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知识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知识汇总

第1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促进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次科技节以“学科技,战疫情”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小学学科技,战疫情科技活动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特此举办xx小学第六届科技节活动。活动期间将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促进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次科技节以“学科技,战疫情”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发挥学生和家长的主体作用,展示xx小学学生和家长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二、活动主题

学科技,战疫情

三、活动时间

2020年4月16日—4月30日

四、活动要求:

1.各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科技节活动方案,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特别是防控科学知识的普及,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突出每个班级的个性特色。

3.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协作精神。各个活动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力,有始有终,注意各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包括成绩的汇总等,确保本次科技节活动圆满成功。

五、参加对象

xx小学1-6年级学生

六、活动内容具体安排

(一)科技创新比赛

1.科技小发明、小制作

(1)参赛作品须用废旧物品为主要材料进行制作,如:饮料瓶、易拉罐、泡沫、旧布料、旧报纸、挂历纸、小纸箱、蛋壳、果壳、毛线、树叶、吸管、冰糕棒、纸筒、各色纽扣、纸杯、火柴棒、各类豆子、旧光盘、酸奶瓶等。材料不限,外型美观、简洁,创作符合生活又大胆新奇。

(2)作品形式不限,内容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查阅资料和丰富想象,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平面粘贴、立体模型、手工艺制品、纸制品、织制品、布制品、塑料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木制品等(不包括书法、绘画)均可。平面作品不超过40×60厘米(四开大小)。

(3)上交时间:开学后一周内交美术组。(负责人:赵素先)

2.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

(1)作品内容:科学幻想绘画作品内容应为少年儿童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未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情景。

(2)作品形式:参赛作品的画种、绘画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作品尺寸规格为4开。

(3)参赛办法:作品一律在背面右下角贴标签,写上班级、姓名、作品名称。

(4)上交时间:开学一周内交美术组。(负责人:赵素先)

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以自选一项参加,每班每项择优推荐上交5份作品。

(二)科学普及活动——“抗疫情,亲子科学实验”活动

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校特别安排“抗疫情,亲子科学实验”活动。

(1)趣味亲子科学实验赛作品要求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和孩子从实验的选择、创意、实施、呈现等方面共同完成。

(2)实验作品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准确表达科学知识内涵。

(3)鼓励实验具有创新性、趣味性、互动性。

(4)实验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视频需首先学生报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实验材料、然后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内容,最后谈谈体会和看法。另附文字说明(电子稿)。

(5)要求于4月25前录好视频交班主任,班主任收到后审核,将本班最优的两份交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收齐后于4月27日前统一交姚金星,学校将择优在公众号上刊登。

参考实验:

1.纸船承重、高空坠蛋、水的科学小实验(烧不坏的气球、水的魔法、反重力水、避之不及的胡椒粉、隐藏的冰淇淋、漂浮的小船)、气压的作用、互不理睬的气球等。

2.科学课本上的实验。

第2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 教学经验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89-01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一门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做好哪几方面工作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1 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头脑之中虽然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推进了很久,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这一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仍然把自身置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力,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灌输式,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其低下;三是部分教师全程包办教学过程,即什么都给学生准备好,学生要做的就是把教师准备的知识记录下来,学生的学不过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2)学生缺乏发问的能力和精神正处于小学的学生应该来说是好奇心最重、探究精神最强烈的阶段,尤其是在科学这门课堂上,应该会有很强烈的提问问题的欲望,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常常问的却是这个题目怎么解,那个题目要怎么回答,所有的问题都只与考试有关,曾有一位权威教师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在一个班集体中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请他们进行作答,一是铁为什么会生锈;二是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结果同学们听到问题后反应一片哗然,纷纷表示老师没有讲过这类问题,课本里也没有答案,不会作答,可见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严重缺乏对科学的兴趣和提问能力。

(3)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严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功利化,只教授给学生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殊不知只有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如果过的是随地乱扔垃圾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可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实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效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采取的举措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和保障,科学教师要真正从思想层面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目标,在授课方式切忌采用灌鸭式,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教师要善于创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获得的起点,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就慢慢建构起科学知识的体系。

(2)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兴趣,就必须把科学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向学生多提问、多布置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作业和任务,比如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北极星,并描述出它们与其它星星的不同,还可请同学们观察各种小生物,比如在草丛中蹦跳的蟋蟀、蝗虫等,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在泥土中的蚯蚓、青蛙、蜗牛等,并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写得,汇总出这些小生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相信这些作业一定会引起正处于天真烂漫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多种方式,合作学习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二是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三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等。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并请同学们畅谈自身的收获和感想。

(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学必备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心中疑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对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加以保护,耐心认真的给予学生解答,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在学习《大树的观察》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请同学们提出自身对大树存有哪些疑虑,学生可能会问树皮为什么会裂开,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等,这时教师可请同学们先做相互的讨论,然后带领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

3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之上,要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争取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等,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1前言

随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上好科学教学中的探究课,如何通过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师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的单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乏味,因此教学效果欠佳。这样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就显得十分急需而迫切了。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呢?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不是只想着去温习老师的讲解,也不是一味地向老师寻求答案,而是经过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求得答案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科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

3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3.1互动性较差

传统教学的一贯作风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做好相应的课堂笔记,这种单方面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师生之间交流极少,而且还不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往往使得课堂范围压抑、沉闷,使得很多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产生反感,最终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3.2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依赖性强,学习能力差,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问老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让他们以后的学习更加困难。同时,这种被动接受的知识多来自于死记硬背,知识的形成过程零碎而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达到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更不用说知识的迁移、实际的应用了,实在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4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4.1合理安排小组,设计学习内容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好对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由于前期学生们需要时间来接受这一教学方法,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是以同桌为一小组,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还能使学生进行表达的时候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当学生们适应这一教学方法之后,可以适当将小组人数进行增多,最好的小组教学方法是以4人或者6人为一组进行学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组的分配,最好做到异质分组,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对小组的学习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到该组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既不能使得学习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差太多,同时也不能使得其过于的简单,需要确保所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此外,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还需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们之间互帮互助的情节,靠大家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来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比如对于《相貌各异的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将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学习任务进行分配,对谁做调查、谁做记录、谁做汇总、谁进行表格制作等分配清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更好地融入集体,促进小组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2培养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小组来说,只有小组内的学习氛围浓厚、具有较好的团结合作意识,才能保证这个小组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老师需要给予小组内学生完全的主动权,允许学生之间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这样能够使得整个小组学习的氛围更加的活跃,同时还能将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该避免小组内的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当两人相执不下时,老师应该对于这种学习态度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的观点和答案。事后老师还需要注意学生之间进行和解,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达到科学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小学老师,应该将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并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晋彦.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4.

[2]周芳.让合作学习走进科学课堂[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第4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一、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

第5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中职 案例教学法 学前卫生学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前教育的主干理论课程,是幼儿园教师、早教培训机构教师、社区幼教机构工作人员、儿童社会工作者、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以应用为主,尝试在该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选择案例

1.联系实际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案例讨论,创设情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改变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小肌肉群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例子,如低龄儿童不会用筷子吃饭,拿勺子吃饭会用整只手抓握的方式。教师通过列举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难易适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多为15~18岁,年龄小,知识结构掌握不平衡,科学素质基础相对薄弱。而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弥补学生的这一欠缺,选择难度适当的案例有助于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形象化,将概念知识具体化。如果案例过难,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够按照预期的设想进行;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提不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案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保证案例教学能够深入开展。

3.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也应该不断变化和更新。案例教学离学生的实践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也越好。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缺少时代特色,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最新的信息融入到教学案例中,通过多种方法调节案例展示的气氛,通过细节提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将成人案例与儿童案例进行对比的方法,使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满足教学需求。

二、分析案例

教师展示教学案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或者由学生独立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可利用教材等工具对案例进行初步的分析,教师还可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合理利用手机查询资料。如今,手机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与其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不如让学生利用好这个智能工具,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职责就是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争鸣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评价案例

对于案例,教师不应简单地做出结论,而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等。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汇总,对案例的症结点作系统的分析,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与答案进行深入思考,对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欠缺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也要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指明其中的关键。教师也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在案例理解和原理运用上的收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前卫生学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和合作。要使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还需要不断钻研,选择适合的案例,筛选出案例中的有效内容,推动案例教学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2]胡献明.学前卫生学中的案例教学[J].科技风,2012(20).

[3]朱妞,訾荣禄.直观教学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第6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以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为科技节主旨,以打响科技特色教育和绿色学校品牌为工作重点,以科技创新为主题,通过举办科技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绿色环保、科学意识和文明习惯相结合,让学生用科学知识来指导日常生活,养成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好习惯,陶冶爱自己,爱他人,爱学习,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构建师生愉快生活的和谐校园

二、科技节活动主题:

节约、创新、发展

三、科技节活动口号:

飞翔在科学的湛蓝天空,翱翔于科学的广阔海洋

四、活动要求:

1、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质量,确保本次科技节顺利进行。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突出每个班级的个性特色。

3、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协作精神。各个项目的负责人要尽职尽力,筹划好赛程,有始有终。注意各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包括成绩的汇总、奖状的发放等。确保本次科技节圆满、成功的进行和完成。

4、整个科技节的系列活动要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关注过程,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五、活动时间: 六、参加对象:

一至六年级学生和全体教师

七、科技节活动领导小组及组委会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委会:美术组、信息组、一至六年级教研组

八、活动内容:

1、前期筹备:

各班教室内的黑板报、学校宣传窗、大队部、阳光工

作室等都以弘扬科学精神和节约、创新、发展为主,做好宣传。

2、活动进行:

①、一至六年级各班利用晨间、午间时间,做好科技节

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

、一至六年级各班开展一次“节约、创新、发展”的主题班会活动。

、四至六年级各班组织开展一次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科学小报制作比赛。

、一至六年级各班开展一次以“节约、创新、发展,”为内容的科学幻想绘画比赛。

②、三至六年级各班开展一次“小发明、小创造、小能

手”的科技制作比赛。

⑥、三至六年级各班开展一次“节约、创新、发展”的电脑创新制作

7、组织全校性的成果大展示。

九、活动规程:

(一)日程安排:

(二)主要竞赛活动规程:

1、科学小报

①、参赛对象:四至六年级

②、参赛办法与评选办法:

a、各班在全体参与的基础上择优选送五份参加全校的比赛,注明参赛班级、学生姓名、辅导老师。

b、作品应以“节约、创新、发展”为主题,纸张8k大小为宜。版面设计清新自然、结构合理。报头突出,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和谐。

③、评奖办法:四年级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五、六各年级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2、绘画比赛

(1)绘画比赛(在美术课上完成)

①、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

②、参赛办法与评选办法:

a、各班择优选送15份,注明参赛班级、学生姓名、辅导老师。

b、绘画作品以8k大小的纸张为宜,画种不限,力求:整体和谐、色调一致、整体构图饱满、主次分明、构思新颖、充满想象力。 (2)电脑创新比赛(在电脑课上完成)

①、参赛对象:三至六年级

②、参赛办法与评选办法:

a、各班择优选送五份

b、作品主题鲜明,主次分明、构思新颖、充满想象力。

③、评奖办法:三年级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四至六年级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3、科学小制作

①、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

②、参赛办法与评选办法:

a、各班择优选送5件。制作的小发明上要注明参赛班级、学生姓名、辅导老师。

b、以科学、环保为主题,所选用材料必须是废弃的物品,如:包装材料(瓶、盒、易拉罐等)、装潢废弃材料、生活用品等,可以制作成玩具、工具、文具、日用品等(必须是健康的)。

c、评选要求:小制作:讲究实用性与艺术性,按制作难度及如何合理使用废弃材料的程度综合打分。小发明:除了合理利用废弃材料外,还要体现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科学性。

③、评奖办法:二、三、四年级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一、五、六年级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三)其他赛程

第7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安全氛围”,为实验数据的分析做准备。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有利于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亲身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每一小组的探究情况。特别是那些数据和现象有异常的小组。在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不同的现象和看法。使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既关注别人,又反思自己,不简单地否认自己或别人。只有营造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们才有安全感。他们才会愿意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不一样”告诉同学们,告诉老师,让大家来讨论。

2、精心设计记录表,为数据的呈现做准备。教师可以用表格引导学生记录,学生把每次测得的数据采用文字、画图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填在相应的表格中,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下水实验,积累经验,为数据的科学性做准备。课前自己做一做,不是一遍,而是多遍,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无关变量。然后,分析难以控制的原因所在,一一寻求对策。

二、严格要求,保证实验数据安全

1、培养检测工具可靠性的习惯。比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这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坏了的电路检测器检测铁片,结果灯泡没亮。(实验不成功)。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是检测器坏了。这时教师强调应该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就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了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在之后的实验中学生便有了检测工具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正确操作技能。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指导、讨论法等。而讨论法对于真正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较大作用。例如《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中:教师采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实验的全过程,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每次加盐量都应该一样,而且每次要等充分溶解后再加的道理。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有的学生懒于记录实验数据,如果没有具体的要求,实验后,会有很多学生的记录本是空白的。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后续研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记录习惯,使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当然,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时,即使数据完全相同,也应记录下来。

三、关注可疑,智慧处理特殊数据

1、有效汇总、整理数据。对于实验数据中应变量随自变量有规律变化的情况,需要对各组数据进行排序整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数据,从数据的顺序中发现规律。例如:在《抵抗弯曲》一课中已出现让学生画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填折线图的方法更直观,更有效。应用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以研究拱足旁螺帽数和拱形承受垫圈个数之间关系的这个环节为例。统计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纸本身的承重能力范围内,螺帽越多,垫圈也越多。通过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地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对学生发现事物规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采用这样的整理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指导分析特殊数据。对“多次重复实验”的数据进行判断与取舍。有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至少做三次,以此来提高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对于这样的多次重复实验,教师应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判断与取舍的方法。在有的情况下,学生收集实验数据会出现错误或偏差,或者误差程度比较大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提倡学生对数据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是否规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学生再规范地做1-2次实验。实验过程比较长的活动,有时数据出现偏差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的实验方法。 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可疑数据时有出现。而能够从容面对可疑数据的老师比较少。经常关注的是那些“正常”的数据,从正常”的数据中总结出我们所需要的规律。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不对的,我们要给每个数据一个“说话”的权利。如果是由于操作而导致数据偏差的,那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数据出错的原因。,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找一找原因。而有的情况下,个别可疑数据却能反映一个新的规律。

第8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3-001

下面以《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猜测,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实际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实验前的猜测,这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延续,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机械摆钟》这一课时,我在学生观察测量了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让学生自己也做了一个摆,接下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此时我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摆都做好了,那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呢?是不是也和沈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摆60次呢?谁来估计一下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这样的实验前的猜测,既能避免学生主观的认为自己的摆也会和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会摆60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可能和老师的摆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和什么原因有关呢?”引发的一系列的思维的冲突,都将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研究。

在学生测量完了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测量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摆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将学生的发现再串联成下一个实验前猜测的引入:“摆的幅度变小了,摆的速度变慢了,那么这个摆前一段时间与后一段时间,比如前10秒钟与后10秒钟,它的摆动次数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又将经历一次思维的冲突,在乐中求索。

二、讲究方法,铺设学生探究梯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教学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搭个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去探究实验。有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有梯度、循序渐进地原则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安排了一个书上没有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始让全班同学一起测量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后,再安排学生“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这一实验的安排,学生不管是在起摆、数摆还是控制摆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熟悉与锻炼的机会,为下一个实验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同时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得出了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接着再让他们完成教科书上安排的实验“测量摆每隔10秒钟摆动的次数”,虽然这个实验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但由于有了前一个实验的铺垫,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显得井然有序,愉快而有效率。并且得出了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也是相同的,从而揭示了摆具有等时性的原理。

三、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指导

在科学探究中有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实验乱成一团,小组不知如何分工,探究毫无进展,这主要原因还是归结在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没有抓住一些细节去“做文章”。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米饭时,对每一包米都进行精确控制,包括米的种类、米的总粒数和每一种米的数量等,他都了然于胸,这种关注细节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可见我们科学教师在让学生动手实验前,一定要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探究,更大限度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是最难操作、学生也最难搞清楚、最容易出问题的。因此在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理解那是“每隔10秒测量一次,并且中间是不停的,需要连续数数,起摆也只要一次就行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讨论“四个人怎样分工合作才比较好?”最后经过讨论一致得出这样的分工是最好的:“一个同学看时钟计时,两个同学数数(轮流数),一个同学记录。”然后我又大屏幕出示了实验操作的提示。这些问题的提示和讨论,大大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使得学生的实验更具有目的性及可操作性,实验也更有效了。

四、充分交流,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课学生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作为科学探究的一条课程分目标,可见在科学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纵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浮躁的东西仍很多,往往教师有时为了追求教学的所谓“效率”,让学生充分探究后,又碍于时间关系,交流却草草收场;有的老师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只是追求所谓的结果,却忽视了交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好调控,有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后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交流成为师生、生生间交往的纽带,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的桥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9篇:小学科学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课程基地;大数据;实证研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86-05

2012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薄弱初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根据要求,课程基地建设要体现课程先进理念和有效实践结合,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简言之,通过优化学习平台和环境,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9月,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成功申报为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于2015年3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优秀项目。

一、理性思考,明确课程建设定位

课程基地建设涉及“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培养怎样的人”,既有短期目标,是学生升学的现实需求;更有长期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培育。“怎样培养人”既包含课程实施的结构确定,也包含课程实施的策略选择。

至此,蒲公英课程就关涉了“薄弱”、“课程”、“核心素养”三个关键词。

就“薄弱”而言,我们必须自问,是学生薄弱、教师薄弱,抑或是学校薄弱?一般理解,更多的是学生薄弱,那么学生究竟薄弱在哪里?是否也有优势存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学生今天薄弱,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也是薄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就“课程”而言,我们需要为这些所谓的“薄弱”学生设置怎样的课程,而使得他们的未来不薄弱呢?显然,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指向短期的升学目标,更应该关注长期的“核心素养”;也只有培育提升了他们应对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得他们在未来成为国家、社会的合格甚至优秀公民。

就实施策略而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考察了全球人类发展历史后提出,人类思维历经了神学冥想、玄学推理最终应该走向科学实证[1]。也就是说任何措施和办法,只有经过实证研究,才能成为一种规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学校办学同样也不能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玄学推理的层面上,而更应向数据分析、理性思维、实证研究转变。只有深入细致了解学生背景、思想动态、个性特点、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环境适应、家庭支持等诸方面情况,学校才能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针对性,从而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先生领衔主导的“青浦教学实验”,正是通过近30年的时间,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才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学校综合运用了各个数据平台,采集了约75万个基础数据,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分析汇总,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成果,构建并实施了“蒲公英课程”。

二、了解学情,厘清课程建构本源

1.多元的学生来源,薄弱的小学基础

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生历年保持在900名左右,目前学生的构成情况为:男生占58.1%,女生占41.9%;非本市户籍占97.1%,其中安徽34.2%、江苏外市25.2%、河南14.7%、四川11.2%,共涉及全国21个省(市、区)、122个地级市、263个县级市;学生来自9个民族;学生幼儿园阶段来苏州占33.1%、小学低年级来苏州占32.2%、小学高年级来苏州占30.1%、初中来苏州占4.6%。从学生毕业的小学来看,36.7%为本地公办小学、53.2%为本地简易民办小学、10.1%为外地小学(大多也以简易民办小学为主)。18.8%的学生有过转学1次的经历,12.9%有过转学2次及以上的经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来源呈多样化状态,其文化背景构成也呈多元化状态,但他们中的97.1%有留在苏州升学和发展的愿望,这相对来说又是一种一元化倾向。

再来观察几所简易民办小学的办学状态,其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师生比、班容量、持资格证教师比例、学历达标教师比例等几项主要指标,大多不太符合一些底线标准,其中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与标准还有约20%左右的距离。从课程开设和设备师资情况看,这些学校艺体教师缺乏,艺体课程开设不足,专业室场基本没有,教学难度系数偏低,其中英语仅为约0.2(最高为1),其余科目在0.3―0.5左右,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未开设。从教学状态看,该类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同时也难以提高,这些情况也是由学生多次转学而导致),加之设施设备相对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机械训练方式约占92%、拓展思考和实验探究仅约占6%和2%,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相对比较陈旧,对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其应有的“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具体经验”的学习方式基本断裂,因此他们能主动完成作业仅占22.1%、基本能完成作业占57.3%,20.6%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习惯。学校历届初一学生入学调研成绩也与上述情况相互印证:2010、2011、2012级学生总分合格率仅分别为28.5%、17.9%、16.9%,其中英语合格率仅分别为24.9%、15.5%、14.5%,语文、数学略好。

2.缺失的家庭教养,较高的心理预期

考察学生的家庭环境发现,62.8%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81.7%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20平方米,且77.4%的为多子女家庭;60.1%的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元,教育支出一般只占家庭支出的2%(约1500元左右);45.2%的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大于5公里,70.3%的交通方式为公共交通,因此上学用时比较多,35.1%上学单程需要近1个小时;父母回家的时间也比较晚,40.4%左右于7:30到家,对子女的关心相对也较少,只有2.5%的父母回家后会陪伴子女读书,每天翻看子女作业约仅占15%―35%(年级不同略有差异)。可以发现,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居住距离较远,下班时间较晚,教育投入偏低,客观上能够在教育上给予孩子帮助的资源比较有限,而且孩子的学习、思想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及时在家庭教育中被发现并被纠正,容易降低学校的教育效果和孩子的学习效果。但调研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却并不低,97.1%希望他们在苏州升学,64.8%希望他们在苏州参加中考和高考,并考上理想的四星级高中和大学。这使得学校在正确引导、家校共建等方面的工作压力更大。

3.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弱的心理能力

考察学生的各项心理特质、心理适应以及情绪能力等维度,我们发现,由于小学阶段原有基础较差,生活多变,家庭支持较少,成功体验较少,带来了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低分等级占85.6%,高分等级仅占2.3%;自信心为3.6分(满分5分,下同),明显不足;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仅为2.5分。

但同时学生的责任心为4.2分(由于生活在多子女家庭、负有照顾责任)、进取心为4.2分(受父母在苏打拼影响)、实践能力为3.8分(需要承担家务劳动甚至有时还需要帮助父母)、情绪智力为3.6分,相对较强;而对应上述较弱的心理适应,学生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则较强,低分等级仅占16.9%、高分等级占25.2%,显然这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三、尊重规律,关注课程实施要素

1.蒲公英课程的目标确定

什么是课程?纵观国内外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界定都是描述性的,却又是在不断地从描述走向实践、从现象走向本质;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课程是经验或内容的总和;二是课程包含内容的传递进程。由此,可界定为:课程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及其传授过程。这一界定其实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了“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蒲公英课程的教育定位在哪里?97.1%的学生毕业后有意留在苏州发展,这就是定位。苏州当下的情况怎样,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会是怎样、可能会是怎样?这都需要在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因此,蒲公英课程融合了苏州城市精神,它基于教育事业、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发展等多重需求,以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苏州公民为目标,力求以实际有效的课程来帮助学生融入苏州,逐步体验、理解并塑成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

2.蒲公英课程的总体构成

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泰勒认为,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2]。其实,对于一所学校的课程建构而言,重要的不在于选择哪一种定义,而是要研究各种定义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要研究学校中不同类型的学生情况以及由此确定的育人目标。

以往,教育工作者在潜意识是将学生看成为一类人、一群差不多的人[3],而面对未来,当下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倾向,知识也是在不断接近真理过程中可变的。同时,基于各种社会需要,应该把这些需要转化成不同的课程目标,以活动为取向,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基于此,蒲公英课程在构成中,以学情为基础,认真分析,不断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看到,学生实践能力、情绪智力、责任心、进取心、学校适应能力都相对比较高。为力求顾及每一个不同学生,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探究、体验周围世界的手段,蒲公英课程通过活动来获得学与练的感知,获得学养、思想、心灵成长的感悟,以积极心理促发自我修习、内省,构成素养认知体系,促进文化内涵的养成,达到做中学、做中悟、做中乐的多元目标。实践中,蒲公英课程以文化适应、文化探究、文化传播三个层次,紧扣学科、德育、综合实践三个维度,同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实情,从兴趣、能力、习惯等角度出发,设置多样的活动课程和激励措施保证学生获得科学、智慧、有效的辅导,实现提高学业质量的高效率、高效能。就学科课程,蒲公英课程提炼学科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内容,将知识融于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个性等多方面素养;就德育课程,蒲公英课程整合各类专题活动,形成德育立体化课程,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公民素养、城市文化等德育内容融于活动中;就综合实践,蒲公英课程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学情、校情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目标,给予学生体验、历练、实验的平台。经过近2年的建设,一共开设了思维训练、艺术熏陶、网络技术、特色文化等十大门类近60门课程,有效提升科学、人文素养。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蒲公英课程将课外活动以及能潜移默化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学校文化、校园环境、班级文化、环境布置等囊括进来,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行为、价值观起到积极正向作用。

3.蒲公英课程的基本特色

考察我国历次课程改革所归纳的课程分类,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分科与综合课程,知识与经验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等不同的分类方式[4],概念上越来越丰富,结构上在不断走向复杂,而走向复杂的另一面才是越来越接近本质、特色更为明显。

狭义的课程就是“学科内容”,侧重于以学科为中心,关注学科、体系、知识、逻辑;从广义上来讲,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感悟”[5],这是关于人生观的论述,侧重于关注人的经验,尤其是关注经验获得的过程及其对于未来生活的作用。应该说就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显然后者更应该受到关注与实践,这就是“授人以鱼”抑或“授人以渔”的差异。

“蒲公英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儿童中心”为理论基础,以综合实践为抓手,整合国家、校本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并优化重组原有学科知识体系,更多以主题教学为呈现形式,重整各类课程中内涵养成的要素,重建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形成了“活动养成”的基本特色。如蒲公英课程中的“网页制作”、“品绣江南”、“身边的植物”、“魔术气球”、“无人机”、“光华国学”、“光华音乐”、“光华美学”等课程,均由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心性、品德与知识。在近60门实践课程、287项德育活动课程中,以“活动养成”为特色的课程占了近75%左右。其实,不论何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跑道。

4.蒲公英课程的学科关联

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往往会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诚然,两者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课程类型,也便于操作,但我们更应该把两者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但由于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学科教师往往只关注本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当面对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则是片面的,也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不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管活动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这一缺失,但由于活动课程本身也是依靠学生兴趣、需要而定,往往又缺乏严格的计划,甚至还会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因此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课程的短期目标实现就会出现困难。那么,如何使得两者更为紧密地结合呢?这也是现实需求对蒲公英课程的拷问。

蒲公英课程在实施时,提炼学科课程中可以采取活动形式的内容,将知识融于活动,同时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丰富学科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目标,要求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必须同某一门、甚至几门学科的某一个、甚至是某几个知识点作对接,勾连越多则越有利于弥补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蒲公英课程注重采取“主题式教学”的方式,以主题为依托、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课程要求、以活动形式来加以呈现和实施,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前述2010、2011、2012级学生在中考时,总分合格率由原来的20%左右分别达到了85.1%、80.5%、73.9%,英语合格率也从原来的15%左右分别达到了50.4%、57.3%、50.8%。,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

四、深入实践,指向核心素养培育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OECD经合组织等提出以素养(competence)为核心,来推进未来课程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项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6]近年来,国内理论工作者也在讨论核心素养的构成,大致归纳出了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三大类。[7]于是产生了大量不同的命题,如:“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那么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8]。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笔者以为,核心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的,可以先天获得,更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而且是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课程教学来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且一经习得,应该可以终身受用。

或许,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还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的关系,以及和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关系。或者说,通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够培养学生怎样的核心素养以使得他们终身受用呢?更为直接的老师则会提问:面对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有哪些核心素养起作用呢?核心素养究竟由什么构成呢?在我们的蒲公英课程中是否能够培养呢?

面对当下和未来生活,我们必须考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蒲公英课程将其转化为相对可理解、可操作、通过学与习的方式可获得的“品德与修养、思维与思想、情绪与情感、行为与实践”四个方面。面对学情,蒲公英课程将能力目标设定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规划、信息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这八个方面正是学生面对当下和未来生活所缺乏的。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珍视自我、融入集体、善于学习、热衷探究、热爱生活、保护自然、服务社会、国际理解。而这八个方面,同样是学生面对当下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蒲公英课程由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三个类别所构成,教师在认真实施过程中,同样会以相对专业的方式进行教授。在专业化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蒲公英课程的内涵被窄化了,又会产生类似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脱节的现象。毕竟,专业以狭小立身、以界线自守。因此,蒲公英课程要求,在实施中必须注重文化的渗透,尤其是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等的渗透,毕竟文化以广阔为业、以交融为本。因此课程重点关注了三个类别课程的融合,其交集即应为浅层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如图1所示)。而在深层意义上,蒲公英课程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每一门课程应同各种思维品质相勾连,对接越多则越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各种核心素养定义或构成命题中,其中心亦可归结两个共同认识,即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那么,就学生而言,当下所缺失的,也是可以培养的,更是未来终身学习、生活所必需的是什么呢?蒲公英课程建设采取了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经过两年的实践,在蒲公英课程的十大门类中,其核心素养分别指向了阅读、思维、信息、文化、实践、交流、体质、创新、艺术、品质十个构成要素。诚然,这十个要素并非孤岛,而更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更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来统领各学科教学,更应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9]。唯有如此,才会让蒲公英课程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周有光,著.张森根,编.百岁新稿(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1.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50.

[3][4]季苹.什么是课程[J].中小学管理,2002(09).

[5]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5-310,337-338.

[6]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