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

第1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为适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应该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资金运行量剧增,经济风险也日益增大,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国有资产向国有企业化转型。高校干部涉及经济和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因此,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变得非常必要。经济往来给高校管理者明确了经济责任,因而对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类型。

笔者现就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对谁进行审计,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每个与经济有关系的干部离任都要进行审计。“离任”就一般情况来讲,有三种类型:一是准备任用到更高的位置去担任领导职务;二是自然年龄到期;三是要调离现任的工作岗位。三类审计不论属哪一类,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现任位置离任;二是有经济责任。有一定的责任,就赋予了相应的权力。有经济权力就有经济责任。对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来讲,不论那些业务,他们都有最后决策权,因此是审计对象之一;对每个部门行政副职来讲,都有权力,但不一定都有经济决策权,只有有经济决策权的副职,才可能有经济责任,才属审计对象之一;对一些经济部门,如财务、产业、基建等,只要是行政负责人,都有经济责任,都是审计对象之一。概括起来讲,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有经济决策权的行政副职、平常业务以经济往来为主的部门行政领导。

二、高校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对内部审计而言,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前半部分、审计终结阶段一般不存在分歧。分歧较大的是形成审计报告初稿后是先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还是先提交本单位主管领导。审计法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单位根据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为先报主管领导,再交有关部门和被审计人。按这样的程序执行,可能有利于单位行政领导,但给审计带来了较大风险。至于审计过程,特别是经济业务往来较多的现代审计,不可能把每个事项都准确审计到。审计不到的地方,并不能说明被审计部门就不存在一点问题。被审计部门也应该逐步认识到,审计报告“初稿”或者“征求意见稿”,只是审计组对所能审计范围内的结果性报告。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被审计部门存在的有些问题在本次审计中没有被发现,也可能在审计“初稿”中提出的问题因被审计者提供的资料不全,经征求意见后,确认为合理的,可不在报告中反映。对前一种结果,被审计者不能因此对委托审计的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横加指责。对后一种结果,如果先不征求被审计者意见,就给审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将可能给单位行政领导带来法律责任。审计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是不可能避免,但为了减少风险,内部审计在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前,应按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程序的要求,先征求

被审计部门意见,再提交给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

三、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范围

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否需要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是实际审计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离任审计的前提一般是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只对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客观、公正的审查,出具结果性审计报告。但往往有些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要求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部门行政领导的评价,不是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审计部门也不好作出评价性结论。所以,笔者认为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般不提出具体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即使要评价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业绩,也应当采用审查法,将审计结果与主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与其在任期间经济目标相比、与同行业公认的原则相比。通过相比较,评价其在任期间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目标完成程度、在同行业所处位置,最终达到审计报告能给委托部门和单位主管领导提供聘用被审计者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依据性报告。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讲,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能很多,单位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可能不一致。内部审计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减少审计风险,树立审计独立监督、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是困扰审计人员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等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一)上级审计机关应加紧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以利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掌握好以下七个原则

第2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1.年度财务报告不公开披露。我国高校财务报告披露主要遵循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根据该《制度》的规定,高校会计报表只向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报送,不对外公开。当时立法者的思路是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因此高校会计报表只需要满足政府的信息需求。但是,这一规定已不能适应现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资金来源由过去的单一依赖财政全额拨款变为财政差额拨款以及学杂费、接受捐赠、投资收入等多种资金来源。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等教育开始由免费制到收费制过渡,学费构成高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适应招生规模扩大的要求,高校多向银行举债,大量投资于固定资产。银行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评价高校的偿债能力,高校资财非债务来源的提供者虽不要求获取投资收益,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信息需求:捐赠人需要了解其捐赠财物的用途和产生的效益;学生希望获得学校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成本信息;政府需要评价高校管理者履行经管责任的成绩,决定资源在各个高校之间的分配;而广大的社会公众则要求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由此可见,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者已趋于多元化,但是他们却不能从公开的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年度财务报表未经外部审计。我国还没有形成大学年度财务报表接受外部审计的制度。政府审计部门对高校的审计主要是对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和一些专项资金的审计。此类审计间隔时间长,具有偶发性的特点。因此,这种不定期审计或专项审计的监督效果有限,它不能有力地促使高校管理层遵守财经法纪,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如果高校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未经外部审计,那它将很难取信于报表的使用者。虽然高校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其独立性要远低于外部审计机构,它不具备向第三方提供客观、公允的鉴证服务的能力。在西方国家,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需要经过政府的独立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且独立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一起对外公开披露。

3.同时采用两种会计核算基础。高校对教学科研和教辅活动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对收入、支出或费用加以确认或记录的时间标准不同,一张报表上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报表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比性都大打折扣。高校的目标是在其财务和其他资源允许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务或产品,因此,虽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是它还是要讲求业务活动的效率。无论对高校的内部管理者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来说,收入、成本及费用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收付实现制虽然易于建立和使用,但是它不能对教育和科研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不能使收入与费用恰当的配比,而且容易被管理当局用来操纵业绩。

4.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项规定使得高校内部形成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学科研经费,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这使得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是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会计核算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的这一基本前提。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不仅增加核算成本、加大了工作量,而且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了解高校全面的财务信息的需求。

5.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现行《制度》只要求高校提取修购基金,而不要求提取折旧。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与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没有联系,不能反映其实际的价值。提取修购基金不会减少固定资产科目的账面价值,这使得高校固定资产虚高,财务状况不真实。

6.负债分类不科学。在资产负债表中,“借入款项”排列在其他流动负债之前,位于负债类的第一项,似乎隐含着“借入款项”属于流动负债之意,实则不然。近些年来,高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的长期借款。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混合列入“借入款项”中,不利于有效揭示高校的财务风险和分析其偿债能力。

7.基金核算不合理。按照《制度》的规定,高校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固定基金是高校所有的各项固定资产占用的基金,专用基金中包含修购基金,而提取修购基金又不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中进行登记,这无疑夸大了高校的净资产。此外,基金信息也较粗略。例如报表没有提供各限定用途的专项基金的详细分类。

8.财务报告信息不足。现行《制度》要求高校编制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这三张报表主要反映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业务活动日趋多样和复杂,投资、举债、经营创收等活动被广泛涉足,因此,高校业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断增加,关于高校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也是报表使用者所希望获得的信息,而现行制度却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此外,提供的表外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也严重不足。

二、几点改革思路

第3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1. 高校内部审计的概念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是指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专职人员,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该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定量的审核检查,并对检查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以确保其资料的合规性,并针对审计活动出具相关审计报告。高校设立的内部审计单位一定要具有独立性,这样才能良好的起到监督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的作用。

2. 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由于高校自身的经营性质,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收入审计,支出审计,财务预决算的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四个方面的内容收入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审计,审核内容主要是看有没有合规票据,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是否设立专用资金户等等。

支出审计主要是对高校支出的经费进行审计,审核是否存在乱开支的现象,是否存在挪用专用资金的现象,是否存在购买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等等。

财务预算的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经费预算进行审计,主要审核高校是否存在经费超出预算的状况。通常每个高校都会设定经费预算标准,不经批准不得超出该标准。

经济责任的审计主要是针对离任责任主体的审计,主要审计离任前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新制度内容分析

对比新旧会计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新的会计制度在会计主体,会计师职责,资产管理,负债风险控制,财务监管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明确和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财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会计计量的变化,新会计制度下,营业税改增值税,高校的计税依据,计税方法,以及税率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的税负,从而影响高校的经营活动。此外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得高校的会计计量更加真实可靠,更能准确的反应高校的资金运转情况。

第二,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新会计制度下,高校的会计核算方法更加明确细化。如新会计制度下,适当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并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相应的核算,弥补了旧会计制度下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现状( 因为旧会计制度下不计提折旧)。此外还细化了会计核算科目,如累计折旧,高校会计核算还新增了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内容的核算,并新增行政管理支出等会计科目,使得高校会计核算更加细化。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

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计类别,审计内容,审计职能三方面的影响,下边我们将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审计类别

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高校内部审计的类别可以分为收入审计,支出审计,财务预算审计以及经济责任的审计。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下,由于新增政府收支,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相应的审计内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强调了财务预算审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对于预算的收入,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把关,并根据新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审计也纳入到相关的流程中,以确保审计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此外,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审计报告的范围应该相应的进行扩充,除了对原有审计内容进行评价以外,对于高校的效益,风险等也要作出相应的评估。

2. 审计内容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收支内容更加细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收支方面审核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新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逐条审核,如审核财政补助收入,科研教育收入,经营收入等等,以确保账目的规范性,合理性。对于高校的支出,要区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其中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支出又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以及离退休支出五个部分,进行审计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其相关内容。对于年末的结余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防止账实不符的情况。而对于一些其他的支出,如对外捐赠,转让,报废等行为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进行审计,以防止出现乱支出的现状。此外,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另一审计重点就是对于资产的审计,重点审计资产的折旧,即固定资产折旧归于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的折旧归于累计摊销。

3. 审计职能

旧财务会计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对高校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相应的监督,从而提高高校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促进高校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旧会计制度下强调的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但是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审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制度强调审计职能的防范性,它要求相关审计部门进行角色的转换,即由原来的监督职能向管理职能进行转变,不是仅仅督促高校部门的活动,而是引导高校进行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高校审计要建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风险防范制度,在内部审计的程序上加以控制,进而做到为高校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高校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将高校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第4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第5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2009年4月,上饶市审计局对上饶师范学院2007和2008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通过细致深入的审前调查锁定学院财务管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严等问题,并以此为重点,对学院的学杂费进行测算和差异分析,发现了相关人员挪用公款600余万元用于购买的重大案件线索,移送纪检、检察机关查处后,3名直接涉案人员被判处无期徒刑、14年和10年6个月有期徒刑,3名负有领导责任的计财处负责人受到了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一年等党纪政纪处分。

该审计项目社会影响较大,审计效果显著,先后被评为上饶市、江西省优秀审计项目,并荣获2009年度全国地方优秀审计项目奖。

一窝三鼠竞疯狂

2009年4月,上饶市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上饶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上饶师院”)2007、2008年度财务收支实施审计。上饶师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在校学生近12 000人。审计组抓住该院在校学生多,收费金额大的重点,把审计重点目标锁定在学院收费的真实合法性上。近12 000学生开学要交纳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六、七种费用,学院开具的收费票据一个学期就达几万份,学院的银行账户又多达13个,如何从数以万计的收费票据和众多的银行账户中查找问题?审计人员首先对学院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发现其内控制度执行中有重大缺陷。接着,审计人员运用资金流程分析、差异分析等审计方法,重点审查收费账和银行账,查出收费账上有收入而相关银行账户无余额的反常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和平衡分析,对学院应收应缴学杂费与实收实缴学杂费进行测算,结果测算数与账面学杂费收入相差1千多万元。审计人员进一步从账面查账原因,除混串户和账务处理等原因外,仍有600多万元资金去向不明。警惕的审计人员怀疑有公款被挪用的可能。审计组及时向市审计局领导汇报了发现的案件线索,引起局党组高度重视,将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正式移送上饶市人民检察院。此情也引起上饶师院的重视,他们组织内审人员协助审计组进一步清查。如惊弓之鸟的涉案人员受到很大震动,2009年5月8日一名涉案财务人员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自首,另两名人员也分别向师院领导交待了自己的问题。2009年5月中旬,审计组协助检察机关对审计移送的涉嫌挪用公款案进行了专项审计,并向检察机关出具了专项审计报告。最后查明:上饶师院计财处收费科出纳员夏某、计财处收费科副科长饶某、计财处计财科出纳员舒某三名财务人员,从2008年3月下旬起,至2009年4月止的14个月时间里,因赌“”输了钱,伙同分十几次从出纳员保管的公款和师院收费临时银行账户上提取现金累计659.58万元,用于三人进行赌博活动。其中:夏某个人使用额487.39万元,饶某个人使用额137.19万元,舒某个人使用额45.45万元(案发前归还10.45万元)。随着审计的深入和案件的审理,三名疯狂挪用公款的涉案人员于2009年5月9日被刑拘,同月22日被逮捕,2010年1月22日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对3名直接涉案人员被判处无期徒刑、14年和10年6个月有期徒刑。

一石击起千重浪

从审计发现上饶师院三名财务人员挪用巨额公款案件线索,到该案审理终结,期间在上饶市乃至江西省引起强烈反响,正可谓一石击起千重浪。

――市长对审计要情作出批示。2010年1月18日,上饶市人民政府市长董 生,对市审计局上报的移送案件或事项分析《审计要情》批示如下:“审计部门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了大量工作,望再接再厉继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厅长对上饶审计成果充分肯定。2010年1月14日,江西省审计厅厅长王殿军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上饶市审计局“严格执法,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和案件线索移送有新的突破,在对上饶师院的审计中,查出该院三名财务人员挪用公款近650万元用于购买的违法违纪案件,向市检察院作了移送,并将三名负有管理责任的处级干部移送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副市长在审计报告上作出批示。2009年10月28日,上饶市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汪霞对市审计局《关于上饶师院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上批示:“此次市审计局依法认真地对上饶师院07、08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现场审计,审计出的问题值得我们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学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审计、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学院乃至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监督。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管好、用好,严防腐败和犯罪”。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中、高等院校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意见。2010年1月20日,市政府以[2010]25号文件,向全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转发了市审计局《关于加强上饶市中、高等院校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六条)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市检察院将案情写进了向人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2010年2月24日,上饶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把审计发现和司法查处上饶师院三名财务人员挪用公款近650万元用于赌博的案情,列入“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的重点内容。

――市审计局依法向社会了审计公告。2010年4月6日,市审计局通过互联网《上饶之窗》、《中国上饶》等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了《上饶市审计局关于上饶师院计财处收费科三名人员挪用公款案有关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

――新闻媒体广泛关注报道。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大学信息网》、《江西新闻网》、《大江网》、《上饶之窗》、《江西法制报》、《上饶晚报》等网站和新闻媒体,先后对上饶师院三名财务人员挪用巨额公款买进行了专题报道。

――上饶师院全面整改建制。2010年2月8日,上饶师院以饶师院字[2010]8号文件回复市审计局,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作出全面整改,并在该院设立每年5月8日为“案件反省日”,以示警钟长鸣。同时,该院近期建立起《财务内部牵制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

――审计问责上饶师院三名处级干部。2009年8月11日,市审计局向上饶纪检委、监察局发出移送处理书,对上饶师院计财处处长汪某、副处长蔡某、韩某等三名处级干部对本处发生挪用公款事项监管不力,负有相关责任,依法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2010年8月31日,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查处意见报市委,经市委常委会议以及监察部门研究,决定撤销上饶师院计财处三名处级责任人的党内外职务。

案件引发的思考

三名财务人员挪用巨额公款案,曾把平静的上饶师院校园搅得沸沸扬扬,也在社会上引起阵阵热议。然而,热闹之后笔者冷思有三:

思考之一:财务制度与贯彻落实两张皮,是产生该案的制度原因。不能说上饶师院没有财务内控制度,挂在计财处收费科墙上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制作还是比较漂亮的。但这些制度的落实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都形同虚设。计财处领导对票据的领用、结报、核销等没有履行监督、收费与票据核销没有分离管理,收费与财务岗位之间没有相互制约。制度执行的缺位,让涉案人员大笔提款如拿自家之钱。

思考之二:财务管理的混乱与不规范,是产生该案的管理原因。三名财务人员作案期间,该院计财处收取预算外资金部分用电子票据,部分用于写票据。电子票据智能加密卡的母卡与子卡未执行分离管理,使用与核销均一人所为,以致作案人顺利地从电子票据收费款中挪用635万元,从手写票据收费款中挪用24万元。财务印鉴管理不规范,财务专用章与财务主管人印章未分开管理,以致作案人在提款支票上可以一人盖齐全部印鉴,让挪用公款有机可乘。此外,单位多头开设银行账户,个别账户未纳入会计报表核算,为犯罪铺设了温床。

第6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一、合并前进行清产核資,防止資产流失

国有資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等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并代表了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为此,四校在合并筹建山西大同大学之初,就成立了清产核資领导组,并聘请了审计事务所和資产评估机构,对原各校的資产、债权、债务及净資产进行全面清理,对学校的各项收支等财务状况进行核算,在全面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到账账相符。摸清各单位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和人员經费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处理清产核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間题、并出具清产核資报告、审计报告和資产评估报告。这为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事業法人证书奠定了基础。經申报和核实后进行账务处理,针对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間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以达到合并后关系顺畅,运转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合并后学校的經济利益。保护国有資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資产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合并过渡期的财务管理

合并过渡期是指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合并筹建到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这段时期,原学校的建制还在,新校的法人資格不确立。这一时期耗时较长,头绪繁多,原各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失去效能,而过渡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又来不及制定,那么学校的财务开支将处于模糊失控状态,进而导致整个财經秩序混乱。有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反正要合并了,生怕自己吃亏,节余的經费在合并后归大校了,于是就产生了想把钱花光的思想,购设备、发奖金、福利;有的学校大搞维修、工程建设;还有的借会议、学术、考察之名观光旅游。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学校还形成了高额的暂存款,名义上是暂存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借款,是一种负债。对合并后的高校造成了严重的經济负担,影响到合并后高校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合校期间各项經济活动正常进行,学校應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学校的各项重大經济活动和财經工作,及时制定过渡时期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控制經费支出,坚决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积极组织收入,防止国有資产流失,清理债权债务,从而保证“过渡期”各项财务管理的正常运作,有效地为四校合并提供财务保证。

三、实行账务合并,统一会计核算工作

为全面完整反映合并后学校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在财务清理的基础上,再次对200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和2007年初账面資产、负债、净資产等财务状况核实,合并了四校的账务,包括账簿、报表等,按照财政部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统一使用《天财财务软件》统一会计科目,部门代码、项目编码,核算口径以及会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等等。确定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和范围后,根据报表、账簿、债权、债务等相关明细账,进行账务初始化,建立了一套与新校发展相适應,系统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了一套账核算。同时对各校区、部门、院、处的项目經费进行统一编码,对所有經费指标的数据进行初始化,统一了經费结算单,自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并彻底改变了原来现金发放方法,各项开支都使用工資卡,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对原四校区的银行账户进行更名、注销,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报请省财政厅批准设立新的账户;编写了《山西大同大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07年1月1日四校区财务正式合并建账。

这样确保了会计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利于及时了解全局,简化了合并报表等账务工作的繁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間题,防范和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失误。对促进做好核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經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的經费预算计划是根据事業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学校规模和事業发展的综合反映,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财务收支量增大、复杂因素增多。尤其四个学校不是强强联合,資产分散,人员负担过重,分校区办学成本高。在四校区水、煤、电、暖支出,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資、津贴、补贴标准和本专科生培养成本定额上,原四校差距较大、矛盾尖锐,给预算编制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预算编制原则基础上,制定了山西大同大学预算编制原则。一是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实效。二是科学量化、量力而行、厉行节约。三是保持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各校区、部门、院、处根据下达的预算编制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經费预算,并上报计财处、计财处經过几个月的反复测算分析,综合学校财力和各校区、部门、院、处“讨价还价”终于形成了“山西大同大学2007年經费预算(草案)”,提交学校预算领导小组讨论,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这是合校后的第一部预算,尽管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预算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方,甚至还留有一定数量赤字需尽快解决,但毕竟为山西大同大学以后编制预算奠定了基础,为完成四校实质性融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并校后的财力严重不足,四校筹建并合时,对原雁北师院进行扩建,贷款高达四个多亿,再加上合并时四校区债务远远高于债权、专用基金和银行存款之和,收不抵支,这不仅关系到学校合并的顺利开展,还对预算编制和控制执行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解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資金需要。这就特别要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投融資体系,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导高校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一财务分配政策

(一)规范管理财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理各项經济業务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高校合并财务统一的核心;是财务统一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合并前,各学校情况各异,条件不一,經济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經济活动和經济業务日趋复杂,许多财經新間题需要研究和妥善解决,为了避免在一个学校里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必须对原各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财政政策、财务规章制度,分配制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制定出一套既遵循国家有关經济法规制度,又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又能保证学校經济和财务有效运行的經济政策和财务制度,以确保学校在合并中以及合并后有章可循,合而不乱,有序运转,逐步推进,在短短的一年中先后出台了《山西大同大学财务制度》、《山西大同大学预算外管理规定》等财务规章制度,对学校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制定积极的创收分配政策,开展增收工作根据创收单位与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将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对校内各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各种创收收入分配應兼顾学校、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既要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调控能力,又要有利于促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二级单位的创收积极性;既要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又要有利于二级单位的长远发展。

财务分配政策既是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非常敏感的工作,难度大,應慎重行事,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四校合并后,首先我们按照校党委的研究决定,原四校区教职工的工資标准执行略有不同,在工資套改未批复以前,仍按原标准统一发放;其次,对校内津贴、职务津贴、煤气补,物業补,电話补、职工福利,制定了统一标准和发放办法,再次,职工医疗费统一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六、设立统一会计机构,搞好财务服务工作

学校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合并后,必须建立健全财务机构、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有助于加强对学校各项經济活动和财經工作的管理,并且与所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應。这样才能维护学校正常的财經秩序,加速学校各方面的磨合融通,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合并后,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業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經费和資源,统一财經方针政策,统一财务收支预算,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資源调配,统一财会業务。“分级管理”是指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校内实行财权下放,校院两级管理。

计划财务处作为全校财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对全校的資金进行归口管理,统一领导全校财經会计業务,下设会计核算科,基建财务科、计划预算科、收费科并赋予相應的职责和权限,各校区分设几个财务部作为计财处派出机构,负责该校区的财务会计工作,接受计财处的领导和监督,直接对计财处负责,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資金的相对集中,又方便了教职工。

七、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第7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绩效审计 数据包络 财务分析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是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入手,衡量高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高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特性

资金效益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是高校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性质。

(二)财务评价分析的应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评价高校这类单位绩效时,投入产出绩效不可能用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简单说明清楚;它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绩效成果,重视的是局部结果且短期化。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预估权重、不需事先设定输入输出间的显式函数关系、与指标的单位无关、评价结果丰富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教育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新的工具。

二、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不能得到财务审计的有力支持

1.目前高校财务审计的现状。财务审计仍然是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随收支范围扩大;高校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预算安排不尽合理,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些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支出;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

2.高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绩效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其次,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再次,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最后,绩效审计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3.低质量的财务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影响。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是改善审计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审计任务,除了取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高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特点。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四)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客观原因。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主体“缺位”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进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财务审计成果进行绩效审计(以某高校08年为例)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400756888.5元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支出× l00%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 599605158.6× l00%=7.74%

二是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如国家经费拨款、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 400756888.5× l00%=88.42%

三是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

生均事业支出=教育基本支出/学生人数

388217901.87/18311=21201.35元

生均四项经费=四项经费支出总额/学生人数

30092941.41/18311=1643.44元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143049670.2/599605158.67×100%=23.86%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143049670.2/245168231.7×100%=58.35%

师生比=学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

18311/1127=16.25

教学管理人员比例=教学人员/管理人员×100%

1127/1110×100%=101.53%

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学生人数/教职工总数

18311/3588=5.1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房屋总面积×100%

28.04/87.91×100%=31.9%

四是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等。

教育投资利用率=(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质量系数)/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100%

18311/599605158.6×100%=0.0031%(假设学生质量系数为1)

科技成果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

(86+32)/(217+463+81)×100%=15.51%

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新增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教师人数

〔(15000+10300+4100+2700+3000)/5〕/〔(1131+1127+1104+1046+978)/5=6.52万元

2.财务评价分析

近几年该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及拆迁,致使该校资金压力较大。从2008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该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靠银行贷款获得。总收入中预算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7.3%,已成为学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预算内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的创收来源主要是招收自考及函授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招收、学习及毕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校教学资源,这一部分的投入产出无法计量。该校人员经费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相对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师生比较高。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运用DEA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1.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经过分类整理,可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表参考《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田水承、孟凡静):

2.运用DEA方法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

3. DEA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拟选择9所同类高等院校为决策单元(学校名称以 DMU1-9替代,DMU9为被分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某高校投入、产出的效率。在DEA方法中使用C2R模型进行评价。为使评价对现实配置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 C2R模型。

基于输入的DEA模型:

选取指标进行横向分析:

将数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相对于其他同类院校资源配置状态为合理。

其次,我们以时间作为决策单元, 选取指标进行纵向分析:

经过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资源配置状态正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6

[2]宋常,吴少华. 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2

[3]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第8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自二00四年我校审计办成立以来,审计办主要对本校的基本建设项目、设施进行审计,共完成审计项目150余个,审计金额1.5亿元,核减金额2500~3000万元。估计,到工程结束核减金额可能超过3000万元。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校基建项目的逐步减少,审计办对外的建设项目审计也将慢慢接近尾声。根据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校内部所设审计机构主要面向院内进行内部审计,对本院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监管。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发挥职能作用,构建惩防体系需要内部审计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就要根据高校特点,抓住基建、招生、图书教材采买、大宗物资采购、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重大问题和关键岗位、敏感部位。上述七个环节无不涉及财务监管。治理教育乱收费、反商业贿赂,监察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检查了解实行“收支两条线”情况……全都需要进行内部审计,以掌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堵上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漏洞。

2、财务监管他、软弱,暴露出种种弊端,呼唤内部审计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财务内部监管上相对软弱,导致产生一些弊端,如预算执行不严,安排了的支出许多未付,为以后年度留下潜在负债;银行账户较多;代收代缴的数十万税款未及时上交,带来风险;部分财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经不起诱惑等等。

九八年曾因一些系处留有小金库,地区纪委来人清查,没收五十来万元款项。省市物价局、审计局每两年来我院进行一次例行审计,均查出我们财务运行、管理不规范。上级纪委发现校内少数单位违反“收支两条线”,曾来校清查“小金库”。

3、规避风险,自我保护,寄希望于内部审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学校规模扩容,占地扩大,上亿大额度资金投放运行,随之会带来一些风险。从学校层面看,为了保护国有资金不致流失,也为了爱护同志,不给人以犯错误的机会、条件,需要进行审计。从个人角度看,为了轻装上阵,保持清醒,给群众一个明白,给自己一个明白,也寄希望于内部审计。

(二)可行性

1、已有成功的尝试

四月十三日至十九日,以审计办为主,抽调了经济系二位老师,对06年、07年、08年大额教育经费,以及08年全年教育经费运作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了若干潜在问题或不足,出具了正式审计报告。此次审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学院财务运行、管理提了一些建议,对学校建设发展有所帮助、推动。

2、已有认可、接受的心理预期

因为省市审计力度加大,全院上下由对审计工作不了解而慢慢熟悉,尤其近年来省市发文,地方县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等离任调任均要先进行审计;省长、部长要实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在此种情况下,对审计大家更是心理上习以为常了。何况,省市每年都有不同的职能部门来我校检查、审计,已成为一种常态了。

3、已有校外的经验借鉴

据了解,省外部委属重点高校,早在03年左右就已正式推开校内审计。本省财大、南航等校已进行了几轮内部审计,比如财大,把干部交流与内审结合起来,监审处长与计财处长每五年进行岗位互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已有教育部、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

教育部04年已颁发《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推开内部审计工作。以后,又颁发《关于做好2009年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文件。省教育厅发文《关于开展教育专项大额资金内部审计的通知》,几个文件均要求推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二、如何推开内部审计

推开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求稳求实,稳步推进。

1、在范围上,推动由点到面的审计

可先易后难,先从二级法人单位开始,如服务公司、中小学,再到学院计财处。条件成熟,还可审计下属部门的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如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招生、就业、成人教育、保卫处有关费用等。

2、在时间上,推动由不定时到定时的审计

不定时,是一种抽查,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定时,则是一种制式、制度,相对成熟的做法。定时之“时”,以二到三年为期,最好与市审计局的检查交错进行。

3、在做法上,推动由经验型到规范性的审计

审计办有对外审计(建设项目)的某些实践经验,与财务审计核查原理相同。但是,二者任有一些区别。不能陷入往日经验主义的习惯做法中。应该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建立财务审计的若干规定。明确各自不同范围、重点、对象,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

4、在重点上,推动由“粗放”到“精细”的审计

一是确定审计的重点单位,查找“风险点”;二是推进财务预决算信息公开,初步建立财务制度、预算执行、决算反馈的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审计过程中逐步深入对重点单位的审计由浅到深,由近及远,发现苗头性普通性典型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以形成一些制度性的成果。

5、在态度上,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审计

这是站在审计对象角度上讲。审计,不是这些部门单位都有问题,没有问题的单位也要进行审计。要转变观念:不审计,是非常态;审计才是常态,属正常现象。使之由被动接受审计到积极配合,主动要求审计。

三、内部审定的前期工作

推开内审工作,要努力戒大呼隆和形式主义。它很大程度上不是场面的热闹,反而是背后默默无闻的努力。

没有经验不怕,可以派人赴江西财大、南昌航空大学取经,看看兄弟学校的做法,或者与审计局联系沟通,参加某些财务审计培训班,培训人手,探索经验,逐步推开。

第9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合并;财务合并;财务管理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高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02年7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山西大同大学。经过3年来的紧张筹备与实施,2006年3月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山西大同大学。从合并过程来看,头绪繁多,任务艰巨,其中财务合并尤其为人们所关注,它是高校合并的基础,又是高校各项事业的保证和依托,为此,笔者结合山西大同大学财务合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并前进行清产核资,防止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等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并代表了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为此,四校在合并筹建山西大同大学之初,就成立了清产核资领导组,并聘请了审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对原各校的资产、债权、债务及净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学校的各项收支等财务状况进行核算,在全面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做到账账相符。摸清各单位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和人员经费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处理清产核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出具清产核资报告、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这为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事业法人证书奠定了基础。经申报和核实后进行账务处理,针对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以达到合并后关系顺畅,运转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合并后学校的利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合并过渡期的财务管理

合并过渡期是指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合并筹建到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这段时期,原学校的建制还在,新校的法人资格不确立。这一时期耗时较长,头绪繁多,原各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失去效能,而过渡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又来不及制定,那么学校的财务开支将处于模糊失控状态,进而导致整个财经秩序混乱。有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反正要合并了,生怕自己吃亏,节余的经费在合并后归大校了,于是就产生了想把钱花光的思想,购设备、发奖金、福利;有的学校大搞维修、工程建设;还有的借会议、学术、考察之名观光。在这种思想的下,有的学校还形成了高额的暂存款,名义上是暂存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借款,是一种负债。对合并后的高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合并后高校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合校期间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学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学校的各项重大经济活动和财经工作,及时制定过渡时期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坚决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积极组织收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清理债权债务,从而保证“过渡期”各项财务管理的正常运作,有效地为四校合并提供财务保证。

三、实行账务合并,统一核算工作

为全面完整反映合并后学校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在财务清理的基础上,再次对200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和2007年初账面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财务状况核实,合并了四校的账务,包括账簿、报表等,按照财政部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统一使用《天财财务软件》统一会计科目,部门代码、项目编码,核算口径以及会计处理的程序和等等。确定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和范围后,根据报表、账簿、债权、债务等相关明细账,进行账务初始化,建立了一套与新校发展相适应,系统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了一套账核算。同时对各校区、部门、院、处的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编码,对所有经费指标的数据进行初始化,统一了经费结算单,自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并彻底改变了原来现金发放方法,各项开支都使用工资卡,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对原四校区的银行账户进行更名、注销,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报请省财政厅批准设立新的账户;编写了《山西大同大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07年1月1日四校区财务正式合并建账。

这样确保了会计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有利于及时了解全局,简化了合并报表等账务工作的繁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失误。对促进做好核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经费预算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的经费预算计划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的综合反映,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财务收支量增大、复杂因素增多。尤其四个学校不是强强联合,资产分散,人员负担过重,分校区办学成本高。在四校区水、煤、电、暖支出,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贴、补贴标准和本专科生培养成本定额上,原四校差距较大、矛盾尖锐,给预算编制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预算编制原则基础上,制定了山西大同大学预算编制原则。一是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实效。二是科学量化、量力而行、厉行节约。三是保持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各校区、部门、院、处根据下达的预算编制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经费预算,并上报计财处、计财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测算,综合学校财力和各校区、部门、院、处“讨价还价”终于形成了“山西大同大学2007年经费预算(草案)”,提交学校预算领导小组讨论,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这是合校后的第一部预算,尽管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预算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方,甚至还留有一定数量赤字需尽快解决,但毕竟为山西大同大学以后编制预算奠定了基础,为完成四校实质性融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并校后的财力严重不足,四校筹建并合时,对原雁北师院进行扩建,贷款高达四个多亿,再加上合并时四校区债务远远高于债权、专用基金和银行存款之和,收不抵支,这不仅关系到学校合并的顺利开展,还对预算编制和控制执行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解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要。这就特别要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建立政府、、个人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投融资体系,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导高校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一财务分配政策

(一)规范管理

财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高校合并财务统一的核心;是财务统一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合并前,各学校情况各异,条件不一,经济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许多财经新问题需要和妥善解决,为了避免在一个学校里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必须对原各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财政政策、财务规章制度,分配制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制定出一套既遵循国家有关经济法规制度,又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又能保证学校经济和财务有效运行的经济政策和财务制度,以确保学校在合并中以及合并后有章可循,合而不乱,有序运转,逐步推进,在短短的一年中先后出台了《山西大同大学财务制度》、《山西大同大学预算外管理规定》等财务规章制度,对学校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制定积极的创收分配政策,开展增收工作

根据创收单位与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将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对校内各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各种创收收入分配应兼顾学校、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既要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调控能力,又要有利于促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二级单位的创收积极性;既要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又要有利于二级单位的长远。

财务分配政策既是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又是一项非常敏感的工作,难度大,应慎重行事,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四校合并后,首先我们按照校党委的决定,原四校区教职工的工资标准执行略有不同,在工资套改未批复以前,仍按原标准统一发放;其次,对校内津贴、职务津贴、煤气补,物业补,电话补、职工福利,制定了统一标准和发放办法,再次,职工医疗费统一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六、设立统一机构,搞好财务服务工作

学校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合并后,必须建立健全财务机构、财务机构的设置,必须有助于加强对学校各项活动和财经工作的管理,并且与所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这样才能维护学校正常的财经秩序,加速学校各方面的磨合融通,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合并后,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统一财经方针政策,统一财务收支预算,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财会业务。“分级管理”是指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校内实行财权下放,校院两级管理。

计划财务处作为全校财经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对全校的资金进行归口管理,统一领导全校财经会计业务,下设会计核算科,基建财务科、计划预算科、收费科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校区分设几个财务部作为计财处派出机构,负责该校区的财务会计工作,接受计财处的领导和监督,直接对计财处负责,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资金的相对集中,又方便了教职工。

七、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合并后的高校财务工作更加复杂,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发展新形势要求的会计队伍,这就必须强化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准,定期组织考核,实行岗位轮换制,保证财会人员廉洁奉公,保证财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新知识,有利于锻炼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掌握学校经济运行和财务工作的全貌,培养协作精神,克服成见,促进工作,又有利于防止会计人员因利益驱使而放弃工作原则的现象发生,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总之,高校合并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高校的顺利合并和持续发展,一定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要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跟上高校改革的步伐,并切实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