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对外投资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投资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投资审计报告

第1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缺陷;解决途径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对外投资也成为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具有的公益属性,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开展经营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定,这是保障我国公益事业及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用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向其他单位进行的投资。但是在事业单位投资过程中,出现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利用财政资金或上级补助收入投资、隐匿投资收益等不规范或是违法违纪行为,这应该引起对对外投资管理的足够重视。

一、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短期利益驱动,决策体系不完善。对外投资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应遵循科学决策、主业为重,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在投资前期的准备工作上不谨慎、随意性较大,决策程序不规范,没有经班子集体研究,也未有任何“投资可行性论证”或不重视“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仅凭感观判断,以主观意识决定进行投资,而缺失必要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缺失对外投资的有效监督。由于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且相关制度、程序上的不完善造成了盲目投资、感情投资、关系投资的现象,存在着严重的投资风险,许多对外投资项目因此而失败,给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2)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第一,账务处理不规范。对外投资未列入单位的资产总额,将对外投资记入“事业支出”、“其他应收款”、“合同预收款”等会计科目中,未按规定记入“对外投资”会计科目中,不仅造成投资权属不清,而且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对外投资和资产组成情况。第二,未能有效规避投资项目风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是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获得对外投资收益,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从而造成投资无收益。或是忽略被投资单位经营亏损、倒闭、撤销、贷款担保带来的风险。第三,投资收益缺乏有效管理。对外投资收益没有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部分事业单位通过收入不入账、虚列成本、往来挂账等方式隐匿投资收益,造成投资收益体外循环,变相成为增加事业单位人员奖金、福利的“百宝箱”。(3)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单一的内部审计内容,仍然仅仅是开展财务收支的审计,或者是用于纠正一些违规违纪的现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复杂性,事业单位的违规违纪现象也越来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事后被动审计,难以发现新问题,无法应对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容易让审计流于形式。对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是否真实、客观、可靠,是否集体决策,是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等,都未纳入内部审计的范畴。

第2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 财务内控 内部牵制制度

■一、前言

对于大中型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稳步发展,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可以规范权力运作,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腐败现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推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衡量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二、大中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信息传递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第一,大中型企业不断完善其治理结构,确保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机构的合法运作和科学决策;大中型企业将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并履行职责的环境。

第二,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已涵盖了大中型企业所有营运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及收款、采购和费用及付款、固定资产管理、存货管理、资金管理(包括投资融资管理)、财务报告、成本和费用控制、信息披露、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

第三,大中型企业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印章使用管理、票据领用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资金借贷管理、职务授权及人制度、信息披露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专门管理制度。

第四,大中型企业不断地建立起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道德风险等进行持续监控,及时发现、评估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五,大中型企业不断完善制定大中型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管理政策,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递,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大中型企业及其控股子大中型企业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和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妥善处理。

■三、如何加强大中型企业财务内控

3.1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

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并通过授权,由相关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在预算控制中首先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为起点,再次应当允许被授权部门对预算进行调整修正,使预算切合实际,最后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对有形资产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财产实存数与账面数相符,保护资产的安全。对于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要借助网络,做到动态监控,资源合理配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得到授权后,并能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确保有关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监督检查。

3.2加强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

大中型企业审计与资产管理部要定期检查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企业审计与资产管理部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改进建议及解决进展情况等形成内部审计报告,向董事会和列席监事通报。如发现企业存在重大异常情况,可能或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时,应立即报告企业董事会并抄报监事会。由企业董事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必要时要及时报告深交所并公告。企业董事会依据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企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要对此报告发表意见。

3.3 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在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中,货币资金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单位的收支、偿债和日常业务等需要保证一定的货币资金存量,另一方面货币资金的存量过多又意味着资金的闲置和潜在效益的损失。因此,建立规范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并有效地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资金收支活动一般依次经过业务审批、审核凭证、办理结算或直接收付、会计记录、进行清查五个环节。货币资金的会计处理程序一般依次经过原始凭证、登记账簿、内部审计等环节。根据货币资金各种类的特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包括现金的内部控制、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备用金的内部控制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由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组织对库存现金每月至少盘点一次,如发现帐实不符,要立即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由责任人赔偿损失。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应经常不定期抽查出纳员的帐实是否相符。

3.4加强材料采购的控制

大中型企业采购部根据业务部提供的生产计划和本大中型企业材料仓库现有库存,编制材料及辅料的采购计划(注:技术部必须及时向采购部提供每种产品的结构用量和材质等质量技术要求),由采购部测算后填写《请购单》,上报采购部负责人,经大中型企业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人员,下同)审批后,由采购部负责采购,采购时必须签订采购合同,同时送一份至财务部备查;采购物资到达时,采购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仓库按照采购合同的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实物、供应商的送货单相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单,一份送财务,一份连同供应商的送货单送交采购部;当实物与采购合同和供应商的送货单有出入时,仓库必须当场查出不一致的地方,并通知采购处理,经采购部同意后,方可在送货单上签名,以作为欠款依据,未经采购部同意而签单的,所发生的损失将由签单人负责。(采购部在处理有不一致的情况时,必须在供应商的送货单上按照处理后的情况修改过来,方可移交财务;仓库必须按照实际收到的物资开具入库单。)

3.5加强对外投资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应遵循合法、审慎、互利、安全的原则,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大中型企业要调查被投资方的经营和信誉情况。董事会要认真审议分析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营运状况、行业前景和信用情况,审慎依法作出决定。必要时,大中型企业可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实施对外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以作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进行决策的依据。

大中型企业独立董事要在董事会审议对外投资事项时发表独立意见,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大中型企业累计和当期对外投资情况进行核查。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向董事会和监管部门报告并公告。要妥善管理投资合同及相关原始资料,及时进行清理检查,并定期与银行等相关机构进行核对,保证存档资料的完整、准确、有效,注意投资的时效期限。在合同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程序批准的异常合同,要及时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

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指派专人持续关注被投资方的情况,收集被投资方最近一期的财务资料和审计报告,定期分析其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关注其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分立合并、法定代表人变化等情况,建立相关财务档案,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如发现被投资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发生解散、分立等重大事项的,有关责任人要及时报告董事会。董事会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 范雁丽. 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 2009,(10):147-149

[2] 栗军. 浅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J]. 中国商界(下半月) , 2009,(09):155-157

[3] 蔡韧. 内部控制制度是降低财务风险的一个良策[J]. 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01):166-168

[4] 王在飞.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J]. 法制与社会 , 2009,(32):174-176

第3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本镇范围内各村主要负责人实施的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村主要负责人,是指行使村集体及村民委员会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是指村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所在单位的经济事项管理、领导或监督不当等原因,致使所在单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而应负担的经济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直接分管的经济事项管理不当,或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所在单位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差而应负的经济责任。

第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或离任、换届时,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镇范围内村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设立镇审计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并接受区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审计工作的连续性。

第八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审计办应根据镇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九条审计办实施审计时,可通过审前公示、述职、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及时掌握工作重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若遇到难以深入实施或涉及职权范围以外的问题,则应向镇人民政府报告,并按法定程序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十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被审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

第十二条由镇人民政府审计办组织实施的村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经费列入镇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或上级组织评议村主要负责人工作实绩和对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管理、监督、罢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审计办应当通过审计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必要时延伸到有关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分清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作出客观评价。

第十五条对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㈠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㈡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㈢损益性收入情况:

1、经营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

3、投资收益;

4、补助收入;

5、其他收入。

㈣损益性支出情况:

1、管理费用(干部工资、补贴、奖金、公务活动支出);

2、经营支出;

3、收益分配;

4、其他支出。

㈤非损益性收支情况:

1、土地补偿费收支;

2、福利费收支;

3、捐赠款及捐赠物资收支;

4、上级拨款收支;

5、依法向群众专项筹集的公益性、生产性建设资金收支;

6、其他非损益性收支。

㈥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㈦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㈧基本建设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效益情况;

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㈩群众反映的其他有关经济事项;

(十一)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国家机关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十六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集体资产,违反干部廉政规定以及是否有违反国家规定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分清村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

第十七条审计办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拟定审计通知书。

第十八条在实施审计3日前,由纪委或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会同审计办,向被审计的村民委员会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

第十九条审计通知书送达后,村民委员会应向审计办提交下列材料:

㈠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财产清查,各年度财务收支的会计帐册、报表、凭证及相关资料;

㈡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度的经济工作计划及执行结果资料;

㈢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会议纪要、记录等相关资料;

㈣村民委员会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状况及内控管理制度;

㈤审计办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条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办拟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审计复核规则审议通过后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征求意见,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送交审计办;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提出异议的,审计办应进行复查,然后形成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和村主要负责人、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镇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审计终结后,审计办应向镇人民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㈠基本情况(包括村民委员会机构人员情况,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对外投资、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基本情况);

㈡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和建议(包括经审计查出的单位主要问题和个人经济问题,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㈢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经济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

㈣需要说明的问题(根据需要对一些因时间、人力或其他特殊原因而无法审查清楚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镇人民政府审定审计报告,对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纪检、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审计报告应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审计报告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第二十四条审计办应当自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月内,对审计报告中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回访。

第二十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拒绝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阻碍审计办依法实施审计活动,或者提供伪证、毁灭转移证据,拒不执行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和证人的,应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㈠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罢免的处理建议;

㈡违纪政纪的,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建议;

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期间、、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4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摘 要 职业判断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应用职业判断能力,能帮助注册会计师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鉴于此,本文就简单的论述职业判断在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类型中的运用。

关键词 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 审计意见 运用分析

职业判断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应用职业判断能力,能帮助注册会计师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本文简单的论述职业判断在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类型中的运用。

一是运用分析性复核评价审计差异。首先,评判在实施阶段对分析性复核发现的异常差异是否有合理解释,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审计取证是否充分适当;其次,检查经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具有总体上的合理性,可以就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再次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是否存在尚未发现的异常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有合理的解释,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补充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二是确定审计意见类型。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是对整个财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做出的判断,决定审计风险及审计责任大小。

确定审计意见类型首先是判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重要性水平是考虑审计报告类型的重要依据。在运用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对财务报表决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将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比较,金额越大,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越大,但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性质严重和牵涉面广的错报或漏报,也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

其次是考虑审计范围是否受限。应当识别审计范围受限是出自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因素,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还是被审计单位人为限制,或者注册会计师及被审计单位难以控制的客观环境的情形,后者如无法聘请到外部专家;境外投资子公司进行审计;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与外国客户往来的函证;煤、气、鱼类及危险化工产品进行监盘。必须考虑审计范围受限的影响是否重大或广泛,以及审计范围受限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有意限制比无意限制更具重大影响。

再次是评价持续经营能力。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其财务报表使用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经营、其他三方面所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迹象,从整体上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审计准则列举了对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迹象,主要有财务状况恶化出现资不抵债(即由于巨额亏损出现引起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数)无法偿还债务;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长期未作处理;存在对外大额担保和案情诉讼等或有事项引发出的或有负债;投资失败造成财务资金损失巨大。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被停止经营;股权转让频繁等。

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迹象可能很多,当存在一项或者多项迹象时,是否必然影响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譬如,科技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可能很高,但科技型企业更多地是智力和人的因素影响,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往往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而负债构成包含的可能是国家扶持资金。评价这类企业,应该考虑无形资产、研发项目、技术因素及市场前景。宁海县有家旅游用品公司多年未经营,且净资产为负数,但其关联方经济实力比较雄厚,长期为其提供担保,这家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一个连环担保的壳体。笔者2008年前曾审计过一家服饰生产企业,连续几年净资产为负数,但其有一大块土地未开发,这块土地使用权是升值的,且公司能获得银行的支持,至今这家公司还在维持经营。

再次之是选择适当的审计依据和评价标准。职业判断时要依据审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根据审计目的和业务性质选择审计依据,譬如,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结算方式以现金为主,交易方式一般为一手交钱,一手提货;收购初级农产品由订购合同约定,开具的收购专用发票是不完整的,一般没有农产品出入库手续;部分存货及固定资产无法取得发票入帐;农产品销售对象一般为承包经营者(个体经营者)、农副产品市场、餐馆酒楼等,一般不需要开具发票;生物资产随行就市,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用《企业会计准则》为评价标准,显然是不恰当的,只能选择《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笔者曾审计宁波保税区一家外资企业,智利母公司执行作业成本会计制度,适应合并财务的需要,当然要将现有会计制度调整,选择母公司作业成本作为审计依据。

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依据之界限有时是模糊的,审计准则不可能规定每一个具体情形如何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准则只规定了出具审计报告的基本依据,错报金额很小,可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错报金额重要但不影响财务报表整体公允性,可能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错报金额对财务报表整体影响重大而且广泛,应当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由于审计范围受限,不能确认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需要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不确定事项可能导致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凡能确定对财务报表影响金额的事项,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不能确定影响金额的事项才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

审计实务中,常见的误用审计报告类型:譬如,注册会计师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以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代替应执行的审计程序;部分往来款(如与外国客户往来)无法函证或存货的某一方面(如计价)无法认定,但对国内客户可以函证或替代测试或对存货已监盘,却对整个往来款项及存货保留意见;扩大强调事项段使用范围,带强调段的审计报告变成了保留意见的一种变通形式;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与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界限依据有时不甚分明,拒绝表示意见又有可能成为否定意见的另一种“体面”的替代;长期股权投资未采用权益法核算,对资产总额及利润的影响已达30%以上,并且改变盈亏趋势,却用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当被审计单位净资产为负数或存在不确定事项时,反而没有强调对持续经营存在疑虑;以注册会计师代编的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附注代替审计意见,如,某进出口公司附注写“长期股权投资是以××、××股东名义投资的”,审计报告正文无任何表示;“夸大”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有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执行了“满意”的审计程序,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环境,心里仍不踏实,便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发表保留意见,谨慎地保护自身利益。笔者曾审计过一家投资公司,所有大额的往来款均已取得函证或替代测试,但考虑到投资公司业务的特殊性,仍有可能存在民间借贷利息收入未入帐、无法弄清往来款交易的经济实质等,且实务中,并不是由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控制函证的过程,存在固有风险,就对其他应收款发表了保留意见,但后来行业检查,检查组认为,其他应收款项目已取得函证,应对其发表标准无保留的意见。通过这一审计项目,一方面说明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及站的角度不一样,可能也会产生判断分歧;另一方面说明检查风险与实质风险有时是相互矛盾的,过度谨慎也可能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失去良好的投资机会,需要注册会计师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

审计判断标准有时是变动的,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笔者多次见到,有的注册会计师出具清算报告,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已于2008年1月废止;民间非营利组织原参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2005年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典当行原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担保公司属于金融业务的性质,应该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务中,不少担保公司仍然是按《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核算。这时,如连续审计前几年财务报表,需要转换为当时适用的会计制度,这种转换有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原来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现在不符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无保留意见变成了保留意见。

职业判断不能仅局限于审计准则和会计原则。譬如,审计准则只规定有限公司验资标准,实务中,有时会遇到个体印刷厂及合伙企业也需要验资,这时是否就不能鉴证了呢?亦或是参照审计准则精神?审计准则和会计原则有时是矛盾的,也会影响职业判断。公允,未必真实,历史成本下未开发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房屋建筑物就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真实、公允的会计处理也未必合法,股东借款记入其他应收款是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但工商可能认为有抽逃资金嫌疑。2006年2月的新审计准则,增加了对法律法规的考虑。实务中,发现洗钱嫌疑,如披露又违反职业道德准则中为客户保密原则。典当业原先执行《人行典当会计制度》,现改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体现在报表上同城典当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资金,并设置与投资有关的科目,但现行《典当管理办法》规定典当行不得对外投资。这时,应考虑对财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影响,以可接受风险水平为依据,确定恰当的审计报告的类型及措辞。

审计实务中,有时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即地方政府部门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的土政策,譬如,×县规定企业挖潜改造资金记入“其他应付款”(应为专项应付款),而宁波××区又规定将收到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记入“补贴收入”(应为专项应付款),这些规定往往是税务机关根据税务任务的完成情况,为调节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一般也不正式下文,而是通过内部学习会议形式规定,于是整个县区都是这样进行帐务处理的,但我国法律适用原则是法律优位,高于部门规章,新法优于旧法,财政与税务分属不同的部门,我们审计的依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但也要考虑地方政府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及良好愿望,考虑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以适当的方式(譬如,附注说明)披露即可(而不能机械的发表保留意见)。

审计实务中,经常可以见到审计报告措辞表述含糊,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不能确认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金额,如,“贵公司应收帐款未计提坏帐准备”、“贵公司应收帐款未能实施函证”、“贵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未采用权益法核算”、“贵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未取得被投资公司财务报表”、“贵公司开办费未于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性摊销”等,这样的表述,无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

第5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 权责发生制 基金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5-02

近年来,全球性政府管理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动力与压力,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因而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措施。随着财政体制改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会计在结构和核算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不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一直沿用预算会计名称,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这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关系密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财政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他们只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这在当时是适用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使用者已扩展到了广大公众和纳税人,其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各级人大要代表民众借助会计信息对政府工作作出评价,这样,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称为预算会计就显得狭隘了,预算会计体系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二)“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依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不利于规避风险。目前,我们的支出仅反映出实际支付的部分,而那些当期已发生却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没有反映,这很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2)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尤其是实行国库支付制度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当年的工程款或费用无法支出,从而只好作为年终结余处理,导致年终结余出现了虚增现象。(3)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在实务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长期债务不预提利息,无形资产在确认时一次性摊销,使得不同会计期间的业务活动成本高低悬殊。

(三)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隐性负债、资产反映不实

1.对在用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耗用时不计提折旧,这会导致:(1)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在使用后固定资产会损耗,但其账面价值却始终不变,与实际价值日益背离,导致我们虚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基金总额。(2)无法对价值进行合理的补偿。由于没有计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程度,因而我们无法根据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更新。

2.核算对外投资的方法过于单一。目前,我们只使用成本法核算核算股权投资,没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实际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比例较大,有的占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资本,有的已实际拥有被投资单位控制权,如今对这类投资业务依然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明显不能合理、准确地反映投资价值。

3.政府的基本建设拨款未进行核算。由于制度规定的缺失,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将基建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列,使其分属于不同的会计系统,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分设银行账户,分别进行会计核算。这使得在同一组织下,人为地将一个会计主体分为了两个会计主体。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已统一纳入综合预算编制,这使预算管理口径与实际核算不符,很不利于自筹基建款与基建拨款的统筹安排,也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使用和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会计对限定用途资金没有发挥会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专项资金应该专款专用,可是在一些部门里,预算会计只是体现了簿记作用。财政部门的角色长期局限于分配资金,没有对预算单位具体如何使用资金进行有效记录与监督,这是导致一些人挪用公款,甚至于贪污的主要原因。

(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1.没有现金流量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要求,这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单位的货币资金周转情况,也无法揭示投资活动和单位筹资产生的货币资金变动情况及原因,不利于管理者合理调度和使用资金。

2.会计信息真实性因报表项目列示的不够科学而受到影响。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所采用的“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将时点会计信息与期间会计信息混同编报。这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也违背了明晰性原则,使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内容重复交叉,让人费解;此外,资产负债表项目不像企业会计报表按流动性分类,而按会计科目顺序排列,也没有按时间区分长短期负债,这不利于对财务报告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必要提供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

由于财务报告的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立场往往不一致,为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保证客观公允地反映各部门的受托责任及业绩,考虑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需要委托有资质的事务所以其中立、公正的身份,对各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依法审计,并提供公允、客观的审计报告,使之能取信于信息使用者。

二、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设想

(一)建立中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建议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取代预算会计体系,使之附合国际惯例。新的会计体系的构成模式应借鉴美国做法,由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构成,其体系涵盖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国有、民间非营利组织。国有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国有事业单位,其资金主要源于财政预算资金,其核算方法和报告形式接近于政府预算会计,关注的是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结存情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性和限制。因此,应将其纳入政府会计范畴,继续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经过改制后已全面走向市场,并已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非国有事业单位可执行我国在2004年8月财政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二)调整现有的会计确认基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促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持续性管理;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能更好地监管国有资产,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应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在运用中,可对全部的金融资产、部分负债项目以及反映绩效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可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使社会保障支出需求在各会计期间得以均衡负担。

(三)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及内容

1.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行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净资产保全的必然结果。可以在“专用基金”增设二级科目“折旧基金”项目,固定资产的净值就是它与固定资产的差额。

2.按对外投资的期限和目的分别进行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核算。对于拥有控制权或占被投资单位资本50%以上的对外投资项目,可参照企业会计的权益法进行核算。

3.为了能提供关于基建资金方面的会计信息,满足相关各部门的需要,应把基本建设拨款纳入单位的财务统一核算。

(四)加强对限定资金的控制,建立和发展基金会计

在基金会计模式下,每一项具有限定用途的财务资源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单独记录和报告,这就划清了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保证了专款专用原则的有效地执行,便于加强政府和预算单位财务资源的管理。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应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要求,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这有利于制衡权力,促进法治,防腐倡廉,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五)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

1.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能提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形成和使用情况,对分析单位财务资源的形成与运用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才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缺失,也才可以满足进行决策时对经济前景预测的需求。

2.调整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通过调整,使时点会计信息(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与期间会计信息(收入和支出)得到科学、规范的反映;同时要把项目按流动性分类,以利于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

(六)形成定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的机制

审计鉴证的实质是检查单位受托责任及管理公共财政的业绩是否全面履行,是否按相关规定有效执行和控制收支预算。因此,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增加定期审计鉴证的要求,以保证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确保各单位合规合法地履行受托责任,并通过提高政绩来取得社会公众、相关部门的信任。

参考文献:

1.蒂文・A芬格乐著.张纯译.财务管理(公共、医疗卫生和非盈利机构组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09)

3.邹玉香.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结构与构建.市场研究, 2009(10)

4.吴小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徐国民.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应改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财会经济,2006(4)

第6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 标准无保留意见 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

* 拒绝表示意见 否定意见 合计

家数 785 109 58 12 1 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 81.34% 11.30% 6.01% 1.24% 0.1% 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 84% 11.28% 4.05% 0.67% 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质量、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情况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在证券市场中担任警察角色的注册会计师,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1999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的原因进行总结,以引起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重视。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 标准无保留意见 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

* 拒绝表示意见 否定意见 合计

家数 785 109 58 12 1 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 81.34% 11.30% 6.01% 1.24% 0.1% 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 84% 11.28% 4.05% 0.67% 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三、被出具拒绝表示讯见的主要原因

12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包括:ST东海、ST粤金曼、ST渤化、PT 农商社、ST红光、ST郑百文、PT中浩、ST闽阎东、ST东北电、ST金马。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公司全部为被ST或W特别处理的公司,这些公司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多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持续经营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之一,如果失去这一前提,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就必须按企业清算方法处理所有资产和负债,否则就无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期末应收款项严重不实,坏帐准备计提不充分,潜在亏损重大。多家上市公司利用应收款项调节损益,对应收款项的真实状况未能予以适当的反映。坏帐准备计提依据不足,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及当期经营成果的准确披露。

(三)经营不善,诉讼官司缠身。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经营风险失控、导致陷人法律纠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或有损失巨大,使公司本就困难的财务状况更趋恶化。

(四)关联交易频繁,关联公司占用巨额资金。关联交易本身无可厚非,但该类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其中主要为控股母公司)却通过关联交易为手段,以套线为目的,长期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致使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维继。

另外,这些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其他原因主要有:(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致使相关资产、负债或损益项目无法确认叫2)上市公司末根据财政部财会字 11999135号文的规定计提四项准备或相关帐务处理与规定存在冲突;(幻对外投资当,债务担保过重,存在巨大不确定损失等。

四、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主要原因

第7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第8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1.了解行业背景。由于项目安排等原因,很多IPO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很难一开始就熟悉其行业及业务对象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在前期调查中,应当分两方面进行。一是对行业及企业的整体了篇,主要渠道有网络以及一些专业书刊,特别是对于同行业中已预披露或者已上市的公司,要了解客户行业竞争情况和技术特点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利用项目组人员调查的财务数据情况,初步了解及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2.评价风险因素。

(1)客户财务报表对外口径差别风险,应当要求IPO承办律师到工商局调阅查询客户工商登记注册资料,到税务机关调阅查询纳税申报资料。到银行调阅查询贷款申请资料,并就相关资料与企业提供给项目组的尽职调查资料进行比对,主要考虑企业有可能存在对外报送不同财务报表及验资报告的情况,尽早了解其对外报告的差异以及具体原因。

(2)资产产权风险。应当关注账上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证办理情况,该项目的核查也是律师核查的重点,有些资产可能未办理或者无法办理产权,有些资产所有权可能存在潜在纠纷,应考虑这些因素对资产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

(3)其他方面。如内部控制、对外投资构成、股本结构、缴税情况、成本项目、关联方交易等。内控方面应当关注企业的基本授权审批制度。尤其应该关注凭证后附的相关审批手续是否完整。

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一个IPO项目,实际上不存在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因为一旦涉及到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谈判失败,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尽职调查后,应当就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恰当的评估,并且就涉及到可能选用的审计程序以及总体时间进度与相关各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同时提请项目承接合伙人注意,否则投入大量物力及人力后,发现各方很难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时,可能已给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审计过程控制

(一)审计程序的选择及底稿的要求

1.总体分析。对于申报财务报表,当拿到报表未审数或完成审计初稿时,应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的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对相关项目的变动做出充分且恰当的说明。以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审计程序有遗漏。

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勾稽核对。现金流量也是各方关注重点,因此在复核(或者代编现金流量表)时,尽可能做出调整分录,以清晰反映三张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3.内控审核。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IPO项目的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较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律师的专项核查意见以及券商的工作底稿供参考。可以一开始就与企业约定,提供给律师及券商的除专项资料外,其余均额外复印一份给注册会计师,很多资料均可以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如员工劳动关系核查等,可以作为薪资循环测试的底稿。

4.重大合同的摘录。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中可以合理安排一至两名助理人员,完成对重大采购、销售以及融资、投资合同的摘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栏次来摘录,对相关资料做好索引,并将摘录的合同条款与相关科目的测试相结合。

(二)审计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处理

1.涉税事项的调整。收入或者成本方面的调整在审计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税金的调整。

(1)所得税的影响。当审计调整涉及到企业以前年度所得税时,对原始报表与申报表的差异进行列报。在发现相关差异的当期进行调整,并补征入库,具体作法是在税务部门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作为自查调整,在以后年度完税入库,不过这种做法的风险是,监管部门可能认为补税引起的规范经营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通常要求企业规范运营一年后再申报。

(2)增值税的影响。一些收入或者存货的调整项目会涉及到增值税的调整,实务操作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调整增值税,因为考虑到附加税直接影响损益,而且相关金额可能较大,另一种观点是不调整增值税,实际上一些收入或者存货项目的调整对增值税及相关附加税的影响都是时间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调整。笔者认为,除非是金额特别重大,否则没有必要调整增值税,尤其是小额的进项税额或者销项税额,调整的结果会影响税金的账面金额与纳税申报金额,给纳税情况专项审核报告带来不便。

2.往来款项的核对。不论是应收款项还是应付款项,有些企业仅针对收支流水与客户核对,而忽略了余额的对账,因此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对其发函询证并考虑回函情况。笔者为,在操作上应当建议企业自行清理往来账。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应派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参与企业各个对口部门对相关往来账的核对清理。对往来账的差异,处理方法可以归集为两种:(1)追溯调整,将部分坏账或者费用性质挂账等进行归集后,统一报公司决策层进行审批调整。值得强调的是:追溯调整应当考虑期后的发生情况,以免调整过度。(2)继续挂账(主要针对应收款项),通过计提坏账准备使其账面价值归零。

第9篇:对外投资审计报告范文

这些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对外投资只管投资不问效益;盲目对外投资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成本利润不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收入;基本建设方面,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及内容,基建超计划投资;违规从事金融活动,乱集资,乱借款,乱担保,乱抵押;专项基金被挪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个别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不明确,学校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力有关。学校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些教训促使人们反思,加强财经管理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和监督,明确经济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增强其自律意识,认真履行职责。

一、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积极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校办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上述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不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1、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的合规性;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2、校办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企业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情况;企业收益分配情况,能否及时足额纳税,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学校上交有关费用和利润;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3、基建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有无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是否超计划投资;工程招标、承包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严重超概预算工程项目和长期延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否真实、合法;基建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4、后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如何,有无乱收费、乱集资或截留、挤占、挪用学校经费和其他经费的问题;有关合同、协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损害学校权益的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5、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所办产业和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状况如何;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上,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过高估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把对干部考核和考察过多地寄托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在宣传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角度来认定其经济责任,而非全部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被审计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执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被审计人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全部手段。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由于前任未作审计,现任责任不明确,前任与现任领导、企业负责人的财务基数不明确等因素,给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使之制度化并加以固定。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其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其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3、严格审计工作秩序,明确审计重点,讲究审计方法,防范审计风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要求有关部门的委托建议书必须明确被审计人员的任职时间;根据委托建议书下达审计通知书前,对被审单位和个人进行审前调查,以明确审计重点和难点;审计通知书中明确被审单位和个人应提供的资料外,要求其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严格内部复核制度、审计会议制度、保密制度;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另外,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既要注重真实性的审查,更要注重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在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突出服务职能,抓住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时,应注意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异同点,分清两者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评价对象方面的不同,讲究审计方法,抓住重点;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全面,尊重历史,注意划清四个界限:任期内责任与任期前责任的界限,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的界限,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