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

第1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考试题模式也在逐步地完善。作为一名一直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老师,我感受颇多。总结这几年的教学,我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试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些心得,我相信这些心得对于同行们会有一些帮助。

1. 在词汇方面 学生们常常对于英语学习有一个认识上得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学英语就是背单词,短语,而在背的过程中又经常会存在遗忘的可能性,所以英语很枯燥,不好学,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事实上,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去记住多少单词,短语,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多少。古人云:“学以致用”。这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只有我们不断地运用我们已经习得的词汇,才能使这些词汇在我们的头脑中扎根,才能够使词汇学习事半功备。比如,我们经常在去一些公共场所时,会看到在地上放着一个提示牌,上面写着:“Caution, wet floor.”在这里所出现的“caution”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一个单词,如果我们能明白提示牌的意思,那么我们也就掌握了这个词汇,而且很难忘记。除此之外,教师的指导方向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对于高考中出现频率高同时又对于学生有记忆困难的词汇有精确的梳理和掌握,就能使学生们在记忆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例如,“ available”,“accessible”都是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可是学生们常常记不住它们的意思和用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训练来帮助他们完成系习得目标。

2. 在语法方面 很多的学生都抱怨英语的语法太多太难懂,因此他们学不好英语;也有学生认为其实对语法不了解也能把习题做对,学语法没有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的看待语法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虽然要强调语法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决不能夸大到把英语教学等同于只给学生们讲语法,练语法,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们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百害而无一利。而学生们如果过于忽略语法学习,就会在做题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在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第31题: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如果学生对于主从复合句的类型和判定以及连词的选择原则没有准确把握的话,这道题就不能锁定正确的答案是 “whose”。

3. 在阅读方面 学生们对于阅读缺乏信心和兴趣。他们常憧憬能做一些没有他们不认识的单词的阅读,但这不现实。由于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技巧,以及词汇量的局限性就导致学生们在这部分失分较多,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对阅读的恐惧心理,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改进。(1) 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们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尽量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鼓励他们用所学的词汇去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学,也才能学得更有效。(2) 从学生高一入学就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语法体系。我个人认为应该以句子的成分划分为切入点,让他们具备准确判定句子的成分的能力,随后在进行主从复合句的讲述。以我的教学实例来看,这样做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完成他们语法体系的创建,在高二时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其他语法项目的学习,比如非谓语动词,从而在能有效减轻教师和学生高考一轮复习的压力的前提下,是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3) 教师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在高考中大多数的阅读理解都以寻找事实细节,总结主旨大意,做出推理判断,进行词意猜测为着手点,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做题意识,忽略无关的生词,带着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寄望于读懂文章的意思从而找到答案。我相信如果我们教师能引领学生做到这3点,英语教学效果一定能更好。有表述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们指正。

第2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着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增强高中生文化底蕴和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方面影响深远。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化加剧,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侵占,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作为伟大的民族教师都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消失而担忧,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高中课堂中,让学生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简介中国传统文化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时间上,表现在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优秀文化;在空间上,包含中原、边疆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容上有经济生活、科学住行和政治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摒弃,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功能的社会效应,无形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产生重大影响。还有部分人觉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演变成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例如:习俗、信仰和法律等各种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同,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各不相同,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各不相同的原因是语言学角度多、视野广以及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不一样等。

2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象征着国家的精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一直打开国门对外来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把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带向世界,然而却没有实际做出行动,大多数时间只是走形式主义,缺少文化的发展、交流和传承行动。中国缺少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行动,更不要提研究、发展和弘扬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顺应高考,像2017年的考纲中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察,因此老师必定加强学生对古诗文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这样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完全依据高考内容而设定,尽管学生也会学习到部分文言文,但是学习目的仍是为了高考,没有真实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只是让学生大量的记忆古诗文和大纲要背诵的文章,只需要学生知其然,而不需知其所以然,出发点不一样使得传统文化不能顺利地传承。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3关于如何合理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进去,利用教学内容和方式改进的方法进而实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3.1通过兴趣培养挖掘教学资源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若你仔细观察思考便会发现高中教材的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有其编排的目的。教材中《论语》、《沁园春》、《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都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文章中,有的体现了中国人的义,有的体现了智,有的体现了勇,有的体现了其谦让不争的德行等。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使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鉴赏传统文化,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描写,例如,对于归隐生活,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豪放的性格和心理,可通过课上让同学模仿仰天大笑出门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陶渊明先生却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再比如苏轼,妻子的离世他表现出一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痛苦,而庄子却在妻子离世后鼓盆而歌,非常开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时刻让学生进行比较,领会不同作者的精神和思想方式,了解各个时代人的思想内涵,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需要知识渊博才能带领学生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3.2通过课堂文化氛围熏陶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进而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围绕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关注名家朗诵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等。中国的名胜古迹上大多留下了古人的诗词歌赋,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切身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和传统文化与美德结合起来,让学生见识到民族文化的精彩,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数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忠、耻、信、义、智、孝、礼、廉,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传统文化的根。大力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人才能拥有仁义、睿智、忠勤等优秀品质,中学生才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民族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

3.3拓展名篇,在教学中加入国学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著中,然而,教材中只出现了篇章的一部分,再加上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课外又很少阅读经典名著,因此,学生完全不能领会名著所讲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名著的背诵、赏析、竞赛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进而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的积累,使得我们获得智慧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意义深远,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每个人都应担起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者:郭丽艳 单位:铁岭县高中

参考文献

[1]宋石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1(28).

第3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

第4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第5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选考试题”首次登场。新旧高考命题题型虽然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几个板块组成,但新高考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这既是试卷变化最大之处,更是新高考试卷的亮点。与此同时,新试题加强了社科类文本阅读的比重,题量在旧高考的基础增加了一道,而分值却是旧高考题的两倍。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题型也有不小的变化,由纯客观题型演变为主客观题型兼顾,分值、题量各占一半。选考类文本的分值则比旧高考必考文本的分值有所降低,语言表达题量和分值也有降低。这个变化,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人文内涵”培养和“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改精神,也表现出命题者关注社会发展和需要,引导学生和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题型”,意在鼓励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给考生个性以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选材富有时代感,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地方特色。试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22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选材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并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表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是广大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因此,这类材料,比其他任何纯理性的抽象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答题要求来看,既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广东题锐意出新,命题视野开阔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围绕“做好人,才做艺术家”这个中心展开,对人生有正确导向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名句默写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舍弃了旧高考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所选取的材料,一改传统的传记文学,选取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篇章,取材新颖,内容生动,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不像传记文学那样面孔冷峻,这就拉近了文言文阅读与中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23题是关于粤剧的信息筛选试题。这个内容极具岭南地方特色,作为广东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广东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涉及。老题型新内容,面目鲜活,体现了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

客观题难度降低而主观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第1题关于汉字读音,几乎没有设置解题障碍。第2题,关于成语及熟语的运用,秉承了旧高考的传统,去掉了生僻成语以及介于成语与熟语之间的熟语。第3题是关于词语的辨析,选材都是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辨析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词语以及内容的理解难度都不大。而主观题则适当增加了难度,如选考类文学文本第18题,选考类实用文本第21题,要求学生既结合文本内容又结合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回答,这样既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又考查了“审美情感”和“思想情感”,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社科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将原来的三道客观题改为现在的主客观题各两道,无疑增加了答题难度。这些题注重对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开掘,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力度也相对加大。

选考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增加,但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增设选考内容,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例如,文学类文本第18题,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情感”角度命题,学生解答时既要鉴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实用类文本第21题则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角度命题,出题思路与文学类文本虽然略有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选考设计了不同文本的阅读试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依据自身特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阅读答题的自由,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增加探究题型,凸显新课程理念。该套试题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第21题是该套试题的亮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

宁夏、海南题 推陈出新,改革力度较大

试卷知识结构与题型结构推陈出新。该试卷题型安排除了根据课改精神推出选考题外,还改变了旧高考试题的编排顺序,先从社科类文本阅读开始,然后是文言诗文阅读,接着是选考文本阅读,再是语言文字选择与运用,最后是写作。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套试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中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保留了其他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语言运用题量减少,分值也相应减少。但整个板块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着力考查语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最突出的变化是分值的提高。比旧高考试题增加了4分,更重视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文本阅读设置选考题,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紧随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试卷中文本选材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兼顾传统。例如,社科类文本选材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却出不了伟大作家"的问题,具有时代特点,而选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是《林冲见差拨》,则是传统的古白话小说,选考实用类文本是《叶圣陶在四川》,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相关信息。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探究题与广东、山东卷一样设在现代文本阅读部分。但两省该题赋分比广东、山东都要多。第14题和18题是探究题,赋分均为8分。这样设置分数,体现了海南、宁夏两省对探究性试题和对探究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相关。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这样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上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这样命题继承了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的传统,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由于这个命题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和自己的积累与个性特长立意作文,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东题平稳中体现创新,继承中寻求突破

山东题全卷整体结构形式与旧高考试题结构形式保持一致。不论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考查,都体现了良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除选考题以外,其他题型没有任何变化,该套命题体现了在课改第一年高考中平稳过渡的命题特点。

整套试卷从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上,又都在稳中创新,在继承旧高考的传统命题题型上寻求变化和突破。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文由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回归到“话题作文”。作文话题没有安排任何语境,话题本身充满了诗意,虽说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立意和选材的自由度非常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写作,便于学生展示个性才华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识记和阅读欣赏部分虽然题量、题型没有变化,但文言文的翻译和名句默写题增加了分值。

分值增加3分,这暗示了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准确翻译文言文和名句默写则是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基本的方式。

社科类之外的文本阅读由过去的必做题改为选做题。在题型和文本的选择上与广东题多有相似之处。

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做不同内容的文本试题。阅读文本的变化和选择的自主性,便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命题与新课标所确立的“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十分吻合。

试卷信息量大,题量与旧高考一致,但比广东题多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主要是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表达部分各多出了一道题,因而涵盖的知识面更为广泛。

文本阅读选材继承传统,立足于稳,重视语文的“文”的色彩。选材虽然生活气息没有广东试题浓厚,材料也不如广东题鲜活,但所设计的探究题比广东题更开放,更自由。例如,选考题文学类第21、22题,实用类第22题即是如此。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创新和寻求突破。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这是山东题创新思想和寻求突破的又一体现。选做题的两个第22题,就是这样的试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

新高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题均“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即保持了高考的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试题命题方向对我们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四省区的语文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学习和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意识。

语文教学要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四省区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探究性试题引进高考试题中。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约而同,但都昭示一个共同的方向,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要给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空间。四省区高考命题的另一亮点就是增设选做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这不仅是高考命题昭示的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我们民族独立创新、走向强大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写的人。

第6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则是作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机制,并积极引导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如何统一起来,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可行思路,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之际,要使作文教学规律化和科学化,教师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首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高考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作文教学的既定宗旨和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往往只是机械性的写,教师则是根据高考指挥棒来被动性的教。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步伐,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大环境”,使作文教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符合新课标的“为终身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感,鼓励学生以情作文、有感而发,减轻心理压力,能够畅所欲言、轻松写作。毕竟,高中教育并不只关注“实质性知识”,还重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反映学习效果的“分数价值”和体现人格养成的“素质价值”都不可或缺。[1]其次,指导学生自主写作。目前,许多高中生缺乏作文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让学生乐于说话、敢说实话,愿意以文字方式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教师要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烦躁情绪。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平时注意搜集资料,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素材积累下来,在作文中将这样的深刻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再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贯彻新课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每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有着迥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方式,促进他们个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天赋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建立健全教学机制

当前,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随意而无序,缺乏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合理可行的整体安排,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能满足高考的现实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中作文教学机制。首先,强化教师全程指导。教师要围绕作文的选题和立意,做好写作过程的链条式指导。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分析选题,搜集基本素材,进行合理取舍。在课上指导环节,教师要讲授写作常识,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但也不能指导过度,不能为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能对体裁、结构、立意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写作疑问,组织学生就有关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集中交流。其次,拓展课堂教学领域。素材是写作的前提,新课标明确要求作文教学必须“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方面地采集素材。一方面,要拓展课外素材渠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不仅是社会的缩影,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处,记录着他们的奋斗岁月和斑驳青春。学生要观察校园当中发生的师生情、同学谊、校园事等各种生动实例,将这些素材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要深挖教材资源,为学生讲述每篇课文当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沁园春•雪》感悟伟人指点江山的非凡胸怀,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学习黑人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强烈渴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生动素材。此外,要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开列书单,指导他们大量涉猎国学经典、现代名作以及外国优秀读本,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习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技巧。再次,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四体整合律、三重转化律、三级飞跃律是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考虑每个写作要素,确定写作步骤,提炼出一些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2]一是审题教学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文命题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命题的意图和要求,帮助他们选择最佳的角度切入题目,整体感知,局部入手。二是立意教学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意在笔先”的观念,运用披沙拣金法学会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见微知著法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观微知,运用逆向思维法学会反向推理、换位思考,运用纵横联想法学会发散思维、借物抒情。三是选材收集法。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才能塑造主旨明确、结构清晰的文章。素材的选择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筛选素材时保持中心意识,注意抓典型和关键,突出时效性和新颖性。

三、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必须发挥教者的示范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尤其要在国文功底上下功夫,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作文教学水准。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通晓思维培养的技术理论以及思维学应用理论,并利用在职培训、学术报告会、教师技能大赛等契机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多读多写,通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史哲名篇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通过撰写教学笔记和进行文学创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

第7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力度;优化资源

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文学修养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模式残留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诗歌鉴赏几成摆设,于是研究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和解决之道便具备了应有之义。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机制“世俗化”,教学模式“高考化”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但现实教学中的培养机制则成了培养学生“能理解、会背诵、可翻译”的能力,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认识古典诗词,并达到鉴赏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读得懂、能翻译就行,培养机制趋于“世俗化”。对此,笔者以为教育模式“高考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现实教学中,一切以高考为目标的驱动机制使得古诗词鉴赏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语文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分值占比较低,而且对学生鉴赏能力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避实就虚”,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不重视,相反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应试技巧。

2.教学方法欠缺新意,教学手段死板单一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很少推陈出新。“读读诗词、谈谈背景、议议内容、背背诗词”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一贯做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基本可以概括为: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文学常识介绍、诗文的关键字解析、句子含义解释、主旨概括等。以“从字到词,从句到篇”的逐级推进理解模式看似合情合理,但对于学生学会品鉴古典诗词帮助不大,死板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认识停留在能够背诵理解即可的阶段。缺乏古诗词鉴赏方法教学、鉴赏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能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让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的认知。

3.学生审稚化,学习兴趣不强

学生审稚化是说学生审美能力较差,对于何为美的认识不够成熟,表现得较为幼稚。当前,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多为小说、漫画,而小说、漫画的种类又多为言情、校园、穿越、魔幻等;学生上网也多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甚至造成学生审稚化。笔者并非完全否定小说、漫画和网络游戏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但从古典诗词鉴赏审美能力建立的角度,这些对其帮助并不大。同时,受教师引导方式失范、高考压力驱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古诗词鉴赏“不见品鉴,只见功利”的倾向严重,以鉴赏为出发点的诗歌学习兴趣不高。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建议

1.完善培养、评价机制,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力度

完善培养、评价机制是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功利化、高考化的第一要务。从体制机制上改善诗歌教学环境是解决诗歌鉴赏摆设化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去“高考化”、“世俗化”,让古诗词学习回归诗歌品鉴的本原。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诗歌鉴赏方法的教学比重,对于传统的读读背背模式进行改进。再次,对于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要停留在传统的“能背诵、会翻译”的层次,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品鉴,特别是要对于古诗词中呈现的局限性进行大胆直言;最后,我们的高考在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中要有所创新,体现为更加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审美水平的考察,鼓励学生点评古诗词,而不是停留在理解、翻译和推测诗人情感的初级阶段。

2.优化教学方法,推行授受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授受式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很好地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授受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各有优缺点,将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予以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鉴赏意识的培养。具体操作步骤可以设计为:学生提出在古诗词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结合有关知识讲授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自己建构有关知识。

3.优化教学资源,搭建古诗词鉴赏教学新平台

优化教学资源,搭建古诗词鉴赏教学新平台就是要理解新课标“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有关资料给学生……”的要求,通过平台搭建,给予学生更多古诗词鉴赏的机会和经验分享途径,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鉴赏。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朗诵比赛、以著名诗人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话剧表演、诗词角建设等。

三、结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来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以她特有的魅力,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由于社会和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原因,我们的古诗词教育远离了诗意。面对不理想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师要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综合治理,让诗歌鉴赏不再是摆设。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现状与发展

1.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大漠沧海,古道老树,夕阳明月,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分别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景,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再看诗歌的全文,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来赞美伟大的爱情,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考点很多,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在我国,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韵律整齐,讲究对仗公正,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想象着月光的美好,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2003.

第9篇: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生 课外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3-01

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标明确要求:扩大学生阅读面,养成读书和看报的习惯,收藏并和同学们交流相应的图书资料,扩大阅读方位,拓宽视野,广泛的阅读各类型读物;课外阅读数量要多于260万字,每年应读2—3部名著。这些标准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相统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现阶段中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问题

(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影响课外阅读

虽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为学生减负,可是升学考试的压力却使得学生无法轻松,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了完成各科作业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此外,部分家长并不支持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学生自己也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就是担心课外阅读会占用一些学习时间,影响总体成绩。

(二)社会、家庭、学校缺少读书氛围

一般来讲,很多高中学校的图书馆利用率都比较低,学生的阅读时间安排的不集中、不固定。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藏书,可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书籍却很少,无法满足学生们对读书的需求。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的藏书很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家长也缺乏引导孩子学习的意识,家庭中没有读书的习惯。加之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将课余时间用在阅读方面,而是做各科的试题。中学生还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很多学生都比较浮躁,将自身关注点投放于外部的世界,追求网络和影视作品刺激,喜欢物质享受,不喜欢经典书籍和严肃读物,觉得阅读起来比较费劲,缺乏兴趣。

(三)缺乏有效的引导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把课堂阅读目标定位于应试技能的训练,将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为各个类型题,面对较难的题目,学生望而生畏,所以根本提不起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根本,相应的阅读教学观念依然停留于教教材的阶段,主要授课方式为讲解和分析,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而对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由于和考试无关,所以教师不重视。

(四)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不够深入

现阶段,很多中学生的阅读量都非常小,阅读面很狭窄,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很低。中学生常常读不通文章,写不顺作文,语文的读写水平非常低,缺少常识性知识,对很多阅读材料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不能充分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内涵、思想情感等。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科学选书,拓展视野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及兴趣,有计划的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教师必须保证较宽的选择面,不仅要有名著经典,语文教师还必须时时关注相应的报纸杂志、出版动态,留心热点图书,重视文坛获奖作品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的阅读能力,从而向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既感兴趣又可以提升其阅读能力的作品。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安徒生其他的童话作品,要求学生阅读以后总结其作品的特点。

(二)合理引导学生加强阅读

课外阅读绝不是教师只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就可以的,还必须进行细心的指导,不然学生就会自行阅读,无法保证阅读质量。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为学生介绍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实际,用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除了课文教学,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例如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欧美一些著名小说家的著作,要求其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中西方小说在语言叙述、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的阅读方法,如泛读法、浏览法、慢读法、精读法、速读法等等;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做一些剪裁、摘抄、编写阅读提纲和读书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素养。

3.明确任务,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明确阅读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极端实施,使学生进行逐步完成,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裕度的自制性和自觉性,实现兴趣阅读转变为意志阅读,顺利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阅读兴趣是学生研究问题、获取知识、探索未知的一种心理素质及认识倾向,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够一直坚持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及时有效的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及感受。此外,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获得更强的成就感及动力,在交流中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读书方法,拓展视野及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当代的中学生具有比较普遍的释放个性、保护个性、张扬个性的心理,他们希望用自身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来审视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评价,并不是被动接受者。

三、结论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能够给人以知识信息,更能塑造人的性格品德,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