利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及学习热情的激发,更不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

3.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水平。

当前的视听说课程评价方式通常是播放若干视频、音频材料,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进行答题。题型主要包括正误判断、单项或是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或者问答题等。这种教学方式和其他普通的听力课并无差别,不但偏离了视听说教学目标,而且偏离了高职教育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特征。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评测不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口头表达、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既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又束缚了学生能力发展。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视听说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让学习者真正参与到知识的转移过程中,真正成为意义构建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文化水平的目的。

1.适当引入恰当的学习材料,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

以广西某高职院校的用书《前景英语视听说》为例,该书每个单元的Watching部分都以电影或电视剧片段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音、画面等的优化组合,使得语言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恰当的学习资料,如脱口秀节目片段,新闻片段,纪录片等。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创造有色、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当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媒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视听说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传统课堂上,一般采用教师集中讲解、个别操练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无法顾及每个学生。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应当下意识地根据学习者们的情况,将其分成小组,并且创造适当的情景,完成恰当的任务。将学习者分成小组学习的优势就是这样,会有比较活泼的气氛,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3.教学评价多维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教学的评估应当是动态、灵活、综合的,对教学工作的评估不单纯是为了区分教师的优劣,更是在于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情况的改变选用不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快的发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评价方式。比如在课堂上,由于教学的目的不同及学习者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各不一样,教师应当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如单词听写、口头报告、听力测试、协作完成某个任务等。对不同的学习个体来说,其结果都是不同的,而在学期末,则可以采用卷面考试、考核的方式,以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最终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