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CAD技术 信息安全系统 维修服务 虚拟现实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

论文摘要:适合中国机械企业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逐步成熟,企业和行业的信息网络系统已呈加速发展之势,信息化工作已受到全行业的广泛重视。文章从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对中国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信息化发展所处阶段以及信息化的安全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信息化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展望。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最早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之一。CAD技术已在行业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一大批机械产品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而显著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已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如火如荼,慎重和理智仍是企业应用信息化发展的大前提。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1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的,因此其价值链是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研发、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客户服务的全过程来实现。企业信息化,是支持企业业务价值实现、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开放、标准化、具有可扩展性的体系,它涉及业务功能、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网络和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组织等。

中国机床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宗舜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应用深度上看不够理想。虽然CAD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ERP,但CAE的应用较薄弱,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上尤为薄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深化阶段,CIMS示范企业也没有实现全面集成的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具体表现在:

①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始终以非常平稳的态势稳步增长。而这种状况与中国信息化由机械制造企业始开先河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造成这种信息化投资应用落差的主要原因,与机械行业复杂的行业特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制造企业多属于传统产业,对IT技术较为陌生,因此早期的信息化工程基本上是被技术主导的。企业信息化选型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CIMS和ERP应用示范工程的失败。信息化规划和选型应当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要选择最能满足业务需求的产品。有些产品尽管技术水平领先、功能完备,但如果它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就不能作为首选的对象。

②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阶段。截至2008年,大约有26.2%的机械企业没有应用任何信息化产品。这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内末端的小型企业,其业务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需求而产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需求较小。此外,大约有12.7%的机械企业仍处在单机应用阶段。这类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没有任何应用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动性不够。截止到2008年初,有13.2%的机械企业进入系统和业务整合阶段。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还处于比较低端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还主要是以部门级应用为主。信息系统的处理还比较表象,与业务的结合程度较低。

③机械制造行业的信息安全系统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超过80%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信息安全系统,甚至单机版产品的应用非常普遍。随着企业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查杀毒软件的基础上,信息系统的完善将会促进信息安全软件的增长。应用软件的增长速度超过20.1%。信息化投资逐步转向系统投资,硬件的完善带动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中间件的增长为16.9%。由于中间件是一个后台软件,企业对中间件的直接需求不会很明显,但随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暴露,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迫切需要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中间件市场在一定范围内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服务的增长来自于系统应用的快速提升。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比率仍然比专业服务高出10%左右。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硬件产品主导对维修服务的需求将比较突出。

2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第2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05-0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集成趋向日益明显。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加趋向成熟,智能化技术的嵌入也取得明显成效。特别在发达国家,企业基于集团化、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和协同运转成为主流趋向,集成制造达到成熟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在信息集成及智能化嵌入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我国完成了信息化理念的宣贯和体系模式的普及,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集成应用、数字化精益制造、柔性制造成为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尤其在制造业,多数企业都开展了ERP、PDM、OA等系统建设,促进了信息系统集成和协同模式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在集成制造、产品智能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信息化建设的集成化、智能化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向。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等于简单的资金投入、软件应用,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管理基础量力而行,软件只是管理工具,信息化建设更强调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理顺业务流程,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最终为企业带来实效。企业应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应用系统的适用性,切合实际,功能全面,注重实用和成效。实用并产生效益是判断系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系统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真正被使用人员接受。通常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分为基础管理、集成提升、商务智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用要点和难点各不相同。

一、 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规范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通常有了最初级的软件应用,如:OFFICE办公软件、OA办公自动化软件、PDM/CAPP产品数据管理及辅助设计管理软件、进销存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但这些都还是孤岛式应用,各系统应用停留在局部,相互独立,信息并不互通共享。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已有软件,加强业务执行的规范性,尤其要做到系统和实际数据的一致、统一性,加强人员操作及业务培训,宣贯信息化管理理念,使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对软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要利用该阶段,对企业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基础数据,如:物料代码、往来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等做系统梳理,达成统一,保证代码的唯一、准确性,同时梳理规范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信息管理制度及运行规范,为后续各系统的集成、整合做准备。

二、 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应用提升阶段

通过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在企业深入人心,基本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必须按照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思路规划和开发系统。应用软件、组织结构、权限、项目管理等软件功能与人的有效集成。做到原始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充分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不一致。具体集成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

ERP系统实施攻克的主要难点有:统一企业编码体系,规范并完善各环节基础数据,为信息体系的集成深化奠定良好基础;寻求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快速响应差异化需求的柔性制造解决方案;ERP、CRM体系向外部营销网络的覆盖,提升外部网络管控能力,实现规范、可控、高效的市场响应机制;攻克ERP与PDM/CAPP、OA、远程监控等核心系统的集成难关,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流程的全面贯通;促进ERP核心体系与实际业务环节的紧密融合,持续提升系统运行质量,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实现ERP与各应用系统的有效贯通,首先是ERP与PDM/CAPP系统的集成,确保ERP与产品研发源头的集成关联,PDM成为ERP系统的BOM数据源,设计及工艺数据进入ERP生产经营各关联业务环节流转、验证;实现ERP与OA系统的集成,供应商通过OA远程接收ERP订单,及时备货。随着系统实施不断深化,持续扩展ERP与CRM、远程智能服务系统等集成应用,使系统集成应用更趋成熟。

此外,信息化应用越深入、广泛,系统及数据安全性不容忽视。将数据加密系统嵌入ERP等集成系统,提升数据安全。加密系统的安全网关与ERP、PDM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在不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有效的避免核心数据泄密的风险。部署安全网关后,ERP、PDM等应用系统服务端开启防火墙只允许安全网关对其的访问,使应用系统的用户对服务端的访问强制中转至安全网关;安全网关对用户上传至服务端的数据自动解密,对下载至客户端的数据自动加密,达到上传解密、下载加密的效果;安全网关的准入机制只允许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的访问,杜绝非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服务端的明文获取。外部安装有加密客户端的计算机终端,通过VPN访问ERP、OA、PDM系统,与公司内部访问效果相同,即实现上传加密文件至应用系统附件解密,下载文件自动加密。此外还要构建网络存储系统,建立数据中心,完善网络异地数据存储及灾备应急体系。

三、两化融合、商务智能阶段

建立覆盖企业各关键环节的信息集成平台,促进核心流程的整合优化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效促进过程化管理,提升管理精度,有力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发展。

两化融合促进传统管理及作业模式的变革,建立集成互联、充分共享的网络协同新模式,有效贯通上下游流程,提高过程管控,建立责任追踪、绩效评价及考核依据,促进企业形成规范、高效的流程响应机制,提升企业综合作业效率和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与企业运行发展的紧密融合,促进企业响应市场能力、获利能力、研发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随着信息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扩展,信息集成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通过充分的挖掘和提炼,以更为直观、便捷的模式呈现给决策者。同时,通过商务智能系统的挖掘、钻取和呈现,系统前端数据和流程进一步得到验证,促进前端体系数据质量提升和精细化管控。积极构建商务智能平台,进一步发掘信息化成效、辅助管理决策。

企业常见的绩效指标(KPI)

第3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78-379.

第4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作者简介:程淼海(1982-),男,北京人,兰州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97-02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网络标准等标准;管理标准包括操作规范、业务规范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标准。

(3)管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信息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保证系统建设的规划安排、资源集成以及队伍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厉剑.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29).

第5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为了保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认为,这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科学安排,扎实工作,尽快把企业信息化工作搞上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经验表明,从时间角度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同步出现的;同时,信息化的实施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只有“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无疑,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会带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更好的保障。进一步解读制造装备业的产业振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规划中还提到了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问题,如“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其中还特别提到,“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指导性的意见,给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出了重点发展方向。

第6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ERP;供应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38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58- 02

1 引 言

据CMP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2 900万以上,在中国GDP总份额中做出了超过50%的贡献,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既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又占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理念低下和总体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和自身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必须理性地面对、适时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潮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随着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愿望的日益迫切,应用ERP就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艰难的应用探索之路。可是在选型和应用探索过程中往往发现更多的是立足于管理完善,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功能往往“大而全”,而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环境则更具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此时这些ERP产品并不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投入产出比,简单有效的管理信息化产品,并且该产品能够符合企业实际需求,能迅速运行,为其创造切实价值,同时确保提供充分的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在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其应用需求,立足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够用、实用、易用、好用”的要求,构造以供应链为核心,集订单管理、生产管理、物料控制、销售及财务管理于一体的适合中小企业的ERP系统框架。

2 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及应用现状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更加复杂,充满变化,他们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对信息化有不同的期望。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面临以下问题:

(1)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2)人才短缺: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这一领域的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3)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前期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的购置,到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化是不可能开展起来的。

(4)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企业一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摸不着头绪,不知道自己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哪些功能,不明确信息化建设到底能给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做哪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其优势所在:

(1)信息化可塑性强: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企业信息化模式还未建成,可塑性强。中小企业本身成型的较晚,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襁褓之中,有些甚至是个设想,这就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种较强的可塑性、有较大的选择和调整空间。这样可以选择先进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一个高起点。

(2)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相对容易: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结构单一、易于调整、机制灵活、产品更新换代快,当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时,能够迅速上马替代产品,实现调产、转产,使企业在不经过大的动作下即可实现平稳过渡。因此,中小企业重组现有业务流程的过程也要容易一些,在信息化建设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施,重点突破,能较快地取得管理效益。

3 应用架构

中小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能力是对市场和经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正确的决策能力。而要实现这两点,必须要有一个能快速配置、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快速见效的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平台,将中小企业的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对于寻求低成本经营的企业,如何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的流程来降低经营成本比率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定位于“有效监管企业物流”,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物流(内部供应链),这能够最大限度、快速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3.1 供应链流程解析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产品数量和质量、与作业管理相关的物流信息,以及与订货、发货、货款支付相关的商流信息组成的有机系统。

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各环节更需要紧密衔接,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的正是立足于准确反映企业活动与资源状态,实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转畅通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环节进行有效计划、控制与反馈,帮助企业优化各环节的运作,合理利用资源,加强企业流转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系统架构

中小企业ERP系统软件构架应从“易用、实用、好用、够用”的角度设计ERP产品,并保证该产品具备较先进的软件架构,保证系统不仅简单而且先进,同时提供良好的扩展性,能够在一定阶段内适用于企业成长需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投资少,利润少,对盈亏的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大企业,管理者要求中小企业的ERP系统实施快速,运用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中小企业ERP系统的架构。

本架构采用了先进的集成业务内和业务间的框架体系结构,具体框架结构分为业务层、公共中间件层和底层支持平台,通过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层与层之间的影响尽量降到最小。其中业务层主要完成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和处理,以业务模块作为基本单元,一个基本单元内部的调整和优化应对其他单元带来尽量小的影响,并通过业务逻辑服务器负责业务逻辑组件的加载、卸载、启用和停用管理;公共中间件是系统框架提供的与业务无关的公共服务性组件集合;底层通过数据存取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取组件的加载、卸载管理,内嵌远程访问机制,并提供类实体与数据表之间转换的底层支持。

3.3 系统核心功能

中小企业中的ERP系统的功能不需要“大而全”,只需要解决企业迫切需要实现和改变的功能,抓住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系统能灵活实现内部供应链信息化,进而实现内外供应链结合;能对销售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辅助对销售机会的有效把握;灵活的报表分析,支持快速有效的业务决策。经过分析提炼,我们认为中小企业ERP核心功能框架如下:

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ERP系统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销售模块、生产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财务成本模块、人力资源模块,通过整个系统实现供应链在各模块间畅通流转,资源状态与活动准确反映。同时各级领导可以通过ERP领导视窗,对自己所关心的数据一目了然,为企业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 实施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和为企业实施ERP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中小型企业ERP实施策略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注重实效”。

(1)应用准备――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

(2)应用方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系统配置;

(3)应用成本――快速实施,实施成本低;

(4)应用难度――灵活简便的系统保证应用人员零负担;

(5)应用服务――完备的客户服务以及实施监测措施;

(6)应用目标――降低成本、缩短物流、提高效益,伴随企业从竞争中成长;

(7)应用远景目标――规范化企业管理,最终从管理当中出效益;

(8)应用难点――企业各级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执行力。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应用框架和功能设计思想,采用PowerBuilder和C#.net开发的制造企业ERP产品在张家港锦花集团等多家中小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实践证明,该ERP系统应用框架面向中小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简单实用,覆盖核心业务流程管理,能适应中小企业当前业务需求及未来成长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S F Huin.Managing Deployment of ERP Systems in SMEs Using Multi-ag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4,22(16):511-517.

[2]徐晓飞.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03(3):19-29.

[3]钟波,谢健.中小企业ERP适用性设计与实现[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6):97-99.

第7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著,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第8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2003年11月,29岁的赵国志被任命为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成为大连机车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之一。

懂业务 又懂管理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赵国志

本科学机械、硕士学计算机、博士学企业管理,作为信息管理部部长,赵国志的学科经历――从技术,到IT,再到管理,为他在企业里游刃有余地推行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学机械设计专业的赵国志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凭借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自学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并取得了高级程序员的资格认证,作为IT人才进入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1998年,大连机车成立信息中心,他成为信息中心的第一批IT员工。

“CIO最好兼备业务和IT两类知识背景,而且需要了解IT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样才能知道利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业务难题,否则无法让IT为我所用。”赵国志如此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必须研究当前IT技术的前沿,如果不懂这些,在IT项目的决策中就会很被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IT能力。

赵国志说,在他所接触到的同行(制造企业信息中心主任)中,很少有单纯学计算机专业的。“现在的编程环境越来越简单,外行人经过简单的培训也可以完成,网上还有各种资源可供参考。就像司机这个职业,当大家都会开车之后,司机这个职业就没有竞争力了。”赵国志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个工具,最终是要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赵国志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作为其博士研究方向,他的博士生导师刘晓冰教授也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师从刘晓冰让赵国志受益匪浅。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赵国志奉行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工作,IT与业务相融合的准则。譬如在PDM项目中,项目组中有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来自10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每个项目以业务为导向, IT作为辅助部门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赵国志说,在项目实施中,除非编程这类工作需要交给计算机专业的IT人员,其他都交给懂业务的人员。简言之,让业务人员懂IT,让IT人员懂业务。

有目的建“孤岛”

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几乎所有人都会持否定态度,“消除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观点。赵国志的观点则与众不同: “企业应该有目的地建孤岛。”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看到,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的其他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的每一次局部的IT应用都可能与以前的应用不配套,也可能与以后的“更高级”的应用不兼容。

在赵国志看来,企业信息化是螺旋式上升的,应该分成两轮,第一轮就是建设部门级的“孤岛”,譬如PDM、财务、物流、生产、质量等,“孤岛”的主要作用就是转变观念、培养使用习惯。“首先是给领导和员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和知识,让他们尝到信息化的甜头,从而不再抵制信息化,而是全力支持,为以后推广信息系统奠定好基础。” “其次是培养员工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一点在老国企中尤其重要,譬如库管员,以前他们几乎都不会使用电脑,经过孤岛这一轮信息化的推广和培训,现在他们都能熟练操作电脑了。”“这就是‘孤岛’存在的历史价值。”

经过第一轮的“孤岛”之后,企业信息化就要上升到第二轮――建设企业级的系统或平台,并以此消除“信息孤岛”。据赵国志介绍,大连机车从2008年开始进行第二轮信息化,建设了企业级的PDM系统,明年开始还要做企业级ERP。

在赵国志看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类似于橄榄球的形状―中间大、两端小,设计和财务位于橄榄球的两端,这两端的信息化建设最容易实现。设计部门是造数据的,是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源头; 财务部门则是接数据的; 而橄榄球的中间则是生产,包括作业计划、物料需求等,它们既要接收上端(PDM)的数据,又要将数据传给下端的财务,这部分信息化最难做。

从几年前开始,业内就广泛流传着一句话: “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在赵国志看来,“上ERP是找死”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孤岛”这一步,企图一步到位就会带来巨大的“振动”,让员工们难以接受,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让信息系统难以推广和应用开来,导致满盘皆输。“从某种程度上说,‘孤岛’这一步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先僵化 后消化

再优化

据赵国志介绍,大连机车在信息化建设中总结出了“三个不允许”: 一是不允许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问题需要靠PDM来解决,基于过程管理的PDM可以让企业的经验归企业所有,而不再是归工程师个人所有,工程师也不再有“小笔记本”、“小图纸”、“小照片”了; 二是不允许下级挤占上级的决策空间,解决这一问题要靠ERP,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让各种信息透明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不允许企业客户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应着CRM系统。

这“三个不允许” 从管理层面生动地诠释了信息化,把IT上升到了企业管理的高度,既可以争取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又可以让普通员工理解和接受。口号是提出来了,而且很响亮,可是如何把口号落地执行呢?

第9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