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教育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知识

第1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 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 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 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 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 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 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 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 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 “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第2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可能在这里一一罗列,只能选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达成共识,应当说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语文既然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语文这个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论断。笔者认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为,所谓“人文性”,是指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如果语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当文化的载体,也就不可能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本世纪曾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基本上停息。因为大家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或曰“特有的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训练”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多次使用过“训练”这个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确地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见,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训练过程。无论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是积累语言的训练,都必然是把语言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的。语言训练一旦离开思想光辉的辐射,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一堆苍白、冰冷的符号。

近年来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所针对的是削弱听说读写训练的两种倾向:一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分析毫无意义的问答上,挤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训练成败的关键。

语文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指导、启发、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想练、会练、练好。离开学生的“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训”导“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语文训练既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又要注意许多最基本的内容(如字词)在任何一个训练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这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基础,简单划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两个重点,是不足取的;一旦划分阶段,就把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绝对化,也会严重影响语文训练的成效。

(七)语文训练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这种能力就是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最终目标,不是到“最终”才培养,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既是语文训练的落脚点,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适宜于自学的一门学科,语文这个工具也必须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当然,自学的要求随年级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自学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应当逐步增加。即使是一年级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就可以借助拼音阅读,借助拼音识字。

(八)语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不是语文训练唯一的渠道。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九)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训练中的多种功能,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发展学生语言,是语文训练启蒙阶段的一项创造。

学汉语和识汉字的矛盾,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利用拼音帮助阅读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这对拼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尽快过拼音关,成了一个新的难题。不过,在没有更理想的办法之前,这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十)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它不同于成人的写作,更不同于文艺创作。因此,对小学生的作文,一不能要求过高,二要敢于放手,三要培植兴趣,四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解脱出来。

既然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已经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且将这些认识写入国家的法规性文件教学大纲之中,那么,为什么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比比皆是,而语文教学总是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呢?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只能列举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成果尚未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认识。

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并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的概括,它基本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按道理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十分熟悉教学“大纲”,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但事实上,真正熟悉教学“大纲”的为数不多,比较深透地理解“大纲’精神的为数更少。因此,目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大纲”,使“大纲”的基本观点、重要规定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二)应试教育机制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

这是长期以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钱梦龙先生曾慨叹:“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考语文”。(参见《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这里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讲的,可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状况呢?能把责任仅仅推到老师们头上吗?我认为不能。老师们之所以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是应试教育的机制迫使他们做出的选择。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燃眉之急。

(三)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作过深入的、实事求是的探讨,而理论上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导致实践中的巨大失误。

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语文教学中都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里仅列举几点,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界的深入研究。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流行的说法是: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识字、积词,记住了若干句子、片段或诗文等,那我们可以赞同“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诊断;但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知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迄今为止,编入课本的那些语修逻文的知识,基本上是语言学家、文章学家研究出来的属于原理定则、常识概念的东西,是一种静态描述的学科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有用,但无大用,可是我们却一直说它是基础。说一个学生基础没打好,就是指的这些知识没学好吗?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所有语文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吗?显然不是”。(引自1996年第1期《课程.教材.教法》陈日亮先生的文章)

那么,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获得运用工具的技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知识为基础,由知识到技能;另一种是直接传授,由技能到技能,知识起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属于后者。”(引自1996年第7期《课程.教材.教法》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学生学习本民族语文,多数情况是‘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而不是相反。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实践、不断学说话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能力的结果。”(引自《文汇报》1996年12月9日孙光萱等《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语文学习规律谈》)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同志的论述,并不是要全面否定语文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是想从中引出下述结论:

第一,笼统地讲“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有些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到底具体有哪些语文知识是基础,尚需认真研究。

第三,语文的有些理论知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它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知识等。

第四,有些语文知识,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如文学常识等。

作这样的分析,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教学中的不少微效劳动就是由于大讲一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造成的。

本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讲语法、修辞的理论知识,不涉及名词术语、可我们不少老师却在课堂上大讲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还在考这些知识。

2.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我这里说的课堂教学,指的是课本的教学。

第3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化学 理论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玲(1969- ),女,山东巨野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而且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按照三年学制各课程整体优化的要求,对非化工类的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这是高职化学教育进行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一个初步尝试。它在保证非化工专业化学基础课性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在注意到化学学科自身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适用性,尽力反映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化学教育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基本属于“两张皮”,这不利于高职化学教育价值的发挥。

二、高职生接受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如能源、环境、材料和生命等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化学这门学问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化学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源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新兴技术的发展,各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都要借助于化学原理进行制造和生产。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

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四、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化学教育,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化学素质。然而,光开设高职化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将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反映现代化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高职化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构建最有利于造就人才培养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第4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一、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1.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是职业教育实践导向课程建构的理论核心。激进建构主义认为:①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②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是一个学生从其自身内部建构其自己的理解过程。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做到: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出发;②精密地设计能够给学生提供经验的教学情境,这些经验应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发生相互作用,使他们能够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在教师的促进下,由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把学习者完全置于了学习的中心位置,主张在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突出强调了“学习者”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瓦解了“理论记忆+机械应用”这一模式,为职业教育课程展开的建构模式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

2.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职业院校多数学生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长期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对理论学习形成了恐惧心理和厌恶心理;如果用建构主义课程模式来开展课程,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离他们生活实际很近的职业实践活动,使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擅长实践,更容易让他们体验到久违的“学习成功感”,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而通过实践让他们深刻地感受理论学习的需要,则可进一步激发起对理论学习的动机。

3.模式构建的宗旨。首先,职业教育课程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其次,职业教育课程所选择的必须是实践中心模式,而不能是学问中心模式,这是由技术知识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把实践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就是要把“实践性”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第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是技术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技术实践技能应从培养再造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创造技能为主,从培养动作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智慧技能为主。其中,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心。为此,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总体上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在课程本质方面,实现了从“知识本质观”向“实践本质观”的转变;在课程价值方面,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价值观”向“能力培养价值观”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从“单项传授”教学观向“互动共建”教学观的转变。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以公共英语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为例

1.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性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开发。职业教育中,公共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样应循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目标,突破学科体系框架,融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例:为适应学院发展,满足各专业发展要求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我院公共英语在第三学期实施专业入门教学模块,随之进行了《行业英语入门》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紧密围绕“基于工作过程”展开。

2.基于“典型任务”实践性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在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上,教材内容体现与行业接轨的实践特色。即每项语言技能都通过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语言技能、知识、情感、素质等全面训练。同时,教材内容融合企业文化、相关企业职业道德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专业能力教学设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既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标,又是知识生产的过程和手段。而目标和手段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企业需求为宗旨,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学生的专业面向、就业岗位,体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4.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工作过程形成知识模块化教材设计,按照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在情景化任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团队精神、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责任感、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工作过程中体会、积淀,从而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提高综合生产创造能力。

第5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职业能力

一、概述

1.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字面的意思就是针对某项内容进行的教育,也可叫作“专门教育”。专业教育通常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师专英语专业教育则是指师范类的学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方面的专门教育,并为教育行业培养合格的英语师资队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有语言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只有经过这样的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2.职业能力

能力是指我们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经验去完成某一个事件,达到某一目标的活动。职业能力是指利用所学知识经验完成职业任务或职业目标所需具备的技能。师专学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师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搭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不扎实

当前师专英语专业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并不精准,语调不正确。大部分学生的口语发音都带有方言口音,对于正确发音的要领掌握并不扎实。对于单复数的发音、长短音的发音区别模糊,对发音中的升降调发音不明显,在具体的情境中不能正确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升降调。另外,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并不过关,对很多语法理解并不透彻,比如关于定语从句的形式及使用情况等。定语使用是英语学习内容里较为常见也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对该专业知识都没有弄清楚,就不要谈去授业解惑了。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专英语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比如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针对性并不强,更多的只是走过场,泛泛之谈,完成教学任务。缺乏针对性就导致师专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建构教学体系,如何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另外,课程设置内容中缺乏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模块,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难以得到实际的理解与运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与应用,没隔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课程设置既要建立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些生理条件基础上,比如记忆力。

3.职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

很多师专学生轻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只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能说会道,会识字就行。而其他的能力并不是教学一定需要具备的,可以在具体实践中慢慢学习,慢慢养成。所以在学习生涯中,他们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略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部分学生英语口语不流利,不标准,缺乏英语沟通的能力,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另外,部分学生英语书写不规范,板书潦草不成体系,内容不严谨,有些甚至出现错误,对教学规范与要求理解不透彻,甚至在众人面前讲课会过分紧张,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与学生互动,更不知道如何组织课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显然是轻视教学职业能力的后果,导致师专院校输送的英语教师职业能力低,质量参差不齐。

4.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尤其是师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将来进行英语教学的重任,对知识运用的实际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可是在学校里,那些专业成绩优秀,英语语法、书写、口语能力都强的学生,却缺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当他们真正走向教学,走向课堂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这主要是因为师专学生对教学课堂缺乏具体实际的了解,在正式走向课堂之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模拟真正的课堂,缺乏教学对象,因此对真正的教学缺乏具体的感知。此外,对备教材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对所接受知识的再加工不够,对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衔接能力比较差,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本末倒置。除此之外,课堂形式也是导致师专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很多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未给学生充足的演练机会。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传统的教学法,而不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思考去形成合适的、活跃的、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1.提高专业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师专学生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水平。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要以提高专业教育为重要方向。从硬实力来讲,学校首先要在硬件设备方面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的需要,完善教学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倡使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学条件的改善,从硬件设施方面为学生专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软实力来讲,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老师对师专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高素质学生的输出,从而为教育输出高素质的教师。另外,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准确,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更透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软实力方面还包括学生自身方面。学生要做到积极学习,有意识地学习,努力学习英语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克服各种困难。课堂上认真学习与理解专业知识,课后能对听说读写进行不断练习与巩固。

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一名合格的师专英语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步入教育行业后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因此,课程的安排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的问题,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加重专业课程的课时。课程设置中还要注重心理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也是师专英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忌内容太空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个体差异,还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对学生技能进行测量。

3.多方式规范执业能力训练活动

教学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复杂且灵活多变的,面对的情境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且该能力必须具备实践性、长期性以及多样化。师专英语学生多半是要走进教育行业,扮演教师的角色,因此职业能力对他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职业能力中尤以英语口语、三笔字、普通话等一些基本教师能力为主。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要在课后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辟出进行实践应用的实训基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一套标准化考核标准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估,以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毛兰霞,顾俊.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第6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情境认知理论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1.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情境认知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我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学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情境认知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使得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互动情境获得相应的语法知识,对促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积极的作用。

2.情境认知理论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2.1通过英语教学实例总结语法知识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一个转变过程,在初中英语语法情景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例对英语语言规律进行感知,并对其中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理解和获得相应的语法知识。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再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时,要结合一定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从教学实例中总结语法知识[1]。例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这个语法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出教材中某段合适的短文作为例子,让学生从短文中找出含有现在进行时的句子并进行分析,自己总结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为be+doing,表示的是动作正在进行,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语法知识。

2.2通过创设情境对语法进行解析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通过在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语法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必须源于现实生活,而且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实现对语法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例如,为了让学生区分use to do与be used to doing两个语法点,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对这两个语法进行运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将语法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2.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安排相应的语法任务

情境认知理论要求通过群体互动、合作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促进语法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使英语语法课堂充满活力。而且教师可以在互动中实现对语法任务的安排,通过趣味性语法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的目标。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在进行时,教师可以通过“我做你猜”的游戏模式,加强学生对“What is he/she doing?”或者”What am I doing”等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模式,消除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知识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恐惧心理,达到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目的[2]。

3.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3.1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而且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对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引入情境认知理论,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对语法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2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加强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创设出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语法课堂教学水平。

4.结语

教师要充分认识情境认知理论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以促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理论;实践

1引言

财会专业属于一类经济管理学科,其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财会专业对人才的积极培养,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对于财会专业来说,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高职院校中也有诸多问题存在,需要积极创新改革财务教学的相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实践和财会教学理论,从而促进财会人才的积极培养,积极发展财会事业。

2高职财会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2.1针对财会教学来说,其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且专业实训缺乏

相关研究表明,在高职院校中,多数毕业于财会专业的学生均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的财会工作,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无法有效胜任。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为:在高职院校中,有关财会教学的相关理论内容脱节于实践,且专业的实训较为缺乏,对于学生来说,其专业职业能力不能有效形成,导致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明显降低。

2.2在高职院校中,其人才的培养脱节于市场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下,逐渐增加了对财会方面人才的需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企业却关注较少,从而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对财务专业教学安排过程中,多凭借教学经验或主观想象进行,从而使其“闭门造车”的问题出现,导致培养出来的财会专业人才明显脱节于市场,且对市场的技术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2.3存在十分单一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其财会专业教学存在十分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行业发展相比,教学内容与其相差较远。部分高职院校具有长期滞后的教学硬件,且硬件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2.4财会教学目标较为缺乏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对应用型人才积极培养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财会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其财会教学需要对教学目标积极制定,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对财会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效掌握的同时,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相关财会软件熟练运用,从而对会计操作有效完成。但是,在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财会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存在不准确的教学定位。为此,在财会教学过程中,对财会教学目标有效制定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3高职财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对会计实训集中综合管理

对会计实训集中综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相关业务处理流程。在第三学年中,可以将此项实训内容安排于第一学期中,每月不需要进行较多的经济业务,针对学生来说,训练他们连续性认识业务处理流程是实训的主要目的。需要对企业实际积极模仿,将财务部门有效设立,将相应的人员和岗位有效配备,账务的处理按照相关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报表编制、结账与对账、试算平衡、记账、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原始凭证的审核、收集及填制等,并在会计电算中对手工账进行操作。同时对相应的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和理论是竞赛的两部分主要内容,手工会计向电算会计逐渐过渡的过程是实践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使其认识提高。

3.2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实践和理论

现阶段,高职院校能够将处理原始凭证和认识原始凭证的实践教材向学生积极提供,但对于部分高职院校来说,其财务实践和财务理论知识相互孤立,同时在时间限制的影响作用下,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将财会理论知识有效融于教学中。为有效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对于财会教学来说,在其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对原始凭证有效准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参考。通过分析习题,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相关内容和形式有效得出,从而有机结合财会的实践和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有效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3明确财会教学目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使其对财会专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得到积极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加强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度,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需要对财会教学目标明确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指导应为职业教育,针对财会专业,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应当为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积极培养,对教学理念有效转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学改革积极优化和创新,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财务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其就业竞争能力有效增强。

3.4教学领导班子应积极重视教学改革

针对财会教学,应当从政策和思想方面促进其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促进教师进行有效创新,对先进设备积极购置,并对各种发票、收据、凭证及账簿妥善准备。从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其感性认识得到充分满足。在高职院校中,针对财会专业教学来说,其教学导向应该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主,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将教学理论有效结合实践的相关教学体系积极建立和完善,使社会岗位需求和财会人才的差距有效避免和缩小。对于学生来说,应当使其就业竞争力积极提高,使其对财会专业技能和财会理论知识有效具备,从而积极推动我国财会事业迅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山萍.高职财会教学的定位、路径与措施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

[2]周艳.高职院校财会教学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对策[J].教师,2016(29).

第8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课程专题;教学方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12-03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研究

教育中的辅助工具就是教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课程的精髓。教材中包含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中职教育的衔接等内容,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的价值观取向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一)教材的选取依据

本教材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文件的精神。政策的发展伴随着很多的现实因素,而教材的选择却相对于比较稳定。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切入,在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等都要明确。此外,对于教材的选择还需要进行理论层次的分析,好的教材对塑造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帮助,教材的学习和分析需要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转型,充分将社会主义理念上升到高水平层次。在此背景之下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将教材紧紧围绕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将学生的价值观念真正得到体现。

(二)教材的内容特点

教材就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师和学生参考的首选,教材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材的内容需要通过多层审视之后才可供学习和使用。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首先要符合一定标准要求,同时还需要将时下的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等联系在一起,将国家文化精髓展示和融合,时代精神渗透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和向往。

1.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平衡有利于避免教学陷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窠臼。工具性强调本身是一种工具,其中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指出不只是工具,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核心是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如果“工具性”指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那么“人文性”则在揭示学生“为什么学,学成什么样”。其中“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学”,“学成什么样”是“学什么、怎么学”的结果。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学科必须遵循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学科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力图实现学科与学生形成互动。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教与学是师生双方思维沟通与碰撞的实践性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本既有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其着力点应重在师生双方激活彼此智慧的火花。所谓教学相长其内涵尽在于此。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通常扼杀了这一点,“一言堂”和“唯命是从”成为课堂的基调。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在客观上主导了学生的知识习得性,同时也给其戴上了一副精神枷锁。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外壳存在,不应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学科的创造性恰恰在于防止这一点发生。因此,创造性地学习应成为教学实践的基石,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实践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三)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教材的学习具有广泛性,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模块设计都有规律,需要对德育课程的教学有充分的认可。因此,教材的实用性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同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设计,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内容逻辑顺序和难度梯度进行合理设计,学生在思维能力理解范围之下进行适当的延展更好。

二、探索教学研究新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提倡适宜的教学方式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对学生思维导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究新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教育和德育的熏陶、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新的学习方式需要适应过程,需要教师做好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准备。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共同的把握。

(一)理论教学环境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方式,通过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幻灯片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直接的效果,能够清晰地展示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之上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清晰明了地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使教学效果充分得到体现。此外,课程课件还可以借助视频、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态画面中更好地体会和掌握教材中很多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环节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学生实现自我兴趣和才能展示的场所,室内的实践教学环境应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直观理解,便于组织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可以设置实践课,如去参观博物馆和十二木卡姆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的实质就是让中职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新疆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历史潮流进行创新,使自身肩负的使命发扬光大。实践教学环节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属于课程的真谛。

1.着眼于促进人的内在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现在有些青年人道德缺失,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化素质不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道德制观念教育不仅是德育知识的学习或是做到遵守道德,更重要的是它推动着社会主义道德治国家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道德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道德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长久性的工作来抓,保证德育教育的长期性。

2.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今高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培训已然成为主流趋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将培训内容制成软件或网页资料进行自学,并且可以在线接受教师指导。网络包含的内容无限广泛,将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延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加有利于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网络多媒体的闪光点就在于可以时时学习,自我控制学习速度,同时在网络中促进交流,替代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答疑解惑的固定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学术交流群,将课程相关的信息和新闻分享在群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看到的,或者是不懂的问题在群中进行提问,促进大家的交流,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换就会产生更多的新灵感。

(三)大数据背景之下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给人们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的信息技术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从大数据中找寻更多的奥秘。大数据虽然带给人们的挑战固然是颇多的,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当学生知识技能的导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引,在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挑战能力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课程教法匹配之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育读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育教师要对新疆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历史演变做到深入细致地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教师并没有身临其境,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没有把课本和新疆的实际结合起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教法设计,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精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授给学生。

(一)师资力量的条件和壮大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高效精干的高水平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知识、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学梯队,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强化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雄厚和发展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新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的和谐师需要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进行知识的扩充,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术发展,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挖掘有潜力的教师,对于教师的授课效果实行加分制,并对表现优良的教师进行经济鼓励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师资力量的发展和更新。

(二)师资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熏陶

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对教师后续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后续教育可以促进已有的教育基础,对现有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会更加深入。本着创新理念和负责的态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补充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教师结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无止境和人们学习的无止境要求人们必须时刻去学习,局限于自身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外界的环境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既要进行一定的集体组织模式(集体备课),又要进行自觉意识之下的参与培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德育不仅需要自己有德育,还要用自己的德育去感化、教育学生。教师要时刻对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不受腐朽思潮的影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若没有正能量的传播,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使用情感方式进行熏陶,将教育的温度进行保持,而不是将热度冷却尽散。要暖人心,善其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学生推向更前沿的领域。

(三)师资队伍的考核效应

高级职称的评定以及带来的经济收益不断鞭策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本着一定的竞争性,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只能单纯初步检测是否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但并不能成为一种持久的选择和评价标准,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和研究。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如对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待遇、奖励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教为取得职称而努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另外,教师需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待今日大数据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和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就必然需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大数据就自然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媒介。借助大数据时代中的数据魅力,不断的将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提升,自身技能不断完善。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必须践行和加强教师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质,并且净化教师人员的工作及周围环境,保证教师人员遵守其职业道德,这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根本,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的法律体系是改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手段。只有在多方面共同作用激励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师环境,保证教师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分析教材《新疆历史与民族宗理论政策教育读本》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的训练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出,无论是通过哪种教育方式,都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国家发展为主,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认可和借鉴反思,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支持,为国家、社会、新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对于本文的研究,笔者主要通过阅读文献和相关资料,从互联网中搜索相关佐证材料进行借鉴,从中找寻闪光点。此外,遇到相关专业性问题进行探讨和深究时,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于主题应用了解的不够深入,并且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努力。就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来看,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扩展还需要充分借鉴专家的优秀成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化和外化,爱国爱疆、坚持“五个认同”、坚持“五观”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依然是重要的核心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莫红梅.优化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9-111.

[2]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3,(03):77-79.

第9篇:教育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34-01

1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简要综述

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它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的产生,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3)在社会功能上,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2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比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

3 基于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对高职教育现状的分析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1)师资上的困难。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统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

(2)经费上的困难。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虽有很大发展,但办学经费短缺仍然是困扰其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不少学校新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出资十分有限,学校办学压力普遍较大。

3.2 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是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在水平上要低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二是认为高职只能是短学制的专科层次教育。三是在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也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认识上的困惑。

(2)学校定位上的问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高级“蓝领”人才,这类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环节上的问题。一是实验教学目标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四是实验教学条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五是实验教师队伍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六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不紧,实训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4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4.1 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职业教育的观察与监督。

(2)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4.2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1)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着重建设国家和省支柱产业人才与奇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集中投资、集中使用,在实训基地上不要分散资金、各省市重点建设好几个基地,同时应落实配套的吃住等条件,供高职院校学生集中受训和企业人员培训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分散重复建设,也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给职业院校低息、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国家政策性银行应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作用,国家也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支持高职教育,积极向高职院校发放低息、无息、贴息贷款。

(3)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人事部门推行双证制。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技能等级培训中心和考试站,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获取技能等级证和职业资格证;另一方面要尽快将国家推行的双证制落到实处,对未获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学生不予毕业。

参考文献

[1]孙石煌.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