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金融经济热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热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经济热点

第1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英文名称:Credit Reference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校;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心中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747X

国内刊号:41-1407/F

邮发代号:36-25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征信》(双月刊)1983年创刊。本刊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主办的金融经济类期刊。长期以来,本刊立足金融,面向经济,注重学术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传导金融政策、探讨金融理论、考察金融生活、聚焦金融教育、善于抓取经济、金融业发展中热点和难点问题,重视对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动向、新问题的研究的探索,是广大经济金融工作者、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进行理论探讨、政策研判、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不可缺少的助手。

主要栏目

第2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7月16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度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6月份规模增加值同比增长10.7%、二季度GDP增长7.9%、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市场分析人士纷纷表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国内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之下“保八”效果初显。

不过,略超预期的宏观数据并没有影响到沪深两市的走势,16日上证指数呈小幅震荡,午后2点之后一度创下反弹以来的新高3221点,但此后冲高回落,最终下跌0.15%,而周五大盘呈现高位振荡特征。热点还是集中在以通胀为主线的个股,如煤炭、钢铁、金融等行业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股日均成交量进一步放大,其中周三周四上海连续两日突破2000亿,这也导致A股换手率创出今年新高。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提醒,高换手率或让市场近期出现高位振荡的几率进一步加大。而实际上,分析上周市场运行特征后不难发现,股指在目前已经进入实质上的短线震荡的格局,其原因有二: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经过连续的攀升之后,目前上证综合指数开始触及去年6月10日向下跳空缺口即3215.50~3312.72点区间的重要技术阻力。在上述强大的技术和心理压力之下,指数继续上行阻力将明显增大。

其次,随着二季度宏观数据的披露,市场对经济好转预期实际上已经得以兑现。本轮行情从去年底的1664.93点见底回升以来,截至周四的高点3221.07点,累计最大涨幅高达93.46%。本轮大幅上涨行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经济好转的预期。由于下半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包括政策微调预期、出口恢复的不确定性等等,都将加大机构的分歧和短期套现冲动。

不过,也有分析师表示,尽管短期股指运行压力明显增加,但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进一步好转和宽松流动性将有利于遏制大盘可能的回调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济正加速回暖,经济复苏的态势进一步得到确立。实际上,结合近阶段的市场表现来看,经济复苏预期正是推动行情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金融地产、有色、煤炭、汽车,还是钢铁、电力以及化工等板块的良好表现,都说明主力资金围绕经济复苏这一主线挖掘相关受益板块的思路十分明确。

第3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行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国内高校目前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就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入手。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几年来对《国际金融》的授课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导向,提出一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突出特点

作为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1.《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时代感强

随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财经类课程中《国际金融》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介绍国内外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教师的责任。

2.《国际金融》课程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

要学习《国际金融》,必须以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的完成为基础,同时,其又是后续课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等学习的前提。这样一种承上启下的课程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特点必定突出。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国民收入的核算、IS-LM-BP分析、 AS-AD分析等知识要相当熟悉。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高数,特别是微积分的知识,否则对国际金融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中的内容将理解不透。除此以外,这门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否则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及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将一头雾水。

二、国内现有《国际金融》本科教材内容比较分析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国际金融》本科教材有数十本,其内容绝大部分大同小异,只是章节安排,侧重点有异。比较有特色及影响的教材主要有由复旦大学教授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教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人大出版社)、北大教授易纲与张磊主编的《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璋主编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国际金融》教材最新版本有两个明显的趋向:①在姜波克教授倡导内外均衡为主线描述《国际金融》教材后,后续出版的国内教材越来越多的突出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②最新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多数都在理论内容上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

三、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及在国内现有教材的反映

近年来,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由 Krugman、Rogoff、Obstfled等开创的“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占主流的新古典宏观框架,运用更加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的假设和基于微观基础的动态跨时均衡分析方法构建出全新的国际金融分析方法。自 1995年以来,围绕新开放宏观模型衍生出丰富的创新成果,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效应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在危机的洗礼下迅速成长,在不到 20年的时间里已发展到第三论模型。对国际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研究持续十余年,也出现了重要进展。另外,对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新理论也不断涌现。

目前,市面上反映上述新进展的教材还不多,主要有国外教材的中译本,还有国内著名学者所编著的中高级教材。然而这些中高级教材在普通本科教学方面却还存在不足:①在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问题分析上,学生似乎还难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②针对本科层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本科教学来说并不适用,难度较大且内容偏重理论模型分析,这对于乐于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学生来讲不太适用。因此,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还需适当斟酌,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些新发展纳入教学内容。

四、融合国际金融新发展,改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目标就是在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保持较强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尝试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从而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扩展学生视野和分析的高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最好的教学内容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最利于学生掌握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必须求新,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适当增减热点问题的阐述,但这种基于热点问题的内容增减必须以如下原则的建立为前提:

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展开

从国内代表性教材的比较上能够看出,目前国内一些著名教材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外均衡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相关的理论与政策阐述及分析。当前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告诉我们,关注内外均衡是这种时代背景的必须,所以在《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开展。

2.完整介绍《国际金融》基本原理,以宏观为主体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外汇管理及汇率理论、外汇交易与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防范、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等。该体系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交易技术;既包括多种国际金融理论,也包括一定的国际金融实务,同时还涉及国际金融政策。鉴于经济类本科生后续课中多数不会单独开设国际金融实务类课程,因此,《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还应该在综合介绍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实务性知识给予相当讲述,这也是当代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国际金融》教学还应以宏观为主,即主要围绕国际收支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讲授,以宏观的国际收支、汇率问题、国际储备、国际货币制度及其相关理论为重点,这主要是由该门课程的属性及地位决定。从属性讲《国际金融》仍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延伸,它的许多内容也是依托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从地位讲《国际金融》是一门重要的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课,其主要先修课和后续课都是以宏观为主,例如先修课《宏观经济学》及后续课《国际经济学》。

3.适当强化国际金融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国际金融前沿理论问题。

《国际金融》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有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内容在先修课中几乎没有涉及过,在学生考取研究生时又是重点,而且这些理论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有必要详细展开给学生讲授,说明相关理论的假设、主要观点、图形分析、评价及应用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最新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关注转化到教学内容里则需要采用与传统理论内容讲授不同的方法。国际金融理论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如前面所说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入这种变化,但方法应有别于传统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述法。对于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必要完整阐述,只需要告诉学生它的“新”新在哪里、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就可以。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找一些最新案例,然后激励学生能应用最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主要靠学生的课后思考去完成。

4.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

当前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国际金融》教材中反应的内容有些落后于时代或者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而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 2008年出现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可以适当加大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基本内容都是什么,课堂增加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进行课后思考。

参考文献

第4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财经基础知识 实践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财经基础知识》是经济学、财税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证券课程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化改革的课程,可以有效克服各自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重叠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经济理论的教学而忽略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内涵。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财经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经济学部分,主要讲述需求与供给、效用论、生产论、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二是财政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支、财政管理等;三是金融部分,主要讲述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宏观调控等;四是证券部分,主要讲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因而任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

枯燥的理论讲授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会让授课“掉胃口”,特别是《财经基础知识》这样一门涉及众多课程的入门课,使得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其他相应学科的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而《财经基础知识》实际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如需求与供给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股票分析等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目前《财经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够系统,未形成比较常态的实践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财经基础知识》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捕捉经济热点的的敏感度,如何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构建学生跨专业思维、跨课程思维的能力是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为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将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本课程的教学能教之有物、教有所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经济学、财税、金融和证券的理论知识,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能进行分析和评判,在实践性问题解决中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

并且,教材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我们也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完成了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3.1、实践性教材的改革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打破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学科间的界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教材体系进行大胆的设计,针对现有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不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淡化纯理论内容的表述,强化了具备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大部分案例都来自于当前财政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讨论,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水平,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自觉性,使之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在教材中力求反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且,教材要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需要完成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2、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配套实践性教学的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等软件使学生体验炒股炒期货的感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来完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向学生提供统计局、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链接网站,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财政金融最新动态,开通BBS论坛,对财政与金融热点新闻点评,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参与讨论,营造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中需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每年暑期考虑组织学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等调查,实现学有所用。

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证券公司实地参观和感受证券交易的过程,并定期举办炒股大赛,营造实践性操作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上课,阅读教材,做习题,巩固知识。并把疑难问题用电子邮件发往任课教师。教学咨询辅导也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3、扩充性实践资料的使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有效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要点、案例和阅读资料等。本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扩充性资料:

引导学生编辑整理有关财政、金融的典型事件和相关报道、视频,形成案例库、专题库。

依据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建立《财经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网站,把《财经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课程习题、教学成果、教学前沿等相关教学资源展示在网站上。

教师开始讲授《财经基础知识》伊始,就将上述扩充资料及其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解,在课程进行中向学生推荐相关扩充资料,对使用扩充资料有收获的同学进行表扬,其经验加以推广。

通过《财经基础知识》扩充性资料的学习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运用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接触教学科研的前沿知识,从而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阮吟晖.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之浅见[J].科教文汇,2010(3).

[2]廖颖.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3]臧良运.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作者简介:

第5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经国务院批准,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国企业成长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简称“融洽会”) 将于2010年6月10日至12日在天津举行。

“融洽会”是在成功借鉴美国企业成长协会五十多年资本对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业界领先的融资洽谈对接模式。通过会前项目筛选、投资匹配,会中对接、快速约会以及会后的全程服务,为投融资双方搭建资金融通的桥梁。同时,“融洽会”举办的多场高端论坛,由政策制定者与业界权威解析政策导向,把脉热点趋势,对话业界精英,点亮投资智慧,揭示最专业的投融资之道。

“融洽会”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有来自全球五大洲30个国家及地区的7045家企业、机构参会,融资成功额近30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规模大、层次高、交易多、影响广的股权投融资年度盛会。

第四届“融洽会”将秉承“参与全球资本流动、创新直接融资平台、服务企业健康成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宗旨,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走势,就经济走向和金融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主题论坛、专题论坛、资本对接、快速约会、项目路演、热点推介、商务交流等活动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交流平台、多元化融资平台及全面合作平台。本届会议通过多元化的参与合作模式,为融资方找到适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资金持有者挖掘更多优质项目;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更多商业合作机会,助您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先拔头筹,创造辉煌。

届时,预计将会有超过500家来自国内外的股权投资基金(VC/PE),300家中介机构以及1500家优秀企业前来参会,参会总人数将达5000人。通过“融洽会”搭建的广阔平台,贵单位可直接对话投资者,在多元化洽谈中寻求合适的融资渠道;个性空间的自我展示,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彰显行业地位;各种精彩的论坛活动,第一时间获取行业前沿讯息,掌握投融资运作的知识和技巧。

“融洽会”组委会诚挚邀请贵单位参加本次盛会,并赠送两个免费参会名额。预祝贵单位在本次大会取得满意收获!

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组委会

第6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互联网金融》面世之前,市场上尚未出现一本能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系统阐述和剖析的书籍,众多读者只能通过网络报道获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但碎片化的信息仍然不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系统的解答,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或局限于管窥蠡测的一隅,或仅仅停留在百花齐放的表象。《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内首部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的书籍,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风险特征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正如吴晓灵的推荐序中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版问世为人们揭开了互联网金融的神秘面纱。”

《互联网金融》将国内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细分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门户六种,并对每种模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以及较为详细的阐述,结合业务实际操作中的案例由浅入深,为读者描绘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全貌,使行业内外的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本书在认可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金融改革历程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风险做出提示,使读者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待这一新兴业态。另外本书在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详细阐述之后提出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从政府政策、法律规制以及行业公共体系建设等角度对行业现状进行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发展建议也颇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解放土地》

作者:蒲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65.00元

推荐理由:农村土地流通是中国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社会关心的改革热点。为解决这一难题,身为“信托共有制”的首倡者,作者认为,土地信托化正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方向和内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达的新路径。

作者蒲坚是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信托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并以中信信托在实践中开展的土地信托业务,充分论证了土地信托化的实质和内涵,更大胆预测和分析了土地信托化的未来——土地信托银行的构建和功效。在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这部作品从最真实的中国出发,为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提供了兼具开拓性和实践性的答案——土地信托化,也为深化寻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美元复兴十年?or中国痛苦十年?》

作者:张庭宾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39.00元

第7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在国际传媒发展方面,金融电视类节目的生产和经营有比较快的发展,在某些国家,金融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分支。日本的一些城市银行就开通了以电视为媒介的金融服务,其中,樱花银行和三和银行开通了二十四小时服务的电视金融节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高速发展,老百姓与金融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金融问题、理财知识都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为了确保各自在市场中的地位、塑造金融品牌、开掘潜在客户,金融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大了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宣传,金融业与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合作日趋深入和紧密。2004年,陕西电视台《金融时间》节目开播,在节目的生产与经营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与尝试。

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电视宣传需求的增长

在金融业高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广大观众却不甚熟悉;另一方面,银行里沉淀着大量的储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投资理财的渠道,这是令金融机构和银行客户都非常困惑的问题。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金融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服务水准和品牌效应成为竞争中的利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也是必由之路。

金融业为了挖掘个人业务、理财业务以及国际业务,各银行纷纷打出“服务牌”,争先恐后地推出特色服务、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同时对于电视宣传的需求就飞速增长。按照品牌攀附的原则,银行企业要树立品牌,必须在地位上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高端强势媒介,以帮助本土银行品牌的快速成长。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4年,仅在央视黄金时段出现的商业银行品牌广告就有三支以上,而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银行、保险、基金等超过了八支,而在央视黄金时段出现的商业银行品牌广告就有三条以上。与此同时,金融企业的新闻、专题节目等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频频亮相,金融节目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同时,在央视频道各个经济栏目中,金融题材和选题占据的比例也在增长。

虽然电视金融广告投放和金融题材的电视节目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专业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金融节目仍然比较缺乏。央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视野,将推动金融机构的品牌建设以及地方金融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地方金融节目要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必须结合双方的行业特点,改变观念,创新合作模式,开拓金融与电视的紧密合作的前景广阔。《金融时间》节目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在硬广告和经济新闻的夹缝中,收费类电视金融节目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和观众日益增长的金融理财需求,这是要媒体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金融节目要构建适合目标客户需求的节目样式

如果说报纸在宣传金融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那么电视媒体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传播特色。在形象宣传、激发金融客户认同感方面,电视媒体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要改变金融机构对电视传媒的某些偏见,就必须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和他们的宣传需求确定节目样式、构建节目版块。在电视节目和广告形式中,硬广告适合于宣传金融企业的企业形象,经济类新闻适合于宣传金融企业的动态发展和大型活动,而金融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系列的营销活动还要靠像《金融时间》这样的专业节目来展现。

《金融时间》是一档电视金融杂志,追踪金融热点、传播金融信息,推介金融产品、展现金融服务,站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前沿,为金融机构量身订做系统、科学、高效的传播套餐。目前,《金融时间》开设有广告类版块、消息类版块(国际国内金融热点,陕西金融业动态等)、专题类版块(话题评述,金融事件,金融产品,理财服务等)、金融人物版块、金融文化版块等。节目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不同的题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活泼的小型专题、新颖的情景剧、深入的案例调查、真实的随机采访、权威的热点评论,再加上FLASH动画、平面漫画、三维效果、二维特技、主持人现场等等,充分调动剪辑、特效、节奏、色彩、音响等手段,使深奥专业的金融知识变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符合观众的收视胃口,进一步加深观众对金融机构企业形象的认同。

三、电视金融节目要制定适应市场规律的营销策略

只有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电视金融节目才有生存的机会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金融时间》节目面对的客户都是资产几十亿、上百亿的金融机构,他们的形象品位高、宣传要求高,传统形式的收费信息节目难以满足他们的宣传需求,而单纯的硬广告又不能详尽地介绍和推介他们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所以,只有综合性、专业化、高水准、精制作、传播效果好的金融节目才能得到金融业界的普遍认可,也才会有持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针对目前陕西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宣传需求,《金融时间》节目制定了不同以往的市场营销策略。

1、高品位策略

第8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英文名称:Economic Herald

主管单位:中信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8669

国内刊号:11-3053/F

邮发代号:82-60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该报告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稻葵,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西南财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报告会。

权威数据,填补国内空白

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观反应了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家庭金融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xx年美国金融学会(AFA)年会上,AFA主席、哈佛大学教授John Campbell断言,家庭金融将会成为金融学中继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后第三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0xx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本应于2010年举行的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提前到当年进行,以便及时直观地了解美国家庭财务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为详细了解各类家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需要直接观察各个家庭的财务变化。伴随着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经济走向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最基础的我国国民家庭金融行为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中国微观家庭金融数据匮乏的现状,2010年4月,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强强联手,整合高校与政府机构优势资源,成立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心是迄今国内最为权威的研究中国家庭金融微观问题的机构之一。

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问世,共历时三年,历经前期筹备、中期调研、后期数据整理、报告撰写四个阶段。32个调查小组、343人次,经过对全国25个省、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8438份有效样本的科学分析形成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以其权威性和详实的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是我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领域的重大突破。此报告既是西财倡导求真务实学风、推动中国问题中国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西财与央行携手面向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协同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健华局长表示:针对中国家庭开展金融调查是全面深入了解消费金融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前提,对政府、金融界和学术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研数据的出炉,不仅为目前对家庭消费金融行为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补充,还将为政府和监管层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注家庭,聚焦民生热点

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政府政策的最终受众。资产配置、借款、贷款、保险、消费、投资等需求,以及家庭对经济变化的反应等家庭的金融行为,都对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提供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家庭金融状况的数据,其中包括:

家庭储蓄。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 10%的家庭,其储蓄率为60.6%,其储蓄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大量低收入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中国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收入。因此,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最有效的政策是减少收入不均。中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工资增长和GDP増长速度要求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储蓄率。

衍生品及债券市场。家庭对衍生品市场参与率为0.05%;家庭对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1.10%。这与我国衍生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现实基本吻合。

家庭负债。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10.08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65万元。中国家庭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城市家庭为4.08%,农村家庭为9.81%,农村家庭负债较重。