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单招;交互式;智能评价;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1 研究背景

单招高考计算机专业理论总分为300分,其中包含了5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我们所研究的课程就是其中的三门: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关于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无趣。但是这三门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影响学生的高考总分。

我们根据多年来高考中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造成学生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不高的原因不外乎:

(1)学生知识盲点多,虽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考题训练,但是遗忘率太高。

(2)学生考前复习没有针对性,比较片面,没有着重点。

(3)学生没有总结、复习习惯,没有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学生易错试题没有强化,导致错误的试题一直错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题组结合教学的实际,思考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功能简洁的交互式试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知识点全覆盖的试卷或习题,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试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完整的训练,能够扫清知识盲点,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研究过程

课题组的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2.1 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及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同时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困惑,以及对于本课题研究提出意愿,使得本课题研究不偏离教学实际和初衷。根据平时教学实践,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特点,研究适合计算机单招班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

1.2.2 课题组通过对2010年、2012年江苏省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的细致解读,仔细研究了近10年单招计算机综合理论全真试卷。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整理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三门专业理论课题的试题库,分题型实现试题的电子化处理,并完成同题干试题的筛选和部分试题的补充,实现试题库对考试大纲的全覆盖。

1.2.3 根据课题的设想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单招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交互式试题库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智能评价系统的建设,实现电子版试题的入库工作。

交互式习题库及智能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身份识别模块、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练习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作业模块、学习交流模块、试题维护模块等。其中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为本系统的主要模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主要方法和手段。

1.2.4 完成试题库管理平台的交互式测试和智能评价全部功能,尝试性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结果完成系统平台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举行学生学习反馈访谈,完成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形成报告,收集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组选取了计算机应用单招班1003班作为尝试研究的对象,全班27人,男生18人,女生9人。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后,这些课程取消了课外作业,仅用上课时间利用交互式习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进行上机训练,错题重做功能和生成指定试题试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高错误率试题的快速搜集和反馈提高了课堂效率。

2 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2.1 研究成效

2.1.1 学生受益。对于枯燥无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很是厌烦。复习效率低下,知识盲点多。同时又没有错题整理的习惯,使得错误的试题订正后还是错误,直接影响计算机理论综合成绩。通过实验后,100%的学生表示学习效率较以往有很大转变,同时系统能自动生成错误试题,有助于扫清知识盲点。2013年单招高考成绩证明,交互式试题库建设和智能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

2.1.2 教师受益。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同时因为课题成员参与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系统开发能力。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2.1.3 学校受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本组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整理、分析或参与系统的开发,全组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在全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研究成果

2.2.1 课题研究促进了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三项课题的深入实践,教学成果日趋明显。学校毅然决定推荐课题研究成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参加江苏省第一届职业教育优秀成果评选,2013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特等奖,同时参与江苏省的评比,最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2.2.2 近2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10年的高考全真试题,整编、修改、完善、设计出了三门专业课题的电子试题库。其中计算机原理427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317道、计算机网络技术412道。紧贴考试大纲,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全覆盖。

2.2.3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搭建了交互式习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平台。本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系统平台既可以用于考试,更适用于练习。单纯的考试功能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但训练作用不明显。单纯的题库练习功能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进入一种紧张的学生氛围。本系统把计时考试和练习相结合可以实现学习效率的迅速提升。

(2)本系统可以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全覆盖的试卷(生成所有试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覆盖,而且所有学生试题相同,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学生考试完成后自己用查分功能了解得分情况,对错题必须看一下教师准备的试题解析,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快速反馈。

(3)教师可以查看每张试卷的学生得分情况,通过得分明细查看错误率高的试题作重点讲评,实现了难点突破。

(4)学生做完一轮试卷后,管理员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获得所有试题的答对数和答错数,把答错数比较多的试题ID重新组织为逗号分隔的字符串,再次生成指定试题或所有试题,同时包含指定试题ID,生成二轮的试卷,实现了全班学生易错题的再次训练,填补了学生知识缺位。

(5)考虑到分层教学。学生知识掌握有差异、答题速度有不同,由于同时开放了多套试题,答得快的同学可以更早地完成其他试卷解答,答完后也可以通过练习功能针对以往的错题做加强训练,实现了班级的分层教学。

2.2.4 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高考本科录取率实现了我校历史的突破。课题组组研究了成果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发现实验前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在苏州大市二模考试中计算机专业理论成绩在10个学校中排第6位,均分比大市均分低4分。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1003班27名同学在2013年4月的对口高考中计算机综合理论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计算机专业理论均分从177.15分提高到244.78分,从大市第6名提高到第2名,超大市均分35以上。

2012年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情况为4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为3%,而2013年课题成果实验半年后,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16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1%。

2.2.5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成长。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到交互式电子试题库的整理、设计,再到智能评价系统平台的搭建。组员深入研究,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的智能评价平台也在多方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3 问题思考

(1)课题主要解决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它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招综合理论考试这比较浅显的层次,要完全弄懂和精通,需要学生的不断研究、专研。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研究提高理论知识、提高实际组装、网络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新的渠道和系统,为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2)本课题主要面对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那么其他专业的单招学生是否也可以进行呢?若进行应注意哪些问题?其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电子题库的设计、整理能否使用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或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本课题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本课题研究必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付细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式练习和综合测试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08(02).

第2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7-008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因素作用于我国的方方面面,我国已经步入计算机时代,不管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中,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原理,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为了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质量这一目标,我们将一体化教学方法与计算机课堂相结合,进行相关的探讨。下面谈谈计算机专业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策略: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才实际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被提出,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岗位上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因而就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特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一体化,从而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一身的教学模式,为了促进其在计算机专业更好地运用,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培养一体化教师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培养一体化教师。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能够解决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一定的角色,在课堂上不能跟以前那样主宰课堂,一节课的讲解都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正常进行活动。

二、采用一体化考核方式

考试一直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客观的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之下,计算机专业考核人才的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前的评判方式就是以学生考试所得的成绩为主,然而成绩只能代表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由于计算机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一门专业,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考核中,教师应立足基本教学目标,设计将理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最后考试成绩相结合,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量在最后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最后总的考试以上机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三、编写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从教材入手,进行一体化教材内容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效整合。一体化的教材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从专业角度来讲,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二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讲,岗位要求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鉴定相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出现,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的学习,促进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质量。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而言,有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成果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邹志明.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探讨[J].热点,2012(20).

[2]谢文彬.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0(7).

第3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企业部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大大提升,需要专业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发展。因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并将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要求。目前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要具备信息的收集、处理与运用等能力。同时,这种方式也注重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意义,将学生自身的交际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操作;个人能力;素质能力

一、引言

近些年来,各企业部门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已不仅是特定于某一职业,而是多种职业的共同基本技能。而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强弱对以后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第一,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为了学生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教师应提前向学生介绍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发展方向。如网页设计、平面制作、多媒体制作等,避免学生因自身兴趣而选择不实用课程的现象发生。第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需要把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在线学习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内容;通过上机操作熟悉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枯燥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行融会贯通。此外,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将多门课程进行综合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第三,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以职业技术能力、文档规范、安全措施等方面为教学目标,以免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学习与社会需求渐远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授课时要把传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实现技术与能力同进步的要求,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第一,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不论在哪门学科,都会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日常的专业课上,教师应该在一些课程设计、课外活动等基础训练中强调合作,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此外,在开展专业实训时,指导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小组合作的实践机会。教师在同学实践过程中,应扮演一位引导者的形象,带领班级的学生一起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不仅能加深学生间的关系,也巩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处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活力的阶段,学生一定要把握住此刻的机会,发扬创新精神。首先,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时,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案,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得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有效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想法。此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只有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以便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每个人的应变能力的强弱都是不同的,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评定标准,也是能够通过适当的锻炼后天提升。首先,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进行应变能力培养时,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将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时间方式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计算机理论知识,从而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行业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培养、重视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值得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作为关键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通过创新教育,使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走上一条平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宏新.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64.

[2]边洪宁,张红霞,王红,张静.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29):240-241.

[3]李晓松.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对外经贸,2016(02):142-143.

第4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论与实践间存在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够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提升师资水平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第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我国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同时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重视度不够,随意安排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内容;第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间存在严重脱节。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较为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计算机实践教学,使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够深入,同时未能将所学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第三,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很多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使得学校在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很多新型软件的安装运行,加上学校缺乏后期计算机维修资金,导致中职院校计算机缺乏有效维护,直接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网络设计及施工。网络设计及施工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相关工作原理、初步组网技术以及结构化布线技术。

2.2 网络营销。网络营销需要学生掌握网络软、硬件的相关使用方法及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其具体工作为网络商务营销。

2.3 网络维护。网络维护工作对学生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和使用以及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应当具备局域网、互联网的维护及管理能力。

2.4 建站建设。网站建设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静态网页及动态网页的制作技术、常用制作工具的使用、可视化网络数据库编程方法和程序设计技巧,同时也要求学生熟练掌HTML/XML、PHP、Java、JSP、ASP、.NET以及SQL Server等相关网站建设编程工具,其具体工作为网站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动态主页的开发等。

3 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措施

3.1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化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树立以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师主宰教学课堂的教学观念,注重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有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教师应当合理规划和设置教学实践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可以从磁盘进行资源的相互传递、面向中端的单主机互联系统、利用通信控制器实现通信、多主机互联系统以及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等方面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同时在网络布线实训室中对进行学生布线、理线、信息插座的安装、线缆标识以及PVC线管和线槽的安装技术的培训;在网络搭建实训室学生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的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进行重点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实践能力。

图1 磁盘进行资源的相互传递示意图

图2 多主机互联系统

图3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3.2 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中职院校应当不断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机会,不断提升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应当不断加大在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现有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最大限度满足计算机专业实际教学需求。同时,中职院校也应切实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提升师资水平。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教师必须不断学校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确保自身知识水平满足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参加社会实践培训,并深入企业实践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教师应当尽量掌握与计算机专业关联知识,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3.4 创新教学方法。中职院校在创新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时,一方面,应当注重情境教学。教师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具有趣味性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践任务,利用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注重课程中创新教育的挖掘,在课堂中融入计算机前沿知识,将各种新的信息配合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第5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  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是计算机人才争夺的焦点。众所周知,我国工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综合国力还有待提高,而这些主要不是由于科研水平的制约,而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薄弱,大量科学研究流于文字。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用。为此,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各所职业学校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综合修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就是要把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形成深层次的感性认知,突破教材内容及授课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实践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的使用,对学生的能力开发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必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同时,既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脱节,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对计算机故障能熟练识别并排除的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对指令系统、逻辑电路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设计出有创意作品的学生,而不会要求其对数据结构有多深入的研究。因此,由于受课程体系影响出现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

        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围绕“动”字展开教学活动,即教学主动、学习主动。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但不能简单的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要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升华。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比如,在excel、word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新增加教学目标。经过这样修改后的教学大纲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更加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才能突破理论知识局限,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给予指导。但事实的情况是,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中等职业学校因办学经费有限,往往对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要求。同时,多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缺少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因教学与应用的长期脱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教师只能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却不能充当实际操作能力的促进者。此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情况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操作能力严重缺乏,造成了教学目标实现的严重困难。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以提高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症结在于计算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从课程设置方面实施计算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计算机领域市场、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将教学目标引向实践教学,变理论为主为实践为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兼有较强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减少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时数;减少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命令的教学,增加如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学生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课程。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快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把握市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最新信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学科,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 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 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言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一位教育学家这样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学得学得主动。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始,打破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先列举实际案例,在分析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弄清原理,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问题。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案例难度逐渐上升,前后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重复,让学生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的目的。比如:我在讲excel中的if函数嵌套时,首先充分利用案例,从函数的格式和功能出发,举例说明if函数的基本用法,然后进入函数的嵌套。函数的参数由2个增加到3个;函数的条件从满足一个条件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畏惧感,又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终结性评价方式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应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为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独立操作或实践,将学生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引向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例如在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与实施之中,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的环境,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在团队中能互相帮助,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上,从不同方向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中的比重和分值,同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作品交流搭建平台,多让中职这些平时饱受挫折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将技能等级考试结果列入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所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产业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荣.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 考试周刊, 2009,(42) . 

第6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学 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是计算机人才争夺的焦点。众所周知,我国工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综合国力还有待提高,而这些主要不是由于科研水平的制约,而是因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工作薄弱,大量科学研究流于文字。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有用。为此,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各所职业学校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综合修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就是要把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形成深层次的感性认知,突破教材内容及授课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实践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的授课模式的使用,对学生的能力开发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必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同时,既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脱节,也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对计算机故障能熟练识别并排除的中高级人才,而不是对指令系统、逻辑电路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设计出有创意作品的学生,而不会要求其对数据结构有多深入的研究。因此,由于受课程体系影响出现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模式陈旧

计算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高。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围绕“动”字展开教学活动,即教学主动、学习主动。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但不能简单的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要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升华。既要符合工作的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而针对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所修订的教学大纲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突出的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以及达到这些成果的标准,即学生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比如,在EXCEL、WORD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新增加教学目标。经过这样修改后的教学大纲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更加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实践经验,才能突破理论知识局限,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给予指导。但事实的情况是,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中等职业学校因办学经费有限,往往对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要求。同时,多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缺少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因教学与应用的长期脱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教师只能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却不能充当实际操作能力的促进者。此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情况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操作能力严重缺乏,造成了教学目标实现的严重困难。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以提高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症结在于计算机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从课程设置方面实施计算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计算机领域市场、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将教学目标引向实践教学,变理论为主为实践为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兼有较强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减少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时数;减少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命令的教学,增加如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学生感兴趣又力所能及的课程。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快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应适应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把握市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最新信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学科,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 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 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言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一位教育学家这样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学得学得主动。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始,打破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作为计算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先列举实际案例,在分析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弄清原理,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问题。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案例难度逐渐上升,前后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重复,让学生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的目的。比如:我在讲EXCEL中的if函数嵌套时,首先充分利用案例,从函数的格式和功能出发,举例说明if函数的基本用法,然后进入函数的嵌套。函数的参数由2个增加到3个;函数的条件从满足一个条件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畏惧感,又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和终结性评价方式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应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为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独立操作或实践,将学生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引向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例如在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与实施之中,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的环境,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在团队中能互相帮助,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上,从不同方向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中的比重和分值,同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作品交流搭建平台,多让中职这些平时饱受挫折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计算机技能考试,将技能等级考试结果列入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所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产业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荣.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 考试周刊, 2009,(42) .

第7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教学如何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重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很多关于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笔者拟结合计算机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计算机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教材是计算机课程诸资源中的重中之重,是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反思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际,教师在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更倾向于“教教材”而非“用教材”,即教材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而非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职业学校学生消极心理的认知,致使他们很少积极钻研教材教法,主要沿袭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读教材,学生在座位上看教材;另外一方面,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使得教材中有些并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内容消耗了课堂大量的宝贵时间。毋庸置疑,计算机教学中的上述弊端使教材丧失了其应有功效,造成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在于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材使用观,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确保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计算机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

2.1 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活性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大都使用统编教材,这有利于掌握社会技能考核标准,也体现职业教育统一均衡的思想,但是,统编教材不能完全兼顾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的地域性差异,无法客观反映各地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学校结合本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致使教学效果远离家长和学生的预期。教材虽然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经历着从出版、修订再版的过程,但在这期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材中有些知识将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所阐述的部分内容已经落后,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完全停留在统编教材所创设的教学意境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而务实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尽量减少统编教材中部分内容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当地经济建设情况和劳动力市场实际状况,对统编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还可以突破教材排序的限制,重新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使教材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学生和社会实际需要;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把那些确需讲透、讲细的重点知识反复呈现,加快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的步伐。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再处理除了体现灵活思想以外,还要体现“两个吻合”思想,即,理论与实践相互吻合;教材教学与学校学情相互吻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本专业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教材使用的途径和方式,才能体现计算机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避免传统照本宣科或者按部就班式教材使用法带来的消极影响,全面贯彻计算机专业教学坚持前瞻性与适应性并举的要求。

2.2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来源渠道相对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因素,在教材理论知识部分教学中必须多做考量,即教师对理论知识教学要善于把握好度,不宜过于凸显理论知识的深度挖掘,否则会增加教学难度,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计算机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越全面,计算机作为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有效实践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要与学生动手实践相互结合,以实践冲抵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时可能产生的厌学情绪。实际上,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往往参与热情高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也相对丰富,相反,教师进行纯理论知识教授时,学生往往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摸透学生心理基础上巧妙地将理论知识教学融于学生实践过程,例如,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不是孤立地补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实践将计算机领域的新信息、新成就进行丰富呈现。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输入量往往大于实践输出的总量,为了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成果,教师除了通过学校有限的平台指导学生实践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可逾越的阶段,重视学生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提高实践效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践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期成果,同时,实践能力的提升将会加速理论知识的内化进程,使自己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随之增强。

2.3 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补充性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材所反映的内容并不完全与社会发展实际相吻合,究其原因在于教材知识结构、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快速更新的技术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以此作为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趋势,计算机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符合学生需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对学生现有学习基础的掌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只有这样,校本教材才能迎合学生的需要,成为学生的挚友。例如,针对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实际,校本教材应包含更多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引发学生阅读与动手实践的兴趣点,实现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体现学以致用思想。校本教材建设必须以本校、本地实际为依托,认真思考教材建设的框架和内容设置,只有这样,校本教材才会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才能体现校本教材建设的初衷。另外,教材资源开发要防止简单拼凑。计算机校本教材不应被理解为统编教材的延续,否则就会缺少应有的特色,因此,教师不能通过对统编教材进行简单重新调整布局,或者增减内容的方式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这种操作行为既不科学也不规范,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好的校本教材既可以起到教学补充作用,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教师平时应多关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各类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论述,了解计算机科技的新进展、新信息,通过搜集、分析、整理校本教材将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 结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是本专业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广大教师必须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解决教材中过于宽泛的理论知识,把那些真正能够反映计算机领域的新信息、新技术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确保教材对计算机教学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严新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才智,2011(21).

[2]刘光蓉,阮灵,周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9-61.

第8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计算机专业 现状 对策

1.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正在不断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很难,学生的实践技能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身基础较差,缺少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身的学习要求较低,更加缺少对自身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第二,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式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真正需要之间无法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本无法掌握需要的操作技能;第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大多重视一些理论的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考虑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下降,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2.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对策

2.1明确办学方向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朝着研究型和应用型的方向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要参与到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去,这些学生往往不需要太过深奥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等为目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特点以及师资水平出发,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这也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办学最基本的方向。

2.2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应该以实用性和技能性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课程选择时应该尽量实现精选,学生学得太多太杂,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作为基础,简单来讲就是从社会的具体岗位出发,并从这些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的创设,以应用性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提升。此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该充分体现计算机科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时刻保持先进性,为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开展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加大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指导,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做案例,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知识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对整个计算机教学实现合理的优化,而且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的帮助,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

2.4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拉近职业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计算机课程的课堂讲授过程是帮助学生提升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则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它是课堂教学一种非常重要的延伸和补充,不断推进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质量的提升。

2.5重视教学考核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主要有以下四种考核方式:第一,对于一些理论知识较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科,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对于部分既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察。第三,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应该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进行,比如图形处理以及网页制作等课程。第四,对于某些有国家或者行业认可的技能鉴定的课程,可以通过技能鉴定的形式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

总之,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清华. 探索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管理观察,2010(13).

第9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和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中职教育也加大了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力度,但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教师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中职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和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遵循这一导向,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基本的技能操作,针对部分优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尽量向就业面大的群体靠扰,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纠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重视的现象。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首先,从教材和硬件设施来看,部分教材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一些学校硬件设施频频告急,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造成教学与现实脱节,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堂上,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 “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课中只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操作。计算机操作是灵活多变的,参数设置不同就能变化出不同的处理效果,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基本的理论操作,更多的处理应在实训中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相应的数据来完成。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

2.课程之间的承接要合理。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3.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复杂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学应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师可通过调查了解,模拟企业的任务要求,细分任务让学生模拟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会一些操作技能,几个单元形成一个模块,几个小任务合成一个大任务,以完成任务为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岗位技能。

4.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具,保留传统的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理论趋向于抽象性和空间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无法以实例完成的,教师应通过制作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到实际的东西。同时,尽可能在计算机上演示操作,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5.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试卷评分机制不适应中职生和中职教学的特点。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细微观察,关注学生的进步,理论知识通过卷面考核进行,而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则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决定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让他们提高自己的设计创作水平,对成绩差的学生,则要放低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即可。所有能够完成上机作业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兼顾高中低层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