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

第1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本文由收集整理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第2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研究利用化学与化工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及能量传输问题的战略性专业。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将是21世纪化学科学与工程的前沿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于2010年开始设置了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新型专业,并于2011年进行试点招生。目前针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1)东北石油大学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专业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四个层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1];

(2)沈阳工程学院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教学探讨,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守则》《校内外实习管理办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等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2];

(3)北京化工大学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每年邀请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到能源化学工程实验室进行访问和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和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机制,为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3];

(4)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科研究方向的改革,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功能晶体材料的制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生物质能源与化工原料的转化研究,多晶硅高效回收新技术,发光二极管(LED)用荧光粉的研制,LED新型散热器材料的合成及LED封装材料等研究方向[4]。菏泽学院是一个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2012年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紧扣菏泽市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成功地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5]。近年来,菏泽学院根据地方资源特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师资结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主要从人才培养规格、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方法革新、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人才培养规格的建构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6]。为此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应用人才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多规格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制定切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我系深入菏泽市及周边地市各个能源化工企业进行调研,与人力资源招聘部门进行接触、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等,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师资结构特点,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定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对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需求有三种类型:科研创新性,动手操作技术性和管理经营性人才。考虑到我系师资力量和学校发展目标,我们把能源化学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动手操作技术性和能源化工企业管理经营性人才。采用“一个专业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实行“5+3”分流培养方式,即前5个学期在一起上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后3个学期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开培养,主要开设专业课。同时对经营管理型的学生聘请经济系的老师开设经济管理型方面的课程。

2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能源化学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是涵盖能源、化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课”四个模块设置,注意学科前沿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课的建设。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十分重视实践课的比例,规定不少于总课时的20%。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外,还应增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等项目。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竞赛项目。其目的是以竞赛为载体,把探索精神、创新技能、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竞赛对于培养我国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18],加强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结合企业生产实例,采用范例教学改革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应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过程,倡导“做中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比赛中体会自己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项目活动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并开展与项目有关的研究性活动和合作学习。

4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多层次的包括校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校外工厂见习、项目合作导师制、校外实习的“双导师”制以及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双导师”制是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使学生对工厂实际生产的流程和工艺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现在我们已与菏泽市的玉皇化工集团、洪业化工集团、多友科技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双导师制的实行,加强了校企结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学校培养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

5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

评价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8]。对于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采取以闭卷考试(70%)和平时成绩(作业、小论文、实践报告)相结合为主;对于专业课,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设计(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选修课,采取教师自主考核与院系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实习和实践课程,结合“双导师制”,采用化学化工系与企业共同考核的方式;对于实践课程,采取小组提交实践报告并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复合”能力(高深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工业实践操作技能)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发展实际,构建“外引+内培+实践锻炼”相结合多渠道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三年来,我系派出4位教师到能源化工企业进行业界锻炼,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明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我们还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为我们的兼职教师,不定期地给学生开设讲座和实践课。同时,我们鼓励年轻教师考取化工安全评价师、化工工程师、设备设计工程师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了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总之,根据社会发展对能源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和菏泽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明显建设的目标,化学化工系根据师资结构特点,对能源化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对如何更高效的进行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是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9-210.

[2]赵海,刘瑾,董颖男,等.应用型本科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47-550.

[3]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EB/OL].

[4]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EB/OL].

[5]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4.

[6]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学科学,2012(3):30-36.

[7]任成龙.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48-51.

[8]陈彦广,韩洪晶,陈颖,等,基于国际化、工程化能源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及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4-227.

第3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学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包括科学研究、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是学科的内涵延伸和升华,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许多人认为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对学校的一切包括社会声誉和地位起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重点是抓专业建设,注重学科的外延发展、学科的组合与应用,关注的是社会需求与反应。然而,专业是建立在相应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学科群落,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和支持,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离开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根基就不牢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如何进一步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国外高职教育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但还存在不足:(1)学科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起点的多学科综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这些是高职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校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学科、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等。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是学科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高职生中有许多人会成为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等,才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这也是高职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我院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实用性强、区域特色鲜明、体现技术发展的学科和课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

(一)以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

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师生员工起着目标引导与行为激励的作用。生源的不断减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择,如果没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将会被淘汰。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最重要、最具直接影响的特色,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特色,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中起到创新和主干作用,学校才能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否则将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我院依托行业与企业进行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与配置,建设“专业群”,基于应用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塑造成为身体、心理、智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与终生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要在基础学科平台上进行专业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以化学工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

化学工程是我院的传统专业,随着江苏“四大医药板块”的形成和连云港石化行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懂生产工艺、产品分析及销售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工类专业基础相似,岗位性强,技术密集程度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要对整个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有较深入的理解,也需要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经济核算等基础知识,因而高职学生要有一定“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这离不开学科建设。

2.学科交叉与重组

学科交叉、带动和辐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统筹规划,从多学科综合、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实施学科的分化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化学工程学科建设以服务于应用化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群为目的,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下进行学科建设,包括四大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学习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我院与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形成优良品行、远大的抱负,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学风与教风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综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多年来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果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忽视“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便产生怀疑;如果过分强调教学,忽视企业“生产”,使企业对合作失去动力;许多“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是如此,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科建设起作用的校企合作并不多见。

我院引进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进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用于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以生产环境培训学生;将应用开发类的企业难题和生产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依托实训基地,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化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引进人才。已创建60余个实训基地,融教学、职业院校共享、培训、研发、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为江苏虹港石化等多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研发合作,提高了基地的设备运转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创新工作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水平在项目的开发应用中得到提高。企业全面参与建设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四)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重视科研,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没有学科建设作基础和带动,任何专业建设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师生多搞项目、多搞科研、多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具条件。

本校以科技服务拓展专业发展,教师积极参加“科技专家进企业”等活动,仅医药化工学院每年参与技术服务的教师就在10人以上。2年内与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10项以上、专利8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百万元。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某项目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透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以强化学科建设。

(五)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双方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多个工种、多个层面的技能培训。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和引进人才,建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创新团队,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企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教师培养等工作。

三、学科建设基础上的专业建设

高职学科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区的经济特色,面对区域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以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企业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学科发展方向的偏差。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引导课程设置,培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制,专业间相互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一)重组课程体系

由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分解和量化,重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括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职业能力课,与生产和就业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评价体系。

例如我校医药化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的合成、复配、分离和分析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工学结合,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即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项目,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生产工作任务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认知学习、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自动化等。我们在药物合成技术课程建设中与江苏德源药业、连云港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二)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我校以“药物合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职高专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精品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研究,已有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多部。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学科建设

构建贯穿于“学业与职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每年举行1-2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交流,了解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体系,随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书面测试与其他评价的多样化方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评价和指导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岗位信息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作为每年修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之一。

第4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朱晓佳(1993-),女,江苏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嵩(1964-),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占小梅(1985-),女,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首批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实践研究”,主持人:陈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36-05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精神要求,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宣布正式启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这种模式对培养目标、组织架构、招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监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新要求。上海市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选取了三所老牌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两所应用本科院校以及两个强势专业,具体学校和专业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相应专业;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应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这五所学校相应专业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和改进,以期为今后顺利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一、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中本学校课程衔接、制定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中本贯通培养方案中,中职阶段不能跟普通中职一样,本科阶段也有别于普通本科。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认为,中本贯通要注意区分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定位。中本贯通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中本贯通的培养目标需要中职和应用本科根据具体情况详尽地共同制定。(见表1)

(二)成立联合组织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联办的中职和本科院校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牵头高校主导引领,中职学校主动作为”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生源质量,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上海工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由两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对这项工作进行指导,协商、沟通、解决在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牵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定期召开各方参与的“化工专业中本贯通研讨会”,共同讨论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框架及主要的实践环节,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三中有四、四中保三”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指导意见,即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增加四年本科学习的部分理论,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延续中职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五所首批试点学校首创了“导师领衔介入机制”。如: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陈桂娥教授领衔组织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带动两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听课及教研活动等。

(三)逐步探索新的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

1.招生情况。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工作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就是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要求总分(含政策性、奖励性加分)须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及以上。从录取的实际情况看,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录取分数均大大高于普通高中最低投档的录取分数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一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初步认可。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0分,当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89分,最低分为538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57.5分,最低分为520.5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75分,最低分为549分,平均分达557.17分;另外,招生政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设置了面试环节。录取前,考生还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不权以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正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校长邬宪伟所说的那样,“学校希望能找到一批真正对这一行有爱好、有兴趣,不是为读大学混个文凭的学生。我们是要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也不想浪费学生的时间。”

2.转段考试。中职学生学成后必须参加转段考试。学生完成3年中职阶段学习,通过转段考试后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阶段教育。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其中文化课成绩占50%,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占50%。文化课考试由市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技能水平测试考试由本科院校单独实施、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对转段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转段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如完成中职阶段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的,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对完成本科阶段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本科院校毕业证书。

3.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规定学制7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帮困助学纳入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体系;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转段完成后,由高等学校及时办理新生学籍注册手续;本科阶段按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高等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学生资助按照高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德育: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践,着眼发展。要做到中本德育内容上的贯通,就必须根据中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具体的教育内容。从不同层次、深度和广度上,对德育内容做详细的分解,厘清中职德育和本科德育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真正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品质出发,找到一条德育教育新路,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根据中本贯通的特点,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设置了职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提高从业兴趣,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和道德素养。

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中本贯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学校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全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首批试点学校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了CDIO教学模式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引领式教学内容,有利于中本阶段交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提供了方便灵活、高效的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方法。

教学方法:逐步采取贯通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视知识性和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那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恰好可以弥补本科教育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只有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共同进行探讨和贯通,才能使中职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后有充足实践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背景和增强学习动力。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布置有创见性的课外作业,改变考试形式,多出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感知和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五)初步探索七年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整合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在设计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实际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学习时间横跨中职和本科两大时间段,共计七年的培养周期,超过了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时间,而这七年正是学生心理生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一体化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中本各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实际情况看,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学校均依据学生的成长、心理认知规律等进行七年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大专业的中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共同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将中职、本科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和高等教育课程贯通过程中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如:根据专业定位、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职业资格等要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对语文、数学、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六门课程统一撰写课程标准,两个中职学校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加强教研,改进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3.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七年教学计划。在其他省份3+4培养模式中,早已暴露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中职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在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形式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能简单地将其撤销。课程内容上可以有重叠,但是在深度上应该有所区别。最理想的情况是,中职学校和应用本科在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设计,这其中的职业能力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性,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相关环节的增设、教学方法的变革等,为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内涵,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特地设置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及职业导航等;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教学内容在原中职和原本科阶段重复交叉多、知识脉络广、体系结构各自成一体等特点,进行了对教学计划的细化、培养方案的整合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一体化课程大纲。

(六)合力打造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配备。中职、本科学校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团队。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构建起具有职业特色的优秀教师团队,为实现中本的有效贯通创造人力资源方面的条件。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为中本贯通班配备了老中青结合、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实践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配备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构成的双结构师资队伍。又如: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积极挑选优秀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选拔了多次获得学校十佳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担任中本贯通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这些都是保证贯通培养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2.教师的培训与互动。中本贯通不仅仅需要课程的衔接,同时也需要师资配备的衔接。如何让学生在完成前三年学习后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提高与本科相适应的理论与技能学习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支教学实践能力过硬的互通的师资队伍。通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让中本贯通的教师了解中本贯通的连贯性,清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要求,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传统中本教师封闭培养、各自教育的方式,形成中本教师培训实习的连贯性和互相交融性、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阶段性有所侧重的教师教育形式。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程部分教师在2015年6月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了学习和培训。同时,聘请本科专任教师到中职学校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教学科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两所贯通学校还共同成立了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按课程大类成立教学组,课程负责人建立对接关系,定期举行说课活动,便于同类课程任课教师互相了解各自负责模块的教学内容。另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特别派出了专业主任作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导师,与班主任不同的是,专业导师和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师学生接触机会多,主要负责专业思想和职业导论课,对师资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总体一致,除了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外,还保证每学期两次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明确教学要求,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共享实习实训资源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合理调配实习实训设备,优先满足在校试点项目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数控实训设备在数量和能级上有明显优势,但基础课程(如物理)实训室没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础课程实验室完备,两校已就同享这些资源达成共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有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包括“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建有“现代化工”开放实训中心。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拥有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化工与环境实验中心。所以,这三所学校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逐步实现实验实训设备的资源共享。

(八)初步建立监控评价机制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运行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强化评价与监管。对此,试点学校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合作企业专家及校外职教专家等组成的贯通培养质量督导、监控小组,负责指导、检查、监督中本贯通培养执行情况,并及时向工作小组反馈。不仅如此,两所学校还聘请校外教学管理和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来审核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指导专业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活动,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陈桂娥教授的领衔下,督导小组开展了听课督导工作。不仅如此,还举行了三校联合教学督导检查活动,对《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集中听课并分析,开展督导评价工作。

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准大学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职班,因而部分学生存在自满情绪。入校一定阶段后,“准大学生”身份让中本贯通班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在学业上产生了懈怠情绪。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提到,中本贯通班学生在技能方面明显没有中职学生的态度积极,亟需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宣传教育。

二是“中”转“本”的转段录取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完成三年中等教育,通过转段考试后方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教育,但目前转段录取的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家长都非常关注这一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反映,由于教学计划中语文、数学只安排了三个学期,而转段考试要在第三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隔一年半不碰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肯定不能与当年三校生录取本科的成绩相比。三所中职学校负责人也反映,由于转段考试目标要求不清晰导致文化课的教学难度加大,许多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严抓文化课;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提出中职学习阶段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到本科的转段考试大纲没有,特别是2017年上海市“三校生”高考将发生变化,中本贯通的转段考试如何开展和实施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是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尚需时日。由于目前中、本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尚无完全统一,而教材的一体化考虑和设计是一个需要符合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摸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时间跨度,因此尚没有完全适合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完整教材。5所学校编制校本教材的工作刚刚起步,现行一些专业课教材基本采用“中高职教材+补充讲义”的办法,编制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独立教材的路还很长。

四是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直接影响到中本贯通班教师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职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自身教学的宽度、厚度还不够,在执教中职文化基础课时原本没有升学压力,但对有转段考试的中本贯通班级心里没底,直言执教压力大。再有,目前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并未算进考核工作总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是如何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目前对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专项资金只划拨到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尚未设立专项经费使用的渠道。而事实上,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本科院校从一开始就介入并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在开发适合中本贯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校配套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多个独立主体(法人)的情况下,如何设立专项经费统筹机制也成为一个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互通共享机制。由于目前这种培养模式属于试点阶段,5所学校又属于不同主体,不同法人,多头管理,因此从长远看,迫切需要建立起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的互通共享机制(或专设相应部门和配备专职人员),这是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互通、师资共享互通、资源共享互通、资金共享互通等的前提和条件。

二是要提前制订“三”到“四”转段考试的细则。建议市教委在进行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中本贯通转段考试的细则、标准等及早制订,并向社会公布,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转段考试。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认同感。建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配合,加强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消极态度,加大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的相关教育力度,使学生逐步增强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度。同时,各专业课教师应配合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鉴于部分学生的自满情绪,建议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找准定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高地”,给中职教师以充分的“充电”,提高其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教师也要到中职学校(或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情况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对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提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成效。另外,建议把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工作纳入年度总工作量的考核范围,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五是统筹力量开发设计一体化教材。编写教材首先要明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形式和内容,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就需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其次,这种7年长周期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需要边实践边开发,要求一线教师积极地长期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趋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完善、修整,不但实现教材的一体化,而且尽量实现与实际情况的同步化。

六是统筹使用专项资金。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建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尽早确立专项经费和编制(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一笔钱投入到中职学校),以支持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比如: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试点专业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等。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能更有效提高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第5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获得自考本科学历,根据国家教育部1988年15号文件,享受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相同的法律效力。

社会含金量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

没有获得免考资格的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都是必考科目。

自考免考科目:

1.英语;只要学生已经取得了四级以上、通过英语等级证书考试PET-3级笔试的证书的考生能够免考英语课程。

2.公共课:各类高校本科在校生及毕业生,公共政治课考试合格的考生都能免考。

3.高数:数学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免考。

4.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获得NIT的合格者可免考。

5.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名称、代码相同的课程都可免考。

自学考试科目

1、文学、历史类

历史学类自考

专科专业:1历史教育(A060101)2档案管理(A060201)——参考专业方向:企业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历史教育(B060102)2档案学(B060202)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科专业:1文化事业管理(A050101)——参考专业方向:城市文化管理;乡镇文化管理;文化市场管理。2秘书(A050102)——参考专业方向:机关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3涉外秘书(A050103)

独立本科段专业:1秘书学(B050104)

本科专业:1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5)2汉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5)3蒙古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6)4蒙古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6)5维吾尔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7)6维吾尔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7)7汉语言翻译(维、哈)(基础科段)(C050108)8汉语言翻译(维、哈)(本科段)(C050108)9哈萨克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9)10朝鲜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10)11藏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11)

外国语言文学类自考

本科专业:1英语(基础科段)(C050201)——参考专业方向: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文秘英语。2英语(本科段)(C050201)3日语(基础科段)(C050202)——参考专业方向:外贸日语;旅游日语;科技日语;文秘日语。4日语(本科段)(C050202)5俄语(基础科段)(C050203)——参考专业方向:外贸俄语;旅游俄语;科技俄语;文秘俄语。6俄语(本科段)(C050203)7越语(基础科段)(C050204)8朝鲜语(基础科段)(C050205)

2、医药、化工、轻工类

化工类

专科专业:1化工工艺(A081201)——参考专业方向:无机化工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工艺;石油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制药工艺。2工业分析技术(A081202)——参考专业方向:化工与化学分析;环境检测;药物分析。3硅酸盐工艺(A080201)——参考专业方向:水泥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耐火材料

独立本科段专业:1化学工程(B081203)

轻工纺织食品类自考

专科段专业:1印刷包装技术(A081301)——参考专业方向:印刷技术;包装技术。2纺织工程(A081302)3制浆造纸工艺(A081303)4食品工艺(A081304)——参考专业方向:饮料工艺;粮食工艺;肉制品工艺;方便食品工艺。5烹饪工艺(A081305)6应用生物技术(A081306)

医药类

专科专业:1预防医学(A100201)2卫生检验(A100202)3临床医学(A100301)4医学检验(A100302)5医学影像学(A100303)6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A100501)7藏医学(A100502)8蒙医学(A100503)9护理学(A100701)10中医护理学(A100703)11药学(A100801)12卫生事业管理(A100901)

独立本科段专业:1法医学(B100601)2护理学B(100702)3卫生事业管理(B100902)

本科专业:1中医学(基础科段)(C100504)2中医学(本科段)(C100504)3中药学(基础科段)(C100802)4中药学(本科段)(C100802)

3、机械类

专科专业: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A080301)——参考专业方向:石油机械;化工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2汽车制造(A080303)3模具设计与制造(A080304)4机电维护(A080305)——参考专业方向:农村机电;矿山机电。5机电一体化工程(A080306)6电厂热能动力工程(A080501)7管理工程(A082201)8工业外贸(A082203)9技术监督管理(A082204)

独立本科段专业: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B080302)2机电一体化工程(B080307)3电厂热能动力工程(B080502)4管理工程(B082202)5工业工程(B082205)

本科专业:1工业工程(C082206)

4、教育、艺术、新闻类

教育学类自考

专科专业:1学前教育(A040101)2小学教育(A040103)3教育技术(A040104)4教育管理(A040106)5思想政治教育(A040201)6体育教育(A040301)

独立本科段专业:1学前教育(B040102)2教育技术(B040105)3教育管理(B040107)——参考专业方向:考试管理。4教育学(B040108)5思想政治教育(B040202)6体育教育(B040302)

新闻学类

专科专业:1广告(A050301)2公共关系(A050303)

独立本科段:1广告学(B050302)2编辑出版(B050304)——参考专业方向:书刊编辑;大众传播;出版发行

本科专业:1新闻学(基础科段)(C050305)2新闻学(本科段)(C050305)

艺术类

专科专业:1中国书画(A050401)——参考专业方向:中国画;书法。2服装艺术设计(A050402)3染织艺术设计(A050403)4工业设计(A050404)——参考专业方向:产品设计;设计管理。5室内设计(A050405)——参考专业方向:展示设计;家具设计。6视觉传达设计(A050406)7音乐教育(A050407)8美术教育(A050409)9电视节目制作(A050411)

独立本科段专业:1音乐教育(B050408)2美术教育(B050410)

5、农业、矿业类

农科类自考

专科专业:1农学(A090101)2种子(A090103)3园艺(A090104)——参考专业方向:观赏园艺。4果树(A090105)5蔬菜(A090106)6茶学(A090107)7植物保护(A090108)8药用植物(A090109)9葡萄与葡萄酒(A090110)10林学(A090201)11农业环境保护(A090301)12畜牧(A090401)——参考专业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13兽医(A090402)14蚕学(A090404)15水产养殖(淡水)(A090501)——参考专业方向:海水养殖。16农业经济管理(A090601)——参考专业方向:林业经济管理。17农产品贸易(A090602)18乡镇企业管理(A090603)19农村财会与审计(A090604)20农村家庭经济(A090605)21农艺教育(A090606)22农业政策与法规(A090607)23农业推广(A090701)——参考专业方向:林业推广;水产业推广。24农产品贮运与加工(A081401)——参考专业方向:畜产品贮运与加工。25乡镇规划与建设(A081402)26农村机电(A081403)

独立本科段专业:1农学(B090102)2畜牧兽医(B090403)

矿业类

专科专业:1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A080101)2煤炭加工利用(A080102)3石油与天然气开采(A080103)4采矿技术(A080104)——参考专业方向:金属矿开采技术;非金属矿开采技术;煤炭开采技术

6、理学、电子类

理学类自考

专科专业:1数学教育(A070101)2物理教育(A070201)3化学教育(A070301)4生物教育(A070401)5地理教育(A070701)6心理学(A071501)7信息管理与服务(A071601)——参考专业方向:图书馆管理;专门信息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数学教育(B070102)2物理教育(B070202)3化学教育(B070302)4生物教育(B070402)5地理教育(B070702)6信息管理与服务(B071602)——参考专业方向:图书馆学;咨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本科专业:1数学(基础科段)(C070103)2数学(本科段)(C070103)

电工电子与信息类

专科专业:1供用电技术(A080601)2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A080602)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A080604)4计算机及应用(A080701)5广播与电视技术(A080703)6电子技术(A080704)——参考专业方向:家用电器;医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设备及系统。7通信技术(A080706)——参考专业方向: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8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独立本科段专业:

1工业自动化(B080603)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080605)3计算机及应用(B080702)4电子工程(B080705)5通信工程(B080707)6计算机通信工程(B080708)7计算机网络(B080709)8计算机信息管理(B082208)

7、土建类自考

专科专业:1房屋建筑工程(A080801)2道路与桥梁工程(A080802)3给水与排水工程(A080803)4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A080804)5城镇建设(A080805)6水利水电建筑工程(A080901)——参考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7环境工程与管理(A081101)8建筑经济管理(A082209)9房地产开发与经营(A082210)

独立本科段专业:1建筑工程(B080806)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B080902)——参考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8、哲学、法学、军事、公安类

哲学类

本科专业名称:1哲学(基础科段)(C010101);2哲学(本科段)(C010101)

军事类自考

专科专业:1军需管理(110101)2军械管理(110103)3航空工程机务维修(081801)——参考专业方向:航空机械维修工程;航空电子维修工程

独立本科段专业:1军需管理(110102)2军械管理(110104)3航空工程机务维修(081802)——参考专业方向:航空机械维修工程;航空电子维修工程

本科专业:1军事高科技应用与管理(基础科段)(110105)2军事高科技应用与管理(本科段)(110105)

公安学类自考

本科专业:1公安管理(基础科段)(C030401)——参考专业方向:治安管理;交通管理。2公安管理(本科段)(C030401)3刑事侦察(基础科段)(C030402)2刑事侦察(本科段)(C030402)

法学类

专科专业:1律师(A030101)2监所管理(A030103)3经济法学(A030104)——参考专业方向:涉外经济法

独立本科段专业:1律师(B030102)2国际经济法(B030105)

本科专业:1法律(基础科段)(C030106)2法律(本科段)(C030106)

9、经管类自考

经济管理类

专科专业:1统计(A020101)——参考专业方向:会计与统计核算。2财税(A020103)。3金融(A020105)——参考专业方向:金融管理;农村金融;国际金融。4保险(A020107)5国际贸易(A020109)——参考专业方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商务。6证券投资与管理(A020111)7工商行政管理(A020112)8土地管理(A020113)9工商企业管理(A020201)——参考专业方向: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公司管理;国际企业管理。10会计(A020203)——参考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农业会计;金融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11人力资源管理(A020205)——参考专业方向:劳动工资管理。1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A020206)——参考专业方向:物业管理;房地产评估。13市场营销(A020207)14旅游管理(A020209)——参考专业方向:导游。15饭店管理(A020211)16企业财务管理(A020212)

独立本科段专业:1统计(B020102)2财税(B020104)3金融(B020106)4保险(B020108)5国际贸易(B020110)6农业经济管理(B020114)7经济学(B020115)8工商企业管理(B020202)9会计(B020204)10市场营销(B020208)11旅游管理(B020210)12企业财务管理(B020213)

10、交通类自考

专科专业:1交通运输(A081701)——参考专业方向:公路运输;铁路运输。2汽车运用技术(A081702)

11、政治学类自考

专科专业:1行政管理(A030301)2人事管理(A030303)3市政管理(A030304)4乡镇管理(A030305)5后勤管理(A030306)6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A030307)

独立本科段专业:1行政管理学(B030302)2政治学(B030308)

12、社会学类

专科专业:1社会调查(A030201)——参考专业方向:社会经济调查;市场调查。2社会工作与管理(A030202)——参考专业方向:民政工作;妇女工作与管理;社区服务。3城乡社会管理(A030204)——参考专业方向:城市社会管理;乡镇社会管理。4社会保障(A030205)5人口学(A030206)——参考专业方向:计划生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社会工作与管理(B030203)2社会学(B030207)自考开设的专业多达到上百个,不同专业对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不同,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

1、兴趣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投入的去学。

2、正确判断自己的基础能力。有些专业对考生某些能力有特殊要求,考生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自身能力特点,如: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考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第6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成果的缩影和归宿,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这种关联性决定了高职课程改革必须置于社会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高等教育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高职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育方法实施等问题。应当说,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吻合的。由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致认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性人才,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首先,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看.这种目标下培养出的“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调节的合理配置实现的,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是人才市场的基本法则。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即使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在竞争中也难以占据有利位置。其次,知识经济日渐凸显,高科技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产业岗位轮换频繁。越来越快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从业者对不同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进而需要教育不仅要有结构性的对接,更应有功能的整合。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面前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就会渐显萎缩。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当然这种“通才”目标也并非要求面面俱到。它只是相对于“专才”教育面过窄,学科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专业而言的,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的“通才”。通过这一目标,可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因此,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具体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人文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一是体现在课程计划方案中的专业定向结构.它反映在一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所面对的专业变化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二是指课程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教学内容要素的各科目在纵向的排列组合结构;三是指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1.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观课程论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程,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4)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知识经济教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例如,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方向: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化工环保。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每个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保证三年不断线。其它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课程必须小,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例如,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气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智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树立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周一志,何新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的专业定位,在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适应林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对于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新兴学科之一。本专业密切联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研究材料制备、加工、性能和应用等的化学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率先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由于材料种类很多,而且各个高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背景和学校的优势学科不相同,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各学校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和体现的专业特色各不一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林业,地处中南地区的高等林业院校。在高等林业院校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综合性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和本校的主流学科一一林学来说,该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还是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我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材料化学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专业定位明确,体现办学特色

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这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我校2004年初申报材料化学专业并获得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正式招生。Www.133229.CoM经过5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材料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就材料而言,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各种新材料在农业、林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生物质材料、木材阻燃材料、仿生材料和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的开发都是材料优先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林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比较匾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林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既要考虑材料科学学科本身的体系,又要体现高等林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为此,我们把专业定位在复合材料、生物质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大方向,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能在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尤其是利用林产品资源进行新材料研制和开发以及新材料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林业生产现代化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化学工程类其它专业一致;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材料化学、物质结构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意宽口径与突出特色相兼顾,如复合材料方向开设的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课程;高分子材料方向开设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生物质材料方向开设的木质复合材料、竹材及非木质材料等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工艺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课程,如开设材料加工与成型、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增加了阻燃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活性炭制备改性与应用专题等特色课程。总之,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下,经过两次培养计划的修订,对课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整合,系统地确定课程门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内容及课程间的分工与联系,删除一些内容陈旧或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的课程,增加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课程,如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创建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课程,并加大前沿科技知识的教学比例。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前提下,组建了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结构表征和检测两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利用多种渠道与企业建立联系,在株洲冶炼集团、湘潭钢铁公司和株洲化工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第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新型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向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部分实验课试行开放式教学,实验课教师仅仅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按基础型、设计综合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规划实验,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从验证模仿性实验向设计创新性实验转变,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查资料、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性、创造性实验。第五,结合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鼓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单位联系生产实际选择课题,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此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构建了“计划教学一开放实验一科研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实践空间,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第8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0-01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要把培养化工人才的起点提高,从根本上培养高技能型化工人才。另外,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校外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性人才培养。具体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

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的一个步骤,课程改革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应了企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也是高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涉及到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院校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书本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不注重实践知识,同时整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练习不紧密,课程模式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不能做到学习和社会相结合,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高职院校的特色彰显出来,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选用人才的需求。

2.是促进学校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不仅对其成绩和思想道德进行考察,还比较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做的社会实践工作,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放在招聘人员的第一位,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对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3.与高职化工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相符合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产品升级和更换的速度比较快,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向技术和功能更高方向转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化工人才的培养。社会市场发展的快速化加剧了化工专业的技能型创新,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知识性、复合型、技术型相结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化工人才定位的要求。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策分析

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培养高品味的学生,同时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和企业适销对路的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挑选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期初要进行目标确认,依据规定好的路线进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促进改革实践的成功。具体改革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改革和培养目标

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要把改革内容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校企合作,还要把各个学校发展的基本校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更好地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学生。改革目标建立的途径有三种:第一,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层次。第二,学校要在行业中寻找“订单”合作的单位。通过单位的寻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标,这样更有利于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要邀请代表性强的企业领导参加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制定的讨论组,慎重制定专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与院校教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制定较好的目标,不可以草率行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技能和技术服务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标准设计授课内容,把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果断删除,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知识。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习的实际是对那些本科院校知识的压缩,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多,教学内容注重于完整性和系统性,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核心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进行适时改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工作过程所需求进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3.对基本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各个类型化学的实验中缺乏相互应有的联系,同时实验内容也不具有综合性,所有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能够把上述课程相互综合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上,要把能力目标凸显出来,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化工人才任职的技术要求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改革要把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彰显出来,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艳国.化工工艺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2]付国军.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科化学.2011.(1)

第9篇:化学工程与工艺职业定位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9-03

在教育部与财政部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摆在了六项建设内容之首,专业认证已被提到我国高教建设事业的议事日程。当前,在我国整个高教评估体系中,专业认证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虽有起步,但仍处于初级探索和借鉴经验的阶段。因此,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专业教育的高水准,接受来自社会、政府、学生家长和企业的质量监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专业认证的促进功能日渐凸显。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认证是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尝试借鉴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但总体感觉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比较模糊。21世纪以来,全国有相当数量的由专科升格到本科的普通高校先后组建,且多数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和地区,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如安徽省在二本和三本院校中,有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是新建本科,且发展模式多为应用型),这些新建高校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办学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然而,受长期专科教育延续下来的人才教育观等影响,其办学层次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科学定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办学质量快速发展,就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研究探索的新课题和我国现阶段应用型高等教育需要研究的方向。在现阶段,把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质量关已成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于专业认证能够把准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进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搞好专业认证工作对于高校专业建设和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教育的质量保障。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制订上,主要是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摸清和总结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具体实际和自身特色,并制订认证标准。

二、认证体系的构建

(一)学生与培养目标

在认证体系中的学生方面,分为吸引优秀生源措施和学校对吸引优秀生源的支持两方面,学生指导依据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和专业教育指导两个层次,学生与培养目标评价从学习表现评估、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着手。在该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认证内涵上,确定专业社会需求与学科支撑从专业社会需求状况和专业学科支撑两方面进行认证,专业性质与所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关系需先着力于学校办学定位,然后分析专业与学校办学定位关系。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从培养目标与要求总体描述、主要就业领域与竞争优势、毕业生事业发展预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证。培养目标衡量与评估从培养目标实现的衡量与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估两个角度来分析认证。保证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应用)技能的实际水平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较强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持续改进

该专业毕业生要求和认证标准覆盖关系依托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进行分析认证。

诚然,教学制度主要考量教学管理中的培养计划制订方式,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培养目标实现评估机制,毕业生出口评估机制,课程目标达成状况评价机制,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馈四个方面分析认证,根据反馈来实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目的。

(三)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

落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与结构合理的师资来实现。具体将学分定义、学分的获得、学分分布融入课程设置,通过课程设置学分比例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来进行分析认证,培养计划主要考量培养计划修改规范过程、必修课程的先修关系、本专业分学期培养计划、课程计划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几个方面的情况,实践环节侧重于实验课程、现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毕业设计(论文)具体任务与时间节点、毕业设计(论文)分类和评分标准、每类设计的数量和比例、分段成绩比例、毕业设计(论文)清单、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目前,该专业建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能够正确反映培养目标定位和本科专业教学工作规律;广大教师按既定标准自觉规范教学工作行为,效果较好。当然,这个执行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因此就会有工作量等产生,教师工作量计算需要对教师工作量和教学鼓励两个方面协同性进行统计与分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需要涵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支持条件

教学设施需要从学校现有工科专业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室)、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教室、教学设施的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图书资源状况考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教师发展主要从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学校对该专业引进优秀教师的支持措施、新进教师培训与考察过程三个方面来分析,既需要学校大环境的依托,同时也要适应该专业发展的特点,尤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

三、认证标准的实践

(一)学生与培养目标

池州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1年招收112人,2012年招生107人,2013年招生113人,三年来报到率均在90%以上,结合池州学院所在的区位以及人才培养面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确立了专业素质、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备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生产经营的能力或继续深造的潜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例较高,同时,培养目标吻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教育两个方面。

(二)从业实践与课程体系设置

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走访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2014届毕业生共有30多人考取了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化学或材料类的研究生,考研录取率23.66%。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已立项8个国家级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2篇。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按照标准来搭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有:(1)课程建设标准与理念定位正确,课程设置着力于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2)建设模块化课程群,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集中实践教育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企业课程。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已编写特色教材1部,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更新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方式立体化,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的小组合作式的专业实验与设计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

1.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该专业现有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0%,硕、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专业带头人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教授、副教授每年均为本科生授课,专业主干课程基本上由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同时,要求教师取得专业职业资格和接受任职经历培养。

主讲教师的主讲课程与科研方向稳定,目前,承担在研的有4个省部级、国家级项目以及2个省级教研项目发表。

2.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拥有9个基础实验室,拥有价值250多万元的中大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了基础实验的教学;5个专业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8个开放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的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兴趣。拥有10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尽管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以机构评估为主,但是机构认证只有辅之以专业质量认证,才能够全面确保高等学校的质量改善。一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一些综合实力雄厚的高校,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强,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支撑,得以较好地执行,如要在地方性和应用型上有所创新和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就需要有可靠的教学质量,就应有较强的、合理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其开展工科专业的质量认证是势在必行。目前,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证实践来看,专业认证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保证专业质量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益林,马修水,何小其.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2] 罗尧.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分析和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3] 李涛,刘灵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6).

[4] 杨林,杨其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2012.

[5] 张晓卫,张华,仲荣慧.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期学科发展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14(8).

[6]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收稿时间]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