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该理论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引起了学习理论的革命,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下面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更新、变革和升华,出现新的意义解释,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一定的外在意义,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因为每个学习者原有经验千差万别,这种认同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知识会有同一理解,而真正的理解只能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而这种知识的建构中,情境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解释结果。因此,脱离了具体情境的认知结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只能是一种被动复制式的机械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学习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外部信号的刺激,而是在已有经验和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主体对知识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外部信息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这种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主体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理解,建构自己对知识独特的见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观的大胆和激进的看法,给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传统的知识观中,知识是具有绝对性独立性的实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把课本内容中转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与教师一致的理解与认识,而建构主义在其知识观的影响下,特别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强调主体对知识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的同时,教师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也不能盲目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这样,新旧知识之间才能发生相互联系,新的意义才能被生成。也正是有这样的学习观才进一步引申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既然是主体对非客观性的知识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那么学生在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前,自身势必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当呈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也会运用以往的相关经验,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地去追寻对新情境的某种解释,提出他们的某种假设。所以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空容器,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并拥有一定的创造潜力。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外部死板、机械地灌人新知识,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产生新见解的奠基石。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的重新定位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师生观的定位上全面超越了传统的学习理论的观点,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
(一)民主平等——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核心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双方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主体关系,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该是导师、朋友和助手。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权和主动权,使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积极体验。在这里,“自主性有三个特征,即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我国学者吴康宁根据课堂的观察,把师生关系归为九类:指令——服从、指令——交涉、指令——抗争;建议——采纳、建议——参考、建议——筛选;参与—协从、参与——合作、参与——支配。在这九种模式中,只有参与——合作型才体现着一种平等的交往主体关系。
当然,强调师生平等并不意味着否认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学生各个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体现一定的不成熟性。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应该做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不成熟性所带来的发展的巨大潜力,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双向互动——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灵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是双向互动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协商进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应进行互动教学,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问产生反射和回应,促进信息的加工和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成为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和共鸣的过程。
建构主义更强调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激起学生的反应来取得互动,而是采取一种近似于“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并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师在这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或组织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以形成对问题全面和深入的看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的求知过程。
(三)合作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主体之间所建构的意义千差万别,要想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建构出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本质,转变师生角色观,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高级伙伴中介者和研究者,进而改变教学策略、方法和评价体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情境。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第一,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适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教育培养学生会交往、善合作的心理品质。第二方法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方案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第三,价值引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求所谓“成功”和“成果”。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观 名著导读
建构主义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革新,曾引起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如今又被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依据引入。了解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意义重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经验的迁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这对于教育改革启示非常大,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中要求情景教学等内容上,同样也体现在教材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形式的改革,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大部分,二是教材内部体系的调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部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其中“名著导读”版块适应社会人文教育要求而生,并逐步得到高考重视,又因其特殊的教材地位,其教学尤其需要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积极建构新思想和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图式平衡不断被刺激、同化之后达到新平衡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而学习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产生于人与人的协同活动中,以语言等为中介,最终由外部迁移到内部,产生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注意建构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学体系,以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为目标,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积极组织有效教学形式和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在每个阶段坚持持续和完整的发展。
一、“名著导读”内部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篇目共有十篇,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分别是第一册:《论语》、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册:曹雪芹《红楼梦》、巴尔扎克《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谈美》;第五册:罗贯中《三国演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这十部名著的教学之间,必须具有充分的建构性,例如第一册《大卫·科波菲尔》所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虑到高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这时候的人物形象分析大多呈现出以形容词、形象化说明为主要方式的特点,而在其后的小说学习中,例如第二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老师在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走进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即由读后感式的人物形象分析,过渡到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形象分析阶段。又如第一册《论语》的学习,重在其文化性的发掘和思想启示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讨论自己的志向和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这尚处于感知的阶段,而到第二册《巴黎圣母院》的学习时,课后习题提出了要求同学们去发掘生活中“人道主义”的行为,这就要求学生要先理解“人道主义”的内涵,再去反思现实,属于理性反思的阶段,明显比《论语》练习的重点更加深入。这两篇名著学习重点的区别,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图式改变,引发学习过程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发现“名著导读”各个名著之间的建构性联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联系充分展现出来。例如进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时,可以带动同学们回顾《大卫·科波菲尔》的学习情况,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名著导读”与教材其他内容之间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版块”版块的目录如下: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记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而“表达交流”版块则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见第一册阅读和写作练习的重点是写人记事,“鉴赏版块”通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的阅读技巧,“表达交流”则要求同学们练习记叙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这一册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的主要内容是《论语》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练习的重点分别是《论语》的思想和《大卫·科波菲尔》故事线索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和第一册课本写人叙事的练习重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种联系凸显出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联系,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认识的作用。例如在《论语》学习中,强调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见解,包括治国的道理和个人的修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鉴赏版块”中学过的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等人,他们都是名流千古的英雄,他们的作为是否和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相契合或者有所差异,这种契合或者差异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思想上的体现是否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得到展现?而《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特点和《鸿门宴》散文以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之间,是否有所区别,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在这些反思中,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并且得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在这种更高层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建构特色显著的学习目标。
三、“名著导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建构性练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和“名著导读”目录对比,可以发现十部“名著导读”篇目皆出于此,课外阅读和“名著导读”篇目本身的职能都在于文学教育的价值,所以可以认定“名著导读”是课外阅读的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名著导读”版块的学习中,一定要进行阅读技巧的练习,以实现阅读方法练习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而在课外阅读的练习中,可以明确说明,采用某一种“名著导读”练习过的方法来组织练习重点。例如《大卫·科波菲尔》练习了故事主线的说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线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赏析,并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学生体会中外小说的差异、文学母题等概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导读”中名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体裁为基础,进行版块教学—小说阅读、戏剧鉴赏、诗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裁特色。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发掘出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建构性,实现教材“名著导读”版块本身和教材其他版块之间,以及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完美地实现“名著导读”版块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燕,吴刚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建构主义 综合英语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语境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当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尽可能熟练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相对自如地应对国际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及各种涉外业务活动的挑战。然而事实是,由于长期的应试及灌输式教育,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听力、阅读及词汇等英语习题,却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而语用能力却很薄弱。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总体素质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更应当为适应需求而进行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英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l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
设置情境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一种手段。“情境教育更关注学习者本身在教育、学习情境中所扮演、担当和确立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并建立起“主动角色”,使学生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主动投人,参与教学教育过程。具体在日常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运用、陶冶情操,如组织英语辩论赛、课堂英语游戏、舞台表演、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语境活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讲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Thesportsmeeting这一课时,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身穿运动服、手持扩音器,带着口哨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将要举办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举办Relayrace,利用讲台进行Longjump等,配上录音机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整堂课有着浓郁的运动会氛围,接近一种真实的语境。学生始终怀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随后学生的课后作文中了解到,实际上学生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情境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是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在综合英语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始终发生的,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当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问题,全神贯注思考,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强调哪些知识。教师在导人英语文化时,设计的任务应当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如发现了哪些文化间的差异,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团队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学习群体,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过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Unit6Goodmanners为例。在老师指导下,预先让五个组长带领各自团队,将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画,组织自己的小组设法改串成整个对话,为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分别在团队小组中,共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然后进行讨论改写,协作学习。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小组问竞赛,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 edon’tlike peoplewith bad manners.W hatare good manners or bad manners’?.W hetherwe should punish the persons with bad manners9.Whatare hte di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Westerncountries?”辩论胜出的团队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在原来分组基础上对各个角色的Manners进行辨别,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协作写作,总结该团队最后的意见,提交老师。教师总结后,给予鼓励,希望其他同学下次继续努力。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可以相互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英语学习是一个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建构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而对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教师也可通过QQ和MSN聊天群以及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会在个性化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或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就写作而言,教师利用Email可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使作文的批改更加迅捷、科学和合理。能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发送给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Email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通过Email进行交流阅读英语文章的心得、难点、疑点,从而相互借鉴、引发思索,真正享受阅读。对于老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切磋。此外,将信息技术自然渗透到学习中,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英语学习是一个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建构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而对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Www.133229.coM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教师也可通过qq和msn聊天群以及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会在个性化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或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就写作而言,教师利用email可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使作文的批改更加迅捷、科学和合理。能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发送给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email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通过email进行交流阅读英语文章的心得、难点、疑点,从而相互借鉴、引发思索,真正享受阅读。对于老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切磋。此外,将信息技术自然渗透到学习中,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 知识 教育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纳了各种学习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新世纪的生存理念,学习能力也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对当前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学习与教学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示。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一、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建构主义存在多种理论流派,当前影响较大的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此外还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及控制论的观点等;建构主义也被视为不同形式的表达,有外源建构主义、内源建构主义及辩证建构主义之分。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较之认知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强调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各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认识的发展,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探讨中都涉及对知识本质的论述,有论者认为知识是对有关世界意义的建构或创造,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也有论者认为提出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建构的人不同,看到的事物则不同,对于世界赋予的意义更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相对性、情境性、社会性、复杂性、默会性,同时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这种观点反映在教学过程上,表明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2.对学习者的认识
在传统的学习观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事实上学习者有着天然的主体性,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有着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潜能。学习者既是自我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是以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经验来确定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解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所有建构主义理论者共同的宣告,它有以下特点:
3.1多元化的双向建构。首先学习是在对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时,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即存在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就是所谓的同化和顺应。再者,学习者在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利用的先前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为此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因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所以建构是多元化的。
3.2多维化的时空限制。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的建构受时空和环境的制约。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了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网络空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逐步普及,有关网络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论者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育观:学习自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启示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日渐显示出其生命力,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教学纷纷从中汲取营养,研究者也试图以此发展新的教学理论来更好地指导教学。
1.对学科课程教学的启示
在学校德育中要重视学生早期道德教育,创设有针对性的道德情境,同时德育内容应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德育过程要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注重学习者对英语学习过程的感悟并培养自我激励的学习者。生物教学则要优化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在合作与互动中学习。还有论者根据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提出有效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应使学生形成对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及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2.对不同类别教育的启示
有论者提出成人教育应采取以下方式:问题定向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情境化学习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在学前教育中学习应从属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引发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以便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学习,同时要接纳幼儿的错误,并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脚手架”,注重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创设自主探索的支持性环境。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由度,总之,一切支持学生的“学”,以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者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诠释,以期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习。从当前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显不足。
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现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较多的是主体对知识建构的结果迥异,对建构的方式涉及不多,建构主义所偏重的是过程还是结果,它的特色是体现在过程还是结果上,或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还没有达成一致。
其次,目前的建构主义研究依然处于“搭架子”的阶段,在对建构的内容研究上涉及较窄,除了知识的建构,意志、情感的发展是否也能纳入建构的过程;就知识本身而言,是否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可建构性,知识的建构是否有范围限制抑或是应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不能建构的知识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研究者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所得的启示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当然这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关,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这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在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建构主义本身进行建构。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参与式学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魏明霞.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谭立雅.建构主义学习观给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4]李冬青.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角色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观摩课 英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影响越来越大,对解决我国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出发,对一堂高中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被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在意义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作、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2.1观摩课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与情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如果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知识的“同化”过程;如果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冲突,就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只有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下面是观摩课中的情境创设:
在课堂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一些句子,要求学生通过大声读进入语言学习环境。同时,提出探究问题:What are facts and what are opinions?进而为下一步寻求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做铺垫。
教学情境就是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能表达出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探究问题的提出使接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2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协作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协作,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同伴组成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资料的支持,提供启发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下面是观摩课中的“协作”和“会话”要素分析:
探究问题提出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哪些句子是facts,哪些是opinions。老师通过探究任务去引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个体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帮助他完成任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会话”功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中给予的必要指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员们围绕问题进行了争辩,体现了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探究活动的汇报交流阶段,体现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会话”与“协作”。在最终老师让学生给facts和opinions下定义时更是体现了多元主体间的“会话”与“协作”。
2.3观摩课中的“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因为强调学生是认识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观摩课中,老师组织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汇报交流进行的。下面是观摩课中“意义建构”要素分析:
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建构facts和opinions的定义,首先通过一些相关句子的呈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接着通过小组成员的汇报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呈现答案,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示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答案,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进而对facts和opinions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最终给予它们一个满意的定义。
3.教学案例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观摩课中,老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整个课堂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最终也实现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学习情境创设阶段,多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情境有些单调,不能强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在“协作”、“会话”过程中,学生不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缺乏竞争意识,激励机制,导致收效甚微,学习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似乎忽略了个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老师个人对话题表现出的兴趣,上课时表现出的热情与激情,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甚至是一个肯定的微笑、眼神的善意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老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例子去创设情境或者让学生即兴地说出一些句子或者寻找一些图文并茂的相关资料,使实际情境生动、丰富,把学生带入一种主动、积极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第二,在“协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对获胜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第三,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不单单通过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语言,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4.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真实的情境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建。为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包含真实问题,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协作学习模式的提供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应该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参与其中,乐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情感因素的投入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满园.谈建构主义理论与高师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
[3]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4]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学,2006(6).
[6]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7]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英语;情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近些年一种新兴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有:(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其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启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有很大的帮助。
1.创设表现情境
语言的直接目的是交际,教师要多创设一些表现情境。除了角色扮演等方法外,可采用固定的课前5分钟的个人展示。例如,课前指定一名学生展示其课下所收集的英文俗语或名言警句等并写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可尝试着翻译,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最后经过大家的探讨,将该生所展示的意思及寓意揭示出来,此举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丰富动态的画面及合适的音效来呈现所要教学的单元,可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实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丰富可使教学情境更加多样化和新奇化。
例如,七年级下册Why do you like koalas?(1)课前导入:可用3~5分钟的各种动物的动画视频导入,并通过视频展示出各个动物的形象特征,引入相应的修饰词。(2)课中教学:①采用quick question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记住应掌握的单词和短语;②在课堂进行动物园的展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通过真实的表演再现课文,并在此环境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对话。
3.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不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协商,达到最终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
例如,外研社七年级下册My school的主要句型There be,在讲解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其已经归纳好的结构,而是给学生呈现一个打乱逻辑顺序的句子,如:table a on there book on is the.具体问答如下:
T:Is the sentence right?
Ss:No.
T:How should you organize the sentence in a right way?(教师提出问题)
S1:(thought for while)Maybe a book is on the table there?(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T:Do you think it’s a right way to put the word“there”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Maybe you can put it in front of the sentence?(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问,并提供适时的指引)
Ss:There a book is on the table.
T:Oh,it’s so close. Just think about it.(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建构)
S2:(thought for a while)Oh,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right?
T:Great, you’re so clever! So,let’s look at other sentences,and try to organize them in the same way.You can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classmates.(教师在学生建构完成后继续呈现更多的例子来练习,并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在这里不一一呈现了。学生相互讨论之后,此时可不用依靠教师的提示,在对新知识的建构后可自行解决问题,即达到了此次情境教学的目的)
T:OK. You are so great. Then let’s start our study on...(最后教师对新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
在此例子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合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并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和评价达到准确的建构。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法语 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皮亚杰是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国外的科尔伯格、维果茨、斯腾伯格等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教学的影响
从法语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法语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法语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法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法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法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老师是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法语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法语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2对法语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法语教学设计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所接受到的法语知识进行建构。这样,高职法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他们学会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法语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因此,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4对法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普及对高职法语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法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材,而是通过各种媒体完成自己对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对于教师来说,原来个人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入网上讨论,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