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行业规范及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完善性
1、前言
对任一国家而言,机械行业安全问题都是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心。目前,不管是大型制造企业,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都在利用越来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以及现在化的设备来获取企业竞争上的优势。设备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管理及安全管理正在给人们提出更高的挑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工厂里的工人由于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其安全意识比较差;即使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工程师,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也会出现安全生产问题,这些给自身和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应对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办法,例如:通过建立完善的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来坚持安全发展,强化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等等。然而,作为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目前机械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安全生产,确保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高水准。
2、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的现状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产品出口国,很多机械行业的产品销往国外,为了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中国很多企业都在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带来另一重要难题--安全生产管理。为了规范行业安全标准,各国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出了较符合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然而,自从我们加入WTO以后,需求者对我们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产品制造者,我们也在不断地改善技术,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但世界上目前比较认可的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是由欧盟颁布的。截至目前欧盟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已经更新了五次,最近一次更新完善后他们将这些标准分为3个层次:A类标准—基础标准;B类标准—通用标准;C类标准—各类专业机械标准。相比较欧盟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我们国家也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机械行业安全生产标准:首先我们的安全生产标准采用欧盟标准的A、B、C三类划分方法,其次在标准的内容上也差不多是采用或参考了相应的欧洲标准,最后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制定带有中国特色的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
相比较欧盟等国家较成熟的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在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制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标准的因地制宜性差:主要体现在A类基础标准和B类通用标准中,这两类标准大部分是等效采用了ISO(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标准体系和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标准体系,没能很好的结合我们国家自己的基本国情,即没能实现标准的同化,从而导致了某些机械制造企业在标准的采用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严重者会放弃使用这些标准继而引起更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2)标准的实时性差:主要体现在我国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的全面性和先进性。首先是在我国的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国家标准中C 类标准只有300余项,相比较欧盟的600多项,涵盖的企业产品特点比较少,导致了标准的适应性差;再者,相比较欧盟的机械行业去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的实时更新性,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多年前制定的,对于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标准处在追赶的状态,没能起到先行者的作用。(3)标准的协调性差:一个好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不仅能满足自身标准体系的紧密相关,而且能互相补充各类型标准之间的不足。而在我国的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中,A类、B类与C类三种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存在一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C类标准中有一些部分没能紧密联系A类和B 类标准中的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3、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机械设备是机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好坏以及企业的生产安全。目前的机械设备包括:农业机械设备、重型矿山机械设备、工程机械设备、石化通用机械设备、电工机械设备、机床、汽车、仪器仪表、包装机械设备、环保机械设备等等。机械加工设备技术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机械制造业经济,进而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机械设备已发展成数字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和技术。在高技术来临的同时,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当前我国机械行业设备的研发测试技术、预防性维修都正在改善。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贯穿于责备使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从设备的选型、选购、管理、操作、运行到维护、保养等阶段。在目前我国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制度标准的不全面,局限性较大;(2)生产管理制度实施的不彻底性,很多企业制定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只是为了敷衍上级,没有切实的运用到实际的设备生产过程中;(3)人员技术的匮乏性,针对一些企业设备安全事故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从而导致一幕幕惨剧发生。
4、对策措施
(1)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是机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提高机械行业的安全生产力,应该按照完整性、可扩展性、层次性、协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健全。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机械安全标准体系,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加强对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的研究:即对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的基础性、系统性、体系性加强研究,提高机械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全面提升我国机械产品的安全。②加强对欧盟新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的研究:深入研究欧美发达地区的机械安全技术法规,研究对机械产品安全的市场准入要求、安全性评价程序和认证制度。③加大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力度:一个好的标准不光是你体现在标准的制定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标准的执行效果上,所以我们要更深入的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标准。④积极采用和用于改进:积极消化和吸收欧盟先进标准,并将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及时改进为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标准。
(2)为了将机械设备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必须注意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其中主要就是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所以,首先我们须制定出有关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标准,并根据实际特点不断优化管理标准。第二,加强机械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诊断技术来实时监控机器和人员的工作状态。第三,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提高设备安全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预防性。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安全生产的参与者,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全生产管理准则的制定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第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者--企业领导,必须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行;第三,安全生产管理的遵守者,必须严格遵守,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意识,加强设备操作员工的技术训练,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加强其对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程度。
关键词:逆向物流;农业机械拆解;标准规范
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多年的稳定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精细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科学转变。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逐渐缩短。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增加购买几率,农业机械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产品销售中普遍采用相对宽松而灵活的销售策略,使得其物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稳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随着全球性资源稀缺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等开始成为农业机械行业逐渐关注的热点方向,逆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问题也因此受到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仍处于初始萌芽发展阶段,相对其农业机械正向物流其行业发育程度较为弱小,废旧农业机械再利用率、回收率、环保水平都比较低,行业竞争比较混乱无序,各级政府对回收废旧农业机械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并不完善。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相对零散的政策来规范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总的看来我国在构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网络体系方面,仍较为落后。论文在详细阐述了农业机械和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在认真的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系统,提高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供应链服务效率和行业效益,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和行业发展的参考路径。
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
1.1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制造业和流通市场也以年均10%的速度态势稳定成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749.9万kw,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74.5万台和136.9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87.4万台和219.1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289.9万台;发展到2013年,对应的数据是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906.8万kw,我国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527.0万台和826.6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752.3万台和3049.2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1259.4万台[1]。农业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虽总动力增幅有限,但是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达572.3万台、894.1万部,同比增长率都在8%以上,保有量增长率高于总动力增长率一倍有余,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仍然明显表现为配套化和大型化的趋势特点。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我国的农业机械相关产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08年7月中国农业部(农业部第1062号公告)颁布并实施了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2],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对农业机械的分类及统计,提供了行业管理可参照、具备更高透明度的依据。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取得了最为辉煌的10a连增的成绩,但也应清醒看到,整个行业供应链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农业机械制造和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报废农业机械并未充分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废弃和报废农业机械回收业并未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2逆向物流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逆向流”、“逆向渠道”这样的定义。美国的Stock(1992)首先提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将逆向物流概括为:这是一种集合了产品回收、物料再循环、回收再利用报废产品、维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Carter(1998)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给出逆向物流的进一步定义:是物品在渠道成员之间的反向流动,企业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为了获得环境保护上的优势,对其中再循环利用的物料进行有效的管理[3]。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权威定义:逆向物流也称反向物流,是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4]。广义的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通常回收物流是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引发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定义为: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相比2001年的《物流术语》,新版物流基础术语明确了物品是经济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品以及废弃物等。对于农业机械行业而言,逆向物流一般是指废弃物物流,报废的农业机械虽然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适用价值的物品,但仍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
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行业实现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土范围内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后备资源储存严重匮乏。由于大量资源的粗放型使用,我国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节约资源,实现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农业机械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逆向物流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开展为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和再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社会资源。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也是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顾客价值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对报废的农业机械进行重新拆解,将可在循环的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可再使用的零部件翻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制造业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必要和关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逆向物流给予重视,把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工作做好,体现了企业高度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2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瓶颈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力争通过政府先行资金引导、市场规范运作整合等措施来发挥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效率低、小而散、竞争无序等特点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2.2.1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标准缺失的制约
我国目前除拖拉机规定不得使用超过9a外,没有规定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将现有的农业机械共分14个大类,57个小类和276个品目,拖拉机保有量只占到农业机械保有总量的30%左右。对于数量巨大的配套农业机械而言,只有新疆、江苏等少数省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了非强制性的农业机械报废标准。行业规范的兼容性不足,市场、技术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2.2行业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的制约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矿山”示范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从技术创新、环保达标、管理规范、产业集约、辐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推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工作,从而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尤其是针对每年数百万台(部)的报废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如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先导,金融、土地、招商等综合配套措施并进,带动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意义,同时对制造企业等微观方面也具有正向作用。
2.2.3农业机械行业重视程度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把重心放在正向物流上,而在逆向物流方面,企业还没有充分的投入热情,部分甚至是直接在正向物流的运输基础上开展逆向物流的运输。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回收物流企业拆解设施设备条件差,工艺粗放落后,材料回收再利用率极低,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促进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
参照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整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混乱等情况,尽快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支持全产业链的规模发展,构建集回收点、检测中心、选址、和回收数量监控一体化的农业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体系。
3.2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打造逆向物流云平台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回收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过程,单一企业信息既可能无法满足实时的信息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建立起企业间大数据共享的云平台,使行业内的交流便利,信息传达及时,同时又节约了社会资源与劳动力,实现共赢的目的。
3.3优化管理运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对报废产品的检测和拆解处理所需专业设备,建立起适合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知识性培养,建立起激励、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物流服务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2015-03-18.
[2]NY/T16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S].
[3]Carter.ReverseLogistics:areviewoftheliteratureandframeworkforfutureinvestigation[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8,19(1):85-103.
[4]GB/T1835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1.1注重品牌效益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衡量和选购产品的标准,食品机械行业也是如此。国外先进的食品机械国家非常注重品牌建设,把品牌策划列入日程,打造高端的食品机械设备,铸就国际知名品牌。从实际情况来看,与国外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相比,中国年轻的品牌自然底气不足,进口食品机械产品也一直以来控制着国内的高端市场。
1.2凸显核心技术与专业服务国外先进的食品机械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占领了国际食品机械市场更多的份额。
1.3构筑技术壁垒国际间食品机械产业的贸易壁垒绝大部分来自于技术壁垒。国外先进的食品机械国家采用严格、繁杂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厂商要么无从知晓、无所适从,要么为了迎合其标准付出较高的成本,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效维护本国利益。
2我国食品机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府及行业机构缺乏有效引导我国食品机械行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却“大而不强”,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行业机构引导的缺位,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行业引导和政策规范,从而拉大了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与国外的差距。
2.2行业缺乏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我国食品机械行业长期以来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科研设施落后,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即使是整合了国内甚至国外研究开发力量的技术创新,与西方发达的食品机械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依然差距较大,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3行业总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食品机械产品不管从内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都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产品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是采用的设计理论、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检测手段落后。此外,国内许多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食品机械产品的整体质量。
3我国食品机械产业建议采用的发展策略
3.1树立食品机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转型升级的食品机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念,是推动食品机械科技进步的根本及方向,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审视和略。③电梯的日常运行维护体现在开关门的声音、运行的噪声、轿厢内的清洁程度、启动时的舒适感等细节上,以避免由于安全回路、门系统等简单失效造成停梯或困人故障,甚至引起电梯安全事故。3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措施
3.1完善电梯管理制度要想保证电梯能够安全运行,那么前提就是制定并且完善电梯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电梯正常安全使用。因此,这就要求电梯维保和使用单位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电梯维保安全操作制度等,促使电梯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在进行电梯管理制度完善后,使用单位还要加强电梯值班人员安全巡查工作,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按日将电梯运行状况、故障及其处理过程详尽地记录在案,以便于接班人员掌握目前电梯的运行状况。
3.2加强对维保人员的管理电梯维保单位的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根据维保人员的经验年限、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等建立级别管理和培训制度,加强对维保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维保人员的作业水平。一名合格的维保人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①掌握电梯常规保养事项以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对电梯维保进度和方向掌控自如;②熟知电梯的系统分类和运行原理,以利于维保人员在电梯出现故障时第一时间明确故障范围,对故障原因进行性质区分;③了解特定部件、构件的性能和功能,以便于维保人员在电梯维保作业中抓住维保重点和难点。
3.3建立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各个方面的技术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远程监控系统的发明和使用,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有助于监管部门、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况。为排除电梯故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在电梯运行出现异常情况时,以警报、短信等方式提示电梯监控人员,并及时向电梯维护人员提供有力的、准确的相关信息,大大节省了电梯维修时间,从而保证电梯的顺利使用。另外,有些远程监控系统还具备语音功能,当电梯运行中发生停电情况时,可自动对困在电梯内的人员进行语音安抚,防止人员慌乱。
4结束语
就整个行业而言,设备从组织生产到现场使用,要经历产、销、租、管、用、养、修等很多环节,而恰恰在这些环节上,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状态。究其根源,生产和租赁又首当其冲。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机械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生产企业无资质、无管理、无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经营。这些作坊式的企业,一开始从小的零配件到部件,直至到大型设备的标准节,甚至于整机,无所不包,凭着侥幸心理,靠价格优势进行恶性竞争。而一些租赁和使用单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置产品的质量、生产企业的资质、安装调试等后续服务于不顾,冒险经营使用。塔吊安装倒塌、焊缝裂纹吊臂弯折、施工井架吊篮断绳坠落等等血淋淋的事实,与这种竞相压价、牺牲服务、恶性竞争有直接关系。
施工现场使用管理混乱,也是很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一些企业领导,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混乱,只考虑生产进度,不遵守安全法规,不履行安全技术指导,甚至安排无证人员上岗顶岗;监理单位监理不到位或监理失察,使一些本可避免的事故频频发生;租赁企业和个体租赁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购置、出租不合格,甚至报废的机械设备,对设备只使用,不维护,不保养,更无技术档案;另外,设备的正常保养、维修、更新改造、报废,缺乏必要的监管。凡此种种,必然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经济纠纷也很多。虽然该行业发展还算平稳,但是,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微妙关系。这种微妙关系的产生,根源在于前两年“井喷”式的发展一度冲昏了人们的理智,节节攀升的销量数据降低了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在很多行业人士的思想意识里面留下了比较深的烙印。许多人头脑里的紧张情绪仍然不敢放松,大家都在观望一些问题,例如:宏观调控何时候结束、人民币升值是否会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去年装载机的价格大战是否还在演变、配套件行业的发展应该有着什么样的思路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更是协会下一步工作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2加强我国建筑工程机械行业管理的相关举措
2.1避免认识误区现在有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是企业的事,政府不能再过问了。实际上就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位置,经济不好,选民就要把你选掉,而发展经济只能靠企业,只有当地企业发展了,税收和就业充分了,政府才坐得稳。所以美国各级政府为企业发展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公共财政中相当比例支持企业的研发项目。而我们还处在转轨经济下,工程机械行业的主体企业还是地方国有,所以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决策工作。由于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已撤消,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不可能拥有一批工程机械行业专业人才,这样就要解决好行业发展、决策体制问题。要建立地方民营化的工程机械发展研究咨询机构(也可由当地工程机械企业建立),政府定期确定课题项目和提供充足的课题资金,通过招标确定1至3个项目承担机构(包括外地、外国的咨询机构,当然培养本地、本国研究机构是方向)政府在这些研究机构提出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决策。
2.2整顿行业市场,规范行业市场管理首先,要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制定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发挥管理部门的领导作用,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监理部门的监管作用,多方联动,杜绝以包代管、以租代管现象,保证现场机械安全运行。其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租赁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用行业准入的方法,规范市场,使企业按照行业确认的标准进行自我完善,这对强化行业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能让一些不合格的企业滥竽充数,把整个行业市场搞乱。目前对租赁企业的管理相对严格一些,但对一些小型的生产企业和设备经销商,在管理上却是一个盲区。一些个人作坊,租一块场地,临时雇一些人员,就可进行零部件甚至整机的生产,大量的三无产品就是从这些地方流向市场的。第三,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实行信用评价,这对进一步规范市场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也能进一步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企业的诚信度,产品的性能,后续服务质量,事故率及处理效果等等均纳入企业信誉档案,这样不但有利于推进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同时还能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净化行业风气,提高行业素质,共同维护行业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生产、操作、维修人员素质,严格实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对无证上岗、无证操作、无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坚决清退,并对使用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
[关键词] 工程机械;生产计划;toc约束;能力平衡;生产排程
1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Abstract: The German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ader Hermann Simon recently in an interview with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r said,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w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arket and will become the invisible champion of a hotly contested spot in the engineering machinery industry.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BOM examples in SAP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RP system based on component BOM (Bill of Materials), hoping to give readers some enlightenment and help.
关键词: 物料清单;BOM结构;工程机械行业
Key words: bill of material;BOM structure;engineering machine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21-02
1 建立BOM前的准备工作
1.1 确定清单结构 在硬件总体方案确定后,项目组要召集会议,向生产、工艺、计划、报价、管理单位等相关人员介绍产品总体方案、硬件结构、产品配置等情况,并参考相关成熟产品的结构,共同确定面向业务成套、市场报价、生产及计划的一体化的产品清单结构。
1.2 确定产品BOM命名细则 根据业务部、产品部对产品整机、功能模块的命名结果,由工程与产品的研发人员一道,对照《产品型号命名规则》确定新产品的BOM命名。
1.3 物料编码建立 在制定分类编码体系时,设计、制造、管理等各部门要从各自的应用目的出发提出使用需求,以便在制定编码时全面考虑。制定的编码标准应具备标识的唯一性、分类功能、排序功能和特定含义。
1.4 确定产品结构 新产品有了基本的结构框架,研发项目组就可以拟制出新产品的结构树。待结构树制作完成后,研发项目组要召集工程、业务、生产、管理单位等相关人员对结构树的合理性进行评审。
1.5 确定BOM的结构层次 BOM不仅是一种技术文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管理文件。一个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公司就有不同的BOM,就有不同BOM表的层次。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公司之间存在着生产运作、物控运作、加工工艺、成本控制的差异,也就是说存在着管理的差异。因此,在制定BOM前,必须综合公司生产、物控、工艺各方面的特点和意见,确定BOM的结构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文档作为整个BOM建档工作的指南。
1.6 明确建立和维护各类数据的责任单位 建立BOM的职责要明确,维护单位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输入BOM数据,做到设计完成多少,ERP系统可享用多少。
1.7 建立BOM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 工作流程为:建立文档——编码——数据录入与维护——BOM制作——标准化审查——审核——系统下达——受控发行。
2 工程机械行业SAP系统中BOM的建立
现以ERP系统目前国内知名度较高的SAP品牌为具体实例对BOM数据的源头EBOM的建立,查询及维护作如下具体的阐述。
2.1 创建物料号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在创建新的物料时,需要维护的基本信息包括如下:
物料号:此信息是BOM系统中用于查找辨别物料的唯一代码。物料描述:对物料详细说明,包含物料的名称,技术参数,规格等信息。物料基本计量单位:件,KG,L,mm等标准计量单位。物料属性:产成品件,半成品件,采购件等。此信息在建立BOM过程中至关重要。产成品件:可以默认为最终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半成品件:包含自制件,外协件,虚拟件等,此类物料有下属物料子组件构成,如上述详述,外协件和虚拟件在EBOM中有记录,而在MBOM外协件是外包给其他企业的业务,本企业只提供图纸及最终监控,所以可以略去下属的子料,简化BOM数据。虚拟件在建立EBOM中可以起到模块化BOM的作用,而在MBOM中毫无意义,会被去除,直接分解到下属子料用于生产制造。采购件:包含外购件,原材料件以及无下属物料的零件,处于BOM的最底层,是企业进行直接采购的最小单位。物料的版本状态:此信息主要源于对该物料进行的工程技术上的更改所产生的不同版本,如产成品升级更新等。物料状态:此审核一般由设计工程师审核。包含物料处理中(图纸还未设计好)样品(仅用于样机的物料号)物料放行(可用于生产,采购等)废弃(报废件,不会再产生新的订单购买或产生工单生产。由于SAP为保证物料编码的唯一性,在系统中的物料均不可被删除,只能做废弃处理)等状态。物料重量描述,净重,毛重,质检号,相关的图纸号及图纸的版本状态。
如该物料属采购件,还应添加供应商名称,供应商订货号以及商品型号,此类信息可以由采购部门进行维护。如该企业有多个工厂,则还应维护该物料所属的工厂号Plant以便追溯。
2.2 BOM建立 在创建了新的物料后,就可以进入到BOM的建立。
BOM是一种树型结构,是联系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的桥梁。合理的建立BOM对物料的提前期(加工时间,采购时间,准备时间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运用ERP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举例:物料号FG是父项,RAW1及RAW2是其下属物料,为子项。需要维护的字段包括位置号Item.:此信息表示图纸上RAW1的具体编号为1号物料。RAW2为2号物料。物料描述会自动跟随创建时的信息直接生成。
数量Quantity:该子料相对其父项物料的数量关系。
项目类型ICt:一般可分为原材料件R:例如钢板,钢管等;无库存件N:例如油漆等辅料;库存件L。该字段的产生源于物料间的关系只能以件为基本单位。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以钢管为例说明如下:
如需要500mm的钢管一根,则假设该500mm的钢管物料号为A,原材料件为5000mm的钢管B。在建立BOM清单时,A为父项,B为子项。由于其数量关系是以1为最小计量单位,故将项目类型定义为R,此时就可以输入物料A所需的尺寸500mm,A、B间的数量关系仍定义为1。
2.3 工程变更及BOM维护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大部分产品都会经历从设计,改进到批量生产的过程,即使是投入生产后,在市场的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更新,所以工程变更对BOM的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是保证BOM准确性的必要手段。
所谓工程变更(Engineering Change,EC),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零件进行的变更。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
2.3.1 工程变更的类型 依据零部件的变更时间可分为以下几类:
立即变更:即需要马上变更的关键零部件,并且已经得知其“替代物料”未来的供给及需求状况。
用完变更:非关键性零部件变更,可以等到该物料用完后再作更改,需要了解该物料的库存状态,清楚的知道何时会“用完”。
批量变更:对于“替代物料”频繁的工程机械行业可以不必为每次对相同的物料进行变更,在清楚掌握需变更的旧零件的上层物料,即其父项有哪些需要使用相同的“替代物料”时,就可以采用批量变更以降低重复劳动,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择日变更:在准确掌握了旧物料和“替代物料”的未来的供给及需求状况,可直接对其设定准确的变更日期。
2.3.2 创建工程变更 为保证更改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一般对BOM的更改工作由工程设计人员完成,并通过人员权限及时间来控制。一旦产生ECN并进入流程,则其他有此权限的人员均不可对其进行修改,如需要对此再做修改,则要创建新的ECN。当ECN流程完毕后(经过计划部,采购部,质量部门等的审核认可),经过修改的EBOM数据就会自动转化为MBOM以备在正式生产中使用。
创建工程变更号(engineering change number,ECN):与新建物料号相似,即对变更进行编码加以区分识别。
变更内容:该信息描述了变更的具体内容,如样品测试更改。
变更原因:如工程技术变更;焊接工艺优化等。
生效日期:该字段的维护很关键,可以根据变更的分类加以维护。如立即变更,则设置当天;择日变更,则设置相应的日期。
变更状态:激活状态,未激活状态。由于工程变更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需要确定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例如替代物料的未来供给和需求状况,旧物料的库存状况以及库存如何处理等。只有在各个部门都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变更才能被激活,否则就会造成缺货或库存积压等严重的后果。
2.3.3 BOM维护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大部分产品都会经历从设计,改进到批量生产的过程,即使是投入生产后,在市场的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更新,所以工程变更对BOM的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是保证BOM准确性的必要手段。
关于零部件的更改有如下几种情况:
零件发生更改,但不影响其互换性,零件以新版本说明,其零件号不改变;零件发生更改,影响其互换性,零件号改变,需要重新创建新的零件号;部件子项发生版本变动,对部件本身不产生影响,部件不做任何改动;部件子项产生新的零件号,但不影响部件本身的互换性时,部件以新版本说明;部件的子项发生增减变化,但不影响部件本身的互换性,部件以新版本说明;部件子项发生变化,影响部件互换性,需要对原部件进行更改BOM的维护。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对ERP系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通过对ERP系统中使用较为广泛的SAP品牌,具体分析了BOM的建立及基本维护,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承启.PDM中有关BOM的研究及其应用[M].电子机械工程,2004,20(2).46-48.
“从2011年起,我们这个行业的现状就是——谁做好过冬的准备,谁就能熬到春天。”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CFO冯跃坦然解读着全行业空前的冰河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9.63亿元,同比下滑15.82%;1~11月,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3.26亿元,累计同比下滑0.43%。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知名上市公司,2012年的业绩同样有所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山河智能的营业额同比下滑了37.97%。冯跃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对于我们来说,很明显现在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第二。”
山河智能在国际、国内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来说都颇有名气,毕竟能挤进工程机械行业全球50强的中国企业并不多。这个总部位于长沙的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创立于1999年8月,以中南大学为技术合作单位,是一家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公司主要生产桩工机械、工程机械、现代凿岩设备三大门类装备,产品居国内一线品牌位置,取得300多项国家专利。产品用户遍及全国各地,并批量出口到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东南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山河智能已在大型桩工机械、全系列挖掘机、现代凿岩设备、工业车辆、矿业装备、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液压元器件、军用工程机械和通用航空设备等10多个领域,成功研发出上百个规格型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品质、高性能工程机械产品。
在冯跃看来,得益于中国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膨胀的过程,因此对于风险和危机的意识不足也是导致很多小工程机械类公司直接在这轮金融危机中抗不过去的原因。冯跃认为,“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形势的影响是一部分,自身对产业的判断和抗风险的心理准备才是影响自己能否活下来的根本。”
就地卧倒
冯跃用“就地卧倒”来形容现在企业“过冬”的状态并不为过。事实上山河智能为了节约开支,对除了研发人员之外的几乎所有的岗位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冯跃坦言,“截至2012年年底,我们人员精简了七八百人,主要是非生产环节的人员精简。此外我们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的展会,在费用方面也进行了精简,并不是我们不注重营销,而是整个市场属于冰冻期,用自身营销来刺激市场的话没什么太多效果。”经过全面强化的精简开支,现在山河智能管理费用精简了18%左右,市场费用精简了8%左右。
从2011年5月开始,工程机械市场就出现了衰退的状态,山河智能随即开始控制生产的节奏、库存的数量,限制对外的采购。在全力通过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统筹控制库存和应收、降低运营成本、资金筹措保安全、ERP实施等举措给企业运行保驾护航基础上,冯跃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我们每周会开库存、采购的分析会,比较好地控制库存和采购的量,在新增天津山河开始营业的情况下,这两年我们的库存仅仅增加了一个多亿,应该算控制得比较理想了;每月组织召开财务分析会、应收账款分析会,就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个展开讨论,全力协助制定解决方案,跟进实施落实。”
山河智能在2012年全年共处理2011年推迟交货部件约1.3亿元人民币;在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情况下,推迟已生产货物交货,通过暂缓或分批提货、降价处理、延迟付款、现金支付改承兑等各种方式尽量为公司降低库存,节约成本,全年共降低直接材料采购成本约1600万元。
当然就地卧倒严格来说还属于一种应急状态的财务反应。冯跃很清楚,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需要能促进全面精益转型的组合拳。
2012年的山河智能在整体工作规划中提出了“内涵式增长”的“过冬”策略:其中的“一个中心、三降三升”的指导精神指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降库存、降成本、降费用,提升产品品质、有效产能、销售能力等方面。很显然,对于冯跃来说,“卧倒”之后就必须从精细化管理下手来保证“内涵式增长”,“山河智能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我们跟银行关系还不错,所以银行的支持还是在行业发展的‘冰冻期’给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还是要靠自身的精细化管理。”
内涵三式
所谓内涵式增长,在冯跃看来可以先从商务、物流、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上入手。
2012年冯跃率先对商务体系进行了机构调整,“先从商务部分入手是因为在我们采购成本占到了销售成本90%的情况下,如商务部分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仅仅靠财务推动的改革最终经营效果是不会达到预期目标的。”
经过努力,冯跃推动完成并实施如《采购合同管理制度》、《新品厂家开发试制作业流程》、《商务物流中心付款审批流程》,编制付款填报模块、修改会审供应商考察相关附表,完成了试制审批流程的更改及宣贯、合格供应商名录的整理及签批等等一系列基于流程改造的工作。同时还完成外协外购供应商的分类和清理,外协供应链的规划方案制定。供应链的梳理为山河智能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实质的进展,“我们有供应链委员会,还有供应商管理小组等等,此类对供应商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一种细致的考核,这些看起来都不太起眼,但是对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却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冯跃相信这种改变带来的价值更为持久。
在物流的管控上,冯跃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为完善公司物流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覆盖所有物流业务的制度化、流程化的作业规范,冯跃带领团队先后和修订了《仓库管理规定》、《集团公司盘点管理制度》和《集团公司库存管理制度》、《采购入库管理制度》、《生产物料出库管理制度》、《售后配件调拨、发货管理制度》、《配件入库管理制度》、《产成品入库管理制度》、《产成品出库管理制度》、《库存不良品管理制度》共10个制度,并根据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对制度进行两次修订。如今山河智能在所有接收仓库中均试行直送线物流模式,改变以前配送和仓管分离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库存,推进了管理的提升;对各仓库进行了定员定岗,每种物料落实责任人,通过不断优化,仓库人员大幅度减少,工作质量比以前有所提升;在仓库的改善、培训、人员优化上也取得了不小成效,这样一来山河智能各仓库账实准确率一直保持100%,售后发货及时率也达到99%,库房窗户和货架干净卫生。
如果说理顺商务流程和完善物流、库存能够带来直接看得到的成本下降的话,那么信息化的建设则是需要经历“先投入再产出”的过程,对于冬眠期的山河智能是否肯冒这个风险呢?冯跃采取了更务实的策略,“我们的信息化支出和其他同行不太一样,我们自己有一支信息化团队,对行业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把握较好,不贪大求全,所以在这方面的支出比较理性;建立以自我主导为主的信息化研发团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了解公司产品和运营,保证了不同系统和系统之间连接比较好,不会产生信息孤岛。目前我们的信息系统可以延伸到供应商那里;我们现在还有商管理系统,给商免费提供系统供其使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商的出货和回款情况,信息比较及时、对称。”
按照自力更生的信息化策略,山河智能大力推进以ERP为核心的CRM、PLM、OA、CAPP、SCM、eHR多维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实行现场实施、用户评估的方式,系统应用已初步覆盖集团研产、供、销的各个业务环节。同时落实信息化深化应用,基本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监督、管控及抽样分析,为后期持续细化应用奠定了较好基础,如管理决策的BI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不但节约了近千万元的软件和实施费用,也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ERP人才;同时自主实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项目实施费用,而且梳理了集团内大量的业务流程作业指导书文档,通过规范化管理开始产生管理效益。
精益财务
在财务管理上,冯跃主张进行集团大财务体系制度建设,他说,“前几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势头很猛,大家都想着迅速抢占市场,还没顾得上资金集中管理这些精细化管理,但是随着整个市场的急转直下,也就逼迫我们必须马上把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做起来,在粗放形式下一年几十个亿的资金沉淀,不管理起来实在风险太大了。我们是2011年就开始做资金的集中管理,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了。”冯跃将财务管理的角色总结为三个“看住”:看住公司的实物、资金和数据。围绕着这三个“看住”,自2011年起,根据ERP等信息化工作推进,山河智能的财务部门在配合集团商务、物流变革的基础上,一共修正新订财务制度共52项,制定了详细的会计岗位职责和操作手册。
目前山河智能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基本实现集团化管控,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着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冯跃对此高度重视,“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共性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放在共享服务中心,它同时汲取了分权和集权的优势,摒除各自的弊端,使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企业的财务集成芯片,日常业务集中处理,总体职能向广阔和纵深发展,让财务在共享管理中直接体现出价值增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按循环可以分为总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四大类。现在看来不仅是优化了冗余人员、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
效率的提升,使山河智能的财务响应非常迅速。“我们把财务中心分为财务会计部门和管理会计部门,下设的经营实体中管理会计部门的职责就是成本监管、库存分析、财务分析、参与经营实体的运营等工作,财务会计部门则属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分工非常细。这样的好处就是带来人员的急剧减少,现在集团层面的财务人员已经从原来的80多人减少到40多人,而且响应非常快,我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是对企业经营中任何一个要求的响应时间不得高于2个小时,无论是费用报销进展、收入还是回款。”在冯跃看来,财务整体运转效率的提速自然映射出整个山河智能运营体系的效率提升。
关键词:机械 制图 CAD 绘图
前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化工或建筑都是根据图样进行制造和施工的。设计者通过图样表达设计意图;制造者通过图样了解设计要求、组织制造和指导生产;使用者通过图样了解机器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操作、维修和保养。因此机械图样是交流传递技术信息、思想的媒介和工具,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作为现代新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学会并掌握这种语言,具备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一、从事机械制造行业就须掌握机械制图和CAD制图
机械CAD指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机械CAD软件来设计机械、机械制图以及机械制造,能极大的提高机械产品开发效率。在学习机械CAD软件前,要先学好机械制图,因为机械制图是基础。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语言,用图样表示机械产品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基础学科,每一个从事机械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懂机械制图。学习机械制图感到抽象和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习惯于在平面上思考问题,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借助各种媒体,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由平面思维转换到空间思维。把物体的投影与实际零件结构紧密联系,不断地“由物画图”和“由图画物”,既要想象物体的形状,又要思考图形间的投影规律,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实际工作时,才会通过二维的平面图――零件图(或装配图)想象出来三维的空间物体――实际零件(装配体),只有掌握这种技能,才能顺利完成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的工作。所以,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机械制图的核心内容。
《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制图标准、及相关规则,严肃体现出国家标准的统一性,无论谁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随着我国各个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在机械制造行业,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也会逐步一致,使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人才能更好的与之交流,那么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语言,更便于同行业间进行技术探讨和技术革新,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精通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并且反复强调标准规定的严谨性、权威性和法制性,使技术人员较好地确立标准化意识。
二、机械制图对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机械制图》课除了如何使他们很好地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掌握投影规律及国家标准,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这些知识在机械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择、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也不是只局限于了解制图上的一些概念、定义和规则,还会学习和掌握到其它相关领域的各种知识,并且会正确、合理、全面地应用好机械制图这门工具,是现代化生产中技术人才最基本的要求,通过机械制图的学习,就要求具备这种让机械制图与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图》是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工具,是对新设计、新构思、新工艺研究探索,反映和表达高新技术、发明创造新生事物的载体。我们学生要大胆地在该课程学习中融进新思想、新设计、探索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我们在学习全过程中始终注意贯彻这一主导思想。激励大家勤于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较长时间,多个阶段的激发培养,让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在今后实际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机械设计时起到要作用。
三、在加工制造中零件图和装配图的作用
任何一台机器或一个部件都是由若干零件装配而成的,制造机器首先要依据零件图加工零件,再根据装配图,组装成机器或者部件。零件图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主要依据,不会识读零件图,根本无从着手加工零件,所以,识读零件图和绘制零件图是《机械制图》的重要内容。能快速而正确地识读零件的图纸,理解零件的加工信息,是正确实施零件加工的前提,能合理表达零件的结构,正确规范的绘制一张零件的图纸,是在职业岗位上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的必要手段。另外机器或者部件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先根据设计要求画出装配图以表达机器或者部件的工作原理、传动路线,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零件的结构形状,然后按照装配图设计零件,并绘制零件图。再生产过程中,装配图又是制定机器或部件装配工艺规程、指导装配、检验、安装和维修的依据。因此识读装配图是在生产交流和技术革新中重要的一项读图能力
四、掌握机械制图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
识图和绘图能力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岗位的能力要求与机械制图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绘图员、工艺员、技术档案管理员、工程设计人员、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以及机床操作和加工岗位等。在学生学习中要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强机械制图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零件测绘和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方面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机械制图技术的延伸和应用。么在今天,计算机绘图,AOTUCAD技术推动了几乎所有领域的设计革命。但是计算机绘图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传统的机械制图,同时再先进的设计都离不开运用图形来表达、构思,因此机械制图的作用不仅不会降低,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五、结束语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影响,也随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断深入和加强。把机械制图技术应用贯穿到整个专业学习和机械制造各个环节中,对一个即将从事机械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掌握了这门技术语言,将轻松的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明兴祖,姚建民,机械CAD/CAM[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我国大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缘起自1986年全国煤炭行业开展的“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1995年,机械行业推出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安全标准评价工作就此展开。此后,此项工作逐步得到推广,至本世纪初,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已涵盖我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和建筑施工等领域(详见表1)。2002年出台的《安全法》为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明确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活动,2005年出台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为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提供了基本框架。2010年以后,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相关政策和条款更加明晰、细化,对所有行业领域实施了全覆盖,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6月1日国家安监总局编纂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正式施行,它属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中的基本标准(详见表1)。2011年国务院安委办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1]18号),对工贸企业安全达标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11年做好基础工作,包括政策法规和评定标准的制订、考评体系的建立及典型示范的创建等;2012年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2015年底前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生产达标。2014年12月1日,新《安全法》正式施行。新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建设(详见表1)。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与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即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事实上,这一定义不仅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局,也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提供了衡量尺度和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管理模式。2.2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一般认为,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分三类:基本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基本标准,即《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行业标准,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专业标准,如《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等。在管理实践中,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制定,应满足基本标准要求;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优先运用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2.3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所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即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详见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工作的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工作包括企业自主评定和外部评审。企业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工作步骤、内容与要求,详见表3。
3结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我国大规模地推行与实施已近30年了。30年来,以煤炭、机械行业为龙头,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基础,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分类创建为路径,以厘清责任为抓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逐年向好。然而,在企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考评标准与实际情况脱节,企业对生产作业现场(包括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生产过程控制和人员作业行为)的管理松懈,监管机构监督检查走过场等现象和弊端依然存在,实现本质安全的道路任重道远。
作者:董静 单位:武汉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