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试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字电路 理论 实践教学 教学考核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等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但具有抽象、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缺一不可。针对如何改革教学,做到理论、实践两不误,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阐述。
一、理论教学要根据高职教育及高职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要求:“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何正确把握培养目标,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探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理论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弊端,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训练学生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忽略繁锁的集成电路内部分析和数学推导;着重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强调外特性和主要参数。如在逻辑门电路一章中,把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多的CT74S系列门作为典型电路进行分析,主要介绍CT74LS系列,对TTL集成门电路各系列的主要电气参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各系列TTL集成门电路的特性都有一定了解;在时序逻辑电路一章中,在介绍基本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直接介绍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功能表和使用,而不必讨论它们的内部逻辑电路等等。这不但突出了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同时也为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技能教学要突出职教培养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熟练操作和设计创新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目标是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实践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两大类。
1.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理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包含实验仪器的识读与使用、基本门电路和集成电路的测试。如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功能验证等。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最好跟随理论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实训,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训练,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能进行一些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并具备数字电子元件应用基本技能,为下一层次的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基本数字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是理论向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如时序电路设计及研究等。应用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基本电路设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数字电子产品辅助开发能力、数字电子产品使用与维护能力等;要掌握数字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该层次实践教学包括两大类,一是整周实践教学;二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结束之后,集中一段时间(三周或四周)进行,以培养技术人员应有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在动手与动脑的协作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结合。训练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读识绘制电路图的能力;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选用器件和电路、分析估算电路的能力;搭接调试电路的能力;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制作电路产品,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实训教师只需给出训练课题和技术指标,其他具体工作如查资料、定方案、选择电路、仪表、制作电路板、组织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训课题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实验基础,综合性不要太强、太复杂,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通过综合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考核重在实践技能考核,把握高职培养目标导向
考核内容与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是培养目标的一种导向。教学考核既要考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可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听课表现,占总成绩20%;二是理论测试,占总成绩30%;三是综合技能测试,占总成绩50%。综合技能测试内容包含四个方面:(1)数字电子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鉴别能力,权重系数0.2;(2)验证性实验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常规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权重系数0.2;(3)故障分析与排查,主要考查学生对某种固定数字电子电器常见故障的分析、判断及检修能力,权重系数0.3;(4)综合电路设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的能力,权重系数0.3。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效促进了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教科版),2004,(6):37-38.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理论 审计实务
《审计》是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难度较高,不仅综合性、实务性较强,而且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所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均感到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于审计是什么还是不明白,习题也不会做,甚至无法下手,这与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性都比较强的特点有关。
要学好《审计》,必须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学习,应深入理解它的内涵、本质特征。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建立起审计的思路
审计不能用会计的思路去思考,一定要建立起审计的思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的角色来看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刚接触审计的学生来讲,审计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感觉,学会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分析、判断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如何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分析问题。比如说,被审计单位在利润表当中列示了营业收入5亿,首先被审计单位认为这5亿是没有错报的,也就是说他对收入相关的认定是5亿。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就是对他的认定进行再认定,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列示5亿的收入是确实发生了吗?金额是5亿吗?真实吗?是否是假的?有没有漏的?有没有错的?进而结合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收入在各月的记录金额,以及毛利率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收入当中具体在哪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将理论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到实务中。
要学好《审计》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熟悉会计知识。审计说白了就是审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注册会计师要用会计准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被审计单位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正确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做出审计调整。
二、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是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对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描述的。《审计》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审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5-7)章,介绍审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难点,第三部分,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较具体的介绍审计实务与审计报告,对于这部分实务内容首先要明确它的前提,教材表达的审计思路是从审计一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循环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制造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上,即: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筹资与投资等循环。所以,我们要知道,教材中说明的循环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例如金融企业就不存在上述的若干循环,但前二部分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理论和方法却是适用于每个企业的。这里说明的就是我们学习教材内容,先要清楚教材表述的前提条件,或是假设,然后再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审计》的学习很多是基本理论部分。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客观实际,合乎审计工作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本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以我们对基本理论部分,应当花大力气认真学好。所以强调一个字“懂”字或“通”字。教材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审计的重点理论,主要是用风险导向理念来做的介绍,既有审计的思路,又含有大量的审计准则的内容。很多用语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抽象的,所以有不明白的,也是很正常。所以,同学们应认真上课,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仔细看书,再进行思考、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真正地串起来,就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同学们在听课时,也应尽可能地注意听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做总结和串联。
三、循序渐进,兼顾全面,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审计时,获得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程序、方法均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来掌握的,所以,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刚开始不要考虑的过于复杂,也先不要考虑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照知识点内容来学习,将单独的知识点弄通以后再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融合才有可能。
举个例子,作为审计工作本身应该怎么开始,这个就涉及到所讲的审计流程问题了。书上强调在计划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开始阶段了,第一个环节,强调就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通过初部了解,如果你认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很差,不打算接这笔业务,那后面的其他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认定了被审计单位基本业务情况还是不错的,你可能才去考虑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进行审计活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前提下,才能签约执行审计工作。接着往下走,如果你签约了,你此次的审计项目将如何执行,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要不要实施控制测试,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显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包括内控制度等若干个方面做出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决定以后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总体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并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所以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连贯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审计内容来讲,同学们在进行审计这门课程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就是要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思路要比较清晰。第二,《审计》又十分强调实务性,要求将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审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要花大力气学好基本理论,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要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并结合相关的会计知识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0页)四、善于连贯思索,掌握主要关键知识
一门学科有它的体系结构,前后各章是相互联系的,它和其他相关学科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时,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一章节,而应把这一章节看成整本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从整体上掌握它,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有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思考,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本质。具体说:
1.加强前后各章的连贯思索。多看书、多联想、多理解。把前后各章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思考,有助于领会其实质,加深理解,有时还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审计实务各章时,就应联系前面审计基本理论各章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加深了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审计实务知识。教材中的实务部分从循环入手,相当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循环思路进行的审计,在每个循环的审计中,都会涉及到我们的各个账户和报表项目。这个思路一经确定,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工作,应该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在第二个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中,比如应收账款的审计,自然想到与高估有关,而要高估则会计通用的手段或会计处理有那些,再想到如何发现与审计---自然就想到函证---替代程序:是从账查到原始凭证(如:发票、发运单、合同以及相关的存货盘点)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前学完后获得的一个个知识点与我们教材中的循环内容结合起来,相当于将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的过程。
2.注意对重难点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审计》学习的重点在于考察同学们对审计基本理论及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在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抓重点。《审计》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基本理论和特有的专门论述就是重点,如责任方、预期使用者、风险导向审计、独立性、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等这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内涵,这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市场需求;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53-02
Course System Research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emand of Talent Market
ZHENG Hao, LIU Jian-fa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ctual needs of talent market at first, and then set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application, we want to construct course system to meet the market, which has deep foundation and strong skills.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Key words: Market requirement;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system
最近的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人才市场提供的人力资源、实际能力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目前国内对测试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还不够充分,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了软件测试人才告急。如何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培养体系,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我国,软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年。在前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阶段,一般的软件公司都是重开发轻测试,甚至存在把测试工作都放在用户那里去做的错误思想;追求眼前功能的实现,开发软件追求“短”、“平”、“快”。不太考虑性能和功能的优化。软件测试以往一直被中小IT企业所忽视,只有一些知名企业才有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
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测试人才的储备相对较少,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40万。但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近几年才被充分认识到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培养都还没有跟上,致使软件测试需求严重供不应求。
分析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目前对测试人员的素质和要求逐步提高,测试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背景、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熟悉项目编程语言、熟悉项目技术架构及需求内容,而且要求工作有责任感、独立分析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其中“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是软件企业在招聘软件测试人员时最为看重的,而这也恰恰是很多求职者的“软肋”。
2现有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校软件学院认证管理中心被授予计算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软件技术专业均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由于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开展教学,即学生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开发、执行能力以及软件测试的管理能力。但在具体实践教学组织中,教师普遍感觉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
1)对实践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彻底,测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
2)缺乏合适的教材,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导致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尽管教师都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测试案例,没有将理论教学内容和最新相关技术结合,使得学生思维局限性大,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3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主要是分析目前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行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掌握软件测试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调查研究在学生对前续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目前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的程度,计划从技术、沟通协调能力、经验和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分别对岗位需求和学生水平展开调研。
3.1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软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以软件技术为基础,测试理论与技术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测试思想和基本理论;熟悉多种软件的测试方法、相关技术和系统地软件测试过程;会熟练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并熟悉几种自动化测试工具,从而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同时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培养与提高项目测试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总结报告等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自动化测试工具。2)让学生了解测试流程,掌握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软件缺陷的描述,并能结合项目设计出较完善的测试用例。
3)了解Web系统的测试范围,使学生能在应用场景下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3.2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定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主要是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总学时共72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36学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1)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及方法:包括软件测试的概念、测试的原则、用例的设计、各种测试方法及技巧,测试策略。同时通过实验掌握软件测试的步骤、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2)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软件测试流程、各阶段的文档编写;书写测试计、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产品安装手册、产品使用手册。在实践环节,通过SATM系统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测试相关文档的写作技巧。
3)系统学习软件测试的各种工具,包括:自动测试工具WinRunner;压力测试工具Load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流程管理工具CVS;JAVA单元测试工具Junit。要求学生掌握自动化测试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常见测试工具。
4)软件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的概念及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测试项目的范围管理、人员组织结构、理解测试的配置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
5)项目实训:引入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突出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完成各种测试目标,实现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单项专业知识与整体技能综合运用的目标,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相关经验。
3.3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做了一下改进:
1)突出工学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真实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将案例进行改造,使案例的分析应用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目前市场上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按照所需技能的不同,将测试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分析不同等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的技能要求循序渐近的展开教学。使通过此教学改进,既弥补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带来的不足,也使学生能较真实的接触到实际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2)强调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1-7”模式,即在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各项任务。在实验初期由教师合理分配各团队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经过两个实验任务的完成,每个团队挑出一名同学为项目组长,模拟公司招聘的形式,招聘4~6个组员组建自己的团队。后期实验任务的分工由团队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制定测试计划等工作,其他小组成员则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如编写测试策略、设计测试用例、撰写测试报告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组员通过角色互换,充分发挥其沟通能力及综合技术能力。在学期末,通过团队评比,以提高平时成绩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奖励。通过此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加强学生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定位在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分析之上,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特点要求,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古乐.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民生,马友忠,任刚.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241-242.
[4]刘伟.独立学院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24):31-33.
关键词: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考试改革;探讨
物理化学是一门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物质的化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近现代化学理论的基础。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热力学、物理学等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以致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分支,因此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类专业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物理化学也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而且公式多、繁琐复杂,应用条件抽象而又苛刻,学生们学起来会感觉较为吃力,教师们讲起来也并不轻松。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而考试时候往往又是一张期末试卷定终身,学生们平时没有学懂,只能采取临时死背硬记的方式,争取六十分万岁,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期末考试及格不惜冒着作弊的危险,这样的考试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前途失去希望,更甚者养成不努力学习混日子的习惯。针对目前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考试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倡进行相关考试模式改革,革新传统的考试方式,大胆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结合近些年提出的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以及我们多年来对于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情况的了解,我们课题组对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做了一些相应的探讨。我们提倡采取多元化多方面考核的考试模式,减少期末考试比例,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采取多元化多层面叠加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将考勤纳入平时成绩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不感兴趣或不易听懂学懂的课程选择逃课,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越学不懂就会越厌学,尤其是如果教师上课不进行考勤,有的学生就会认为上课或不上课都无所谓,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这样显然不利于物理化学教学顺利进行。于此,教师们要将考勤纳入考试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按照预先设定的分数比例对于有旷课或者有请假的学生酌情扣分,这样学生们旷课或者无事请假的情况就会好转很多,学生们对于该课程也会更加重视。
2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
物理化学属于化学化工类专业课中较为难理解难学懂的一门课程,很多时候课堂上往往鸦雀无声,单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起来,形成一种较为活跃且不压抑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根据不同小组的课堂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并纳入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出一定的奖励分数,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还能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增加平时的章节测试
物理化学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每一章节的学习都是下一章节的基础,可以说是章章相扣,如果有的章节掌握不好必然会影响之后章节的学习,所以我们每学完一个章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章节测试并将测试成绩纳入平时成绩,对于章节测试之后的试题教师还要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每一章节的基本知识。教师对于课程章节测试选择的题型应当尽量突显基础性和实用性,避免偏题怪题和太难的题,这样学生可以夯实基础,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4教学理论与实验结合
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开设物理化学课程的同时都会开设物理化学实验,以往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们都是将课程知识全部讲解完之后才集中开设实验课,这样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已忘记,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做实验并从中悟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于此,我们采取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做相关实验,这样学生能够对于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做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长期下去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理论知识和对应实验教学的脱节,还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进行具体考察,并纳入物理化学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验结合的重要性。
5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工科专科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我们对于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学的理论知识才有实际应用价值,如果理论知识和实践不能结合起来,那么理论知识将是一纸空文,是毫无用处的。同样,工科物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很多章节的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实践生产实例融入到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中,让学生明白所学理论知识是有实用价值的,另外,教师还应该联系一些化工厂并达成协议,带领学生去工厂实地考察学习,了解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生产的应用所在,在实践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比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认真叙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见习报告给出相应分数并纳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实地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够对所学专业领域的就业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6逐渐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
大学专业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往往作为该课程决定及格与否的主要部分,我们进行多元化考试模式改革主要就是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这样学生再不会因为期末考试的到来惴惴不安,而是会把心思放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综上所述,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还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多元化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提出了考试改革新方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为其它课程考试改革的进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思童,张进,刘利,等.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29-31.
[2]方文军,雷群芳,王国平,等.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33-35.
[3]张丽丹,贾建光,马丽景,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月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6):42-44.
[4]卢荣,王飞利.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6(4):107-111.
[5]朱志昂.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改革[J].大学化学,2012,27(5):9-13.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现状,从实验操作环节、实验内容、开放实验环境、实验教学考核、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实验教材5个方面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通信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作为理论的延伸和补充,实验环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及综合分析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因为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相应缩短,这就对该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熟练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电子技术实验技能,并且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得到相应的重视,实验过程的实施应当更加科学合理,这也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实验操作环节
[1]为了提高实验的质量,实验准备一定要充分。实验不仅仅只是为了测试几组数据,要做到通过实验提高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步骤,一步一步做出结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结果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实验准备不充分,对相应实验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实验跟理论在时间安排上的脱节,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能尽快的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亲自动手,仔细思考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认真研究详细解答。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做好预习,没有详尽的预习不能开展实验。在每次实验前,实验室要认真检查每台实验仪器设备。例如实验使用芯片是否准备到位,导线是否断开等,这些小问题会耽误实验时间,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后,测试的实验原始数据要符合实验要求,经过实验指导教师签字,否则实验无效重做。实验指导教师要及时批阅实验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部分
[2]现在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根据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详细抄写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等,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也有详细的处理方法。整个过程是以教师为导向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实验的开展方式,不利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首先这种实验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实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验反馈不断完善。做好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分配。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基本过程,实验基本技能。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实验原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任务,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使用元器件等,要求学生大胆设计,小心求证。对于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应用性较强,对于实验内容的提出更多的结合现实问题,使学生在大量的查阅资料后,根据已知的理论自己设计。对于创新性实验,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子制作,或者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工程意识。
三、开放实验环境
[3]对学生开放实验中所需的资源,这不仅包括实验室,还包括实验中所需的实验材料。给学生提供主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自己参与的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目的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给学生提供独立的空间,使学生有时间验证、研究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室的开放,可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良好的实验环境有力的支持和鼓舞了学生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的参与。
四、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考核制度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和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考核的依据应避免仅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上交率,实验考核应该体现实验的操作能力、实验技能等,这样既避免了实验报告的抄袭,又能体现学生的真正水平。
五、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实验教材
实验讲义很多是根据实验箱编写的,部分实验箱陈旧落后,很多电路已经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发展需要。在更新实验设备的同时,实验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六、总结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没有固定模式,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许多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科研成果,被引入到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蔡立娟等.“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172-173
[2]翟洪波等《.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5):97-98
是电子、自动化、电力通信等电类专业的一门 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与分 析计算方法,在教学计划中起着继往开来的 作用。它一方面以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后续的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它不仅是电类知识
体积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孚生合理知
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素质方面,均起着极为
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其作一展望。
关键词:电路,课程教学,特点
TM13-4
电路基础正式作为一门系统而完整的学科是在杂世纪30年代总结了前一百多年的
电学研究成果而确立的。六十年来,由于电学理论进展十分显著,成果相当可观,使得电路基础课程丙容非常广泛,呈膨胀趋势,(近几年来教学学时呈压缩趋势)。这样:“抓准主干
内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成为其教学的首要特点。
一、电路基础课程介绍
电路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尽管电路理论发展十分迅速,其内容
变化也多,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却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成为教学的重点滴绕这三个基本课程中有丰富的内容,但贯穿在本课程里始终有两条基本主线,成为教学中需要抓住的主干。一条是以电路的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为依据,建立电路数学模型的一般分析方法(节点法、回路法、割集法);另一条是运用等效概念和电路定理简化分析计算电路。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两条基本主线,处理好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的讲解与数学推导关系,既要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培养学生驾驭数学工具的能力,又要防止数学推导过程掩盖物理本质。
二、路基础课教学赢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授
课讲究辨证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电路基 础课程中,普遍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 直流与交流,正弦与非正弦,线性与非线性, 稳态和暂态;普遍存在着对偶关系。如电压与 电流、串群与并联、阻抗与导纳等・在教学过 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关系,由特殊归纳一般,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渐展开电路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对偶,把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数学。
方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功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新信息的建立、只要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内容的内在辨证关系,不仅能把
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启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路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电路基础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
近三十年来,新型电子器件层出不穷,电气化、自动化、电脑化的迅猛发展,对电路理
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从而推动了电路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学
科发展新成果,深人浅出的将近代内容与传统内容融合为一体,是电路基础课程又一特
点。
翻开五十年代以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电路基础教科书,可以看出,约十年左右内容
就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00年代以来,这种 变化约五年一次。其根本原因是新的知识、新
的方法不断出现和人们对电路基础知识体系认识不断深化。50年代以前电路基础课程教 学侧重于时域研究,50年代以后侧重于频域研究,50年代到6。年代是时域和频域研究
的结合。?0年代后新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在电路研究中系统地引用了拓朴学,使电路
的拓朴分析成为电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电路的机辅分析与设计奠定了
基础,从动力学体系中引人了电路的状态,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并且借用系统的
有关理论,使得电路理论和系统理论在科学方法上趋于统一‘在课程教学中要反映这些
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认识,使学生通过把握学科脉膊,启迪思维,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和研究方法。
回顾电路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是它发展的两大支
柱。因此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是它的又一重要特征。
电路基础是一门巍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一定实验技能,要有“动手能力”,防止学完课程后,讲起电路原理头头是道,份接触实际
间题就束手无策。实验教学的目不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进行必要的验
证,而且也是为了传授测试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养成创新精神和严谨科学作风。
电路的实验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实验内容,即仪器仪表的使用、定理的验
证、参数的测试和盛些简单电路的响应。这些传统的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
力、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随着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电路
实验教学要注人新的内容,测试手段要体现现代化的特点。传统的实验要精选和革新,减
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反映新技术与方法的实验(如回转器、开关电容)。特别是要引人
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不仅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而且用来模拟一些实验过程。将计算
机引人电路实验是一个新的尝试,配合其它实验,将使电路的实验教学更好地配合理论
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电路的研究与测试方法。
四、结语
电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接受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更加注意坚持传授知
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培养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
素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朱利,朱萍. “电路基础”教学内容的精选与讨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4):27-29.
关键词: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1-02
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概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各高等院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等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是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通过讨论信号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记录、显示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使用测试仪器对不同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动态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被测物理量能比较正确的选用检测装置并完成检测任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技术问题打好基础。本文希望通过该门课程教学难点解析与探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机械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等技术理论,涉及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非电量电测技术和其他测试技术等知识,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简单的理论知识记忆和掌握并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只是课程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信号分析、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试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知识衔接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难点
1.课程内容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程类专业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课程中有关信处理的部分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有关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部分涉及《线性代数》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有关振动测试的部分有与《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内容有关联。因此,《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到大量的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对来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
2.课程涵盖学科较为广泛,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知识范围广,包括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尤其前面测试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涉及到较多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特别是积分变换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掌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吸收全新测试技术知识,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并做到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很容易造成各科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太顺畅,导致学生长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影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与国外相关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所属的研究领域技术也在快速的更新与发展。但现在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内容之上,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技术实际发展的水平。就譬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传感器技术、测试方法及测量装置等教学内容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生产实践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要求。
4.实验性教学的缺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个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受制于实验条件状况,许多复杂的测试实验无法完成,造成学生在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的时候,由于只有理论的概念,而无法直观的参与实验,在理解这面课程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的教学效果来看也不是很理想,着一方面与客观的实验条件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难以理解此门课程而选择主观放弃的思想有关。
四、改进课程教学的措施研讨
1.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不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利,打破教材之间的界限,例如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打乱书本上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顺序,以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为授课主线,分别介绍位移的测量、振动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应变及力的测量等机械工程中常见物理量测量所采用的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不再按照现有单列章节的方式去介绍,从实践教学中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衔接有序,循序渐进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向进行融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主要作用,提高学生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能力。
2.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难点问题启发讨论的模式,对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对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解答者,而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发放,最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3.讲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也要借鉴多媒体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片传达给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其次,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模拟动态测试,将动态测试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建立起测试与系统的感官认识;再次,还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知名研究学者、授课教师、本学院及本学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改革试验教学环节。实验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教学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对试验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建设意义的课程改革。在试验内容上要增强试验的工程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在试验方法上,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5.利用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剖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上可以采用项目实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以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解在其中所运用到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当中涉及到的如何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安防测试传感器、设计测试系统等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五、结束语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十分庞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不少的疑难杂症,导致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晦涩难懂,课程内容犹如天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既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也很难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程今后的教学改进有所裨益,广大《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员能够以此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突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运红丽,王丽君.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红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9).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人员素质测评 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1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企业制胜的核心之一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首先获得高质量的一流人才。因此,客观、可靠而有效地甄别人才就成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有科学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掌握人员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成为了现代企事业组织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1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特点
1.1 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从该含义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人员素质测评核心与关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测什么”和“如何测”进行展开教学。对于“测什么”内容的讲述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构建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找出测的内容。而“如何测”则是围绕使用哪些方法与工具进行测评展开。从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中也很好的体现了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备的一项技术。
2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特点
2.1 实践性强
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有相关案例教学部分,需要学生根据企业目前的状况及测评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测评方法进行测评。课程学习中始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2 操作性强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应用主要围绕三种测评方法展开,即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而这三种测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其使用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同时还需要保证测评的信度与效度问题。因此,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要领,才可以真正的把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很好的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2.3 应用性广
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基本技术,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员素质测评贯穿其中,无论是在招聘环节,还是在培训环节与绩效考环节等,它都是联系前后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依据。
3 情景模拟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学会具体的关于素质测评方法的实践操作技能,尤其是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的操作方法。
3.1 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性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运用中最主要的优点,全员参与主要体现在面试、甄选、绩效考核等环节。如在模拟面试中,学生将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相关理论,制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根据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对扮演应聘者角色的学生进行素质测评。通过双重角色的担任,让学生一方面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对员工进行测评时,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掌握应对面试的技巧。
3.2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使用模拟教学法教学,学生是主体,整个过程的实施都由学生掌控,而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是教练,对学生的一些进行指导与引导。从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制定,到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选择,再到对整个测评信度与效度的评估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学形式的革新,目的仍然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进行模拟测评,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
4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围绕理论知识设置合理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充分掌握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及心理测验等测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4.1 理论知识讲授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
为了解除学生学习纯理论知识的枯燥,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把教学知识点融入相关案例中,以案例为主线结合特定案例(事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2 专业技能知识培养方面,采取角色扮演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