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床机械行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机械制造的工作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主要应用领域是船舶、工程机械、军工、农机、电力设备、铁路机车、汽车等行业。在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的产能扩张压力的推动之下,机床工业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就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在机床工业的下游产业中,船舶、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军工是发展最快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在从产能闲置发展到满产超产的过程中,对机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小规模添置需求带动了机床工业稳定中速增长;当前各大造船公司、工程机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在100%以上,尤其是造船行业,手持订单远超当前产能。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2011年,扩大产能已成为必然,扩产必须的生产设备尤其是机床设备的需求量将迎来加速增长,其他如汽车、电力设备的需求也将维持稳定增长。
二、各机械子行业交替推动机床工业发展。大型重型机床速度远快于中小型机床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为汽车、船舶、军工、工程机械等各个装备制造产业提供装备,因此与宏观经济、特别是制造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同时机床行业的直接下游是机械制造,因此机床行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更为密切。机床工业给其下游多个机械制造子行业提品,因此不同时期,各装备制造子行业有繁荣,有衰退,而机床工业发展比其下游行业要相对稳健。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子行业交替成为推动机床行业发展的主动力,机床行业将跟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增长。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船舶、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石化生产设备等重型设备是发展最快和增长前景最为明确的下游行业,汽车工业虽然整体盈利水平增长跟不上产量增长,但产销量的增长还是比较明朗的,因此汽车工业对机床的需求仍将稳定增长。
重型工业发展是此轮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型机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中段,这一阶段还将持续很长时间,重型机械行业发展应该快于轻型、中型机械产品的发展,相对应地其所推动的大型、重型机床行业的发展速度将远快于中小型机床,因此我们更看好大型、重型机床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高精密机床壁垒很高
机床行业作为精密机械制造业,发展特点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产品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爆发式进展。如同其它制造业一样,基于亚洲国家的成本优势,近年来机床工业有向亚洲新兴国家转移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其它类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主要也是因为机床工业技术和工艺提高的难度很高。当然我们认为这种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高精机床是先发优势明显的行业,技术与工艺非常严苛,每提高一步都需要很丰富的技术、工艺上的沉淀和艰苦的努力。对于后发的国家和企业来说很难弥补,这也是我国机床工业长期落后,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与我国其他行业特别是其他机械子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对于其他机械行业来说,我国管理部门对机床行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是相当大的,但是机床行业的逆差水平是所有机械类子行业中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高精机床提高的难度。
正因为高精机床行业提高难度大,所以机床行业先进国家对本国机床企业保护的力度也比其他行业要大,西方国家对我国机床业不仅在技术上严格限制转让,而且基于政治原因在高精机床产品上也对我国实施限制和禁运。高精机床是当前为数不多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限制和禁运措施的产品。
当然机床行业这种高壁垒特点确实给国内机床企业发展制造了障碍,但这也成为国内高精机床行业龙头企业的保护墙和后发企业的进入壁垒,龙头机床企业相对国内后发企业的技术优势会维持很长一段时期。
四、中国机床工业取得很大进步
机床是装备工业的基础,生产装备的装备,机床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在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机床工业。我国机床工业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建立起较大的规模和较完整的体系,奠定了有利的技术基础,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整体上说,我国机床工业已跨入世界行列的第一方阵。2000年以来,世界机床工业由欧洲向亚洲新兴国家转移趋势,虽然缓慢但难以逆转。
“十五”以来,我国机床消费连创纪录,大陆市场机床消费总额(国内产品销售产值十进口额一出口额)和进口额已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成为令全球瞩目的机床消费大国。2006年中国大陆市场机床消费额达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机床进口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中国机床消费额占全球机床销售总额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为机床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世界机床消费位列二、三、四名的日本约占15%,美国约占11.6%,德国约占10.6%。
作为一个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我国必须从各个方面确保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我国机床行业产品种类齐全,可生产品种已经超过3600种,基本已经无空白领域,大部分满足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对机床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机床市场需求非常旺盛,2003年至2006年之间,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1%、21%、17%,27%,而数控机床更是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机床工具行业整体销售收入连年以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机床行业需求旺盛趋势还将延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金属切削机床方面,机床产量连年上升,年复合增长率22%以上,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上升幅度更快,数控金切机床比例稳步增长,2001年中国数控金切机床比例只有9%,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20%。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很多金属加工产品要求的精度并不要求很高,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低端普通机床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销路。
五、国产机床数控化率逐年提高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加工过程所需的各种操作(如主轴变速、工件的松开与夹紧、进刀与退刀、开车与停车、自动关停冷却液)和步骤以及工件的形状尺寸用数字化的代码表示,通过控制介质将数字信息送入数控装置,数控装置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与运算,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伺服系统或其他驱动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要的工件。所以,数控加工的关键是加工数据和工艺参数的获取,即数控编程。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有很多无可比拟优点:1、适合于复杂异形零件的加工;2、加工精度高;3、加工稳定可靠;4、高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一般只需要更改数控程序,体现出很好的适应性,5、高生产率;6、劳动条件好,机床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环境较好。
缺点是:1、投资大,使用费用高;2、生产准备工作复杂;3、维修困难,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含量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欧洲、美国、日本的机床业都很重视数控化,目前欧美日的金属切削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均在80%以上,数量数控化率也在60%以上。
我国数控机床开发晚,起点低,前期发展缓慢。数控系统装置是数控机床的神经中枢,是长期阻碍中国数控领域发展的关键环节。“九五”以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发展以pc为平台的数控系统,通过“九五”的攻关,现在框架上已初步完成。解决了多坐标联动的技术难题。从过去的三坐标联动达到了最多可达入坐标联动,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限制”。同时,我国国产数控系统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市场品牌也在逐步树立,正在改变国际强手在中国市场上奇货可居的垄断局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的我国数控机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远高于普通机床的发展速度,2002年国产数控金属切削机床24803台,06年达到了82024台,数量数控化率从9%提高到了20%,产值数控化率为44%。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数控金切机床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市场占有率低,基本依赖进口,这是导致我国金属加工、金属切削机床的贸易逆差连年上升的重要原因。我国数控金切机床消费对进口产品的依存度长期维持在70%以上,如何发展我国数控金切机床,是我国机床业界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机床扩张和增长的重大机会。
六、对进口机床依存度仍然很高
长期以来我国机床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我们仍然落后,主要在加工精度、稳定性、无故障时间上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而且数控化率偏低,虽然我国大陆机床主机的销售收入增长很快,但进口增长也很快,进出口逆差有逐年扩大趋势,只是在07年上半年,进出口逆差有稍稍缩小的迹象,总体而言,我国对进口机床的依存度较高,一直维持在50%以上。这其中,数控金切机床对国外产品的依存度很高是重要原因。我国数控金切机床对进口存度达到了70%,可以说基本依赖进口。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机床产品,尤其是高精机床和数控机床的性能、质量、稳定性落后,而且提高速度缓慢;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对机床行业的保护力度还不到位。前些年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购买外国设备免税。近年来,政府已经对这些政策进行了修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机床的免税条款已经废除,而且国内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购买国产设备可以抵税。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国产机床业的发展。
当然我国机床行业对进口度高,也从侧面说明了机床行业提高的速度较慢,很难取得爆发性的飞跃,行业壁垒非常高,因此国内机床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优势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其他后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同时对外依存度高也给予了我国机床行业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对策
自动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产物,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一种技术。近年来,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工程中的运用有效的推动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但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以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比如说,大部分企业仍沿袭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人才管理机制不实际;复合加工仍处于追赶阶段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及应用技术、实现高质量技术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浅析了如何加强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论述,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提供理论参考。
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分析
1.1机械自动化管理应用现状
依靠机械的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被称为机械自动化技术。就目前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应用模式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滞后性,但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行业前景也很好,使得一些机械工程企业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方面也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机械自动化技术整体更新过慢。
1.2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
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的管理,既缺乏技术人才的培养,也缺乏对技术人才的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专注于此方面的技术人才培养不足,造成人才匾乏现象。另外是对人才的管理,在人才培养上我国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教育,使人才缺乏技术实践经验,直接造成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制约,对开展自动化技术应用也有着制约影响。我国的机械设计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使得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出现了停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使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呈封闭状态发展,造成发展状态不平衡。
2.机械化工程自动技术的创新措施
2.1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
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盲目进行操作。自动化主要是机械工程自动控制取代传统人工操作,这个过程要保证万向和目标的明确,要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对策。在加强自动化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创新理念,从理论上不断丰富机械技术。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自动化知识的普及,使市场和机械行业发展以此为重要导向。国家相关部门要通过大力度的资金政策支持,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机械自动化产业链的形成。在明确发展万向的同时,要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基本参照标准,以保证符合多元化市场发展规律。另外机械化自动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一定基础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加快机械工程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
2.2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及应用技术
从目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且发展态势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础技术储备不足在实践探索中要以自身发展特点为基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自身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现阶段的机械生产中,针对大批量零件加工仍采取流水作业模式,即以半自动化为主。针对这个环节我们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机械自动化,既节省人力资源,同时也提升生产加工效率,对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在进行非大规模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熟技术人员进行数控机床加工,实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自动化应用中不是进行单一复制,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侧重,对不同特性的产品进行优化。在信息化和新材料不断研究发展的新时期,给自动化技术应用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开放式结构发展,驱动装置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系统上和通讯万式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一代自动化技术的新万向。在我国工业发展不断加快的新时期,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要大力推广,实现工业全面自动化、智能化。
2.3实现高质量技术人才培养
为真正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大教育体系建设,从教育着手,加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同时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工学结合”理念,使专业人才在接受理论教育阶段接触机械自动化实践。通过教育机构与校外企业的联合合作,可以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专业自动化人才空缺现状,要结合科学理念进行培养和管理,在吸纳人才和应用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才潜能挖掘,实现机械功能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发展推动我国技术革新。
3.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形势
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推进机械工程行业发展迅猛,自动化技术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中,实现自动化普及。机械工程自动化将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科学,进一步向机械智能化迈进。同时在“中国梦”理念的指导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势将走向低碳、环保,实现设备环保、应用材料环保,使得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机械自动化技术逐渐趋向网络化。实现网络化能够使自动化技术不受传统应用管理下的地域空间限制,使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因此,在未来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同时结合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以及其他系统工程技术,促进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体系形成。 [科]
【参考文献】
[1]肖鹏波.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
[2]穆业林.浅析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22).
[3]李晶飞,宋巨玲.浅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7).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推动机械工程实现自动化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重要影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较之于国外技术应用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方面需要完善。针对目前自动化的应用现状来看,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引进,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以推动我国机械工程行业更高效发展。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来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机械工程自动化管理应用现状,二是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
1机械自动化管理应用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依靠机械的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技术。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且行业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但究其管理应用模式来看,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管理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效果良好。在我国许多机械工程企业中对自动化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技术应用效果不明显,管理过程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自动化技术仍处于刚性自动化阶段,使自动化仅实现局部形式,造成生产发展限制。与国外的柔性自动化管理以及智能自动化管理相比较,我国自动化管理缺乏不断的创新,使整体机械自动化技术更新过慢。
2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
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的管理,既缺乏技术人才的培养,也缺乏对技术人才的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专注于此方面的技术人才培养不足,造成人才匮乏现象。另外是对技术人才的管理,在人才培养上我国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教育,使人才缺乏技术实践经验,直接造成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制约,对开展自动化技术应用也有着制约影响。我国的机械设计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使得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出现了停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使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呈封闭状态发展,造成发展状态不平衡。
二、机械化工程自动技术的创新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机械化工程自动技术的现状,加强机械工程创新研究至关重要。在加强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措施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1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
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盲目进行操作。自动化主要是机械工程自动控制取代传统人工操作,这个过程要保证方向和目标的明确,要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对策。在加强自动化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创新理念,从理论上不断丰富机械技术。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自动化知识的普及,使市场和机械行业发展以此为重要导向。国家相关部门要通过大力度的资金政策支持,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机械自动化产业链的形成。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基本参照标准,以保证符合多元化市场发展规律。另外机械化自动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一定基础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加快机械工程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
2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及应用技术
从目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且发展态势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础技术储备不足。在实践探索中要以自身发展特点为基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自身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现阶段的机械生产中,针对大批量零件加工仍采取流水作业模式,即以半自动化为主。针对这个环节我们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机械自动化,既节省人力资源,同时也提升生产加工效率,对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在进行非大规模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熟技术人员进行数控机床加工,实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自动化应用中不是进行单一复制,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侧重,对不同特性的产品进行优化。在信息化和新材料不断研究发展的新时期,给自动化技术应用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开放式结构发展,驱动装置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系统上和通讯方式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一代自动化技术的新方向。在我国工业发展不断加快的新时期,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要大力推广,实现工业全面自动化、智能化。
3实现高质量技术人才培养
为真正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大教育体系建设,从教育着手,加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同时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工学结合”理念,使专业人才在接受理论教育阶段接触机械自动化实践。通过教育机构与校外企业的联合合作,可以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专业自动化人才空缺现状,要结合科学理念进行培养和管理,在吸纳人才和应用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才潜能挖掘,实现机械功能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发展推动我国技术革新。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形势
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推进机械工程行业发展迅猛,自动化技术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中,实现自动化普及。机械工程自动化将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科学,进一步向机械智能化迈进。同时在“中国梦”理念的指导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势将走向低碳、环保,实现设备环保、应用材料环保,使得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机械自动化技术逐渐趋向网络化。实现网络化能够使自动化技术不受传统应用管理下的地域空间限制,使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因此,在未来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同时结合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以及其他系统工程技术,促进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体系形成。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应用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滞后和人才空缺的问题,加大自动化技术管理成为机械工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加强自动化措施包括目标与方向的明确性,即要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保证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发展具有长远性和实效性。要加大自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创新发展。在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将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机械工程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冲,李广学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6).
[2]梁昌鑫,贾廷纲.工业自动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03).
[3]费仁元,张慧慧,郑刚.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和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04).
[4]佘明辉.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技术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关键词】 特色产业 资源禀赋 路径选择
所谓特色产业,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形成一定规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业,包括了范围、时间、质量、空间四个方面的含义。特色产业本质上是指这一地区最擅长的产业,最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区域特色经济依托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而来,构成了地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寻找、培育、扶持和壮大特色产业一直都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色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在国际国内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一、发展、扶持特色产业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时间、空间上确定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壮大、发展特色产业需要遵循若干原则。总的来说,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条件为基础,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经济。
1、市场导向原则
特色产业的本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是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内生。政府的作用是营造环境,诱致市场主体创业。市场主体追求利润,必然根据本地要素禀赋的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从而形成特色产业。
2、因地制宜原则
特色产业的选择是区域优势的集中体现,要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选择特色产业。美国匹茨堡的钢铁产业、底特律的汽车产业、明尼阿波利斯的医药设备产业、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无不如此。选择产业时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拔苗助长;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厦门的PX项目、什邡的钼铜项目都是对社会效益、环境承载能力考虑不足而造成的失败案例。
3、重点突破原则
任何地区的经济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因为存在优势就必须发展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就是“优中选优”,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选取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建设,“小而全”、“洒香水”的做法是最不可靠的。沈阳市在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过程中,就抓住了装备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工业经济实现了10年增长14倍的奇迹。大连则凭借靠近日韩的地理优势和自身人才优势,将对日韩的软件外包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并取得成功。
4、区域协调合作原则
区域的协调合作要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区域内部协调合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要从全区域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规划、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组成部分的优势,集中力量,坚决杜绝发生“窝里斗”、“特色不规范”、“规范不经济”的情况。早年,南京市属的经济开发区之间就曾出现多次压低条件、互挖对方项目的情况,对后续的招商引资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二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区域之间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市场信息要能做到互通有无、形成优势互补,防止出现互相封锁消息的残杀式竞争。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竞争激烈,但沪、宁、杭、苏州、无锡、常州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有序竞争的良好格局,对于周边城市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5、动态规划原则
任何地区不可能存在永远的劣势或优势,特色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适时地在新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特色产业,对现有的特色产业进行优化和调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曾经辉煌一时的芝加哥、底特律、匹茨堡等大湖区—东北区工业带成了美国工业衰退的代表地区,被称为“锈带”。由此,芝加哥市下定决心调整产业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将芝加哥从一座老派的工业城市转变成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商务服务业和运输物流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
6、政府适度引导原则
政府对于特色产业培育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坚持市场导向不动摇的前提下,政府的职能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学者Saxemian在研究了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相似的美国加州硅谷地区和128公路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后发现:硅谷之所以能够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128公路地区的制度、社会文化和工业体系产业等因素不尽协调,极大地抑制了集群效应,产生了负外部性,而硅谷恰恰相反,形成了较强的正外部溢出效应。众所周知,制度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如果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产业就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快速产生、发展、壮大。这就对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体制机制并能在相当长时间之内保持稳定性和连贯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机制体制还要兼顾到本地现有体制和文化并与之保持协调一致,这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制度设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吴敬琏指出“制度重于技术”,可见,作为制度的主要供应方——政府对于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常州市资源禀赋优势分析
1、地理环境基础
常州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位置,北临长江,南靠太湖,与上海、南京两市等距,地理区位位置优越;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齐全、行业配套完善、技术设施完备,具有全球范围内绝佳的产业配套半径和配套能力。常州穿境而过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以及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将常州与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紧密而便捷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常州深入地融入到长三角和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中,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经济基础
作为“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的故乡和“苏南模式”首创地之一,常州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淀了深厚的产业发展传统。2011年,常州市的GDP总量完成2930亿元,列全国第32位,全省第5位,人均GDP(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达到9.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万元,列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302.52亿元,列全国第21位,全省第4位。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常州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前列。
3、产业基础
常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拥有中天钢铁、申特钢铁、百兴集团、亚邦投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新城控股集团、天地光能、金源同业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常州市变压器产量达到1.3亿kVA,约占全国变压器产量的10%;装载机销量占全国的5%;挖掘机销量占全国的10%;农业机械销量占全国的15%。其中,单缸柴油机和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牵引传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占有45%的市场份额;精密高档电声器件销量世界第一;锻钢冷轧辊产量亚洲第一;45个单品种药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3位。
目前,常州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最大构成。2011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80.4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950.84亿元,占比达到54.48%。其中,工业完成1768.91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实际为49.41%)。全市工业产业集中度较高,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产业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7.7%。五大产业是最能体现常州市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然而,常州市五大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三分天下有其一”,2011年完成现价产值2796.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33.68%,2009—2011年年均增长达到27%。变压器产量、装载机、挖掘机、农业机械、牵引传动系统等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率均居于第一位。
4、人才基础
常州是江苏省的教育强市,人口中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凭比例在全省居于第五位。同时,常州是全国老牌的工业基地,拥有十多万熟练的产业大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常州还拥有全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高职基地,被称为长三角的“银领摇篮”,每年常州市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达2万名。此外,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云集,高端人才集聚,技术的溢出效应明显。这些都为常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技术储备。
三、发展、扶持特色产业的路径选择
从上述分析来看,常州的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二三一”分布态势,其中,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接近一半,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常州市国民经济中工业经济较发达,且产业集中度高,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产业均有所发展,且不乏亮点企业、亮点产品。整体来看,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生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常州的传统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品业、冶金业等。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生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影视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广告会展产业、工艺美术业和印刷复制业等。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其中装备制造业、冶金、新能源、新材料、动漫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具有全国性的竞争实力。从大企业分布来看,大企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如中天钢铁、申特钢铁、常林工程机械集团、常柴股份等;部分分布于新兴产业,如天地光能;部分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横跨多个产业,如百兴集团、亚邦投资、新城控股集团等。
针对常州的发展实际,常州市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为: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展生产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来贯彻和落实上述思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产业层次,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加大有效投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做强做大企业。下面将选取常州最具特色的三个行业进行逐一分析。
1、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最具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对常州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将装备制造业定义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总称,它所提供的产品包括系统、主机、零部件、元器件和技术服务。在常州,装备制造业主要涵盖了农业机械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轨道交通等子行业。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装备制造业越来越体现出三大特征:服务化、信息化和低碳化。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是要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业和装备业的协调发展,以自主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低碳绿色经济主推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装备制造业要紧紧围绕支柱企业和重点产品来做文章,大企业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托,改造升级路径的实现必须依靠发展壮大现有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外部性,通过社会化分工,形成常州所独有的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带动常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重点产品是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产业竞争的主要依托,改造升级之路必须依靠重点产品。从常州的产业基础来,重点是以轨道交通和工程机械为核心发展车辆产业,以大容量、超高压变压器为核心发展输变电产业,以动力机械为核心发展农业机械行业,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发展基础装备产业,以冶金设备、环保设备为核心发展专用机械设备,以基础件为核心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
2、积极壮大新兴产业(以新材料产业为例)
新材料产业是常州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地区发展特色明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拥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并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是常州市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不具有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包括新型基础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由于新材料及其新技术的基础原材料地位,并对其他行业进行渗透和应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将会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常州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新材料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科技进步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据常州现有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可优先发展下列重点产品:工程塑料、稀土纳米材料、土工和符合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玻纤玻璃钢材料、聚氯乙烯树脂基塑料制品、医用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
3、充分发展生产业(以动漫产业为例)
常州动漫产业是常州市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常州动漫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业内知名的国际动漫艺术周(CICDAF)和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影视动画产业基地。目前,常州市拥有400多家动漫企业,2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2011年的相关产业产值接近100亿元。
动漫的核心是“创意”,目前国内参与动漫制造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动漫产业就必须要培育和扶持这些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要搭建政策机制平台,加强产业指导。常州市要成立由市政府牵头的动漫产业委员会或行业协会,一方面,由政府部门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合理引导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整合常州动漫产业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另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推进产业链的建立、整合和优化。通过减免税收、政府补助等形式支持精品企业、精品产品建设,建立合作平台加强动漫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之间的有效合作。二是要全力打造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这一品牌。将动漫周打造成为包括艺术创作、动漫应用和展映、动漫交易、动漫行业交流的全国性综合平台,树立常州在国际国内动漫界的良好形象和地位。三是政府要搭建业务平台,提升动漫产业规模。主动引导动漫产业与媒体、互联网、娱乐、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基于动漫产品的二次创作和延伸产品开发,打造符合动漫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链。四是建立企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以政府主导,动漫行业运营商、动漫创作商及产业链企业共同设立基金加大对动漫技术的开发和动漫产品的创作,积极引进国内国际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到动漫产业的发展中来;其次要大力引进和培训动漫人才,营造宽松的引人、用人、留人环境;最后要建立具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论坛,定期开展动漫论坛,对产业发展、创作走向以及商业应用进行交流和研讨。
综上所述,特色产业的发展既是市场内生的产物,更是政府经济培育的结果,是一个地区资源禀赋集中优势的体现,也是比较竞争优势甄选的必然选择。从常州来看,结合其所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常州必然要立足自身,放眼未来,走一条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展生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方能扬长避短,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 栗庆品:特色经济的识别与判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
[2] 陈四辉、梁少华:地方特色产业内涵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3] 吴光炜:关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1(6).
[4] 王峰:从产业集群高度看江苏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构建[J].江苏商论,2006(3).
[5] 姚士谋、王丽萍: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J].地理科学,1993(2).
[6] 孙剑、孙文建: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环境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
[7] 常州市统计局:常州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2)[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0]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年鉴(2012)[Z].常州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社,2012.
[11] 邹林全: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7).
[12] 陆小玲:扬长避短打造精品——小议常州动漫产业的发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