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秦爱梅(1979―),女,山西临汾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影视教研室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及影视动画;
丁翠(1981―),女,江苏徐州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电子。
摘要: 岗位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促使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从而致使社会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我学习能力等。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高职院校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影视动画;3ds Max;建模
当今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回访调查显示:目前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是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这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学生更要具备专业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无论如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要终结于教学的效果,都要以教学为途径进行培养。本文以影视动画课程为例,说明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等职能。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同时也影响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要符合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北京市怀柔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学院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故将动画课程定位于电影、电视栏目包装方向上。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相关技能,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以及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
影视动画课程属于电视制片专业大三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它属于专业实训类课程。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3ds Max基础建模课程,掌握了建模、材质以及动画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影视动画课程一定的学科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过AE课程,已经掌握了后期合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能力处理视频和音频的内容并具有影视后期合成的技术基础。
电视制片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25%和75%,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能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做事拖拉、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以及爱走神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具有较强的信心状态下才能得以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有信心学习,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信心。
2教学目标及方法
学生通过影视动画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电影、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制作技能(如栏目包装中常用的光效果制作等),能够通过先模拟后创新的过程制作出电视栏目包装作品。另外,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视栏目包装行业中的制作创意设计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我学习法、项目剖析法、作品竞赛法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展开,其排序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课程内容(或子项目)为典型影视动画电视栏包、设计、决策或服务,应围绕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
(1)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组织过程来中包含六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工作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过程中,使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2)任务驱动法。
根据电视栏包具体案例内容,提出任务,以完成任务为课程目标,驱动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学会工作。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3)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具有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述各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迅速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4)团队教学法(小组讨论和工作、小组汇报)。
课程学习采用个别化学习方式、讨论和探究学习方式以及协作学习方式的组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2~3人/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每组学生针对同一任务内容可彼此交流和合作,在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指导者,角色可以互换,以最优答案完成此任务的学习。
(5)学习工作页的设计与应用。
学习工作页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顺利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过程记录文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是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证据。由于影视动画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本门课的学习工作页主要以问题性工作页为主,主要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反馈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将具体作品成果展示出来并能够进行讲解,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刺激学生不同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耳、眼各个器官,让学生一直保持在精神高度集中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活动设计
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教学方式常使学生忘记制作时的知识及技术点,从而导致做到半截就不知如何进行下去。教学本身既是生态的,又是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后怎么用的问题的认知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实践证明,应用概念图策略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水平以及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带动教学主题的能动性。绘制概念图促进了知识间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类似于引导图的指示在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得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意义和高效地进行。下图为以概念图形式展示的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施流程图,经验证,此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过程流程图
2具体教学过程――以《商务时间》镜头02的课堂授课为例说明
(1)在情境导入过程中,通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商务时间》播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打下铺垫。如:本镜头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哪些技术点可以创作出来?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还能制作其他内容或类型的片子吗?即:要做什么?
(2)教师对镜头中所有的镜头画面及元素进行剖析讲解,如镜头02中的摄像机创建之后,是如何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镜头起始效果的,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侧滚摄像机、侧位摄像机以及推拉摄像机的使用。即: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怎么做?
(3)针对镜头02中的镜头效果,除了通过侧滚摄像机等的使用之外,是否可以用直接调整摄像机本身的方法进行设置,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更适合当前场景的制作?对于不适合的这种方法又会在什么场景制作中适合运用?从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4)教师讲解完重要知识点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镜头场景的效果设置及制作,告诉学生制作完成后要演示其成果并进行随机提问和答辩,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组内讨论也可请教其他组成员或教师。
(5)学生成果展示及自我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片子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环节紧张而刺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总结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宗旨。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相关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让学生获得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张红娜.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2013(10).
闫龙岷,齐红燕.浅谈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
曾祥宝,王利华.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张莉.Flas实战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孙中义,陶潜毅,向东,等.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
高慧云.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工作页的设计原则和类型 .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罗映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广东教育・职教,2012(7).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楼宇智能化技术”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多学科新技术相融合的集理论、实践、实用于一体的课程。常州机电学院从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至今已有10年。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和教此类课程的老师进行交流。
一、课程内容
“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跟踪智能建筑中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近年来看“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已经固定,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等,实际上为了突出楼宇智能化的具体特色,课程中会具体介绍如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防自动化系统等目前智能楼宇必备的子系统,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做到重点突出而不需要一味求全。目前已经将各个子系统项目化,即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从原理的学习角度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学习后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经过分析,如果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项目具体实现在实际上需要一个工程公司独立完成,包括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等等,基于此,我们的项目化教学的具体任务也可以抽象包括设计任务、施工任务、安装任务和调试任务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具体的,在全面掌握知识点的同时需要精通一个方面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加强了实训室建设,重新构造了楼宇综合布线系统、楼宇安防监控系统、楼宇火灾报警监控系统以及楼宇智能照明系统等实训设备,学生可以将这些系统作为工程对象进行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光靠老师教的话很可能到最后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教学的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以及参与的方式,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目前来看,兴趣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与动力,同时通过学习反过来可以进一步增加兴趣。教育专家认为:合格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实训部分都在实训室设备进行实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授课程之前,可组织学生到智能楼宇工程项目进行参观或观看录像,让学生观察了解整个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对工程项目再从下位到上位给学生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对工程项目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了解工程项目包含的具体岗位以及实际所需要的技能,针对工程项目中各种不同的岗位,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按照其中所涉及的岗位进行抽象,学生可以在实训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岗位,当然也可以由教师制定岗位。事实上根据工程项目实际的安装和施工的特点应该是将一个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团队负责一个子项目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子项目开展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即同时进行的,待到各子项目基本完成后即可进行一个大项目的总体调试。从教学的角度需要做的就是将选定的工程项目模拟抽象化后分成若干子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自由报名或教师指定组成若干工作任务组,在进行充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后每个组负责一个子任务,各组同时进行各自的子任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其间可以设一个总的负责人对各个小组进行协调并把握总的进度,总负责人一般由指导教师出任,当然也鼓励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出任。一个大项目实际上可以反复练习,因为每次各个小组之间可以交换子任务后重新开始,所以每次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当学生以岗位划分不同而组成不同的任务团队后很快便明确了自己和团队在整个模拟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交流变得越来越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内应留有专门时间给学生提问,也可以组织团队小组讨论,通过这些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能加强学生的反应能力、提升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当一个模拟工程项目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应该会有成就感,明白了自己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例如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势以及不足,在进一步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新考核方式,逐步摸索出既适合本课程内容、又能反映学生水平的能力考核方式。总成绩评定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课程总结,共三个部分,其中职业能力是指基于具体岗位技能的完成情况由教师评定,职业素质是指团队协作、学习态度以及表现由团队其他成员评定,课程总结为具体的项目报告由教师评定。总成绩=职业能力考核(60%)+职业素质考核(30%)+课程总结考核(10%)。新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四、教学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取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体而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比较欢迎的。他们一致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所花费的精力更多一些,但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有些问题必须要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才能很好地完成,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做系统设计时对系统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考虑问题会更细致,思维会更清晰,条理性会更强,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楼宇智能化技术”的课程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必须紧跟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面向市场,立足创新,不断改革,力求培养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满足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会敏,黄宗建.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2).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 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4)研究、讨论后提出最佳方案。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一、化学学科思想的本质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并非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揭示学科思想的本质,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已有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从中得到理解、启迪,从而完善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即对知识点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此,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基本素养的核心。
培养化学学科思想的教学关系图
二、化学学科思想的特性
(1)它是由具体的化学知识凝聚而成的,并不是单指概念上的化学知识,即该思想源于“双基”,而高于“双基”。
(2)它体现了化学的实质和作用。在学科思想的框图下,许多化学内容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该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该思想对化学的发展和充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实证的、科学的、发展的体系。
该思想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学习的方向、目标及途径等方面。“化学学科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抽象和具体、统摄思想、发散思想、有序思维)、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等。
三、教学实践和启示
化学学科思想离不开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化学知识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建构化学学科思想基本体系
该思想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结构与性质的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方法。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始终贯穿其中,反映在 “位置(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结构”、 “物质性质与用途”及“位置、结构与性质”等,及其相互之间的推定和未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推演中应用广泛。以此为教学生长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使之内化为学科思想,是形成化学学科思想体系的发端和关键。
2.结合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化学学科思想的深广度
科学探究方法需要用思辨的视角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转换”的思想方法,通过“量变与质变的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来理解物质世界及其反应转化。上述思想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诠释,是难得的教学契机。此外,以金属与酸的反应为切入点,常规的思维就是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比较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对比金属活动性强弱以及强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的区别,以及反应物浓度和物质的量的改变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金属与酸的反应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推而广之,便会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学科思想的形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化学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从化学学科的系统性出发,通常总是通过对某些特殊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研究,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并加以推广;然而事物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独特的方面,即具有特殊性。换句话说,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有普遍性(共性),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存在共性的一面,同时不同的元素间又存在差异。
3. 结合综合分析手段,强化化学学科思想的应用
化学分析研究中通常会用到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两者在程度与角度上存在差异。定性指的是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主要对其程度进行初步确定;定量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准确地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更进一步地表达。在具体教学中,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描述就是对定性与定量的最好诠释。在此基础上可举例说明无机物的水溶性,同时可结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微溶”、“难溶”和“不溶”并非是绝对的结论,同时,这些概念的科学意义并不简单等同于文本含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僵化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概念。
综合而言,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科思想是现代化学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个维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并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在总结反思中循序渐进地丰富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存军.谈中学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关键词:自然科学;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40-01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美包括化学直观美、化学语言美、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化学社会美。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想,我们应该欣赏物质呈不同的可爱颜色、形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化学知识;欣赏科学家持之以恒、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及爱国情怀;让学生领略到化学世界的无限风光,了解化学对人类有多重要;让学生能真正走进化学世界,学以致用。
一、美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大多数中学老师在中考或高考的指挥之下,往往是只为应试而教学;学生也只是为了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为了一张文凭而学习;大部分学生家长也认为只要能应付考试,能尽量考出高分,让自己的子女考入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就行了;“美”不“美”无所谓,“分数第一”的心态仍占据着许多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学子们已越来越少了。在这样片面追求分数的教学下,哪里会有“美”的享受,应试的心理、对化学学科美育认识不足、化学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等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二、教师要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观念是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美育的重要前提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主张“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这要求教师要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观念,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教育改革信息,并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学科之间在知识、能力的获取方面存在着持续的联系。如物理学科的密度、压强、浮力、质量等基本规律出现在化学学科中,在教学时,应适当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注意学科交叉和渗透关系,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不同类别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既要组织学生学习分科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使各科的知识、技能相互迁移,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节”与“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三、开放化教学是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美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实现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已有一些中小学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进行了可贵的实验探索。其中,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小学“立体型教育”实验取得的研究成果就很引人注目。
开放化教学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既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也要突破“儿童中心论”的偏执。
开放化教学还要求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研究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研究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活起来,避免教学脱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开放化教学还要求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将学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体系,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四、教师在审美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其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要掌握美学基本知识,并能与化学学科知识融通;要具备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较高的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力;具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并能运用以实现自身人格和形象的美化;掌握基本的美育原理和美育方法并具有将其运用于化学教学中的能力。
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
1、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审美素质,通过自身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同时,在教学中应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
2、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变为审美对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挖掘化学中的美,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3、化学是以认识物质为前提的,形形的物质无不体现出化学的物质美和自然美,以及由此产生的化学现象美、化学工具美、化学方程式的简洁美各化学的社会美。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知识概念清晰化,并将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清晰化,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逻辑美,同时还应注意到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 有关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有关初中化学课改形势下课堂教育的探讨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实证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有关化学课堂“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刍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强化 浅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激活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有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有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化学课堂理论教学的问题,并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当我们关注有效能的课堂教与学时,我们意识到教学首先要能够达成它的“目标”和“效果”。事实上,关注课堂问题,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解决影响或干扰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广大教师和众多教育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发现并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很有必要。因此笔者从化学课堂问题角度出发,研究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1]。1初中化学课堂理论教学的问题1.1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少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化学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独立的作业和自主学习,并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课堂中除了听教师讲解以外,还需要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但笔者发现,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一些化学教师满堂灌,少讲多练精讲的教师占12.5%,满堂灌的教师占87.5%,课堂上讲解的时间较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事实上,自主学习少,不利于学生学习。同时,教师也不善于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教师只占12.5%,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只占37.5%,多数教师不做作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教师讲授的效果好[2]。1.2 教学安排和进度不很适合
化学教师课程教学进度或快慢影响学生学年的整体成绩。初中化学教师本应对学年的化学有适合的教学安排和适合的进度,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在学年开始时不告知学生学年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的占75%;在教学中某些章节讲得比较笼统而某些章节讲得详细的占37.5%;初中化学教师在刚开学的时候讲得比较认真,学期快结束时越讲越快,有的内容不讲了的占30%;上课的课程进度跟别的班级不一样的占12.5%;讲课进度很快的占25%;讲课进度很慢的占25%。不难看出,大部分教师不与学生分享教学计划安排,一些教师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教得认真,部分内容过快,部分内容干脆不教,一些教师讲课进度过快,而有些教师又过慢,这些对学生学习和消化教学内容产生了影响。1.3 课堂组织管理问题多
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教师的责任,与学生建立好人际关系是教师管理课堂的目标。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态度很重要,学生信任教师,是构建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贾可布*库宁研究发现,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关键在于运用技巧、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并积极参与活动,从而避免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发生;他还发现,教师对纪律问题处理方式与其班上出现这类问题的频率和严重性没有关系。课堂管理水平高的教师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减少学生在教室里制造混乱的机会,也避免学生开小差。然而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组织管理存在一定问题。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2.1 丰富知识
首先,化学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化学教师要通过学历提升如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提高自己的学历,丰富自己的化学学科知识。因为教师的学历水平影响着其对学生的教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必须有高深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关系不仅是一桶水与教好一滴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还不应是死水,而应是活水,唯有源源活水,才能对学生进行更适当、充足的浇灌。其次,化学教师要丰富教育学科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学生心理的知识、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化学学科学习的知识等,教师只有掌握和丰富了教育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教授化学学科知识,才能遵循教学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丰富知识的途径很多,如脱产学习、参加在职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进修和教学信息交流活动等。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习型化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学校领导要制定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前景,不只是要化学教师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而要向教师们提出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要使化学教师制定和追求明确的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相适应的个人发展目标,鼓励、支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其次,学校要为化学教师鼓励、支持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创新,鼓励、支持教师学习,鼓励、支持化学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供必要经费、组织教师外出进修、脱产学习、参加交流和研讨会、接受教学培训等途径,使教师的提高和发展落到实处,还要奖励、表彰提高和发展做得好的化学教师。
再次,学校要鼓励化学教师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改进教学。最后,学校要尽量降低化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通过实现民主管理、人文关怀,解决化学教师教学中的困难,消除教师的工作压力,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2.3 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应用而学,为掌握知识和能力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化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主动地用化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渐渐体会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