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绿化;大树移植;技术探讨
大树移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树木本身又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选树、起挖、吊装、运输、栽植的一整套工艺流程中,要做到周密组织、合理安排、尽量缩短树木根系和土球的时间,维持栽后树体的水分平衡,以利于树木成活。
1大树移植的原理
1)相似的生态环境。树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包括光、气、热等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当大树移植后的生态环境相似或优于原来的生态环境时,移植成功率较高。反之,如果生态差异太大,移植成功率就比较低甚至不成功。因此,定植地的生态环境最好与原植地相类似。移植前,需要对定植地与原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的评估,特别是要对两地的土壤条件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条件,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树势的平衡协调。树势平衡协调是指大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须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移植大树时,如对根系造成一定的伤害,就要根据其根系分布的情况,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基本保持平衡协调。供给根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地上部分的枝叶,如对枝叶修剪过多,不仅会影响树木的景观,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当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过地下部分所留比例时,可通过人工养护如遮阴来减少水分蒸发,或是叶面施肥,或是对树干进行包裹阻止树体水分散发等技术措施来弥补这种不平衡性,以达到树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协调。
3)大树的收支平衡。生长正常的大树,根和叶片吸收养分(收入)与树体生长和蒸发消耗的养分(支出)基本能达到平衡。也只有养分收人大于或等于养分支出时,才能维持大树生命或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可以采用一些技术和措施来弥补在大树移植过程中对大树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如起挖前3~4d进行充分灌水,向树体喷水或叶面施肥、增加树体养分,运输途中给树体挂输液吊袋输液,待移栽和移栽后挂输液吊袋输液、除去移栽前的所有新梢嫩枝、合理修剪等技术措施都可增加大树的“收入”,还可以采用包裹保湿垫(树干用无纺麻布垫、蒲垫、草绳等包扎,对切口罩帽),运输途中和移植后搭建遮荫棚进行遮荫,起挖后喷施移植蒸发剂等技术措施来减少大树的水分、养分散失以降低大树移植后生长的“支出”。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大树在移植后能达到收支平衡,以便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
2大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移植树种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经过多次移植成活的“熟苗”,避免选择没有经过移植或散生于农村山区的“生苗”,多选择浅根性的乡土树种。在树体的选择上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大树。
2)移植时间的确定。移植时间的确定对确保树木移植后的成活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落叶树种在春、秋两季都可进行移植。在早春、树木的芽即将萌动但还没膨胀之前移植效果最好,在秋季、当树木生长速度降低即将进入休眠的时候也可进行移植。至于常绿的树木,在春季移植最好,成活率高。
3)移植天气的选择。移植前注意天气变化,移植时应避开极端天气状况。挖树时要选择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挖出根部要避免被太阳暴晒,最好做到随挖随栽。
4)定植穴的准备。按设计要求在定植地点挖掘定植穴,其直径要比土球稍大稍深,一般比土球大30~40cm、深度比土球高20~30cm即可(其大小以既方便操作又有利树木成活为原则);在定植穴底层处施放底肥后回填20cm左右的泥土,同时在穴底放置通气管。定植穴的土壤应相似甚至优于原植地的土壤条件。
5)辅助材料和用具的准备。如园林机械、吊绳、草绳、麻布包、遮阴网、撑杆、钢管架等。
3移植操作技术
1)修剪。内膛枝要清剪干净,按规定高度保留下垂枝,除去枯枝。
2)掘树。对树根带土球掘取。以树干为中心、胸径的8~10倍为半径、切断树的侧根,当挖至看不到侧根时,就可以向中心方向掘进去。土球厚度一般按土球直径的1/2~2/3进行保留,并用草绳等密密捆牢,这种掘取法的优点在于能提高移植成活率,缺点是不便运输。对树根不带土球掘取。树木被掘起后,把根系上的泥土全部抠除、露出根须,这种掘取法适宜矮小的树木和落叶树种中耐干旱且生长能力强的树种的移植,优点是便于运输,缺点在于移植后的成活率较低。
3)掘树后的处理。对土球和根系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尤为重要,可用多菌灵、福美双混合溶液喷洒,还可在根系伤口涂抹生长素(如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等)。不论采用人力搬运还是用机器搬运,都要保护好土球并尽量避免损伤树干。如远距离运输,还要将树冠包扎成圆锥形,外加草席等包裹住,树干还要用草绳密密地缠捆住。
4)再次修剪处理。运输至定植地点时要对顶枝进行修剪,修剪是为了减少整棵树在移植后对水分的需求,确保提高树木成活。嫩枝部分全部剪掉,长度约30cm左右、过密的枝条也要剪掉,打掉1/2的老叶,以利于新陈代谢,保留中间部分的枝叶,但也不得过密,损伤的枝也要修剪掉。修截枝条为整体的1/3,使树形不被损坏,并为萌发新的枝叶创造条件。根系的修剪要做到刀口小而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长。
5)吊树栽植。先将树冠的绑扎物去除,起吊大树进人定植穴,调整大树朝向和栽植深度(保持原来的深度即可),回填一部分泥土后去除土球包扎物,再分层回填泥土压实。填土至2/3处立支撑,可用钢管、木桩等作为支撑材料,以四角或三角支撑样式稳定树体。支撑稳固后浇水,水一定要浇透,然后回土填满土球。对树干的支撑部位要加以保护、以防被铁丝等硬物擦伤树皮。
4大树移植后的养护管理
要使大树在移植后成活并恢复生机,需要细心的养护管理。在移植后的1~3年里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移植第一年的养护管理对大树移植成功与否特别关键。
1)遮阴和浇水。定植后如阳光很强,要加盖遮阳网。适当浇水,栽后要立即浇1次透水,隔2~3d后浇第2次水,隔1周后浇第3次水,以后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对珍贵树种和特大树,应经常向树冠喷水,至成活为止。要保持包扎树干草绳的湿润,确保大树枝叶水分的供给。
2)预防病虫和施肥。对定植好的大树的生长状况要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现树叶干枯等现象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做好应对措施。每隔15d左右可进行根外追肥,可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制成0.5%~1.0的溶液,在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施,待根系萌发后可勤施薄肥,有利于其树势的恢复生长。移植后的大树,其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抗性也降低,要经常检查,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树种的特性,及时防治,对症用药。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
()。
A.描述统计 B.理论统计
C.推断统计 D.应用统计
2.下列选项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服务满意度 B.员工人数
C.籍贯 D.利润
3.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量是指()。
A.样本的个数
B.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
C.抽样框的大小
D.样本的可能数目
4.在抽样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调查方式是
()。
A.整理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5.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均值 B.众数
C.标准差 D.频数
6.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是指()。
A.接受正确原假设
B.拒绝正确原假设
C.接受错误原假设
D.假设设立不正确
7.当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量为40,此时进行均值检验,应采用()统计量进行检验。
A.卡方 B.t
C.F D.Z
8.下列四个相关系数中反映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数值是
()。
A.0.6 B.0.91
C.-0.8 D.-0.95
9.度量了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的指标为()。
A.相关系数 B.多重相关系数
C.多重判定系数 D.估计标准误差
10.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是 ()。
A.逐期增长量 B.累计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增长速度
11.某企业2008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是2004年的3倍,比2007年增长20%,那么,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
A.250% B.300%
C.150% D.60%
12.时间序列中在一年之内的周期性波动为()。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不规则变动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 B.价格指数
C.员工人数指数 D.销售量指数
14.用基期作为权数的指数为()。
A.拉氏指数 B.派氏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1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为()。
A.贫困 B.温饱
C.小康 D.富裕
16.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
A.GNI=GDP
B.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C.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D.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17.在一个经济体中,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是()。
A.可支配收入 B.利率水平
C.价格水平 D.节俭程度
18.记消费为C,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税收为T,政府转移支付为Tr,则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
A.Y=C+I B.Y=C+I+G+T+Tr
C.Y=C+I+G D.Y=C+I+G-T+Tr
19.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杠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国民收入()。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确定
20.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变动的关系。
A.正向 B.反向
C.不相关 D.不确定
21.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主要目标,平衡国际收支目标与其他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 B.矛盾的
C.既有一致又有矛盾 D.不相关的
22.下列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是
()。
A.累进税收制度 B.转移支付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D.政府投资支出
23.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
A.公债与政府贷款 B.法定准备金率
C.再贴现率 D.公开市场业务
2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是()。
A.货物和服务贸易 B.收益分配
C.经常转移 D.专利权交易
25.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则通过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当期贸易收支()。
A.改善 B.恶化
C.不变 D.不确定
26.下列各项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中不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是()。
A.货币供应量增加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
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是()。
A.刺激资本形成的政策
B.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D.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28.经济波动的最直接原因是()。
A.经济体制存在某种缺陷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D.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
29.以下会计假设中,对会计工作空间范围进行限定的是()。
A.持续经营 B.会计主体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30.企业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A.可比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重要性 D.谨慎性
3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以下属于“损益类”的会计科目是
()。
A.应收账款 B.存货
C.银行存款 D.主营业务收入
32.会计账户有四个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B.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3.“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中“借贷必相等”的含义是()。
A.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B.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C.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量和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量必须相等
D.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34.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3 400元,发生运费1 000元,则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元。
A.23 400 B.22 400
C.24 400 D.21 000
35.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收进业务的记账凭证。
A.现金和金融资产
B.现金和银行存款
C.银行存款和金融资产
D.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36.以下方法中不属于更正错账的方法有()。
A.直接涂改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字更正法
D.补充登记法
37.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材料盘亏1 800元,经查明,一般经营损失1 000元,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500元,不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300元,则最终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金额是()元。
A.1 800 B.300
C.500 D.1 000
38.以下属于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项目的是()。
A.货币资金
B.固定资产
C.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D.未分配利润
39.利润表是依据()这一平衡公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予以适当排列编制而成的。
A.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B.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成本
C.利润=收入-费用+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D.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40.以下财务指标中,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A.总资产报酬率 B.净资产收益率
C.流动比率 D.销售净利率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有()。
A.统计调查
B.文献检索
C.实验
D.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
E.图书中数据
42.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统计表是组织数据的一种有效形式
B.表头放在统计表的上方
C.行标题放在统计表的第二行
D.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
E.统计表可用来支持使用者的观点
4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为()。
A.一致性 B.无偏性
C.显著性 D.有效性
E.综合性
44.相关关系按其变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
A.完全相关 B.负相关
C.非线性相关 D.不完全相关
E.正相关
45.下面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指数可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B.该指数能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C.该指数可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D.该指数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E.该指数大于100,说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综合物价水平下降
46.一般来说,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B.消费者的偏好
C.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相关商品的价格
47.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政府干预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性 D.垄断
E.公共物品
48.从收入法来测量,GDP包括()。
A.劳动报酬 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 D.固定资产折旧
E.净出口
49.下列各项中没有被计入中国GDP的是()。
A.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环境破坏
B.海尔公司当前生产但未能销售出去的空调
C.某房地产公司购买一块土地
D.某饭店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E.中石油设在外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50.货币有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之分,下列各项中属于M1的有()。
A.纸币 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 D.货币市场存款
E.法定准备金
51.《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是()。
A.会计控制 B.会计检查
C.会计核算 D.会计监督
E.参与决策
52.以下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A.长期股权投资 B.固定资产
C.银行存款 D.累计折旧
E.预收账款
53.某企业购入原材料200 000元,收到了销售方开出的发票账单,企业已经开出转账支票200 000元支付料款,材料尚未到达企业。记录以上业务需要使用的账户是()。
A.原材料 B.在途物资
C.应收票据 D.现金
E.银行存款
54.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A.账证核对 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 D.过账与结账核对
E.账表核对
55.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时,可能使用的表单是()。
A.往来账款清查表 B.盘存单
C.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D.实存账存对比表
E.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抽样调查的范畴,是非全面调查。
57.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58.假设检验中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59.假设检验的结果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60.相关系数的大小与数据的计量尺度无关。
61.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62.若时间序列存在自然周期,在对其移动平均时,应根据周期确定移动步长。
63.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64.负外部性使得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正外部性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6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最核心的指标。在GDP核算中,净出口应该计入当年的GDP总量。
66.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index)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这一比值以经济体中全部的商品作为计算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6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68.根据IS-LM模型,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斜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IS曲线斜率小(即曲线平坦),则货币政策的效应就大。
69.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其中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
70.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1.企业应该统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允许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72.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反映经济活动的价值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固定的,不随账户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73.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74.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如果发现现金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将短款或溢余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待查明原因后处理。
75.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一)2008~2009年间某超市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以2009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76.经过计算2008年三种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
A.11.4元/千克 B.19.2元/千克
C.15.8元/千克 D.16.8元/千克
77.2009年的销售额指数为()。
A.87.66% B.125.83%
C.97.85% D.135.94%
78.经过计算2009年的派氏价格指数是()。
A.95.25% B.105.68%
C.116.8% D.120.46%
79.经过计算三种商品的拉氏物量指数为116.4%,其含义为()。
A.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额综合提高了116.4%
B.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提高了16.4%
C.以基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D.以报告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80.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
A.两者计算时采取的基期不同
B.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用派氏指数较方便
C.拉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D.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二)为预测我国居民家庭对电力的需求量,建立了我国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单位:千瓦小时)与可支配收入(X1,单位:百元)、居住面积(X2,单位:平方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Y=124.3086+0.5464X1+0.2562X2
请根据上述结果,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下假设中正确的有()。
A.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B.随机误差项的均值为1
C.随机误差项之间是不独立的
D.随机误差项的方差是常数
82.回归系数2=0.2562的经济意义为()。
A.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B.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C.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减少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D.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减少0.2562千瓦小时
83.根据计算上述回归方程式的多重判定系数为0.9235,其正确的含义是()。
A.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和X2解释
B.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解释
C.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2解释
D.在Y的变化中,有92.35%是由解释变量X1和X2决定的
84.根据样本观测值和估计值计算回归系数 2的 t 统计量,其值为 t=8.925,根据显著性水平(α=0.05)与自由度,由 t 分布表查得 t 分布的右侧临界值为2.431,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B.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C.在95%的置信水平下,2是由2=0这样的总体产生的
D.在95%的置信水平下,居住面积对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85.检验回归方程是否显著,正确的假设是()。
A. H0 ∶1=2=0; H1 ∶1≠2≠0
B. H0 ∶1=2≠0; H1 ∶1≠2=0
C. H0 ∶1≠2≠0; H1 ∶1=2≠0
D. H0 ∶1=2=0; H1 ∶i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
(三)某企业上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年初数和期末数如下(单位:元):
该企业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4 000 000元,利润总额400 000元,应交所得税100 000元,利息支出15 000元。本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企业销售A产品10吨,账面单位成本600元/吨,单位售价800元/吨,企业开出发票账单,货已发出,销售货款尚未收到。
(2)向希望小学捐款5 850元。
(3)购入不需安装的新机器一台,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及其他费用125 000元。
(4)结算本月应付工资总额86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52 500元,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9 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4 500元。
86.发生经济事项(1)时,企业在销售实现和结转成本时需要编制会计分录有()。
A.借记“应收账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C.借记“银行存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D.借记“其他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87.上述经济事项(4)发生后,影响利润报表项目()。
A.“主营业务成本”增加52 500元
B.“主营业务成本”增加61 500元
C.“管理费用”增加24 500元
D.“主营业务成本”增加86 000元
88.上述经济事项(2)发生后,会对利润表()项目产生影响。
A.主营业务支出 B.其他业务支出
C.管理费用 D.营业外支出
89.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发生上述经济事项(3)后,与年初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同比率比较,则本年()。
A.流动比率下降 B.速动比率下降
C.资产负债率下降 D.负债与权益比率下降
90.运用上年有关资料计算上年期末的以下比率,其中正确的有()。
A.资产负债率=43.33%
B.总资产报酬率=12.31%
C.销售利润率=7.5%
D.净资产收益率=15.79%
二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标准答案(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C2.C3.B 4.B 5.D6.C
7.D8.D9.B10.C 11.C 12.B
13.B14.A15.C 16.B 17.A 18.C
19.A20.B 21.C22.D 23.A 24.D
25.D26.A27.B28.D29.B30.D
31.D32.D33.D34.C35.B36.A
37.D38.B39.D40.C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AC 42.ABDE 43.ABD 44.BE45.ABCD
46.ABDE47.BCDE 48.ABCD49.CDE50.AB
51.CD 52.ABCD 53.BE 54.ABCE55.B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57.√58.√59.×60.√ 61.√62.√
63.×64.×65.√66.√67.× 68.×69.√
70.√71.×72.×73.√74.× 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76.B77.D78.C79.BC80.AD81.AD82.B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1]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
1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入学新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应采用从抽象到具体—三段层次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次:理论教学方法。针对比较枯燥难解的理论知识(比如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和基本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导入式、举例法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易观察到的现象相联系,用生动解释抽象,化繁为简,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深奥理论的困难;第二层次:实践教学方法。针对中医学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特点(比如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藏象学说中五脏六腑的特点),可以采用案例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格局,通过医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有血有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活泼。第三层次:自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无限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特点,可采用开设讲座、组织试讲、网络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更新课程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以“手写板书”为主,板书是教师最普遍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板书可以呈现本节课程的脉络,并提示、警示知识难点、重点。还可以制造教学的停顿。教学需要停顿,因为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教师利用板书制造的停顿长短、频率、出现的时机,以给学生提供思考消化的时间。随着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打破了板书色彩单一、内容平面、形式单调的缺点。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尤其是面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一些老师反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尤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更是如此[3],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只能把大量的文字复制在上面,形成一本电子教材书,造成学生视觉疲乏,思考滞后,甚至不知如何记笔记。所以,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要不断更新,使之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努力把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发挥到极点,适当配合板书,真正达到驾驭灵活,惟妙惟肖的目的,让学生的视听言动紧随其中。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理论繁冗特点和学生学习思维特征,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把握三要素:第一、变文字为结构图。著名的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些比较枯躁概念、原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容易忘记。如果把古朴的文字转换成简洁的结构图,配合生动的讲解,学生喜听易懂肯用笔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第二、丰富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把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4],以达到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内涵完全不同,所以初学新生易产生“认知乱码,无法识别”的现象。如果将这些陌生的抽象名词和知识难点以图像、动画展现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加深学生的清晰理解,使难点不难。此外还可适当扩充知识容量,在掌握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串联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中药、方剂图片,舌象、脉象图片,病案、症状图片,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第三、明确制作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前,务必要认真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各个章节的内容,确定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价值,尤其涉及到图片、影音、动画等方面的内容,要做到适当而止,避免走入形式重于内容的误区,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制作过程中,文字部分的描述应当简练准确,概括性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务必要用文字明确表述,清晰难忘。色彩部分,避免使用太过绚烂的颜色,要确保文字部分可见度要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省了很多板书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理解、消化、整合和记笔记的时间,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当适时给学生预留停顿时间,控制课堂节奏,严格遵循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此外,在更新课程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效率,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先导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提高该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水平不仅仅是为了顺应中国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不断发扬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禹辛 尚晓玲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关键词】中医医院护士;中医临床知识;需求
随着国家对中医护理的高度重视,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明确指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1】。所以为了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医院护士继续教育计划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使中医护理保持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其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取黑龙江省三所中医医院护士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以经验法确定样本量为600人。其中年龄20-25岁99名,25-30岁158名 ,30-40岁 253名,40岁以上65名。平均为34±4.5,已婚450名,未婚125名。文化程度,中专150名,大专及大学以上425 名。护士(师)315名,主管护师212名,副主任护师 48名,主任护师无。其中黑龙江省中医医院(300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份)、附属第二医院(100份)。入组标准:(1)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临床护士;(2)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单向选择题型作为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一般资料问卷,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情况调查问卷,此量表共三个维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临床实际应用。调查时间为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指导护士匿名填写,讲解目的及注意事项。全部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25份,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1.3调查所收集的资料数据全部经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X2检验等统计推断。
2 结果
2.1不同职称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
表1不同职称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需求比较大,随着职称的增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临床实际应用需求较少。经X2检验,P
2.2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
表2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需求比较大,随着学历的增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临床实际应用需求较少。经X2检验,P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一般资料对结果无影响。
由于全国中医医院在建立之初,护理人员来自西医中专护校的比较多。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中医药教育课程较少,普遍感到难以适应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这就导致中医护士尚不能完成全部护理任务,同时现有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的不足,导致了中医护理工作不完善。这就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在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特别是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临床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以便完善各项中医护理操作如刮痧,耳穴压豆,拔罐,毫针刺法等,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使其临床护士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护,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进而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2个班为平行班级﹙都是2009级学生,都未系统接触中医学知识,都是在入学第3年第1学期学习中医学C课程﹚,在授课前对2个班级学生中医药诊治方法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2个班级的中医知识基线水平。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个班级中医知识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课内容与学时
2个班均为64学时的中医学C课程,教学内容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学防治原则、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内容。课堂教学58学时,见习6学时。2个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讲师。课堂教学:教授、副教授承担60%学时,讲师承担40%学时。见习教学:全部由讲师承担。2个班级授课内容与学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学方法
1.4.1试验班
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
1.4.1.1课堂教学
中医诊治方法实践知识的探究性建构学习﹙6学时﹚。基于病案的课堂以团队导向学习﹙TBL﹚[3]实践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课堂TBL实践讨论学习6次:中医学的生理观2次、中医学的病理观1次、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1次、证治方药的综合运用1次、针灸经络基本知识1次,共占用整体课堂教学6次,每次1学时。在大课中随机分组,3~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以分析临床案例问题的方式﹙每小组的案例不同﹚,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小组进行围绕上述6个主题的讨论,探究、分析、判断每个病案的相关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每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报告形式体现小组讨论得出的共同结果。
1.4.1.2见习教学
在实践中探究建构中医诊治方法的实践能力﹙6学时﹚。在见习课中,各见组﹙15位学生左右﹚由带习教师再分为7~8人的2个小组,基于已学习过的中医诊治方法及带习教师做的床旁示范,带习教师分配各小组﹙7~8人﹚1例选好的临床真实病例,由各小组成员自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运用中医学诊治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临床实例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小组真实病例的见习报告。
1.4.2对照班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常规的中医诊治方法见习实践学习,以带习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为主﹙6学时﹚。
1.5观察方法
通过对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及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②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的清晰程度;③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的准确度;④治法分析的准确度;⑤处方用药分析的准确度。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包括:①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②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辅助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2.1.12个班级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比较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中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22个班级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比较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中很好、较好及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优于对照班。
2.1.32个班级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42个班级治法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52个班级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正确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比较
2.2.1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比较试验班在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6]。我们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了当今教育界较为广泛推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TBL教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班级课前、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较,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的试验班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学诊治的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更好的从实践中辅助理解中医学理论知识。使每名同学、每个小组都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互相学习不同于传统授课方法的知识探究和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医学教学质量,实现了“一言堂”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启迪、理解、实践、运用、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兴趣、积极性。同时通过以临床病案为基础的探究建构学习能充分认识中医学学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优势,为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7]。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综合院校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试运行和推广,以期为中医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突破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瓶颈[J].河北中医,2010,32﹙5﹚:792793.
[2]晁梁.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627.
[3]郑霞霞,胡兆华,方仙桃,等.TBL教学中学生角色转变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2512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中的科学观教育:18条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3842.
【关键词】 孙思邈;中医师;知识结构;《千金要方》;医德医风
在中医界,有许多人士认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医论“大医精诚”。其实,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医习业”,其次,才是“大医精诚”。只有首先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拥有学医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并指出“涉猎群书”的必要性,即“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1]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1.1 习医者要刻苦学习,钻研以《内经》为核心的医学经典著作 中医实践,需要强大而精深的中医理论支撑。没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作指导,在复杂多变的临证实践中就会如盲人夜行,危机四伏,束手无策[2]。《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假如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内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2 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浏览诸家方书以吸取前人经验 在广泛浏览古今历代著名医家方书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前人的应用经验,做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吸收运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自汉至今,中医方书可谓汗牛充栋,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之外,还有《普济方》、《圣惠方》、《局方》等。金元至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医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药俱全,颇多经验之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读的古医籍,指导撰写读书笔记、心得、研究论文等。
2 旁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做到“于医道无所滞碍”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中医治病是中国古代承传下来的专业技术手段,中医理念是中国古代贤者的哲思,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如果学医者文史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无所知,在学习中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精深的内涵,更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了。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 重视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要读经史,懂得“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养医者以救治病人为己任、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苍生大医”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中医的继承。
孙思邈关于医学教育的主张,是极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要求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当接受医德教育的观点,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值得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8.
1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进行执业药师职业准入控制的基本标准,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水平和命题、组卷的依据,是应试人员明确考试范围、把握复习重点和熟悉考试、答题规则的必备指南。新版大纲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将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归纳为10个方面[1];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对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概况、中药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常用中药配伍的意义以及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等方面知识的识记程度和应用中药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试者首先应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的要求,明确命题范围,以指导自己复习备考。通过比对2007年版大纲,新版大纲中药学部分新增加的内容有:①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②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调整的内容有:(1)将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12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124种;③将较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6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96种。应试者备考时不要忽视了新版大纲内容的变化,以免丢分。
2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准确理解和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功能主治等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也即先“理法”、再“方药”的道理。许多应试者由于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解中药学知识感到十分困难,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版大纲及配套的应试指南在另一门考试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对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论述。建议应试者在复习备考中药学部分之前,结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备考,首先学习、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考试重点
从知识结构来划分,中药学部分包括总论(新版大纲1~4项要求)和各论(新版大纲5~10项要求)两大部分。总论是中药学部分的总纲,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其次是中药的应用理论(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等),新版大纲还强调了“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它们是整个中药学的核心和重点,将贯穿到各论每一味具体中药的学习中;掌握好总论就为学习各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中药功用的钥匙。因此必须狠下功夫,认真掌握好。各论按中药的功效分为21大单元,每1大单元又依据所包含中药的共性特征及各类中药的功用特点分为若干小单元;其中第1小单元“基本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本类中药的定义、分类、性能、功效和适应范围等知识概括了本类及各小类中药共性特征,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就抓住了本类中药的普遍规律,可以对该大单元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对于掌握好本单元具体药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每味中药项下论及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症、配伍后的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新版大纲分3个层次对具体中药做了要求,其中功效(包括功效相似中药异同点比较),是最重要的考点,一般要占考试内容的1/2或更多;主治病证是较重要的考点,一般占考试内容的1/4左右;总论与各论所占考试内容的比值大约为1:9。应试者理清了中药学知识“点”与“面”的关系[2],掌握了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考试重点后,可以更好地安排复习备考。
4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各论收载中药数目繁多,每味中药的性能主治复杂,常有多个适应症,初学者常感到不知重点何在,不知如何掌握、巩固记忆;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如何掌握好新版大纲要求的400余种中药,可能是每个应试者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建议大家从以下途径加以攻克。
4.1从重点药物入手以点带面从新版大纲要求来看,同一单元都有要求重点掌握的中药;从知识结构来看,重点中药在本类中药中具有代表性,如发散风寒药的麻黄、桂枝,发散风热药的薄荷、牛蒡子等。应试者可从重点中药入手,先将这些中药的相关知识理解透,然后以点带面,比较与其它中药的异同,以全面掌握同类中药。
4.2以功效为中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表面看似分列的,其实具有内在的联系;功效是核心,是联系性味、归经和主治的纽带。学习时可利用性味、归经来解释功效成立的道理,在主治应用中通过实例将功效的内涵(功效术语的准确含义、功效的层次、功效的补充扩展)加以展开;掌握功效后,上可推断性味、归经,下可推断主治病症。例如,学习发散风寒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先应理解发汗解表、驱风解表均为发散风寒的特殊表达形式;掌握了代表中药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因其功能发汗、宣肺、利水,符合辛能散能行的特点,功能平喘(降泄肺气),符合苦能泄的特点,故为辛味、苦味;功能发汗解表,符合温性发散的特点,故为温性;功能解表、宣肺,作用部位在肺,功能利水,作用部位在膀胱,故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则能治疗风寒感冒,功能宣肺平喘则能治疗咳嗽气喘,功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则能治疗风水水肿。因此,只要记牢功效,具体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病症不需特别记忆。至于各种病症下的配伍应用,除大纲要求的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外,一般只需理解基本配伍原则,不必强记配伍药物。用法项下应结合总论掌握中药用法的一般规律,并记住如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龙骨需打碎先煎等特殊的用法即可,不必每味药强记。关于用量,可先掌握一定的规律如无毒的植物类中药材、动物胶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3~10g,无毒的矿物、贝壳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10~30g,药物的剂量超出此范围的需要特别记忆,如人参挽救虚脱可用15~30g;细辛入汤剂用量1~3g,入散剂每次服0.5~1g;牛黄只入丸、散每次服0.15~0.35g等等;一般常用量药物剂量不必每味药强记。因此,以功效为中心,认真理解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就可大量减少记忆量,使中药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